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月14日,惠更斯号进入土卫六大气层 。
2000年1月14日,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一只克隆猕猴最近在美国呱呱坠地。这是全世界第一次成功地克隆灵长类动物———在基因上与人类最接近的动物。美国俄勒冈地区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的研究小组最近在著名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这一克隆成果。这只克隆猴名叫Tetra,其克隆方法同第一只克隆羊多莉的诞生完全不同。克隆猴采用了胚胎分裂的办法。研究人员反复实验13次,通过各种方法把107个猴胚胎分裂成368个胚胎,结果有4个发育成熟但胎死腹中,只有Tetra在胚胎分裂157天之后幸运地降生。预计今年5月还有4只怀孕的母猴将生下自己的克隆宝宝。研究中心的杰拉德·斯卡腾博士说,这些克隆猴将用于人类糖尿病和帕金森氏病的研究。“由于它们的基因完全一样,因此对药物的反应也将一样,这将大大简化实验过程。”克隆灵长类动物再次引起人们对于克隆人的担忧和猜测。有消息说,美国一家私立的细胞生物技术公司去年6月曾利用人的腿细胞和牛卵成功地克隆出全世界第一例人胚胎,存活了12天。
1994年1月14日,中国政府正式向美方登记发行10亿美元全球债券。
1983年1月14日,匈牙利揭发了一件世界罕见的特大足球彩票丑闻,涉嫌作弊而受到审查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多达200余人,其中26人已遭逮捕。另有13名裁判员由于受贿渎职而被匈牙利足协取消裁判资格。参与丑闻的大赛组共受贿150万瑞士法郎。“比赛”结果均由这两大赛组负责人根据彩票出售情况在前一天晚上商定。各队的教练员和运动员都按商定的比分进行“比赛”。裁判员也按此“执法”。这两大赛组之一的负责人法拉戈供认,仅他本人去年夏季就通过彩票作弊而获暴利30万瑞士法郎。另一组的负责人莫尔纳尔供认,他在所到之队都受到热烈欢迎,被奉为“财神爷”。
1983年1月14日,雷-A-克罗克,麦当劳汉堡包集团公司创始人于加利福尼亚的圣地亚哥去世,享年81岁。克罗克曾通过精巧安排向社会提供大量小形牛肉馅
饼,帮助改变了美国商业及美国人的饮食习惯。
他曾当过纸杯和牛奶冰淇淋混合饮料机推销员。通过不懈地、创造性地改进
麦当劳的饭店管理;通过应用简易廉价的综合性技术搞食品加工,克罗克积下了
价值5亿美元的家产。克罗克于1955年,在芝加哥首创了他的麦当劳公司,在美国
现有7500家分销店,在其他国家还有13家。1983年其销售额高达80亿美元。
图为《足球世界》1999年第二期
1980年1月14日《足球世界》杂志创刊,它由中国足协主办,人民体育出版
社出版,专门从事中外足球运动的宣传、报道,是中国创刊较早的大众足球杂
志。
数学家、逻辑学家哥德尔
库尔特-哥德尔(Kurt Gödel)(1906年4月28日—1978年1月14日)是位数学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其最杰出的贡献是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和连续统假设的相对协调性证明。
生于捷克的布尔诺,卒于美国普林斯顿。早年在维也纳大学攻读修读理论物理、基础数学,后来又转研数理逻辑、集合论。但1940年代中就将注意力投放在哲学上,并参加哲学小组活动。1930年获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证明了「狭谓词演算的有效公式皆可证」。之后在维也纳大学工作。1938年到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任职,1948年加入美国籍。1953年成为该所教授。哥德尔发展了冯·诺伊曼和伯奈斯等人的工作,其主要贡献在逻辑学和数学基础方面。在20世纪初,他证明了形式数论(即算术逻辑)系统的「不完全性定理」:即使把初等数论形式化之后,在这个形式的演绎系统中也总可以找出一个合理的命题来,在该系统中既无法证明它为真,也无法证明它为假。这一著名结果发表在1931年的论文中。他还致力于连续统假设的研究,在1930年采用一种不同的方法得到了选择公理的相容性证明。3年以后又证明了(广义)连续统假设的相容性定理,并于1940年发表。他的工作对公理集合论有重要影响,而且直接导致了集合和序数上的递归论的产生。此外,哥德尔还从事哲学问题的研究。他热衷于用数理逻辑的方法来分析哲学问题,认为健全的哲学思想和成功的科学研究密切相关。他在1967年致中国数学家王浩的信中,自称为「客观主义」,并说他的客观主义观点对于他的逻辑研究来说是根本的。1951年获爱因斯坦勋章。哥德尔一生发表论著不多。他发表于1931年的论文《〈数学原理〉(指怀德海和罗素所著的书)及有关系统中的形式不可判定命题》是20世纪在逻辑学和数学基础方面最重要的文献之一。
腓特烈九世(也译作弗里德里克九世Frederik IX),前丹麦国王,现任女王玛格丽特二世的父亲。
统治时间:1947-1972
座右铭:"With God for Denmark"
出生:1899年3月11日
婚姻:1935年3月24日和瑞典公主英格丽特(Ingrid Victoria Sofia Louise Margareta)结婚
腓特烈九世统治期间,丹麦社会经历了重大的变革。这时期,丹麦摆脱了农业社会的束缚,从物质不足到有所富余。20世纪60年代是丹麦经济腾飞的时代,国家开始走向现代化,同时也意味着皇室的定位也必须有所改变。在皇后的支持下,腓特烈九世对皇室形象进行了改变,从一个社会最高等级变化为一个象征国家的家庭。
