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

看一看历史上的这个日子发生了什么,经历一场时间的流动

分类:查询类

1、2007年07月27日 全国质量工作会议举行

  全国质量工作会议7月27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会议并讲话。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研究分析当前质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明确今后一个时期质量工作的任务,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提高我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温家宝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提出六点要求:(一)全面强化质量监管;(二)加快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三)坚持从源头上提高产品质量;(四)加强质量法制建设;(五)集中力量搞好专项整治;(六)加强舆论和信息工作。

2、2003年07月27日 鲍勃·霍普,美国著名的演艺者、喜剧演员(-1903年)

鲍勃·霍普

3、2001年07月27日 邪教使尼日利亚一少女涉嫌杀死51人被捕

  尼日利亚警方2001年7月27日证实,一名参加了邪教组织的13岁少女因涉嫌杀害51人日前被警方逮捕。  尼日利亚博尔诺州警长林吉姆在一个电台访谈节目中说,警方是在调查一名2岁儿童的失踪案时,在州首府迈杜古里将这位名叫哈桑的女学生逮捕的。在调查过程中,哈桑供认是她杀死了这名失踪男孩和另外50名同胞,其中包括她自己的父亲。  哈桑交待说,她是一个由所谓的“先知”领导的秘密教会的成员。哈桑目前被拘禁在迈杜古里的监狱中。警方没有透露哈桑杀人的具体细节。  近年来,宣传神秘崇拜和各种怪诞学说的邪教组织在尼校园中活动猖獗。1999年7月,一个邪教组织在尼日利亚南部奥逊州的一所大学里制造血案,杀害了该校3名反对邪教的学生。邪教活动在学校的蔓延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尼政府为此成立了专门调查委员会,限令在全国各学校中彻底清除邪教。  针对最近几个月来邪教活动出现回潮的趋势,尼日利亚各级机构加强了反对邪教的斗争。通过学校的耐心教育,尼日利亚南部的埃多州和科吉州一所工艺学校有84名学生宣布与邪教组织断绝关系。与此同时,警方也开展了一系列打击邪教组织、挽救生命的行动,有效控制了邪教活动的蔓延。

4、1998年07月27日 中国石油、石化两集团公司在京成立

根据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国务院关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有关问题的批复精神,经过半年时间的积极筹备,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正式宣告成立。1998年7月27日,两大集团公司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成立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出席大会并作了重要讲话。吴邦国在会上首先代表国务院对两大集团公司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并向两大集团公司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亲切慰问。他说,党中央、国务院对组建两大集团公司非常重视,把它作为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两大集团的筹备和组建过程中,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讨论,作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指示,朱(钅容)基总理亲自确定了组建的原则方针和要求。两大集团的组建,无论对于落实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加快石油石化工业的改革与发展,还是对于实现我国今年的经济发展目标,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吴邦国指出,1998年以来,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国际油价大幅下跌,过量进口和走私的冲击,石油石化行业生产经营面临很大困难。一季度有3700多口油井关闭停产,1—5月份石油石化行业首次出现亏损。但随着扩大内需力度加大,特别是实行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对生产拉动作用将进一步增强;降低银行利率,增加贷款,提高出口退税率,严厉打击走私,将进一步缓解企业困难;而产销一体化、内外贸一体化,又为企业提高效益创造体制上的条件。石油石化行业无论是产值还是利税,在工业经济中都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广大石油石化战线职工一定要在6月份盈利5.4亿元的基础上,大力规范成品油市场,严厉打击走私,保证国内油井能力开足,做好炼油厂产销衔接,加强企业管理,力保全年利润不低于100亿元。据了解,新成立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是国家在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基础上组建的石油石化企业,其成员企事业单位包括: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直属的12个油气田企业,从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划入的14个炼油化工企业和5个销售公司,从地方划转的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1个计划单列市的石油公司及其下属各级石油公司和加油站,吉林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吉化集团公司,以及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直属的其他企事业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侧重经营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业务,同时经营石油化工业务。新成立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是国家在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基础上组建的石油石化企业,其成员企事业单位包括: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直属和控股的22个炼油化工企业,从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划入的12个油气田企业,原中国东联石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5个生产企业及1个石油公司,从地方划转的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4个计划单列市的石油公司及其下属各级石油公司和加油站,以及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直属的其他企事业单位。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成立后,中国东联石化集团及中国东联石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将依法注销。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侧重经营石油化工业务,同时经营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业务。两大集团公司都由国家经贸委负责联系。国家授予两大集团公司原油、成品油外贸经营权,批准两大集团公司进行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的试点,两大集团公司分别作为一个整体列入国务院确定的试点企业集团名单。

5、1996年07月27日 奥运城市亚特兰大发生爆炸。

1996年7月27日北京13点15分,亚特兰大奥运会主新闻中心近旁的奥林匹克公园内发生一起爆炸事件,约两百人受伤,四人死亡。 这起爆炸发生时,奥林匹克公园内人山人海。在奥林匹克公园的一个白色帐篷舞台后,一颗炸弹突然发生爆炸。当时,这声巨响震惊了主新闻中心的所有记者。公园里的人立即纷纷离去。警察立刻将爆炸现场包围。据中国体育代表团团部官员透露,所有中国体育代表团的成员,无一人在奥林匹克公园发生的爆炸事件中受到伤害。 发生爆炸时,所有中国选手和官员在距离此地很远的奥运村里已经进入梦乡。另外,分散在多处驻地的170多名中国记者也多数已经回到旅馆休息。无一人受到这次爆炸事件的伤害。救火队人员说,在这次爆炸事件中至少200人受伤、 4人死亡。

6、1994年07月27日 普利策奖得主摄影家凯文·卡特自杀身亡

凯文·卡特

摄影家凯文·卡特,1994年7月27日被发现死在他的小货车内,显然是自杀身亡,终年33岁。 1993年,卡特和西尔瓦一起赶到北部边界去拍摄遍地饿孚的苏丹的叛乱活动。当飞机一降落在伊阿德村,卡特马上着手拍摄那些饥民。为了让自己从成堆的快要饿死的人的悲惨景象中放松一下,他走进了灌木丛。这时他听到了一声微弱的哭泣,一个小女孩正艰难地向食品发放中心爬行。正当他蹲下来拍照时,一只大鹰落在镜头里面。卡特小心翼翼地选好角度,尽可能不让那只鹰受惊。后来他说,他在那儿等了20分钟,希望那只鹰能展开翅膀。拍完照片后,卡特赶走了大鹰。注视着小女孩继续蹒跚而行。 然后坐在树下,点起一支烟,念着上帝的名字放声恸哭。西尔瓦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卡特不停地嘟嚷着想要拥抱他的女儿。 4月18日,“平平俱乐部”的一伙人又开赴托可扎,拍摄一 次暴力事件。因为阳光太强,卡特回到了城里。在收音机里他听到他的密友奥斯特布鲁克在托可扎被枪杀,莫尼诺维奇受了重伤。 奥斯特布鲁克的死彻底击溃了卡特。第二天他就回到托可扎,尽管暴力活动依然十分紧张。他说应该是他而不是肯去挨枪子儿。 据朋友们讲,卡特开始公开地谈自杀的事,一部分原因是密特朗这件事,更主要的是他对钱的焦虑,他已经入不敷出了。因而他很痛快地接受了一份出发到莫桑比克的任务。尽管定了三个闹钟,他还是误了早班飞机,更糟的是,当他从莫桑比克回来时,又把一包未冲洗的胶卷落在座位上。当他发现了自己的错误,驱车赶到机场时,已经什么都没有了。卡特恨不得去死。 7月27日,卡特生命的最后一天,他显得很快活。在床上一直呆到午时,他出去拍了一张片子。他向朋友们倾诉他的苦痛,有人劝他去看精神医生。 最后看到卡特的人是奥斯特布鲁克的遗孀莫尼卡。夜幕降临之时,卡特不请自到,向她讲述自己。还没有完全从丧夫的悲痛中恢复过来的莫尼卡当然不能给他什么安慰。时间大约是5点3O分。 晚19点,卡特开着他的红色长车来到布莱姆方特恩斯普洛特河边。小时候他常在这里玩。他用银色的胶带把一截花园里用的软管固定在排气管上,又从车窗送进车内。穿着没洗的牛仔裤和 T恤衫,他启动了车子,然后打开身旁的随身听,用一只袋子枕在脑袋下面当枕头。 他留下的遗书充溢着恶梦般的呓语。他极力想写下自己的一 生,分析自己的性格,还要解释、道歉。在从纽约回来后,他写到:“心情恶劣,没有电话……没有付房租的钱……钱!!!我被鲜明的杀人、尸体、愤怒、痛苦、饥饿、受伤的儿童、快乐的疯子的记忆纠缠不休,总是警察、总是屠夫……”然后是:如果运气好,我去找肯了。”

7、1989年07月27日 中共中央禁止高干子女经商。

中共中央政治局1989年7月27日召开会议,决定近期做几件群众关心的事情,包括清理整顿公司,制止高干子女经商,取消对中央首长的食品特供,中央首长一律使用国产车等。早先中央首长是坐红旗轿车。第一辆红旗轿车产于1958年,到1980年共生产1800辆。1983年上层决定红旗轿车停产,理由是车速低油耗高。当有重要会议北京人民大会堂外广场上停满了进口车时,百姓多有抱怨:中国能让卫星上天,为什么造不出小汽车呢?据说1989年7月启用红旗轿车决定后两个月,长春一汽10月就拿出10辆红旗轿车。

8、1987年07月27日 南方委员会组成

  南方委员会,亦称南方中心。根据1986年5月吉隆坡第二届政府间南南会议的决定,在同年9月召开的第九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上宣布成立南方委员会(South Commission),1990年改称现名。坦桑尼亚前总统尼雷尔 被推举为主席。1987年7月27日尼雷尔宣布南方委员会的组成名单,28名 成员均为第三世界国家著名的政治家、学者和社会名流,其中包括中国常驻日内瓦 联合国机构大使钱嘉东。成员以个人身份工作。总部设在日内瓦。该组织以协调和推动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促进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为宗旨,主要任务是根据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特别是南方国家面临的经济困难,研究南南合作的情况, 制定南南合作计划,推动南南合作的发展。在1990年8月加拉加斯第九次会议上,提出《对南方的挑战》的最报告,送交世界各国领导人及有关组织。报告包括了南方的发展、南南合作和南北关系三个方面,既提出了“自力更生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的方向。鉴于南北关系中对南方不利的前景及北方国家集团化的发展,报告呼吁南方国家重视集体的力量,并提出一整套加强南南合作的建议。

9、1985年07月27日 台湾男艺人许孟哲出生

许孟哲

10、1984年07月27日 英国外交大臣杰弗里·豪访问中国 邓小平等分别会见

  1984年7月27日至31日,英国外交大臣杰弗里·豪访问中国。访问期间,邓小平主任、赵紫阳总理分别会见杰弗里·豪。邓小平在会见中指出:我们在香港问题上,首先提出要保证其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在1997年后50年不变。我们非常关注13年过渡时期,只要过渡时期安排好了,我们并不担心1997年后的事情。外交部长吴学谦同杰弗里·豪就香港问题的主要方面举行会谈。会谈取得重大进展,双方就成立中英联合联络小组的问题达成协议。

11、1984年07月27日 西冈刚,日本棒球选手,效力日本职棒千叶罗德海洋队。

西冈刚

12、1984年07月27日 盖洛普民意测验首创者去世

乔治·盖洛普乔治·盖洛普是一位爱寻根问底的衣阿华人。是他首创了民意测验的技术,并使其成为政治与经济的一个重要工具。他在其瑞士的消夏别墅中去世,终年 82岁。盖洛普博士原是一位新闻学的教师,由于对1936年大选的准确预测而名声大振。他预测罗斯福将击败兰敦。此后,盖洛普民意测验一直很准,只有对 1948年预测杜威会击败杜鲁门那一次失了手。

