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

看一看历史上的这个日子发生了什么,经历一场时间的流动

分类:查询类

1、2003年04月22日 我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李慎之逝世

李慎之,资深新闻人,著名的国际问题专家,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自由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李慎之1923年8月15日出生于江苏无锡,1941年至1945年,先后就读于北京燕京大学经济系、圣约翰大学经济系和成都燕京大学,期间参加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毕业后担任过中学教员和杂志社编辑。1946年至1949年,在重庆新华日报国际版任资料员,后到延安新华通讯社国际部任编辑,194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起,在新华社国际部任编辑组组长、副主任。1954年至1957 年上半年,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总理周恩来的外交秘书,随同周恩来总理参加过多次外交活动,包括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1955年的万隆亚非会议。在新华社期间,写过大量的国际新闻与评论,参与许多外交文件和政治文件的起草工作。1957年,因“大民主”的有关言论被毛泽东点名,定为极右分子,被错划为“右派”,受到开除党籍、下放劳动等不公正待遇,“文化大革命”期间下放,于1973年回京任新华社参编部翻译、校对。1979年“右派”问题被改正,恢复党籍。1978年底至1980年初,参加了中共中央成立的国际问题写作小组工作。其间,陪同邓小平同志出访美国,担任代表团顾问。1980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1985年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美国研究所所长,198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1990年免去社科院副院长和党组成员职务。1995年离职休养。晚年,主要研究自由主义,对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和政治进行了深刻反思,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被中国的自由主义者誉为中国世纪之交思想领域的领军人物。2003年4月22日在北京协和医院因老年性肺炎不治逝世。

  李慎之是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七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

  “慎公”,是中国知识界、思想界对李慎之先生的共称。这位博学通识、铁骨冰心的学者,生前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却并无专著问世,也没有研究员、教授之类的职称。他自1990年后方重新从事著述,平均每年只写三篇文章,产量不能算高,然而几乎每一篇出来,都能不胫而走,成为思想界的新话题,引起议论纷纭。

  李慎之娴于国际问题,是德高望重的国际问题专家,先后任多位中央领导人的外交秘书或助理,他的一生,用一位论者的话说,可谓经历了20世纪中国政治文化的跌宕起伏。同时,对身处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国进行了前瞻性的思维。

2、2001年04月22日 江泽民致电祝贺农德孟当选越共中央总书记

2001年4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致电祝贺农德孟当选越共中央总书记。

3、1997年04月22日 秘鲁人质事件结束

总统藤森(车门口手持旗帜者)送获救人质去医院

1997年4月22日下午,秘鲁军警对日本驻秘鲁大使官邸实施突袭,解救在那里被“图帕克-阿马鲁革命运动”扣押的72名人质,并获得了成功。

据报道,突袭行动是从当地时间下午3时20分开始的,进行了大约40分钟,参加行动的秘鲁武装人员共140名。

早在今年1月,秘鲁军队就已经挖掘了一条秘密地道,通往大使官邸。突击队员也早就不断地进行了攻击大使官邸的沙盘演练。攻击行动之所以选在下午,是因为这时劫持者最没有戒备。为了出其不意,突击队员还分别从官邸各部位进攻,然后一兴从屋顶歼灭当时正在一楼玩足球的游击队员。在整个行动开始前10分钟,人质已通过一个隐蔽的无线电接收器知道了这次行动。这个接收器是几个月前被秘密偷运进官邸的。

突击行动结束后,秘鲁总统藤森向新闻界发表声明宣布:被扣押在日本大使官邸的人质全部获救,其中有1人死亡,25人受伤;秘鲁军警有2人被打死,游击队人员14人全部被击毙。

突击队员掩护人质逃离

背景资料:

1996年12月17日晚(当地时间),日本驻秘鲁大使官邸被恐怖主义游击队组织“图帕克-阿马鲁革命运动”占领,400多人被扣作人质。事件发生后,秘鲁警方迅速包围了日本大使官邸,内政部长也赶到现场,与恐怖分子进行谈判。在人质中除日本大使外,还包括巴西、玻利维亚、韩国和古巴等国驻秘鲁大使。12月19日,联合国安理会就秘鲁首都利马发生的在日本大使官邸绑架各国外交官事件发表主席声明,对这一行为表示强烈的谴责。声明说,这一行为也是对国际社会的攻击,是不能接受的。声明表示,安理会一贯坚决谴责在任何情况下的恐怖主义行为。安理会呼吁立即释放所有被扣作人质的官员和外交人员。

“图帕克-阿马鲁革命运动”从1987年开始在秘鲁活动,曾是一支对社会造成极大危害的恐怖主义游击队组织。1990年藤森当选总统后,与游击队恐怖活动展开坚决斗争,先后颁布了“自首法”和“严惩恐怖分子法”,“图帕克-阿马鲁革命运动”遭到毁灭性打击,其最高领导人罗兰多-波拉耶已被判刑入狱。近几年,这个组织已少有活动。

