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是银色情人节[2](silver Day),是把你的意中人带回家给老爸老妈认识,或介绍给其他你所尊敬的长辈的好机会。当然,这一天的全部开销,都由这些“可爱的长辈”买单,但是你最好先确定长辈对这个节日很熟悉。银色情人节也是爱侣互赠银制礼品,饰物的日子。传统习俗是用银戒订婚,所以今天你们也去买一对,戴在手上,作为甜蜜心情的见证。 白玫瑰的花语[1]: 1、尊敬 2、不被注意(不为人知)的美 3、诚实 4、纯纯的爱 5、甘心为你付出所有 6、高贵 7、智慧 8、纯洁、纯情、天真 9、我足以与你相配
2004年7月13日至14日,中宣部召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工作的经验,部署了下一阶段的任务。北京等6个省市宣传部和西柏坡纪念馆等7个示范基地负责同志发了言,中宣部、民政部、人事部、文化部对34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先进单位和50名先进工作者进行了表彰。会议认为,近年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要求,把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摆上重要位置,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初步形成了以全国示范基地为骨干、各级各类教育基地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讲话中指出,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与时俱进、改进创新,更好地为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服务,为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服务,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服务。要深入挖掘精神内涵,进一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注重改进创新,进一步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拓展教育功能,进一步扩大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要优化内部管理,进一步提高教育基地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刘云山指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都要把为广大未成年人服务作为重要任务,积极开辟“绿色通道”,向未成年人敞开大门,对中小学生集体参观实行免票、个人参观实行半票。要确定专门人员为未成年人参观学习服务,建立一支热心公益事业、关心未成年人成长的专兼职讲解员、辅导员队伍。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年龄未成年人的特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更多未成年人参观。要充分利用入学、入队、入团、成人宣誓等有特殊意义的日子,为未成年人开展活动提供方便。
刘云山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负起领导责任,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管理和使用,作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作为衡量精神文明创建成果的一项重要内容,采取措施、抓好落实。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宣传部,部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以及中央有关部门和河北省委省政府的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
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后果
1998年,全球气候普遍出现异常,其重要原因是人们所常说的“厄尔尼诺”现象在作怪。那么厄尔尼诺现象又是由何而来呢?
厄尔尼诺现象也称为厄尔尼诺事件。根据世界海洋组织(WOO)的规定,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称为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它的原意是“圣婴”。早在18世纪初,秘鲁和厄瓜多尔的渔民们就发现每隔数年缇鱼的产量就锐减一次,而且锐减的时间呈现了很强的规律性,几乎都集中在“圣诞节”(12月25日)前后。当地人把这种现象称为“厄尔尼诺”,以此表示他们对耶稣基督的虔诚,其实这就是如今人们所说的厄尔尼诺现象。
捕鱼量大减是因为太平洋海水温流向南美洲沿海回流,使海水温度突然升高。鱼群无法忍受这种热流,或丧生于汪洋之中,或流落到异国他乡,从人类首次注意到厄尔尼诺现象至今,已经经历了两个多世纪了。如今科学家们已经意识到,这种现象绝不仅仅只影响秘鲁和厄瓜多尔的渔民,而是发源于热带太平洋继而又波及三分之一乃至半个地球的一种大面积气候异常。
厄尔尼诺现象的产生是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相互作用的结果。地球表面的陆地面积只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一,而水域面积却占了四分之三。以地球上四大洋中最大的太平洋为例,其面积就有17986万平方公里(占地球总面积51100万平方公里的35%)。谈到大海人们自然会想到“无风三尺浪”这句话,也就是说海水是不断运动的流体、潮汐运动、海啸的暴发等都是海水永不休止运动的例证;但从宏观上说,海洋环流则是主要的运动形式之一。以太平洋为例,主要有南北两大环流。北部环流为顺时针方向,它由北赤道暖流、台湾暖流、北大洋暖流和加利福尼亚寒流组成。南部环流为逆时针方向,它由南赤道暖流、东澳暖流、西风漂流和秘鲁寒流组成。
此外地球表面还包有一层厚厚的气体,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气层。大气层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又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外大气层等。主要天气现象多发生在对流层。大气也是在不断运动着的流体,于是地球上出现了风风雨雨、电闪雷吗等气象万千的壮观景象。大气也可形成环流,在较大尺度内循环流动。由于大气层与海水表面直接接触,这两种环流(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就会发生相互作用。1957-1958、1972-1973、1976、1982-1983年发生了4次强厄尔尼诺现象,1982-1983年所发生的强厄尔尼诺现象实属罕见,不仅持续时间长,而且波及的范围也很广。据不完全统计,仅1982年一年就有1000余人死于这种自然灾害,经济损失达80多亿美元,澳大利亚共损失了30多亿美元,捕鱼王国秘鲁的捕鱼量大幅度下降。就连远离太平洋的欧洲和非洲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我国地域辽阔,横跨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四个温区,而且又地处太平洋西岸,因此厄尔尼诺现象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我国的气候。数字表明,盛产于我国黄海和渤海的对虾产量与厄尔尼诺现象密切相关。每当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时,对虾的产量就明显下降,平均下降幅度为30%。发生强厄尔尼诸现象时,产量的下降就更为显著,平均下降幅度达70%之多。在最强的厄尔尼诺年1982年,对虾产量只有高产年份(1956年和1979)的1/7。
此外,1982年我国出现的南旱北涝现象,粮食减产数十亿斤,这也是由厄尔尼诺现象引起的。我国的科学工作者还发现: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之后,次年湖南汛期的降水量偏多,其统计显著性水平在99%以上;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当年的夏季(6-8月份),东北地区的气温大都偏低(也有例外),次年的夏季气温较平均水平略低。由此可见,我国的气候也在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范围之内。
纳拉亚南
1997年7月14日,印度副总统科奇里尔-拉曼-纳拉亚南在总统选举中以4231票对240票的压倒多数击败另一候选人塞山,当选总统。
25日,纳拉亚南在印总统府宣誓就职,正式就任印度第11任总统。来自:纳拉亚南1921年2月4日生于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科塔亚姆县一个“达利特”(旧称“贱民”)家庭,早年就读于印度特里凡得琅大学和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先后获文学硕士和经济学博士等学位。1984年当选印度人民院议员,1984年12月至1985年9月任计划国务部长,1985年9月出任外交国务部长,1992年起任副总统兼联邦院院长。
1988年7月,维特在洛桑接受了由国际奥委会萨马兰奇颁发的奥林匹克勋章,告别了她10年辉煌的奥运生涯,西行美国,与著名男子花样滑冰明星珀依塔诺搭档,涉足效益丰盈的商业演出,并主演了电影《卡门》。