13、1983年07月27日 中央军委授予朱伯儒“学习雷锋的光荣标兵”称号

  1983年7月27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授予朱伯儒“学习雷锋的光荣标兵”荣誉称号。28日,命名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陈云等九位中央领导同志分别题词,号召全国军民向朱伯儒学习。叶剑英的题词是:“人民公仆、模范党员”。邓小平的题词是:“学习朱伯儒同志,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李先念的题词是:“像朱伯儒同志那样,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团结一心,建设四化。”陈云的题词是:“向朱伯儒同志学习,为争取党风和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而努力。”彭真的题词是:“学习朱伯儒同志热心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邓颖超的题词是:“学习朱伯儒高尚的共产党员品质”。徐向前的题词是:“学习朱伯儒同志,做雷锋式的共产主义战士。”聂荣臻的题词是:“向朱伯儒同志学习”。杨尚昆的题词是:“学习朱伯儒同志,做共产主义思想的实践者。”

14、1982年07月27日 以色列飞机狂轰滥炸西贝鲁特平民区

1982年7月27日,以色列飞机飞临西贝鲁特中心上空,倾泻了大批炸弹,炸死120人,炸伤232人。这是自7周前以色列入侵黎巴嫩以来以军所采取的第一次这样的行动。以军指挥官说,下令采取这样的行动是要根除聚在这一城区内的大约6000名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员。本月,黎巴嫩局势又有新的动向。月初,10万多以色列青年举行示威游行反对黎巴嫩战争。这次示威游行是一场真正的和平运动的发端。两周以后,特拉维夫承认以色列在这次侵略中使用了集束炸弹。但他又说,这并不违反美一以关于限制使用威力极大的武器条约。美国参议员亨利·杰克逊说动用集束炸弹确系违反条约,并宣称以色列正使两个盟国的关系紧张化。与此同时,与黎巴嫩各派的对话,包括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对话已经停顿。以色列正在陷入有些人认为的一种打不赢的境地。

15、1981年07月27日 李小鹏,中国体操运动员,奥运金牌得主。

李小鹏

16、1980年07月27日 张建铭,台湾棒球选手,效力中华职棒兴农牛队。

张建铭

17、1980年07月27日 被推翻的伊朗国王死在埃及

1980年7月27日,被推翻的伊朗国王穆罕默德·里查·巴列维经过18个月凄风苦雨的全球性驱逐,死于埃及的一所军人医院。王后伐拉同她60岁的丈夫在一起。埃及总统萨达特是唯一为巴列维国王提供居留地的人,既出于人道主义原因,也出于感激国王在1973年埃及以色列战争期间给予埃及的经济援助。萨达特总统昨天下令为他举行国葬。国王去年10月在美国露面为的是在纽约就医,结果导致伊朗学生军在德黑兰抢占美国大使馆。他们仍然控制着52名人质,伊朗说国王之死无助于人质的命运,仍然要求把国王的亲属和他的财富归返给伊朗。

18、1977年07月27日 詹志文,香港商业电台DJ

詹志文

19、1976年07月27日 中国著名作曲家马可逝世。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马可,其代表作品《咱们工人有力量》《南泥湾》《夫妻识字》《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等在群众中广为流传。

  1976年7月27日,著名音乐家马可逝世。马可一生致力于民族音乐的研究,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像《南泥湾》、《夫妻识字》、《咱们工人有力量》等,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下面就给读者介绍《咱们工人有力量》这首革命歌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1947年初夏,音乐家马可在东北解放区的一个文工团里工作。一天,马可和团员们去工地参加工人假日义务劳动,休息的时候,在女团员为工人演唱《翻身五更》以后,老工人问:“你们有没有工人翻身的歌?给咱们唱一个。”“这个……我们还没有编出来呢!”马可面露窘色地回答。  这时,一位老师傅唱起了自己编的《工人四季歌》:“……秋季里来菊花黄,工人翻身自己把家当。成立了职工会,参加了自卫队,组织起来那么有力量。”老师傅唱歌的声音很朴实,嗓子还有点沙哑,可是他的歌声却很有吸引力,马可听了非常感动。  回到住所,马可用二胡拉起《工人四季歌》的曲调,团员们都围拢过来,静静听着。马可想:“要做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不学习工人大公无私的品质不行。应该编一首歌颂他们的歌,可怎么编呢?”马可一边拉琴一边思索,团员们也在思索着,议论着:“歌颂他们的生产热情。”“歌颂他们的坚决、勇敢、热情、乐观的精神。”“歌颂他们改造世界的气派。”“真是伟大!伟大的……力量!”“我看可以叫做《伟大的工人……伟大的力量》!”“不如干脆就叫《工人有力量》!”同志们的热情议论使马可进入沉思,《工人四季歌》的欢快曲调逐渐形成一个新的热情的旋律。先是用二胡奏出,接着小声哼唱,最后大家从轻声到强声唱了起来:“咱们工人有力量!嘿!咱们工人有力量,每天每日工作忙,嘿!每天每日工作忙,盖成了高楼大厦,修起了铁路煤矿,改造得世界变呀么变了样。”就这样,一首富有时代强音的工人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诞生了。  《咱们工人有力量》这首具有代表性的工人歌曲,像长了翅膀一样,翻山越川,从关外唱到关内,唱遍了全中国,从1947年一直唱到今天。

20、1975年07月27日 艾力士·罗德里奎兹,美国棒球选手

艾力士·罗德里奎兹

21、1974年07月27日 香港歌手陈奕迅出生

陈奕迅

22、1970年07月27日 统治葡萄牙40年的萨拉查逝世

统治葡萄牙40年的安东尼奥·萨拉查总理逝世

  安东尼奥·德奥利维拉·萨拉查(1889—1970),葡萄牙前总理。 生于科英布拉市附近维曼罗的一个小客栈主家庭。早年攻读神学,毕业后在家乡作 神甫。后入科英布拉大学学心,27岁时任该校经济学教授。1921年以“天主 教中心”组织代表身份当选议员。1926年军事政变后任财政部长,后因要求授 权控制国家全部收支未果辞职。1928年5月复任财长,克服了财政危机,并逐 步掌握国家实权。1930年7月建立法西斯政党国民同盟,自任首领。1932 年任总理直至1968年9月病重离职。1970年7月27日病故。他掌权的3 0多年中,对内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对殖民地进行残酷的剥削和掠夺。二次大战 期间,名为保持中立,实际倾向德、意法西斯。

23、1969年07月27日 埃以飞机在苏伊士运河上空决斗

1969年7月27日。在以色列同叙利亚的飞机进行了一切混战、以军攻击埃及的军营之后,埃及对以色列进行了报复性的空袭。这个月,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的战场再次转移到了空中。7月8日,在戈兰高地上空,以色列的法国制造的“幻影”式战斗机在30分钟之内击落7架叙利亚的“米格——15”战斗机。今天上午,埃及飞机又对西奈半岛上的以色列陆军阵地进行了攻击,这是本周内埃及的第3次攻击。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行动不同于以前的报复性袭击,而是一次明显的攻击。近几周来,以色列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敌人的飞机进行攻击,在过去的15天里共击落埃及和叙利亚飞机16架。自从 1967年的六天战争以来,他们声称共击落敌机41架,而自己仅损失8架。新近当选的法国总统乔治 ·蓬皮杜说,他将继续前总统夏尔·戴高乐的禁运政策,对以色列已经订购的50架“幻影”式战斗轰炸机实行禁运。

24、1969年07月27日 保罗·麦可·李维斯克(Triple H),世界摔角娱乐(WWE)旗下摔角名星。

保罗·麦可·李维斯克(Triple H),世界摔角娱乐(WWE)旗下摔角名星。

25、1965年07月27日 毛泽东接见海外归来的李宗仁及其夫人

  1965年7月27日和31日,毛泽东、刘少奇先后接见了从海外归来的前国民党政府代总统李宗仁和他的夫人。毛泽东在接见时说:跑到海外去的人,凡是愿意回来的,“我们都欢迎”,“都以礼相待”。李宗仁是6月13日从他旅居的美国出发、经瑞士秘密回国,于7月20日到达北京的。?

26、1965年07月27日 何塞·路易斯·奇拉维特,巴拉圭足球守门员

奇拉维特

27、1963年07月27日 国际知名的华人武打演员甄子丹出生

甄子丹

28、1962年07月27日 史亚平,“中华民国”“行政院”新闻局局长。

史亚平

  史亚平(1962年7月27日-),籍贯福建省福州,台湾地区女性外交官,现任台湾地区驻新加坡“代表”。  性别: 女  政党: 中国国民党  籍贯: 福建省福州  出生: 1962年7月27日   台北市从政经历  史亚平于1987年应届考上外交特考。受长官赏识,由“外交部”科员、驻美“代表处”秘书、“国安会”秘书长秘书、“外交部”副处长、副司长、直到驻澳大利亚代表处副“代表”,仕途一路顺利。其中最重要的阶段,是在1991-2000年间担任丁懋时(前驻美“代表”,后任“国安会”秘书长)机要秘书的时期,在这段时间中历经1996年台湾海峡导弹危机与辜汪会谈等两岸重要阶段,史亚平也因此累积不少与美国官员接触的经验,被媒体评价为善于沟通协调。  担任驻澳大利亚代表处副“代表”期间,马英九出访澳大利亚,由史亚平负责联络协调接待事宜,表现杰出获得马英九赏识,于2008年时,获候任“总统”的马英九推荐,出乎外界预料的出任刘兆玄内阁的新任“新闻局长”。2009年1月继郭时南为台湾地区驻新加坡“代表”。舞台剧演出  史亚平于2008年12月29日在台北中山堂参予《蓝与黑》舞台剧演出(由中华演艺总工会理事长康凯担任制作人),本舞台剧演出所得是为关怀资深艺人。演出只有三分半钟,身着黑色皮衣皮裤、脚穿黑色长筒马靴、颈披蓝彩围巾,其中一句台词为:“后会有期再见不难”。主要担任剧中最后一幕“神秘人”一角,为剧中的唐琪(姚黛玮饰演)平反。家庭关系  史亚平因其出众的外型,被台湾媒体称为“最美丽的阁员”。其个人生活也因此受到八卦媒体注意。史亚平已婚,丈夫为美容名医郝治华,育有一子一女,儿子已经就读高中一年级,女儿就读国中二年级(2008年)。

29、1958年07月27日 包兰铁路通车。

包兰铁路自包头至兰州,全长990公里。1954年10月开工, 1958年7月通车,1958年10月交付运营。包兰铁路在中卫和干塘间经过腾格里沙漠,全线有140公里在沙漠中穿行,是中国五十 年代在沙漠中筑成的铁路。采取的防沙、治沙措施曾获198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自包兰铁路干塘至兰新铁路的武威,于 1965年建成了干武联络线,长172公里,从而缩短了华北到西北地区的运程。这条铁路是华北通往西北的重要干线,对加速内蒙古、宁夏、甘肃的经济建设起着重要作用。

30、1958年07月27日 “飞虎队”队长陈纳德逝世

陈纳德

1958年7月27日,陆军中将克莱尔·李·陈纳德,率领“飞虎”队员驰名中国的先驱飞行员,因患肺癌,今天在新奥尔良医院去世,终年67岁。他的妻子安娜守护在床边。安娜是一名中国新闻记者,曾在“飞虎队”当护土。陈纳德是路易斯安娜州的一名棉花农场主的儿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一名陆军航空飞行员,并迅速显示了使用战斗机的战术才能。20世纪30年代,他是一支特技飞行队的队长,号称“空中飞人”。他提出了多架战斗机编队飞行比单独飞行战斗力更强的新思想。这种新思想的效果见诸于第一次世界大战。1938年,蒋介石夫人雇用他重新组建中国国民党空军。得到华盛顿的默许之后,他组织了美国志愿队——即美国人驾驶美国制造的飞机为中国人作战。这支志愿队后来成为闻名的“飞虎队”。从1941年12月首次飞行到1942年7月被编入陆军航空队这段时间里,这支队伍共击落250架日本飞机。