4、1995年04月22日 日本强制搜查奥姆真理教总部

1995年4月22日,2500名日本警察机动队和自卫队防化部队对宗教组织奥姆真理教进行了全面强制性搜查。

在严密封锁的山梨县上九一色村真理教机构驻地,警察用焊枪打开了“真理2号、3号、5号”等三座库房被锁死的大门,里面的景象令人震惊:化学药品、容器堆积如山!药品中有制造“沙林”毒气的初级原料,还有作为稀释沙林溶剂的试剂及其它化学制品,直径50厘米、高60厘米的金属密封桶就达600多个。此外,还有许多铝合金及玻璃容器。仅这些物证就说明,这个组织已经违反了日本消防法和危险物品取缔法。

奥姆真理教成立于1984年,1989年注册为宗教法人组织:其创始人麻原彰晃曾开药店,有过卖假药的劣迹,该组织的“奥姆”一词取自梵语“创造宇宙”(A)、维持(U)和破坏(M)。他们自称是“原始佛教与印度瑜伽为根本教义的真挚的团体”。他们以信教后可以行空、潜水、透视等邪说蛊惑人心,网罗了近万名信徒,在日本建立了29个支部和道场,在海外建立了4个支部,他们有一家供试验新药的医院,还从事商业活动。

该组织的行动也异常诡秘,在这次大搜查中,还查获到一架前苏联制“米尔--17型”直升机;7亿日元现金和10千克金块,当警察搜查他们的医院时,竟发现了6名服药后处于昏迷状态而被监禁的男女信徒。警察当即逮捕了在场的4名医生,更重要的是,麻原在去年3月就曾表示与国家与社会为敌的姿态,并扬言要使用“沙林”毒剂。种种迹象使警察厅有理由将东京地铁毒气事件与该组织联系起来。但是麻原已经潜逃,真理教海外支部仍声称该组织与地铁毒气事件无关。

5、1995年04月22日 卢旺达难民营惨案

1995年4月22日和23日,以图西族为主的爱国阵线武装强迫基伯奥难民营的胡图族难民返回家乡,并动用武力,打死2000多难民。这一惨案震惊世界,遭到国际社会强烈谴责。联合国安理会、联合国秘书长加利、非统组织秘书长萨利姆,纷纷谴责屠杀手无寸铁平民的事件,要求立即停止暴行,呼吁对此案进行调查。卢总理特瓦吉拉蒙古23日对惨案深表遗憾,但称政府军开枪出于自卫。27日卢总统比齐蒙古宣布同意国际社会进行调查。事发后,几万名胡图族难民已逃离,但仍有2500多名滞留基伯奥难民营。

6、1994年04月22日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去世

1994年4月22日,死神悄悄地带走了尼克松--—位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也是美国历史上唯一在任期内辞职的总统,两个小时后,克林顿总统在白宫玫瑰园亲自宣布了这一消息,并下令全国下半旗致哀。

尼克松的一生历经胜利和失败。“永远不要放弃奋斗”这句尼克松曾多次讲过的话,不仅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性格,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1913年1月9日,理查德-尼克松出生在离洛杉矶市不远的小镇约巴林达,由于家境贫寒,他经常去地里采豆角,或上街卖雪糕,有时也帮助父亲料理小店。艰辛的生活培养了尼克松坚韧不拔的精神。

中学时代的尼克松对未来充满了理想。他最早想当一名工程师,社会上的一些不公正现象又使他下决心“当一个不受贿的律师”,在杜克大学法律系就读时,他显示了出色的从政素质,他是学校辩论队的主力,曾在南加州大学生对抗赛中以伶俐的口齿获得即席演讲第一名。

1937年尼克松获得法律学士学位,在加州小镇惠特尔的一个律师事务所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到海军服役,在南太平洋上执行任务。在惠特尔任律师期间,他在一家剧院观看彩排时,偶然遇见了出身贫寒的高中女教师帕特,对她一见钟情。1940年6月,他们在一间车库的楼上筑起了爱巢,从此开始了风雨兼程的共同生活。

从1946年起,尼克松开始步入政坛。他先后当过众议员、参议员,1952年作为艾森豪威尔的副手被提名为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大选获胜,39岁的尼克松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副总统之一。从1952年到1960年,他担任副总统达8年之久。1960年,尼克松在竞选总统中以微弱票差被民主党人肯尼迪击败。

竞选总统失败后,尼克松在洛杉矶重操律师职业。1968年他重返政坛并赢得大选胜利,当选为美国第37届总统。宣誓就职后,他宣布了众所周知的“尼克松主义”。他的这一理论在于减少美国在海外的军事力量,同时通过经济和军事援助,支持美在世界各地的盟国,确保美的战略利益。1972年他连任总统,1974年因“水门事件”被迫辞职。

在任总统的6年里,尼克松曾多次显示了国际战略家的远见卓识和政治家的胆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972年他对中国历史性的访问。访华期间他与周恩来总理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从此打开了美中关系的大门。同年,他还作为美国总统首次访问了莫斯科。

