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

看一看历史上的这个日子发生了什么,经历一场时间的流动

分类:查询类

1、2005年07月23日 埃及红海度假胜地沙姆沙伊赫发生连环炸弹袭击,数百人死伤。

2005年7月23日早晨6时(新加坡时间)埃及红海旅游胜地沙姆沙伊赫,发生连环爆炸,65人死亡,其中包括8名游客,约200人受伤。 目击者称爆炸发生在数家酒店附近,其中一座酒店被完全摧毁。一名警方人士说,至少发生了3起爆炸,是由汽车炸弹引起的。 官方证实,爆炸是自杀式汽车炸弹,炸弹汽车冲破酒店的警卫线,撞入酒店,在酒店大厅前的路上轰然爆炸。警方说,发生的连续爆炸前后只有几分钟。 据外电报道,首次爆炸于当地时间1点15分发生,酒店聚集区域的纳马湾冒出浓烟,遭袭的目标可能是两座豪华酒店。此外,一座旧货市场也发生数次爆炸。爆炸发生时餐饮场所和集市内仍有不少旅游者。死伤者国籍除埃及外,还有英国、荷兰、卡塔尔以及科威特。 炸弹被放置在经常有游客出入的酒店和市场附近,有部分是汽车炸弹袭击。警方消息指,死者除了埃及人,还包括英国人、荷兰人、卡塔尔及科威特人。有17名死者尸体被烧至无法辨认。大部分伤者是在旧市场咖啡室聚集的埃及裔工人。

爆炸示意图

目击者指,最致命的爆炸在Ghazala酒店和Movenpick酒店之间的停车场发生,Ghazala酒店几乎被完全摧毁,向海的一面严重损毁倒塌。 一名英国游客法比奥·巴斯尼在听到爆炸声时,正在纳马湾一个咖啡馆里,他说:“当时人们尖叫着朝各个方向逃去,大家都害怕极了。我们逃到了大街上,大街上也有数百人正在逃跑,我看到一座酒店被炸毁,地上还躺着两个人,我不知道他们是死是活。” 另一名应该游客说:“当时场面非常混乱,大家都十分惊慌,我们试图让大家安静下来,爆炸很强烈,我们几乎被一股巨浪推出了咖啡馆。” 来到这里度假的约旦人阿克拉姆·阿尔·谢里夫就住在距离爆炸现场大约1公里远的一个度假村里,他说:“爆炸让我住的房子都晃动起来,我看到了爆炸产生的火焰和浓烟。” 事发警方即时加紧西奈半岛沿岸道路的保安,又派出搜索犬在检查站检查车辆。 沙姆沙伊赫是一座位于西奈半岛南端的沙漠城市。凭借灿烂阳光与清澈海水,沙姆沙伊赫每年吸引了大批欧洲与以色列游客。 埃及现任总统穆巴拉在此次爆炸袭击地——纳马湾区附近几公里处有一处住所,他通常会在冬天来到此处住上一段时间。 在埃及旅游胜地沙姆沙伊赫23日凌晨发生连环爆炸后,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在华盛顿发表声明指出:“我们强烈谴责这一罪行,他们没有理由袭击这些无辜的平民。”

2、2002年07月23日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施行

   据新华社北京2002年7月23日电,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各大军区党委,中央各部委,国家机关各部委党组(党委),军委各总部、各军兵种党委,各人民团体党组:  现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干部任用条例》)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认真遵照执行。  1995年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在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建设高素质党政领导干部队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的基础上修订的《干部任用条例》,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了中央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新要求,吸收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成果,是我们党关于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规章,也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用人上不正之风的有力武器。《干部任用条例》的颁布和实施,对于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对于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集体,保证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保证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各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一定要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干部任用条例》,大力宣传《干部任用条例》,严格遵守《干部任用条例》。选拔任用干部必须按照《干部任用条例》的规定办事,严格把关。对本级管理的干部任用,不符合《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不上会;对上级管理的干部任用,不符合《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不上报;对下级报来的干部任用,不符合《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不审批。要加强思想教育,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以坚强的党性、良好的作风保证《干部任用条例》的贯彻执行。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同志要增强政治观念、组织观念、法纪观念,带头严格执行《干部任用条例》,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办事,不允许个人说了算。组织(人事)部门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坚持照章办事,严格履行程序。要自觉抵制来自各方面不正之风的干扰,做到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标准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遵守纪律不放松。  要切实加强对《干部任用条例》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大对违反《干部任用条例》行为的查处力度。要把党委(党组)和领导干部执行《干部任用条例》的情况作为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的重要内容,认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要认真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民主监督制度。要实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对用人失察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主要责任人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对违反《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原则、条件、程序和纪律选拔任用干部的,要严肃查处,问题严重的要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各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贯彻实施意见,不断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选贤任能的科学机制,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施展才干创造条件。  各地区、各部门在执行《干部任用条例》中有何问题和建议,请及时报告。  中共中央2002年7月9日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建立科学规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形成富有生机与活力、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推进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设一支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素质的党政领导干部队伍,保证党的基本路线的全面贯彻执行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下列原则:  (一)党管干部原则;  (二)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  (三)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原则;  (四)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  (五)民主集中制原则;  (六)依法办事原则。  第三条 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符合把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有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力,结构合理、团结坚强的领导集体的要求。  应当注重选拔任用优秀年轻干部。  第四条 本条例适用于选拔任用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部门或者机关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领导成员(不含正职)和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纪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及其工作部门或者机关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上列工作部门的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  县级以上党委、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成员的选拔任用,参照本条例执行。  选拔任用非中共党员领导干部,参照本条例执行。  选拔任用处级以上非领导职务,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五条 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履行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的职责,负责本条例的组织实施。

  第二章 选拔任用条件  第六条 党政领导干部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具有履行职责所需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水平,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  (二)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立志改革开放,献身现代化事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艰苦创业,做出实绩。  (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认真调查研究,能够把党的方针、政策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相结合,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反对形式主义。  (四)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有实践经验,有胜任领导工作的组织能力、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  (五)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依法办事,清正廉洁,勤政为民,以身作则,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自觉接受党和群众的批评和监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反对官僚主义,反对任何滥用职权、谋求私利的不正之风。  (六)坚持和维护党的民主集中制,有民主作风,有全局观念,善于集中正确意见,善于团结同志,包括团结同自己有不同意见的同志一道工作。  省部级党政领导干部,还应当努力达到中央对高级干部提出的各项要求。  第七条 提拔担任党政领导职务的,应当具备下列资格:  (一)提任县(处)级领导职务的,应当具有五年以上工龄和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  (二)提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一般应当具有在下一级两个以上职位任职的经历。  (三)提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由副职提任正职的,应当在副职岗位工作两年以上,由下级正职提任上级副职的,应当在下级正职岗位工作三年以上。  (四)一般应当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地(厅)、司(局)级以上领导干部一般应当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五)应当经过党校、行政院校或者组织(人事)部门认可的其他培训机构五年内累计三个月以上的培训,确因特殊情况在提任前未达到培训要求的,应当在提任后一年内完成培训。  (六)身体健康。  (七)提任党的领导职务的,应当符合《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的党龄要求。  特别优秀的年轻干部或者工作特殊需要的,可以破格提拔。破格提拔程序另行规定。  第八条 党政领导干部应当逐级提拔。越级提拔的,应当报经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同意。  第九条 党政领导干部可以从党政机关选拔任用,也可以从党政机关以外选拔任用。  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一般应当从后备干部中选拔。

  第三章 民主推荐  第十条 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经过民主推荐提出考察对象。民主推荐包括会议投票推荐和个别谈话推荐。民主推荐的结果在一年内有效。  第十一条 领导班子换届,民主推荐按照领导班子职位的设置全额定向推荐;个别提拔任职,按照拟任职位推荐。  第十二条 领导班子换届,民主推荐由下列人员参加:  (一)党委成员;  (二)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的党组成员或者全体领导成员;  (三)纪委领导成员;  (四)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党委工作部门、政府工作部门、人民团体的主要领导成员;  (五)下一级党委和政府的主要领导成员;  (六)其他需要参加的人员。  推荐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领导成员人选,应当有民主党派、工商联的主要领导成员和无党派人士中的代表人物参加。  第十三条 领导班子换届,民主推荐由上级党委组织部门主持,应当经过下列程序:  (一)召开推荐会,公布推荐职务、任职条件、推荐范围,提供干部名册,提出有关要求;  (二)填写推荐票,进行个别谈话;  (三)对不同职务层次人员的推荐票分别统计,综合分析;  (四)向上级党委汇报推荐情况。  第十四条 个别提拔任职,参加民主推荐的人员和民主推荐的程序,参照本条例第十二条和第十三条的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民主推荐工作部门领导成员人选,由本部门的领导成员、内设机构领导成员、直属单位主要领导成员和其他需要参加的人员参加;本部门人数较少的,可以由全体人员参加。  民主推荐内设机构领导成员人选,参照上列范围执行。  第十六条 领导班子换届,由本级党委书记办公会根据上级党委组织部门反馈的民主推荐情况,对考察对象人选进行酝酿,本级党委常委会研究提出考察对象建议名单,经与上级党委组织部门沟通后,确定考察对象。对拟新进党政领导班子的人选考察对象,在本条例第十二条所列人员范围内进行公示。  个别提拔任职,由党委(党组)或者组织(人事)部门在民主推荐的基础上,集体研究确定考察对象。  考察对象人数一般应当多于拟任职务人数。  第十七条 确定考察对象时,应当把民主推荐的结果作为重要依据之一,同时防止简单地以票取人。  第十八条 个人向党组织推荐领导干部人选,必须负责地写出推荐材料并署名。经组织(人事)部门审核后,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民主推荐。所推荐人选不是所在单位多数群众拥护的,不得列为考察对象。  第十九条 党委、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个别特殊需要的领导成员人选,可以由组织推荐提名,作为考察对象。

  第四章 考察  第二十条 对确定的考察对象,由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进行严格考察。  部门与地方双重管理干部的考察工作,由主管方负责,会同协管方进行。  第二十一条 考察党政领导职务拟任人选,必须依据干部选拔任用条件和不同领导职务的职责要求,全面考察其德、能、勤、绩、廉,注重考察工作实绩。  各级党委(党组)根据不同领导职务的职责要求,制定具体考察标准。  第二十二条 考察党政领导职务拟任人选,应当经过下列程序:  (一)组织考察组,制定考察工作方案;  (二)同考察对象呈报单位或者所在单位的党委(党组)主要领导成员就考察工作方案沟通情况,征求意见;  (三)根据考察对象的不同情况,通过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发布干部考察预告;  (四)采取个别谈话、发放征求意见表、民主测评、实地考察、查阅资料、专项调查、同考察对象面谈等方法,广泛深入地了解情况;  (五)综合分析考察情况,同考察对象呈报单位或者所在单位的党委(党组)主要领导成员交换意见;  (六)考察组根据考察情况,研究提出领导班子调整的初步方案,向派出考察组的组织(人事)部门汇报,经组织(人事)部门集体研究提出任用建议方案,向本级党委(党组)报告。  第二十三条 考察地方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拟任人选,个别谈话和征求意见的范围一般为:  (一)党委、政府领导成员,人大常委会、政协、纪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主要领导成员;  (二)考察对象所在单位领导成员;  (三)考察对象所在单位有关工作部门或者内设机构和直属单位主要领导成员;(四)其他有关人员。  第二十四条 考察工作部门领导班子成员拟任人选,个别谈话和征求意见的范围一般为:  (一)考察对象上级领导机关有关领导成员;  (二)考察对象所在单位领导成员;  (三)考察对象所在单位内设机构和直属单位主要领导成员;  (四)其他有关人员。  考察内设机构领导职务拟任人选,个别谈话和征求意见的范围参照上列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 考察党政领导职务拟任人选,应当听取考察对象所在单位组织(人事)部门、纪检机关(监察部门)和机关党组织的意见。对需要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考察对象,应当委托审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审计。  第二十六条 考察党政领导职务拟任人选,必须形成书面考察材料,建立考察文书档案。已经提拔任职的,考察材料归入本人档案。考察材料必须写实,全面、准确、清楚地反映考察对象的情况,包括下列内容:  (一)德、能、勤、绩、廉方面的主要表现和主要特长;  (二)主要缺点和不足;  (三)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情况。  第二十七条 党委(党组)或者组织(人事)部门派出的考察组由两名以上成员组成。考察人员应当具有较高素质和相应资格。考察组负责人应当由思想政治素质好、有较丰富工作经验并熟悉干部工作的人员担任。  实行干部考察工作责任制。考察组必须坚持原则,公道正派,深入细致,如实反映考察情况和意见,并对考察材料负责。  第二十八条 考察中了解到的考察对象的表现情况,一般由考察组向党委(党组)主要领导成员和本人反馈。

  第五章 酝酿  第二十九 条党政领导职务拟任人选,在考察前,讨论决定或者决定呈报前,应当充分酝酿。  第三十条 酝酿应当根据党政领导职位和拟任人选的不同情况,分别在党委(党组)、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等有关领导成员中进行。  工作部门领导成员人选,应当征求上级分管领导成员的意见。  非中共党员拟任人选,应当征求党委统战部门和民主党派、工商联主要领导成员、无党派人士中代表人物的意见。  第三十一条 部门与地方双重管理干部的任免,主管方应当事先征求协管方的意见,进行酝酿。征求意见一般采用书面形式进行。协管方自收到主管方意见之日起一个月内未予答复的,视为同意。双方意见不一致时,正职的任免报上级党委组织部门协调,副职的任免由主管方决定。

  第六章 讨论决定  第三十二条 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党委(党组)集体讨论作出任免决定,或者决定提出推荐、提名的意见。属于上级党委(党组)管理的,本级党委(党组)可以提出选拔任用建议。  第三十三条 市(地)、县(市)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的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由上级党委常委会提名,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审议,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由党委常委会作出决定,决定前应当征求全委会成员的意见。  第三十四条 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成员到会,并保证与会成员有足够的时间听取情况介绍、充分发表意见。与会成员对任免事项,应当发表同意、不同意或者缓议等明确意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采取口头表决、举手表决或者无记名投票等方式进行表决。对意见分歧较大或者有重大问题不清楚的,应当暂缓表决。对影响作出决定的问题,会后应当及时查清,避免久拖不决。  党委(党组)有关干部任免的决定,需要复议的,应当经党委(党组)超过半数成员同意后方可进行。  第三十五条 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党委(党组)分管干部工作的领导成员或者组织(人事)部门负责人,逐个介绍领导职务拟任人选的提名、推荐、考察和任免理由等情况;  (二)参加会议人员进行讨论;  (三)进行表决,以党委(党组)应到会成员超过半数同意形成决定。  第三十六条 需要报上级党委(党组)审批的拟提拔任职的干部,必须呈报党委(党组)的请示并附干部任免审批表、干部考察材料、本人档案和党委(党组)会议纪要、讨论记录、民主推荐材料。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对呈报的材料应当严格审查。  第三十七条 需要报上级备案的干部,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向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备案。  第七章任职  第三十八条 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前公示制度。  提拔担任地(厅)、司(局)级以下领导职务的,除特殊岗位和在换届考察时已进行过公示的人选外,在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后、下发任职通知前,应当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公示期一般为七至十五天。公示结果不影响任职的,办理任职手续。  第三十九条 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任职试用期制度。  提拔担任下列非选举产生的地(厅)、司(局)级以下领导职务的,试用期为一年:  (一)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工作部门的副职和内设机构的领导职务;  (二)纪委内设机构的领导职务;  (三)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内设机构的非国家权力机关依法任命的领导职务。  试用期满后,经考核胜任现职的,正式任职;不胜任的,免去试任职务,一般按试任前职级安排工作。  第四十条 党政机关部分专业性较强的领导职务实行聘任制。聘任制领导职务的每一个聘任期不超过五年,可以连续聘任。聘任程序另行规定。  第四十一条 对决定任用的干部,由党委(党组)指定专人同本人谈话。  第四十二条 党政领导职务的任职时间,按照下列时间计算:  (一)由党委(党组)决定任职的,自党委(党组)决定之日起计算;  (二)由党的代表大会、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全体会议、人民代表大会、政协全体会议选举、任命的,自当选、任命之日起计算;  (三)由人大常委会或者政协常委会任命或者决定任命的,自人大常委会、政协常委会任命或者决定任命之日起计算;  (四)由党委向政府提名由政府任命的,自政府任命之日起计算。

  第八章 依法推荐、提名和民主协商  第四十三条 党委向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大常委会推荐需要由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大常委会选举、任命、决定任命的领导干部人选,应当事先向人民代表大会临时党组织或者人大常委会党组和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中的党员介绍党委的推荐意见。人民代表大会的临时党组织、人大常委会党组和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及人大代表中的党员,应当认真贯彻党委推荐意见,带头依法办事,正确履行职责。  第四十四条 党委向人民代表大会推荐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任命的领导干部人选,应当以本级党委名义向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提交推荐书,介绍所推荐人选的有关情况,说明推荐理由。  党委向人大常委会推荐由人大常委会任命、决定任命的领导干部人选,应当在人大常委会审议前,按照规定的程序提出,介绍所推荐人选的有关情况。  第四十五条 党委向政府提名由政府任命的政府工作部门和机构的领导成员人选,在党委讨论决定后,由政府任命。  第四十六条 领导班子换届,党委推荐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的领导成员人选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主要领导成员人选,应当事先向民主党派、工商联主要领导成员和无党派人士中代表人物通报有关情况,进行民主协商。  第四十七条 党委推荐的领导干部人选,在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任命或者人大常委会任命、决定任命前,如果人大代表或者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所推荐人选提出不同意见,党委应当认真研究,并作出必要的解释或者说明。如果发现有事实依据、足以影响选举或者任命的问题,党委可以建议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大常委会按照规定的程序暂缓选举、任命、决定任命,也可以重新推荐人选。  第四十八条 党委推荐、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任命的领导干部人选落选后,根据工作需要和本人条件,可以推荐为其他职务人选,也可以在下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上再次推荐为同一职务人选。  党委推荐、由人大常委会任命、决定任命的领导干部人选在人大常委会未获通过,根据工作需要和本人条件,通过进一步酝酿,可以在另一次人大常委会上继续推荐。两次未获通过的,不得再推荐为本地同一职务人选。  政协领导成员候选人的推荐和协商提名,按照政协章程和有关规定办理。

  第九章 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  第四十九条 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方式之一。  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主要适用于选拔任用地方党委、政府工作部门的领导成员或者其人选,党政机关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或者其人选,以及其他适于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领导职务。公开选拔面向社会进行,竞争上岗在本单位或者本系统内部进行。  第五十条 报名参加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人员的基本条件和资格,应当符合本条例第六条和第七条的规定。  第五十一条 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工作在党委(党组)领导下进行,由组织(人事)部门组织实施,应当经过下列程序:  (一)公布职位、报考人员的资格条件、基本程序和方法等;  (二)报名与资格审查;  (三)统一考试(竞争上岗须进行民主测评);  (四)组织考察,研究提出人选方案;  (五)党委(党组)讨论决定。

  第十章 交流、回避  第五十二条 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制度。  (一)交流的对象主要是:因工作需要交流的;需要通过交流锻炼提高领导能力的;在一个地方或者部门工作时间较长的;按照规定需要回避的;因其他原因需要交流的。  交流的重点是县级以上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成员,纪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党委、政府部分工作部门的主要领导成员。  (二)地方党委、政府领导成员在同一职位上任职满十年的,必须交流。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另行规定。  同一地方(部门)的党政正职一般不同时易地交流。  (三)党政机关内设机构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在同一职位上任职时间较长的,应当进行交流或者轮岗。  (四)干部交流可以在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地方与部门之间、党政机关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之间进行。  (五)交流的干部接到任职通知后,应当在党委(党组)或者组织(人事)部门限定的时间内到任。  (六)地方党委、政府领导成员原则上应当任满一届。  第五十三条 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制度。  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的亲属关系为: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关系。有上列亲属关系的,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领导人员的职务或者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也不得在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从事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财务工作。  担任县(市)委书记、县(市)长职务以及县(市)纪检机关、组织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门主要领导职务的,一般不得在本人成长地任职。民族自治县另行规定。  第五十四条 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回避制度。  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讨论干部任免,涉及与会人员本人及其亲属的,本人必须回避。  干部考察组成员在干部考察工作中涉及其亲属的,本人必须回避。

  第十一章 免职、辞职、降职  第五十五条 党政领导干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应当免去现职:  (一)达到任职年龄界限或者退休年龄界限的;  (二)在年度考核、干部考察中,民主测评不称职票超过三分之一、经组织考核认定为不称职的;  (三)因工作需要或者其他原因,应当免去现职的。  第五十六条 实行党政领导干部辞职制度。  辞职包括因公辞职、自愿辞职、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  辞职手续依照法律或者有关规定程序办理。  第五十七条 因公辞职,是指领导干部因工作需要变动职务,依照法律或者政协章程的规定,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人大常委会或者政协提出辞去现任领导职务。  第五十八条 自愿辞职,是指党政领导干部因个人或者其他原因,自行提出辞去现任领导职务。  自愿辞职,必须写出书面申请,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报任免机关审批。任免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请书之日起三个月内予以答复。未经批准,不得擅离职守;擅自离职的,给予纪律处分。  党政领导干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提出辞职:  (一)在涉及国家安全、重要机密等特殊职位任职且不满解密期限的;  (二)重要公务尚未处理完毕,须由本人继续处理的;  (三)有其他特殊原因的。  第五十九条 引咎辞职,是指党政领导干部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重要领导责任,不宜再担任现职,由本人主动提出辞去现任领导职务。  第六十条 责令辞职,是指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根据党政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表现,认定其已不再适合担任现职,通过一定程序责令其辞去现任领导职务。拒不辞职的,应当免去现职。  第六十一条 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降职制度。  因工作能力较弱或者其他原因,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应当降职使用。降职使用的干部,其待遇按照新任职务的标准执行。  第六十二条 引咎辞职、责令辞职、降职的干部,在新的岗位工作一年以上,实绩突出,符合提拔任用条件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重新担任或者提拔担任领导职务。