在卡尔加里冬奥会的体育馆里,两度响起雄浑有力的《卡门》乐曲,身着紫红色上衣黑色短裙的的德国姑娘维特,以其轻盈舒展的舞姿战胜了美国的“黑美人”托马斯,蝉联了冬奥会女子单人滑冠军。从萨拉热窝到卡尔加里,维特成为继挪威的索尼亚-海妮夺得三届冬奥会金牌之后,52年第一个卫冕成功的女运动员。由于维特和托马斯均选用了歌剧《卡门》的乐曲作为比赛配乐,当时人称这是一场“卡门对卡门的火并”。
维特出生于卡尔-马克思城,身高1.65米,体重52公斤,是从事花样滑冰的理想身材。她自5岁起练习滑冰,7岁就成为全国少年冠军,1981年荣获全国冠军称号。从1984年开始,维特6次蝉联欧洲冠军,3次夺得世界锦标赛金牌,有“冰上皇后”的美名。
花样滑冰的比赛时间只有4分钟,而维特每天要在芭蕾舞厅或冰场练上数个小时,刻苦的训练和她对文学、音乐、芭蕾舞、迪斯科的喜爱,迅速提高了她的冰舞技巧和艺术表现力。在“卡门之战”中,维特以精湛绝妙的舞技,把体育与艺术融为一体,高难度的旋转,惊险的三周跳及热情奔放的舞姿,使在场的数万名观众如痴如醉,惊叹不已。
维特不仅冰滑得好,而且漂亮迷人,并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她不仅是记者们追逐的目标,也是青年人的心中的偶像。在维特的住所,堆积了4万多封花样滑冰迷和求爱者的来信。
重要的是敢于超越自己,敢于向人生挑战,这是维特人生的信念,她在她喜欢的那首《告诉我,鲜花在哪里?》的音乐伴奏下,用心灵的一次次拥抱奥林匹克,表现对和平理想的追求。
1993年6月23日,瑞士洛桑,坐落在日内瓦湖畔的奥林匹克博物馆举行了隆重的落成仪式。在热烈的欢呼声中,身着白色T恤衫的“冰后”维特手持来自希腊奥林匹亚的圣火,沿着台阶拾级而上,潇洒地跑向奥林匹克博物馆门的圣火台,在庄严的“奥林匹克颂”的乐曲中,维特点燃了洛桑永不熄灭的奥林匹克圣火。
维特在其辉煌的运动生涯中获得了1984年、1988年两届冬奥会冠军,4次世界冠军,6次欧洲冠军。在奥林匹克博物馆里,维特的名字、运动生涯的各种资料在博物馆大厅里反复播放,在奥运短片《体育之谛》中,维特一会热情奔放地表演,一会飘然欲仙地滑行……
生活照 冰上芭蕾最佳搭档优美舞姿
蒋经国发布“总统令”,宣布台湾地区自1987年7月15日零时起解除戒严。
1987年7月14日,台湾“中华民国总统”蒋经国发布命令,宣告台湾地区, 包括台湾本岛和澎湖地区,自明日零时起解除戒严。国民党赴台38年来对台岛一直实行戒严。 解严声明宣布废止戒严期间依据“戒严法”制定的30项法令,并总结解除戒严至少有3个方面的意义:军事管制范围缩减,行政、司法机关职权普遍扩张,山地管制区由119个减为61个;平民不再受军法审判;出入境及出版物的管理也移交警察机关及“新闻局”负责。人民权利大幅增加,人民将可依法组党结社、集会游行及从事政治活动。解严后许多事项不再实行管制,各主管机关的行政裁量权必须以法律为依据,民意机关更能发挥监督功能。
台湾劳动党开成立大会
1986年7月14日,工程设计大师雷蒙德·洛伊在摩纳哥逝世。93年前他出生于法国。早在半个世纪前,他就对美国商人说“笨重和华而不实的东西没有销路”。当时并不完全符合实际,但如今的确如此,他那曲线玲珑的可口可乐瓶,壳牌石油的黄色扇贝标志及许多其它包装和标识都在普遍使用。 洛伊来美国时,口袋里仅有40美元,但他头脑中的设想却价值万贯。当制做小物品(例如:幸运纸箱)变得非常容易时,洛伊开始设计汽车,重新设计了1963年的“史蒂倍克牌”汽车。接着他又设计火车。后来他设计了肯尼迪总统的私人飞机。他最后的用武之地便是航天事业——为国家航空航天局检验火箭。
俞德浚
俞德浚(1908—1986),园艺学家、植物分类学家、植物园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长期从事植物学考察、采集及分类研究。编著出版了《中国果树分类学》,为果树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引种栽培奠定了基础。主编出版了《中国植物志》36、37、38卷,记载了已发现的中国全部蔷薇科植物,是国内外著名的蔷薇科植物分类专家。他创建了北京植物园,参加了国内10多个植物园的建园规划设计,为我国植物园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俞德浚,原名俞季川。浙江绍兴人。1908年2月1日出生于北京。小学时家境贫寒,在北京师范学校上中学时,受两位留日老师的影响,对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因学习成绩优异,受到植物学家胡先骕的器重。1931年,大学毕业后,担任了胡先骕的助教,负责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植物分类的实验教学工作,并在胡先骕任所长的静生生物研究所植物部从事植物分类学研究。当时中国近代植物学研究许多学科尚缺乏必要的研究技术资料,这一时期,俞德浚在《中国植物学杂志》上翻译发表了《国际植物学会的发展史料》和《国际植物学命名法规》,为国人了解国际植物学术活动和我国的植物分类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932年,在俞德浚任四川省北碚中国西部科学院主任期间,与常隆庆等人首次考察了四川西部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峨边、雷波、马边等山区。当时交通不便、军阀混战、匪徒滋扰,再加上民族隔阂,要进入这些地区的深山大川,需要很大的决心和勇气。1935年,他在《中国西部科学院特刊》创刊号上刊登了《四川省雷马峨屏调查记》一文,详细介绍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土壤、气候、植被和风土民情。继川西考察之后,他又到云南西北部的德钦、丽江、怒江、独龙江等地考察。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候变化莫测,冰雹暴雨,威胁着考察队员的安全。他们历尽艰险,连续几年工作,采集到植物标本2万余号,为国内外研究该地区植物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在高黎、贡山、独龙江一带进行考察时,他雇请贡山县独龙族农民孔志清担任向导和翻译。晚上,孔志清帮助烘标本纸,同时学习汉语和汉字;俞德浚教他学植物标本采集制作技术,1938年又推荐保送他到大理政治学校读书,在经济上支援他,像亲人一样给他温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孔志清成长为少数民族干部,并被选为独龙族人民代表;1964年,在北京召开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师徒重逢格外亲切。这段友谊一直延续了30余年,表现了一个科学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诚挚感情。 1939年至1947年,俞德浚先后在云南大学生物系、云南大学农学院和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任职。当时科学研究单位经费紧张,为维持生计,需要开拓生产性课题。他在调查研究云南野生植物资源的同时,引种栽培了来自国内外的许多烟草栽培品种,这项工作为发展云南烤烟生产提供了种质。 在实践中,俞德浚对引种经济植物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947年,在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和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进修和作客籍研究员时,他看到这两个植物园收集了世界各国植物5万种以上,其中很多种类来自中国西南部。中国的杜鹃、百合、樱草,以及众多的花卉、灌木都在英国土地上茁壮生长。在英期间,他积极吸收两个植物园在植物引种研究工作和栽培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根据资料和活植物整理编写了《中国西南各省秋海棠属植物名录》和《中国新秋海棠科植物》。 俞德浚先生在办公室工作 1950年,俞德浚从英国回到北京,在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现植物研究所)从事植物学研究和北京植物园的建园准备工作,并在今北京动物园内开辟小面积试验地和温室,收集种苗,开展水杉、杜仲等植物的育苗试验。直至1986年的30余年中,俞德浚为发展我国植物园事业,跑遍祖国各地,多次到庐山植物园、南京中山植物园、华南植物园、武汉植物园、杭州植物园、桂林植物园、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和海南植物园等处,参加各园的建园规划和园址选择等工作,共同探讨办好我国植物园的有关问题。为我国植物园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俞德浚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0年至1981年任中国园艺学会第二、三届副理事长。1978年至1983年任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开发利用果树、花卉资源 俞德浚十分重视我国植物种质资源研究。他说:在西方庭园中有不少花卉品种是利用中国植物为亲本、杂交培育的新品种。西方园艺学者称赞我国是“世界园林之母”,然而,许多观赏花卉流传在国外,在中国本土都没有引种栽培,这种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俞德浚根据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资料,列举了中国植物对世界园艺的贡献。他说:中国桃从公元前330年就从中国传入欧洲;从植物地理分布情况考察,桃的野生种和近缘种,如山桃、甘肃桃、新疆桃、光核桃、扁桃等均在我国西部和西北部山区发现。中国的砂梨、豆梨在美洲试种后发现它们对火疫病有高度抵抗力;秋子梨在前苏联种植,培育出抗寒的冬梨品种。中国的山荆子,传入欧美后普遍栽培,并与西洋苹果杂交,培育出许多抗寒、抗火疫病的小苹果品种。我国原产的湖北海棠、锡金海棠、山西的武乡海棠、山东的崂山奈子和三叶海棠等有可能作为矮化砧木应用,比之从英国引进的矮化砧木,具有适应性强、管理容易的特点。