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

看一看历史上的这个日子发生了什么,经历一场时间的流动

分类:查询类

1、1999年12月02日 国际保护臭氧层大会高级别会议在北京开幕。

在国际保护臭氧层大会高级别会议开幕式前,江泽民主席会见联合国助理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副执行主任卡1999年12月2日上午,国家主席江泽民出席了正在北京举行的《维也纳公约》缔约方大会第五次会议和《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方大会第十一次会议部长级会议开幕式,并就环境保护、中国的环保政策等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江泽民说,环境问题,关系到地球上每个国家人民的前途和命运。解决环境问题,维护和创造人类共同生活的美好家园,是各国人民共同的愿望,也是各国政府的共同责任。他强调,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保护地球的责任。江泽民指出,中国政府历来重视环境保护。中国坚持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工作,促进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中国正在探索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并已取得了重要的实践经验。江泽民特别指出,对于保护全球环境,中国是负责任的。我们坚持不懈地解决中国的环境问题,特别是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不仅改善了中国的环境质量,也为保护全球环境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关于中国环保领域的对外合作,江泽民说,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事务,签署了多项环境领域的国际公约和协议,广泛开展同各国在环境建设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为促进国际环境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江泽民说,人类共同生存的地球和共同拥有的天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保护地球,需要各国共同行动。在国际环境合作中,应该充分考虑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长期历史和不同国家的具体现实,综合规划,加强合作,协调行动,切实推进。发达国家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曾经对全球环境造成的那些历史影响,因而有责任承担更多的义务,发挥自己强大的经济和科技优势,积极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环境问题。发展中国家在推进经济发展中要努力加强环境保护,并在全球行动中发挥力所能及的作用。他说,《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的成功履行再次表明,只要各国相互理解,加强合作,就一定能加快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进程。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愿意在公平、公正、合理的基础上,承担与我国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为促进全球环境和发展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贾庆林和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等国家机关及北京市的有关部门负责人也出席了开幕式。联合国助理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副执行主任卡卡海尔也发表了讲话。卡卡海尔说,江泽民主席的光临本身就表明了中国对总体环境保护以及臭氧层保护的高度重视。他说:江泽民主席充满智慧的发言“将为我们在此次会议的审议过程给予重要启迪”。卡卡海尔高度赞扬了中国在消除贫困和致力经济进步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他说:“连贯的环境政策必须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保持同步,才能应对可持续发展和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他还在讲话中对全球各国在环境保护和臭氧层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做了回顾与展望。《维也纳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四次会议大会主席柴里科夫也作了发言。开幕式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臭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萨尔玛主持。这次旨在保护臭氧层的国际会议是11月29日在北京召开的,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承办的规模最大的国际环保会议,来自21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近千名代表出席了这次盛会。中国于1989年9月加入了《维也纳公约》,于1991年6月加入《蒙特利尔议定书》伦敦修正案。近年来,中国在保护臭氧层的工作中做出了积极努力,取得了重要进展。

2、1998年12月02日 我国远洋科学考察取得新突破“大洋一号”顺利返回青岛 。

“大洋一号”

1998年12月2日,“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圆满完成了太平洋考察任务返回青岛,取得了我国大洋调查的多项突破性进展。国际海底区域占地球表面积的49%,蕴藏着全人类的共同资源。我国自80年代开始大洋多金属结核的专业调查和勘探。1991年3月被联合国批准为国际海底先驱投资者,并在东太平洋夏威夷东南约2000海里处获得了一块15万平方公里国际海底,作为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我国必须在明年3月前将其中一半面积恢复为国际海底。此次科考受中国大洋协会委托,由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组织实施,国内14家单位的100多名科研人员以及美国、德国、俄罗斯的5名科学家参加。他们首次使用深海拖曳系统进行了大面积探测,取得了开辟区5000米深处1677公里长的海底电视录像、照相资料,为我国确定放弃区域提供了依据。考察队在5300米深处进行了深海锚系的释放与回收,获得了半年多的海底环境资料。在距海底5米处测得温度、盐度和海流资料,还进行了海底土工原位测试,为未来的深海采矿提供了重要的设计依据。“大洋一号”装有SIMRAD深拖系统、多波束测深系统和6000米水下机器人等先进设备,于1998年5月18日起航,历时199天,总航程2.5万海里。