腓特烈九世早年常在海外漂泊,沾染了许多水手的习性。希腊公主曾和他订婚,后来又因为他的生活习惯而不了了之(虽然官方说法是公主不能适应从东正教转奉路德宗)。他还有一身的纹身,其中包括两条中国龙,据传是在日本所纹。
他和公主生下来三个女儿:Margrethe , Benedikte and Anne-Marie。因为没有子嗣,丹麦修改法律允许女性继承皇位,这样玛格丽特就成了现在的丹麦女王。
1965年1月14日,中共中央指出党内存在“走资派”。
黑龙江省阿城县在“四清”中的一次对敌斗争大会现场一角 1965年1月14日 中央印发《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提出的一些问题》。这个文件是1964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制定的。它纠正了在农村社教运动中打击面过大等问题。首次提出了要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文件规定城市和乡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今后简称“四清”运动,即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
戴高乐摄于1963年
1963年1月14日。法国总统戴高乐在巴黎举行记者招待会,反对英国进入共
同市场组织。戴高乐这一行动使共同市场成员国震惊不已。因为戴高乐害怕英国
低廉的食品价格与对农场主的现款补贴将削弱市场的凝聚力。戴高乐说,倘若英
国被允许加入共同市场的话,欧洲就有可能被巨大的大西洋组织所并吞,而大西
洋组织是受美国管理的。但是戴高乐的这种做法遭到了共同市场中的其它国家的
反对。
“”。
毛泽东在会上讲话
1961年1月14日,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在北京举行。毛泽东主持。会议听取和讨论了李富春作的《关于1960年国民经济计划执行情况和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主要指标的报告》、听取和讨论了邓小平作的《关于1960年11月在莫斯科举行的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的报告》。通过《关于农村整风整社和若干政策问题的讨论纪要》。全会正式批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建议国务院根据这一方针,编制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全会号召全国集中力量加强农业战线,贯彻执行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全党全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方针。全会还批准成立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个中央局,代表中央分别加强对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的领导。其中,陶铸担任中南局第一书记、宋任穷担任东北局第一书记、李井泉担任西南局第一书记、刘澜涛担任西北局第一书记、李雪峰担任华北局第一书记、柯庆施担任华东局第一书记。
《人民日报》刊登的中央八届九中全会公报
1960年1月14日,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反对日美军事同盟条约。
1956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周恩来代表党中央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着重讲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在社会主义时代,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加需要充分地提高生产技术,更加需要充分地发展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科学是关系我们的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有决定性的因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密切合作,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兄弟联盟”。他代表党中央郑重宣布:我国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首次提出我国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知识分子的观点。报告指出,当时我们党内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主要倾向是宗派主义,是低估了知识界在政治上和业务上的巨大进步;低估了他们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作用。会议的最后一天,毛泽东讲了话,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同党外知识分子团结一致,为迅速赶上世界先进科学水平而奋斗。根据会议的建议,成立了以陈毅为主任的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集中了一大批优秀科学家编制了1956年至1967年全国科学发展的远景规划以及若干方面的具体计划。