31、1954年07月27日 英国结束对埃及72年的占领。

1954年7月27日。英国和埃及今天晚上就苏伊士运河条约达成协议,从而结束了英国72年的军事占领,它标志着英国殖民史上重要的一章告一段落。协议是由埃及总理卡马尔·阿卜杜勒·纳赛尔和英国国防大臣安东尼·黑德起草的。协议中双方保证立即停止在运河区的敌对行动。这里零星的游击战已使 46个英国人和近l00个埃及人丧生。长期的条款规定英国在这一地区的8万人的部队要在20个月以内全部撤出。在尚有侍于商定的详细条款上签字以后,这一条款才能生效。如果埃及、土耳其或任何一个阿拉伯国家受到攻击,这个折衷的协议允许英国军队在7年的时间以内再回到这一地区。由于美国拒绝在运河地区问题解决以前向埃及提供援助,所以这个协议的签字可能会激起纳赛尔得到美援的希望。这种援助会促进埃及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32、1953年07月27日 《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订
彭德怀在协定上签字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订。朝中方面首席代表南日大将、美方首席代表哈利逊中将参加在板门店举行的签字仪式,并在协定上签字。28日,金日成元师和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分别在协定上签字。28日,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在协定上签字。29日,交战双方交换经双方司令官签署的停战协定。协定以北续38度为南北朝鲜的军事分界线,以方各由此线后退2公里成立非军事区。《朝鲜停战协定》的签订,标志着历时3年的朝鲜祖国解放战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1950年7月,美国盗用联合国旗帜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朝鲜人民军在金日成领导下奋起抗击。9月,美国军队在朝鲜的仁川登陆,后又悍然北犯,严重威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安全。中国人民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在1950年10月25日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到1951年5月下旬,中朝军队一起连续进行了5次战役,歼灭敌人23万人,把敌军从鸭绿江边赶回三八线附近,迫使其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1951年6月30日,美国被迫接受苏联提出的关于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决议,要求与朝中方面举行谈判。朝鲜人民军总司令金日成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联名给当时的联合国军司令李奇微复文,表示同意谈判。  谈判于1951年7月15日在开城举行,后来改在板门店举行。到1953年7月27日《停战协定》签订,谈判历时2年零17天。谈判时断时续,整个过程交织着战场与谈判会场相互影响的激烈斗争。美国始终报着不愿平等协商的态度,每当在谈判桌上达不到目的的时候,就在战场上搞军事冒险,先后发动了“夏季攻势”、“秋季攻势”,甚至使用了细菌武器。1952年10月,美国又片面中断谈判,向上甘岭阵地发起大规模进攻,但又以惨痛失败而告终。谈判接近达成协议时,美国又在战俘问题上进行破坏和拖延,搞所谓“自愿遣返”。1953年3月30日,中国总理周恩来提出遣返战俘的新建议,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支持,使已经中断6个月的谈判正式复会。   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时,朝、中、美三国在板门店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从7月27日晚10时起,一切敌对行动完全停止。   自1950年6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朝中部队共毙伤俘敌军1093839名,其中美军39万余名。击落击伤和缴获敌机12224架,击毁击伤和缴获敌坦克3064辆,击沉击伤敌舰船257艘。中国人民志愿军先后轮流参战130万人。 朝中方面首席代表南日大将和美方谈判首席代表哈利逊中将,在板门店正式签署《朝鲜停战协定》。美国的飞机最后空投下供应物资给美海军陆战队在带刺铁丝网后等待战争结束的人们被美军丢弃的一桶桶航空燃料
33、1953年07月27日 朝鲜战争结束

朝鲜停战谈判自1951年7月至1953年7月,经过曲折复杂的斗争,终于在 1953年7月27日在板门店签订了《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协定的主要内容有:自协定签订后十二小时起,双方停止一 切敌对行为;以双方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双方各自由此线后撤二公里,以建立一非军事区,自停火之日起停止向朝鲜境内增援部队和武器,并组成军事停战委员会和中立国监察委员会进行监督;停战协定生效后六十天内,双方将一切坚持遣返的战俘分批直接遣返,将来予直接遣返的战俘交中立国遣返委员会处理;双方军事司令官向有关各国政府建议,在停战协定生效后三个月内,召开双方高一级的政治会议,协商从朝鲜撤退一切外国军队及和平解决朝鲜问题。朝鲜战争至此停火。美国在朝鲜战争中共投入了三分之一的陆军、五分之一的空军和二分之一的海军,支出二百亿美元的直接战费,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一切现代化武器,还拼凑了十五个仆从国家的兵力,最后仍以失败而告终。据统计,朝中军民共歼敌军一百零九万三 千余人,其中美军三十九万七千余人,把侵略者赶回到三八线附近。朝中代表团首席代表南日大将和联合国高级代表美国陆军中将威廉·哈里森在板门店正式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麦克阿瑟将军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实力,以为美军会顺利地推进到朝鲜北部,然而他们意想不到地受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猛烈回击,这是在寒冷中撤退的美国士兵两支兄弟部队在东海岸胜利会师志愿军回国

34、1949年07月27日 世界第一架喷气客机号试飞。

1949年7月27日,世界第一架喷气客机“哈维兰彗星”号,在英国哈特菲尔德首次试飞。这架装有4个喷气发动机的“彗星”号,是英国力图通过空运史上的突飞猛进而占据世界航空的领先地位。这种飞机将在3年内投入使用,可在密封座舱中装载36人,飞行高度4万英尺,时速500英里,比目前正在使用的任何飞机都要快得多。 这架飞机首次公诸于世时是由约翰·坎宁安上尉驾驶的。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飞行勇士,曾驾驶一架装有后掠机翼的飞机升至海拔8000英尺高空。虽然政府官员们说,试飞还需进行两年多的时间,但德·哈维制造公司正在生产16架“彗星”号飞机。 这批飞机是英国政府和两家英国航空公司订购的。

35、1949年07月27日 中共中央委托陈云召开财政经济会议

  1949年7月27日至8月15日,受中共中央委托,陈云在上海主持召开有华东、华北、华中、东北、西北五个地区的财政、金融、贸易部门领导人参加的财政经济会议。会议确定全力支持解放战争彻底胜利和维持新解放区首先是大城市人民生活的方针,并就统一财政经济,控制市场物价提出了措施和步骤。

36、1948年07月27日 中共揭露国民党假和平的阴谋

  1948年7月27日,中共中央发出由周恩来起草经毛泽东修改的《击破敌人假和平运动的阴谋》的指示。指示指出,在我人民解放战争日益胜利面前,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则有不少的派别及个人,已在美帝国主义当权派的策动和鼓励下,进行一种假和平运动,企图利用国民党区域的一部分人民中尚存在的对于和平的幻想,准备在蒋介石军队更加失败 、国民党局势更加危急的时机发动政变,表面上牺牲蒋介石,宣布停战议和,实际上是为整个国民党反动统治阶级取得喘息时间,以便休整兵力,卷土重来,消灭人民力量。在这一活动当中,许多地方军阀政客,以李宗仁为首,企图取蒋介石而代之。一部分中间派右翼分子,亦企图倒蒋取得权位。此外,确有一部分中间派右翼分子,亦企图倒蒋取得权位。此外,确有一部分人民天真地认为在倒蒋之后会有和平。至于蒋介石及其死党则尽力挣扎,非至万不得已,不肯轻易下台。指示指出,必须注意这一局势的发展,必须具有说服性地而不是笼统地武断地分析 这一阴谋的企图及其具有的危险性,以打破他们(指人民、民主党派及民主分子) 对于倒蒋和平的幻想。同时,又要区别反动统治内部的倒蒋和平阴谋与人民群众及民主分子中的和平要求两者之间的不同性质。对于这一策略方针能有清楚的认识, 并坚定而又灵活地执行下去,将有可能配合解放战争的胜利,击破敌人的一切阴谋诡计。

37、1948年07月27日 川口开治,日本漫画家。

川口开治,日本漫画家。

38、1937年07月27日 毛泽东、张闻天强调红军改编原则

  1937年7月27日,毛泽东、张闻天代表中共中央就红军改编的方针问题发表指示指出:中央决定红军与苏区必须全权由我们包办,决不让步,但红军统率机关的名义可暂时让步;人选不能让步,国民党不准插入一个人。28日,再次重申红军改编的原则。规定8月15日前编好,20日出动抗日。3个师以上必须设立总指挥部,朱德为正、彭德怀为副,并设政治部,任弼时为主任,邓小平为副主任,以便指挥作战。3个师4.5万人,另地方1万人,保安队司令高岗,副司令萧劲光。主力出动后,集中作战不得分割。

39、1921年07月27日 胰岛素分离成功。

1921年7月27日,加拿大医生弗雷德里克·G·班廷和他的合作者查尔斯·贝斯特从狗的胰腺中分离出一种可消除糖尿病致命症状的物质,这种提取物被多伦多大学博士约翰·麦克劳德命名为胰岛素。这位博士曾鼓励过斑廷并给他提供实验室。胰岛素可望拯救许多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尽管他们都严格地控制着饮食,但现在仍面临着缓慢死亡的威胁。

40、1904年07月27日 朱云影,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首任历史研究所所长。

朱云影,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首任历史研究所所长。

41、1890年07月27日 文森特·梵高逝世,画家(1853年出生)