中国板栗果实味甜香,并有抗栗疫病的特性。1904年,北美板栗普遍发生栗疫病,几乎把所有栗树全部消灭。后利用中国板栗与之杂交,培育出的杂种栗植株生长快,干材发达,并具有高度抗病力,才算解决了这一危机。 他在长期野外植物采集、鉴定研究中发现我国果树种质资源要比已知的丰富得多。早在1954年,他就和果树专家沈隽等分别考察了山西中北部、陕西关中地区、甘肃兰州等地的梨、杏品种资源;在北京郊区各县并在河北定县、昌黎、卢龙,以及山东胶东地区分别考察了苹果、海棠、梨、杏等品种资源;到江南考察了柑桔等热带果树。考察中他十分重视对各类经济植物原始材料的收集和保存。他把收集到的资源材料,结合植物园建园规划,建立了苹果、梨等果树砧木比较试验区,占地100余亩,为仁果类果树砧木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1958年,俞德浚在鉴定北京植物园张鹏从新疆调查采集的植物标本时,发现了新疆梨、杏叶梨、毛叶杏、新疆桃等新种,以后又了解到新疆栽培桃中有桃仁味甜的仁肉兼用桃,有成熟期在10月的晚熟杏,还有果实长圆柱形的辣椒杏和大量的黄肉桃优株,因而认为新疆是研究栽培植物起源和果树种质资源的宝地。他决心亲自去新疆实地考察,但由于繁忙的植物园建园工作和“文化大革命”等原因,直到1984年8月,才以76岁高龄去了新疆。他用了一个月时间,考察了北疆的吐鲁番、库尔勒、伊宁、新源、巩留等栽培果树产区和野生苹果、核桃产地。他说“20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不虚此行。”这是俞德浚最后一次参加野外考察工作。 1966年,俞德浚完成了《中国果树分类学》专著,由于“文化大革命”,直到1979年才由农业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研究、开发利用我国果树资源的重要著作。荣获1982年全国优秀科技著作一等奖。日本果树专家曾多次访问作者并函购此书。 俞德浚在野生花卉资源考察和开发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地处滇西的高黎贡山区有大量的茶花资源,红、白、粉色的茶花,似彤云、如彩霞,一树万花,处处红云缤纷的壮丽景色,深深吸引了他。他一边考察记载,一边收集资料,于50年代初,写出了《云南茶花及其园艺品种》、《云南的茶花》、《云南山茶花图志》、《云南山茶花的品种》等专著。这些著作后来都得到了英国皇家园艺学会的高度评价和赞誉。美国茶花学会和澳大利亚的有关学术刊物先后予以转载,引起了世界园艺界的重视。他被吸收为国际山茶花协会会员、美国植物学会通讯会员。 在北京植物园任职期间,他在引种栽培和推广宿根花卉植物如玉簪、铁线莲、萱草、百合、荷兰菊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1962年前主持编写了《华北习见观赏植物》第一、二集。为促进中日园艺界的学术交流,1982年他指导徐民生等人编撰了《中国四季の花》,这是一本用日文出版的介绍我国丰富花卉种质资源的专著,在日本出版后,受到园艺界的欢迎。潜心研究蔷薇科植物分类 蔷薇科是一个包括124属3300余种的大科。中国是蔷薇科植物的分布中心,全国约有51属近1000种,人们喜爱的许多水果和干果如苹果、梨、桃、杏、李、批把、木瓜、榅桲、山楂、扁桃;观赏植物如蔷薇、碧桃、樱花、梅、绣线菊、唐棣、栒子;芳香植物如玫瑰、珍珠梅;药用植物如郁李、木香、龙芽草、委陵菜等都属于蔷薇科。俞德浚和他的学生陆玲娣、谷翠芝、李朝銮等用了20多年时间,对我国蔷薇科植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订证了蔷薇科植物的中文、拉丁文名称,整理和鉴定了全国近30万份植物标本,收集了大量的植物种子、苗木进行栽培,观察记载。从植物形态、演化和分类位置上,对蔷薇属、龙芽草属、地榆属、委陵菜属、苹果属、梨属、栒子木属等的分类系统作了详细探讨,先后发表了几十个新种。 《中国植物志》是拥有80卷、120册的巨著。1959年起,在中国科学院的直接领导下,开展编纂工作。成立了《中国植物志》编委会。1978年起,俞德浚先是担任代主编,1981年起任主编。他组织全国有关的专家学者,积极从事编写工作。他对稿件的审查,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解决了许多学术上和组织工作上的难题。在他任主编期间,出版《中国植物志》达35册之多,成绩卓著。其中有许多卷册荣获了中国科学院科学成果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 为编写《中国植物志》中蔷薇科专著,俞德浚赴野外考察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在野外考察中,他注意向农民调查有关植物的用途和栽培技术。他认为,每一个地区的植被和经济植物资源情况,需要多次在不同季节和不同地点的采集考察,才能摸清家底,掌握相对可靠的资料。例如,太行山区是我国开发最早的山区之一,其原生植被多数地区不复存在,然而在1980年,俞德浚和他的学生李朝銮等在整理蔷薇科植物标本时,发现了一种开白色花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它分布在太行山南部的修武、林县境内海拔600~1500米山地,一般生长在阴坡疏林下或峭壁岩缝中,经过研究鉴定,确定为蔷薇科植物中的一个新属——太行花属。它是蔷薇科草本仙女木族原始二倍体植物,属古老的残遗种,在阐明蔷薇科某些类群的起源和演化方面有重要价值,后来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尽管太行花的原始标本和野外记录都很详细,但俞德浚还是要亲自前往采集地点,进行详细的调查观察,掌握第一手材料,进而完成其分类位置和定名,写入《中国植物志》蔷薇科中。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还进行了太行花引种栽培试验,培育的苗木分送到全国8个植物园试种,作为地被和早春花卉得到推广利用。 《中国植物志》36、37、38卷记述了已发现的中国全部蔷薇科植物,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学术价值。为开发利用这些植物奠定了基础。如许多园艺工作者通过《中国植物志》查找到了刺梨、金樱子、尖刺蔷薇、弯刺蔷薇、峨嵋蔷薇、伞房蔷薇、川滇蔷薇、华西蔷薇、扁刺蔷薇、大叶蔷薇等,应用于园林绿化、杂交育种和加工生产多维保健饮料、果汁、汽酒、果酒等,获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北京植物园的奠基人 为开发利用植物资源,北京地区迫切需要建立一处既有美丽观景,又有科学内容的现代植物园。1954年,俞德浚和孙可群、吴应祥、黎盛臣等10位研究人员,上书党中央、毛主席,建议建立北京植物园,报告很快得到批复。随即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市农林局和首都园林界的知名专家学者,组成建园规划委员会,俞德浚任主任委员。他率领大家先后到紫竹院、圆明园、十三陵、小汤山、金山、大觉寺、温泉、香山等地,考察了当地的植被、土壤、水文、气象、地形、地貌,进行比较,并结合首都建设香山风景名胜区的规划,最后将园址选定在香山脚下。使香山这个著名风景区增加了科学内容。俞德浚任北京植物园主任,建园期间,他亲自参加规划、打点、挖坑,植树和日常管理工作。他常常住在北京植物园单身宿舍里,白天工作,早晚和同志们共同翻译出版了《苏联植物园》等图书资料。此间,俞德浚还编著出版了《植物园工作手册》,这是一本我国现代植物园建设的重要参考资料。 北京植物园于1955年开始筹建,分为两个部分,香颐公路以北为1960年以前重点建设的园址,在2000多亩面积内,布置了十多个植物展区,如果树植物展区内就包括有葡萄、仁果、核果、野生果树和米丘林植物区等。 为加快植物园的建设,北京植物园与国内外许多植物园建立了业务联系和种苗交换活动。邀请苏联科学院植物园专家来华考察,俞德浚陪访并派员到苏联学习。他参加各业务组制订选题计划,制订建立展区规划。创办《植物引种驯化集刊》,报道全国各植物园建园经验和科研成果。出版了《中国植物园》大型画册。审查出版了《温室工作手册》等一批图书。为中国植物园事业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俞德浚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要求青年科技人员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田间实验,最值得记取的是他经常强调的一句话,“植物园的研究人员必须过好栽培技术关”,要求他们亲自参加栽培管理,只有认识植物,才能改造植物。在建国最初的10多年里,他坚持每年春秋两次,会同有关专题组的科研人员,带上定植图和植物名录,深入到植物园各试验地、温室,对全园3700多种、上万号植物进行全面检查,株株过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他要求植物园的引种材料必须做到六有:一有引种年代、来源和编号及产地记录;二有正确的中文名和拉丁文学名;三有种植图和名牌;四有完整的物候记录;五有详细的生物学特性记载和分析资料;六有照片、种子标本、腊叶标本和栽培技术资料。 俞德浚坚持办园的原则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植物园,它的任务是侧重于科学研究工作,要适应工农业生产需要,提供各种植物的种质资源,要成为经济植物的引种基地。科研工作要注意发掘我国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引进国内外重要的经济植物,通过选种、育种、培育新品种,丰富栽培植物种类;通过引种驯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变异和适应性等;植物园作为稀有、珍贵和濒危植物的转地保护基地,要重视当地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和保存;植物园的建设既要有科学内容,又要有园林艺术外貌。