1953年1月14日,铁托开始担任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总统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 。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同与会者合影
从1946年7月到1949年1月,在仅仅两年半的时间里,蒋介石用以发动全面内战的国民党军队主力已基本被全部歼灭,蒋介石已走向穷途末路。在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发展的形势下,1949年元旦,蒋介石不得不假意求和,发表了向中国共产党求和的声明。针对蒋介石的假和平攻势,毛泽东主席代表中国共产党于1949年1月14日发表了著名的时局声明,声明中提出了达到真正和平的8项条件。中国共产党声明:虽然中国人民解放军具有充足的力量和充足的理由,确有把握,在不要很久的时间之内,全部地消灭国民党政府的残余军事力量;但是,为了迅速结束战争,实现真正的和平,减少人民的痛苦,中国共产党愿意和蒋介石南京国民党政府及其他任何国民党地方政府和军事集团,在下列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和平谈判。这些条件是:(一)惩办战争罪犯;(二)废除伪宪法;(三)废除伪法统;(四)依据民主原则改编一切反动军队;(五)没收官僚资本;(六)改革土地制度;(七)废除卖国条约;(八)召开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接收南京国民党政府及所属各级政府的一切权力。中国共产党认为,上述8项条件反映的是全中国人民的公意,只有在这8项条件之下所建立的和平,才是真正的民主的和平。毛泽东主席代表中国共产党发表的时局声明,获得了全国人民及各民主党派的一致赞同和拥护。已经到达解放区的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代表人物及其他民主人士李济深、沈钧儒、马叙伦、郭沫若等55人,于1月22日联合发表声明,表示坚决拥护毛泽东主席的8项和平条件,反对国民党蒋介石的假和平阴谋。
沙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 (1892~1949),美国精神病医生和精神分析理论家、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祖籍为爱尔兰。1892年 2月21日生于美国纽约州的诺威奇,1949年 1月14日卒于巴黎。1917年在芝加哥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在进入精神病学界以前,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任军医,其后在包括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在内的若干研究所服务。他深受著名神经精神病学家W.A.怀特的影响,致力于精神分裂症研究。他也是一位医学教育工作者和社会活动家。为了纪念怀特,他后半生创设了怀特基金会,任华盛顿精神病学校校长,以及《精神病学》杂志编辑,以此促进他的人际关系理论。
沙利文受当代哲学思潮的影响,企图将精神病与其他学科如自然哲学、人类学、生物学、语言学和行为学等结合起来,他以其独特方法,并以人际关系心理过程为主要参数,构成其新的精神分析理论体系。他有两大贡献:①认为精神分裂症主要由于患者的童年人际关系的失调,产生了严重的焦虑,从而导致经验组织的分裂;②提出了自我系统概念,主张人生来就有追求满足和安全的需要,在人际关系中逐渐形成了稳定的人格模式。在他的理论中,包括了机能主义、新行为主义和格式塔心理学中的一些概念,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折衷主义思想的典型倾向。
沙利文晚年仍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心理卫生会议的活动。他生前只出版了一本著作:《现代精神病学概论》(1947)。他的许多演讲记录、笔记和手稿,由其同事陆续编辑出版,有《精神病学的人际理论》(1953)、《精神病会谈法》(1964)、《作为人的一种过程:精神分裂症》(1962)、《精神病学与社会的融合》(1964)、《平民精神病学》(1972)等。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说对当时美国的新精神分析理论影响很大,K.霍妮和E.弗罗姆都受了他的影响。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剧照
1948年1月14日,蔡楚生、郑君里联合编导、朱今明摄影的电影《一江春水
向东流》(上下集)自去年10月完成后上映至本月,创造了卖座的最高纪录,连
映3个月,观众达712874人次。影片的情节是:女工素芬(白杨饰),与教师张忠良(陶金饰)结成夫妇。
抗战爆发,忠良参加救护队,奉命撤离上海,素芬则和婆婆(吴茵饰)、孩子,