正当尼克松在事业上如日中天,在国际舞台上折冲尊俎之际,“水门事件”改变了他的人生历程。1972年6月17日,5名男子在民主党全国委员会设在华盛顿“水门”饭店的办公室内被捕,他们被指控犯有窃听电话和安装电子窃听器的罪名。他们企图刺探民主党人掌握的有关尼克松兄弟同一个百万富翁之间的商业关系的情报和文件。在案件审理中,人们发现尼克松本人与此事有牵连。1973年10月,尼克松不得不交出与此有关的录音带,并于1974年8月8日宣布辞职,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尽管离开白宫时,他在直升飞机机舱门口做的手势十分坚定,内心却痛苦万分。

退出政治舞台后,尼克松与妻子帕特住在新泽西州,他闭门谢客,心情忧郁,只有妻子能够宽慰他,陪伴他,并帮助他找到了一种最佳的生活方式--著书立说。他经常在半夜起来做笔记,白天用弹钢琴来调节自己的生活节奏。终于,他又一步一步地回到了政治舞台。

1976年2月,他作为一名普通公民访问中国,1977年他接受电视记者的采访,1978年开始撰写回忆录。1981年他作为美国代表团成员赴开罗参加萨达特葬礼,这是他离开白宫后第一次以官方身份参加国际活动。1986年5月,美国《新闻周刊》在封面上刊登了一张尼克松的照片,标题是:《他回来了》。他的回忆录成了畅销书,他成了此后几届总统的座上宾。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中,他特别关心国际局势的发展,在临终前不到一个月,还冒着严寒到莫斯科访问。在住院前几天,他接到生前撰写的最后一本著作《和平以后》,打算亲自再过目一遍。就在病倒前,他还在撰写为共和党募捐的讲话稿。

尼克松辞世的消息惊动了世界,许多国家的领导人发出唁电,悼念这位在角斗场上奋斗不息的政治家。4月27日,尼克松长眠在他的出生地约巴林达。4年前,以尼克松名字命名的图书馆在这里落成,尼克松在出席落成典礼时曾这样概括他的处世哲学:“失败固然令人悲哀,然而,最大的悲哀是在生命之旅中既没有胜利,也没有失败。”

7、1993年04月22日 东北大学复校 张学良为名誉校长

张学良(左)在台北寓所接受东北大学聘书

 1993年4月22日,东北工学院更名暨恢复东北大学校名。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先生受聘为东北大学名誉校长。  成立于1923年的东北大学,曾是东北最高学府,从1928年张学良兼任校长起,逐渐发展成为全国一流大学,1931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东北大学又第一个成为流亡大学。东北解放后,1949年3月东北大学一分为三,分别并入现在的东北工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和东北农学院。  近年来,老东北大学的海内外校友强烈希望能恢复东北大学校名,1993年3月8日国家教委正式批准,东北工学院复名为东北大学。复校后的东北大学,将逐渐建成一个集理、工、法、商、文、管理学院为一体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更多更好地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  受张学良将军委托,原东北大学秘书长、代理校长、93岁高龄的宁恩承教授作为张学良本人的代表,专程从美国赶来参加今天的复校庆典,并为张学良亲笔题写的“东北大学”校牌揭幕。

8、1992年04月22日 墨西哥瓜达拉哈拉煤气爆炸

墨西哥瓜达拉哈拉煤气爆炸

1992年4月22日,墨西哥瓜达拉哈拉市煤气大爆炸,造成200多人死亡,1470人受伤,许多人失踪;1124座住宅、450多家商店、600多辆汽车、8公里长的街道以及通信和输电线路被毁坏。

9、1992年04月22日 1992年4月22日康克清逝世

1992年4月22日康克清逝世。

康克清于1911年9月7日出生于江西省万安县的一个贫苦渔家。少年时代,她经历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种种黑暗,接受了进步思想的影响,于1925年从事妇女工作。1926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上了井冈山。1931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员。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妇联一至五届常委,第四、五届主席,中国福利会名誉主席,宋庆龄基金会主席。1979年主持了《婚姻法》的修改工作,并提出了“四个现代化需要妇女,妇女需要四个现代化”的号召,为新时期妇女运动做了大量工作。

10、1991年04月22日 全国“八六三”计划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1991年4月22日-25日,全国“八六三”计划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截至当时,“八六三”计划实施五年,取得科技成果四百多项,其中五十多项达到国际上80年代中、后期水平。会议宣读了邓小平为中国科技事业的题词:“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11、1989年04月22日 胡耀邦追悼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1989年4月22日,胡耀邦追悼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主席杨尚昆主持追悼会,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致悼词。

12、1983年04月22日 希特勒日记事件发生

联邦德国《明星》画刊于1983年4月22日在汉堡举行记者招待会,宣称发现了希特勒在1932年6月22日至1945年4月中旬的日记,共62本。这件事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被称为是战后最大的新闻发现。《明星》画刊趁机向西方报刊出售连载权,索价高达300万美元。西德政府对《日记》进行了鉴定。5月6日,内务部发表公报,指出《希特勒日记》纯属伪造。据查明,《日记》是一个名叫费歇尔的商人根据《希特勒:演说和言论1932-1945》一书的内容杜撰的。“日记”伪造者及《明星》画刊记者以诈编罪被逮捕法办。