文森特·梵高

人物简介  荷兰人,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  1853年3月30日生于津德尔特,1890年7月29日在法国瓦兹河畔因患精神病自杀身亡。早年经商,后热衷于宗教,1880年以后开始学习绘画。曾在巴黎结识E.贝尔纳、P.西涅克和P.高更等画家。  早期作品受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画派影响,代表作有《食土豆者》、《塞纳河滨》等。曾两次在咖啡馆和饭馆等劳工阶层展出自己的作品。不久厌倦巴黎生活,来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勒,开始追求更有表现力的技巧;同时受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绘画的启发,大胆探索自由抒发内心感受的风格,以达到线和色彩的自身表现力和画面的装饰性、寓意性。  向日葵代表作《向日葵》、《邮递员鲁兰》、《 咖啡馆夜市 》、《包扎着耳朵的自画像》、邮递员鲁兰《星光灿烂》、《梵高在阿尔勒卧室》、《欧韦的教堂》等,都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以及强烈的个性和形式上的独特追求。当时他的作品虽很难被人接受,却对西方20世纪的绘画艺术有深远的影响。  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及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主义等,都从他的主体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自由抒发内心感情、意识和把握形式的相对独立价值、在油画创作中吸收和撷取东方绘画因素等方面,得到启发,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绘画流派。  梵高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甚至忘记自己的理性。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他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用全部身心,拥抱一切。梵高很晚才作为一位极具个性化的画家而崭露头角,距他去世时只有八年。人物生平  1853年3月30日生于荷兰南部布拉邦特的格鲁特·曾德特,是荷兰新教牧师泰奥多勒斯·凡·高(1822-1885)和安娜·科妮莉娅·卡本特期(1819-1907)的长子。  1855 2月17日,文森特的妹妹安娜·科莉妮娅·凡·高诞生。  1857 1月5日,凡·高一生的知己、他的弟弟提奥诞生。  1859 3月16日,妹妹伊丽莎白·凡·高诞生。  1862 3月16日,妹妹威廉敏娜·凡·高诞生。  1866 于泽芬伯根寄宿学校作最早的图画。  1866 从曾德特的乡村泽文伯根的寄宿,凡·高进入蒂尔勃格的文法学校。  1867 5月17日,弟弟科尼利斯·凡·高诞生。  1868 3月离开蒂尔勃格文法学校。  1869 3月进古皮尔艺术公司海牙分店当店员,后又去布鲁塞尔分店工作。  1871 举家迁往赫尔瓦尔特。  1872 开始与提奥通信,后者在上学。  1873 5月,文森特迁往伦敦分店,爱上了房东女儿厄休拉·洛耶,6月,提奥进入古皮尔公司布鲁赛尔分店工作。  1874 向厄休拉求婚失败,回荷兰;10月至12月在巴黎古皮尔总公司,后返伦敦。  1875 5月,被调往巴黎古皮尔公司,热衷于神秘主义和宗教。10月,其父母迁往埃顿。  1876 3月被古皮尔公司解雇;得到根据米勒《晚祷》刻制的版画。4月在英国拉姆斯盖特当教师,后又在艾尔沃思当助理牧师。12月返埃顿。  1877 1月至四月在多德雷赫特书店任职,5月赴阿姆斯特丹,和叔叔扬同住,为投考神学院积极攻读。  1878 7月,放弃在阿姆斯特丹的学习,在埃顿作短期逗留后,于8月入布鲁赛尔为期三个月的福音传道学校,但未能取得牧师的任命。赴蒙斯附近博里纳日矿区,作非正式传教。  1879 由于工作过于热情,被教会解雇,这段悲惨的经历给他打下了印记;后开始的流浪生活;阅读狄更斯、斯托、雨果、莎士比亚和米什莱的著作;推崇夏尔·德·格鲁、伦勃朗、吕斯代尔、巴比松画派和海牙画派的艺术;由于贫困失望,对生活失去信心;开始画素描。  1880 与家庭日益疏远的时期。春游奎姆,住在矿工家,开始的的道路;临摹米勒作品。10月,赴布鲁赛尔,学习透视学和解剖学。与布鲁赛尔之荷兰籍画家凡·拉帕德来往;提奥给予经济支持。  1881 埃顿时期(1881年4月12日-1881年12月30日),4月,离布鲁赛尔,去埃顿与父母同住;向新寡表姊凯·沃斯求婚不成。12月与家庭发生龃龉,离家赴海牙。  1882 海牙时期(1881年12月31日-1883年9月12日),跟表姊夫安东·莫夫学画;开始与怀孕的、被遗弃的克拉西娜(“西恩”)·玛丽亚·霍尔尼克同居中,并因此与莫夫决裂。8月,凡·高一家迁至埃因霍温附近纽南;搜集英国报刊插图,画了许多素描和水彩。  1883 德伦特及纽南时期(1883年9月-1885年11月27日),9月,与西恩,赴荷兰北部之德伦特作画。开始画油画。12月回到荷兰南部之纽南,起初与父母同住,后来离家独住。  1884 画水彩和“织工”习作;与父亲关系紧张;与凡·拉凰德甚为相得;6月研读欧仁·德拉克洛瓦的色彩理论;与本村姑娘玛戈特恋爱,以不幸结局告终。  1885 安特卫普时期(1885年11月28日-1886年2月28日),为《吃土豆的人》绘制了约五十幅农民头像;3月26日父亲骤然去世,为埃米尔·左拉之《萌芽》及其他现实主义作家之作品深深打动;10月赴安特卫普,参观博物馆;鲁本斯的光与色彩,日本浮世绘的大胆构图,使他陶醉;得到一些日本版画,心胸开阔了,画板色调明亮起来。  1886 巴黎时期(1886年3月-1888年2月20日),从1月起在安特卫普美术学院学画;2月底去巴黎,与提奥同住;在乎尔芒工作室习画数月;在德拉克洛瓦和蒙蒂塞利的影响下描绘花卉;特雷克、埃米尔·贝尔纳、西涅克和高更及其他印象派画家;发现了“光明的绘画”;第八次也是最后一次印象派美展举行,会上展出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日》;凡·高采用了新的点彩技法。  1887 由于与不断发展的当代法国艺术运动接近,调色板变得愈来愈明亮;惧和展览日本版画;两次在劳工阶级的咖啡馆和饱的墙上展出自己的作品;同毕沙罗、德加、修拉、塞尚相识并交往;成与埃米尔·贝尔纳过从甚密;深受印象派技法和后期印象派理论的影响;厌倦巴黎的生活,向往阳光更为明亮灼热、色彩更加强烈瑰丽的法兰西南部。创作《唐吉老爹》,开始绘制向日葵连作。  1888 阿尔时期(1888年2月21日-1889年5月3日),2月赴普罗旺斯阿尔,住在阿尔加萨咖啡馆,5月迁入拉马丁广场上的“黄房子”;10月20日高更来与他同住;12月23日因精神失常,割下一只耳朵;高更返巴黎。由于提奥的帮助,凡·高的三幅油画和几幅素描得以在独立沙龙展出。  1889 圣雷米时期(1889年5月3日-1890年5月16日),4月17日,泰奥和若阿娜·邦格(1862-1925)结婚;5月,凡·高自愿进圣雷米之精神病院;西涅克来访;画了许多画,主要是风景;开始绘制丝柏树连作。高更在马称举办印象派和综合派的画展。凡·高在巴黎见到蒙克。  1890 奥弗时期(1890年5月21日-1890年7月29日),临摹德拉克洛瓦、米勒、伦勃朗和居斯塔夫·多雷的作品;1月31日,提奥得子;阿尔贝·奥里埃发表评文森特绘画的文章;在布鲁赛尔的“二十人展览会”上, 凡·高的《红色的葡萄园》得以出售,这是他在世时得以出售的唯一的一幅作品,5月出院,途经巴黎,稍事休息,适居奥弗,接受保罗·加歇监护;6月创作《加歇医生》;7月,去巴黎探望提奥一家,会见洛特雷克及阿尔贝·奥里埃;回奥弗后,创作《麦田群鸦》、《奥维尔市政厅》,这些作品更加奔放不拘。7月27日旧病复发,开枪自杀,于29日清晨一时许,在提奥和加歇医生的守护下停止呼吸。人物家族  文森特·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以下简称梵高),19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他出生在荷兰南部布拉班特省(Brabant),靠近比利时边境的尊得特(Zundert)一座教堂旁的小屋中,那天是1853年3月30日。  梵高的祖父是一位牧师。也叫文森特(Vincent van Gogh 1789.2.11-1874.5.7)  梵高的祖母叫伊丽莎白(Elisabeth Huberta Vrijdag 1790-1875)来自一个瑞士家庭。他们生育了12个孩子,其中一个在幼年时就死了,剩下了5个女儿和6个儿子。  梵高的父亲西奥多卢·梵·高(Theodorus van Gogh 1822.2.2-1885.3.26)1849年就在尊得特布道,他是一位基督教牧师。两年后他与梵高的母亲安娜·科尼莉亚( Anna Cornelia Carbentus 1819.11.10 -1907)结婚,安娜生于海牙,她的父亲在海牙被誉为“国王的装帧师”,因为他被选中装订第一部荷兰宪法。他的几个女儿中,有一个嫁给文森特·梵·高叔叔。  他们的第一个儿子刚生下不久就夭折了,而当凡高降生后,他被取了那个死去的兄长的名字:Vincent willem。  梵高在家中是老大,他还有三个妹妹和两个弟弟,他们是:  妹妹:安娜 Anna Cornelia van Gogh (1855.2.17-1930.11.20)  弟弟:提奥 Theodorus van Gogh (Theo,1857.5.1-1891.1.25)  妹妹:伊丽莎白 Elisabetha Huberta van Gogh (1859.3.16-1936.11.29)  妹妹:威廉明娜 Willemina Jacoba van Gogh (1862-1941)  弟弟:科尼利斯 Cornelis Vincent van Gogh (1867.5.17-1900.4.24)  在凡高一生中,他只与弟弟提奥和妹妹威廉明娜保持了亲密的关系,而提奥也是凡高这一生中最大的支持者和崇拜者。在梵高1890年去世六个月后,提奥也追随它的兄长去了...虽然梵高的父亲只是一位牧师,但凡高家族在当时是很有社会地位的,因为梵高的几个叔叔伯伯在当时都是“很有影响”的人物:  “Uncle Hein” 海因伯伯 (Hendrick Vincent van Gogh 1814 - 1877)在鹿特丹开画廊,后来迁到布鲁塞尔。  “Uncle Jan” 约翰伯伯 ( Johannes van Gogh 约翰尼斯·梵·高 1817.8.19-1885)一位海军司令,生活在阿姆斯特丹。1877年,梵高曾在这位叔叔家里生活过一段。  “Uncle Cor” 科尔叔叔 ( Cornelis Marinns van Gogh 1824 - 1908 ) 也是一位画商。梵高和提奥经常称他为C.M。  “Uncle Cent” 梵森特伯伯 ( Vincent van Gogh 1820 - 1888 ,与梵高同名)他是位大画商。小时候因为身体不好,没能上大学。他最初在海牙(The Hague)卖绘画材料,他是一个很有才华和很精明的人。在几年间他的画廊就成为全欧洲著名的画廊。而后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画廊 - 古比尔公司(Goupil&Cie,总部在巴黎)订立了合股合同。梵高与提奥最初都在这位叔叔的店里 - 海牙古比尔公司工作过。  还有一些需要说明的人:  安东·莫夫 (Anton Mauve 1838.9.18-1888.2.5)他是海牙画派的代表画家,梵高在海牙时曾受他的指导。他的妻子叫 Jet Mauve (原名 Jet Carbentus 1856 -94)是梵高的表妹。她(Jet)的母亲叫 Fie Carbentus,与梵高的母亲是亲姐妹。Fie有三个女儿,Jet就是其中一个。  主要参考文献:Jo van Gogh-Bonger"s Memoir of Vincent van Gogh创作理念  1.印象主义  梵高着意于真实情感的再现,也就是说,他要表现的是他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  梵高在巴黎结识了印象主义画家之后,他的调色板就变亮了。他发现,他唯一深爱的东西就是色彩,辉煌的、未经调和的色彩。他手中的色彩特征,与印象主义者们的色彩根本不同。即使他运用印象主义者的技法,但由于他对于人和自然特有的观察能力,因而得出的结论也具有非凡的个性。  梵高把他的作品列为同一般印象主义画家的作品不同的另一类,他说:“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其实,不仅是色彩,连透视、形体和比例也都变了形,以此来表现与世界之间的一种极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实的关系。而这一鲜明特征在后来成了印象派区别于其他画派而独立存在的根本。  2.表现主义  梵高死后不出几年,一些画家就开始模仿他的画法,为了表现强烈的感情,可以不对现实作如实的反映,这种创造性的态度被称作表现主义,并且证明是现代绘画中一种历久不衰的倾向。即为了主观意识而对物体进行再塑造。  尽管高更和梵高的名字双双成为现代表现主义的先锋,成为极端个性化的艺术家的典型,但要设想他们的个人特点有多在不同则是很难的。高更是个攻击传统观念的人,语言刻薄、玩世不恭、冷漠无情,有时蛮横无礼。而梵高对于共事的艺术家,则充满了一种天真的热情的深沉的爱。  3.艺术使命感  梵高是一位具有真正使命感的艺术家,梵高在谈到他的创作时,对这种感情是这样总结的:“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  梵高从来没有放弃他的信念:艺术应当关心现实的问题,探索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创作时期  早期作品 1881.4 - 1883.12    这里展示的是梵高最早的油画。