回乡居住。忠良在南京险遭日寇枪杀,宜昌失守时,又作了敌人的俘虏。后来忠
良逃出了日寇魔掌,辗转抵达重庆,流落街头。迫不得已,他去求助于战前认识
的温经理的小姨子王丽珍(舒绣文饰)。王丽珍此时已成了重庆有名的交际花。他终于投入了王丽珍的怀抱,堕落成
为爱慕虚荣的市侩。抗战胜利后,他回到上海,住在王丽珍的表姐何文艳(上官
云珠饰)家里,又与何文艳勾搭成奸。素芬到何文艳家当女佣。素芬终于发现了
与王丽珍在一起的那个男人就是她的丈夫。次日晨,张母携素芬母子来见张忠良,叙说素芬八年经历的苦难,劝儿子不
要抛弃素芬。但在王丽珍的淫威之下,张忠良不敢表示态度。素芬在绝望中投江
自尽。
勃纳尔的代表作《鲜花盛开的杏树》(1947)
1947年1月14日,法国画家皮埃尔-勃纳尔逝世,享年80岁。他与莫里斯-丹尼斯、保罗-赛律西埃和爱德华-维亚尔组成一团体,称“纳比派”(希伯来语预言者)。这个画派促成了新的现代装潢风格的诞生,这对20世纪20年代新艺术派的脱颖而出是非常重要的。日本浮世绘对这个“地道的日本纳比”影响很大。勃纳尔风格的演化是印象派向色彩斑斓的抽象艺术的过渡。
茫茫四野弥(黮)暗,历历群星丽九天。映雪终嫌光太远,照书还喜一灯妍。这是郭沫若同志于1941年题赠国际主义战士、世界语学者、日本作家绿川英子的一首七言绝句。绿川英子(在日本时叫长谷川照子)1912年生于日本山梨县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1929年,当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席卷日本、军国主义者加强思想控制时,在奈良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绿川英子,开始接触为人类谋解放的进步事业,并爱上了世界语,参加了以著名进步作家田雨雀学理事长的日本无产阶级世界语同盟的进步活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震动了绿川英子,她表示强烈抗议,并因此被日本反动当局拘留,开除校籍。1936年中日战争爆发前夜,绿川英子和在日本留学的中国青年刘仁(即刘砥方)结合。这在当时日本法西斯猖獗的情况下,是需要胆识和勇气的。结婚第二年绿川英子和刘仁先后回到了中国,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爱国斗争。绿川英子踏上中国的土地后生活的第一个地方是上海。在那里她目睹了“八·一三”惨案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在一篇题为《爱与恨》的文章中她这样写到:我爱日本,因为那里是我的祖国,在那儿生活着我的父母、兄弟姐妹和亲戚朋友——对他们我有着无限亲切的怀念。我爱中国,因为它是我新的家乡,这儿在我的周围有着许多善良和勤劳的同志。我憎恨,我竭尽全力憎恨正在屠杀中国人民的日本军阀。上海失陷后,绿川英子在郭沫若同志的帮助下,绕道香港,广州来到武汉,参加了中国电台对日播音。她全力以赴地向世界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报道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英雄事迹。为此,日本东京一家报纸恶毒咒骂绿川英子是“娇声卖国贼”,她在日本的亲属也受到株连。武汉失守后,绿川英子来到重庆,在郭沫若领导的抗敌文化工作委员会工作。此时她的名字已经为国统区和解放区的人民所熟悉。1941年7月27日,在重庆文化界人士的一次聚会上,绿川英子见到了周恩来同志。周恩来笑着对她说:“日本军国主义把你称为‘娇声卖国贼’,其实你是日本人民忠实的好女儿,真正的爱国主义者。”绿川英子听了很激动,她说:“这对我是最大的鼓励,也是对我微不足道的工作的最高酬答。我愿做中日两国人民忠实的女儿。”1947年1月14日,同中国人民同甘共苦的绿川英子由于人工流产手术感染,不幸在佳木斯逝世,年仅35岁。3个月后,她的丈夫刘仁也因病逝世。佳木斯的党组织和人民群众,为了纪念英勇的国际主义战士,把绿川英子夫妇安葬在佳木斯烈士公墓里。
工作中的ENIAC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电脑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方要求宾州大学莫奇来(Mauchly)博士和他的
学生爱克特(Eckert) 设计以真空管取代继电器的"电子化"电脑--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 电子数字积分器与计
算器), 目的是用来计算炮弹弹道。 这部机器使用了18800个真空管,长50英
尺,宽30英尺, 占地1500平方英尺,重达30吨(大约是一间半的教室大,六只大
象重)。它的计算速度快,每秒可从事5000次的加法运算,运作了九年之久。由
於吃电很凶, 据传ENIAC每次一开机,整个费城西区的电灯都为之黯然失色。
另外,真空管的损耗率相当高,几乎每15分钟就可能烧掉一支真空管,操作
人员须花15分钟以上的时间才能找出坏掉的管子,使用上极不方便。曾有人调侃
道:「只要那部机器可以连续运转五天,而没有一只真空管烧掉,发明人就要额
手称庆了。
两位发明人莫奇来和爱克特ENIAC使用的电子管
在1943年1月14日开始的卡萨布兰卡会议上, 尽管美英战略家可能在一些问
题上有分歧,但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把轴心国作为战争目标的看法
却是一致的。为期10天的卡萨布兰卡会议结束时,罗斯福说:“只有全部消灭德