13、1983年04月22日 医学家林巧稚逝世

在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刘少奇与林巧稚交谈

1983年4月22日医学家林巧稚在北京病逝。

林巧稚,女,1901年生,福建厦门人。1921年考入协和医学院。1929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并会协和医学院妇产科医生。曾两度到英国伦敦医学院、曼彻斯特医学院和芝加哥大学医学院进修。从事胎儿宫内呼吸和妇女生殖道结核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从事滋养细胞肿瘤的研究,并在化疗方面取得重要成果。曾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妇联副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妇产科医院名誉院长,首都医学院妇产科主任等职。1973年至1977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医学研究顾问委员会聘为唯一的女顾问。1983年4月22日在北京病逝。著有《乙酰胆碱在正常分娩机制中的作用》、《24例良性葡萄胎及恶性葡萄胎转移的研究》,主编《妇科肿瘤》、《农村妇幼卫生常识问答》、《家庭育儿百科大全》等。

14、1978年04月22日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开幕

邓小平在会上讲话

 1978年4月22日,经党中央批准,教育部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开幕式上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作了重要讲话。  他讲了四点意见:  第一,提高教育质量,提高科学文化的教学水平,更好地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学校应当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但这并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毛主席明确指出学生应当以学为主,以学文为主,即以学习科学文化为主。  第二,学校要大力加强革命秩序和革命纪律,造就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一代新人,促进整个社会风气的革命化。今后,不仅大、中学校招生要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而且各部门招工用人也要逐步实行德智体全面考核的办法,择优尽先录用。这也就是把毛主席提出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方针贯彻到底,贯彻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  第三,关于教育事业必须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问题。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与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参加什么样的劳动,怎样下厂上山下乡,花多少时间,怎样同教学密切结合,都要有恰当的安排。今后国家将努力开辟新的途径,增加新的行业,以便更有效地为农业现代化和其他三个现代化服务。我们制订教育规划应当与国家的劳动计划结合起来,切实考虑劳动就业发展的需要。  第四,尊重教师的劳动,提高教师的质量。一个学校能不能为无产阶级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我们要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不但学生应当尊重教师,整个社会都应当尊重教师。要热情地关心和帮助教师思想政治上的进步,积极地在优秀的教师中发展党员。要努力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要研究教师首先是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制度。

15、1977年04月22日 北海油井泄漏造成大片海面浮油

1977年4月22日,北海上靠近挪威的一口油井发生喷油,造成了范围广泛的石油污染。这起事故是在这一地区进行海上钻井近十年来的第一次。事故发生于4月22日,地点在埃科菲斯克油田的布拉沃钻井平台上。在此后8天内,约有22500吨石油泄入海洋,导致方圆4000公里的海面为1至2毫米厚的浮油所覆盖,同时海洋生物遭到了无可挽回的损害。

经事后调查,将灾难归咎于钻井平台的组织和管理系统。

16、1972年04月22日 男一女划船横渡太平洋

1972年4月22日,两名英国人,约翰-费尔法克斯(33岁)和西尔维亚库克(31岁),今天在澳大利亚附近的海曼岛登陆。二人身体状况良好,只是手上起了水泡。这对首次划船横渡太平洋的人是一年前在旧金山起程的。他们乘坐一条价值5000美元装满了食物和水的划船行了8000英里。

17、1970年04月22日 美国2000万人游行呼吁拯救地球

1970年4月22日,美国各地约2000万人参加声势浩大的游行和各种集会,旨在唤起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和对资源的合理利用。这次活动促使美国政府采取了一些治理环境污染的措施。这项活动得到了联合国的首肯。以后,每年4月22日被确定为“世界地球日”。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地球日”活动起源于六十年代的美国,当时的美国人对工厂、企业等大大小小的法人污染者提出了控诉,指责、抨击政府的一系列导致环境污染的政策。1969年,民主党参议员盖洛-尼尔森提议,在全国各校园内举办有关环境问题的讲习会。时年25岁的哈佛大学法学院学生丹尼斯-海斯很快就将尼尔森的提议变成一个在全美各地展开大规模社区性活动的构想,并得到了尼尔森和很多青年学生的热烈支持。为错开期末考试,尼尔森提议以次年的4月22日作为世界“地球日”在全美发动环保活动。

1970年4月22日的第一届“地球日”由海斯主持,声势浩大,被誉为二战以来规模最大的社会活动。美国国会当天被迫休会,纽约市长下令繁华的曼哈顿第五大道不得行驶车辆,任由数十万群众在那里集会。

1990年,全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环保组织联合开展了“1990年地球日”活动,这是倡议发起后的第2次大规模的地球日活动。