  第十二章 纪律和监督  第六十三条 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严格执行本条例的各项规定,并遵守下列纪律:  (一)不准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或者违反规定提高干部的职级待遇;  (二)不准以书记办公会、领导圈阅等形式,代替党委(党组)会集体讨论决定干部任免;  (三)不准临时动议决定干部任免;  (四)不准个人决定干部任免,个人不能改变党委(党组)会集体作出的干部任免决定;  (五)不准拒不执行上级调动、交流领导干部的决定;  (六)不准要求提拔本人的配偶、子女及其他亲属,或者指令提拔秘书等身边工作人员;  (七)不准在机构变动和主要领导成员工作调动时,突击提拔调整干部,或者干部在调离后,干预原任职单位的干部选拔任用;  (八)不准在选举中进行违反党的纪律、法律规定和有关章程的活动;  (九)不准在干部考察工作中隐瞒、歪曲事实真相,或者泄露酝酿、讨论干部任免的情况;  (十)不准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任人唯亲,封官许愿,营私舞弊,搞团团伙伙,或者打击报复。  第六十四条 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干部任免事项,不予批准;已经作出的干部任免决定一律无效,由党委(党组)或者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予以纠正,并按照规定对主要责任人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作出组织处理或者纪律处分。  对无正当理由拒不服从组织调动或者交流决定的,依照法律及有关规定就地免职或者降职使用。  第六十五条 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用人失察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追究主要责任人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第六十六条 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和贯彻执行本条例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受理有关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举报、申诉,制止、纠正违反本条例的行为,并对有关责任人提出处理意见或者处理建议。  纪检机关(监察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第六十七条 建立组织(人事)部门与纪检机关(监察部门)等有关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就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沟通信息,交流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联席会议由组织(人事)部门召集。  第六十八条 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责任制。凡本地区、本部门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严重、干部群众反映强烈以及对违反组织人事纪律的行为查处不力的,应当追究党委(党组)主要领导成员和分管领导成员的责任。  第六十九条 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本条例,自觉接受组织监督和群众监督。下级机关和党员、干部、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违纪违规行为,有权向上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纪检机关(监察部门)举报、申诉,受理部门和机关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核实处理。

  第十三章 附则  第七十条 本条例对工作部门的规定,同时适用于办事机构、派出机构以及其他直属机构。  第七十一条 选拔任用乡(镇、街道)的党政领导干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根据本条例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  第七十二条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办法,由中央军委根据本条例的原则规定。  第七十三条 本条例由中共中央组织部负责解释。  第七十四条 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同时废止。

3、2001年07月23日 不甚完美的波恩协议诞生

  世界舆论关注的波恩气候会议,在经过艰难的谈判和交易以及无数次濒临失败的边缘之后,于2001年7月23日终于达成了为各方所接受的妥协。虽然这个结果比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确定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后退了一步,但总算在最后关头避免了失败的命运,因而大体上还是受到国际社会的欢迎,《京都议定书》总算“得救”了。比利时能源大臣德鲁兹说:“一个存活下来的不甚完美的协议,毕竟比根本不存在的完美的协议要好。”但是,许多环保组织对波恩协议提出了强烈批评,认为京都协议被打了折扣。  波恩会议是联合国气候保护公约缔约国的第六次会议。在2000年的海牙会议宣告失败,美国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之后,对于1997年各缔约国确定的在2008年至2012年世界排放二氧化碳总量要比1990年减少5.2%的目标还能不能实现、气候保护会不会流产等问题,国际社会十分关注。按照《京都议定书》的规定,该协议必须包括工业国家目前55%的排放量,并获得55个缔约国的批准之后方可生效。由于美国一家的排放量就占世界总量的1/4,它的退出便形成了对其它工业国家,尤其是所谓的“雨伞集团”中的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的压力。如果它们中的任何一国、特别是排放大户日本追随美国,上述目标便无法实现。而种种迹象表明,这几个国家确实想搬出美国作借口打退堂鼓。日本就在会议前态度暧昧,成为众矢之的。德国总理施罗德曾在会前亲自打电话给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呼吁他不要因为日本而造成波恩会议失败。  然而,正是由于美国的退出,日、加、澳、俄手中才增加了讨价还价的筹码。波恩会议的谈判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森林和生态型的农业用地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作用可不可以计入减排指标;二是上述国家是否可以通过对第三世界国家环保的投资、购买减排指标等变通办法降低自身减排的硬指标。这两个问题也是去年海牙会议的争论焦点。在第一个问题上,走在前列的欧盟曾坚决拒绝美、日、加三国以森林存贮温室气体为借口逃避义务的企图;在第二个问题上,欧盟主张要设定变通的界限。  为了争取波恩会议的成功,把日本、加拿大等国“拉上船”,欧盟在会议谈判进程中放弃了原先的立场,同意把森林等纳入减排指标的计算当中。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等国终于就自身的减排数量作出了承诺,从而为达到55个国家批准的界限开辟了道路。  波恩会议的缺陷也有两个方面。其一,如许多环保组织批评的那样,折扣打得太大,减排就变成了“姿态”。据匡算,按照上述妥协的结果,到2008年至2012年,世界温室气体的实际减排量仅能达到1.8%,而不是《京都议定书》规定的5.2%。其二,这次会议未就监督和惩罚机制达成协议。欧盟主张要建立这种机制,日本、加拿大等国却持反对态度,显然这是与其千方百计试图逃避义务的立场一脉相承的。  宣称《京都议定书》“无用”、“有错误”的美国也出席了这次会议。美国代表团负责人一面坚持对《京都议定书》的拒绝态度,一面又咄咄逼人地表示,如果关系到美国的利益,它就要干预。美国的无理态度在会场内外受到许多团体的批评和嘲讽,它显得非常孤立。  波恩会议的一个引人注目之处是,在美国反对、不参与的情况下,178个国家中的绝大多数能就一个全球性问题达成妥协,是具有突出的国际政治意义的。《法兰克福汇报》的社论说,没有美国这个惟一超级大国的参与也能达成协议,这绝不是一件无足轻重的边缘现象。《柏林日报》的社论指出,国际社会第一次显示出,有时候没有美国事情也干得不错。波恩会议发出的信息是,国际社会、尤其是欧盟表现出了勇气,证明了他们的自主。欧盟不仅应该在气候问题上,而且也应该在实际政治中,显示其“新型的外交舞台上的带头作用”。

4、1999年07月23日 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逝世
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像  1999年7月23日,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因心脏病发作医治无效去世。   哈桑二世国王1929年7月9日生于拉巴特,是前国王穆罕默德五世的长子。他自幼接受严格的宫廷教育。7岁时,他每天要学习7个小时的阿拉伯语和3小时的法语,以后又掌握了英语和西班牙语。13岁那年,哈桑在一所中学的落成典礼上,即席发表了第一次公开演讲,指出:“除了面包之外,教育是人民的第一需要。”这句话后来成了摩洛哥家喻户晓的名言。   1951年,哈桑毕业于拉巴特高等学院法律系,后入法国波尔多大学深造,1952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53年8月,哈桑因协助父亲参加和领导废除殖民制度、争取摩洛哥独立的斗争,随其父被法国先后流放到科西嘉岛和马达加斯加岛,两年多后才获释回国。1956年摩洛哥独立后,哈桑受父命组建皇家武装部队。1957年7月9日,28岁的哈桑被正式立为王储,此后,他经常代父处理国事。    1961年2月26日穆罕默德五世病逝,3月3日,哈桑正式继承王位,号称哈桑二世。同年结婚,新王后是阿特拉山区柏柏尔部族首领之女拉拉·拉蒂法。   继承王位的第二年,在年轻的哈桑二世的主持下,摩洛哥颁布了第一部宪法。80年代中期后,他对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为摩洛哥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90年代以来,他又在政治领域内实行改革,先后两次修改宪法。在外交上,他努力在国际事务中,特别是在中东和平进程中发挥作用。早在70年代他就开始与以色列秘密接触,为阿以和谈牵线搭桥,为埃以、约以和平协议和巴以奥斯陆协议的签署作出了重要贡献。   哈桑二世是一位掌实权的国王。国内如有人欲夺取政权,必须先将国王赶下台。哈桑二世看到了这种风险,但他似乎并不在意。1970年后,他曾多次遭谋杀而幸免于难。其中一次最为惊险:1972年8月,哈桑二世赴法国访问,临行前,国防大臣乌弗基尔将军献计说,为了打击政敌,国王可在回国途中部署一次假谋杀,以巩固王权。哈桑当即同意。当月16日下午3时,哈桑二世从巴黎动身回国,当国王的专机离拉巴特只有300公里时,忽然被四架歼击机包围,领队的空军少校库拉命令专机飞往盖尼特拉空军基地。专机驾驶员惶惑不解,向哈桑二世请示。哈桑二世不慌不忙地答道:“别理他,你飞你的。”   专机不顾歼击机接二连三的威胁,向前继续飞行。库拉向专机射出了第一颗炮弹,炮弹擦着专机的机翼飞过,火光闪耀,令人目眩。哈桑二世吓了一跳,这才感到事情不大对头。他立即抓住驾驶员手里的报话器,大声喊了起来:“注意!我是国王,不得无礼!”但哈桑二世的喊话全无效果,四架歼击机继续向专机开火,机上不少人中弹负伤,飞机在高空中剧烈地颠簸抖动。哈桑二世这才明白:假戏变成了真做,乌弗基尔的诡计包藏着险恶的用心。   发现上当的哈桑二世反倒变得镇静起来,他亲自指挥专机与那四架歼击机周旋。专机佯装全速逃命,歼击机在后面紧追不舍。库拉再也耐不住性子了,他开足马力向专机冲过去,想与它同归于尽。但就在两机快要相撞的一刹那,库拉自己却跳伞了。其他歼击机飞行员稍一迟疑,专机早已逃出了射程。   遭到重创的国王专机降落在首都机场上,哈桑二世惊魂未定,歼击机竟又追到了机场,并向指挥塔和候机大厅疯狂扫射,直到炮弹打光才飞走。侥幸逃回王宫的哈桑二世正待采取措施平定叛乱,叛军竟又对王宫发射了数枚火箭,幸亏哈桑二世及时躲进了离王宫不远的黎巴嫩大使馆。当晚,哈桑二世集结起忠于自己的力量,一举粉碎了叛军。 哈桑二世像各国政要云集哈桑国王的葬礼国王去世,万民同悲。
5、1998年07月23日 冷冻精子复活猛犸

猛犸是一种生活在古生代的长毛象。科学家们估计,在距今大约250万年至3万年间,这种平均身高超过4米的庞然大物在各大洲都很普遍。虽然它们后来因故从地球上完全消失,但由于有些猛犸在行进时不小心掉入冰窟窿后被覆盖,处于冰冻状态,所以躯体得以异常完整地保存下来。这些数量较多保存极好的猛犸遗骸给现代人提供了很多有关其构造和习性的资料。据文字记载,猛犸在原始人类艺术占有突出的地位。

英国媒体最近披露,英国、日本、俄罗斯的三位科学家正试图从4万年前死去的猛犸体内提取被长年冷冻的精子,然后用它来使现代象的卵细胞受精,最终经过几代繁衍后让绝迹的猛犸复生。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证明,跨物种交配经过连续几代之后能够得到和祖先基因相近的后代。据悉,有关试验已在母牛身上获得成功。科学家把从死亡很久的公牛体内提取的冷冻精子基因直接注入小母牛的卵细胞,培育出了存活的小牛。

有趣的是,三位科学家来自三个不同的领域,英国地质物理学家斯马利是全球为数不多的地下雷达专家之一,其专长是将雷达用于地下探测。他的任务是找出猛犸被埋在地下的准确位置。日本人五斗是一名大学兽医学教授,他负责对猛犸进行生物学意义上的各种研究。俄罗斯人拉扎列夫则是雅库茨克猛犸博物馆的专家,他知道在哪儿能找到猛犸的完整遗骸。

斯马利介绍说,一个探险小分队将深入西伯利亚北部靠近北极的永久冻土地带,探险队成员将乘船沿着科雷马河到达世界上最人迹罕至的地方。该河两岸是高耸的永久冻土峭壁,峭壁上的冰川几万年来一直没受到任何破坏。探险队员希望在此挖出一具有血有肉甚至还有毛发的完整猛犸遗骸。1997年夏天,斯马利和五斗曾对西伯利亚东北部进行过为期三周的前期考察,以评价整个计划的可行性。

斯马利说,去年暑期考察时他们曾发现过很多猛犸骨头碎片以及一匹被冻土埋葬近3万年的完整马遗骸,因此有理由对这次探险充满信心。

人类最近一次发现猛犸完整遗骸的时间是1977年。当时,前苏联的金矿工人在西伯利亚某矿并采矿时,无意中挖出了一具年仅6个月的小猛犸尸体。

6、1996年07月23日 占旭刚打破三项世界纪录

22岁的占旭刚今天从强手中脱颖而出,在第二十六届奥运会70公斤级比赛中以357.5公斤的总成绩夺得金牌,并一举打破总成绩、挺举、抓举3项世界纪录,这是本届奥运会上还是首次。

7、1995年07月23日 美国两位业余天文学家发现世纪末慧星“海尔·波普”

1995年7月23日,美国两位业余天文学家海尔和波普在观测人马座球状星团M70时,偶然发现了一颗新慧星。初步观测数据的计算结果使天文学家大为震撼:原来它运行于一极为特殊的轨道,其轨道面与太阳系平面几乎垂直,即它会由南向北绕过太阳再飞向太空深处,故这颗慧星将向我们提供太阳两极的物理状态和太阳系边缘这个特殊方位的原始信更力引人注目的是它那不同寻常的亮度,发现时它距地球10亿千米,而亮度已有10等,比哈雷慧星1985年回归时在相同的距离上亮250倍。后天文学家计算出当该慧星经过近日点时亮度将达到·1.7等,即比全天最亮的天狼星还要明亮,故被称为世纪末大慧星。 海尔·波普慧星果然不负众望,其形态的发展和亮度都与估计的基本相符:慧核至少经历过五次爆发,并有短而粗的尘埃慧尾。1997年1月—2月气体慧尾露面,一开始就较长,并保持两条主尾,至4月份还是如此。1997年3月23日过近地点,4月1日过近日点,最亮时达到·0.8等。 “海尔·波普”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全面利用CCD(用电子扫描系统纪录影像)技术作长时间观测的慧星,照片的素质因此获得极大改进。

8、1993年07月23日 中央要求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1993年7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涉及农民负担项目审核处理意见的通知。指出,减轻农民负担不单纯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它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乃至全国的政治稳定。为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护农民利益,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对涉及农民负担的项目进行了审核处理。  对以下工作作出明确要求:(一)高度重视,狠抓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的领导同志要进一步统一认识,从全局利益出发,把切实保护农民积极性作为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坚决地、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本通知的规定;(二)抓紧进行省一级文件和项目的清理审核;(三)做减轻农民负担的督促检查工作;(四) 抓好正反两方面的典型。要通过抓典型带动全局;(五)进一步开展减轻农民负担 的宣传活动;(六)坚持不懈地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齐心协力,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措施坚决落到实处。

9、1992年07月23日 捷克和斯洛伐克分裂

  20世纪90年代初,欧洲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苏联解体后出现了15个独立的共和国,南斯拉夫一分为五,随后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也一分为二。  捷克和斯洛伐克的民族矛盾由来已久。从1918年10月28日这两个民族组成共同国家起,斯洛伐克民族就失去了独特性。斯洛伐克地区成了工业发达的捷克统治和剥削的对象,两者经济发展程度日益不平衡,差距越拉越大。在70年代胡萨克当政时期,整个国家的经济文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斯洛伐克原先贫困落后的面貌有所改变,但两个民族间的矛盾并未得到真正解决。1989年底,这个联邦国家政局发生剧变后,两个共和国之间的经济矛盾便更加突出。1990年初,在斯洛伐克要求下,两次更改国名,最终确定为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同年8月,斯洛伐克政府提出了同联邦政府分权问题。1991年1月,联邦政府开始实行激进的经济改革方案,推行私有化,全面放开物价。由于捷克和斯洛伐克两共和国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因此这一政策的消极面在斯洛伐克更为明显。争取民主斯洛伐克运动主席梅恰尔说:“我们受到经济崩溃的威胁,斯洛伐克将走自己的道路”。  1992年6月5日至6日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举行了大选。这是这个国家自1989年11月政局剧变后举行的第二次大选,有41个政党为联邦议会人民院和民族院的300个议席和两个共和国民族议会的350个议席进行了激烈的角逐。选举结果是,在捷克共和国,以联邦财政部长克劳斯为首的公民民主党得票最多,在联邦两院和本国议会获得了1/3的选票,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在斯洛伐克共和国,以前总理梅恰尔为首的争取民主斯洛伐克运动也独占鳖头,在联邦议会中得了1/3的选票,成为第二大党。  大选后,获胜的两大政党主席克劳斯和梅恰尔就组阁问题举行了4轮会谈均无结果。面对两党严重对立的情况,7月2日哈韦尔总统任命了联邦政府。但这个政府仅向联邦议会提出了一个为期3个月的施政纲领,这实际上是为分家做准备。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共和国政府分别在7月13日和14日向本国的民族议会提出了施政纲领。克劳斯在施政纲领报告中强调,为独立的捷克国家奠基是以他为首的政府的首要任务。为此他要尽快地起草《捷克共和国宪法》。梅恰尔所拟定的斯洛伐克共和国政府施政纲领把谋求斯洛伐克的主权和独立摆在最突出的地位。7月17日斯洛伐克民族议会宣布了《主权宣言》,强调“《宣言》是斯洛伐克民族主权国家的基础”。  7月22日,在大选中获胜的捷克公民民主党和争取民主斯洛伐克运动举行第5轮会谈,双方在23日凌晨达成协议,同意把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分成两个独立的主权国家。11月25日,捷克斯洛伐克联邦议会通过了《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解体法》,决定联邦共和国于1992年12月31日自动解体,从1993年1月1日起,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正式分成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共和国两个独立的主权国家。至此,具有74年历史的统一国家宣告解体。

10、1989年07月23日 丹尼尔·拉德克利夫,扮演哈利·波特的英国演员

丹尼尔·雷德克里夫

11、1986年07月23日 安德鲁王子和弗格森举行盛大婚礼
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婚礼的皇室新人

1986年7月23日,当26岁的英国王位的第4号继承人安德鲁王子和美丽可爱的红发新娘萨拉-弗格森互宣盟誓时,盛况空前,振人心扉的婚礼仪式被推向高潮。全世界300万电视观众和应邀来参加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的婚礼的1800名贵宾一起庆祝这一盛大的婚礼。新加封的约克公爵和公爵夫人将在亚速尔度蜜月。