国、意大利和日本的军事力量,世界才能进入和平。”这意味着德国、意大利和
日本无条件投降,也意味着这些国家建立在征服和奴役其他民族为基础的哲学彻
底破产。 虽然罗斯福和丘吉尔对开辟第二战场有分歧,但是他们认识到,盟军今年不
可能出兵法国,他们同意加紧对德国潜艇进行攻击,然后出兵西西里岛和意大
利。 丘吉尔说服罗斯福, 要让自由法国运动领袖夏尔-戴高乐将军参加卡萨布兰
卡会议,而罗斯福则认为吉罗将军代表法国出席会议更合适。戴高乐对此大为不
满,因为吉罗将军和法国维希政府保持联系。为此,丘吉尔做了大量工作,当他
把戴高乐说服后,他得意地对罗斯福说:“我把新娘请到了。”然而,事后证
明,戴高乐和吉罗是不可能走到一起的。
玛格丽特二世,1940年生于哥本哈根,是前国王斐德烈九世之长女。曾就读于哥本哈根大学、奥尔胡斯大学、剑桥大学、巴黎大学和伦敦经济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1953年被立为王储。1972年1月14日,斐德烈九世病逝后登基,成为丹麦历史上第二位女君主。1967年6月同亨里克伯爵结婚,有二子。爱好考古、绘画、歌舞、阅读文学作品、滑雪等。
,
晚年的托马斯-哈代
1928年1月14日。托马斯-哈代今晚在多切斯特家里去世,这里距他87年前出
生的草屋有3里地之遥。这位贫穷的石匠的儿子在16岁时跟一位建筑师学徒,学
习了希腊和拉丁古典文化,并以诗人开始了(也结束于)他的文学事业。从27岁
起,这位天才的作家就写出大批作品,如《远离喧嚣》、《卡斯特桥市长》、
《无名的裘德》和《德伯家的苔丝》等。他的骨灰将放在威斯特敏斯特教堂里,
但他的心脏将被单独埋葬于因他的小说而闻名的埃格顿希思附近
1916年1月14日,,
1916年1月14日,巴尔干特快车首次通车
光复会成员陶成章
陶成章(1878.1.27-1912.1.14)
字焕卿,汉族,清会稽陶堰人(今绍兴县陶堰人),民主主义革命著名活动家,中国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袖。
幼为塾师,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战争惨败,遂萌发反清革命之志。二十八年东渡日本,入成诚学校学陆军。翌年回国,赴浙东各地联络会党。1904年1月回国,在浙江从事革命活动。同年10月与龚宝铨,蔡元培,章太炎等在上海组织光复会,推蔡元培为会长。光绪三十一年(1905),与徐锡麟创办大通师范学堂,遍招浙东会党骨干入学,作为革命活动的重要据点 。1907年1月 ,陶成章在日本东京参加中国同盟会,任浙江分会会长。不久,同章太炎 、张继、刘师培等发起亚洲和亲会 。1908年回国,任教芜湖中学,联络皖浙起义,事败避走日本,后赴南洋活动。同年4月,陶担任中国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编辑人,在宣传中着重阐发传统民族思想。春夏间陶回国,准备联合江苏等五省会党,成立革命协会。9 月 ,陶 赴南洋从事 筹 款活动 。并曾去缅甸担任《光华日报》主笔。陶成章性情偏狭,不能容人。为了向南洋华侨募捐,请孙中山作函介绍。孙没有同意。他就要求同盟会总会免去孙中山的总理职务 ,但没有成功 。1910年2月(宣统二年一月),光复会在日本重建,陶为副会长。会员大抵是同盟会中对孙中山不满的人。这时,陶的政治主张是“专主个人运动”,特别是从事暗杀活动。曾办《教育今语》杂志,作为通信机关。随后,重赴南洋等地活动 。宣统三年(1911),武昌起义,杭州光复,被举为浙江军政府总参议,参与江浙联军攻克南京之役。民国元年(1912)1月14日,蒋介石刺杀光复会领袖陶成章,除掉了孙中山最主要的政敌,多年后他在日记中记录:“余之诛陶,乃出于为革命为本党之大义,由余一人自任其责,毫无求功、求知之意。然而总理最后信我与重我者,亦未始非由此事而起,但余与总理始终未提及此事也。” 当时,陶成章经常在公开或私下场合批评孙,孙无可奈何。陈英士密令蒋介石刺杀陶成章,陶获知消息后躲到上海广慈医院里装病,结果还是被蒋发现后杀掉,从而做了一件孙中山所不能做、更不能言的大事,因此蒋在日后日记中提到:“与总理始终未提及此事,可他定心有所感。”,当然,看看当时孙中山,陈其美,蒋介石的关系以及蒋介石被提拔栽培,可以说蒋介石这么解释,的确是双赢,就如袁世凯刺杀宋教仁,最终也不会有直接证据证明的。生平著作有《陶成章集》行世。
光绪三十四年出任《民报》主编。春夏间,将五省秘密会党熔铸而一,定名为“五省革命协会”。为解决《民报》和五省革命协会经费,赴南洋劝募。时《南洋总汇报》诋毁革命,鼓吹保皇,特著文数篇,刊《中兴日报》,痛言革命之由,批驳立宪谬论,使《南洋总汇报》不敢与之辩,革命派势力为之大振。其后,又任缅甸《仰光日报》主笔,将《浙案纪略》、《教会源流考》等陆续刊载。宣统二年(1910)初,重组光复会于东京,推章太炎为会长,自任副会长,在南洋设执行总部。又办《教育今语》杂志,为光复会通讯机关。三年,回上海组织锐进学社,准备起义。11月杭州光复,被委为总参谋,参与江浙联军攻宁之役。与朱瑞等商北伐之举,设北伐筹饷局,光复军司令部,为总司令。次年1月,被陈其美派蒋介石设计暗杀于上海,年仅35岁。
主要著作有《龙华会章程》、《中国民族权力消长史》、《浙案纪略》等。另有《陶成章集》(中华书局1986年4月第一版)。
绍兴东湖建有陶社以纪念先烈,绍兴陶堰陶成章故居列为文保单位。
1909年,同盟会中包括他在内的一批人不值孙文的所作所为,要求罢免他的总理职务。他们起草了一篇言辞激烈的传单,体现着中部同盟会一批成员的愤慨,不管是否完全符合实际,听一听不无好处。同时 ,撇开一些颇难弄清的具体事实,有一些意见深刻剖析了20世纪中国政治人物的通病和顽症 ,不失为不应忽视的警世箴言。