柬埔寨山区农民正在毁林开荒

巴黎儿童在地球日戴上口罩,手持保护地球的标语牌,以唤醒世人爱护地球

这些没有完整肢体的孩子并不是受到战争或地雷的伤害,而是由于环境污染所导致的先天性疾病

“地球日”发起者丹尼斯-海斯

18、1970年04月22日 世界地球日

世界地球日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项世界性的环境保护运动。

  活动起源于美国。1970年4月22日,在美国民主党参议员盖洛德·尼尔森(Gaylord Nelson)和哈佛大学学生丹尼斯·海斯的倡议和组织下,美国数十万群众参与了声势浩大的“地球日”活动,呼吁创造一个清洁、简单、和平的生活环境。 作为现代环保运动的开端,“地球日”活动推动了多个国家环境法规的建立。

  1990年4月22日,全球140多个国家、2亿多人同时在世界各地举行形式多样的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呼吁改善全球整体环境。这项活动得到了联合国的肯定。

  2009年4月22日,第63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决议,决定将今后每年的4月22日定为“世界地球日”。

  20世纪90年代,“地球日”的发起人创立了“地球日网络”组织,将全世界环保主义者联合起来推动“地球日”活动的开展。 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但人类的活动却对地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生物赖以生存的森林、湖泊、湿地等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因过度开采而面临枯竭;能源燃烧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由此引发的极地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等问题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发展。 保护地球资源环境、寻求可持续发展模式已刻不容缓。

  在2009年“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地球日网络(Earthday Network)”发起“绿色一代(GREEN GENERATION)”计划,倡导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向可持续模式转变。该计划呼吁公众维护三条核心原则:消除人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性,致力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创造一个“无炭”的未来;承诺个人消费习惯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相符合;建立“绿色经济”,通过为贫困人群创造“绿色岗位”使其脱贫,并将全球教育体系转变为环保型。

  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在每年的4月22日都举办“世界地球日”宣传活动,并根据当年的情况确定活动主题。

19、1961年04月22日 法国秘密军在阿尔及利亚叛乱

一师伞兵突然在4月22日包围了阿尔及尔政府大厦

1961年4月22日,法国秘密军在阿尔及利亚叛乱。

1月,戴高乐就阿尔及利亚的未来举行公民表决,法国和阿尔及利亚的人民以压倒多数投票赞成就自决举行谈判,阿尔及利亚战争进入了最后阶段。当法国政府与民族解放阵线的阿尔及利亚临时政府正在为实现埃维昂矿泉浴场的会谈举行谈判时,一师伞兵突然在4月22日早晨包围了阿尔及尔的政府大厦,逮捕了法国总代表。将军们的叛乱开始了。

军队接管了该城主要的民政和军事设施,在电台宣布军方现已控制这个国家。发动政变的4个首领是夏耳、儒奥、泽勒和萨兰,他们宣布已为法国拯救了阿尔及利亚,并将其置于紧急状态下。至傍晚时,有许多谣传说巴黎将遭到叛乱分子用空降部队进行的入侵。戴高乐将军取得了特别权力,首都作了戒备,以击退任何进攻。

然而,在阿尔及利亚当地,对叛乱的支持证明是有限的。4月26日,叛军瓦解。警察着手收缴在政变期间发给准军事秘密军队组织的武器,政变头子被逮捕起来交付审判,夏耳、萨兰和泽勒被判监禁,儒奥被判处死刑。

20、1960年04月22日 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发表《在列宁的革命旗帜下团结起来》

 1960年4月22日,为纪念列宁诞辰九十周年,《红旗》杂志编辑部发表《列宁主义万岁》,《人民日报》编辑部发表《沿着伟大列宁的道路前进》,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发表《在列宁的革命旗帜下团结起来》三篇文章。文章提出了高举列宁的革命旗帜,批判“现代修正主义”的问题。

21、1958年04月2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成。

1958年4月22日,人民英雄纪念碑建成。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为了纪念公元1840年以来,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而兴建的。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建立这座纪念碑的决定。当天傍晚,毛泽东偕同全体政协委员参加了奠基典礼。毛泽东执锨铲土为纪念碑奠定了基石。1952年8月正式开始动工兴建。全国著名的建筑家、雕刻家、美术家和全国优秀的雕刻工人都参加了建碑工作。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用一万七千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石建成的,碑基占地三千多平方公尺,碑身高达三十七点九四公尺,是我国最大的纪念碑。

4月22日,从建碑开始就在这里艰苦劳动的雕刻工人们,在十块大浮雕上面作完了最后一遍修饰。负责领导纪念碑美术设计的雕刻家刘开渠和纪念碑工地负责人贾国卿,仔细地检查了每块浮雕、栏杆等工程的质量。纪念碑第一项工程的质量都完全符合要求。每一块浮雕都很细洁光滑,没有什么细微的损伤。用花岗石铺成的月台地面和台阶,像玻璃板一样平整。

在建碑过程中,没有发生过一件工伤事故和刻坏过一块汉白玉。在纪念碑南面,园艺工人们正在新铺的草坪上浇水。前几天,他们刚把两排松树栽在碑的东、西两面、长达二百公尺。

入夜,纪念碑周围的灯光齐明,点缀在松树上的五色电灯,像盛开的彩花。装在纪念碑四个角上的十六盏聚光灯,照射在“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上,闪着耀眼的金光。