安德鲁王子和弗格森被授予约克公爵和公爵夫人

12、1986年07月23日 小松彩夏,日本女演员、模特

小松彩夏

13、1982年07月23日 黄子卿,中国物理化学家

黄子卿

  黄子卿  (1900—1982)  黄子卿,物理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从事过电化学、生物化学、热力学和溶液理论等多方面的研究。曾精确测定了热力学温标的基准点—水的三相点,并在溶液理论方面颇有建树。他毕生从事化学教育事业,不遗余力地培育人才。他是中国物理化学的奠基人之一。   黄子卿,家名荫荣,字碧帆。1900年1月2日出生于广东省梅县槐子岗村。1904年在本村私塾受启蒙教育。他的外祖父和舅父古文造诣颇深,藏书甚丰,给了黄子卿很好的早期教育和深刻的影响。1915年,黄子卿考入长沙雅礼中学。该校有一个曾中清末探花的汪姓教师,任教文学与算术。他发现黄子卿在数学方面颇具天赋,建议他以学数理为宜。这对黄子卿以后献身科学事业起了很大影响。  1919年黄子卿中学毕业,考入清华留美预备班第7期。1921年6月结业。1922年9月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主修化学,1924年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随即转入康奈尔大学,于1925年获理学硕士学位。同年9月入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后因公费到期,1927年12月结业回国。  黄子卿回国后首先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作助教。在吴宪教授指导下做蛋白质变性研究。1929年9月应聘任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  1930年2月与夏静仁女士结婚,共生有四子。  1934年6月黄子卿再度赴美国,回到麻省理工学院,师从热力学名家比泰(J.A.Beattie),做热力学温标的实验研究,精确测定了水的三相点。1935年获麻省理工学院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清华大学任教。他克服重重困难,建立了电化学研究的实验设备,开始从事溶液理论的探索研究。  1937年“七七”事变后,黄子卿随清华大学辗转千里,从北京到长沙,又从长沙到昆明,在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联合成立的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当时,中国大部分化学界的英才汇集于西南联合大学。他们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紧跟化学科学的世界步伐,坚持国内化学教育事业,培养了一批蜚声中外的中国化学家。  1945年抗战胜利后,黄子卿随清华大学回到北京。1948年第三次赴美国,应聘加州理工学院客座教授,作结晶学研究。1949年7月回国,继续在清华大学任教。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黄子卿被调至北京大学化学系做教授,任物理化学教研室主任。  由于科学研究中的卓著成绩,黄子卿曾被载入美国1948年出版的世界名人录。  1923年黄子卿参加旅美学生组织的“中华化学会”。1932年中国化学会在南京成立,他是早期会员之一。1941年至1943年曾连续三届被选为理事,1951年开始,再次当选为该会十七、十八、十九届常务理事和第二十届副理事长。1955年6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1981年任化学部委员。1981年我国开始推行学位制,黄子卿参加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工作。  1953年黄子卿参加九三学社,历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中央常委。  新中国成立以来,黄子卿曾担任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二至五届委员会委员。  黄子卿一生勤奋好学,勇于探索,50多年科学生涯中,涉足物理化学的多个领域,讲授过多门物理化学的课程,被誉为我国物理化学的一代宗师。早期从事电化学、生物化学、热力学研究  1925年黄子卿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师从麦克英纳斯(McInnes),从事电化学研究。通过实验,考察了界面移动法测定电解质溶液中离子迁移数时震动、热效应、界面可见性条件以及界面调节因素诸方面对实验测定的影响,改进了此方法的实验装置,提高了实验测定的准确度,并拓宽了此方法的应用范围。他的第一篇学术论文1927年夏在美国化学会志上发表。  1928年黄子卿就职于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担任助教。在生物化学家吴宪教授领导下做蛋白质变性研究。他制备了分别经酸、碱、尿素和乙醇作用而变性的蛋白质,利用渗透压测定了变性蛋白质的分子量。研究证明蛋白质变性并不必然改变其分子量,为吴宪明确定义蛋白质变性提供了实验证据。黄子卿观察到,天然的和变性的鸡蛋清蛋白和羊血红蛋白的分子量约为34000的倍数或亚倍数,与现在对蛋白质分子量研究得到的亚单位结果相符合。他们于1930年在《中国生理学杂志》上发表了这一研究结果,是当时这类研究的前驱成果。  1930年前后,寻求合适的状态方程以预示实际气体的热力学性质,探索等张比容与液体其他物性以及与分子组成的关系,都是当时物理化学界所关注的课题。1929年黄子卿应聘到清华大学执教以后,在这两个方面展开了研究,发表了两组论文。一组关于气体的能、熵方程和绝热方程,实际气体的热力学性质,以及实际气体的焦耳-汤姆逊系数。另一组为用毛细管法测定一系列酯的等张比容的结果。精确测定水的三相点  温度是热力学的基本参数。1927年国际度量衡委员会选定水的冰点为热力学温标的基准点,定为273.15K。但是水的冰点是在1大气压下被空气饱和的水的液-固平衡的温度。它受外界大气压或进行测量的地理位置影响,并且与水被空气饱和的状况有关。因此科学界对它的重视性和精度提出过怀疑。当时物理化学界企图并已开始测定水的三相点,即水在其饱和蒸气压力下气-液-固三相成平衡的温度,以代替冰点作为热力学温标的基准点。1934年黄子卿再度赴美国,在麻省理工学院随热力学名家比泰(J.A.Beattie)做热力学温标的实验研究,重新测定水的三相点。  因为当时水的冰点被认为是热力学温标的定点,所以测定水的三相点就需要测量水的三相点室与冰室温度之差。为此需要得到精确的水的冰室的固液平衡温度。黄子卿仔细计算大气压力及水液面高度产生的附加压力对冰室平衡温度的影响;测量水样的电导,折算为盐浓度,按稀溶液的依数性,估算杂质造成的水的凝固点的降低;在严格固定条件下,以空气饱和水样。这样,达到冰室温度的精度为0.5×10-4℃。黄子卿严格处理水的三相点室。精选三相点室材料并严格清洗;水样严格纯化去CO2;测量三相点室水样的电导估算杂质对平衡温度的影响;并且对水面高度产生的附加压力的影响加以校正。他采用当时能达到的精确测温手段,并对体系采取严格的隔热防辐射措施。由此黄子卿得到水的三相点为0.00980±0.00005℃。这一结果被美国华盛顿哲学会主席斯蒂姆逊(H·F·Stimson)推崇为水的三相点的可靠数据之一,成为1948年国际实用温标(IPTS—1948)选择基准点-水的三相点的参照数据之一。这项工作成为黄子卿博士论文的一个部分。从事溶液理论研究四十余年  黄子卿1935年回国后,在执教的同时继续进行电化学和溶液理论的研究。一方面考查了压力对铁在碱性介质中钝性的影响;另一方面开始了溶液中化学反应速率的介质效应和非电解质溶度的盐效应的研究。  首先黄子卿和他的研究生利用电导法研究酯在水二氧六环混合溶剂中的皂化反应动力学,得出反应速率常数与溶剂组成关系的经验规律。此项工作因抗日战争而中断。至50年代黄子卿在清华大学重新指导研究生作乙酸乙酯在水二氧六环混合溶剂中皂化反应动力学研究。观测到在相同温度下反应速率随溶剂介电常数下降而变小,考察了反应活化能与溶剂组成及介电常数的关系。据此对当时溶液中离子与分子反应的三种理论做了检验与评价。  30年代,盐水体系中非电解质活度系数的研究已积累了一定经验,并建立了德拜(Debye)等人的静电作用理论。黄子卿认识到,深入研究溶液体系在于进一步了解其中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机制,盐-水-非电解质三元体系的性质变化具有反映这项本质问题的丰富内涵。因此,早在1936—1937年,黄子卿就开始了有关非电解质溶液的盐效应研究,测定了间硝基苯甲酸的盐效应常数,验证了德拜等人的理论(由于日本侵华战争的干扰,研究论文到1947年才得以问世)。黄子卿注意到,NaCl和KCl造成间硝基苯甲酸盐析,而KBr和KNO3却使其盐溶。这是只考虑静电作用的德拜-麦考雷(De-bye-McAulay)和德拜理论所无法解释的。此后,黄子卿领导的研究组对盐效应作了系列研究。考查了大小和形状不同的多种非电解质及盐的盐效应规律,检验和探索了盐效应的理论机制,先后发表论文10余篇。在这一系列研究的第一篇论文中,黄子卿等人提出了盐效应的如下机制:水、盐和非电解质形成三元溶液,假如一种离子很大,并假设非电解质分子大于水分子,盐效应的产生是离子与分子间的静电作用加上色散力的作用。如果静电力是主要的,结果是盐析;如果色散力是主要的,结果是盐溶。因此,如果没有意外因素干扰,只要离子体积足够大,非电解质分子也足够大,就能引起盐溶。1955年黄子卿应邀赴民主德国讲学。他系统地介绍了他的盐效应机制,受到同行的重视。  60年代黄子卿指导学生对邻、间、对三种硝基苯甲酸作系统全面研究。考虑到此酸在水溶液中解离,参照前人方法,从溶度中扣除离解部分,得出中性分子的盐效应常数。结果表明,具有相同阳离子的盐,阴离子半径越小,盐析常数越大。对阳离子亦然。并且从间硝基苯甲酸盐析常数的温度系数,求出它自盐溶液迁移到纯水的标准熵变△S°,表明是熵增加过程。△S°/m=常数,其中m为盐浓度。具有相同阴离子的盐,△S°/m随阳离子半径和价数而增加,对阴离子亦然。且就离子作用来说,△S°/m具有近似加和性。这些结果表明,非电解质周围“冰山”的形成,离子与水的相互作用,离子对由氢键形成的水的四面体串群结构的影响等都对离子-水-非电解质分子三者在溶液中的相互作用产生影响。  三种硝基苯甲酸的偶极矩相近,实验测得的盐效应常数也很接近。为进一步考查非电解质分子偶极矩的影响,黄子卿选择了偶极矩差别很大的邻、间、对二氯苯作为研究对象。由于分光光度法测定浓度的精度限制,结果只在可疑数字上显示出偶极矩大小次序。康韦(Conway)等人考虑了离子近区介电饱和、离子第一水化层的存在、介电常数与分子参数的关系以及柯克乌德(Kirkwood)介电理论的盐效应公式,由此计算盐效应常数,其结果比其他理论预示更接近实验值。说明探讨盐效应机制时应当考虑这些因素。  对于以水为溶剂的电解质溶液,非电解质溶度一般有限。静电力的作用总是占主要地位,决定着这些体系的性质。黄子卿认为,要突出非静电力对离子溶液性质的影响,介电常数较低的非水溶剂的离子溶液是更恰当的研究体系。60年代初,这类体系研究报道还很少。黄子卿即指导开展了“电解质非水混合溶剂体系”的研究。1965年完成了“电解质在混合溶剂中活度系数和溶剂化数的研究”一文的工作。由于“文化大革命”,该文到1980年才得以发表。文章报告了一组电解质在含甲醇二元溶剂中的溶解度,提出了简单溶剂化模型及其检验公式,并给出了估算这类体系中离子溶剂化数的方法。  “文化大革命”期间,黄子卿并未停止科学研究工作。他紧紧跟上世界化学科学的步伐,发表了一系列综述文章,向我国化学界介绍配位场理论、熔盐结构学说、定标粒子液体理论及其应用等基本理论与最新发展。中国物理化学的奠基人之一  黄子卿从事高等学校化学教育55年,讲授过物理化学、化学热力学、统计力学、电化学、溶液理论等。他讲课一丝不苟,立论严谨,循循善诱,使学生终生不能忘怀。一位在西南联合大学时听过黄子卿讲课的校友这样写道:“老师谆谆善诱,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客观地分析事物,不断重新检验已被接受的结论并探讨新的思路。蒙教诲已39年,而学生脑中印象清晰如昨。记忆中老师穿着蓝布大褂,戴厚黑边眼镜,正在昆明新校舍破旧的泥墙教室中作精彩的理论化学讲演,使学生居然暂忘饥饿与困苦,而对大自然一心向往。”这是对黄子卿的教学风格和水平的真实写照。  黄子卿于1956年出版了《物理化学》。该书是我国这个领域第一部教科书。针对我国大学的实际情况,采用自具体到抽象的编排次序,为提高物理化学教学质量提供了有效的途径,长期被选为这门课程的主要参考书。综合讲授溶液理论课的经验和长期从事溶液理论研究的成果,并不断以世界溶液理论最新进展充实教学内容,黄子卿撰写了《电解质溶液理论导论》及《非电解质溶液理论导论》等两本专著。前者的修订版获国家教委颁发的1988年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  在数十年教学生涯中,黄子卿非常重视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他认为物理化学虽然是理论性较强的学科,但它和各门化学一样是实验科学。他谆谆教导学生,要重视科学研究中的实验工作,要一丝不苟,严格可靠,否则可能得出荒谬的结论。  作为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教授,黄子卿一直认为化学教师的任务有两个。一是培养人才,一是发展化学科学。前者是教学,后者是科学研究。他告诫他的学生,要教好书,不然误人子弟。但不能光当教书匠。不作科学研究在科学上就会落伍,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赤诚的爱国者  黄子卿生于外强入侵国家多灾多难的年代。考入清华留美预备班以后,他一直抱有科学救国的志向。他认为是中国的老百姓供养了他出国留学,他立志要为中国服务。1935年他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取得博士学位,当时正值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前夕,有人把当时中国比作风雨飘摇中的一条破船,劝他不要回国。黄子卿的回答是:“我是中国人,要跟中国共命运。”毅然回到祖国。1948年他第三次出国,不久北平和平解放,美国有人再次挽留他,并允诺帮助接家眷赴美国。他再次谢绝了好意,抢在美国政府对中国留学人员采取扣留措施之前回到了祖国。反映了他渴望祖国独立、昌盛、富强并要为之贡献自己力量的赤子之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他不惜余力地为中国的化学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简历  1900年1月2日 出生于广东省梅县。  1919—1921年 在清华留美预备班学习。  1922—1924年 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化学系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  1924—1925年 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获理学硕士学位。  1925—1927年 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  1928年3月—1929年6月 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助教。  1929—1934年 任清华大学教授。  1934年6月—1935年 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做热力学温标研究,获哲学博士学位。  1935—1937年 任清华大学教授。  1937—1945年 任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教授。  1941—1943年 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八、九、十届理事会理事。  1945—1952年 任清华大学教授,其中1948年至1949年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客座教授。  1951—1982年 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十七届、十八届、十九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第二十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1952—1982年 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  1955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82年7月23日 病逝于北京。主要论著  1 Mc Innes D.A.Counerthwaite I.A.,Huang TC..Movingboundary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ransfering numbers (VI)——Further developments in experimental technic.J.A.C.S.1927,49:1710—1717.  2 Huang T.C.Wu H.Studies on Denaturation of Proteins(X)—-Osmotic pressure of denatured egg elbumin and methemoblobin in concentrated urea solution.Chinese J.Physiol.,1930,4:221—230  3 Hauang T.C.The general equations or energy and entropy of gases.Phys.Revs.,1931,37:1171—1174.  4 Huang T.C.The general equations of energy and entropy.Sci.Rep.Natl. Tsing Hua Univ.1931,1:93—102.  5 Su K.C.Huang T.C.The Joule—Thomson effect and heat capaci-ty at constant pressure for ammonia.J.Chinese Chem.Soc.,1933,1:1—9.  6 Huang T.C.Sung K.P.Parachor of esters of or thoformic acid.J.Chine SeChem.Soc.,l934,2:1.  7 Huang T.C.Effect of pressure on the passivity of Fe powder in al-kali median.J.Chinese Chem.Soc.,1936,4:406—412.  8 Beattie J.A.,Huang T.C,Benedict M..An experimenatl study of the absolute temperature scale.(V)——The reproducibility of the ice point and the triple point of water.——The temperature of the triple point of water.Proc.Am.Acad.ArtsSci.1938,72:137—155.  9 Tzu-Ching Huang,Ho-Sheng Hsihe(谢和声).The Kinetics of Saponification of Methyl Acetate in Dioxane—Water Mixture at 25°C.J.Chinese Chem.Soc.,1939,7:1-13.  10 Huang T.C.ChuJ.Y,Han S.T.Salt effects of Solubilities of meat-nitrobenzoic acid in Water.Science Report Natl.Tsing Hua Univ,1947,4:268—277.  11 黄子卿,王安周.乙酸乙脂在二氧六环和水的混合溶液中皂化反应速度的研究.化学学报,1954,20:13—45.  12 Huang T.C.Yang W.C.Studies on the activity coefficients of nonelectralyte in aqueouss alt solution.I The effect of cobalt—ammines on the solubilities of n-valeric acid in water.Scientia Sini-ca,1956,V:61—72.  13 黄子卿.物理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6.  14 黄子卿,李卓美.在盐的水溶液中非电解质的活度系数的研究Ⅱ.脂肪酸盐和季胺盐对于萘在水中溶度的影响.化学学报,1958,24:174—186.  15 黄子卿,尹亨镇,杨文治.在盐的水溶液中非电解质的活度系数的研究Ⅲ.脂肪酸盐对正已酸在水中溶度的影响.化学学报,1958,24:338344.  16 Hunag T.C.Liu R.L..Study on the activity coefficients of non-electrolytes in aqueous salt solutions.Ⅳ.The effect of inorganicSalts on the solubilities of carbon tetrachloride in water.Scientia Sinica,1961,X(6):700.  17 黄子卿,杨旦,关宏美,刘瑞麟.在盐的水溶液中非电解质的活度系数的研究V.无机盐对于邻硝基苯甲酸在水中溶度的影响.化学学报,1963,29:277—283.  18 黄子卿,电解质溶液理论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64;修订本,1983.  19 黄子卿,谢文蕙.在盐的水溶液中非电解质的活度系数的研究Ⅵ.二氧六环在苯和具大离子的盐水溶液间的分配.化学学报,1965,31:246—252.  20 黄子卿,黄志冲等.在盐的水溶液中非电解质的活度系数的研究Ⅶ.无机盐对甲苯在水中溶度的影响.化学学报,1965,31:314323.  21 黄子卿.配位场理论(上).化学通报,1973,(1):45.  22 黄子卿.配位场理论(下).化学通报,1973,(2):101.  23 黄子卿,杨旦.间硝基苯甲酸在不同温度的盐水溶液中的溶度.中国科学,1973,2:140  24 黄子卿.非电解质溶液理论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73.  25 黄子卿.熔盐结构.科学通报,1975,20:112.  26 黄子卿.定标粒子的液体理论.化学通报,1977,(3):155.  27 黄子卿,官全根,刘瑞麟.非电解质在盐水溶液中的活度系数研究Ⅸ.邻、间、对二氯苯在盐水溶液中的活度系数;它们的偶极矩对盐效应的影响.化学学报(增刊),1980:110.  28 黄子卿,谢文蕙,刘文,刘振义,马殿坤,范启家.在盐的水溶液中非电解质活度系数的研究(Ⅺ)正丙酸、正丁酸在苯和盐水溶液间的分配.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0,1:7585.  29 黄子卿,杨旦.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活度系数研究X.对硝基苯甲酸在盐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化学学报(增刊),1980:1117.  30 Huang T.C.Li Z.F.Liu R.L.Studies of the acivity coefficients and solvation numbers of the electrolytes in mixed so1vents——systems of salts,methanol and nonelectrolytes.Scientia Sinica,1980,XXⅢ(5):590—606.参考文献  〔1〕刘瑞麟,阮慎康.我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黄子卿教授.化学通报,1980,695—699.  〔2〕纪念黄子卿,傅鹰,蔡馏生,吴学周教授专刊.黄子卿教授.物理化学学报,1986,2:289—290.  〔3〕World Biography,4th ed.Institute for Research in Biography Inc.P.2336,New York,1948.  〔4〕刘思职,张昌颖,刘培南,周启源.我们生物化学的开拓者吴宪教授.化学通报,1981,249—255.  〔5〕H.F.Stimson.(a)The Measurement of Some Thermal Properties of Water.J.Washington Aca. Sci.1945,35:20—217;(b)International Pratical Temperature Scale of 1948,Text Revi-sion of 1960;J.ReS.Natl.Bur.of Standard—A.Physics andchemistry,1961,65A:139—145.  〔6〕傅鹰.黄子卿著的物理化学.化学通报,1956:63—66.

14、1981年07月23日 郭泓志,台湾职业棒球选手

郭泓志

15、1979年07月23日 约瑟夫·凯塞尔,法国作家

  法国名作家、法兰西学院院士约瑟夫·凯塞尔(Joseph Kessel)于七月二十三日晚在巴黎西北郊乡居寓所无病逝世,享年八十一。  约瑟夫·凯塞尔是个多方面人物:首先,他是记者,尤其是专事报道国际重大事件的记者;之后,他才是作家。此外,他又是飞行员、冒险家。他的工作能力极强,经常连续写作四十小时而不感疲乏。他一生经历的国际重大事件以及战地报道,汇集成册出版,达七大卷之多。他写的长篇与短篇小说,面世的足足有七十五卷。或许由于他的报道与写作多是冒险生活和战地风光的写照,评论家多津津乐道地比之为英国的吉普林(Rudyard Kipling,1865—1936)、美国的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8—1961)。  他于一八九八年出生于侨居阿根廷克拉拉的俄国犹太人之家。父操医师业。约瑟夫出生后不久,被送回俄国乌拉尔外祖母家寄养。本世纪初期,俄国发生普遍性排犹运动,因而全家迁徙法国,定居地中海滨风光明媚的尼斯,并入籍法国。  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就读巴黎路易一世国立中学。年华十六,即已开始在《争论日报》发表文章。因对戏剧甚感兴趣,一面报考拉丁、希腊古典文学文凭,一面兼读巴黎音乐戏剧院。十八岁时,他自愿参加当时首次萌芽的法国空军。  他身躯魁伟、浓眉方腮、声音宏亮、气概豪迈,是个停不住脚、静不下来的不安定的灵魂。一九一八年他报名当国际志愿军,足迹走遍西伯利亚、纽约、檀香山、海参崴等地。复员时他取道中国、印度支那、印度、锡兰、吉布提、苏彝士回返法国。  他第一篇大文章是一篇报告文学,报道一九一九年巴黎的联盟国胜利大游行。他的报道获得千万读者热烈的欣赏,因此,他的作品经常在《晨报》、《费加罗报》、《巴黎晚报》等大报刊载。一九二○年,他开始为爱尔兰的解放斗争而作战地报道。一九二九年他参加探险家兼作家德·蒙弗雷(Henride Mon-freid)主持的红海沿岸各地的调查报道。凯塞尔对这个地区的奴隶贩卖报道使得《晨报》的发行份数增加了十二万五千份。  二十世纪上半期并不缺乏戏剧性的国际大事:美国的经济大危机、西班牙内战、德国纳粹党的兴起等在在都给予凯塞尔现场观察、实地报道的机会。  从这时起,凯塞尔利用作新闻报道时现场采访的经验同时兼写长篇或短篇小说。迅速地,他变成了一举成名的名作家。  他写作的活动领域兼有大仲马和吉普林、巴尔扎克和狄更斯、托尔斯泰和杜斯妥也夫斯基等人的天地。他精力充沛、写作力极强。一九二二年他出版描画大革命期间西伯利亚所见的《红色草原》。接着,他刊行他描画空军生活的《空勤人员》,不久,他继续出版《俘虏》、《纯洁的心》、《加利福尼亚的娘儿们》、《亲王们之夜》、《澳门与香港》等。一九二七年,他赢得了“法兰西学院的文学奖”。  在三十年代中期德国大骚动期间,在现场采访时,他以神速之笔描画一个他看到的人:“一个中年男子汉,穿着怪模怪样的黑色服装,既不文雅,也欠威风,其不扬之貌上眉愁脸苦,好一个俗不可耐的老粗”。这就是他当时观察到的希特勒形象。  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从事战地记者的报道工作。一九四○年联盟国军事失利,他走入地下作抗敌战斗。一九四二年他到了伦敦,主持战斗法国的戴高乐将军要派他去美国,为欧洲和法国从事宣传工作,但他说:“我的将军,我要参加战斗”。于是,他出任空军大队的队长职。  在伦敦时,他与他表侄莫里斯·德律翁(Maurice Druon)在一家咖啡店里共同草拟后来走遍全世界、人人传诵的《游击队之歌》。  一九四六年描写他亲身经历的地下战斗的《影子部队》出版问世。一九五○年他描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四大卷小说《大灾难》宣告完成。一九五八年他响亮地赢得“大使奖金”。同年,他还出版了他到非洲肯尼亚观察所得而写的巨作《狮子》。  第二年他赢得“摩纳哥兰尼埃三世亲王文学奖”。同时他也赢得“狮子”的绰号。“狮子”原为他的作品名称,但他奇伟硕大的身躯、蓬松的乱发、豪爽的气概和宏亮的声音确实给人以“狮子”的印象。  一九六二年凯塞尔当选为法兰西学院的院士。一九六六年,他受联合国卫生组织的委托,曾作印度、巴西和阿富汗的访问旅行。第二年他出版的巨作《骑牧队》,其情其景,完全是采取自阿富汗骑牧人家生活所得灵感而写下的带着深情厚谊的形象。  他喜爱游牧民族的简单而朴实的生活,他对游牧民族特具好感,他说:“这群朴实无华的人是丰富多姿的,因为他们一无所有,他们什么也不需要。”  在海参崴,在巴黎,他最喜欢的晚上节目是到吉卜赛人开设的夜总会去听他们演奏的音乐。实际上,吉卜赛人也是一种多多少少城市化了的游牧民族。  他曾经说过:“如果能在死榻旁边听到吉卜赛人的乐曲演奏,那么,来生必定得到新的启示。”  他的弃世是无病而终,吉卜赛人没有到他跟前去作最后的临别演奏。   

16、1978年07月23日 著名主持人沈冰出生

沈冰

17、1978年07月23日 当代著名的京剧男旦李玉刚出生

李玉刚

18、1978年07月23日 新加坡歌手孙燕姿出生

孙燕姿

19、1977年07月23日 利比亚国庆日(革命日)

  利比亚,全称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位于非洲北部。首都的黎波里。阿拉伯语为国语,通用英语。  公元前7世纪左右曾建立努米底亚王国。公元前146年罗马帝国入侵。7世纪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16世纪中叶起属奥斯曼帝国。1912年10月沦为意大利殖民地。1943年初被英,法占领。二次大战后由联合国行使管辖权。1951年12月24日宣告独立,成立联合王国。1969年9月1日,卡扎菲等军人推翻伊德里斯王朝。成立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1977年3月2日改称现名。对外奉行反帝,反殖和不结盟政策。

20、1975年07月23日 我国精确的测得珠穆朗玛峰顶的海拔高度为8844,43米!