要重视普及植物科学知识,提供中小学生认识自然,热爱祖国的一草一木,通过大学生到植物园教学实习,认识活的植物种质,为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及时建立科研或生产课题作准备。要创造植物研究的必要条件,如温室、标本室、化验室及图书馆等。 经过多年的工作,北京植物园的建园和研究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果。例如,食用油料油莎豆、朝鲜大粒油莎豆、红花、月见草的引种和推广;药用植物穿心莲和水飞蓟的生产栽培;果树方面选出中华猕猴桃、软枣猕猴桃的优良单株、苹果矮化砧和一批果树砧木种质;用材树种引种成功北美花旗松、黄松、欧洲黑松、华山松、乔松以及健杨、15A杨、沙兰杨等;园林花卉植物选出紫叶小檗、白鹃梅、刺楸、四照花、红花忍冬、多种丁香和荷兰菊、勋章菊、大花樱草、萱草、铁线莲、百合等;香料和其他经济植物如薰衣草、薄荷、留兰香、瓜尔豆、甜叶菊等,同时还筛选出一批对二氧化硫、氟化氢、氯气污染具有抗性或敏感植物。栽培引种成功了一批北方原产的国家一、二、三级保护植物。 植物园中现已建立了园林植物展览区,其中包括2600多平方米的展览温室,展出热带、亚热带植物,还有牡丹园、月季园、宿根花卉区和树木园等。经济植物展区包括中草药区、果树浆果区、油料、维生素植物区和芳香、淀粉植物区等。 全世界现有植物园总数1400余所(在70年代只有652所),我国植物园近年已发展到120余所。7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长,人类对自然资源滥用和环境恶化,已使生物灭绝速度比历史上自然灭绝率高1000倍。而一种植物灭绝,常常会导致另外10~30种生物的生命危机。世界上已知的近30万种高等植物,至少有1/3处在严重危机状态,今后几十年内,大约有6万种植物有灭绝的危险。面对自然资源的危机,俞德浚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担任中国濒危物种科学组副组长,他更加关心自然保护区和植物园的建设,他认为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自然保护区原地保护珍、稀、濒危植物与植物园转地保护植物有同等的重要性。就野生植物保护问题,他撰写介绍了美国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其他植物园发展动态的多篇文章。 俞德浚把毕生精力奉献给祖国的植物科学事业,他治学严谨、学识渊博,虚怀若谷。他工作中一贯顾全大局,克己让人,任劳任怨。他平易近人,团结同志,特别关心青年一代的成长,被学生和周围同志视为良师益友。1986年7月14日他离开了人世。他留下的遗言是:“不进行遗体告别,不举行追悼活动,遗体交医院作病理解剖。”充分表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操。 1986年7月23日下午,数百名植物学工作者,怀着敬仰和悲痛的心情,将他的骨灰安放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水生展览区北侧。镶嵌在假山石里的大理石板上,铭刻着《1908~1986北京植物园奠基人俞德浚教授》字样。俞德浚先生简历 1908年2月1日 出生于北京。 1931年 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获理学士学位。 1931—1937年 任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助研。 1932—1934年 任四川省北碚中国西部科学院主任。 1939—1942年 任云南大学生物系讲师、副教授。 1945—1947年 任云南大学农学院教授。 1940—1947年 任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1947—1949年 在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进修。 1949—1950年 任英国邱园客籍研究员。 1950—1977年 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兼北京植物园主任。 1960—1981年 任中国园艺学会第二、三届副理事长。 1978—1983年 任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1978—1986年 任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植物园主任。 1980—1986年 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中国濒危物种科学组副组长。 1986年7月14日?于北京逝世。俞德浚先生主要论著 1 俞德浚.四川植物采集记.中国植物学杂志,1934—1935,(1):325—344,(1):442—464. 2 俞德浚.国际植物学会小史.中国植物学杂志,1935,2(3):709—722. 3 俞德浚,常隆庆,施怀仁.四川省雷马峨屏调查记.中国西部科学院特刊,第一号,1935:1—124. 4 俞德浚.国际植物学命名法规.中国植物学杂志,1936—1937,3(1):873—893.3(2):957—976.3(3):1109—1136,4(1):79—103. 5 俞德浚.植物园工作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56. 6 俞德浚.茶花及其园艺品种.Camellias of Magnol:a Rep Conf,1950:13—14;Amer.Camelliayearb,1955:10—14. 7 俞德浚,吴应祥,张应麟等.观赏植物种子检索表.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122. 8 俞德浚,沈隽.华北的梨.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278. 9 俞德浚,张应麟等.华北习见观赏植物.(第一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219.(第二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 10 俞德浚,鲁鸿瑾.科学技术名词解释,植物部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209. 11 俞德浚.关于核果类植物分类的初步意见.中国果树,1959(5):35. 12 俞德浚.中国的植物园.Бюлл.ГлвБотСала,1960(36):10—18. 13 俞德浚.关于核果类植物分类的初步意见.中国果树,1959(5):35. 14 俞德浚.我国果树资源的地理分布.园艺学报,1962,1(1):2—14. 15 俞德浚.中国植物对世界园艺的贡献.园艺学报,1962,1(2):99—108. 16 俞德浚.中国梨属植物分类.中国果树志,第三卷,北京:农业出版社,1963:62—83. 17 俞德浚,关克俭.中国蔷薇科植物分类之研究(一).植物分类学报,1963,8(3):202—235. 18 俞德浚,陆玲娣,谷粹芝.中国蔷薇科植物分类之研究(二).植物分类学报,1975,13(1):97—99. 19 俞德浚.植物的引种驯化.北京:北京出版社,1964. 20 俞德浚,陆玲娣,谷粹芝等.中国植物志.第36卷.蔷薇科.北京:科学出版社,1974:443. 21 俞德浚,李朝銮.关于种和种以下等级划分的讨论——兼对中国龙牙草属植物分类的初步意见.植物分类学报,1977,15(1):73—85. 22 俞德浚,李朝銮.国产地榆属植物分类及地榆中药正品考订.植物分类学报,1979,17(1):7—14. 23 俞德浚.中国果树分类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421. 24 俞德浚,张鹏.我国梨品种的一个新系统.园艺学报.1979,6(1):27—32. 25 俞德浚.云南山茶花品种的起源与分类.The AmericanCamellia year book.1980(1):1—29. 26 俞德浚,李朝銮.中国委菜属植物研究.植物分类学报,1980,18(1):1—13. 27 俞德浚,李朝銮.太行花属——蔷薇科一新属.植物分类学报,1980,18(4):467—471. 28 俞德浚(顾问),徐民生等.中国四季の花(日文).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日本:美乃美株式会社,1982. 29 俞德浚,陆玲娣,谷粹芝等.中国植物志.第37卷,蔷薇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516. 30 俞德浚,李朝銮,陈绍煋.中国植物志.第38卷,蔷薇科、牛栓藤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167.
方大同
1980年7月14日,联合国“妇女十年”世界会议在丹麦哥本哈根开幕,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率代表团出席了会议,赞助并支持以“平等、发展、和平”为主题的联合国妇女十年的活动,并于17日在《消除对妇女的任何形式歧视公约》上签字。
1976年7月14日,中国援建的坦赞铁路全线正式通车。 1967年9月5日,中国与坦桑尼亚、赞比亚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政府、赞比亚共和国政府关于修建坦桑尼亚——赞比亚铁路的协定》,决定由三国合建铁路。1970年10月开工,1975年6月完成全线的铺轨任务。 该铁路自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起,在坦桑尼亚境内跨976公里,后入赞比亚境内884公里,在卡皮里姆与赞比亚旧有铁路接轨,全长1860多公里。经过路段地形复杂,施工艰巨。其修建与通车表明了中非之间的合作与友谊。
埃里克·丹皮尔
1972年7月14日。通货膨胀取代能源危机成为美国人关心的首要问题。最近一次民意测验表明,接受测验的48%答卷者把高额的生活费用列为全美国最大的问题,另外15%指出对美国政府缺乏信任感,11%批评政府腐败或水门事件。