22、1948年04月22日 解放军收复延安

1948年4月22日,新华社陕北电,人民解放军光复民主圣地延安,引起了南京反革命阵营的莫大震惊。

据美联社称:此事:“将没有料想到的气氛注入了(伪)国大,代表们读到了政府(指蒋匪)撤出延安的消息,吓了一跳。许多人对政府(蒋匪)的失败都私下表示失望。”合众社则惊叫:“延安的失守对国民党军说来是士气上的大失败。”该社并承认延安蒋匪守军的狼狈逃窜,是由于他们在西北人民解放军强大进攻下已面临死亡命运,“国民党人士称:当共军占领延安东南五十里的宜川,击溃(按应读为歼灭)国民党两个师后,延安的政府(蒋匪)军阵地已不易防守。”

美联社亦承认延安的放弃画出了国民党在中国西北全盘形势的严重性,并说:“共产党所光复的地方比过去他们在陕西的根据地还要大。”

23、1946年04月22日 原汪伪政府要员褚民谊被判死刑

在法庭受审的褚民谊

1946年4月22日,江苏高等法院审讯汪伪政府要员褚民谊。下午1时40分,法警用一辆马车从看守所提解褚民谊到来。褚民谊身穿褐色花纹绸夹长衫,黑皮鞋,头发花白,面容憔悴,强作镇定,手拿一只黑色便帽遮阳,下车后被押上法庭。

宣判过程很简单,审判长当庭宣布,主文是:“褚民谊通谋敌国,图谋反抗本国,处死刑,褫夺公权终身,所有产业除酌留家属必需生活费外,全部没收。”

褚民谊听到处死刑顿时一惊,脸色发白,但他马上强作镇定对庭上说:“有数言要说。方才听审判长依照惩治汉奸条例第一条,第二条第一项判处死刑,本人觉得很满意,并且检察官亦可以满意,而一般高唱惩办汉奸者亦可满意。本人已判死刑,不求复判或减轻罪刑,惟本人去死不远,将来无发言机会,请求一尽所言。”说着他从衣袋里取出一张发言稿,题为《判决感想》,当被庭上制止,并谕以“按照法令,未便再行申辩,如有意见,接到判决书后,十天内可递呈本院转最高法院,现在不必多说。”即命法警将褚押下。

24、1945年04月22日 德国现代著名版画家和雕刻家珂勒惠支逝世

  德国版画家,雕塑家。1867年7月8日生于柯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1945 年4月22日卒于德累斯顿 。早年在慕尼黑女子美术学校受教育时,就接触了社会主义思想 ,一生旗帜鲜明地支持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她的早期作品《织工反抗》、《起义》和《死神与妇女》、《李卜克内西》 、《战争》(组画)等,不仅以尖锐的形式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的悲惨命运和勇于斗争的精神传达出来,而且唤醒人们反对侵略战争,要根除战争根源,实现世界大同的理想。1927年应邀访问苏联,苏联的社会 建设大大鼓舞了她 ,回国后创作的石版画《游行示威》、《团结就是力量》、《母与子》等,表明了她对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新认识,艺术水平也达到一个新的境地。1933年希特勒上台,她虽然受到迫害,仍坚持作画,代表作《死亡》和《哀悼基督》以粗犷的线条,强烈的黑白对比,描绘了生与死的激烈搏斗,宣泄了她愤懑的情绪。1931年她的作品被鲁迅介绍到中国来,1936年又出版她的作品集,对中国新木刻运动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1979年北京举办《珂勒惠支作品展》,展出了她一生中最主要的作品113件。

25、1927年04月22日 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团 发表宣言谴责蒋介石

1927年4月22日,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团于汉口发表宣言,谴责蒋介石是民族的叛徒、帝国主义的工具。

26、1925年04月22日 鲁迅疾呼埋葬国粹

1925年4月22日,《京报》副刊发表鲁迅的随笔《忽然想到-六》。痛骂那些到中国来以考古为名、对中国传统大加赞赏的洋人,以及那些借外国人的猎奇之心大倡复古的国人。他说:

他们活有余力,则以考古,但考古尚可,帮同保古就更可怕了。有些外人,很希望中国永是一个大古董以供他们的赏鉴,这虽然可恶,却还不奇,因为他们究竟是外人。而中国竟也有自己还不够,并且要率领了少年,赤子,共成一个大古董以供他们的赏鉴者,则真不知是生着怎样的心肝。

中国废止读经了,教会学校不是还请腐儒做先生,教学生读《四书》么?民国废去跪拜了,犹大学校不是偏请遗老做先生,要学生磕头拜寿么?外国人办给中国人看的报纸,不是最反对五四以来的小改革么?而外国总主笔治下的中国小主笔,则倒是崇拜道学,保存国粹的!