我国精确的测得珠穆朗玛峰顶的海拔高度为8844,43米!

21、1975年07月23日 美国体育节

  奥林匹克体育节是美国全国性的体育节日,是以奥运项目的高水平竞赛为主要特征,由美国奥委会具体承办,迄今已经举行了13届。1995年7月21日,第14届奥林匹克体育节在美国的科罗拉多斯普林斯正式开幕,8月1日结束。参赛运动员3000多人,37个体育项目,另有5个伤残人体育项目,这是美国奥委会组织的最大的全国性体育竞赛。   今年的体育节分散在美国的科罗拉多斯普林斯、布拉德和丹佛三个地点举行。由于1978年首届美国奥林克体育节也是在科罗拉多举行的,所以舆论界都在议论:美国奥林克体育节在不断改革和完善的同时,也在寻根。   体育节组委会主席杰克·麦克唐纳声称:1995年美国奥林匹克体育节在科罗拉多和落基山脉地区向人们展现了美国最优秀的业余运动员的精彩表演。我们期待观众能超过以往任何一届。   7月21日在丹佛体育场举行隆重的开幕式,光是烟花就用了10万美元,在落基山地区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闭幕式在丹佛的依里奇公园娱乐中心举行,整个比赛有12项在布尔德举行;15项比赛在科罗拉多斯普林斯举行;11项比赛在丹佛举行。   美国奥林匹克体育节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轮流举行,意在促进各城市修建体育设施,特别是为那些不为大家所熟悉的运动项目的运动员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使观众能欣赏到在美国露面不多的奥运会项目如:击剑、柔道、手球、乒乓球等。   体育节几乎成为美国体育的见证,1978年,美国奥委会主席罗伯特·凯恩在1900名运动员面前宣告了这个节日的诞生。由于美国对职业运动员更为关注,所以只有在奥林匹克体育节上一大批优秀的业余运动员才有机会成为媒介注意的焦点。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有许多美国体育超级巨星在这个节日上诞生,产生过激动人心的伟大时刻。   1979年体育节,上演了一场"冰上奇迹",来自美国各个高校的80名冰球好手各显其能,争夺美国冰球队的队服,美国优秀的体操明星康纳斯的出色表演使他获得了3块金牌,3块银牌和1块铜牌。   1983年体育节最辉煌的一刻是卡尔文·史密斯和阿什福德分别打破男女百米世界纪录,洛加尼斯在跳水比赛中得了第5和第6枚金牌。   1992年体育节在圣路易举行,那时离巴塞罗那奥运会为期不远,吸引了众多观众,人数达43万多人,门票收入达280万美元。人们欣赏到了杰西·乔伊纳的精彩表演,12岁的单人滑冰运动员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幼的冠军;篮球明星阿伦打破了奥尼尔的得分纪录;朱莉和格斯科维斯兄妹联手夺得8枚短跑道速滑金牌。   体育节上曾经出现过许多美国体育传奇人物,包括:布莱尔,格里菲斯·乔伊纳,卡尔·刘易斯,阿什福德,斯科特·汉密尔顿,吉米·格拉克,迈克尔·乔丹,查尔斯·巴克利,托伦特·迪马斯,桑德斯,托伦斯,米勒。不少参加体育节的运动员已经是大名鼎鼎的了,而更多的则是首次参加大赛的默默无闻的新手,象美国的雷顿就是在体育节上崭露头角的。   从1978年开始,参加体育节的美国运动员在6届夏季和冬季奥运会中共赢得344枚奥运会奖牌。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美国体育代表团共夺得187枚奖牌,其中的106枚是那些曾参加过奥林匹克体育节的运动员得到的。在挪威利勒哈默尔冬奥会上,经历过体育节的运动员获得了11枚奖牌,而整个美国队只获得了13枚奖牌,他们当中甚至还包括轰动一时的布莱尔和克里根。   1985年鉴于体育节的影响日益增大,美国奥委会决定把原来名称"美国体育节"改为"美国奥林匹克体育节",名称改变的目的是让公众更好地理解体育节对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促进作用,提高体育节的声誉。   现在离亚特兰大奥运会开幕不到一年的时间,本届体育节从形式和内容上都反映出奥运会的特点。3000多名运动员分别代表北部、南部、东部和西部,就象奥运会上的运动员代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回想1978年首届体育节,那时仅有1900名运动员参加25个项目的比赛,比赛时间只有4天。如今,这项赛事已经引起了新闻媒介越来越多的关注,当初,只有80名记者进行采访,今年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人数已超过1500人。著名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Prime Sports广播网对本届体育节的比赛和表演进行了全天24小时报道。   由于举办体育节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少城市都希望能获得举办权,目前美国共有4个城市正在全力竞争,申办1997年和1999年体育节, 这四个城市是西雅图、里查蒙德、达拉斯和凤凰城。   年份 地 点 参赛运动员 门票收入   1978 科罗拉多 8万 12万5000   1979 科罗拉多 13万5000 22万5000   1981 塞拉科斯 18万 47万6000   1982 印第安纳波利斯 25万 120万   1983 科罗拉多 25万 70万   1985 罗杰 21万 120万   1986 休斯敦 34万5955 225万   1987 北卡罗来纳 46万4423 300万   1989 俄克拉荷马 42万3198 300万   1990 明尼波尼利斯 50万3769 340万   1991 洛杉矶 20万 145万   1993 圣安东尼奥 41万4713 250万   1994 圣路易斯 43万3553 280万

22、1973年07月23日 诺马·贾西亚帕拉,美国职棒大联盟选手

诺马·贾西亚帕拉

23、1973年07月23日 黄海冰出生,大陆演员。

黄海冰

24、1972年07月23日 美国发射第一颗地球资源技术卫星

美国于1972年7月23日发射第一颗地球资源技术卫星,简称ERTS。两年后改称为陆地卫星(Landsat)。

此后,于1975年起,相继又发射了陆地卫星2至陆地卫星5共四颗。由于这种卫星所载传感器有成象精度较高、覆盖面积大、时间和光谱分辩率的优越性等特点,陆地卫星的图象资料广为世界各国所利用。

我国“七五”科研项目的大部分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信息源,基本上采取陆地卫星图象资料和数值信息做为素材。由于其图象的科学性比较可靠,又具一定的经济性,在中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都建立了地面接受站以利适时接收资料(无须从美国订购图象)。

自从该卫星上天之后,遥感估产、遥感渔业以及遥感探矿等便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七十年代末期,美国对苏联小麦的遥感估产,其精度达到94%,并轰动了整个世界,因而掀起了遥感热,这都与陆地卫星图象资料直接相关,故而,遥感学界称美国第一颗地球资源技术卫星发射成功是航天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25、1972年07月23日 周恩来要求加强基础科学研究

  1972年7月23日,周恩来对周培源来信作出批语,要求加强基础科学研究。  7月14日,周恩来对周培源谈话中指出:要把综合大学的理科办好,提高基础理论水平,并强调有什么障碍就要拔除。7月20日,周培源给周恩来写了一封信, 信中说:关于我国基础科学现在这样落后,我认为有下列一些原因:一、文化大革命前基础科学研究工作,缺乏具体领导。国家科委只抓了32个“国重”,经过文 化大革命,这32个“国重”大致都垮了。二、科学院的科研所应该注意基础科学研究。三、学校中科研工作反复性很大,来一次运动首先受冲击的是基础理论研究 。以北京大学为例,现在老中教师普遍的思想情况是不愿搞也怕搞基础理论研究。怕在短期搞不出成绩,怕挨“理论脱离实际”的批评。

26、1968年07月23日 史蒂芬妮·西摩,美国超级名模

史蒂芬妮·西摩

27、1967年07月23日 种族骚乱蹂躏着美国各大城市

白人警察令可疑的抢劫分子沿底特律一家商店的墙根站成一排

1967年7月23日,美国第五大城市底特律爆发一场大规模的黑人抗暴斗争。抗暴斗争的起因是警察在23日凌晨闯进黑人区一家小酒店,无端逮捕数十名黑人引起。

事情发生后,数百名黑人闻讯赶来,向行凶的警察愤怒地投掷石块和砖头。大批警察赶来增援,企图将黑人群众强行驱散,但黑人越聚越多。24日晚,数干名黑人群众冲破13,000多名武装军警的重重包围,把抗暴斗争由西向东扩展到整个市区。黑人烧毁了属于白人资本家的许多房屋和商店以及数处警察所。 随着黑人暴动的发展,美国3家最大的汽车工厂的装配线完全停顿。市内商店、银行、饭店全部关闭。学校全部停课。由于联邦政府的残酷镇压,28日晚,暴动基本平息。在这场暴动中,有40余人死亡,350人受伤,3,800人被捕。

28、1966年07月23日 歌手伍思凯出生

伍思凯

29、1964年07月23日 台湾女演员戈伟如出生

戈伟如

30、1963年07月23日 格拉西莫夫,苏联画家

  格拉西莫夫(1905~1985)  Gerasimov,Petrovich Innokenti  苏联地理学家,土壤学家。生于卡斯特洛姆,卒于莫斯科。苏联科学院院士。曾任苏联地理研究所所长、苏联地理学家全国委员会主席、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主要从事土壤学、古地理学、地貌学、建设地理学和军事地理学研究 。最先对苏联国土上的冰期进行研究和分析。根据地壳的新构造运动,研究了地貌分类和地貌发育问题。提出建设地理学,主张地理学研究人与自然或社会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规律。主张地理综合研究,使地理学在人文化、社会化、经济化和生态化的趋势下,不断发展。著有《苏联国土上的冰期》(与K.K.马尔科夫合著 )、《苏联地貌的构造特征及其起因》和《建设地理学》等。

31、1961年07月23日 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成立

1961年7月23日,尼加拉瓜爱国民主组织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在洪都拉斯首都特古西加尔巴成立。创始人是卡洛斯-丰塞卡-阿马多尔、西尔维奥-马约尔加和托马斯-博尔赫-马丁内斯。首要目标是通过武装斗争推翻索摩查独裁政权。

60年代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在尼加拉瓜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但遭受严重挫折。60年代末,总结经验教训,制定一系列文件,如《人民争取权益的纲领》、《先锋队章程》、《关于路线和战略的文件》等,70年代初,积蓄力量,武装斗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农村群众组织与城市工人运动相联系。在城乡开展各种形式的斗争。

1975年,内部在战略战术上发生分歧,形成三派:持久人民战争派,坚持山区游击战;无产者派,主张在城市建立无产阶级政党;起义派,主张实行全国城乡群众武装起义。1976年11月,许多领导人被俘或牺牲,卡洛斯-丰塞卡阵亡,游击队损失惨重。次年5月,人数最多的起义派发表《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争取桑地诺人民革命胜利的政治军事总纲》,阐述阵线的纲领路线,指出阵线性质是尼加拉瓜被剥削、被压迫人民,特别是工人阶级及其同盟军农民的先锋队,以马列主义和桑地诺思想为指导思想;革命任务是进行民族解放斗争和社会解放斗争;革命对象是索摩查家族、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革命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和小资产阶级。

1979年3月,阵线内部在思想上、组织上和军事上实现统一,三派联合组成全国革命领导委员会。5月组织和发动全国起义,7月17日,推翻索摩查独裁统治,建立以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为核心的民族复兴政府。新政府开始全面变革,尼加拉瓜历史进入一个新时期。

32、1951年07月23日 贝当,法国政治家(1856年出生)

亨利·菲利浦·贝当

   亨利·菲利浦·贝当(Henri Philippe Pétain)(1856年4月24日─1951年7月23日)法国陆军将领、政治家,也是法国维希政府的元首,总理。他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法军总司令,带领法国与德国对战,被认为是民族英雄,1918年升任法国元帅。曾任陆军总监、国防部长等职。1940年任法国总理时,因向德国投降议和而被判处死刑,后改判终身监禁。早年  贝当是一个天主教农民之子,在1876年加入法国陆军。第一次世界大战  贝当在一次大战期间成为法国英雄,被称为“凡尔登的救星”。在1914年开战时,贝当是一个正待退休的上校,战争开始后被升为旅长,後升为师长,在10月任第二军军长,1915年7月升为第二军团司令,在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中指挥当地法军击退德军进攻。1917年贝当升为法国陆军总司令,1918年11月升任法国元帅。两次大战间  贝当在1934年曾进入内阁,任国防部长一职。第二次世界大战及维希法国  1940年6月,贝当在德军向法国内陆大举推进之际就任法国总理,在6月22日与德国签订停火协定。根据该协定,法国的大部份地区被德军占领,只有南部及东南部一带例外。随後法国国会通过议案,授予贝当宪法、立法、行政及司法权力,并暂停宪法,令贝当拥有独裁者的权力。贝当政府总部设在法国中部非占领区的维希,故被称“维希政府”。维希政府为轴心国提供大量物资,又曾下令在海外属地的法军对抗盟军,以及容许轴心军在海外属地过境。1942年11月11日,德军突然占领法国馀下的非占领区。1944年盟军登陆法国后,维希政府在9月迁至德国境内。战后审判  1945年4月,贝当回到法国接受叛国罪审讯,其后被定罪及判处死刑。贝当在8月获戴高乐以年老为理由减刑至终身监禁,在1951年去世。

33、1950年07月23日 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公布

1950年7月23日,政务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对一切反革命活动必须及时地采取严厉的镇压。 解放初期,在一些新解放区,反革命分子的活动仍非常猖狂。美帝国主义发动侵朝战争后,反革命分子的反革命气焰更加嚣张。他们制造谣言,破坏厂矿,抢劫物资,刺杀干部,组织武装暴乱,严重威胁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人民政权的稳定。 为了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必须开展一场镇压反革命活动。1950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纠正镇压反革命活动的右倾偏向指示》。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全面贯彻“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方针,坚决镇压罪大恶极、怙恶不悛的反革命首要分子。 从12月起,全国掀起了大张旗鼓镇压反革命的运动,重点是打击土匪、特务、恶霸、反动党团骨干和反动会道门头子。 1950年12月至1951年9月,毛泽东为党中央起草了一系列关于镇反运动的指示,为防止“左”右偏差,推动运动深入发展,起了具体指导作用。1951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规定了处理反革命案件的原则和方法。同年春,镇压反革命的群众运动形成了全国性的高潮。1951年5月,为了更好地开展镇压反革命活动,中央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公安会议,通过了《第三次全国公安会议决议》,确定了今后的斗争任务。会后,运动转入对已查出的社会上的反革命进行处理和内部清查阶段。 从1950年10月开始至1953年上半年,历时两年多的镇压反革命运动结束。全国除少数地区外,基本上肃清了国民党残留的反革命势力,并清除了一批帝国主义间谍。曾经猖獗一时的匪祸,也已基本扑灭,中国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

34、1949年07月23日 全国工会工作会议在北平举行

  1949年7月23日-8月16日,全国工会工作会议在北平(现北京)举行。  此次会议根据1年来各地摸索出来的经验,规定了工人运动方针和任务之具体方法;规定了工人阶级进行工会工作的各种策略,纠正以前在敌人统治下的秘密工作的方式,与农村斗争方式的残余;规定了全国各级工会的组织系统,和一些制度规章,规定了在公营企业中建立工厂管理委员会的具体方法和组织条例,规定了在私营企业中以劳资双方订立集体合同为解决劳资纠纷、实现劳资两利的基本环节,以工会代表工人与资本家交涉谈判,及劳动局调节仲裁,为解决劳资争议的唯一合理方式和步骤,为适应全国解放的胜利形势与今后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的艰巨任务。会议提出了今后1年左右,把全国工人阶级、首先是产业工人基本上组织起来的任务。

35、1947年07月23日 毛泽东提出五年打败蒋介石

扩大的中共中央前委会议

1947年7月23日,为时三天的中共中央前委扩大会议在陕北靖边县小河村举行,毛泽东在会上首次提出,用5年(从1946年7月算起)时间从根本上打倒蒋介石的军事计划。毛泽东、周恩来、陆定一、杨尚昆、彭德怀等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决定陈康、谢富治纵队不到陕北而渡黄河南进,西北野战军出击榆林,配合刘邓大军中原作战。

36、1946年07月23日 宋庆龄发表反对独裁和内战的声明

1946年7月23日,民主人士宋庆龄发表声明,谴责美蒋相互勾结的行径。她说:“自由批评必须代替腐化、恐怖的政治暗杀。国民党应该立即执行这些任务,否则就要担负起掀起内战的责任。”“如果美国能明白表示不再供给军火和军事援助,那么,中国的内战就决不会扩大。”她严正指出,蒋介石要坚持法西斯统治和美国的扶蒋政策,是国民党要打和能打内战的根本原因。她呼吁必须立即扑灭内战的火焰,美国应该停止军用物资运化。

37、1944年07月23日 邹韬奋,中国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1895年出生)