3、1996年12月02日 超级计算机问世。

超级计算机问世

1996年12月2日,美国英特尔公司最近为美能源部开发出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每秒可运算1.4万亿次,在超级计算机发展史上首次突破每秒万亿次大关。

研究人员说,该计算机开发耗资5500万美元,它可以在15秒内完成笔算需要25万年、个人计算机需要运行2天才能完成的运算任务。此前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是日本日立公司在1995年研制的,其运行速度为每秒3680亿次,而英特尔公司的超级计算机速度相当于它的3倍。

该超级计算机是为美国能源部新墨西哥州的桑迪亚国家实验室开发的,它将主要用来模拟核实验,并进行天气和自然灾害预报,基因研究、太空模拟实验等数据量非常巨大的研究工作。

4、1992年12月02日 我首次向国外购买在轨卫星。

1992年12月2日,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中国邮电器材总公司购买美国GTE空间网络公司在轨通信卫星签字仪式今日在北京举行。这是我国首次向国外购买在轨通信卫星。

这颗系80年代中期发射的三轴稳定大型通信卫星,将于1993年4月中旬自西经120度起漂,移至我国上空并定点于东经115.5度,可为我国提供1万多条卫星通信电路,传输10多套电视节目。

预计,这颗卫星在保持精度情况下可工作到1997年初。

5、1988年12月02日 邓小平谈中国经济发展的“三个台阶”。

邓小平

1988年12月2日,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会见了以樱内义雄为团长的日本国际贸易促进会访华团,在谈话中,他强调指出,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不会变。1984年下半年,我国出现了经济过热等问题,生产、建设、流通领域存在着高消耗、低效益、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费、低效率的现象。1985年到1988年,通货膨胀呈明显加剧趋势。在这种形势下,1988年9月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针。这个方针,是符合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客观要求的。但是,中国政府的这些正确决策,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和猜测:中国能不能将改革开放事业顺利进行下去?为此,邓小平在会见日本贸促会访华团时,就这一问题作了阐述。在与樱内义雄的谈话中,邓小平说:我们的开放、改革政策,不管遇到什么暂时的麻烦,如通货膨胀,都不会改变。我们的改革开放已经搞了十年。这十年应该说是很成功的,它使中国经济上了一个台阶。现在我们正在上第二个台阶,即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上第二个台阶遇到的问题比上第一个台阶所遇到的问题还复杂。现在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进行调整,保持适当的速度,这些都是不可少的。我们治理通货膨胀、价格上涨问题,无论如何不能损害我们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不能使经济萎缩。上第三个台阶需要花五十年,那时遇到的问题将更多。国际上对我们的发展情况估计得比我们乐观一些,但我们自己要小心谨慎。现在遇到的问题总有办法解决。邓小平的谈话,表达了中国政府对改革开放政策的必胜信念。此后,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在治理整顿中继续深化。

6、1988年12月02日 中国队员创登南极文森峰最短时间纪录

1988年12月2日,中美联合登山科学考察队报告:中国登山队员李致新和王勇峰在北京时间凌晨成功地登上南极最高峰——文森峰。

文森峰主峰高度海拔5140米,眼下虽时值暖季,但气温常在零下40摄氏度,而且时有狂风怒吼,其登顶难度与珠峰不相上下。

登山队副队长李致新和另一名中国队员王勇峰从3号营地出发,在征服二峰之后继续向主峰进发,分别于北京时间12月2日凌晨3时30分和6时08分登上文森峰顶。李致新从3号营地到达顶峰只用了7小时02分,创造了用最短时间攀登此峰的纪录。

这次由中美双方组成的南极文森峰登山科学考察队共有6名队员。队长、美国的迈克-唐和另外两名美国队员12月2日也攀登顶峰,但没有成功,次日,这个队的加拿大向导登顶成功。

中方另一名队员金庆民是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的副研究员,时年49岁,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她虽没有登顶,但在文森峰一带获得了科考成果,发现了大铁矿。

7、1982年12月02日 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心脏移植成功。

世界第一颗人造心脏移植由威廉-迪弗律兹医生主持

1982年12月2日,61岁的巴尼-克拉克博士成为第一位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的心脏病患者。克拉克是西雅图地区退休的牙医师。该年12月,由盐湖城犹他大学医学中心威廉-迪弗律兹博士领衔的外科小组,为他完成了7.5小时的人工心脏移植手术。在进行手术前,克拉克因心脏衰竭而久卧病床,并且面临死亡的威胁。现在克拉克靠一颗贾维克7号橡胶金属制成的人工心脏维持生命。贾维克7号的名字是取自发明者罗伯特-贾维克博士。贾维克7号取代心脏的两个心室,使血液流到肺部及全身,它会使动物维持生命达数个月,但从未用于人体内。不久后,人工心脏左边部分开始失效,在医生们换掉人工心脏左边后,医生说克拉克正在开始逐渐恢复。人工心脏的使用始于1953年,至1965年美国外科医生迈凯尔-贝克才首次成功地在动物体内移入人工心脏,来辅助心室的运作。