中等收入的美国人年薪在1万和1.5万美元之间,他们表示出对通货膨胀的极大关注。在民意测验中发现生活费用的上涨在70年代困扰了美国人,但是1月份的测验表明,46%的人把能源列为首要问题而取代了通货膨胀的头号地位。
1509名接受测试者中的许多人在民意测验中表示对近年来物价如此急剧上涨深感困惑不解。
王杰
1965年7月14日,解放军战士王杰在江苏省邳县的古连河附近,向民兵传授埋地雷技术,在发生意外爆炸的危急时刻,他为了保护在场的另外12个人,以身体扑向爆炸点,英勇牺牲。 王杰生前任解放军济南部队装甲兵某部班长,入伍后,他刻苦学习毛泽东著作,积极进行思想改造,表现非常出色。 他一心一意为革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被广为宣传,成为全国群众学习的榜样。 11月初,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分别号召向王杰学习,再次掀起学习英模的全国性运动。
1963年3月29日,中央批转文化部党组《关于 停演“鬼戏”的请示报告》,要求全国城市农 村一律停演有鬼魂形象的戏剧。此后,开始了 对文艺界一些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的批判。
1964年7月,文艺界掀起一股大批判的浪潮,一大批小说、电影、戏剧、美术、音乐作品被否定,一大批文艺界代表人物和领导干部被批判。文艺界的大批判也很快扩展到其他的领域。其中最为典型的、最有代表意义的是哲学界批判杨献珍的“合二为一”论,冯定的《平凡的真理》和《共产主义人生观》;经济学界批判孙冶方的生产价格和企业利润观;史学界批判翦明赞的“历史主义”,以及农民战争史研究中的“让步政策”论,等等。
早在1962年12月21日,毛泽东就指出:“修正主义有办法没有?要有一些人专门研究。宣传部门应多读点书,包括看戏。”1963年5月8日,在制定《前十条》的杭州会议期间,毛泽东就说:“有鬼无害”论是农村、城市阶级斗争的反映。9月27日,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反对修正主义要包括意识形态方面。除了文学以外,还有艺术,比如歌舞、戏剧、电影等等,都应该抓一下。要“推陈出新”,“陈”就是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要把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推出去,“新”就是社会主义。就是要提倡新的形式,旧形式要搞新内容,形式又得有些改变。
11月,毛泽东又对《戏剧报》和文化部接连进行了两次尖锐批评。他说:一个时期,《戏剧报》尽宣传牛鬼蛇神。文化部不管文化,封建的、帝王将相的、才子佳人的东西很多,文化部不管。要好好检查一下,认真改正,如不改变,就改名“帝王将相部”、“才子佳人部”,或者“外国死人部”。
两个批示做出过后,尽管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卫生部等等单位都“闻风而动”,急急忙忙地以毛泽东的批示、批评和讲话为“纲”,大力进行整顿与“清理”,但毛泽东仍不断地对此做出尖锐批评和批判。11月7日,他在同毛远新谈话时说:“文化部是谁领导的?电影、戏剧都是为他们服务的,不是为多数人服务的。”8月20日,毛泽东对簿一波说:“文化团体也要赶下去。文化部可以改为‘帝王部’,最好取消。”
受批判的影片--《舞台姐妹》剧照 受批判的影片--《不夜城》剧照电影《北国江南》因“表现中间人物”而受到批判
1964年7月14日,苏共中央发表《给苏联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的公开信》,攻击中国共产党。《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编辑部发表文章:《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九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中苏两党开始公开论战。
林黛
林黛(1934-1964)原名程月如,广西人,系李宗仁旧部、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程思远之长女。1950年入香港电影界。1952年为永华公司主演《翠翠》,一举成名。其后曾因主演《金莲花》、《貂婵》、《千娇百媚》、《不了情》而四度荣获亚洲影展最佳女主角奖。1964年7月自杀辞世,在香港引起轰动。
《江山美人》1959邵氏主演:林黛 《不了情》1961邵氏主演:林黛 林黛 林黛出殡时,引来众人围观,交通为之堵塞岸信介
岸信介1896年生,山口县人。东京大学德法语系毕业。1936年任伪满洲国工业部部长。1940年回国后任商工省次官、东条内阁商工相、战后被定为甲级战犯入狱,1952年获释,当选众议员。1954年任日本民主党干事长,次年任自民党干事长,1956任石桥内阁外务大臣,1957年2月石桥因病辞职后就任总理大臣。 岸内阁推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向东南亚经济扩张的方针,1960年6月19日强行修改《日美安全条约》,并于6月23日在东京与美方交换批准书。岸信介的这一行动遭到日本人民的强烈反对,各地先后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国内动荡不安,在这强大压力下岸内阁面临危机。 1960年7月14日,岸信介参加自民党新任总裁池田勇人招待会,被右翼团体“大化会”成员荒牧退助刺伤,次日岸内阁总辞职。
张露萍
1945年7月14日,打入国民党特工组织军统局的张露萍在贵州息烽监狱被杀害。 张露萍1921年生,原名余薇娜,四川人,女。1935年考入成都建国中学,后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2月到延安,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陕北公学和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11月到重庆后,奉中共中央南方局指示,领导并联络打入国民党军统局电讯处的中共特别支部,从事情报工作,1940年被国民党军统特务逮捕。
冒险家霍华德·休斯同他的4个伙伴用了不到4天时间做了世界环球飞行
1938年7月14日,美国百万富翁飞行员霍华德·休斯和他的机组人员在经过3天19小时17分的飞行后在布鲁克林的一个机场着陆。这次飞行的目的是为了宣传“1939年世界博览会”。他的双引擎“洛克希德”飞机平均时速208英里。飞机航行14824英里,途中在巴黎、莫斯科、西伯利亚的一些地区作了停留。他的这一飞行打破了5年前威利·波斯特创造的7天18小时的环球飞行记录。休斯回到纽约时,有200多万人在他所经过的路线上欢呼。
1931年7月14日。在德国,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全国众多银行倒闭。资本外流,马克在贬值,德国无力偿付其债款。 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提供了一些帮助,这个银行宣布它准许已经到期的1亿美元债款的一部分可以展期偿还。其它银行认为该是对此危机进行国际性政治解决的时刻了。其中一个建议表明,德国除非是出于外贸的需要,否则不要向外发放马克了,这样做会促使海外有帐户的德国人使用马克,但这样做,众多德国工人是不会欢迎的。
《湘江评论》创刊号
1919年7月14日,《湘江评论》在长沙创刊。创刊号刊登了署名毛泽东的《湘江评论》创刊宣言。 在宣言中毛泽东指出:“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湘江评论》创刊号寄到北京后,李大钊认为这是全国最有份量、见解最深的刊物。《晨报》也予以介绍,说它“内容完备”、“魄力非常充足”。 创刊号当天全部销完。重印2000多份,仍不能满足群众需要,从第二期起改印5000份。
1917年7月14日,号称远东第一俱乐部的上海“大世界”娱乐中心正式开业。“大世界”占地1.4万多平方米,内设剧场电影场书场杂耍台、商场中西餐馆,等等。 这是曾经营“楼外楼”的商人黄楚九一手创办的。黄楚九聘请文人为其出谋划策,给每一新建筑都起了一个雅致的名称。如飞阁流丹、层楼远眺、亭台秋爽、广厦延春、风畦坐月、霜天唳鹤、瀛海探奇、鹤亭听曲、雀屏耀采等,号称“大世界十大奇景”。黄楚九还设计了许多新花样:底楼设“共和厅”,引沪上名妓轮流献艺,美其名曰“群芳会唱”;在露天场地安装高空飞船,以吸引儿童;“乾坤大剧潮上下两层,有座位千余,日映电影,夜演京戏。此外,“西洋镜”、“济公坛”、赌博游戏“吃角子老虎”遍布场内,以适合各类市民的趣味。 “大世界”开张后,黄楚九办了一张《大世界》报,写稿者奉送“大世界”月券。黄楚九又别出心裁。开办了一个游览储蓄部,除借以集资外,还以赠送“大世界”门票来吸引游客。法租界的一些暗娼买了“大世界”长期门票,在里面拉客卖淫“跑世界”,“大世界”周围的赌窟、妓院、鸦片烟馆应运而生,还出现了银行、钱庄、洋行、商号、旅馆、餐厅等等。“大世界”游客如云,名闻遐迄,以致外地客人来上海没去“白相大世界”,就会被认为没有到过大上海。
1916年7月14日,北京政府着手惩治帝制策划操办者。西南原提出一个惩治祸首名单,除筹安会“六君子”杨度、孙毓筠、严复、刘师培、李燮和和胡瑛外, 加上梁士诒、朱启铃、段芝贵、周自齐、张镇芳、雷震春、袁乃宽所谓“七凶”( 合称“十三太保”)。 段祺瑞起初不同意惩办,主张将帝制派与被缉拿的国民党人一起予以特赦。黎元洪认为不能将两者混同起来,黎、段发生意见分歧。南方坚决要求惩办,为了满足要求,经多次磋商研究,北京政府于7月14日发表惩办帝制祸首命令,将杨度、孙毓筠、顾鳌、梁士诒、夏寿田、朱启钤、周自齐、薛大可8人列为祸首,命令发表前祸首们早已逃之夭夭,只顾熬一乘车离京时在车站被捕。
1916年7月14日,军务院宣告撤销。 军务院成立之初,即宣告该院的组织,实因时势的必要,暂设以补助法定机关的不足。其组织条例中也已经明载,等正式国务院成立时撤废。因此,当约法、国会次第恢复,梁启超即乘机为促唐继尧撤销军务院。他有意结束南北分裂局面,以免军务院被人利用,想结好于段祺瑞。 7月14日,军务院由抚军长唐继尧领衔通电,宣布撤销。北京政府接获军务院宣告撤销 的电文后,即由大总统黎元洪以私人名义复电原军务院与事诸人,嘉勉有加。 同日,中华革命军也奉孙中山谕通告各支分部:“破坏既终,建设方始,革命名义,已不复存,既一切党务,亦应停止。”护国战争结束了。