邹韬奋

  邹韬奋(1895.11.5~1944.7.24),中国卓越的政论家、出版家,原名邹恩润,乳名荫书,曾用名李晋卿,祖籍江西余江。出生在福建永安。先后就读于福州工业大学、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南洋公学中院、南洋公学上院机电工程科、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  1922年在黄炎培等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任编辑股主任,开始从事教育和编辑工作。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以犀利之笔,力主正义舆论,抨击黑暗势力。  “九一八事变”后,邹韬奋坚决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他主编的《生活》周刊以反内战和团结抗敌御侮为根本目标,成为国内媒体抗日救国的一面旗帜。1932年7月成立生活书店,任总经理。生活书店成立后,团结了一大批进步的作者,短短几年,使其在全国各地的分支机构扩展到了56家,先后出版了数十种进步刊物,以及包括马克思主义译著在内的1000余种图书。1933年1月,邹韬奋参加了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等发起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当选为执行委员,不久被迫流亡海外。  1935年8月回国后,邹韬奋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在上海创办了《大众生活》周刊。同年12月,由于旗帜鲜明地支持一二·九学生的爱国运动,发行量达20万份,打破当时中国杂志发行记录。期间,担任上海各界救国会与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领导工作。1936年11月,因积极宣传抗日,他同救国会的其他领袖沈钧儒等被国民党当局逮捕,成为著名的救国会七君子之一。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获释,在上海创办《抗战》日刊。上海沦陷后,转至武汉,继续主编《抗战》。武汉沦陷后,到重庆创办和主编《全民抗战》。他多次向中国共产党提出入党要求,他还利用国民参政员的身份,反对和揭露国民党反动当局消极抗日的种种倒行逆施和专制暴行。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反动当局加紧了对他的迫害,使他再次被迫流亡香港。1942年秘密赴广东游击区,并辗转来到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后因病被秘密护送到上海治病。病中口授遗嘱再次表达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和要求。1944年7月24日在上海病逝。9月28日,中共中央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主要著作收入《韬奋文集》。  他创办了著名的三联书店。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中国韬奋出版奖是目前我国出版界最高的奖项。   其子邹家华曾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人物生平  韬奋是他后来主编《生活》周刊时所用的笔名。他曾对好友说:“韬是韬光养晦的韬,奋是奋斗的奋。一面要韬光养晦,一面要奋斗。”他之所以选用这个笔名,意在自勉延志,“这就是他改名的意义。”①1895年11月5日(清光绪二十一年九月十九日),邹韬奋生于福建永安一个日趋破落的官僚地主家庭。祖父邹舒予,号晓村,曾考中前清拔贡,先后做过福建永安、长乐知县,官至延平知府。父亲邹国珍,号庸倩。母亲浙江海宁查氏,系当地一大家族之后,15岁出嫁至邹家。生育三男三女,邹韬奋居长。  1900年,邹韬奋的祖父年老告退,父亲带着家眷在福州市做候补官。此时邹家家道已趋没落,生活拮据。作为长子,邹韬奋从小便领略了生活的艰辛与困苦。  邹韬奋刚满6岁的时候,便由父亲“发蒙”,读“三字经”,在“牢狱”般的私塾环境中,开始了幼年的封建启蒙教育。这种教育与熏陶,对邹韬奋早期的思想发展,有过一定的消极影响,但也培养了他坚实的文学基础。1909年春,在父亲“实业救国”观念的推动和影响下,邹韬奋考取了福州工业学校。两年之后,又被送往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父亲希望他“将来能做一个工程师”。但邹韬奋认为他的天性,“实在不配做工程师”①。他在这里,从小学、中学,一直读到大学电机科二年级,虽然学习刻苦,成绩优异,但终因对数学、物理一类的科目不感兴趣,未能遂父心愿——实现做工程师的梦想。1919年9月,邹韬奋破格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三年级学习,开始了他人生之路的一大转折。  1921年7月,邹韬奋在圣约翰大学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他想进入新闻界,但一时得不到机会。恰逢上海厚生纱布交易所需要英文秘书,邹韬奋走马上任,成为工商界的一名职员。这以后,邹韬奋又在上海职业教育机关兼职,做些写作、翻译之类的事情。  1922年,邹韬奋担任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股主任,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他参与该社发起的职业指导运动,曾和同事一起先后去宁波、南京、武汉、济南等地考察。这是邹韬奋第一次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亲身的实践和感受,加深了他对于社会和现实的了解与认识,逐渐窥探到中国政治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  1926年10月,原《生活》周刊主编转入银行界任事,《生活》周刊改由邹韬奋担负编辑责任。邹韬奋如愿以偿,得以从事自己梦寐以求的新闻出版工作了。从此,他全力以赴,投入到工作中去。邹韬奋决定根据社会和读者需要,从内容到形式,对《生活》周刊进行一次大幅度的革新。他确定该刊的宗旨为“暗示人生修养,唤起服务精神,力谋社会改造”①。随着时间的流逝,《生活》周刊从单纯讨论“职业教育”和“青年修养”转而讨论社会问题。  邹韬奋在办刊物的过程中,十分注重联系群众。他总是抽出时间,仔细阅读、答复读者的每一封来信,认真倾听读者呼声,反馈读者信息。由于《生活》周刊文字朴实、亲切自然、贴近生活,又敢于面对现实、伸张正义,成为群众倾诉衷肠的热心伙伴,很快,它就赢得了广大读者的信任和热爱。在邹韬奋主持该刊的7年里,《生活》周刊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刊物,一跃发展成为“风行海内外,深入穷乡僻壤的有广大影响的刊物”;发行量最高达到15.5万份,“创造了当时期刊发行的新纪录”②。为满足日益扩大的读者需求量,1930年,邹韬奋又在原来经营规模的基础上,成立了“书报代办部”,专办读者服务业务,以后逐步发展成为在全国拥有分支店及办事处达五六十处之多的生活书店。《生活》周刊自邹韬奋接办的那一天起,就敢于同邪恶、黑暗势力作斗争,力图“求有裨益于社会上的一般人”③,对于社会上的贪污腐化等现象,不免要迎头痛击,予以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久而久之,在邹韬奋的经营下,它渐渐变为“主持正义的舆论机关”,因而,邹韬奋为黑暗势力所不容,经常受到国民党当局的威逼、利诱和恐吓。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难当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充满一腔爱国热情的邹韬奋,按捺不住心中的忿懑和悲痛,接连在《生活》杂志上发表文章,痛陈国事,号召全国未死尽人心的人“组织起来,扩充起来,共同奋斗,共同制裁已死尽人心的人之行为”①。他积极支持各地的爱国运动,并以实际行动为十九路军等爱国志士筹集资金,奔走呼喊。此外,他还以犀厉的笔锋,对国民党当局的妥协退让政策及其卖国行径进行猛烈抨击。《生活》周刊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成为以宣传团结抗战、谴责投降卖国为中心内容的舆论阵地。1933年初,邹韬奋加入宋庆龄、蔡元培等发起组织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被选为执委,之后,他便积极投入到争取民众自由权利的民主运动中。  邹韬奋的爱国民主言行,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仇视和忌恨,邹韬奋及《生活》周刊遭遇的迫害接踵而至。1933年6月18日,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卓越的领导人之一杨杏佛,被国民党蓝衣社特务暗杀,邹韬奋也名列黑名单,不得不于7月流亡出国。是年底,《生活》周刊被国民党政府查封。1933年7月14日,邹韬奋乘坐意大利油轮“佛尔第号”离开上海,前往欧洲,开始了他的第一次流亡生活。此次出国,他自谓目的在于考察“世界的大势怎样?”“中华民族的出路怎样?”为此,他一路奔波,不辞辛劳,先后考察了意大利、瑞士、法国、英国、德国、苏联和美国,搜集了大量宝贵材料,并就沿途中的所见所闻,作了许多心得笔记。经过反复的学习、思考及研究,邹韬奋终于对上述两大问题,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他在《萍踪寄语》三集弁言中指出:“现在的世界,除苏联外,很显然的现象是生产力的进步已和生产工具私有的社会制度不相容。..我们在欧洲的所谓‘列强’的国家里面所见的社会现象:一方面是少数人的穷奢极欲,生活异常阔绰;一方面是多数人的日趋贫乏,在饥饿线上滚!”②因此,要彻底解决这种不相容的问题,“只有根本改造束缚这生产力的社会组织,代以为大众福利尽量利用进步生产力的社会组织。要能够为大众谋利尽量利用进步的生产力,生产的动机必须为供给大众的需要,而不是为少数人谋利润”。  谈到中华民族的出路,他说,中华民族是受帝国主义压迫和剥削的民族,因而要想摆脱奴役,“最重要的当然在努力于民族解放的斗争”。但是,邹韬奋强调这一斗争,“决不能倚靠帝国主义的代理人和附生虫;中心力量须在和帝国主义的利益根本不两立的勤劳大众的组织。”此外,他还看到资本主义的腐朽和堕落,认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将胜利;主张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才有前途和光明①。这样,经过漂流海外两年的实地考察和参观学习,邹韬奋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他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比较中,逐步将立场、观点和方法转到马克思主义方面来。  正当邹韬奋远在异国,为国家和民族前途忧思竭虑,寻求出路之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正逐步深入华北腹地。1935年5月,发生了“新生事件”,国民党政府封闭了《新生》杂志,并逮捕了主编杜重远,邹韬奋对此深表不满,毅然决定回国。1935年8月,邹韬奋离开美国,回到了阔别达两年之久的故土。看到祖国已是满目疮痍,不禁感慨万千,凄然泪下,决心以更顽强的战斗姿态,为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尽献绵薄之力。从此,邹韬奋全身心地投入爱国民主运动中。是年11月16日,他在上海创办了《大众生活》周刊。在《创刊词》中明确提出,“力求民族解放的实现,封建残余的铲除,个人主义的克服”①三大目标,从而彻底抛弃了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将自身事业融进国家和民族解放的时代洪流中来。不久,一二九运动爆发,《大众生活》以其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无畏的战斗风格,对这场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和援助。邹韬奋在报刊上接连发表评论,痛斥国民党当局的卖国行径,并对学生的爱国救亡运动,进行大力宣传和热情支持。他高度赞扬了学生救亡运动,认为“这是大众运动的急先锋,民族解放前途的曙光!”呼吁凡是确以民族解放斗争为前提的人们,应该“共同擎起民族解放斗争的大旗以血诚拥护学生救亡运动,推动全国大众的全盘的努力奋斗!”②《大众生活》因此受到广大民众的热烈欢迎,销售量达到20万份,超过原来的《生活》周刊,创造出我国杂志发行的最高纪录。12月,邹韬奋又与沈钧儒等人,组织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国会,邹韬奋当选为执行委员。次年5月31日,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邹韬奋又被选为执委。《大众生活》实际上成为救国会的会刊,它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救亡运动的发展,为民族解放事业的实现作出了重大贡献。  邹韬奋及《大众生活》的正义言行,再度激起国民党政府的惶恐。他们又使出种种计谋,扼杀《大众生活》。一方面,对邹韬奋本人进行人身攻击,四处散布谣言,诬陷、诽谤邹韬奋;另一方面,严格限制《大众生活》,禁止它在各地发售及从邮局邮寄。国民党政府还接连派出政坛说客,拉拢、利诱邹韬奋屈从就范。对于这些软硬相施的卑劣行径,邹韬奋义正辞严,予以了无情反击。他明确表示:“不参加救亡运动则已,既参加救亡运动,必尽力站在最前线,个人生死早置度外。”①1936年2月29日,《大众生活》出至第16期,被国民党政府查封。邹韬奋决定暂避锋芒,于1936年2月出走上海,前往香港。  邹韬奋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创办一份人民的报纸。为了能够公开发表抗战救国主张,传播各地信息,他到香港后不久,就开始和好友金仲华一起,着手筹办《生活日报》。经过几个月的日夜苦干,邹韬奋终于克服人力、财力等种种困难,于6月7日出版了《生活日报》。在发刊词中,邹韬奋明确提出:“本报的两大目的是努力促进民族解放,积极推广大众文化”,力求“从民众的立场,反映全国民众在现阶段内最迫切的要求”②。该报问世后,积极宣传抗战救亡思想。《生活日报》发行后不到两月,影响所及甚远,有力地推动了西南的爱国救亡运动。但鉴于香港偏安一隅,地利不便,信息闭塞,邹韬奋遂根据读者要求,宣告从8月1日起移至上海出版。  1936年7月31日,邹韬奋和沈钧儒、陶行知、章乃器等四人联名发表《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的公开信,进一步阐发了救国会的抗敌救国主张。文中分析了国内形势,指出国难当头之际,全国各党派各方面,应该停止纷争,“共同联合起来抗日救国”。他们特别对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表示赞同和支持,呼吁蒋介石及国民党政府,“应该赶快起来促成救亡联合阵线的建立,应该赶快消灭过去的成见,联合各党各派,为抗日救国而共同奋斗①。”该信对抗日救亡联合战线的建立起了重要的宣传和推动作用。8月份,移至上海的《生活日报》,因国民党政府的种种干涉而未能复刊。邹韬奋便根据实际情况,将该刊副刊“星期增刊”复刊,并加以扩充,更名为《生活星期刊》,继续在上海高举抗日救亡的大旗,支持各地的抗日爱国运动。  1936年11月22日深夜,国民党政府以“危害民国”罪,逮捕了邹韬奋和救国会的其他领导人沈钧儒、李公朴、沙千里、史良、章乃器、王造时共七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君子”事件。国民党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和不平,各地纷纷组织游行、集会等活动,声讨国民党政府,强烈要求释放关押入狱的7位爱国人士。在243天的狱中生活里,邹韬奋始终以一个坚强的爱国民主战士的姿态,同反动派针锋相对,“战而不屈”,表现出无畏的革命风范及英勇的斗争精神。七七事变后,在全国人民的强大压力下,1937年7月31日,国民党当局不得不将邹韬奋等7人释放出狱。面对国人的支持和努力,邹韬奋心里十分感动,他由衷地表示:“我们报答之道,只有更努力于救国运动,更致力于大众谋福利的工作。”①8月19日,邹韬奋在上海创办了《抗战》三日刊,次年7月该刊与柳湜主编的《全民》周刊合并,更名为《全民抗战》三日刊。为了满足全国各界朋友的爱国民主要求,他还先后出版了《全民抗战》战地版五日刊和《全民抗战》通俗版周刊,在上海出版了《抗战画报》六日刊。这些刊物均以宣传抗战救国,争取民主权利为中心内容,波及范围之广,影响力之大,在当时均属罕见。《全民抗战》销售量突破30万份,居全国刊物发行量之冠,有力地推动了爱国民主运动的发展。  邹韬奋出狱后的爱国活动,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惶恐和恼怒,从1939年4月起,国民党特务陆续对生活书店分店进行封闭或迫令停业;所出图书,一律禁止或没收,甚至连经过审查及在内政部注册的,也无一例外。到1941年2月,除重庆分店外,生活书店在国统区内的50余家分店,全部被国民党当局封闭,所有职工均被逮捕或遣散。邹韬奋对此怒不可遏。他接连向国民党政府提出强烈抗议。1941年2月23日,在第二届国民参政会第一次会议行将开幕之际,邹韬奋愤然辞去国民参政员之职,只身一人,离渝赴港,决心“愿以光明磊落的辞职行动,唤起国人对于政治改革的深刻注意与推进”①邹韬奋到达香港后,更积极致力于政治活动,为实现民主政治奔走呼喊,他对于阴谋出卖国家,破坏抗战之恶势力,“则一息尚存,誓当与之奋斗到底”②,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誓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5月17日,邹韬奋在香港重办《大众生活》。在复刊词中,他大声疾呼:“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紧急问题,就是如何使分裂的危机根本消灭,巩固团结统一,建立民主政治,由而使抗战坚持到底,以达到最后的胜利。”③6月7日,邹韬奋与救国会留港代表茅盾、长江、金仲华等9人联合发表了《我们对于国事的态度和主张》一文,进一步表达了要求进行民主政治改革的强烈愿望。该刊发行后,受到海内外读者的热烈欢迎,销数很快达到10万份。除主持《大众生活》外,邹韬奋还经常以撰稿人身份,在《保卫中国大同盟》英文半月刊和救国会同仁所办的《救国丛书》上发表文章,陈述自己的政治观点。此外,他还根据亲身的经历和感受,撰写出长篇史料《抗战以来》,意在以光明磊落的公开言行,为着中国政治的光明前途,为着中国抗战建国的光明前途,“唤起国人对于政治改革的认识和努力”④。邹韬奋在香港期间发表的言论,“是他在抗战时期言论的精华。他把国民党反动派从1937年七七事变以来因为被迫抗日所积蓄起来一些欺骗人民的政治资本,彻底加以清算,还它一个法西斯的本来面目”①。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推进“南进”政策。1941年12月25日,香港沦陷,邹韬奋无法驻足香港,只得再度流亡。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邹韬奋前往东江、苏北抗日根据地。他悉心考察了抗日根据地的状况,参观、访问了许多学校,并和当地群众、部队一起生产、劳动。亲身的感受和体会,使他感慨万千,倍受鼓舞。他深情地说:“过去十年来从事民主运动,只是隔靴搔痒,今天才在实际中看到了真正的民主政治。”②这时,邹韬奋不幸患耳癌,被迫回上海就医。患病期间,他忍受耳癌袭来的阵阵刻骨的疼痛,伏在床上,赶写了《患难余生记》一书(未完成的遗著)和《对国事的呼吁》一文。谈到关于考察苏北根据地的印象时,邹韬奋在书中由衷地写到:“当我在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亲眼看到民主政治鼓舞人民向上精神,发挥抗战力量,坚持最残酷的敌后斗争,并团结各阶层以解决一切困难的情形,我的精神极度兴奋,我变得年轻了。我对于伟大祖国更看出了前途光明。..我正增加百倍的勇气和信心,奋勉自励,为我伟大祖国与伟大人民继续奋斗。”③邹韬奋一生正是抱着追求真理、追求光明的执著信念,为了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鞠躬尽瘁,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弥留之际,邹韬奋口授遗嘱,郑重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请中国共产党中央严格审查我一生奋斗历史。如其合格,请追认入党。”①表达了他一生不懈的政治追求和诚挚愿望。1944年7月24日,邹韬奋带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眷恋和深情,离开了亲人,离开了他心爱的新闻出版工作,离开了他毕生致力从事的伟大的爱国民主事业。享年48岁。  邹韬奋逝世的消息传出之后,举国哀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纷纷举行追悼大会,隆重纪念这位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和新闻记者。10月7日,《解放日报》发表了中共中央9月28日致邹韬奋家属的唁电,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对其一生及其从事的伟大事业,给予了崇高的赞誉和评价。电文写道:“韬奋先生二十余年为救国运动,为民主政治,为文化事业,奋斗不息,虽坐监流亡,决不屈于强暴,决不改变主张,直至最后一息,犹殷殷以祖国人民为念,其精神将长在人间,其著作将永垂不朽。先生遗嘱,要求追认入党,骨灰移葬延安,我们谨以严肃而沉重的心情,接受先生临终的请求,并引此为吾党的光荣。韬奋先生长逝了,愿中国人民齐颂先生最后呼吁,为坚持团结抗战,实行真正民主,建设独立自由繁荣和平的新中国而共同奋斗到底。”②中共领导人也亲题挽词,表示深切哀悼。毛泽东的题词为:“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朱德在挽联中热切地称他为“爱国志士,民主先锋”①。  邹韬奋,作为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和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邹韬奋“舍己为公,用他的一枝笔为革命利益奋斗一生的精神,永远活在人民心里”②。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重要文选  邹韬奋故居①毕云程:《邹韬奋先生五周年祭》,原载1949年《世界知识》第20卷第6期,见《韬奋的道路》,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183页。  ①邹韬奋:《工程师的梦想》(1936年11月1日),见《韬奋全集》第7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4页。  ①《我们的立场》(1930年12月13日),《韬奋全集》第3卷,第256页。①《〈不爱江山爱美人〉编者按》(1931年11月14日),《韬奋全集》第3卷,第648页。  ②邹嘉骊:《韬奋的新闻道路》,见《编辑记者一百人》,学林出版社1985年版,第252页。  ③《〈生活〉周刊究竟是谁的?》(1928年11月18日),《韬奋全集》第5卷,第446页  ①邹韬奋:《萍踪寄语》弁言,生活书店1936年6月版。见《韬奋全集》第6卷,第8—11页。①《我们的灯塔》(《〈大众生活〉创刊词》)(1935年11月16日),《韬奋全集》第*6卷,第495页。②《学生救亡运动》(1935年12月21日),《韬奋全集》第6卷,第510—511页。①邹韬奋遗著:《患难余生记》第一章《流亡》,韬奋出版社1946年5月版,见《韬奋全集》第10卷,第837页。  ②《〈生活日报〉创刊词》(1936年6月7日),《韬奋全集》第6卷,第672页。①《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1936年7月31日),《韬奋全集》第6卷,第708、713页。  ①邹韬奋著:《经历》五一《前途》,三联书店出版社1958年版,见《韬奋全集》第7卷,第259页。①《抗战以来》七五《第二届国民参政会的前夜》,《韬奋全集》第10卷,第372页。②《我们对于国事的态度和主张》(1941年5月31日),《韬奋全集》第10卷,第385页。③《〈大众生活〉复刊词》(1941年5月17日),《韬奋全集》第10卷,第47、48页。④《抗战以来》序,《韬奋全集》第10卷,第171页。  ①范长江:《韬奋的思想的发展》(1955年8月1日),《韬奋全集》第14卷,第663—664页。②胡耐秋:《韬奋的流亡生活》,三联书店出版社1979年版,第71页。  ③《对国事的呼吁》(1944年10月8日),《韬奋全集》第10卷,第816—817页。①《邹韬奋遗嘱》(1944年9月2日),见《邹韬奋年谱》,复旦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7页。②《中共中央电唁邹韬奋先生家属》,1944年9月28日,见《韬奋全集》第1卷卷首。  ①毛泽东、朱德题词:见《邹韬奋年谱》,第3页。  ②宋庆龄题词,见《邹韬奋年谱》,第3页。邹韬奋散文作品  《韬奋漫笔》、《萍踪寄语》、《萍踪忆语》、《坦白集》、《漫笔》、《再厉集》、《抗战以来》、《患难余生记》、《对反民主的抗争》、《爱与人生》、《办私室》、《丢脸》、《干》、《个人自由与国家自由》、《集中的精力》、《坚毅之酬报》、《久仰得很》、《敏捷准确》、《肉麻的模仿》、《什么是真平等》、《随遇而安》、《痛念亡友雨轩》、《外国人的办事精神》、《有效率的乐观主义》、《闲暇的伟力》、《风雨香港》、《深挚的友谊》、《萧伯纳的夫人》、《忘名》、《我的母亲》。

38、1939年07月23日 中共中央指出抗战是艰苦的持久战

  1939年7月23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目前战备形势的指示》。指出:“敌在占领武汉、广州后的政策,即以引诱中国投降为主,而以其军事行动配合其政治阴谋。因此,敌在中国正面的进攻比较沉静,而集中火力‘扫荡’敌后,强调反共 ,加紧攻打八路军、新四军”。敌之诱降阴谋与“扫荡”敌后,增加了我们的困难 。全党同志应该深刻认识到抗战是艰苦的持久战,敌后抗战尤其是艰苦,只有用一切努力克服投降危险,坚持敌后抗战,克服反共危险,推动中国进步,增加抗战力量,坚决奋斗,才能争取相持阶段与归后胜利的到来。

39、1930年07月23日 共产国际就中国革命问题作出决议

  1930年7月23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作出《共产国际执委政治秘书处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案》。该决议案认为“中国革命浪潮底新高涨是必不可免的”,但是,“在中国,新革命 高涨底增长过程,带着特殊形式。  新革命高涨是在个别区域里成熟起来的,大部分是已在1925到1927年革命中奠定了基础的那些区域里成熟起来,后来才渐渐地扩展到其他区域”,所以“此刻还没有全中国的客观革命形势。”指出中共的“第一等重要的任务,即组织苏维埃中央政府”,集中精力组织和巩固红军,组织工会、贫农团等,迅速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和工人的生活待遇问题,争取群众,发展独立的群众革命运动,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各政治主张,“以便在将来依照军事政治的环境,而能够占领一个或几个工业的行政的中心城市。”  决议还提出在目前阶段,“右倾乃是主要的危险”,并强调中国民主革命“是在直接与资主阶级斗争中去实行资产阶级民主阶段底任务,”中国革命“将不得不一贯到底地没收中外资本家底企业,不得不实行很重大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步骤”。  该决议对阻止“立三路线”在全国的推行起了作用,但它同时又包含了“左”倾的错误观点。