8、1981年12月02日 世界上最古老的神庙被发现。

1981年12月2日,美国和西班牙的考古学家不久前在西班牙北部海港城市桑坦德附近的一个山洞里发现了世界最古老的神庙。据考证,这个保存完好的神庙建于石器时代初期,距今已有14000年之久。

神庙位于山洞洞口,占地11平方米左右,中央有一块1.8米长、1.2米宽、15厘米厚、重量近1吨的祭祀板和一个不寻常的石雕头像。这个石雕头像35厘米高、33厘米宽、45厘米厚,放在一个小土墩上,头像面朝山洞的入口处。雕刻者利用石头上天然的竖裂纹把石头像分成两部分,半边是留着胡须的人脸,另外半边是动物的脸。头像下部的横裂纹形成了人和动物的嘴。石雕头像是本世纪独特的发现,它在考古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人类学家弗里曼说,他们发现的这个神庙是用来举行某种集体祭祀活动的场所。洞内的画、葬礼祭品和动物遗骸等表明,宗教信仰可追溯到5万年以前。

9、1975年12月02日 毛泽东主席会见美国总统福特。

毛主席会见来访的美国总统福特

1975年12月2日下午,毛泽东主席会见了来访的美国总统杰拉尔德·福特和夫人贝蒂·福特,以及随同福特总统访问的其他人员。参加会见的福特总统的随行人员是:福特总统的女儿苏珊·福特,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博士,美国驻中国联络处主任乔治·布什,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伦特·斯考克罗夫特,副国务卿约瑟夫·杰克·西斯科,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助理国务卿菲利普·哈比卜,国务院政策计划司司长温斯顿·洛德,国家安全委员会高级工作人员理查德·索洛蒙。毛主席同全体美国客人一一握手后,同福特总统在友好的气氛中,就广泛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有意义的交谈。美国总统福特是11月29日上午乘飞机离开美国首都华盛顿,取道阿拉斯加、日本前往我国访问的。福特总统在启程前发表谈话说:“我将前往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加强我们同那个伟大国家的新关系”。他说,“我们正在发展的美中之间相互尊重的新关系有助于亚洲的稳定和国际安全。我们将一如既往,保持我们自己的观点。但是,我们将按照美国的传统谋求促进相互谅解”。12月1日,福特一行到达北京。前往机场迎接的是受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委托的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李先念等。当晚,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委托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主持宴会,欢迎福特一行。12月5日,福特一行离开北京。

10、1975年12月02日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成立。

老挝国旗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簡稱老挝(中國大陸等地的一些华人称老撾;台湾、新加坡等地的一些华人称寮國),是中南半岛上的一个内陆国家,也是東南亞地區中仅有的两个社會主義國家之一,另一為越南。历史上曾是真腊王国的一部份。老撾是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也是世界低度開發國家之一。七世紀至九世紀屬真腊国,九至十四世紀屬吳哥王朝。1353年建立瀾滄王國(南掌),為老撾歷史鼎盛時期。1779年至十九世紀被暹罗征服。1893年淪為法國保護國。1940年-1945年被日本佔領。1945年10月12日宣佈獨立。1946年法國再度入侵。1953年寮王國獨立。1975年12月廢除君主制,成立社會主義的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11、1971年12月02日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正式宣布成立。

1971年12月2日,阿拉伯湾地区的六个酋长国正式宣布成立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这六个酋长国是:阿布扎比、迪拜、沙迦、富查伊拉、阿治曼和乌姆盖万。它们长时期以来处于英国的所谓“保护”之下。

成立阿拉伯的当天上午,这六个酋长国的统治者在迪拜举行会议,选举了阿布扎比的统治者扎耶德-本-苏丹-阿勒纳哈扬为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总统,选举了迪拜的统治者拉希德-本-赛义德-马克图姆为副总统,任期都是5年。他们已根据宪法程序宣誓就职。

