和社会培养了十余万优秀专业人才,享有中国“制造业黄埔军校”的美誉。学校在融合传承创新中凝练形成“信义勤爱,思学志远”的校训精神,激励新时代的上理人守正出新,砥砺奋进。 学校占地面积近千亩。下设17个学院(部),全日制在校生27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8000余人,研究生9000余人。在校教职工29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含双聘),国家级人才75人次,省部级人才189人次,高级
阅读量: 50 2022-05-01
余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确立了“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创业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大类人才培养为方向,实施专业准入准出制度,突出学生培养路径的自主性,努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不断拓展、优化学生修读主专业和辅修专业的途径。设有45个本科专业,其中1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
者”1人,井岗学者特聘教授1人,江西省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人,江西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人才培养计划1人,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兼职博导3人,兼职硕导59人。 学校获批化学、数学与应用数学2个国家特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为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获批体育教育、物理学、化学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54个省级本科教学工程(质量工程)项目。设有15个二级学院。有信息与教育技术
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江西省红色文化宣讲基地、江西省第三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江西省国民营养健康教育研究中心、江西省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学校获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状、江西省综治先进单位、江西省文明校园、江西省直机关文明单位、江西省节水型高校、江西省高校基层党建“标准化规范化
立项建设单位、全国文明单位、中国职业教育百强院校,先后被评为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全国高职院校教学资源50强、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示范校50强院校。 ——办学理念先进。学院坚持“立德树人,以用立业”的办学理念,秉承“立足襄阳,服务湖北,辐射周边,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定位,
24年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十万余名高素质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 ※ 就业和创新创业 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就业“一把手工程”,成立校、院两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层层签订就业目标责任书。成立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开启“互联网+就业”服务新模式,毕业生就业率连年稳定在96%以上。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全省高校率先成立独立设置的创新创业学院,大学科技园被评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级创
阅读量: 50 2022-05-02
全国,服务轻工业转型升级,秉承“德能兼备,学以成之”的校训和“自强、敬业、求实、创新”的广轻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社会培养了20多万名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毕业生遍布五洲30多个国家。 --办学条件优越 学校现有广州新港校区、广州琶洲校区、南海校区北区、南海校区南区和清远校区(筹建中)五个校区,校园总面积2522亩,校舍建筑面积69.37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行政用房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化与广州和粤港澳大湾区“三个对接”(对接高质量发展、对接创新驱动、对接扩大开放),聚焦新工科、新师范、新文科建设,积极探索新医科发展,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广州市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 学校现有大学城、桂花岗、黄埔研究院/研究生院“一校三园”,在校全日制本科生30250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6951人。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设有24个专业学院,涵盖哲学、
及全科医学实践教学基地),1个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1个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典型示范基地,11个校外研究生培养基地,1个医学人文技能培训基地,22个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函授站(其中社会函授站7个、区外社会函授站2个),5所直属附属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附属肿瘤医院、附属口腔医院、附属武鸣医院),15所教学医院:第三附属医院(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第四附属医院(柳州市工人医院)、
余人次。有“核废物环境下的生物效应”“核应急环境安全智能感知与预警”国家国防科技创新团队2个,“碳纳米材料”“特种高分子”“军民融合研究”等8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以及“光电检测技术与研究”等17个四川省教育厅创新团队。 学校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绝缘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1个,国家遥感中心绵阳科技城分部1个,有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
色金属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涌现了一大批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的科技创新人才和重要科技成果,其中屈维德教授首创“冲击消震原理”,应用于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刘北辰教授发明了世界首座倒张拱钢索桥;李梦庚教授发明的“粗锡电热连续结晶机除铅铋工艺及设备”,被西方冶金界誉为“20世纪锡冶金最伟大的发明”,与戴永年教授发明的“焊锡真空分离铅锡技术”联合构成了现代火法锡精炼技术,推广至全球
课程;国家级“新农科”项目,省级“新农科”“新工科”“新文科”项目、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 学校突出协同创新特色,围绕学科、教学、科研三大主场,建设、整合、提升和创新各类平台。建有秦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地、陕西省X射线检测与应用研究开发中心、陕西省煤基低碳醇转化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河流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俄罗斯研究中心、秦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