40、1921年07月23日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
中共一大会场  1921年7月23日晚8点,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李汉俊的哥哥李书城家里召开。参加大会的有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何叔衡、王烬美、邓恩铭、李汉俊、李达、刘仁静、张国焘、陈公博、周佛海等12人,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可洛夫也参加了大会。会上先由马林作报告,他讲了第三国际的使命和中国党的任务,建议中国党要特别注意工人的工作,接着拟定了会议日程,主要是制定党的纲领和实际工作计划,选举党的领导机构。   7月27日至29日,连续三次开会讨论党的纲领。7月30日,由于会议被敌人发现,当晚代表们商量,决定改换会议地点。恰好李达的夫人是浙江嘉兴人,因此决定第二天到离上海较近的嘉兴南湖去开会。   7月31日,代表们在南湖一只游船上召开了“一大”的最后一次会议。在这次会上,通过了《党纲》(共15条)。《党纲》第一条明确规定:“我们的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第二条党的纲领包括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等方面的内容。大会确定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党的性质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大会还确定了党的工作中心是开展工人运动。   大会选举中央局作为全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张国焘为组织主任,李达为宣传主任。   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从此,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和光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对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现在,人们把“七·一”定为党的生日,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建立初期,活动处于白色恐怖之下,组织程序比较简单,留下的文字记载也很少,给后来确定党的生日带来一定困难。1941年在纪念党成立20周年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外有日寇的侵略,内有反动派的封锁,无法弄清“一大”召开的确切日期,因此党中央决定就把7月的第一天当作党的生日来纪念。近几年来,经过党史研究工作者考证,根据当时的外国文献记载和当事人的回忆,认为1921年7月23日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开幕的日子。 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中共一大代表住宿地点,博交女校旧址:白尔路389号
41、1916年07月23日 英国化学家威廉·拉姆齐逝世(1852年出生)

威廉·拉姆齐

  (William Ramsay,1852年10月2日格拉斯哥 - 1916年7月23日海威科姆),英国化学家,1904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拉姆齐的最大成就在于他发现了除氡外的所有稀有气体:氖、氩、氪、氙,并首次从空气中分离出氦气。

42、1912年07月23日 演员迈克尔·威尔丁出生

迈克尔·威尔丁

43、1906年07月23日 儿玉源太郎,日本第四任台湾总督(1852年出生)

儿玉源太郎

  儿玉源太郎(Kodama Kentaro,1852~1906)德山藩士出身。幼名百合若,后称健。 出生于日本山口县。日本侵华罪魁之一,曾任满洲军总参谋长、满洲经营委员会委员长。  甲午战争前,儿玉源太郎曾到欧洲进行军事视察。回国后,被任命为陆军次官,辅佐陆军大臣大山岩积极策划侵华战争,被称为“日清战争的萧何”。甲午战争中,他在日军攻陷平壤,掌握制海权后,立即组编侵华日军第二军。由于大山岩出任第二军司令官,他成为实际上的陆军大臣,对日本侵华战争,从兵力部署到物资辎重,无一不躬行实践。1895年8月20日,日本天皇赐其金鸱勋章及旭日重光章,并授予男爵爵位。后擢任内务大臣。  1903年9月,日俄矛盾日益加深,已经擢升日本内务大臣的儿玉源太郎屈就参谋次长,开始全面策划对俄作战部署。日俄战争爆发后,晋升陆军大将,担任日本满洲军总司令部总参谋长。1904年7月14日,随日军侵入中国。此后,日本在中国的军机事务,均由其出谋策划,亲自裁决。日军进攻旅顺期间,对旅顺战况时刻关注,先后两次亲到旅顺视察战况和督战。8月19日,日军对旅顺发起总攻后,进攻受阻,损失惨重,攻破旅顺的关键阵地203高地仍在俄军手中。9月15日,儿玉源太郎由辽阳赶至旅顺,迅速改变原来的战术,在与乃木共同制定了新的攻击计划后,于10月5日返回辽阳。由于旅顺仍然久攻不克,同年12月1日,他再次来到旅顺作战前沿视察。当时旅顺203高地日俄争夺战十分激烈,日军仅占领203高地西南一角。他纵观全军形势,认为以一部兵力从北面援攻,对战局有利。他将此意见报告大山岩,获得批准,并由总司令部增派第八师团一个联队来旅顺助战。为速决战斗,他叫乃木希典让出指挥位置,亲自指挥,于12月6日终于夺取203高地,取得了攻克旅顺的关键胜利,使日军火力控制了旅顺整个市区和港口。由于胜局已定,他于12月10日返回辽阳日军总司令部。此后,日军攻势如潮,一月之内迫使俄军投降。  1905年3月23日,儿玉源太郎在日军夺取奉天后,奉命回国报告战况。回国期间,他向日本大本营提出成立隶属于满洲军的总兵站监部、成立隶属于总兵站监部的民政长官部、改修铁路增加运力的建议。这些建议很快被日本采纳,从此他身为满洲军总参谋长,实际成为日军在大连和东北占领区统治的总头目。  1906年9月,儿玉源太郎在大连不厌其详地论述对大连实施殖民统治的方针,内容包括土地、港湾、产业、教育、税制、警察、卫生、道路、电气等多方面,甚至火葬场、墓地都没有遗漏。日俄战争后,日本依《朴次茅斯和约》,从沙俄手中夺取了大连租借地和南满铁路经营权。1906年1月,他被任命为满洲经营调查委员会委员长。1906年11月26日,日本在东京成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他于7月13日被日本内阁任为“满铁”委员长。后来,到台湾任总督。  1906年7月24日,儿玉源太郎因脑溢血暴卒。死后当天被日本天皇特旨追叙正二位、一级金鸱勋章和旭日桐花大绶章,翌年又追封为伯爵。

44、1903年07月23日 福特公司售出第一辆汽车

1903年7月23日,福特汽车公司在底特律售出第一辆汽车。这辆双缸内燃机汽车是由公司副经理亨利·福特设计的。福特生于密执安州迪尔伯恩。20多年来他一直试验着制造机动车辆。11年前,身为机械工人的福特在工作之余制成了第一辆相当原始的汽车。从那时起到现在,福特又有了很大进展。福特希望能大量生产这种新式A型汽车,并尽量降低成本,以使许多美国人都能买得起。

45、1900年07月23日 第一次泛非会议召开

泛非主义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是非洲人民反殖斗争和美洲黑人反对奴隶制,反对白人种族主义斗争的产物。美国黑人沃斯特和布利登博士首先提出美国黑人和非洲人民共命运的思想。西印度群岛黑人马丁·德拉尼提出“非洲人的非洲”。1897年特立尼达律师亨利·西尔威斯特·威廉斯建立非洲协会。 20世纪初,泛非主义理论与黑人斗争实践结合,形成有组织的泛非主义运动。1900年7月23日,在亨利·威廉斯的倡导下,来自美国、西印度群岛和非洲的57名代表在伦敦举行第一次泛非会议。会议讨论全世界黑人境遇问题,主张黑人享有白人一样同等权利,抨击南非布尔人的种族歧视政策。决定将“非洲协会”改为“泛非协会”,由沃斯特任主席,亨利·威廉斯任总书记。创办机关刊物《泛非》月刊,刊头口号是“自由与光明”,宣扬泛非主义思想。 一次大战后,在美国黑人学者威·杜波依斯的积极推动下,泛非主义运动日益活跃。1919年至1927年先后在巴黎、伦敦、里斯本、纽约等地召开四届泛非大会。 二次大战后,泛非主义运动与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密切结合,发展成为非洲的群众性政治运动。1945年10月在曼彻斯特召开第5届泛非大会,200多名代表主要来自非洲。 1974年第6届泛非大会在达累斯萨拉姆召开。大会决议将5月25日定为“泛非日”。泛非主义运动为唤起民族自决,推动非洲民族解放运动,促进团结和统一作出了贡献。

46、1892年07月23日 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

  1892年7月23日,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孙中山于1878年12岁时随母去檀香山就学,中法战争前夕返国,先后入香港中央书院、广州博济医院附设南华学堂、香港西医书院(大学)学习。7月23日,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随即在澳门、广州两地行医。但是,孙中山很快就弃医从政,走上反对清王朝的道路。其早期革命思想的形成,归结起来:一、孙中山出身贫寒,16岁入私塾,受过儒家思想教育,但在檀香山英国、美国教会办的中学中,他更多地接受西方自然科学和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的影响。这有利于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二、孙中山的家乡,既是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最早的地区之一,也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如升平社学、太平天国革命、三合会起义等)较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因此,孙中山从小深受反清革命意识的影响,乃至于后来常以洪秀全第二自命。三、中法战争前后,民族的苦难,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媚外卖国政策,促使年轻的孙中山立志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还在求学期间,他“以学堂为鼓吹之地,借医术为入世之媒,”常与志趣相投的同学议论时政,倡言“无敬朝廷”,与陈少白、杨鹤龄、尤列三人,被人称为“四大寇”。同时,还结识会党人士,与创办西医书院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何启、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家郑观应等关系密切。1894年6月,孙中山到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没有任何结果。此时中日战争爆发在即,而清朝统治者却照旧挪用巨额海军军费大修颐和园,忙着为慈禧准备60大寿庆典。深感民族危机的严重,目睹清朝统治的黑暗腐朽,有“国手”之称的名医孙中山,认识到“医国”比“医人”更为重要,同年秋即到檀香山创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从此开始了他资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历程。

47、1888年07月23日 美国著名侦探小说家钱德勒出生

雷蒙德·钱德勒

  钱德勒是世界小说史上最伟大的名字之一。他是艾略特、加谬、钱锺书、村上春树等文学大师最崇拜的小说家。被称为“文学大师崇拜的大师”。  他是世界上唯一一位被写入经典文学史册的侦探小说大师。他的作品被收录到《美国文库一》中。  他共创作了七部长篇小说和20部左右的短篇。钱德勒被誉为硬汉派侦探小说的灵魂,代表着硬汉派书写哲学的最高水平。他是美国推理家协会(MWA)票选150年侦探小说创作史上最优秀作家的第一名,他塑造的侦探菲利普•马洛被评为最有魅力的男人。在四十年代好莱坞男演员以能扮演菲利普•马洛为荣,其中以亨弗莱• 鲍嘉扮演的马洛最为成功。  钱德勒是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编剧,他为好莱坞缔造了激动人心的“黑色电影”。他与比利•怀尔德合作的《双重赔偿》被称为黑色电影的教科书。自1942年到1947年,他的4部小说6次被搬上银幕,连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福克纳都只能给他当助手,与他合作过的大牌导演有希区柯克、比利•怀尔德、罗伯特•艾特曼等。似乎至今没有一个作家享有好莱坞如此的厚爱。  “雷蒙德•钱德勒是我的崇拜对象。我读了十几遍《漫长的告别》。”  ——村上春树(2006年村上春树亲自把《漫长的告别》译成日文出版,在日本掀起钱德勒阅读狂潮)  “雷蒙德•钱德勒,每页都有闪电。”  ----比利•怀尔德  作者:王肖婧、慈玉鹏  钱德勒不是管理学家,但他的贡献对于管理学不可或缺。作为企业史学者,他令人信服地描述了大公司的发展历程。他的三部巨著《战略与结构》、《看得见的手》、《规模与范围》,被学界誉为经典。他在《战略与结构》中提出的分部制企业结构,被欧美学者称为“钱氏模型”。钱德勒的著作不是给我们讲历史故事,而是通过严密地经济学分析来阐述故事背后的世界大势,这一大势的走向就是现代人类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在经济学界,有人声称,钱德勒关于企业组织与管理的经济学分析,可以使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理论轰然坍塌,他的成就是任何经济学家都绕不过去的高山(见路风为《战略与管理》写的中文版序言)。对管理学而言,多数管理学家往往着眼于管理之“器”,而程度不同地忽视了管理之“道”,钱德勒则立足于管理之“道”的探求,给人们揭开了管理现象背后的形成机理。从钱德勒的著作中,可以感受到企业史对于管理学发展的沉甸甸的份量。   世家出身的企业史大师  小艾尔弗雷德.杜邦.钱德勒(Alfred Dupont Chandler Jr.,1918-2007)以企业史的研究而著称。在很大程度上,企业史(美国人称之为商业史)这一研究领域就是他开创的。在英语缩略语中,BC为公元前,AC为公元后,而美国的《商业周刊》曾借用这一词汇赞誉钱德勒:“在商业历史中,BC意味着在钱德勒之前(Before Chandler)。”所以,商业史时代也被称为AC(After Chandler)。与钱德勒的AC相提并论,有人把德鲁克也拉出来,称管理学时代为AD(After Drucker)。由此,不难看出钱德勒的学术地位。据说,当钱德勒开始研究企业史的时候,全美只有13名相关学者,但当他2007年去世的时候,从事这方面研究的有1300名学者。如果说,德国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为管理学提供了理想的组织模型,那么,美国的企业史学家钱德勒则为管理学提供了现实的组织演变轨迹。  钱德勒出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60天,也就是1918年的9月18日。这一时期,正是美国公司走出国门、进军欧亚的时期,钱德勒后来立志研究美国企业的发展与扩张史,正迎合了时代大潮。  钱德勒的身世对他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母亲卡罗尔?钱德勒是杜邦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女儿(钱德勒姓名中的“杜邦”即源于此),父亲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激情和理想的海员。这位海员曾率领全家用一年的时间,沿着当年查尔斯.达尔文追踪物种起源的路线,驾船航行到厄瓜多尔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也许正是他父亲的这种探索精神,影响着钱德勒追踪企业进化史达六十余年。而钱德勒的曾外祖父,就是在管理学史上十分著名的《美国铁路杂志》主编亨利.瓦农.普尔(Henry Varnum Poor)。在所有的亲属中,普尔对钱德勒的学术影响是最直接的。当年钱德勒进行企业史研究所依赖的第一手原始资料,就是普尔的遗产。另外,钱德勒还是美国历史上传奇人物、汽车大王亨利?福特的远亲。时间再近一些,钱德勒的外祖父, 1903年至1916年间一直担任杜邦公司的首席化学工程师,曾帮助杜邦公司完成了历史上的首次改组。钱德勒出生于一个跟这么多企业名人“沾亲带故”的家庭,他对大公司的看法自然会带上家族的烙印。厘清大公司的来龙去脉,解读大公司的发展奥秘,或许就是日后钱德勒进行企业史研究的原动力。  钱德勒生来是一个擅长文字叙述的天才,青少年时代他就脱颖而出。六岁(也有人说是七岁)时,父亲给了他一本适合小学六年级水平阅读的美国历史读本。据他自己后来回忆说,他当时读了19遍,并且在当时就决意要成为一名历史学家。  青少年时代的钱德勒是一块璞玉,尚需要高人的指点才能够成为一名真正的大师。学生时代,钱德勒先后就读于埃塞克特学院、北卡罗来纳大学和哈佛大学。1940年钱德勒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参加了美国海军,服役于大西洋舰队摄影特遣队。在军队里,钱德勒的具体工作是分析判读航空照片,这种工作既需要对整个航拍区域进行宏观把握,又需要不遗漏每个局部,并敏锐地观察具体细节。这种工作方法上的训练,对他后来的企业史研究不无裨益。另外,在服役于军队的这一段时间内,钱德勒深刻感受到了政府科层制体系的效率,使他对大型组织的运作有了切身的认识。  二战结束后,钱德勒带着妻子和三个孩子重返哈佛研究生院。哈佛的学术氛围和治学传统,铸就了钱德勒独特的学术品质和深厚的史学修养。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师从著名的社会学家帕森斯(Talcott Parsons)。在帕森斯的指导下,钱德勒攻读了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埃米尔.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也译为涂尔干)的著作,从而产生了对社会学的强烈兴趣。尤其是帕森斯提出的“角色理论”和“结构功能理论”对他的影响最大,这为他后来运用社会学理论研究企业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他还参加了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建立的企业家历史研究中心,成为一名年轻的研究助理,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尤其是“创新”理论,也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天赋、家庭背景、经历、名师等,铺垫着钱德勒的学术道路。在哈佛攻读博士期间,他住在曾外祖父普尔的家中,普尔留下的许多当年铁路建设的一手资料,促使钱德勒把博士论文的选题确定为普尔的传记。于是,一部以自己的曾外祖父为题材的论著《亨利.V.普尔:商业编辑、分析家和改革家》诞生了。表面上看,这是一部人物传记,实际上其内容则远远超出了人物传记的范畴,是美国早期企业发展史的一部力作。1956年,这部著作由哈佛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在普尔传记的写作中,钱德勒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历史归纳”和“比较研究”方法。历史学本身离不开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基本素养,他在这方面又得益于帕森斯和熊彼特。普尔当年绝不会想到,他留下的那一大堆资料,成为后代子孙跻身学术殿堂的阶梯。博士论文写作是钱德勒治学的开始,在读博期间,他还参与了《罗斯福书信集》的编辑工作。  1952年钱德勒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到麻省理工学院任教。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日子里,钱德勒的学术风格逐渐成型。除了修改出版普尔的传记外,他还帮助通用汽车公司总裁小艾尔弗雷德.斯隆撰写自传—《我在通用汽车公司的岁月》。  1962年,钱德勒出版了《战略与结构:美国工商企业成长的若干篇章》。这一巨著后来被人们称为钱氏三部曲的第一部,从此他在学术界声名鹊起。该书以杜邦公司、通用汽车、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和西尔斯公司为代表,论述了分部制管理结构的产生完善过程。当早期美国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和横向合并两种战略竞争市场份额时,集权的职能制结构得以逐步确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美国企业大规模走出国门,实行海外扩张和多元化战略,管理结构也随之改变,这就是上述四家公司发明的分部制管理结构。  1963年,钱德勒转到霍普金斯大学执教。在霍普金斯执教的日子里,他仍然孜孜不倦地从事企业史研究工作,写出了《铁路:美国的第一个大企业》,并参与了《艾森豪威尔文集》的编辑。1971年,钱德勒被哈佛大学重新召回研究生院,负责该校的企业史研究。1977年,他出版了钱氏三部曲的第二部—《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这部书通过引证大量原始资料,论证了美国企业诞生壮大过程中的关键变化—等级制管理团队的出现和经营权与所有权的两权分离。在这种变化背后,支配这种变革的是企业对降低成本,进而提高竞争力的追求。钱德勒认为,在管理协调的效率大于市场协调的效率前提下,会导致企业管理层级制的产生。  从“进步运动”时期开始,美国人对大公司就充满了警惕。在美国多数人眼里,大公司的发家史渗透着罪恶。这种“为富不仁”的看法,倒符合马克思关于资本来到世上每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一论断。但钱德勒在《看得见的手》中,以翔实的资料和分析表明,美国的大企业,既不是恶棍式的强盗,也不是天使般的善人,它们仅仅是追求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公司的各种战略和策略,不外是适应市场的状况做出各种调整而已。当市场不稳定的时候,企业会倾向于纵向一体化和横向联合;当市场较稳定时,如果市场的效率提高,企业会倾向于剥离非核心业务。  经过学术上的长期积累,1994年,钱德勒出版了他的三部曲最后一部—《规模与范围: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此时,钱德勒已经是一位近八十岁的老人了,他把研究的视野扩展到了全球领域。经过详细的考证,他论述了19世纪80年代到二战结束这一段时期内,美、英、德三国企业兴衰的原因,提出了“组织能力”的概念。他认为,组织能力是通过对生产、营销和管理三方面的持续投资来获得的,只有企业获得了强大的组织能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建立起强大的进入壁垒或者突破先行者建立起来的进入壁垒。一旦企业获得了这种组织能力,即使因为战争等原因而暂时失去市场,也会在短期内迅速恢复市场占有率。这可以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法和德国企业在世界市场上表现的巨大反差看出来。  从1993年开始,钱德勒将眼光放到了完成现代转型后的四个高技术行业:消费电子工业、计算机工业、化学工业和制药工业。在这项研究中,钱德勒以他一贯严谨的作风,详细考证了这些行业在20世纪中期到21世纪初的发展,使他的研究更加具有了现实意义。在高技术行业的研究中,钱德勒将他创立的“组织能力”概念进一步深化,强调基于三种知识类型—技术、功能和管理的组织能力。在钱德勒的语境中,现代企业的成功越来越多地依靠以技术和功能为基础的“综合学习能力”,这并非说管理变得不再重要,而是在分部制管理结构和经理人地位确立后,管理不再是企业进行竞争的一个主要变量。在钱德勒看来,现当代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在于综合学习能力的获得和维持。获得了学习能力,企业就能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否则就会被淘汰。  在2005年出版的《塑造工业时代:现代化学工业和制药工业的非凡历程》一书中,钱德勒为他的企业史研究做出了总结。他认为,纵观三次产业革命,可以得出如下两个结论。首先,每一次产业革命的长期领先者都是遵循优势战略而获得成功的,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20世纪70~80年代美国大公司的大规模收购和剥离活动的内涵。其次,各个产业(尤其是高技术产业)的成型需要五十年左右的时间,在这一段时间里,企业必须抓住机遇进行相关投资,形成并维持自身的综合学习能力,构筑进入壁垒,一旦错过机遇,成功进入这个行业的机会就会非常渺茫。  2005年完成这四个高科技产业的专门研究时,钱德勒已经是87岁的耄耋老人了,然而,这位企业史专家并没有因为年龄而放弃创作,他依然孜孜不倦地进行相关研究。2007年5月9日,他在整理妻子的祖父威廉.拉姆塞(William Ramsay)的传记时,不幸仙逝,享年90岁。  老友记主角之一:钱德勒.宾  马修·派瑞(Matthew Perry)  钱德勒·宾(Chandler Muriel Bing) 公司主管,自以为有很强幽默感,有时缺乏自信。   马修影视作品    2008年  电影《Numb》   电影《Laws of motion》(Matthew perry Hilary swank, lauren graham合作)  2007年   电视剧《日落大道60号演播室》(Studio 60 on the Sunset Strip)  2006年   《热血教师》(《The Ron Clark Story》)   2005年《Friday Night Lights Lost Scene》   2004年   电视剧《实习医生风云》(《Scrubs》)   《整十码》(《整九码》的续集)   2003年   《白宫西翼》The West Wing (Matthew在这里为客串性质)  2002年  《为莎拉效劳》(Serving Sara)  2000年  《小孩》(The Kid)   2000年  《杀手不眨眼》(The Whole Nine Yards)   1999年  《三人探戈》(Three to Tango)   1998年  《几近英雄》(Almost Heroes)   1997年  《傻爱成真》(Fools Rush In)