但是,无论如何,不革新,是生存也为难的,而况保古。

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部踏倒它。

27、1922年04月22日 孙中山允许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

1922年4月22日,孙中山从广西回到广州。少共国际代表马林来华参加将在广州举行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他又以苏俄全权代表身份与孙中山会谈国共合作问题。孙中山表达了自己对苏俄的友好感情,并说明他打算与苏俄建立联系,深信中国革命的唯一实际的、真诚的朋友是苏俄。孙中山表示,允许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加入国民党,受他的领导,而断然拒绝了党外合作的形式。

28、1920年04月22日 电影演员白杨出生

白杨,女,原名杨成芳,又名杨君莉。1920年4月22日生于北平。湖南汨罗人。

1932年考入联华影业公司北平分厂演员养成所,随即在影片《故宫新怨》中饰演角色。同年参加左翼戏剧运动,因主演《梅萝香》、《茶花女》等剧,在剧坛显露头角。1936年入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二厂,与赵丹联合主演《十字街头》,一举成名。抗战爆发后,在上海参与组织影人剧团,辗转武汉等地进行抗日宣传工作。1938年到重庆、主演《中华儿女》、《青年中国》、《长空万里》等宣传抗日的影片,并在中华剧艺社演出《天国春秋》、《屈原》、《法西斯细菌》、《雷雨》等剧。1946年回上海,在昆仑影业公司主演《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进步影片。1948年赴香港拍片。1949年4月返回北平,11月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当演员。解放后主演《团结起来到明天》、《为了和平》、《祝福》、《春满人间》、《金玉姬》、《冬梅》等6部故事片。

1957年《北京日报》和《沈阳日报》相继举办评选最受观众欢迎的影片和演员活动,《祝福》和《为了和平》均名列前茅,被评为最佳演员。同年,《祝福》获第10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奖。著有《电影表演探索》等。

29、1918年04月22日 德一战王牌飞行员里希特霍芬阵亡

1918年4月22日因其弗兰克式三翼飞机的颜色被称为红色男爵的德国王牌飞行员曼弗雷德-里希特霍芬在索姆河之战机毁身亡。

在这场战斗中,红色男爵的空战成绩超过敌对双方任何一个飞行员。在不到两年的战斗中,他击毁80架协约国飞机,他的战斗中队“里希特霍芬飞行队”以勇猛精确的神射手而名噪一时。据说这位王牌飞行员致力于德国的战争事业,以消灭敌军为莫大快乐。他赞赏忍耐的美德,告诫他的部下要等敌人进攻再开火,或用他的话说“让顾客走进店门”。他受到许多协约国军飞行员的藐视。英国战斗机飞行员爱德华-曼诺克听到红色男爵的死讯时说:“我希望他从空中一直被烧到地面。”

在他毙命的地点为他举行了葬礼.德军高级将领授予里希特霍芬最高的军事荣誉称号。

30、1916年04月22日 世界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指挥家和作曲家耶胡迪·梅纽因出生

1916年4月22日美国小提琴家、音乐指挥梅纽因生于纽约,其父母为俄国移民。由家庭教师启蒙,4岁开始学小提琴,在旧金山、罗马尼亚、巴黎和瑞士等地的名师指导下受音乐教育,7岁登台演出,10岁到13岁先后在纽约、巴黎、柏林和伦敦举行音乐会。

从20年代起,梅纽因就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1935年开始世界性旅行演出,两年内举办过110多次音乐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梅纽因曾为盟国部队和国际红十字会举办过500多场演出。战后他又到巴黎、布鲁塞尔、布加勒斯特、布达佩斯、安特卫普等城市和苏联演出。

1958-1968年任英国巴哈音乐节交响乐团指挥。

1966年与美国交响乐团合作,以交响乐团指挥身份,首次在卡内基大厅演出。

1969年起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音乐理事会主席。

1971年起任伦敦三一音乐学院院长。他还是瑞士国际梅纽因音乐学院和英国梅纽因学校的创办人。

梅纽因获得了牛津、剑桥等十所大学的名誉音乐博士和法学、文学博士学位,以及法国、比利时、联邦德国、英国、希腊等国政府赠予的各种勋章。

梅纽因的主要著作有回忆录《未完成的旅行》、教科书《小提琴》、文集《主旋律和变奏曲》、《作为相近概念的艺术和科学》、《全面教育》等。还摄制过一些音乐记录影片。

31、1915年04月22日 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首次施放毒气

因受芥子气袭击而失明的英国士兵

德国统帅部已经承认1915年4月22日在法国沿线的进攻中使用了毒气炸弹和炮弹。使用毒气弹进攻的结果是在盟军前线上打开了一条5英里长的缺口。加拿大军队从侧翼攻击德军,英军和印度军队则充填那个缺口。对协约国来说幸运的是,德军没有后备部队充填那个缺口。这种新式武器的第一次使用,一点儿没取得战术上的好处,然而德国人说会产生更实质性的效果。同时,他们正因动用了那种新式武器而受到谴责。