这次会议还任命迪拜王储马克图姆-本-拉希德-马克图姆为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内阁总理。

12月6日阿拉伯联盟在一次特别会议上通过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加入这个联盟,成为它的第18个会员国。

12、1969年12月02日 苏联元帅、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前主席伏罗希洛夫逝世。

伏罗希洛夫

克里门特·叶弗列莫维奇·伏罗希洛夫(1881~1969),前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生于叶卡捷琳诺斯拉夫省巴赫姆特斯克县维尔赫涅耶村。曾在冶金厂学徒。1898年在工厂组织社会民主革命小组。1903年参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5~1907年在乌克兰参与领导罢工运动,1908~1917年从事地下工作,多次遭监禁和流放。参加过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后任彼得格勒市人民委员,与捷尔任斯基共同组建全俄肃反委员会。内战期间任红军第十军司令、察里津前线司令等。1921~1924年曾任北高加索军区司令、莫斯科军区司令。1925~1934年任苏联陆海军人民委员和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1934~1940年任苏联国防人民委员。1935年获苏联元帅称号。1940年后任苏联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兼国防人民委员会主席。卫国战争时期任国防委员会委员、西北方面军总司令、列宁格勒前线司令、游击队总司令。1945年任盟国对匈管制委员会主席。1946年3月任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1953年3月至1960年5月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为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1926~1952年)、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1952~1960年)。1961年10月在苏共22大上,因“支持反党集团活动”未选入中央委员会。1966年4月在苏共23大上重新当选中央委员。1957年4~5月访华。1969年12月2日病逝。主要著作有:《苏联国防》、《捍卫社会主义的红军》等。

13、1949年12月02日 中央决定发行人民胜利公债。

1950年上海市民购买公债的情形

1949年12月2日,随着人民战争胜利,广大地区获得解放,使政府的财政支出大大增加,而财政收入却赶不上支出的需要。为了克服这一困难,中央人民政府召开了第四次会议。会议决定于1950年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来弥补年度财政赤字。据此,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发行1950年第一期人民胜利公债的指示》。这批公债的募集及还本付息,均以实物为计算标准,其单位定名为“分”(每分所含实物为:大米6市斤、成粉1.5市斤、白细布4市尺、煤炭16市斤)。公债总额为2亿分,在1950年内分期发行。公债分5年偿还,年息为5厘。决定从1950年1月5日起,开始发行第一期公债,总额为1亿分。政务院规定公债的推销对象为城市的工商业者,城乡实富户和富有的官吏。

14、1942年12月02日 在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的主持下,美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反应堆。

恩利克·费米

费米美国物理学家。生于意大利罗马。1938年由于 “通过中子照射展示新的放射性元素的存在,以及通过慢中子核反应获得的新发现(demonstrations of the existence of new radioactive elements produced by neutron irradiation, and for his related discovery of nuclear reactions brought about by slow neutrons)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但是就在这时他却在意大利遇到了麻烦。一是因为他的妻子是犹太人,意大利法西斯政府颁布出一套粗暴的反对犹太人的法律;二是因为费米强烈反对法西斯主义——墨索里尼独裁统治下的一种危险的态度。1938年12月他前往斯德哥尔摩接受诺贝尔奖,此后就没有返回意大利,而是去了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主动为他提供职位,并为自己的师资队伍中增添了一位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而感到自豪和骄傲。1944年费米加入美国籍。在1939年初,据李泽?梅特纳、奥特?哈尔姆和弗里茨?斯特拉斯曼报导,中子被吸收后有时会引起铀原子裂变。这项报导发表后,和其他几位主要的物理学家一样,费米立即认识到一个裂变的铀原子可以释放出足够的中子来引起一项链式反应,而且还和另外几位物理学家一样,费米马上就预见到这样的链式反应可用于军事目的潜在性。1939年3月,费米与美国海军界接触,希望引起他们对发展原子武器的兴趣。但是直到几个月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就此课题给罗斯福总统写了一封信以后,美国政府才对原子能给予重视。那时候,同盟国的科学家虽然已经在讨论原子弹的可能,但是还没有正式开始进行制造的工作。后来由于同盟国在战事中一再失利,德国又开始禁止由他们占领捷克铀矿区的铀矿出口,使得同盟国意识到,德国可能已经在认真进行原子弹计划。不久,一位德国科学家傅吉(Siegfried Flugge)出人意料地在德文科学期刊上,公开发表了一些德国核分裂研究的新近成果。这位科学家本来是故意突破当时德国尚未完全开始的信息封锁,让同盟国得知德国研究近况,但是同盟国科学家反倒因而误认为,如果德国能够发布这么多资料,那么他们真正的发展情况,恐怕还要更加先进,这就更加促使美国原子弹计划开始酝酿产生。匈裔科学家齐拉于是决定采取一些行动。首先他认为要能控制比属刚果的铀矿,于是请求和比利时皇家熟识的爱因斯坦帮忙,爱因斯坦欣然同意。接着他和银行家沙克斯(A.Sachs)共同具名拟就一信,准备敦促罗斯福总统在美国进行原子弹计划,为了增加这封信的分量,他们也要求爱因斯坦共同具名,爱因斯坦同意了。这一封有爱因斯坦共同具名的信函,确实是促成原子弹计划的一个关键因素,而这件事到战后曾引起爱因斯坦相当的后悔。美国政府一有了兴趣,建立一个模式原子反应堆就成了科学家的首要任务,以探明自保持的链式反应是否确实可行。由于恩利克?费米是世界上主要的中子权威,且集理论与实验天才于一身,所以被选为世界第一台核反应堆攻关小组组长。他最初在哥伦比亚大学工作,随后又到芝加哥大学工作。1941年底,费米在哥伦比亚大学主持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反应堆,实现了自持式链式反应,为制造原子弹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1942年12月2日,在芝加哥,费米指导下设计和制造出来的核反应堆首次运转成功。这是原子时代的真正开端,因为这是人类第一次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核链式反应。试验成功的消息以意味深长的预言形式一下子就传到了东方:意大利航海家进入了新世界。