48、1885年07月23日 美国第18任总统尤利西斯·格兰特病逝享年63岁。

尤利西斯·辛普森·格兰特

  格兰特,美国军事家、政治家,美国内战后期联邦军总司令,第18任总统、陆军上将。生于俄亥俄州一小业主家庭。  原名是海勒姆·尤利西斯-格兰特(Hiram Ulysses Grant),小名勒斯(Lyss)。1822年他出生于4月27日,俄亥俄的安乐点(Point Pleasant,Ohio),父亲杰西·鲁特·格兰特是一位皮革小商人,母亲汉娜·辛普森是位农场主的女儿,格兰特的名字是家人用抓阄的方式起的,尤利塞斯是《奥德塞》中大英雄奥德修斯的名字,格兰特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一生的事业却有声有色,轰轰烈烈,格兰特毕业于西点军校,他在南北战争中发迹。  到了1839年,他接到了国会议员托马斯·赫穆(Thomas Hamer)的推荐他去西点军校的推荐信,此人过去是格兰特母亲的老友。但问题是这个议员在写这封的时候,把哈勒姆(Hiram)这个名字忘得一干二净。于是他按照西方的取名习惯,自作主张地把格兰特母亲婚前的姓辛普森加了进去,变成了尤利西斯-辛普森-格兰特。所以当格兰特接到这封推荐信的时候,只好将错就错,在自己的申请表上填上了尤利西斯-辛普森-格兰特,之后这个被迫改的名字也就跟随了他一辈子。  虽然自己很不愿,但是在父亲的威逼下,格兰特于1839年5月29日到达了西点军校。在校期间表现平平,没有什么突出或是引人注意的成绩。四年后毕业时,在39人的班级里,排名21毕业。此时正好赶上了墨西哥战争,格兰特被授予少尉军衔派往了第4步兵团,在圣扎珈里·泰勒(Zachary Taylor)指挥下,他的职位是军需官。总体而言,他在这个职位上表现很不错,只是有的时候表现的过于莽撞些。在马里莫(Molino del Rey )和查培尔佩戈战役(Chapultepec)战役中,格兰特参加了实际战斗,表现得极为勇敢。战争后被提升为中尉,派往了西部地区继续服役。但是其间,格兰特却被他的一个陋习搞得麻烦满身,就是他过于贪杯。甚至在他执行勤务的时候也不例外,数次被宪兵人赃俱获地当场抓获。结果1853年,格兰特由于再次在工作期间酗酒,而被“流放”当时的边疆—旧金山。  到了1854年,他在上司的强烈要求下,主动递交了退伍申请,也得到了批准,以上尉军衔退役。然而在军中却留下了“酒鬼”的。同年9月,他回到了老家取了朱丽亚-登特-格兰特为妻,之后又到了伊利诺伊的格利纳开始经营商店,做起了倒卖矿石和杂货的生意人。此时,格兰特的家庭出现了一个很复杂或是爱人寻味的局面。格兰特的父母都是很激进的废奴主义者,然而他的妻子却是拥有黑奴。当朱丽亚嫁给格兰特,从自己的娘家带来四个黑奴,被当作嫁妆而来。直到1863年的《废奴宣言》的发布,这四个黑奴始终是格兰特家“财产”的一部分。在1859年3月12日,格兰特在给他父亲的信中很坦白地说:“朱丽亚无法好好地生活,如果没有了这些黑奴。”而在1858至1859年,格兰特自己也买了一个30多岁的黑奴威廉·琼斯(William Jones)。这种情况也导致了他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与不和。 格兰特夫人当内战爆发后,格兰特被作为预备役征兆入伍被授予了上校军衔,却被他回绝,直到州长亲自和约见后才收回了之前的拒绝。他先是担任了第21伊利诺伊步兵团的指挥,到了1861年9月,格兰特被迅速提拔为准将。他的首次重要战斗是对密苏里州贝尔蒙南军的突袭。他指挥北军让南军受到了出其不意的打击,然而之后由于友军配合的失误从导致南军从攻击中撤退成功,之后南军又得到了增援反而北军赶了回去。  格兰特第一个大的胜利,来自他对亨利要塞(Fort Henry)和道格拉斯要塞(Fort Donelson)围攻的成功,在1862年2月他先后攻下了这两个在密西西比流域的重要据点。在围攻期间,南军曾按当时战争惯例提出过短时间休战的要求,而格兰特却回答道:“No terms except an unconditional and immediate surrender can be accepted. ”格兰特就此第一次在内战中提出了“无条件投降”的说法,这个名词开始贯穿他之后的战争中的所有行为。这个胜利对北方无疑地一个巨大的鼓舞,此时的北军在东部战场的情况却很不乐观,在李对抗下,北军陷入了苦战。所以当林肯听到这个消息后,很兴奋当即提拔格兰特为少将。格兰特被任命开始组建田纳西方面军,同时结识了他的老乡--威廉-提康普赛-谢尔曼,谢尔曼此时成为了他师长。 到了四月,格兰特迎来了西部战场上最血腥的一次战斗。田纳西方面军在夏伊洛(Shiloh)迎来了他们的头一次战役。战役第一天,北军显然无法适应南军的迅猛打击,匆促迎战结果自然是大败而归。而日后,谢尔曼的部队赶到了战场。谢尔曼当南军迅速向先前溃退的北军追击的时候,出其不意地从斜里杀出猛击了对方的侧翼。南军遭到了这一出其不意的打击,顿时乱作一团,败退中的格兰特又趁势大杀回马枪,反败为胜将南军彻底击溃。这和东部战场的困境同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之后格兰特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对维克斯(Vicksburg)的围攻作战,这和盖蒂斯堡一并成为了这场战争中最重要的战役,也是他一生最为重要的一次战斗。 围攻部署七月,格兰特首先任命谢尔曼为菲斯军官区总司令,负责对南军的坚强据点威克斯堡(Vicksburg)发动进攻。但是由于兵力严重不足,谢尔曼的攻击并不成功,战局陷入僵持。维克斯堡小城位于密西西比河中游,大河在此处变得很狭窄,所以地理很重要。控制了维克斯堡就等于控制了整条密西西比的交通控制权,在战前这里就是整条河上的交通运输的总转站和中心,其战略价值极大。 维克斯堡繁忙的码头到了1863年年初,格兰特亲自率领部队开始对维克斯堡展开了围攻作战。他首先将打算援救维克斯堡的南军蒋斯顿的部队挡在了维克斯堡站区之外,集中力量将其打退。 之后,再调回头开始展开围攻。他在维克斯堡外挖了两条围攻线:内对垒线(Contravallation)和外对垒线(Circunvallaton)。把维克斯堡围了一个滴水不漏,大摆铁桶阵。到了1863年5月,格兰特的部队人数上升到了7万2千人,火炮248门;此时维克斯堡内南军仅为4万5千人。同时在密西西比河上,在格兰特的要求上,海军的大批铁甲舰也保卫断绝了维克斯堡的水上联系。就这样,格兰特把维克斯堡彻底地包围了,之后就实施粮食的禁运,力图困死守军,当然城中的市民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而面对南军司令彭贝尔顿让市民离开的维克斯堡的要求,同样遭到格兰特的一口拒绝,坚持南军必须无条件投降。北军的炮兵每天不分白天黑夜日日连续对维克斯堡进行无间断炮击,每天只因为炮兵吃饭和补给的要求停止炮击三小时,其余的二十一小时都是无休无止的猛烈炮击。就这样到了1863年7月4日也就是美国独立日,同样也是东部盖蒂斯堡战役的后一天,南军在坚守了7个月,弹尽粮绝后终于向格兰特“无条件投降”。 围攻中的格兰特在这次战役中,和他的伟大胜利相比,格兰特的损失却并不显得很重大,他一共损失了9千人左右。而南军伤亡了1万2千人,另有3万5千人投降被俘。而城中至少3至4千名市民由于围困造成的饥饿和炮击而死亡,其中大部分都是妇女和儿童。格兰特还是于1863年7月攻下了这个战略位置极为关键的城市。至此,北军彻底控制了密西西比河流域,进而开始威胁南方的后方地区。之后格兰特毫不松懈继续推进,在查努罗加(Chattanooga)突破了南军的防线,进抵了乔治亚州的边境,进展极为顺利。然而在格兰特刚刚取得了这一身胜利后,之后詹姆斯-朗斯特 (James Longstreet)带着他的田纳西方面军从北面长途近100英里突然对格兰特的获胜之师发动了奇袭,虽然只有2两万但是却让北军遭到了失败。这也成了格兰特在西部战场上唯一的一次失败。但是之后,格兰特还是依靠自己的兵力优势维持住了战线,稳定了战局。  到了1864年4月,对格兰特一直很偏爱的林肯,终于任命了格兰特为陆军总司令。他开始转战到了东部战场,同时任命谢尔曼为西部方面军最高司令,而格兰特也给他下达了那条著名的命令“create havoc and destruction of all resources that would be beneficial to the enemy。”明确要求谢尔曼对南方进行毁灭性的不计后果,不惜代价的摧毁。同年5月,谢尔曼开始入侵乔治亚州开始了亚特拉大攻略。而他自己开始率领12万大军在东部开始和由李将军率领的北弗杰尼亚军团作战,他目标就是占领“叛军”的首都里士满。此时,格兰特更是放言,他要抽打李(Whip Lee),打破李这个“南方的神话” 身为总司令的格兰特此时李的军团只剩下了6万人,但是他却是格兰特前所没有遇到过的对手。在荒原战役(Wilderness),斯巴萨维利亚战役(Spotsylvania),诺斯-安娜战役(North Anna)和冷港战役(Cold Harbor)中,格兰特都弱于自己的兵力和装备李,所击败。李硬是把强大的北军挡在了里士满以外,格兰特在几个月间足足损失了6万人。虽然如此,但是南方败亡的命运并不是李个人可以扭转的。  到了1865年,李终于在格兰特不屈不挠的压力下不得不由于放弃了里士满开始南撤,打算与蒋斯顿的部队会合。终于,李和格兰特在阿托克马(Appomattox)展开了最后的战斗,李面临被包围的处境,决定投降。李和格兰特在阿托克马斯的法院会面商讨投降事宜。在得到了格兰特决不会关押迫害一名南军士兵的保证后,李同意在投降协议上签字。最后,双方在互相尊重的气氛中签署了协议。李手下的2万8千饥寒交迫的士兵正式投降,也标志着历时将近5年的残酷厮杀终于停止了。虽然格兰特之前对李从来没有表现过什么敬意,倒是总对李冷嘲热讽,然而在这次会面中却表现出了极大的善意。 格兰特和李在投降后的一起骑马交谈在战后,格兰特和继任林肯的总统安德鲁-约翰逊发生了巨大矛盾,格兰特最后站在了对抗总统的国会一边,并且加入了要求严惩南方诸州的共和党,成为了其中激进份子。在担任了全美陆军总司令后,格兰特提拔了自己的老部下—谢尔曼为西部军区司令,并发动了对印第安人的最后一战,到了19世纪70年代印第安人的势力被彻底地摧毁了。凭着战争期间带来了巨大威望作为共和党候选人赢得了总统选举,成为第18任美国总统日后并连任一届(1869年-1877)。当年的“酒鬼”,此时则成为了位高权重的总统。 作为总统的格兰特,不过杰出的军人,往往并不能成为很好的政客,格兰特也不例外。入住了白宫后,格兰特还如同在运转自己的司令部,大批他军中好友被提升为政府高官。然而在处理当日愈演愈烈的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问题上,他同样没有好的解决方法。到了最后,他自己内阁班子里也是贪污腐败成风,连副总统都被爆出受贿的丑闻。总体而言,他的8年任期政绩上乏善可陈,倒是被誉为了“史上最腐败的八年”。格兰特从白宫退下来后,成为了一家金融投资公司的大股东,但事后却遭到了破产的命运,欠了一大笔债。最后,格兰特只好写回忆录来以版税还债。1885年,当他完成自己的回忆录两个月后,7月24日格兰特由于长期抽吸雪茄而导致的喉癌去世。   1843年毕业于美国陆军军官学校(西点军校)。参加过美墨战争。格兰特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从美国军事院校(西点军校)毕业的军人总统。他在美国南北战争中屡建奇功,有“常胜将军”之称。  1854年退役。内战爆发后,在伊利诺伊州加利纳协助招募和训练部队。后任志愿军闭长、旅长,在西部战场作战。1862年2月率部攻占南部闹盟军据守的亨利堡和多纳尔森堡,威名大震,擢升为少将。同年4月在复洛会战中重创南军。  1863年4—7月指挥田纳西军团采取迂回包围战术,进攻南军 密西西比河畔最重要的堡垒维克斯堡,经过艰苦的外围作战和攻坚战,迫使守军投 降,俘3.1万人。11月率部击败围攻查塔努 加之敌。1864年3月任联邦军总司令,领陆军中将衔。随后,与W.T.谢尔曼共同制定 东西战场协同作战,分割歼敌的作战汁划。 5月率主力在弗吉尼亚与 R.E.李统率的南军主力决战,并命令谢尔曼进军佐治亚。 给南军以沉重打击。1865年4月2日率部 攻占南部同盟“首都”里士满,迫使南军于4月9日在阿波马托克斯投降。他具有政治胆识,认识到废除奴隶制和武装黑人的重要性;善于把握战争全局,作战指挥坚决果断;强调不惜代价主动进攻,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破坏敌人战争潜力、为取得内战的胜利做出卓越贡献。  1866年4月晋陆军上将。1867年8月—1868年1月任代理陆军部长。1869—1877年连任两届美国总统,政绩平平。著有《U.S.格兰特的个人回忆录》。   格兰特死后美国为了纪念这位历史人物,建造了格兰特将军国家纪念堂(General Grant National Memorial)。然而纪念堂下埋葬的并不是格兰特本人,而是由里塞斯·辛普森·格兰特(Ulysses Simpson Grant)和他的妻子朱莉娅·登特·格兰特(Julia Dent Grant)。这座建筑有46米高,花费6000000美元,于1987年建造。  格兰特与朱莉亚于1848年结婚,生有三子一女。参战时他已42岁,当时为上校,指挥一个团。但短短的4年当中,他从上校升为中将,担任联邦军总司令。林肯在1864年3月任命他为最主要的将军。格兰特迫使南方军总司令罗伯特·李(Robert Edward Lee )向他投降。凭借自己的军威,格兰特于1868年当选总统。1872年连任。尽管格兰特能征惯战,但并不等于善于理政,格兰特的平平政绩与他的赫赫战功成为明显对照。特别是在第二次总统任期内,他对南方奴隶主妥协让步以及对贪污腐化的属员采取姑息纵容态度,引起了选民的普遍不满。尽管他渴望继续当政,但事与愿违,他落选不得不离开白宫。  格兰特卸职后曾周游世界,并想在政治上东山再起,但未能如愿。有趣的是,落选后,格兰特夫妇仍迟迟不搬出白宫,直到新总统海斯就职了,还得来白宫参加由格兰特夫人一手操办的午宴。更有趣的是,格兰特夫妇觉得无家可归,于是退职后决定四海为家。他们花了三年多的时间,游遍了英格兰、比利时、德国、瑞士、意大利、丹麦、法国、埃及、巴勒斯坦、挪威、俄罗斯、印度、暹罗(泰国)、中国和日本。  格兰特退休后,成为一家金融公司合伙人,但是经商失败,以破产告终。在那段期间,他获悉自己有喉癌,并开始写回忆录,以还清他的债务,供养家庭,他和死神赛跑,最终回忆录挣到了450,000美元。在完成最后几页不久,于1885年,格兰特病逝。