包括埃顿时期,海牙时期和德伦特时期。当梵高画它们时已经是快30岁的人了。这些作品大约完成于1881-1883年间。此前,梵高在博里那日矿区受到巨大打击,对上帝几乎绝望,却终在迷茫与困惑中找到了一生的归宿--绘画。他开始大量临摹名画,并画了大量素描习作。可以说,凡高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天才画家。他从小受到艺术熏陶,又有极高的文学素养,这使他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力。梵高喜欢伦勃朗,喜欢米勒,他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农民,工人,社会底层人。深沉厚实的风格虽与其以后的画风有极大的反差,但画中所表现出的气质与精神却是永恒不变的。  纽南 Nuenen 1883.12 - 1885.11  1883年底,梵高回到父亲供职的教堂所在地纽南。在纽南的两年时间里,梵高苦练素描技巧。在画了大量素描写生和习作后,他完成了第一幅著名作品(所谓的著名都是后人评价的结果,当时的凡高只是个待业青年)-《吃土豆的人》。这幅作品和他这一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受荷兰现实主义画风的影响,画面深沉,有极强的乡土气息。这也表现出梵高很强的农民情结,他似乎很想成为一位农民画家。一方面,他受到“精神导师”米勒的影响,更重要的可能是内心深处对乡间生活的向往,对淳朴农民的尊敬和对诚实劳动的赞美。  [注]:米勒,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艺术大师,喜欢描绘农民生活。梵高的精神导师,梵高许多作品受其影响并临摹过其许多作品。  安特卫普 Antwerp 1885.11 - 1886.2  1885年11月底,梵高决定去安特卫普,在那里的3个月里,他努力的学习绘画并沉醉于其中。在此期间,他了解鲁本斯的绘画,接触到了日本浮世绘,这些都对他此后的绘画历程有很大影响。梵高此时期的作品延续了纽南时期的现实主义风格和深沉的笔触,但他也渐渐使画布变得明亮了些,色彩也丰富了些。  巴黎 Paris 1886.3 - 1888.2  1886年2月底,梵高来到“艺术之都”-巴黎。这里浓厚的艺术氛围使凡高兴奋,尤其是印象派绘画使他震惊不小。在弟弟提奥(当时在巴黎,提奥是颇有名气的画商,和印象派画家关系很好)的介绍下,梵高认识了很多印象派画家,比如劳特累克、高更、修拉、毕沙罗...在受到印象派影响后,梵高的画风发生了变化,画面变得明亮起来。他还在创作中吸收了印象派的一些技法,如点彩法等。这一时期梵高开始了大量的自画像的创作。2年后,梵高渐渐厌烦了巴黎的城市生活。他并不满足于印象派的表现手法和思想理念,而他独特的个性告诉我们,梵高的绘画不属于任何流派。于是梵高带着希望来到法国南部,充满阳光的小城阿尔,迎来了他最辉煌的创作时期。  阿尔 Arles 1888.2 - 1889.5  1888年2月,梵高在朋友推荐下来到法国南部小城 -阿尔,并很快爱上了这儿。猛烈的阳光和刺目的麦田使他 “疯狂”。 创作进入了高峰。虽受法国印象派和日本浮世绘影响。但他的作品已极具个性,这源自其独特的视角和敏感的性格。他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 他不满足于只是理性的 “模仿事物的外部形象”,而要借助绘画 “表达艺术家的主观见解和情感,使作品具有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引号中的是凡高的原话)。 所以, 梵高是用心灵作画的大师。梵高在小城广场边租下“黄房子”, 想建立“画家之家”。 后来高更前来同住。不幸的是,长期超负荷的工作和阳光的灼烧使梵高精神失常。 他与高更日夜争吵,后发生著名的 “割耳事件”。在阿尔居民的抗议下,梵高迫离开,并自愿前往距阿尔不远的圣雷米的圣保罗精神病院接受治疗。梵高在阿尔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但仍无法卖出以养活自己。《向日葵》《收获景象》 《夜间咖啡馆 - 室外》《夜间咖啡座-室内》 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圣雷米 Saint-Rémy 1889.5 - 1890.5  1889年5月8日,梵高自愿来到离阿尔25公里的圣雷米。在圣-保罗精神病院治疗。这时的梵高已陷入对精神病的恐惧和对前途的迷茫中。他每隔几个月发一次病,但事后却非常清醒,并且经常到户外作画。令人惊叹的是,梵高在这样的情形下并没有颓废,而是画出了一幅幅更加成熟,更加大胆,更加令人震撼的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许多都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和“视觉冲击”,旋转的线条,粗犷有力,让人感到画家复杂强烈的感情和表达的冲动。代表作品有:《星月夜》《柏树》等。值得一提的是,正是这时,评论家开始评论梵高,而且卖出了他生前唯一一张油画。  奥维尔 Auvers-sur-Oise 1890.5 - 1890.7    1890年5月17日,梵高来到巴黎与提奥和他妻子及刚出生的侄子文森特(与梵高同名)见面。后经提奥推荐,来到距巴黎不远的小镇奥维尔接受加歇医生治疗,并继续创作。梵高与当地人相处愉快,病情也似有好转,但就在7月27日下午,他外出作画时开枪自杀。29日黎明,凡高在提奥身边死去。当时他只有37岁。关于梵高自杀的原因始终存在争论。个人认为,梵高的自杀并不只是由于精神问题,《麦田上的乌鸦》等作品绝对是画家极其清醒的状态下画的,但这些画暗示了梵高的死亡却是很明显的。梵高在成名前夕突然自杀,也许终是一个谜。但请记住他的遗言:“The sadness will last forever...”  1891年1月25日,提奥在梵高死后6个月也病逝了。  1914年,提奥的遗体被葬在奥维尔梵高墓之旁。两个好兄弟永远在一起了...代表作品  1.《夜晚的咖啡馆》  夜晚的咖啡馆梵高的激情,来自他所生活在其中的那个世界,来自他所认识的人们所做的按捺不住的强烈反应。这绝不是一个原始人或小孩子所做的那种简单的反应。他写信给弟弟提奥的信,是一个艺术家写出来的最动人的故事。信中表明了他高度敏感的知觉力,这种知觉力完全符合他他那感情的反应。他敏锐地意识到,自己正在获得效果,这种效果是通过黄色或蓝色来取得的。虽然他的大部分色彩观念用来表达对于人物和自然的爱,及其表现过程中的愉快,但他对较深的色彩十分敏感,所以在谈到《夜晚的咖啡馆》时说:“我试图用红色和绿色为手段,来表现人类可怕的激情。”《夜晚的咖啡馆》是由深绿色的天花板、血红的墙壁和不和谐的绿色家具组成的梦魇。金灿灿的黄色地板呈纵向透视,以难以置信的力量进入到红色背景之中,反过来,红色背景也用均等的力量与之抗衡。这幅画,是透视空间和企图破坏这个空间的逼人色彩之间的永不调和的斗争。结果是一种幽闭、恐怖和压迫感的可怕体验。作品预示了超现实主义用透视作为幻想表现手段的探索,但是没有一种探索,能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  2.《星夜》  星夜梵高的宇宙,可以在《星夜》中永存。这是一种幻象,超出了拜占庭或罗曼艺术家当初在表现基督教的伟大神秘中所做的任何尝试。梵高画的那些爆发的星星,和那个时代空间探索的密切关系,要胜过那个神秘信仰的时代的关系。然而这种幻象,是用花了一番功夫的准确笔触造成的。当我们在认识绘画中的表现主义的时候,我们便倾向于把它和勇气十足的笔法联系起来。那是奔放的,或者是象火焰般的笔触,它来自直觉或自发的表现行动,并不受理性的思想过程或严谨技法的约束。梵高绘画的标新立异,在于他超自然的,或者至少是超感觉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可以用一种小心谨慎的笔触来加以证明。这种笔触,就象艺术家在绞尽脑汁,准确无误地临摹着他正在观察着的眼前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看,实际确是如此,因为梵高是一位画其所见的艺术家,他看到的是幻象,他就是幻象。《星夜》是一幅既亲近又茫远的风景画,这可以从十六世纪风景画家老勃鲁盖尔的高视点风景手法上看出来,虽然梵高更直接的源泉是某些印象主义者的风景画。高大的白扬树战栗着悠然地浮现在我们面前;山谷里的小村庄,在尖顶教堂的保护之下安然栖息;宇宙里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最后的审判”中旋转着、爆发着。这不是对人,而是对太阳系的最后审判。这件作品是在圣雷米疗养院画的,时间是1889年6月。他的神经第二次崩溃之后,就住进了这座疗养院。在那儿,他的病情时好时坏,在神志清醒而充满了情感的时候,他就不停地作画。色彩主要是蓝和紫罗兰,同时有规律地跳动着星星发光的黄色。前景中深绿和棕色的白杨树,意味着包围了这个世界的茫茫之夜。  梵高继承了肖像画的伟大传统,这在他那一代的艺术家里鲜见的。他对人充满了激情的爱,使他不可避免地要画人像。他研究人就象研究自然一样,从一开始的素描小品,一直到1890年他自杀前的几个月里所画的最后自画像都是如此。它如实地表现出疯人凝视的可怕和紧张的眼神。一个疯人,或者一个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人,无论如何也不能画出这么有分寸、技法娴熟的画来。不同层次的蓝色里,一些节奏颤动的线条,映衬出美丽的雕塑般的头部和具有结实造型感的躯干。画面的一切都呈蓝色或蓝绿色,深色衬衣和带红胡子的头部除外。从头部到躯干,再到背景的所有的色彩与节奏的组合,以及所强调部位的微妙变化,都表明这是一个极好地掌握了造型手段的艺术家,仿佛梵高完全清醒的时候,就能记录下他精神病发作时的样子。  3.《乌鸦群飞的麦田》  乌鸦群飞的麦田在这幅画上仍然有着人们熟悉的他那特有的金黄色,但它却充满不安和阴郁感,乌云密布的沉沉蓝天,死死压住金黄色的麦田,沉重得叫人透不过气来,空气似乎也凝固了,一群凌乱低飞的乌鸦、波动起伏的地平线和狂暴跳动的激荡笔触更增加了压迫感、反抗感和不安感。画面极度骚动,绿色的小路在黄色麦田中深入远方,这更增添了不安和激奋情绪,这种画面处处流露出紧张和不详的预兆,好像是一幅色彩和线条组成的无言绝命书。就在第二天,他又来到这块麦田对着自己的心开了一枪。  4.《割耳朵后的自画像》  割耳朵后的自画像1888年梵·高邀请高更来阿尔同住,但两个固执的艺术家却是不断的争吵。在一场剧烈争执后,高更大怒而去,梵·高无法阻止,亦无法抑制自己的激动,竟割下自己的右耳。  世界把自己的癫狂最先传染给人类的画师——就像曾经给他的笔端注入魔力。我们惊讶地注视着梵·高扭曲的面孔、恐怖的眼神和颤抖的手势:他仿佛在代替整个人类受刑,成为痛苦的化身。想到这里,也就能理解梵·高作品中挣扎的线条与狂舞的色块:倾泄的颜料里调和着他的血,而画布,不过是他包扎伤口的绷带。这是一位生活在伤口里的大师,他习惯用伤口对世界发言。这是一个疼痛的收割者,他的镰刀最终收获了自己的耳朵。  梵·高死了,却留下了一只著名的耳朵——这最后的遗物似乎并没有失去听觉,收集着后人的议论。这只在故事中存在的失血的耳朵,至今仍像埋设在我们生活中的听诊器,刺探着我们的良心。梵·高死了,耳朵还活着,还拥有记忆。为什么不在他呻吟与崩溃的时候,扶持他一把——世界,你听见了吗?你的耳朵长在何处?  5.《十四朵向日葵》  这些简单地插在花瓶里的向日葵,呈现出令人心弦震荡的灿烂辉煌。梵·高以重涂的笔触施色,好似雕塑般在浮雕上拍上一块黏土。黄色和棕色调的色彩以及技法都表现出充满希望和阳光的美丽世界。然而在画此作的同时,画家死命想抓住的这个世界还是缓慢却无情地溜走了。或许这画的表面反映了他悲剧性的短促一生接近终结时期的心理状态。他是个热爱自然并能从简单的事物看到纯粹之美的画家,他说他宁可画从窗户向外看到的树影而不想象中的幻像。相关影片  1.中文片名:渴望生活   英文片名:LUST FOR LIFE  导演:Vincente Minnelli  主演:文森特·凡高 - 柯克·道格拉斯 Kirk Douglas  其他演员:保罗·高更 Paul Gauguin - Anthony Quinn  提奥 Theo van Gogh - James Donald  西恩 Christine - Pamela Brown  加歇医生 Dr.Gachet - Everett Sloane  鲁林 Roulin - Niall MacGinnis  音乐:Miklos Rozsa  上映时间:1956年  语言:英语  影片长度:122分钟  颜色:彩色  分级:K-12(芬兰)  Imdb.com评分:7.5(10)  简介:1956年,好莱坞拍摄了这部根据小说《渴望生活》改编的同名电影。由美国著名影星 柯克·道格拉斯饰演凡高。  评价:梵高的一生无法拍出一部令人微笑的电影,尽管名画"向日葵"中"不可复制的灿烂之黄色"给与后人无与伦比的激情和炫耀,柯克·道格拉斯以对画家崇高的尊敬,塑造了这位"上帝的弃民"的绝望一生--其悲烈,正如那幅"向日葵"永不枯败的灿烂。  2.中文片名:梦   英文片名:Dreams   上映时间:1990  导演: 黑泽明 Akira Kurosawa  主演:(在“乌鸦”部分饰演凡高)马丁·斯科西斯  语言:日语/法语/英语  影片长度:119分钟  颜色:彩色  分级:PG(美国)  Imdb.com 评分:7.4(10)  简介:《梦》是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的第28部作品。影片由导演的八个梦组成。影片中的第5个梦是关于梵高的。黑泽明梦到凡高是有道理的。他从小就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喜欢梵高。他的画保持了梵高式的浓烈画风。好莱坞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科波拉,卢卡斯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是黑泽明的忠实支持者,为他寻找资金。