15、1942年12月02日 原子裂变成功

科学家费米手持一原子模型

1942年12月2日,在A-H-康普顿领导的芝加哥大学的冶金实验室里,首次取得了受控制的原子核链式反应,为原子弹及核能开辟了道路。

科学家们在芝加哥大学的网球场上建起了一座由铀和石墨组成的核反应堆。下午3时45分关键的时刻到来了。这时控制杆的移开表示从裂变的铀原子中产生的中子,撞击其他原子使链式反应得以持续。原子反应堆是曼哈顿制造原子弹秘密计划的一部分。

曼哈顿计划是美国政府在1942年6月开始实施的一项旨在利用核裂变过程来制造原子弹的工程。到1945年夏天,参加曼哈顿工程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研制出了一枚实验用原子弹。到这时,政府为曼哈顿工程提供的拨款由6000万美元增加到20亿美元。

16、1929年12月02日 北平周口店发现中国猿人头盖骨

北京中国猿人头骨

1929年12月2日下午4时,中国古生物学家裴文中,在北平西南郊周口店龙骨山洞中,发现沉埋了几十万年的中国猿人的头盖骨化石,在科学界引起轰动,因为这一发现为“从猿到人”学说提供了重要依据。

系统挖掘周口店龙骨山的工作是从1927年春开始的。这是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提供资助的合作项目,由中外科学家共同参加,中国地质学奠基者之一的丁文江担任了该项目名誉主持人,实际事务由以中国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和著名的加拿大人类学家、北平协和医院解剖科主任步达生为首的体质人类学研究机构商定,中国地质学家李捷和瑞典古生物学家步林共同负责周口店的发掘工作,1927年的发掘可说是旗开得胜。除获得500箱化石材料外,还发现了一颗保存极好的人类下臼齿。步达生对这颗人牙进行了仔细研究,并根据它的性质和在地理分布上的意义,定名为“北京中国猿人”。又根据美国学者葛利普的提议,起了个俗名叫“北京人”。此后,二名就一并使用和流行。1928年,从德国学成归来的古脊椎动物学家杨钟健接替了李捷的工作。与杨一起来的还有年仅24岁、刚从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的裴文中。

28日,裴所在工作单位北平地质调查所举行学术会议,发布了“北京人”头盖骨被发现的消息,并宣告了发掘经过及专家们的研究结果。

17、1908年12月02日 末代皇帝溥仪登基

溥仪坐在乾清宫宝座上

光绪34年(1908年)10月,光绪、慈禧先后病笃。慈禧死到临头仍念念不忘把持政柄,突然决定立溥仪为嗣,并于10月20日发下“懿旨”,召溥仪入宫。结果演出了一场溥仪大哭殿的闹剧。