49、1227年07月23日 丘处机,中国道士

丘处机

  丘处机(1148--1227年),是道教的一支全真道掌教人。字通密,号长春子。登州栖霞人(今属山东)人。金庸笔下《射雕英雄传》人物之一.  金代登州栖霞(山东)人,字通密,登州栖霞人,号长春子,后赠号长春真人。年十九出家宁海昆仑山(今牟平东面)。师王重阳,和其它师兄弟合称“全真七子”他们是:丹阳子马钰、长真子谭处端、长生子刘处玄、长春子丘处机、玉阳子王处一、广宁子郝大通、清静散人孙不二(马钰之妻)。全真七子随王重阳一起创立道教全真派,丘处机在王重阳去世后入磻溪穴居,历时六年,行携蓑笠,人称“蓑笠先生”。后又赴饶州龙门山(今宝鸡市)隐居潜修七年,成为全真龙门派创始人。  相关记载  《医源资料库》:丘处机 ,著名道士、养生家。1148-1227年,字通密,自号长春子。登州栖霞(今属山东省)人。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曾应元太祖成吉思汗之诏前往西域雪山,应其“有长生之药否”之问时,答以“有卫生之道,无长生之药。”“敬天爱民之本”“清心寡欲为要”,并以戒杀、清心寡欲等养生之理劝喻太祖。太祖深深折服,并予虎符及玺书赠之。后定居北京,建白云观,卒葬后殿中,墓今尚存。养生专著有《摄生消息论》一卷等。  相关历史  金大定年间,学道于全真教祖师王重阳,与另外六弟子被称为“七真”或“全真七子”。王重阳死后,他隐居皤溪(今陕西宝鸡东南)、陇州(今陕西陇县)等地,潜心修炼,渐有声名。曾一度被金世宗召至中都(今北京)传教。后还乡,隐居栖霞山。  金兴定三年(1219年),成吉思汗西征途中,听随行的中原人介绍丘处机法术超人,遣使相召。1220年秋,丘处机率弟子从山东莱州动身,经宜化(今河北宜德),越野狐岭,东北行至呼伦贝尔,再沿怯绿连河西行,穿越蒙古高原、金山,甫下经别十八里、昌八里(今薪疆昌吉)、阿力麻里,塔刺思河、塞蓝。(今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霍阐没辇(锡尔河)、撒马尔罕、碣石(今乌兹别克斯坦沙赫里·沙勃兹),越阿姆河而南,1222年初夏在大雪山(今阿富汗兴都库什山)与成吉思汗会见。进言“敬天爱民为本”,“清心寡欲为要”,被尊称“神仙”。  东归后,受命在燕京太极宫主管天下道门,使全真道得到较大发展。死后遗骸葬于白云观(在今北京宣武区)。著有《溪集》、《鸣道集》等。徒弟李志常著《长春真人西游记》,记其西行经过。    丘处机自幼失去双亲,尝遍人间辛苦。童年时即向往修炼成“仙”。栖身村北之公山,过着“顶戴松花吃松子,松溪和月饮松风”的生活。为磨炼意志,曾一次次将一枚铜钱从石崖上扔进灌木丛,然后再去寻找,不得不止。   19岁时,丘处机独自去昆嵛山烟霞洞修行。翌年9月,闻陕西终南山道士王重阳至宁海州传道,遂下山拜其为师,成为王重阳第一位弟子。他以虔诚、机敏和勤勉好学,深得王重阳器重。1169年(金大定九年),王重阳携弟子4人西游,途中病逝于汴梁城,弥留之际嘱咐说:“处机所学,一任丹阳。”自此,丘处机在马丹阳教诲下,知识和道业迅速长进。   1174年(金大定十四年)8月,丘处机隐居皤溪(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潜修7年,又迁陇州龙门山潜修6年。期间,他“烟火俱无,箪瓢不置”,“破衲重披,寒空独坐”,生活极为清苦。但他“静思忘念,密考丹经”,潜心于养生学和道学的研究,并广交当地文人学士,获得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   1188年(金大定二十八年)3月,丘处机应金世宗召,从王重阳故居赴燕京(今北京),奉旨塑王重阳、马丹阳(时已去世)像于官庵,并主持了“万春节”醮事。向皇帝作“持盈守成”的告诫。由此名声大振。   1191年(金明昌二年)秋,丘处机回归故里修建滨都宫(赐号太虚观)作为传道之所。1206年(金泰和六年),他重返宁海,改马丹阳故居为玄都观。1208年后,丘处机曾两访崂山,足迹遍及青州、登州、莱州等地,扩大了全真教的影响,1214年(金贞祐二年),益都杨安儿起义军攻克登、莱等州,丘处机奉旨招抚了部分义军。其时,金、蒙、南宋三势鼎立,争相诏求丘处机,他概不应诏。   1219年冬,元太祖成吉思汗派近臣刘仲禄持诏书相邀,丘处机说:“我循天理而行,天使行处无敢违。”遂带弟子18人前往。历时3年,行程万里,74岁高龄的丘处机终于会成吉思汗于雪山。每每进言:“要长生,须清心寡欲;要一统天下,须敬天爱民。”此讲深得成吉思汗赞赏,口封“神仙”。在丘处机的影响下成吉思汗曾令“止杀”。1224年(元太祖十九年),丘处机回到燕京,奉旨掌管天下道教,住天长观(今白云观)。同年,丘处机曾持旨释放沦为奴隶的汉人和女真人3万余。并通过入全真教即可免除差役的方式,解救了大批汉族学者。自此,全真教盛极一时,丘处机的声誉亦登峰造极。寺庙改道观、佛教徒更道教者不计其数。1227年(元太祖二十二年),丘处机病逝于天长观,终年80岁。元世祖时,追封为“长春演道主教真人”。人物著作  丘处机遗著有《大丹直指》、《摄生消息论》、《蹯溪集》和《鸣道集》等。其诗词作品,在金、元之交有一定的代表性,后人所编《元诗别裁》、《词林纪事》都选有他的作品。<<蹯溪词》一卷,由近人朱孝成辑于《疆村丛书》。丘处机西游经历,由其弟子李志常的《长春真人西游记》详载。   丘处机诗选  十年兵灾万民愁,千万中无一二留。  去年幸逢慈诏下,今春须合冒寒游。  不辞岭北三千里,仍念山东二百州。  穷极漏诸残喘在,早教生民得消忧。  自古中秋月最明,凉风届后夜弥清。  一天气象沉银汉,四海鱼龙跃水精。  吴跃楼台歌吹满,燕秦部曲酒肴盈。  我之帝所临河上,欲罢干戈致太平。  天苍苍兮临下土,胡为不救万民苦?  万灵日夜相凌迟,饮气吞声死无语。  仰天大叫天不应,一物细琐徒劳形。  安得大千复混沌,免教造物生精灵。  呜呼天地广开辟,化生众生千万亿。  暴恶相侵不暂停,循环受苦知何报。  皇天后土皆有神,见死不救知何因?  下士悲心却无福,徒劳日夜含酸辛。  极目山川无尽头,风烟不断水长流。  如何造物开天地,到此令人放马牛。  饮血茹毛同上古,峨冠结发异中州。  圣贤不得垂文化,历代纵横只自由。  坡陀折迭路弯环,到处盐场死水湾。  尽日不逢人过往,经年时有马回轘。  地无木植惟荒草,天产丘陵没大山。  五谷不成资奶酪,皮裘毡帐亦开颜。龙门派的历史  龙门派是全真道分衍的支派之一。它承袭全真教法,处于道教衰落的明清时代。   该派尊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为祖师。尊丘处机弟子赵道坚为创派宗师。赵道坚(1163~1221),原名九古,祖籍檀州(今河北密云),父任平凉府同知时,徙居平凉(今属甘肃)。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载其事,《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列有其传。金大定十七年(1177)入道,十九年,师马钰于华亭(今属甘肃)。二十年,马钰还终南,命其往龙门山师事邱处机,易名道坚。元太祖十四年(1219),处机应成吉思汗之诏赴西域,选赵道坚从行,为十八随行弟子之一。途经一年余,于1221年五月渡陆局河,七月越阿不罕山,十一月至赛兰城。道坚谓尹志平曰:"我随师在宣德时,觉有长往之兆,颇倦行。后尝蒙师训,道人不以死生动心,不以苦乐介怀,所适无不可。今归期将至,公等善事父师。"①数日示疾而逝。邱处机命门弟子葬九古于东郭原上。观上述赵道坚行谊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似无创立龙门派的行为和打算;而龙门派以之为宗主者,恐系出于依托。  丘处机在历史上确有其人,道号长春真人。丘处机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当时,蒙古铁骑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打便天下无对手,灭国无数,建立了一个世界历史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当时,蒙古骑兵每攻占一个城市、一个国家,轻者大肆劫掠、抓战俘和女人为奴隶,重者屠城,满城人口尽数屠杀。可是后来当成吉思汗的子孙灭宋之时却少有屠城,也使得中国多少年来的文化、建筑等等诸多方面没有遭到毁灭性打击,这中间丘处机所起的作用的不可估量。成吉思汗西征印度之时,丘处机受成吉思汗邀请第一次去会见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深感丘处机知识渊博,以长者之礼待之,丘处机于是以中原文化,诸如孔孟之道引导成吉思汗,才使成吉思汗放弃了攻进中原后大肆屠城掠夺的打算,并且让其子女学习中原文化,以礼御兵。只因丘处机乃一个道士,在儒家文化为主导的宋朝乃至后世,历史并没有给丘处机一个公正的待遇,可叹啊!   金庸是很懂历史的,而且书中所记录的丘处机的诗歌乃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真正由丘处机所写的,而黄药师是一个虚构的人物,金庸不会为其代笔的。长春真人济世救民思想  邱长春真人是“万里赴诏,一言止杀,悲天悯人”的道教全真龙门开创祖师。在学术界有不少人对他进行过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撰文予以评价。尤其是在对他思想评价的认识上,各有说法。尽管如此,笔者翻阅了有关史料,觉得对他的思想还是有进一步说明的必要。 长春真人姓邱名处机(1148一1227),字通密,一号长春子,世称长春真人。出生于山东栖霞县滨都村,幼敏而强记,博而高才。时南宋高宗称巨纳贡于金。黄河流域及苏北,皖北皆在金人铁蹄蹂蹦之下。中原失主,战祸不息,民不聊生。宋孝宗乾道二年,即金世宗大定六年(1166),十九岁的邱长春在此境遇恶劣的社会环境中,以超尘俗之见,另辟人生蹊径,于是入牟平岚箭山学道。盟年闻全真教主王重阳在宁海州城传道。“遂竭蹂而往,抠衣请教”(《金莲正宗记》)。重阳真人大器之,一长春乃拜为师。重阳祖师原名中孚,字允卿,后应武举,易名德威,字世雄。陕西咸阳人,出身豪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痛祖国之沦亡,悯民族之不振,眼看山河破碎,却又无能为力,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使他遁身于道门。在金大定七年(1167)夏,离陕东游山  东,闰七月到达宁海,遇马钮、孙不二夫妇,遂筑庵居之,开始创立“全真教”。其旨以“识心见性、澄心诚意,抱元守一,存神固气为真功”,以“济贫拔苦、先人后己、与物无私为真行”。《全真清规》云:“祖师设教,仙圣度人,开大乘之门径,通众妙之要津,伸归元而造理,警忘心以全真,贵思心于清静,务圆性于朴淳”。主张三教合一,意在民族文化不致泯灭。教人诵习《道德径》、《般若心经》、《孝经》(《甘水仙源录》)。《全真祖师碑》称:“凡立教必以三教名之”。至大定九年贡阳祖师先后共收了马饪、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七名得意弟子。这七位弟子为全真教的广泛传布建立了功勋。后来人们尊他们为七真。长春真人随重阳祖师在山东活动二年多,随后南游汴梁,岁月既久,道心愈坚。后重阳羽化,长春  与马钰、谭处端、刘处玄等护枢归终南山,葬重阳于故乡,四人庐墓礼毕而后别,长春真人乃入础溪穴居,以待随缘行事,济世救民。《甘水仙源录》记他此时“日乞一食,行则一蓑,虽策瓢不置也,人谓之蓑衣先生,昼夜不寐者六年,继而隐陇州龙门山七年”。  长春真人直接继承了王重阳三教合一的思想,阐扬全真旨意。睹尘世之灾难,悟人生之真谛,认为先圣所示之大道,各有旨趣而一理相贯,不相违逆。他曾说:“儒释道源三教祖,由来千圣古今同”(《磻溪集》卷一)。三教大道,皆可救世,适时而用,只是世人执迷不悟,自造忧患。在处世上,他说“和光同尘随是非,化声相待无相洁”,然而“达士随方化有情”(《磻溪集》卷三),就是说达士无除暴惩恶之权,只宜随缘说法,方便行事,弘扬教化,引人向善而已。虽然“众人皆不悟,三教莫能规”(《磻溪集》卷四),而长春真人仍致力干“建德随方料物宜,因时设教从人乐”(《磻溪集》卷三)。真人年逾七旬,西游万里,度化成吉思汗戒杀。  长春真人谨言慎行,德高于人。金大定戊申(1188)春二月,世宗闻其名,遣使来召,所赐甚厚,辞而不受,后放归山。明昌改元,长春东归海五,居栖霞,修建坛宇。到了戊辰(1208)年,已声誉鸿起,名满四方,所建坛宇金帝颁勃为太虚观,并加赐《玄都宝藏》六千余卷。邱长春居海上,享有颇高声望,达官贵人敬奉者口益双众,当时金之名臣,定海军节度使刘师鲁,邹公应中二老皆为之友。由于他的道德誉望日隆,名动朝野,因而“金宋之季,俱遣使来诏,不赴”(《元史·释老志》)。但就在宋遣使来诏的同时,元太祖成吉思汗西征乃蛮(今之奈曼,在新疆塔县一带)也遣近臣刘仲禄来聘。长春真人经权衡,认为西行有利于拯救生灵,遂毅然西行。在李道纯《邱长春真人传》中说:“人皆以为师南行,盖南方奉道之意甚厚,而北方则杀戮太过,况复言语不通。而我师不言,但选门人之可与共行者得一十八人同刘仲禄西行”。长春真人之所以这样选择,正是因为北方杀戮太过的原故,希冀此行可力劝成吉思汗戒杀,稍敢兵祸。遂谓弟子日:“我当前往”。金兴定四年(1220),长春真人以悲天悯人的救世热枕,不计自己七十三岁高龄,万里赴诏。真人北上,在离燕京(今北京)寄道友诗中,表明千万中无一二留。去年幸逢.不一不春顶合冒寒游。“一穷急漏诛残喘在,一早教身命得消忧”(《长春真人西游记》)。真人在西行途中,赌三太子之医官郑公诗云:“我之帝所临河上,欲罢干戈致太平”,也表明应诏之意图。长春真人抵达雪山,于成吉思汗诏见之前首先提出“道士见王者不跪拜”,成吉思汗准之。真人与成吉思汗正式“论道”有三次(内容详见《玄风庆会录》、《长春真人西游记》及《元史·邱处机传》),力劝太祖“清心寡欲”、“敬天爱民”、“好生止杀”。不但劝其收敢远兵之祸,即回师中原,亦必以仁心始能平夭下。真人对此曾赋诗云:“十年万里干戈动,旱晚回师望太平”(《邱长春真人西游记》)。太祖深契其言,曰“神仙所言,正合肤心”。真人几次论道之言,都命礼部官员在旁纪录下来,并召集太子诸王大臣日“天稗神仙,为肤言此,汝辈各铭诸心”。又曾以“已许不杀掠”布告中外(《元史·太祖纪》)。“于是锡(赐)之虎符,副以玺书“二。时大兵践蹂中原,河南北尤甚,民摧俘戮无所逃命,处机还燕京,使其徒持碟招求于战伐之余,由是为人奴者得复为良,与濒死而得更生者,毋虑二三万人。中州人至今称道之”(《新元史》、《旧元史》邱处机传)。“长春化服成吉思汗杀掠之心,所救之生灵多矣,岂止河南北之二三万人而已哉?是真行道济世,功德无量者也”(周绍贤著《道教全真大师丘长春》)。长春真人如此修道行化,何功利思想之有?然而有人却否定子他的救世之功,这是不公平的。  我们进一步追溯长春真人往昔的悲世悯人思想言行,就更可以知其为人了。在《磻溪集》的字里行间,处处可以寻到。如他的《述怀—调寄满庭芳》词云:“漂泊形骸,颠狂纵迹,状同不系之舟。逍遥终日,食饱恣遨游。任使高官重禄,金鱼袋,肥马轻裘。……深知我,南柯梦断,心上别无求。”这正说明了他不为名利所动,专心济人利物的思想。在“憨物诗”中写道:“天苍苍兮临下上,胡为不救万灵苦。万灵日夜相凌迟,饮气吞声死无语。仰天大叫天不应,一物细琐徒劳形……。”又诗云:“呈天生万象,万类属皇天,何事纵凌虐,不救生命全。阴阳成造化,生灭递浮现。最苦有情物,难当无善心”。他在“秦川吟”中写道:“十年苦志忘高卧,万里甘心作远游”。这些诗句都是他面对当时的社会,目睹生灵涂炭而发出的叹息和疾呼声。抒发了他悲天悯人,甘愿为人民而奔走的情怀。  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些史料中看到一些有关邱真人平生热心济世及其弟子传其道的思想言行记载。如弟子《尹清和语录》云:“丹阳师父全行无为古道也。至长春师父,惟教人积功行,存无为而行有为,是执古是谓道纪,无施不可。师父尝云:‘俺今日些小道气,非是无为静坐上得。是以大起尘劳作福上,圣贤付与得道之人皆是功行到,圣贤自然与之……”这段记载说明长春真人与丹阳真人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在修养上所走的路子也不同。说明了他只是在积功行,存无为而行有为的力行思想。元商挺《大都清逸观碑记》说:“长春邱公应骋南还,至盖里泊,夜宣教语,谓众人说;‘今大兵之后,人民涂炭,居无室,行无食者皆是也。立观度人,时不失。此修行之先务,人当铭诸心’。既居燕,上庶之托迹,道侣之来归坂者,不窗千数”。邱长春真人在当时乱世中,无处不以“救世为先务”作其行动的指南。正如《古今图书集成·跋长春真人手帖》所言:“虽寄身老子法中,而心实欲匡济斯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开辟了救世济民的有利条件,开创道教“十方丛林”体制。元王鄂《大宗师典常真人道行碑》说:“时河南新附,士大夫之流离于燕者,往往窜名名籍;公(李志常)委曲招延,饭于斋堂者日数千人,或厌其烦,公不恤也,其待之诚,类如此”。这一类觉世救人的史料尚多,元戈彀《清和妙道广化真人尹宗师碑》、徒单公《履冲和真人潘公神道碑》等均有类似的记载。  王重阳祖师创立全真教,而全真教的崛起,又是与邱长春真人的济世之奇功不可分的。当时人民信仰全真之事,随处可见,其推行之远,传布之速,足以惊人。《奉圣州永昌观碑记》云:“……全真教兴焉,渊真以明志,德修而道行。翁然从之,实繁有徒,其特达者各潜户多·“一敦纯朴素,有古遗民之遗风焉”。这就道出了全真教于金元之交的盛况。清末陈教友在《长春道教源流》中说,全真教是乱世中积极的宗教,而邱长春真人更是积极的人物。乾隆曾为北京白云观邱祖殿题联日:“万古长生不用餐霞求秘诀;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真可谓至言之笔。长春真人之所以能为世人而立奇功,取得前哲后贤之佳誉,是他以“救世济民”思想为行动指南的结果。

50、1073年07月23日 周敦颐,中国文学家,哲学家,我国理学的开山始祖

周敦颐

  周敦颐(1017~1073),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敦颐,諡号“元公”,字茂叔,号濂溪先生,中国宋代(北宋)大儒,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封“先贤”,奉祀孔庙东庑第37位。他晚年定居庐山莲花峰下,以家乡营道之水名“濂溪”命名堂前的小溪和书堂,故人称濂溪先生,元公是他的谥号。他与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并称为“北宋五子”。以母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分宁(修水)主簿,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移桂阳令,徙知南昌,历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熙宁初知郴州,擢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所到之处,都很有实绩。“在合州郡四年,人心悦服,事不经先生之手,吏不敢决”。晚年知南康军,治所在今星子县城。曾游览庐山,为庐山的山水所吸引,在其自赋诗中道:“庐山我爱久,买田山中阴。”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故居濂溪以名之,遂定居于此,并将原在故里的母亲郑木君墓迁葬于庐山清泉社三起山。敦颐卒,亦附葬于母亲墓旁。以后子孙世居江州,后裔绵延。  周  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清代学者黄宗羲在他的《宋儒学案》中说道:“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木,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在以后七百多年的学术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课题。  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骨。但没有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并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到他的门下,后二程均为著名理学家。南宋学者,胡宏对敦颐的理论学加以尊信,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他评价很高,为他作事状,又为《太极图·易说》、《易通》作了注解。张栻称他为“道学宗主”,其名声逐渐大起,九江、道州、南安等地纷纷建濂溪祠纪念他,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到理宗时,从祀孔子庙庭,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  周敦颐性情朴实,自述道:“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他从小信古好义,“以名节自砥砺”。平生不慕钱财,爱谈名理,他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他虽在各地作官,但俸禄甚微,即使这样,来到九江时,他还把自己的积蓄给了故里宗族。  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字桥。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自此莲池名震遐迩。  九江的烟水亭最初是由周敦颐修建的,因为亭在湖心,一墩如月,故名“浸月亭”。后不断兴废,取“山头水色薄笼烟”之意境,改名“烟水亭”。清顺治十七年,巡道崔抡奇复修烟水亭建立五贤阁,奉周敦颐为五贤之一。九江市区现在还有濂溪路、濂溪居委会等。  周敦颐著有《周子全书》行世。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周敦颐是把世界本原当做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肇始者。  他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道州营道地方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由于大量广泛地阅读,周敦颐接触到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想。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一直到汉代才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猎,这为他而后精研中国古代奇书《易经》创立先天宇宙论思想奠定了基础。  十五岁时,他和母亲一同上到京城,投奔舅父郑向,他是当时宏仁宗朝中的龙图阁大学士。这位舅父对周敦颐母子十分眷顾。  周敦颐故里在周敦颐二十岁时,舅父向皇帝保奏,为他谋到了一个监主薄的职位。  周敦颐在任职期间尽心竭力,深得民心。在生活中,周敦颐开始研究《周易》,后来终于写出了他的重要著作《太极回·易说》。它提出了一个宇宙生成论的体系。  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宋明理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宋明理学以孔孟之道的儒学为主干,还多方吸收了道家、佛家的思想精华,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  周敦颐就是北宋理学的创始人。《宋元公案》中对于周敦颐的地位有这样的论述:"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清大儒辈出,圣学大昌。"  这里所称的元公,就是周敦颐,元公原是他的谥号。这段话明确肯定了周敦颐作为北宋理学开山之祖的地位,他常常和高僧、道人游山玩水,弹琴吟诗。  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程颢、程颐两兄弟。  程颐在后来回忆说,他年少时就是因为听周敦颐讲道,因而厌倦了科举仕途。立志要学习和探索儒家的如何为圣王的道。  周敦颐死后,随着程颢、程颐对他的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他的名声也逐渐显扬。南宋时许地方开始建立周敦颐的祠堂,人们甚至把他推崇到与孔孟相当的地位,认为他"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帝王们也因而将他尊为人伦师表。  而周敦颐生前的确也以他的实际行动,成就了一代大儒的风范,他的人品和思想,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敬仰。  代表作:《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名篇赏析  《爱莲说》(宋)周敦颐  《爱莲说》(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2)蕃: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365~427年),字元亮,谥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著名的诗人。他很爱菊花,常在诗里写到,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4)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自从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余:我 淤泥:池塘或河沟里积存的污泥。  (6)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7)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  (8)香远益清:香气越远越清。益,更,越。  (9)亭亭:耸立的样子。亭亭净值,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  (10)植:古义:立;今义:种下。  (11)亵(xiè)玩:轻易而随便的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12)隐逸者:隐居的人。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便隐居避世。  (13)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人”。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因为牡丹看起来十分浓艳,所以这样说.  注: 翻译为:牡丹,是花中富贵的。  (14)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15)噫(yī):感叹词,相当于“唉”。  (16)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17)鲜(xiǎn)有闻:很少听到。鲜:少。  (18)宜乎:宜,应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译文:  水上地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是很多的。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缠生藤蔓,不旁出冗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则是花中的君子。唉!自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爱菊花的人了。像我一样爱莲花的人还有多少呢?但是爱牡丹的人却像星星一般的多。  “说”,古代文体之一,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结合议论和记叙,而偏重议论一些的文体。周敦颐的《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托物言志:就是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达某种情操、志向或思想感情。  [赏析]:周敦颐,北宋人,其人一生澹泊名利,不求闻达。他的这种高洁的人品,诚如北宋文学大家黄庭坚所誉:“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而他的传世散文佳作《爱莲说》恰恰正是他洒落胸怀所透射出的精神折光。莲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篇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概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之美就在于其一个“洁”字。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决不被俗人们轻慢玩弄。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谨严。 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这篇短文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练,的确是如莲之美——“不蔓不枝”。  [解读]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小品,风格极为简洁,语言凝练自然,比喻贴切,寓意深刻。特别要提出的是,作为理学鼻祖周敦颐的作品,这篇作品没有理学的陈腐气,而保留了理学家长于说理议论的优点。  文章先写了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盛爱牡丹的情况,作为一正一反的衬托,然后才从容不迫地说出自己喜爱莲花的原因,“出淤泥而不染”这一段是脍炙人口的片断,句句说的都是莲花,而同时句句又都是在说君子的道德品行。接下来作者分别把菊、牡丹和莲花称为花中的“隐逸者”、“富贵者”和“君子”,以比喻的方式,巧妙地把借花喻人的用意点了出来,赞颂了像莲花那样的君子的高尚志节,而对追求富贵的世俗思想加以讽刺。太极图说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之至矣。  作者:周敦颐(宋)  后人  绍兴籍的鲁迅(周树人)、周作人是其第32世孙,周恩来是其第33世孙。  广州市白云区龙归镇南村是周敦颐第9代后人的聚居地,现在已经到第31代。此外广东潮阳,浙江诸暨、金华等地都有周敦颐后人分布。  湖南省郴州市亦有元公后人,有中国银都之称的永兴县马田镇周家村现在已经到第34代。有世系家谱传下!  宗法(辈份)如下;  法后渊源衍爱莲   济子遐思水木缘  文风应自任皇系  仲季由西尚一鞭  光宗显祖承谟烈  世德祥开玉秀贤  有道家声能佑继  明经福泽定绵全  (光)字辈为始祖周归仁第36世孙(元公20世孙).现在已经到了归仁公50世,元公34世(有)字辈!

51、645年07月23日 耶齐德一世,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的第二位哈里发

耶齐德一世,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的第二位哈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