这就不奇怪本片的制片是斯皮尔伯格,而梵高的饰演者竟然是大导演马丁·斯科西斯(代表作《出租车司机》《好家伙》等,最新影片《纽约黑帮》)。  3.中文片名:文森特和提奥   英文片名:Vincent&Theo  导演:罗伯特·阿尔特曼 Robert Altman   主演:(凡高)蒂姆·罗斯 Tim Roth  上映时间:1990  影片长度:138分钟(美国版)  颜色:彩色  语言:英语  分级:PG-13(美国)  Imdb.com评分:7.1(10)  4.中文片名:梵高   英文片名:Van Gogh   上映时间:1991  导演: 莫里斯·皮亚拉 Maurice Pialat   主演:雅克·迪特隆 Jacques Dutronc  语言:法语  颜色:彩色  影片长度:158分钟  分级:R级(美国)  Imdb.com评分:7.3(10)  获得奖项:男主角获得1992年第17届法国电影“恺撒奖”最佳男主角。  剧情简介:本片主要记叙了1890年,梵高在巴黎近郊的奥维尔度过的最后十天的生活。相关资料  1.梵高的爱情  恋原是一厢情愿  1869年秋天,16岁的梵高经叔父介绍到一家美术行当小职员。他诚实可靠,聪颖勤奋,不久被晋升后派往伦敦。在伦敦,他对房东太太的女儿尤金妮亚一见钟情。外表丑陋,走路时佝偻着背,活像一个小老头的梵高认为尤金妮亚是一位绝代佳人,为之神魂颠倒。  梵高生性怪僻,不懂人情世故,不善与人交往。但是爱情的魔力往往是强大的,自从梵高认识了尤金妮亚之后,就完全改变了他以往的个性。他卷入了爱的漩涡中,感受到了平凡生活中的乐趣,并成为一个偶尔还能有几分幽默,颇受人喜爱的人。涉世未深的梵高公开承认了自己对尤金妮亚的爱慕之情。然而,梵高不舍的追求并没有得到任何回报,相反,尤金妮亚讨厌他发出的猛烈追求攻势。在梵高向她求爱时,她坚决地拒绝了。  梵高缺乏察言观色的能力,更不能彻底了解女人内心的真正想法。事实上,尤金妮亚从未表示过对梵高有任何的好感,只是他自己一直处于幻想中的恋爱状态,这段无疾而终的恋爱终于以失败告终。失恋后的梵高仍然忘不了尤金妮亚,他经常去尤金妮亚的家里找她,并力图表达自己的真挚爱情,期待尤金妮亚能回心转意。  当梵高再一次向尤金妮亚求爱时,尤金妮亚告诉他,自己早已在一年前就订了婚。这个沉重的打击几乎让梵高绝望,但他还梦想将尤金妮亚从别人的怀抱中夺回来。梵高努力寻找着机会,直到有一天,梵高亲眼看到尤金妮亚紧紧依偎在一个瘦高个男人的怀里,两个人热烈地接吻。梵高的一切梦想都幻灭了,他的心仿佛被人掏走了一样。随后,痛苦不堪的他离开了伦敦,去了巴黎。  1880年,在画店工作的弟弟提奥接济当时已27岁的梵高去学画。尽管经济情况非常不乐观,但是绘画给梵高带来了无尽的欢乐,让他暂时忘记了对尤金妮亚的思念。  触动社会禁忌爱上表姐   1881年,梵高回家探亲,见到了在他家里做客的刚成为寡妇的凯表姐,凯表姐热情而大方,她的美丽几乎使梵高沉醉。凯是一个典型的荷兰女性,头发是深栗色的,蓝色的眼睛里闪动着迷人的光彩,丰满的嘴唇像含苞待放的花儿一样微微启开。  梵高突然为尤金妮亚的拒绝而感到高兴,他觉得,自己过去的爱是那么的肤浅,尤金妮亚只是一个无知的孩子。梵高深信不疑的一点是:和凯表姐相处,要比跟尤金妮亚待在一起有价值得多。凯使他重新认识了爱情,理解了爱的真谛。然而,在19世纪的荷兰,和表亲结婚是一个严重的社会禁忌。而且,让梵高伤心的是,和他的初恋尤金妮亚一样,凯对他几乎也没有任何兴趣。梵高发现凯表姐总是回避爱情和婚姻的话题,从来不给他任何表白的机会。有一天,吃完午饭后,当梵高与凯在小溪旁的树荫下休息时,梵高终于忍不住向凯吐露了自己的心声,但是,听到梵高表白的凯很愤恨地离开。  尽管遭到凯表姐无情的拒绝让梵高伤心不已,但他仍然勇敢地决定去叔叔家找凯表姐。但叔叔见是梵高,连大门都不给他开。叔叔反复告诉他,凯不在家里。偏执的梵高为了见到表姐,竟然拿来一盏煤油灯,将自己的手放在煤油灯的火苗上,对叔叔说,“让我见见表姐,否则我就一直把手放在灯上。”梵高的叔叔见状,迅速将灯吹灭,并将他带到附近的一个酒吧,将他灌醉。然而,喝醉酒后的梵高仍然没能见到表姐,只是得到了叔叔更强硬的回答:“你永远不可能和她在一起!”  巨大的悲伤充斥着梵高的心,使他的身体和精神都备受摧残。梵高只有更加努力地工作,受到如此残酷的爱情挫折的他没有奢求,只希望能独立地生活下去。  150法郎断送婚约  经历了两次爱情的挫折后,梵高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画画上。  有一次,在画素描时,梵高认识了曾做过妓女的克里斯蒂娜。两个人你来我住,感觉很是投机。每次,克里斯蒂娜下班之后,就给梵高当模特儿,有时还为他做菜、烧饭、洗衣服。这些举动让梵高体会到家的温暖,让他萌生了结婚的念头。  不久以后,两个需要安慰的人就同居了。对梵高而言,克里斯蒂娜有着令人崇敬的品质,和克里斯蒂娜在一起,使他增加了信心和力量。梵高不希望只是把克里斯蒂娜当作自己的情妇,他要和克里斯蒂娜结婚,共同生活、彼此爱护。能有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就算再辛苦梵高也觉得快乐。克里斯蒂娜也想尽量做一个贤妻良母。  尽管外人对他们指指点点,但两个相爱的人义无反顾地决定:当梵高每月能赚到l50法郎时就结婚。  然而,克里斯蒂娜在当妓女时把身体给弄垮了,她虚弱的身子需要大量的营养品。而对绘画近乎痴迷的梵高,把大量的钱花在了买颜料和雇模特上,这一切使得克里斯蒂娜心疼不已,两人的矛盾日渐加深。  最终,由于梵高无法赚到150法郎的月薪,他与克里斯蒂娜彻底断绝了关系,结束了自己的第三段爱情。  同性恋的可能性  由人认为凡高的同性恋人正是曾和他住在一起的高更,而当二人吵架后高更离去,凡高为此割掉了自己的耳朵.凡高为什么割掉自己的耳朵,目前尚无定论,这里写的只是其中一种说法,也是央视节目里的说法.而关于凡高和高更是否为同性恋人,也没有确凿定论。  2.梵高生前卖出的唯一一幅油画:“红色葡萄园”  1890年,比利时画家安娜·博赫以400法郎的价格买下了这幅画,现在存于莫斯科。  1882年,凡高的叔叔C.M.凡高(Cornelis Marinns van Gogh)向凡高订购了一些海牙景色的素描。  1885年,艾恩德霍芬的一家人为餐厅订购过一组四季图。  3.现在的梵高作品  梵高死后,他的名气越来越大。随着作品在各地的展出和书信的出版,甚至传记小书的出版,凡高在世界各的逐渐家喻户晓,俨然已成了最受爱戴的艺术家之一。凡高生前穷困潦倒,而死后,其作品竟成了亿万富翁炫耀的资本!  凡高的作品的拍卖价格曾占据艺术品拍卖价格的前5名。  1990年5月15日,“加歇医生像”以825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日本收藏家。这也是现在世界上卖价最高的艺术品之一(《拿烟斗的男孩》 2004拍卖价 1.0416亿美元。)  1987年11月11日,“鸢尾花”以5390万美元的天价卖出,震惊了世界也引起了一些争论,有人在报上呼吁:“文化和商业要保持道义上的距离”。  1987年3月30日,凡高的一幅向日葵以3950万美元卖出。  1998年11月19日,凡高的一幅没有胡子的自画像以7150万美元卖出。  还有其它一些卖价在千万美元以上的画,不一一列出了。  梵高作品的价格是随着他名气的增大而上涨的,这些价格只能说明梵高是最受推崇的艺术家之一,并不能代表艺术品的真正价值。艺术品的价值在于它本身,那是无法用金钱计算的。  梵·高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正规的绘画训练。为弄到画布、油彩和画具而日复一日地奔波劳碌,精神上也不断处于矛盾的状态,为追求艺术的完美而承受着压力,这些即使不是他后来罹病的直接原因,也给他的生活悲剧埋下了种子。   梵·高着意于真实情感的再现,也就是说,他要表现的是他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   梵高把他的作品列为同印象主义画家的作品不同的另一类,他说:“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其实,不仅是色彩,连透视、形体和比例也都变了形,以此来表现与世界之间的一种极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实的关系。而这一鲜明特征在后来成了印象派区别于其他画派而独立存在的根本。   梵·高是一位具有真正使命感的艺术家,梵·高在谈到他的创作时,对这种感情是这样总结的:“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   梵·高从来没有放弃他的信念:艺术应当关心现实的问题,探索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   在他完成了他举世瞩目的七幅向日葵后,他选择了自杀。   梵·高自杀年仅三十七岁,作为一位艺术家,直到死前不久他才以其震撼人心而富于想象力的绘画赢得评论界的赞扬。   梵·高死后不出几年,一些画家就开始模仿他的画法,为了表现强烈的感情,可以不对现实作如实的反映,这种创造性的态度被称作表现主义,并且证明是现代绘画中一种历久不衰的倾向。即为了主观意识而对物体进行再塑造。   尽管高更和梵·高的名字双双成为现代表现主义的先锋,成为极端个性化的艺术家的典型,但要设想他们的个人特点有多么不同则是很难的。高更是个攻击传统观念的人,语言刻薄、玩世不恭、冷漠无情,有时蛮横无礼。而梵·高对于共事的艺术家,则充满了一种天真的热情的深沉的爱。在他有了一段生活经历之后,这种爱使他成为一个美术商人,并产生了进行理论研究的愿望,进而成为比利时煤矿区的一名传教士。1880年他开始学画,后来他在布鲁塞尔、海牙和安特卫普进修。于1886年来到巴黎,他在这里见到了劳特累克、修拉、西涅克和高更以及原先的印象主义小组的成员。   梵·高在巴黎结识了印象主义画家之后,他的调色板就变亮了。他发现,他唯一深爱的东西就是色彩,辉煌的、未经调和的色彩。他手中的色彩特征,与印象主义者们的色彩根本不同。即使他运用印象主义者的技法,但由于他对于人和自然特有的观察能力,因而得出的结论也具有非凡的个性。这从来都是如此的。而这种色调与向日葵永远朝向太阳的精神又如此吻合。“无论多高多大,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来处”,这就是向日葵的精神。  梵·高崇拜米勒,受其影响极大,曾大量模仿米勒作品。   有人这样评价:“如果说修拉令自然服从于自己的才智,梵高则是张扬自然,使其应和自己的感情。”   他是典型为艺术而生的画家。   另,有人打成"凡·高",但"梵·高"较准确 。   从遗传学角度讲,梵高晚年进入神经病医院很可能与其姨姨中有癫痫病患者有关 。   梵高作品的相关研究  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对梵高的画作进行数学分析后发现,其中多幅作品中光与影的模式,与流体力学中的漩涡,或喷气发动机喷出的气流,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梵高这位绘画天才,在年仅37岁时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生命的最后一段岁月中,他留下了多幅最为著名的画作,其中包括他于1889年在法国南部的精神病院画下的《星夜》、1890年所作的《有丝柏和星星的小路》及《麦田上的乌鸦》。研究人员称,在所有这些画作中,都能找到湍流经典数学模型的影子。  湍流问题曾被称为"经典物理学最后的疑团"。因为它涉及从微观到宏观许多时空尺度上的运动,它不仅和周围进行着能量交换,其内部也存在着各式各样的能量交换。  好几个世纪以来,众多科学家一直试图用精确的数学模型来描述湍流现象,然而这个被视为比量子力学还要深奥的难题,至今依然没有人能够解决。如今的现代湍流理论,其中一个重要基础,还是前苏联科学家柯尔莫哥洛夫在上世纪40年代提出的。柯尔莫哥洛夫经过多番钻研,最终得出一个描述流体间任意两点间速率差的数学公式。这种关联如今被称为"柯尔莫哥洛夫微尺度"。  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物理学家阿拉贡及其同事,在对梵高的画作进行研究后发现,这些画中光与影的模式,与柯尔莫哥洛夫提出的湍流公式几乎一致。阿拉贡说:"湍流是梵高作品中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我们尝试量化了这一点。"   华翼网报道,梵高在创作这些画作时,精神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当时他曾多次出现幻觉,意识时而清醒,时而混乱,表现出类似癫痫的症状。阿拉贡说:"我们认为,在梵高长期的精神不稳定状态下,有一种描绘湍流现象的独特能力。"   能够用绘画作品如此精确地还原漩涡现象的画家,全世界似乎也只有梵高一个。  阿拉贡表示:"其他画家的一些作品虽然看起来也包含湍流现象,但我们却没有发现任何符合柯尔莫哥洛夫微尺度的特征。"   比如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的名作《呐喊》,画面中似乎充满了梵高似的漩涡,而且画家在作画时精神同样处于狂乱的状态,然而其亮度概率分布,却和"柯尔莫哥洛夫的理论"并不相符。  提起印象派艺术大师梵高,人们很容易想到《星夜》中的漩涡图案,或是《麦田上的乌鸦》中的金黄色彩。众所周知,这些感情强烈的作品,是画家极不稳定精神状态和内心狂乱的写照。然而,科学家近来发现,梵高还是一位罕见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因为他的多幅作品竟然诠释了深奥的流体力学现象。  不过,也并非所有的梵高画作都与湍流现象相符。他在1888年所作的《叼烟斗的自画像》 以及《耳朵上扎绑带的自画像》,就丝毫找不到湍流的迹象。当时,梵高因为之前的自残行为,刚刚服了镇定药物。他自己也曾表示在画这两幅作品时,心里是非常平静的。