杰福拉斯.福特诞辰。美国政治家、总统
萧克
萧克(1907.07.14~2008.10.24),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原名武毅,字子敬。乳名克忠。1907年7月14日生于湖南省嘉禾县泮头乡小街田村。曾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委员,国防部副部长兼军事学院院长、第一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2008年10月24日12时51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生平简介 1907年7月14日,萧克出生于一个清贫的书香门弟之家。幼年入私塾,读《四书》、《五经》;尔后,上高等小学,就读龙潭书院(今湖南桂阳一中)。 1923年,考入嘉禾甲种简习师范学校。 1926年初,萧克从简习师范毕业后,参加国民革命军,到广州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宪兵教练所。学习毕业后编入蒋先云的国民革命军补充第5团,后随军北伐,在辎重股任兵器员。 1927年初,转到叶挺部国民革命军第11军24师第71团3连任政治指导员,随军进至河南前线,与奉系军阀张作霖部作战。 1927年5月30日,在作战前线的许昌西郊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8月,萧克随叶挺部参加了南昌起义。起义军南下途中任71团4连连长。南昌起义军起义军在广东潮汕失败后回乡组织发展基层支部。 土地革命时期的萧克1928年初,在嘉禾县组织了中国共产党南区支部,1928年1月任宜章县游击队长并后率一部宜章农军参加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在与主力部队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率领部上井冈山被编入红军第4军,历任红4军连长、营长、营党代表、第一纵队参谋长等职,参加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在七溪岭和桂东战斗中先后两次身负重伤。在井冈山的“八月失败”中,红4军第27团回乡心切,不战而溃,而萧克指挥的3营7连,却保持完整建制归队,一时传为佳话。 1929年初,红四军进军赣南、闽西,萧克任支队长、纵队参谋长。在宁都攻城战中,率部首先登上城墙。1930年春,任红四军第3纵队司令员,率领部队进军江西、湖南。萧克利用打仗间隙,针对部队的具体情况,抓紧训练,使第3纵队成为红4军的主力之一。 1930年6月后历任红4军第3纵队司令员、第12师师长。1931年7月,萧克调离第3纵队,任江西红1方面军独立第5师师长,率领部队英勇作战,有力地配合了红1方面军粉碎敌人的第三次“围剿”。1932年10月,任湘赣苏区红8军军长。 1934年1月,奉中央军委之令,率领部队北上破袭南浔铁路,在国民党军46个整团兵力围追堵截中,率部4000余人,纵横驰骋,历时2个月,行程1250余公里,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灵活作战,击溃国民党军6个团及许多保安团队,捣毁敌人无数碉堡和据点。回师湘赣苏区后,在沙市伏击歼灭国民党军一个旅,击溃国民党军4个团,并活捉国民党军旅长侯鹏飞,受到中央军委的传令嘉奖,并获二等红星奖章。 1934年8月,率领部队从江西永新出发,经湖南、广西、贵州,在敌人近40个正规团的围追堵截中,穿越敌境2500余公里,于1934年10月与贺龙所率红2军团会合,尔后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并参与领导根据地的历次反“围剿”作战。 1934年11月中旬,在红2军团的配合下,率部设伏十万坪,歼国民党军两个旅,击溃国民党军一个旅和一个团,俘国民党军2000余人。在陈家河遭遇战中,指挥部队歼国民党军近一个旅,并击毙国民党军旅长李延龄。在桃子溪奔袭战中,部队仅用2个小时,歼灭国民党军人1个师部、1个旅部、1个山炮营和1个步兵团,活捉了国民党军师参谋长周植先。 1935年11月,从湖南桑植出发长征。与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一起,率领部队声东萧克与朱德、贺龙、刘伯承、任弼时等在延安击西横渡沣水沅江,直插湘中,实破了敌人的包围圈。而后挺进黔东,开辟了黔(西)、大(定)、毕(节)苏区。在将军山战役中,指挥若定,坚守阵地7天7夜,迟滞了敌人的进攻行动。还参与指挥了乌蒙山千里回旋战、宣咸城外反击战、普渡河遭遇战及六甲阻击战。 1936年7月,成立红军第2方面军,萧克任副总指挥,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北上途中,到红军第4方面军任31军军长,率领部队参加了郭城驿、蒋家大路、萌城和山城堡战役。 抗日战争爆发后,萧克任第120师副师长,与贺龙、关向应一起东渡黄河,开展晋西北的游击战争,参与指挥收复7城的战役,创建了晋西北根据地。 1939年2月,任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兼任冀热察军政委员会书记,指挥了平西、热河和冀东的游击战争。 1940年1月,指挥部队反击敌人的“十路围攻”,经14天激战,歼灭日伪军800余人,击落飞机1架。在粉碎日伪军的“扫荡”战斗中,作战数百次,歼灭日伪军5500余人,巩固了平西根据地,开辟平北根据地,发展了冀东根据地,并向热河南部、辽宁西部地区发展,形成冀热察辽边大块革命根据地,为以后东北的解放创造了条件。 1942年5月,萧克任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协助聂荣臻司令员开展晋察冀边区工作,被称为“模范抗日根据地”。同年赴延安,后参加整风运动。1945年出席中共七大。 解放战争期间,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晋察冀军区第2野战军司令员,指挥了张家口保卫战;任冀热辽军区司令员,指挥了平泉战役和叶赤战役。 1946年6月,萧克任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11月,率领主力部队转移到平汉线,在易县、1946年与周恩来、贺龙等合影满城战役中,歼国民党军7900余人。1947年1月,指挥保(定)南战役,围点打援,歼国民党军8000余人,控制了保定以南的平汉铁路100余公里,切断了保定、石家庄两地国民党军的联系,使冀晋、冀中两解放区联成一片。同年4月,在正太路指挥作战,连克井陉、娘子关、阳泉、寿阳和盂县等城镇,歼国民党军3.5万人,控制了正太路全线,使晋察冀和晋鲁豫两解放区联成一片。在大清河和清风店战役之后,夺取了华北重镇石家庄。 1948年5月,任华北军区第3副司令员,后担任华北军政大学副校长,协助校长叶剑英为华北、全国培养干部。 1949年4月,任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第1参谋长,在南下作战中,参与指挥了渡江战役、衡宝战役以及广东、广西的追歼战。 1949年5月任第四野战军参谋长兼华中军区第1参谋长,参与指挥衡宝、广东、广西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调任军委总参谋部军训部部长。1954年10月后,任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国防部副部长,主持全军教育与训练的常务工作。1957年11月任训练总监部部长。1958年,在“反教条主义”运动中,被撤销部长职务,离开军队。一年后,分配到国务院农垦部任副部长。1972年重返军队,担任军政大学校长。1977年,军事学院成立,任院长兼第一政委。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7年任训练总监部部长、党委书记。 1959年任农垦部副部长。1972年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校长。1977年,任军事学院院长兼第1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80年任国防部副部长兼军事学院院长、第一政治委员。1980年8萧克上将遗照月至1983年6月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88年7月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曾当选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第八届中央委员,第十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1982、1987年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晚年致力于军事学、党史、军史、战史的研究。主编《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朱毛红军侧记》,发表多篇文章。著有《浴血罗霄》,获1988年茅盾文学奖荣誉奖。主编百卷巨著《中华文化通志》。出版《萧克回忆录》、《萧克诗稿》。 2008年10月24日12时51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 2008年11月2日,萧克同志遗体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等前往八宝山最后送别。文学创作 萧克将军爱好文学,在漫长的战争岁月中,无论是在运筹帷幄的指挥间隙,还是在关山飞渡的行军路上,他经常抽空读书,先后阅读了大量中外文学名著,如《战争与和平》、《少年维特之烦恼》、《阿Q正传》等作品。 萧克将军不仅爱看书,对文学创作也一直非常有兴趣。红军时期,萧克在湘赣根据地写过白话诗、小故事等,发表在根据地的报刊上。