例如,他们说:“所谓孙文也者,在两广内地,固无一毫势力,即在于南洋各埠,亦仅得新加坡一隅,设一团体,彼时会员亦不过三十余人……弟等一片公心,尽力为之揄扬,承认其为大统领,凡内地革命之事业,均以归之彼一人,以为收拾人心之具。于是彼之名誉乃骤起 ……既得势,彼乃忘其所自始……遂以为众人独愚而彼独智,众人尽拙而彼独巧,谎骗营私之念萌,而其毒其祸,遂遍于南洋之各埠矣。”
秋瑾的得意照
1907年1月14日,《中国女报》在上海创办。秋瑾任主编兼发行人。该报称:“本报之设以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人协会之基础为宗旨。”辟有《社说》、《译编》、《文苑》、《新闻》等栏目。该报以通俗易懂的文字鼓吹妇女解放,呼吁妇女走向社会,争取人格和尊严的独立。
《中国女报》第一期
爱伦堡
苏联著名的新闻记者作家和国际和平战士爱伦堡,1894年1月14日出生在乌克兰基辅的一个犹太人的小康家庭,父亲是个工程师。爱伦堡在莫斯科第一中学读书时,受1905年俄国革命的影响,参加了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派。1908年被沙皇政府逮捕,出狱后,流亡巴黎,脱离了党的组织,从事文艺活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爱伦堡受聘担任莫斯科《俄罗斯晨报》和彼得格勒《市场新闻》驻巴黎战地采访员。十月革命后他回国在苏维埃政府任职。不久又以苏联的报刊记者身份,长期在国外。1931年,他周游西班牙、德国、法国和欧洲其他国家。敏锐地感觉到处在经济危机中的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法西斯主义抬头,指出:“法西斯开始起来了,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之后,他作为一名反法西斯社会活动奔波在欧洲各国。爱伦堡的最大成就,是他作为一名新闻记者,从苏联反法西斯卫国战争开始,始终和红军一起战斗在最前线,冒着生命危险,不分昼夜地在战斗、掩蔽部式避弹坑里采访编写新闻,几乎每天都发表那种充满战斗精神的论文和通讯描写、后来收集成《战争》一书,厚厚三大卷。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战争结束后,他一方面从事文学创作,写成《巴黎的陷落》、《暴风雨》、《巨浪》三部著名的长篇小说,前两部曾荣获斯大林奖金。另一方面,他积极从事反法西斯的国际和平事业,积极参加保卫世界和平的各种活动,被推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副主席。爱伦堡病逝于1927年。他晚年写的《人、岁月、生活》200多万字,内容十分庞杂,包括半个世纪以来的几乎整个世界。书中对许多重要社会事件、生活现象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流于片面,有的是很错误的。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Hendrik Willem Van Loon 1882--1944),荷裔美国人,著名学者,作家,历史地理学家。1882年出生在荷兰鹿特丹,他是出色的通俗作家,在历史、文化、文明、科学等方面都有著作,而且读者众多,是伟大的文化普及者,大师级的人物。
房龙青年时期先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德国慕尼黑大学学习,获得博士学位,房龙在上大学前后,屡经漂泊,当过教师,编辑,记者和播音员工作,在各种岗位上历练人生,刻苦学习写作,有一度还曾经专门从通俗剧场中学习说话技巧。1913年起他开始写书,直到1921年写出《人类的故事》,一举成名,从此饮誉世界,直至1944年去世。房龙多才多艺,能说和写十种文字,拉得一手小提琴,还能画画,他的著作的插图便全部出自自己手笔。
年轻时的房龙,因经济拮据,像一头大象一样鲁莽地闯入了出版界。他指望出本书挣钱维持生活,并以此成为到大学谋个教职的资本。但他选择的是写历史作品,当时没有人相信干这个能挣钱。由博士论文改写的《荷兰共和国的衰亡》,因其新颖的风格颇受书评界的好评,但却只售出了不到700本,于是引来了出版商满怀怜悯的话语:“我想连在街上开公交车的也比写历史的挣得多。”但有一位芝加哥的书评家却预言,要是历史都这么写的话,不久历史书将名列畅销书榜。
当一位出版商有了同样的先见之明,房龙一生的转折点便到来了。这位出版商名叫霍雷斯·利弗奈特,房龙先后和他签约写了《文明的开端》、《人类的故事》、《圣经的故事》、《宽容》等等作品。他们的合作历时10个年头。《文明的开端》的意外热销已经表明霍雷斯·利弗奈特独具慧眼,而《人类的故事》不仅引来书评界的一片欢呼并获得最佳少儿读物奖,该书共印了32版,房龙本人的收益也不少于50万美元。就连给这本书挑错儿的历史教授也不禁发出感叹:在房龙的笔下,历史上死气沉沉的人物都成了活生生的人。