德国科学家被征召去生产战时使用的武器,协约国方面也不甘落后德国人。最险恶的新武器之一就是毒气。这是一种在前线使用的不可靠的武器,因为它的施放效果有赖于风向的正确预测。风向总是变幻不定,经常把毒气吹回来,飘向施入毒气一方的战线后方。

32、1904年04月22日 美国理论物理学家、曼哈顿计划的主要领导者之一罗伯特·奥本海默出生

罗伯特·奥本海默

罗伯特·奥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1904年4月22日奥本海默出生于美国纽约,美国犹太人物理学家,曼哈顿计划的主要领导者之一。1965年,奥本海默患了肝炎,身体不佳。他于1966年退休,1967年2月18日在普林斯顿死于喉癌,许多科学家参加他的葬礼,遵照他的遗嘱,将他火化,骨灰撒到维尔京群岛。

33、1898年04月22日 严复译著《天演论》出版

  1898年4月22日,严复译著《天演论》出版。此书系严复译自英人赫胥黎所著《进化论与伦理学》,附有按语并作序,以表达译者自己的意见。1895年译成。严复译书宗旨,在于说明中国如能顺应“天演”规律而变法维新,就会由弱变强,否则将沦于亡国灭种而被淘汰。时当甲午战败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严复此书出,在思想界造成极大震动。

34、1892年04月22日 法国作曲家拉洛逝世

  拉洛,法国作曲家。1823年1月27日生于里尔,1892年4月22日卒于巴黎。少年时在里尔音乐学院学小提琴和大提琴,由于父亲严厉反对他献身音乐,16岁时离家到巴黎,入巴黎音乐学院,在F.A.阿贝内克的班上学习小提琴,同时在校外随钢琴家J.舒尔霍夫和作曲家J.E.克霍夫科尔学作曲。1845年开始创作,他写了一些室内乐作品,但不为人所注意,仅以演奏小提琴和教学糊口。1866年作歌剧《菲耶斯克》,参加抒情剧院的比赛,获第3名,才引起歌剧界的注意。70年代中,由于民族音乐协会的成立和小提琴家P.萨拉萨特等人的支持,演出了他的一系列器乐作品,他才获得较大的名声。

  拉洛与C.圣-桑斯、C.-A.弗朗克被并列为19世纪后半叶法国的器乐大师。他为革新管弦乐做了许多工作,尤其在协奏曲体裁方面的成就很高。他的《西班牙交响曲》(1875年由萨拉萨特首次演出)将世态风俗性的主题加以交响性的处理,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协奏组曲。他首先采用西班牙民间音乐素材作为自己作品的主题,开法国作曲家以西班牙民间音乐为素材进行音乐创作的先河。他的《d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于1877年由E.菲舍尔首次演出。其他重要作品还有《g小调交响曲》、《挪威狂想曲》、《f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歌剧《伊斯王》等。

35、1870年04月22日 列宁诞生

中学生时代的列宁

列宁于1870年4月22日生于伏尔加河畔的辛比斯克。1887年中学毕业后,进入喀山大学法律系,因参加革命活动而被开除,遭流放一年。在大学和流放期间,列宁开始研究《资本论》等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

1889年,列宁移居萨马拉,这时他已是一个忠实的马克思主义者,1891年,列宁考入彼得堡大学,一面学习,一面做革命宣传工作。大学毕业后,曾从事律师工作,在法庭上为穷苦农民和被压迫的少数民族申张正义。

1895年12月,列宁在彼得堡被沙皇宪兵逮捕。在狱中和流放西伯利亚期间,他写成《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

1900年12月列宁创办“火星报”,把马克思主义小组团结在火星报周围。

1903年7月,俄国社会民主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在伦敦举行,形成了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多数派)。列宁参加和领导了俄国1905年革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宁揭露了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的社会沙文主义面目,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革命口号。列宁写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揭示了资本主义政治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提出了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的论断。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一国或少数几国胜利的理论。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列宁回国,他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领导了伟大的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领导俄国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击败了国内外反革命武装的进攻,巩固了无产阶级专政,恢复了国民经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1919年,在列宁领导下,建立了共产国际,积极推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1918年8月,列宁遇刺受重伤。由于长期工作过分劳累,1923年健康状况恶化,终于在1924年患病溢血与世长辞,享年54岁。

36、1724年04月22日 启蒙运动最重要的思想家、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诞生

康德(1724—1804),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创始人。 1724年4月22日诞生于东普鲁士哥尼斯堡的一个马鞍匠家庭。1740年进哥尼斯堡大学哲学院就读,毕业后曾任家庭教师数年。175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后任母校的讲师、教授。院长和校长等职。 1755年发表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宇宙发展史概况》,提出关于太阳起源的星云假说,将太阳系的形成看作是物质按其客观规律运动发展的过程,论证了自然界不断变化、发展的辩证思想,在哲学史上起了革命性的作用。在社会政治观点上,深受法国卢俊影响,主张民主、自由、和平等。认为所设想的自由。平等的共和政体,即是“理想的天国”,只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纯粹理想,只有在遥远的彼岸才能实现。 他还致力于哲学和社会理论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