1985年底,萧克将军从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的职位上退下来时,曾作诗自叹:“既感事太多,尤叹时间少。虽老不知疲,愈老愈难了。”这“难了”之事,指的便是将军一生所喜爱的文学创作。 萧克将军在文学创作上的成果,最值得称道的便是那本被著名作家夏衍称为“中国当代军事文学史中一部奇书”的《浴血罗霄》。1988年建军节前夕,诞生于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之中的《浴血罗霄》,出版了。 1991年3月,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通知84岁高龄的萧克,《浴血罗霄》荣获1984—1988年度茅盾文学奖荣誉奖。这是对萧克将军本人及作品本身的肯定,也是对这部小说成书的奇特经历的褒扬。之后,经夏衍等介绍,萧克将军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对于萧克将军创作《浴血罗霄》的背景,缘起于前苏联小说《铁流》。西安事变后,萧克将军有机会阅读前苏联小说《铁流》,书中讲述的俄国工农武装队伍的故事及塑造的红军指战员的英雄形象,都让他激动不已。萧克想,中国革命战争的规模比俄国大,时间比俄国长,影响也比他们深远,完全可以写出中国的《铁流》。经过构思,他决定以第四次反“围剿”时期罗霄山脉红军一支小游击队伍成长的历程为故事主线,以此展现中国革命力量的兴起。 创作过程是非常艰苦的。资料缺乏,萧克就凭着自己的记忆一点点回忆;没有草稿纸,他就用办公纸、书信纸,颜色不一,大小不等。不久,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萧克将军成为平西抗日根据地的主要领导,公务繁重的他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写作。 从1937年5月动笔到1939年10月完稿,萧克将军写出了长达40万字的小说初稿,书名暂定为《罗霄军》。在随后的四五年中,他先后做了3次大修改,无数次小修改。 让萧克和妻子想不到的是,这部千方百计保存下来的小说手稿会给他们带来横祸。1958年反“教条主义”运动中,那尘封了21年的书稿被当作萧克的“罪证”。为取得批判的效果,小说稿被打印出来,还附上“供批判用”的字样,装订成三册“内部”传看,萧克这个被批判者也得到了一套。“文化大革命”时,萧克和他的小说又一次在劫难逃。造反派以路线斗争的新观点批判他和小说。为批判萧克,造反派又将书稿拿去油印了数百册。曾有人说,萧克将军的小说是全国唯一一本还没正式出版就被油印了两次的小说。人物评价 萧克是一位战将。他参加过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参与了创建井冈山根据地和保卫中央苏区的斗争。他是我军历史上最年轻的高级指挥员之一:25岁当军长;27岁率领红6军团先遣西征,拉开了万里长征的序幕;30岁率八路军开创革命根据地;40岁参与了指挥第四野战军进军中南、直追穷寇,埋葬蒋家王朝,解放全中国的斗争。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他曾经在朱德、彭德怀、陈毅的麾下工作;做过罗荣桓、徐向前、刘伯承的直接下级;担任过贺龙、聂荣臻、叶剑英的副手。 萧克是一位军事教育家。战争年代,他办教导队,担任过红军大学校长、华北军政大学的副校长,为革命战争和我军的发展壮大培养了人才。解放以后,他首任军训部长,继任训练总监部长;编写条令、创办军校,是我军院校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1972年后,他先后担任军政大学校长和军事学院院长。是他最先提出院校的工作要以教学为中心;是他率先倡导要把我军的初级指挥院校办成正规大学,把我军的干部培养成“既能治军又能治国”的军地两用人才。 萧克是一位作家。在枪林弹雨的战争年代,他写下一部长篇小说《浴血罗霄》。这部奇书50年后才得以出版,并于1991年获得茅盾文学奖荣誉奖。 萧克是一位诗人,在戎马倥偬的日子里,他偷闲赋得许多动人的诗篇,记下了他的情感和思考,袒露了他的心路历程。 萧克是一位书法家。他的书法笔走龙蛇,直抒胸臆,展示了他是军人又是诗人的个性。 萧克还是一位统领文化军团的总指挥。他率领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历经8年,编写出一部史无前例的文化巨著——《中华文化通志》。 他好读书,善思索,阅览过大量中外名著,即便在沙场运筹帷幄、指挥鏖战间隙,仍手不释卷。斯诺夫人在《中国老一辈革命家(自传)》中评价:“像周恩来、徐向前和毛泽东一样,萧克是中国人所称的‘军人学者’的再世。”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1904-1991)美国作家。出生于沙俄统治下的波兰,祖父与父亲都是犹太教的长老。他从小接受正统犹太教教育,学习希伯来文和意第绪文,熟悉犹太教的经典和宗教仪式以及犹太民族的风俗习惯等,这一切都铸就了他作品的重要特色。 由于受到作家和记者的哥哥的影响,他违背父命,走进了华沙犹太人文学界。在哥哥的帮助下,1935年迁居美国纽约。 辛格15岁开始文学创作。迄今为止已创作30余部作品,全都用意第绪文写成,大部分已译成英文。长篇小说《莫斯卡特一家》(1950)、《庄园》(1967)和《农庄》(1969)等主要写在现代文明和排犹主义双重压力下,波兰犹太社会的解体过程,其中《庄园》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作。另一类小说主要写爱情与宗教问题,主要作品有《撒旦在戈雷》(1955)、《卢布林的魔术师》(1960)、《奴隶》(1962)、《仇敌;一个爱情故事)(1972)和《童爱)(1979)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卢布林的魔术师》,西方评论家说它是辛格最佳的长篇小说。 辛格的短篇小说创作也很突出,至今已发表10余部短篇小说集,重要的有《傻瓜吉姆佩尔及其他故事》(1957)、《市场街的斯宾诺莎》(1961)、《羽毛的王冠》(1973)、《短篇小说集》(1982)、《意象集》(1985)、《梅休塞拉赫之死及其他故事》(1988)等。短篇小说《山羊兹拉特》被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选为课文。此外还有2个剧本、3部回忆录。11部儿童故事集。1978年,由于“他的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种艺术既扎根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辛格获诺贝尔文学奖。 辛格被称为当代最会讲故事的作家。在创作上,他尊重传统,又吸收了意第绪文学中的营养,创造出自己的独特风格。他的小说有不少以性爱为题材,他认为“在爱情和性爱中比在任何其他关系中,人的本性显露得更充分”。但他不耽于色情描写,而重在探索和揭示激情对个人命运的影响。他主张作家创作要起到娱乐读者的作用,让读者得到艺术享受。所以他的故事叙述生动,文笔轻松幽默,作品中丰富的成语和活泼的句法受到评论界的高度赞扬,认为那是任何译文无法传达的。
顾执中
中国新闻记者、新闻教育家。上海人。号效汤,南汇县周浦镇人。1898年7月14日生。1919年中学毕业,后在东吴大学肄业。1923年任上海《时报》记者。1927年改任上海《新闻报》记者。1928年,利用业余时间在上海创办民治新闻专科学校。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后,参加教师救国会和对日经济绝交大同盟。1934至1935年出访欧洲及苏联、美国、日本等地。抗日战争爆发后,1940年8月遭日伪特务狙击负伤。9月辗转到抗战后方。1942年在重庆续办民治新闻专科学校。1944年赴印度,在加尔各答侨报《印度日报》任社长兼总编辑。1946年回上海,续办民治新闻专科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到北京,任高等教育出版社编审。他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特邀理事,首都新闻学会顾问。仍经常为报刊撰稿。著有《西行记》、《到青海去》、《东北吁天录》、《报海杂忆》等,并将《封神演义》译成英文。 顾执中从事新闻教育工作近60年,历任上海、重庆、仰光、加尔各答、香港、北京等地民治新闻专科学校校长、名誉校长,培养了大批新闻专业人才,是有影响的新闻教育家。1995年4月1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第二国际亦称社会党国际,是各国社会主义政党和工人团体的国际联盟。 1889年7月14日在巴黎召开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有22个国家393名代表出席,宣告第二国际诞生。第二国际是一个松散的联盟,成立11年之后,才设立执行机构即国际社会党执行局,总部设于布鲁塞尔。初期,在思格斯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反对无政府主义的斗争,传播马克思主义,推动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取得了重大成果。当时资本主义正处于比较和平发展的时期,右倾机会主义思潮在第二国际内日益滋长。 1895年恩格斯逝世后,这种思潮占据了第二国际的领导地位,篡改和攻击马克思主义,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使第二国际蜕化变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除塞尔维亚和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其他各国社会党都支持本国资产价级政府,拥护帝国主义战争,使第二国际堕落成为社会沙文主义。