也许是熟悉历史的缘故,房龙还是较早视希特勒上台为严重威胁的少数美国人之一。1938年,他出版《我们的奋斗——对希特勒所著(我的奋斗)的回答》,摆出了与德国纳粹势不两立的架势。在德国入侵他的故国荷兰、野蛮轰炸了他的出生地鹿特丹之后,房龙自称“汉克大叔”,在美国通过短波广播对被占领的荷兰进行宣传,以他特有的机智向受难的同胞传递了许多信息。皮埃尔·洛蒂(Pierre Loti),路易-玛丽-朱利安‧维奥(Louis-Marie-Julien Viaud,1850—1923)的笔名,出生于法国西部夏朗德河口罗什福尔市一个职员的家庭,他从小迷恋大海,早就梦想作为水手周游世界,后来他果然成为一名海军军官,从事海上职业达四十二年之久。他走遍了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的沿海地带,到过美洲、大洋洲、土耳其、塞内加尔、埃及、波斯、印度、巴基斯坦、印度支那、日本、中国……丰富的阅历源源不断地给他提供写作素材,他甚至不需要多少想象力,仅用白描手法记下沿途见闻,便足以构成使读者着迷的奇幻画面。一八七九年,洛蒂发表了记述土耳其风光及其恋情的处女作《阿姬亚黛》,翌年又在报刊连载了《洛蒂的婚姻》,这两部小说奠定了他的作家声誉,默默无闻的海军军官一跃而成为文坛名人。他几乎以每年一书的速度相继出版了十二部小说、九部纪实随笔(其中包括记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北京的末日》)以及若干自传性的作品。
这十二部小说包括:《阿姬亚黛》(1879)、《洛蒂的婚姻》(1880)、《一个非洲骑兵的故事》(1881)、《厌倦之花》(1882)、《我的兄弟伊弗》(1883)、《北非三贵妇》(1884)、《冰岛渔夫》(1886)、《菊子夫人》(1887)、《水手》(1892)、《拉慕珂》(1897)、《梅子太太的第三度青春》(1905)、《醒悟》(1906)。九部随笔包括:《秋天的日本》(1889)、《在摩洛哥》(1890)、《东方的怪影》(1892)、《浪迹天涯》(1893)、《耶路撒冷的荒漠》(1895)、《北京的末日》(1902)、《英国人治下的印度》(1903)、《走向伊斯巴罕》(1904)、《吴哥的进香者》(1912)。
在这些小说中。他客观地描述爱情故事,每次舰队抛锚靠岸时,他都试图以爱情满足自己的梦想和消除自己忧郁心情,有时候还把自己写进书中,如一个小孩的故事和少年,爱与死在他的书中占有重要地位,透露出他对感情生活消逝的深切失望。贝尔特·莫里索(Berthe Morisot ,1841--1895)是法国印象派团体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和最出色的女画家。莫里索1841 年生于法国布兰热一个颇有声望的官吏家庭,1895 年卒于法国巴黎 。其祖父为著名画家弗拉戈纳尔、父亲是高级军官。她与姐姐从小便喜欢绘画,广泛接受画家的指导,其中柯罗对其影响很大(1862-1868年,她在柯罗的指导下学画),并接受柯罗的劝告,师法自然。1860年莫里索结识马奈,后与其弟结婚。她与马奈来往密切,并且互相影响,马奈在其影响下注重光色的研究 。
莫里索最初跟随学院派画家吉夏尔学画,后来师从卡米耶·柯罗。 19岁时与画家爱德华·马奈相遇。马奈对莫里索高贵典雅的气质极为欣赏,从此莫里索的形象屡屡出现在马奈的作品中。而莫里索也深受马奈艺术观的影响,成为一位印象派画家。她的作品大多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笔触流畅,情感细腻。在法国成名的美籍女画家玛丽·卡萨特,其创作题材与莫里索相近。卡萨特选择艺术为职业,不仅要与家庭中的反对者抗争,还要面对社会的偏见和漠视。当她最终功成名就时却哀叹:“毕竟,女人在生活中的职业还是生儿育女。”足见她当时面临的外界压力之巨大。
1860 年初,柯罗鼓励莫里索去博物馆临摹名师大作和画风景画。她的作品在 1864 年被官方画展接纳。然而,若没有在罗浮宫认识到爱德华·马奈,她可能已成为学院派画家。她后来成为马奈《在阳台上》( 1868 年,奥塞博物馆藏)和《手持紫罗兰的贝尔特·莫里索》( 1872 年,奥塞博物馆藏)等多幅代表作的模特儿。而马奈更协助她发展个人的艺术特色,有时甚至亲自修改她的画作。 1874 年,莫里索嫁给了马奈的弟弟欧仁。经马奈的介绍,她后来又结识了巴齐耶、莫奈和雷诺阿。在他们的引导下,她掌握了在户外绘画的要领,并放弃沙龙画展,参加了他们的第一个团体画展。在印象派团体中,与马奈最亲密的一位成员非贝尔特·莫里索莫属。1868年,两人初次相识即迅速成为好友。莫里索作马奈的模特儿的次数也超过了其他所有的女性。但在1874年,莫里索嫁给了马奈的弟弟尤金后,就再也没有为马奈充当模特。
女性在艺术领域地位的确立是从19世纪末的印象主义绘画开始的。1874年,有一群年轻的画家在巴黎组织了一个他们自己的画展,来向官方的沙龙挑战。包括莫奈、雷诺阿、毕沙罗、西斯莱、德加、塞尚和莫里索等在内的画家们不仅有各异的性格和天赋,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他们还具有不同的观念和倾向,但是,他们诞生在同样的时代,有着同样的经历,并且向同一的反对派斗争过。他们欣然接受一些杂志的讽刺文章作家封给他们带着嘲笑味道的称号——“印象派”。除了风景画以外,莫里索亦热衷绘画肖像画和室内景物。在 1874 年的印象派画展上,她展出了一幅描画其姐姐和侄女的作品 ─《摇篮》( 1874 年,奥塞博物馆藏)。这件作品体现了人性的温柔,更为她赢得了艺评人少有的赞誉。
莫里索是印象派的元老画家,曾师从于柯罗,后又师从马奈,他们过从甚密,后来嫁给马奈的弟弟,成为他们家庭的一员。作为印象派画家,她对马奈也产生很大的影响。 这幅肖像画得很随意潇洒,身着白色长裙的莫里索斜靠在沙发上,漫不经心的姿式,专注的神情,显得深沉智慧。白色的长裙画得鲜亮夺人,像女画家一样圣洁,在有层次的暗红背景衬托下发出耀眼的光辉,笔触富有激情,在画面上飞舞流动,使静态的人物产生动感。
莫里索的画《年轻女佣》是一幅充满阳光的室内画,女佣和日常生活摆设、人物和环境都在阳光下占有自己相应的地位。这在画家的眼里,他们之间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仅仅是传达光的一种媒介,呈现出不同的色彩而已。所以女画家并没有着意刻画女佣人的内在精神与个性特点。画家运用充满激情的笔触,在画面上急速地运动,想在瞬间抓住即逝的阳光,将此印象永驻在画布上成为永恒。《基尔条约》是瑞典和丹麦-挪威于1814年1月14日签订的条约。