42、1886年07月27日 印度尼西亚伊斯兰联盟领导人之一阿卜杜尔·慕依斯出生

阿卜杜尔·慕依斯(Abdul Muis)生于印尼西苏门答腊。印度尼西亚伊斯兰联盟领导人之一、社会活动家、新闻工作者和作家。

43、1881年07月27日 汉斯·菲舍尔,德国化学家

汉斯·菲舍尔

汉斯·费歇尔1881年7月27日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他先后在斯图加特和威斯巴登念小学和中学。1899年从中学毕业后,费歇尔先后在瑞士洛桑大学和德国马尔堡大学同时修读化学和医学两个专业。1904年,他获得马尔堡大学化学学位,其后在1906年和1908年分别获得医学执照和医学博士学位。 汉斯·费歇尔毕业后到慕尼黑当内科医生,后来进入柏林第一化学研究所,在赫尔曼·埃米尔·费歇尔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1911年,他回到慕尼黑,次年获得内科医学讲师资格。1913年,成为慕尼黑心理学研究所的心理学讲师。1916年,成为因斯布鲁克大学医学化学教授,1918年转到维也纳大学。从1921年起,直到去世,他一直在慕尼黑工业大学担任有机化学教授。[2]

费歇尔的科研工作主要集中于研究血液和胆汁中的色素、绿色植物中的叶绿素以及衍生出这些色素的吡咯。其中最重要的工作是胆红素与血红素的合成。[2]他合成了超过130种卟啉,其中在1929年合成血红素。[3]1930-40年代,他对叶绿素的研究形成了100多篇论文,阐明了叶绿素的结构,重点论证叶绿素分子中含有二氢卟吩环系,且中心有1个与二氢卟吩环形成配位的镁原子。这些研究成果为后来罗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合成叶绿素奠定了基础。[4]

费歇尔的研究受到广泛认可,并因此获得多项荣誉。其中在1930年,“由于对血红素和叶绿素结构的研究,以及血红素的合成”,汉斯·费歇尔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5]此外,月球上的“费歇尔环形山”以他和赫尔曼·埃米尔·费歇尔的名字命名。

汉斯·费歇尔1935年与维尔特鲁德·豪费结婚。[2]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不久,由于自己的实验室和研究成果在轰炸中几乎全部被毁,费歇尔过度沮丧,在慕尼黑自杀去世。

44、1878年07月27日 松井石根诞生,日本陆军上将(1948年逝世)

松井石根

  松井石根(1878,7,27——1948,12,22),日本陆军大将,南京大屠杀元凶之一。皇道派将领,甲级战犯,驻扎中国13年的中国通,大亚细亚主义的鼓吹者,1937年指挥日本中支派遣军攻陷中国首都南京,除南京大屠杀外,还在入侵上海、南京的事件中纵容部下犯下滔天罪行。因此被订为甲级战犯送上绞刑架。老牌中国通  1878年7月27日出生在日本爱知县爱知镇的牧野字村(今名古屋市中区牧野镇),是旧名古屋藩士、汉学家松井武国的儿子。松井石根生来身材短小,而且体弱多病,但性格倔强。松井家祖上世代为将,继承武家门第成为他日后从军的原因之一。松井石根幼年时代,日本处于社会大转变时期,明治维新尚未落下帷幕,而统治集团中却已暴露出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1885年,一些旧士族在东京开办了专门培养军人的成城学校。1890年,松井石根进入成城学校。严格的校纪,使他受到锻炼。1893年,入中央幼年学校,三年后进陆军士官学校第9期。1898年以第二名毕业。同学中还有后来成为大将的荒木贞夫、真崎甚三郎、本庄繁、阿部信行四人。(这四个全是皇道派主将)同年,他获得天皇赐予的银质表,被授予少尉军衔。接着进入日本陆军大学。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松井石根中断学业,随日军进入中国东北地区与俄军作战。在首山堡一役中,松井所率中队几被俄军歼灭,松井本人大腿被枪弹洞穿。战后松井回国,继续就读陆军大学,并于1906年毕业,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天皇赐予的军刀,同时因他在日俄战争中表现突出而获2枚勋章。 晋升为步兵大尉。后曾任日本参谋本部中国班班员、驻中国广东武官。  1915年,松井调任驻上海武官。1918年升步兵大佐,次年任日军步兵第39联队长。1922年当日本出兵西伯利亚干涉俄国革命之际,松井任海参崴派遣军情报参谋,后调任哈尔滨特务机关长,成为军界的一名“中国通”,他四处收买汉奸,布置间谍网,收买马贼汉奸,勾结前清遗老,挑起中国内部不和,并因此受到上司嘉奖。次年晋升为陆军少将。1924年任日军步兵第35旅团长,1925年调任参谋本部第二部(情报)部长。从而“得以专心从事于平生最为关注的中国问题”。在任内大力资助中国工人省港大罢工,打击英国在华势力。1927年升陆军中将。同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在东京召开著名的东方会议,制定对中国的方针政策。松井石根出席了会议,并在会上做了关于中国政治形势的报告。1928年关东军制造皇姑屯事件炸死奉系军阀张作霖,松井石根曾主张严惩背后策划人、关东军的河本大作,以摆脱舆论针对关东军的抗议。8月任日军第11师团长。亚细亚主义  松井石根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日本,曾掀起过一股“大亚细亚主义”的思潮,该思潮主张日本、中国及亚洲的团结,共同对抗欧美。松井石根正是这一思潮的积极推进者。他“以征服亚洲之责任自负,唱大亚细亚主义”。1932年,松井作为日本陆军全权委员,出席了在日内瓦举行的一次裁军会议。会上,他看到中日代表进行着激烈的争论,而白人则宛如裁判一般从中“调解”,这更加坚定了他推行“大亚细亚主义”的决心:“日华间的问题要在日华间解决;要将白人统治下的亚细亚重新变为亚细亚人的亚细亚。”1933年,松井从日内瓦回国,立即发起了成立“大亚细亚协会”的运动。当年,松井晋升为陆军大将,并担任了军事参议官的要职。同年8月,调任驻台湾日军司令官,10月晋升为陆军大将。1934年8月,再度调任军事参议官。此时,陆军内部皇道派与统制派的矛盾尖锐起来。1935年,统制派的灵魂人物,号称日本第一大脑的军务局长永田铁山被刺杀,松井因涉嫌此事,被迫引咎辞职,退出军界。   松井离开军界后,随即把全部精力转入政界。1936年2月,松并开始了中国华南、华中之行,为他的“大亚细亚主义”进行游说,并试探中国方面的反应。2月底,他经台湾首先来到两广,会见了和蒋介石矛盾颇深的国民党右派胡汉民和桂系头面人物李宗仁、白崇禧以及陈济棠等人。会谈没有解决任何实质性问题。3月12日,松井到达南京,并先同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张群举行了会谈。24日,松井拜访了蒋介石,提出了帮助解决西南问题(即蒋与胡汉民及桂系的矛盾问题),蒋未置可否;又提出承认伪“满洲国”问题,立即遭到了蒋的断然拒绝。松井在日记中写道:“要之,蒋、张态度尚不十分明朗,蒋对余之单刀直入态度颇为警戒,避免当场作答。”至此,松井的华南、华中之行遂以失败告终,但这并没有阻止他征服中国的野心。力主打南京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一个多月后,淞沪抗战也拉开了序幕。8月12日,日本大本营决定以第3、11两个师团组成上海派遣军,以支援驻上海的海军陆战队。松井石根因是公认的“中国通”和攻坚战专家而被重新征召入伍,担任上海派遣军司令。他在离开东京前,要求拨给上海派遣军5个师团,因为“他早就对上海和南京附近的地形作过调查,他已经想好了在一旦占领上海后就进攻南京。”他从东京出发时,又在车站对前来送行的杉山元陆相等人宣称:“此番无论如何也要打到南京去!”。  8月22日,上海派遣军乘船到达吴淞口附近海面,在中国守军左侧背成功登陆,为达速战速决之目的,9月6日,日本大本营按照松井石根的要求,又增派第9、13、101三个师团及台湾守备队(重藤支队)到上海编入上海派遣军,达到了松井要求的5个师团的规模。但这时中国已经在上海集中50万精锐大军,参谋本部估计突破德国顾问建立的“塞克特防线”需要两个月,松井在击败白崇禧的桂军发动的反攻后,依靠强大的火力只用了两天就突破了“塞克特防线”。又用两个星期突破了中国军队的最后防御中心-大场镇,强渡苏州河,但此时的中国军队虽败而不乱。大本营因为华北战场进展顺利,决定向华中大规模转移兵力。10月30日,第16师团加入上海派遣军;同时,由第6、18、114三个师团及国崎支队编成了第10军,准备在杭州湾以北登陆,深远迂回中国军队的大后方。11月5日,日军柳川平助的第10军登陆成功。上海的中国守军陷入被合围的危险,阵线开始崩溃,不得不于11日晚下令撤离上海。上海遂陷。   松井出征之前,日本大本营在《关于派遣军之奉敕命令》中向他下达的任务是:“扫荡上海附近之敌军,占领其四方要地,保护上海侨民之生命。”这一命令将上海派遣军的作战范围规限于上海周围地区。因此,占领上海,大本营既定的作战目标已经达到。在上海失陷之前,大本营将上海派遣军与第10军台编为中支那派遣军,松井担任了该方面军的司令官;同时,大本营给该方面军制定了苏州――嘉兴的战略限制线,命令该方面军的军事行动不能超过该限制线。如前所述,已成为对华强硬论者的松井一开始就叫嚣要直捣南京。上海已陷,通向南京的门户洞开,他当然不会就此罢休。上海陷落后,日军参谋本部派河边虎四郎课长来和松井联络。松井对他发誓说:“请放心,吾意已决,非打下南京来给你们看看!”11月15日,他又向从东京来的参谋本部谋略课长影佐祯昭和陆军省军务课长柴山兼四郎面呈“进攻南京的必要”。11月19日,各路日军追击撤退的中国军队,纷纷抵达大本营的战略限制线。第10军部队首先突破限制线,向西追击。松井不仅未加制止,反而再次向大本营提出“向南京追击有利”的意见。24日,大本营解除了原限制线,同时又给华中方面军下达了无锡――湖州的新限制线。第一次违令成功助长了松井的气焰。他命令部队再次越过限制线,同时再次向大本营提出:“为迅速解决事变,华中方面军须乘当前敌之颓势攻取南京。”恰在此时,日本的对华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七七”事变及“九一八”事变前后,日本政府和军部中对于中日纠纷主张局部解决和主张全面解决的两派始终存在分歧,两次为华中方面军下达战略限制线,正是这种分歧的具体体现,但后经激烈辩论,大本营最终决定全面推进中日战争。于是,12月1日,大本营通过大陆命令第8号,向华中方面军下达了“应与海军相协同攻占敌国首都南京”的命令。而松井于11月28日就收到了进攻南京的电报命令。为此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于此,近日予热烈之主见终获成功,不甚欣喜之至。”  12月初,松井在等到大本营进攻南京的命令后,立即兵分两路向南京扑来:一路由上海派遣军组成,沿太湖北侧,经苏州、无锡、常州、丹阳、镇江向南京进攻;另一路由第10军组成,沿太湖南侧,经嘉兴、湖州、长兴扑向南京。不久日军又分为四路,两路由丹阳、金坛等地直扑南京,另两路分别迂回芜湖和浦口,以图对南京守军形成东、北、西南几面包围之势。从12月5日起,双方在南京外围发生激战。中国军队抵抗不利,日军于8日全线突破南京外围防线,完成了对南京的最后包围。   日军虽来势汹汹,然而却早已面临多重困难。日军经淞沪战役后,未经充分休整补充就开始向南京方向进击,其后勤保障也严重不足。松井的幕僚们多次向他提醒过类似的问题,他也深知自己的部队面临的困难,但他仍然一意孤行。11月20日,日参谋总长闲院宫载仁亲王向第10军发出指令:“部队为求得补给,应尽量利用现地物资”。在当时的环境下发出这样一道指令,无异于指使日军进行公开抢劫。松井石根作为方面军最高指挥官,对日军接到命令后的所作所为给予默认。“其结果大规模的掠夺行为自然漫延到整个部队”。可以说,日军此时的行为,正是南京大屠杀过程中大规模抢劫的预演。12月7日,松井将方面军司令部从上海移至苏州。同日,他召集参谋人员,下达了《南京城攻略要领》。该要领大致内容如下:   “一、若南京守城司令或市政当局留守城中,则劝其开城以和平占领,尔后,各师团分别由经过挑选的一个步兵大队(9日改为三个大队)为基干,率先进城,分区对城内进行扫荡;二、若敌之残兵仍凭借城墙负隅抵抗,则以抵达战场之所有炮兵实施炮击,以夺占城墙。尔后,各师团以一个步兵联队为基干进城扫荡。……”。   “一、应特别严肃部队之军纪风纪,使中国军民敬仰归服皇军之威武,期不至出现苟如毁我名誉之行为;二、严禁接近外国之权益特别是外交机关。在外交使团提议设立而为我军拒绝之中立地带,除必要外,应禁止入内,并应在重要地点设立岗哨。又,禁止进入城外之中山陵等革命志士之陵墓及明孝陵。……”。   同时,松井又训令他的部队:“南京乃中国之首都,攻克之乃世界性事件。故须认真研究,愈益发挥日本之名誉,增强中国民众之信赖。虽为敌军,然已丧失抗战意志者及一般官民,应予以宣抚爱护,持宽容慈悲之态度。”  12月8日,松井下令空投《劝降书》,要南京卫戌司令唐生智“和平开放南京城”,遭拒绝。10日下午1时,松井下达了向南京城发动总攻的命令。经过3天激战,守军渐显不支,13日,日军第6师团在师团长谷寿夫率领下最先从中华门攻进南京城。南京陷落。随即日军临时攻城总指挥官上海派遣军司令朝香宫鸠彦王亲自签署了“杀掉全部俘获人员”的命令,日本军队以搜寻败兵为名在在中国首都南京进行了一场持续6个星期之久的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纵容大屠杀  松井的入城式12月17日,松井石根从苏州来到南京。当天下午,日军举行了所谓的“入城式”。第二天,松井又主持了“慰灵祭”。此时,日军的暴行正处于高峰。对于日军的暴行,身为日军最高指挥官的松井石根不可能不清楚。因为,在“慰灵祭”快要结束之时,他突然流着泪,对部下训斥说:“你们奋力苦战,使皇威增辉,然某些士兵之暴行,又使皇威一举扫地”。松井作出如此之训斥,表明他完全知道南京城内发生的日军“暴行”,并似乎要下决心整肃军纪。可事态的发展并非如此。这里有三点可供说明:   (1)谷寿夫师团是在大屠杀中最为卖力的部队。若要整顿军纪,谷寿夫必将首当其冲。而松井却因谷寿夫师团最先进城而在入城式上对谷寿夫大加奖赏;在1938年1月松井第二次视察南京时,又邀谷寿夫共进晚餐,“以示慰劳,并听取其对实战情况之多种看法”。  (2)在战争环境下,宪兵是维持军纪的重要工具之一。但在攻占南京之前,整个日军配备的宪兵只有102名。由于占领了上海以及要维持其他占领地的“治安”,结果在“南京陷落之时,南京城内没有一名宪兵。12月17日跟随松井司令官进城的宪兵、包括宪兵队长在内只有17名”。后来给许多士兵发了宪兵臂章,实际上这只不过使他们的为非作歹格外便利而已。   (3)12月19日和20日,松井在南京视察了两天,他在12月20日的日记中写道:“午前10时出发,视察挹江门附近及下关。此附近仍狼藉不堪,尸横蔽野……”。松井看到的是什么人的尸体,他自己没有说。但南京陷落前中日军队从未在此发生过激烈战斗;南京临陷前,大批中国军民都想从此渡江逃命,而江北的日军又恰好是迎面冲来的。因此,这些尸体可以肯定为被日军屠杀的中国人。松井看后竟熟视无睹,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于12月21日匆匆返回了上海。在此之前,他还任命了嗜血如命的第16师团长中岛今朝吾为南京地区警备司令,“因此大屠杀在松井大将入城以后也没有停止,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的2月中旬”。   日军在南京的暴行震惊了国际社会,作为日本盟国的德国当时派驻南京的代表曾向其本国政府报告说,“这不是个人的而是整个陆军即日军本身的残暴和犯罪行为”,日军是“为自己竖立了耻辱的纪念碑”。迫于国际舆论的巨大压力,日本政府于1938年3月5日召回松井石根及其部下将佐约80人。同年7月20日松井石根出任内阁参议,至1940年辞职。同年2月与其他退伍军官在他的故乡热海市建造有面向南京方向的“兴亚观音”,纪念日本及中国双方在战争中的牺牲者。企图为自己赎罪。次年任法西斯组织大政翼赞会下属的大日本兴亚同盟副总裁,1942年4月4日,松井石根受日本天皇“叙勋”,授一级金鵄勋章。1943年任总裁,继续宣扬大亚细亚主义,为配合日本对外侵略战争积极活动。正义的审判  日本战败投降后,1945年9月19日,驻日盟军总部下令,将松井石根作为战犯逮捕入狱。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从1946年5月开始,对包括松井石根在内的28名日本甲级战犯的战争罪行进行了长达两年多的审讯。审讯中,松井石根辩称自己当时因生病而未能阻止部属的暴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举证驳斥说:“他的疾病既没有阻碍他指挥在他领导下的军队的作战行动,又没有阻碍他在发生这类暴行时访问该市达数日之久。对于这类暴行负有责任的军队又是属于他指挥的。他是知道这类暴行的。他既有义务也有权力统治他自己的军队和保护南京的无辜市民。由于他玩忽这些义务的履行,不能不认为他负有犯罪责任。”  1948年11月12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松井石根宣读了起诉书共计三大类55项罪状(但后又裁定,起诉书中的“反和平罪”不成立),判决其有罪,处以绞刑。其中松井在挣扎了十二分三十秒后死去,为四人中用时最长的一个。  有观点认为松井虽然是南京大屠杀主要责任人之一,但是他也替日本皇族作了替罪羊,承担了别人的战争罪责。直接下命令屠杀的朝香宫鸠彦王因是皇族,没有受到任何审判,打着高尔夫球,逍遥活到94岁才寿终。