溥仪闹殿后代第三天,慈禧旧一命呜呼了。慈禧死后举行了正式的国丧。消息传开,许多有钱的中国人群集卖唱的园子里(妓院的俗称),公开欢庆。两周后,12月2日,溥仪登基。

登极大典融宗教与世俗于一体:乐师、太监和牧师集结在太和殿,溥仪被放在又高又大的皇座上。12月2日那天,天气奇冷,溥仪又惊又冷,浑身打颤。侍卫内大臣和文武百官列队,一个个到他面前宣誓效忠。王妈是唯一能管住他的人,只有跟她在一起,溥仪才安心,但那天却不准她参加大典。诏书要求既是父亲又是摄政王的醇亲王载泮陪伴溥仪参加这场冗长、可怕、任何3岁孩子都费解的礼仪。

“我感到拖沓、沉闷,”溥仪写道,“加上那天天气奇冷,因此当他们把我抬到太和殿,放到又高又大的宝座上的时候,早超过了我的耐性限度。我父亲跪在宝座下面,双手扶我,不叫我乱动,我却挣扎着哭喊:‘我不挨这个。我要回家。’父亲急得满头是汗。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没完没了,我的哭喊也越来越响。我的父亲只好哄我说:‘别哭别哭,快完了。’他说这话意在安慰我,却给文武百官留下了惨淡的印象,他们把这看作是不祥之兆。”

12月2日,年仅三岁的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即帝位,号宣统。其父任摄政王,代理清廷朝政,这是宫廷为其父子画的像

18、1907年12月02日 镇南关起义爆发。

追随孙中山参加镇南关之役的日本人池亨吉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12月2日,同盟会会员黄明堂、关仁甫率乡勇80人,携带快枪42杆,潜袭广西镇南关。黄明堂与守炮台的清军取得联系,约订2日由山背间缒绳直入,直取第三炮台。起义军披蒙茸,拨钩藤,跨越断涧危崖,呐喊而入。守兵百余人略事抵抗,即相率投降,接着,第二炮台、第一炮台相继夺得。

3日,孙中山亲率黄兴、胡汉民、日人池亨吉、法国退职炮兵上尉狄氏等至关,登上炮台,全军鼓舞,黄明堂奏乐欢迎。次日,清军开到,发起攻击,孙中山在阵地为伤员包扎,并亲手发炮,竟打得很准。他慨言道:“反对清政府二十余年,此日始得亲发炮击清军耳!”当日下午,陆荣廷派一樵妇持函登台,表示愿率600余人投入孙中山麾下,并告以清军大兵来援,事急万分,祈自重。孙中山便决定回河内筹款筹械,命黄明堂坚守5日,一俟饷械运到,便进取龙州。当晚,孙中山、黄兴等下山回安南。

7日,军机处将失去镇南关的张鸣岐“交部议处”,又命他戴罪立功“即日克复”。清军以4000人的兵力围攻。当夜,陆荣廷向北台猛扑,黄明堂坚持数日,枪弹告罄,于8日夜弃台,退至安南燕子大山。孙中山从越南运送的枪弹在文登即被法方扣留。镇南关起义遂告失败。

本年为农历丁未年,此次起义又称“丁未镇南关之役”。

19、1881年12月02日 马克思夫人燕妮·马克思逝世。

1881年7月26日-8月16日 马克思和夫人到巴黎近郊阿尔让台女儿燕妮家里小住。10月13日左右-12月上半月 马克思患重病。1881年12月2日 马克思夫人燕妮·马克思在伦敦逝世。

