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图书馆>正文

北京大学图书馆

1898年,京师大学堂藏书楼建立,是我国最早的现代新型图书馆之一。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藏书楼改名为北京大学图书馆。百余年来,北京大学图书馆经历了筚路蓝缕的初创时期、传播新思想的新文化运动时期、建成独立现代馆舍的发展时期、艰苦卓绝的西南联大时期、面向现代化的开放时期。如今,她已发展成为资源丰富、现代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研究型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

一百多年来,经过几代北大图书馆人的辛勤努力,北京大学图书馆形成了宏大丰富、学科齐全、珍品荟萃的馆藏体系。到2017年底,总、分馆纸质藏书近800万册,近年来还大量引进和自建了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和多媒体资源等各类国内外数字资源。馆藏中以150万册中文古籍为世界瞩目,其中20万件5至18世纪的珍贵书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外文善本、金石拓片、晚清民国时期出版物的收藏均名列国内图书馆前茅,为研究者所珍视。此外,还有燕京大学学位论文、名人捐赠等特色收藏。

北京大学图书馆不仅馆藏丰富,而且群星璀璨。毛泽东、李大钊、章士钊、顾颉刚、袁同礼、向达等名人学者曾在图书馆工作,蔡元培、蒋梦麟、胡适等校长留下了关心图书馆发展的佳话。他们都为图书馆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多年来,北京大学图书馆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邓小平同志亲自为图书馆题写馆名“北京大学图书馆”,江泽民同志为北京大学图书馆90周年馆庆题词“几代英烈,百年书城,发扬传统,继往开来”。温家宝同志、胡锦涛同志于2005年、2008年、2010年到图书馆看望北大学子、与工作人员和读者亲切交谈。

1952年,原燕京大学图书馆主体并入北京大学图书馆。2000年,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原北京医科大学图书馆改称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拥有馆舍面积10,200平方米,阅览座位1,000余个;现有藏书43万余册,以生物学、医学、卫生学和医药类为主;中外文期刊近4,000种。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舍历经变迁,目前的馆舍由1975年建成的西楼和1998年李嘉诚先生捐资兴建的东楼组成。2005年西楼改造工程完成,馆舍面貌焕然一新。图书馆由总馆、医学馆、41个分馆、储存馆组成,总面积约90,000平米,其中,总馆面积约53,000平米,阅览座位4,000余个。2009年建成国内首例远程储存图书馆,面积近5,000平米。馆舍水平的提升为图书馆面向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办馆宗旨是“兼收并蓄 传承文明 创新服务 和谐发展”,坚持“用户导向,服务至上”的办馆理念,以数字图书馆门户为窗口,为读者提供信息查询、书刊借阅、信息与课题咨询、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用户培训、教学参考资料、多媒体资源、学科馆员、软件应用支持等服务,成为北京大学教学科研中最重要的公共服务体系之一。

北京大学图书馆非常重视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和建设。2000年与校内其它单位联合成立的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研究所开展了有关数字图书馆模式、标准规范、数据模型、关键技术、互操作层与互操作标准、数字图书馆门户等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开始大规模应用实践,为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奠定了技术基础。

为加强学校文献资源建设的整体规划,实现文献资源的最佳利用,为教学科研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北京大学图书馆正在全面建设总-分馆体制下的“北京大学文献信息资源体系”,以“资源共享、服务共建、文献分藏、读者分流”为思路,在全校实现自动化系统、文献建设、读者服务、资源数字化、业务培训的统一协调,形成由总馆、学科分馆、院系分馆组成的全校文献信息资源公共服务体系。2017年修订的“北京大学文献信息资源体系管理办法”,为加强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全校文献信息服务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2017年底,已经有41个院系图书馆成为分馆,北京大学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已初具规模。

北京大学图书馆还努力为全国高校图书馆服务,积极参与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并逐步加快国际化的步伐。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的管理中心和全国文理中心、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的管理中心和全国中心、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DRAA)秘书处、教育部高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秘书处、中国图书馆学会高校分会秘书处、《大学图书馆学报》编辑部等机构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文献资源共享的重要枢纽,为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北京大学图书馆不仅以雄伟壮观的建筑跻身北京大学著名的“一塔湖图”三景,更以博大精深的丰富馆藏、深厚绵长的精神魅力吸引着无数知识的追求者。多少大师在这里读书思索,无数学子在这里徜徉书海,她见证了名师的学术辉煌,传承着北大的学术命脉,已成为北大人心中的知识圣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