1788年法国农业连续两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粮食短缺、物价飞涨、国库空虚,人民反抗运动日益高涨。 为了摆脱困境,解决财政危机,当时在位的法国波旁王朝国王路易十六不得已于1789年5月5日在凡尔赛宫召开已经中断了175年的三级会议。按照法国的封建等级制度,僧侣是第一等级,贵族是第二等级,农民、工人、城市平民和资产阶级属于第三等级。第一、第二是特权等级,第三等级是无权的被统治者。由于路易十六一心只想通过会议征收新税,拒绝进行任何改革,他下令三个等级分别议事。 6月17日,第三等级不经路易十六批准,宣布他们的会议叫“国民会议”,代表全体国民利益行事。后来,国民会议因着手起草宪法又改名为“制宪会议”。在三级会议召开期间,巴黎人民一直关注着会议的进展情况,并积极支持第三等级代表的斗争。当他们获悉路易十六在暗中玩弄破坏制宪会议的阴谋,调集军队准备诉诸武力镇压,并免掉主张改革的财政总监芮克的职务时,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革命情绪更加高涨起来。 7月12日,巴黎人民上街示威,并自发地与反动军队展开战斗。第二天清晨,巴黎上空钟声回荡,人民拿起斧头、短刀、手枪、石头,开始武装起义,迅速占领了巴黎大部分地区。当晚,起义群众还从军火库和残废军人院夺得几万支枪,革命力量更加强大。7月14日,当群众发觉国王的一支骑兵队开到巴黎东部关押政治犯的巴士底狱时,起义者高喊着“到巴士底去!”的口号,以排山倒海之势向这个象征封建专制统治的堡垒发动猛攻。他们砍断了监狱吊桥的锁链,冲了进去,与守军展开激烈的战斗,最后击毙了守军司令,捣毁了监狱,在巴士底升起一面红白蓝三色旗。巴土底狱被攻克了!它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正式爆发。这一天后来就成为法国的国庆日。 法国人民经过前后5年曲折复杂的斗争,到1794年终于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使法国政治、经济、社会面貌发生很大的变化,同时有力地推动了整个欧洲的反封建斗争。
法国国庆日是在每年的7月14日。以纪念在1789年7月14日,巴黎群众攻克了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从而揭开法国大革命序幕。 巴士底狱是一座位于巴黎市中心非常坚固的要塞,高30米,围墙很厚,有7个塔楼。上面架着大炮,里面有个军火库。它建造于12世纪,当时是一座军事城堡,目的是防御当时百年战争英国人的进攻,所以就建在巴黎城门前。后来,在巴黎市区不断扩大下,巴士底要塞成了市区东部的建筑,失去了防御外敌的作用。18世纪末,它是控制巴黎的制高点,法国国王在里面驻扎了大量军队,专门关押政治囚犯。例如,文学家伏尔泰在此处坐过牢;因此不少当时的民众就认为巴士底监狱是法国王权专制独裁的象征之一。 19世纪的浪漫主义历史学家把巴士底狱当作法国专制王朝的象征,并把1789年7月14日巴士底监狱的占领这一事件描绘成伟大的功绩,代表英勇巴黎人民解放被压迫的农民的一次革命胜利。 现代的法国历史学家对于巴士底狱给予一些比较中肯的评价:当时的巴士底狱实际上是全法国生活条件最好的一个监狱,并且不是巴黎人民所畏惧的王朝的象征。巴士底狱被攻占那一天,巴士底狱里发现只有7个囚犯,大部分是被自己人关押的贵族家庭的精神病患者。 自从1879年,为了纪念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建立,法国政府宣布把7月14日定为国庆节。
腓力二世
腓力二世·奥古斯都(法语:Philippe II Auguste,1165年8月21日—1223年7月14日)法国卡佩王朝国王(1180年—1223年在位)。 1、早年事迹
腓力二世是法国国王路易七世之子,母亲为香槟的阿黛勒,生于巴黎。其父由于健康欠佳,在1179年便让14岁的腓力在兰斯加冕。1180年4月28日,腓力与埃诺伯爵之女埃诺的伊莎贝拉结婚,这使得阿图瓦作为嫁妆被并入法国王室领地。 路易七世于1180年9月18日去世后,15岁的腓力二世成为法国唯一的国王。他的叔父香槟伯爵亨利一世、兰斯大主教纪尧姆·德·布卢瓦和沙特尔伯爵蒂博五世被宣布为法国的摄政。 2、他的统治
腓力二世是卡佩王朝的第一位强大的君主。在执政初期,他首先力图摆脱摄政的束缚。与埃诺的伊莎贝拉的婚姻在客观上有利于腓力与香槟家族的斗争。尤其是1180年其父路易七世病危时,腓力二世抛开摄政独自与来访的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会谈并签订条约,使香槟家族陷于孤立。后来他迫使香槟的亨利割让了大量领地,包括阿米耶努瓦、维尔芒杜瓦和瓦卢瓦。这些领地成为王室领地的一部分,充实了腓力二世的力量。然而不久,香槟家族与佛兰德伯爵菲利普·德·阿尔萨斯联合,发起一场反对腓力二世的战争。经过几年艰苦的努力,腓力于1185年与菲利普达成协议,解决了双方的领土纠纷。 腓力二世奉行明显的使国家集权化的政策,力图抑制使法国王权陷于瘫痪的强大诸侯。这主要通过以下办法来实现:争取小封建领主和教会的支持,与经济繁荣的城市维持良好关系(腓力二世大大扩展了路易六世给予城市自治权的制度,并且把市政宪章实行到诸侯领地内的城市中去,这就使得大贵族受到自己领地内城市的掣肘),极力拓展王室领地。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王室领地的直接扩大,这使腓力二世有能力与桀骜不驯的贵族进行对抗。通过4次大规模的合并领地,腓力二世事实上成为法国最大的封建领主。 王室领地的最大扩展来自于腓力二世与英格兰金雀花王朝诸国王的斗争。金雀花王朝的始祖亨利二世由于出身法国贵族而在法国境内拥有大量领地,包括安茹和诺曼底,又通过婚姻获得对阿基坦的统治权。为了削弱亨利二世的势力,腓力二世竭力挑拨亨利和他的几个儿子(亨利、理查、约翰)之间的关系。腓力二世支持理查和约翰在亨利二世晚年发动的叛乱;在理查一世继承王位后,他又积极策划打击理查。 腓力二世是1189年~1192年的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的领袖之一。欧洲的另外两位重要君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和英王理查一世也参加了这次十字军东征。这次东征毫无成果:腓特烈在小亚细亚渡河时淹死,腓力二世与理查矛盾明显而分道扬镳(腓力于1191年返回法国)。理查单独与穆斯林领袖萨拉丁议和后,在返回途中被新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六世的封臣、奥地利公爵利奥波德五世俘虏。亨利六世后来成为腓力二世的重要盟友,他们在反对理查的问题上是意见一致的。腓力二世不断蚕食金雀花王朝领地的行为终于引起理查的反击:在佛兰德伯爵博杜安九世和纳瓦拉国王桑乔六世的支持下,理查一世在法国本土向腓力发起攻击。一时间腓力二世似乎腹背受敌,因为桑乔六世从南方侵袭法国。但是理查一世的运气很不好。在与腓力二世艰难地达成了一个为期5年的停战协议(1199年1月13日)之后,理查去围攻其宿敌利摩日子爵的领地沙吕斯堡。他在是役中被箭射中,不久因伤重去世。理查对腓力的战役没有取得任何重要结果。 在理查一世去世后,腓力二世继续反对他的继任者约翰(亨利二世最小的儿子)。腓力与约翰的第一次矛盾爆发于1200年,起因是后者与昂古莱姆的伊莎贝拉的婚姻。昂古莱姆的伊莎贝拉原本是马尔什伯爵于格十世·德·吕济昂的未婚妻,她与约翰的婚姻使吕济昂家族失去了可能的领地嫁妆,于格·德·吕济昂遂请求腓力二世主持公道。腓力二世抓住机会打击约翰,他以领主的身份要求其封臣、阿基坦公爵约翰到法国应诉。在遭到约翰当然的拒绝后,腓力宣布金雀花家族在法国的所有领地都被法国国王没收。腓力并于1202年与布列塔尼公爵阿尔蒂尔一世结盟。阿尔蒂尔是约翰的侄子,他拥有对英格兰王位的继承权,金雀花王朝的许多法国附庸都希望用他来取代刚愎自用的约翰。腓力二世利用这一点诱使阿尔蒂尔一世向他效忠,约定夹击约翰的领地(诺曼底和普瓦图)。然而阿尔蒂尔在1203年7月31日于米拉波附近遭到约翰的奇袭,被俘虏后带往鲁昂。不久阿尔蒂尔就神秘地失踪了,普遍认为他被约翰下令杀害。腓力二世于是挑明了反对约翰的立场,于是年再次进攻诺曼底;他在摧毁了许多城堡之后,集中兵力攻打加亚尔堡。尽管英国士兵英勇奋战,这座工事还是于1204年3月6日陷落。整个诺曼底随后都落入腓力二世手中。令人惊异的是,在腓力二世侵入诺曼底时,约翰却返回了英格兰。 1206年10月13日,腓力二世与约翰在图阿尔签订和约。这个和约对法国王室压倒性地有利:约翰被迫放弃罗亚尔以北所有原属金雀花王朝的领地,包括诺曼底、阿基坦、安茹和图赖讷。按照条约,约翰应保有普瓦图;但腓力于1207年就又侵入了这一地区。 约翰希望夺回失去的领地,与欧洲大陆上另一位重要君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四世结盟,约定从东西夹击腓力二世的法国。他可谓是找错了结盟对象;奥托四世本身正受到教廷史上最强大的教皇英诺森三世的孤立。1214年2月,约翰最终在拉罗歇尔登陆,很快进入安茹。1214年7月21日,腓力二世领导法军与约翰和奥托四世的联军在布汶战役中展开决战。法军在战斗中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布汶战役具有历史意义。它不仅是罗马帝国灭亡以来西欧发生的第一场伤亡重大的战役,而且还标志着法兰西取代德意志成为欧洲大陆上最主要的国家。德国在以后的历史中不断衰弱、分裂,而法国则在百年战争后成为西欧的头号强国。 尽管腓力二世与教会一直保持着良好关系,但他从未受制于他们。他对教皇关于清剿朗格多克地区的异端的要求充耳不闻。他也拒绝了为英诺森三世发动一场反对阿尔比派异端的十字军。1223年7月14日,腓力二世去世于芒特,遗体安葬在圣但尼修道院。 腓力二世是第一个没有在生前就给王储提前加冕的卡佩王朝国王。因为此时,法国王室的力量已经强大到不需要再用这种方式来确保王位了。 3、在巴黎的建设
在腓力二世统治时期,巴黎市区周围建起了坚固的城墙。约在1200年,腓力二世在巴黎中心城岛西端建立一座方形城堡;这座城堡后来成为卢浮宫的前身。同年,腓力二世正式批准巴黎大学的成立。于是从那时开始,许多学校被建立起来,包括现代巴黎大学的前身索邦大学(1257年,时为路易九世统治时期)。 4、家庭
历次婚姻的对象及所生子女: △埃诺的伊莎贝拉,阿图瓦女伯爵,埃诺伯爵博杜安五世之女,1180年结婚 ·路易八世 △丹麦的英格博格,丹麦国王瓦尔德马一世之女,1193年结婚 ·无子女 △默朗的阿格尼丝,默朗公爵贝尔托尔四世之女,1196年结婚 ·玛丽 ·让-特里斯坦 ·菲利普·于勒佩尔,布洛涅伯爵 △阿拉斯的“一位贵妇” ·皮埃尔·夏洛特,图尔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