20、1859年12月02日 美国反对黑人奴隶制的代表约翰·布朗逝世。

1800年5月,约翰·布朗出生在康涅狄克州托林顿一个白人农民家庭。他父亲欧文·布朗是一位坚定的废奴主义者。布朗的童年是在美国北部山林中度过的,后来他当过硝皮匠,经营过牧羊业。耳闻目睹的黑人奴隶的悲惨遭遇,激起了他对奴隶制的无比憎恶。在美国独立战争中,黑人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独立战争以后,他们却没有获得解放,黑人被排斥于许多行业之外,没有选举权,也不能在民兵中服役。1793年,美国政府制定《逃奴追辑法》,规定只要奴隶主在逮捕逃奴地点出示证明,当地官吏即将该逃奴判归原主。许多北方的自由黑人在“逮捕逃奴”的借口下,被绑架到南方。从19世纪20年代起,废除奴隶制的呼声激荡着北美大陆。工人、农民、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都投入了斗争的洪流。释奴运动者创办《解放者》报,成立废奴协会,他们还组织全国性的秘密团体“地下铁路”,帮助奴隶逃离南方,移居加拿大或美国北方。1834年,布朗组织了一个废奴主义团体,结识了许多黑人朋友,他积极参加地下铁路的工作,了解黑人分布情况,绘制奴隶逃亡路线图,研究以往美国奴隶起义的英雄事迹和海地、牙买加黑人斗争的历史。1854年,南方种植园奴隶主派遣武装匪徒窜犯堪萨斯,用刺刀在那里强行建立奴隶制。这激起了美国人民的反对,大批工人、农民武装起来,涌入堪萨斯,同种植园主发生武装冲突。这时,布朗正在弗吉尼亚一带主持地下铁路的一个站。当他听到堪萨斯血战的消息后,立即派他的5个儿子前往当地参加战斗。不久布朗自己也赶去了,并在达奇亨利渡口歼灭了一批敌人,从此,布朗的名字传遍各地。为了狠狠打击奴隶制度,布朗决定在哈帕斯渡口发动武装起义,1859年10月16日晚,布朗对他的战友们说“拿起你们的武器,我们马上就要向哈帕斯渡口进军了”,说完他一马当先,率领起义队伍向哈帕斯渡口进军。起义开始进行得很顺利,后因响应者少,加上联络不利,动作缓慢,拖延了时机,使敌人有时间从附近集结地方军警进行反扑。18日,经过最后一场激烈战斗,布朗率领的起义军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了。起义军9人牺牲;6人逃脱;布朗等7人被俘。在敌人的法庭上,布朗大义凛然,他说:“我相信,像我所做的那样,为那些受人轻视的穷人们进行工作,并不是错误的,而是正确的。现在,如果认为有必要叫我为正义事业付出生命,把我的鲜血和我的孩子们的鲜血,以及千百万个奴隶的鲜血混合起来——我同意”。布朗在就义前写下了他的最后遗言:“我,约翰·布朗,现在坚信只有鲜血才能清洗这个有罪的国土的罪恶。过去我自以为不需要流很多血就可以做到这一点,现在我认为,这是不现实的。”1859年12月2日,布朗英勇就义。他为了黑人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21、1823年12月02日 反对西欧在西半球扩张的美国的门罗主义出笼,《门罗宣言》发表。

门罗像

1823年12月2日,美国第一届总统詹姆士·门罗以“致国会咨文”的形式,发表了重要的外交政策声明——《门罗宣言》,即后来被称之为“门罗主义”。十九世纪初,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蓬勃发展,西班牙在欧洲“神圣同盟”支持下,妄图恢复在美洲的殖民地,英国和“神圣同盟”各国也积极插手拉丁美洲。门罗借口防止欧洲各国干涉拉丁美洲事务,发表了这个咨文。咨文中宣称:“同盟各国把它们的政治制度扩张到美洲的任何地方而不危害我们的和平与幸福是不可能的;也没有人会相信我们南方各兄弟国家的人民,如果不加援助,能够建立他们心愿的政治制度,所以让我们坐视欧洲列强对他们进行任何方式的干涉而不加过问,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并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门罗的这个外交政策,主要是制止欧洲列强对拉丁美洲的侵略,使拉丁美洲各国的独立得到巩固。但也应该看到,这个宣言也是为美国侵略拉丁美洲制造借口的。它为以后美国在“援助”的幌子下,控制和掠夺拉丁美洲树了块挡箭牌,成为美国在拉丁美洲建立“后院”的工具。

22、1804年12月02日 拿破仑·波拿巴加冕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

拿破仑•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769.8.15~1821.5.5),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1799年 - 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及百日王朝的皇帝(1804年 ~ 1814年,1815年)、军事家、政治家,曾经占领过西欧和中欧的大部分领土。法兰西共和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1802年8月,修改共和八年宪法,改为终身执政。1804年11月6日,公民投票通过共和十二年宪法,法兰西共和国改为法兰西帝国,拿破仑•波拿巴为法兰西人的皇帝,称拿破仑一世。12月2日,巴黎圣母院,他并不是由教皇庇护七世加冕,而是自己将皇冠戴到了头上,然后还为妻子约瑟芬•博阿尔内加冕为皇后。一年之后,他又在意大利由教皇加冕为意大利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