在拿破仑战争战败的丹麦国王把挪威割让予瑞典国王,以换取瑞典在波美拉尼亚的控制权。然而,条约内容从未正式实行。普鲁士在维也纳会议得到了波美拉尼亚;而挪威宣告独立,颁布宪法,选出克里斯蒂安·弗雷德里克为挪威国王。瑞典挥军挪威后不久,挪威便答应与瑞典结成君合。《基尔条约》特别指出挪威的三个属土──格陵兰、冰岛和法罗群岛并不随着挪威割让予瑞典,而是继续与丹麦结成联合。1784年1月14日,美国国会批准对英和约,美国独立战争正式结束。1775年4月19日,北美13个殖民地人民为推翻英国殖民统治、争取独立的战争在列克星敦爆发。同年5月,第二届大陆会议决定组织军队,推选华盛顿为陆军总司令。1776年7月4日发表《独立宣言》,宣告脱离英国独立,成立美利坚合众国。1781年10月,英国殖民军主力在约克镇被击溃,被迫媾和。1783年9月同英美签订《巴黎和约》,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英国著名外交官阿美士德
威廉·皮特·阿美士德,第一代阿美士德伯爵,GCH,PC(William Pitt Amherst, 1st Earl Amherst,1773年1月14日—1857年3月13日),通称阿美士德勋爵(Lord Amherst),英国外交官,曾于1816年代表英国率团访华,然而清廷与英国双方因为在礼节上出现分歧,结果使团未能谒见嘉庆帝。访华使团结束后,阿美士德曾于1823年至1828年出任印度总督。
阿美士德在1773年1月14日生于英格兰索美塞得郡的巴斯,父亲是威廉·阿美士德中将,母亲名叫伊莉莎伯·彼得森。阿美士德早年入读牛津大学基督教堂学院,先于1793年取得文学士学位,后于1797年以文学硕士学位毕业。阿美士德的叔父杰富利·阿美士德,阿美士德勋爵是著名的英国陆军将领,曾任维吉尼亚和英属北美洲总督等职,由于他在1797年去世时没有子嗣,所以其贵族爵位就由阿美士德继承。受到叔父的影响,阿美士德很早就对外交事务产生浓厚兴趣。
在1804年至1813年,阿美士德勋爵曾出任寝宫侍臣;期间于1809年至1811年在那不勒斯出任宫廷使节。自1815年至1823年,他亦曾再领寝宫侍臣之衔。
亚当·耶日·恰尔托雷斯基亲王(波兰语:Adam Jerzy Czartoryski,1770年1月14日-1861年7月15日)是波兰贵族、政治家和作家。他是亚当·卡齐米日·恰尔托雷斯基和伊莎贝拉·恰尔托雷斯基之子(虽然有传言称,他是伊莎贝拉和俄罗斯驻波兰大使尼古拉·莱普宁的私生子)。
恰尔托雷斯基在俄罗斯因其俄罗斯帝国外交部长的身份而知名,恰尔托雷斯基曾先后担任两个敌对国家政府的首脑。他是“实际上的”俄罗斯帝国大臣会议主席和反抗俄罗斯帝国的十一月起义的波兰国家政府总统。贝内迪克特·阿诺德(英语:Benedict Arnold,1741年1月14日-1801年6月14日),又译作本尼迪克特·阿诺德,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重要军官。阿诺德起初为革命派作战,并且屡立战功,后来却变节投靠英国。这使他在美国仍是极具争议的人物。
阿诺德生于1741年康涅狄格殖民地诺威奇。由于家道中落,阿诺德年纪尚轻便要出外谋生。1757年法国印第安人战争爆发,阿诺德曾短暂加入英国民兵一方,后来在西印度群岛及魁北克省一带从事海路贸易,因而致富。
1760年代,北美殖民地因英国通过《食糖法令》及《印花税法令》,而陷入贸易困难,阿诺德亦不能幸免。故此当列星顿和康科德战役爆发后,阿诺德便志愿加入革命民兵,并率先在攻占提康德罗加堡建功。后来阿诺德又带兵远征魁北克,虽然在魁北克战役失败,却仍能守住提康德罗加堡,掩护了大陆军的侧翼。1777年萨拉托加战役爆发,阿诺德更指挥了两次萨拉托加之战,最终迫使约翰·伯戈因投降。
不过到1778年,阿诺德却开始对革命失望。当时大陆会议为免大陆军总司令华盛顿权力过大,经常任命有名无实的望族出任将军,出身寒微的阿诺德便屡屡不得志。早在攻占提康德罗加堡后,阿诺德虽以个人财产补贴民兵战争开支,又在前线亲自作战,却不获任命为远征加拿大的指挥官。萨拉托加战役前夕,阿诺德几乎被议会略过晋升少将,是华盛顿坚持下才得以晋升,但仍然要服从于较早晋升的少将名下。萨拉托加战役中阿诺德再次立下显赫战功,华盛顿得知阿诺德的左腿再次受伤并成了残疾,1778年5月,华盛顿任命阿诺德为费城军区司令,但阿诺德仍遭到费城的政治名流排斥,而其个人生活风格也开始引起更多人不满,特别是阿诺德在费城迎娶了一位效忠派商人的女儿。这使大陆议会先以管理费城不当为由而予以审判,然后宾夕法尼亚州议会主席又要求召开军事法庭,审信阿诺德有否行为失当,更迫使华盛顿不情愿地公开向阿诺德发表斥责信。结果阿诺德被大陆议会审判后不久,便开始向英军接触,为北美英军总司令亨利·克林顿提供大陆军情报。
1780年阿诺德被军法审判后,一度辞去所有大陆军军职,但后来再获华盛顿任命为西点要塞的指挥官。阿诺德故意削弱该处防御,并协议将整座哈德逊河重镇出售给亨利·克林顿。就在计划即将成功之际,阿诺德与克林顿之间的信差约翰·安得雷少校(Major John André)被大陆军截获,并辗转送到华盛顿手上,其变节因此曝光。阿诺德侥幸避过捕兵,后来加入英军,并获任命为准将。稍后阿诺德曾参与两场美国独立战争战事,于战后在新不伦瑞克及伦敦从商,最后于1801年逝世。
由于阿诺德中途变节,使他在美国及英国都名誉不佳,而且仍然备受争议。美国纪念独立战争的纪念碑经常刻意隐去其名不提,例如萨拉托加国家历史公园的长靴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