45、1867年07月27日 恩里克·格拉纳多斯诞生,西班牙音乐家

恩里克·格拉纳多斯

  恩里克·格拉纳多斯(Enrique Granados),西班牙作曲家及钢琴家。  1867年7月27日,恩里克·格拉纳多斯生于巴塞罗那附近的Lérida。1879年开始学习钢琴,1880年在普霍尔学院继续跟Joan Baptista Pujol学习钢琴。三年后,在学院主办的钢琴大赛上演奏了舒曼的钢琴奏鸣曲op.22,16岁的格拉纳多斯获得了大奖,并给当时著名的作曲家费利佩·佩德雷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884年,佩德雷尔开始向格拉纳多斯教授和声及作曲技法。  1887年,格拉纳多斯去巴黎音乐学院跟当时著名的钢琴教授查尔斯·贝里奥(Charles de Bériot)学习,并在钢琴演奏技巧上受到贝里奥的影响很深。贝里奥强调演奏中的即兴发挥,从而极大的激发了格拉纳多斯的潜在的才能。1889年,格拉纳多斯回到巴塞罗那,同时出版了使他获得了国际声望的西班牙组曲。  格拉纳多斯作为演奏家曾多次在西班牙、法国、及纽约举办音乐会,并与许多音乐家诸如阿尔贝尼茨、卡萨尔斯、小提琴演奏家尤金·伊萨伊、雅克·蒂博,钢琴演奏家霍斯索夫斯基、圣-桑等合作。他曾在美国举办多场音乐会,录制唱片,并在华盛顿白宫演奏。作为一名作曲家,他创作的作品范围包括室内乐、声乐、歌剧、交响诗以及钢琴作品等。同时,格拉纳多斯还是一名卓越的音乐教育家。1900年创办了巴塞罗那古典音乐协会。1901年,创立了格拉纳多斯音乐学院,并亲自主持教务直至去世,培养了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如Paquita Madriguera, Conchita Badia,Frank Marshall等。  作为一名作曲家,格拉纳多斯跟肖邦一样,将他的一生毫无保留的献给了钢琴艺术。格拉纳多斯素有"西班牙的肖邦"的美誉。他的音乐既带有肖邦式的热情和温柔,又有类似的精湛的作曲技法。同时,格拉纳多斯还赋予他的钢琴音乐以新的元素,这便是独特的地中海人们的欢乐,让人想起西班牙印象派画家索罗拉(Joaquín Sorolla)的画作中的阳光。格拉纳多斯的音乐是那种带有一点忧郁色彩,却是能让人感受到纯粹的喜悦的音乐。他并没有将这种喜悦感以最原始的西班牙民间音乐的直率的方式来体现出来,相反,他将这种喜悦升华,重新提炼,并通过他天才的艺术将其转变为更深层的情感。  格拉纳多斯最成功的作品是他的钢琴组曲《戈雅之画》,写于1912~1914年间。他一生钟爱西班牙画家弗朗西斯科·戈雅的作品,并为此创作了这部组曲。1912年,格拉纳多斯结识了美国钢琴家欧内斯特·谢林,他是第一位在西班牙本土之外演奏格拉纳多斯钢琴作品的人。谢林安排格拉纳多斯的作品在纽约发表,并鼓励他将组曲《戈雅之画》改编成歌剧。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却使得这部歌剧迟迟未能上演。于是,格拉那多斯将这部歌剧交给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同时他本人也将会在1月26日(1916年)的首演上出现。随后,格拉那多斯又受到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的邀请在白宫举行一场音乐会。但是不幸的海难却使得格拉纳多斯没能有机会去纽约参加这部歌剧的首演。1916年,在访美途中格拉纳多斯所乘轮船在穿越英吉利海峡时遭鱼雷击沉。据目击者称,格拉纳多斯曾奋力爬上救生艇,但当他发现他的妻子正在水中挣扎时又跳下救生艇去救妻子,结果两人双双遇难(日期为1916年3月24日)。  今天,这部歌剧中的间奏曲,无论是乐队版本还是大提琴和钢琴的二重奏版本,都是音乐会的常演曲目。  虽然格拉那多斯创作了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包括管弦乐作品和大量的室内乐作品,今天人们更为熟悉的是他的钢琴作品,特别是《戈雅之画》组曲以及为钢琴和声乐所写的作品《古风通纳迪亚集》。这些作品是格拉那多斯理想中的18世纪晚期19世纪早期的马德里的缩影。因此他的作品更多的是回首往昔马德里熙熙攘攘的街头生活,那时的街道与广场,花花公子与交际花,带有亮片的华丽服饰,林荫大道,露天市场,宗教游行,流浪的杂耍艺人与街头音乐人以及斗牛表演等。  格拉那多斯与在他之前的著名画家戈雅一样,认为这种喧闹的生活时期是西班牙历史上最丰富多彩以及浪漫的时期,因此他们的作品很大程度是受这种喧闹的生活启发而创作的。不过安达路西亚文化在格拉那多斯的作品中也有所体现,例如在他的西班牙舞曲第2、5、11、12号中就运用了深情的安达路西亚民歌的旋律以及安达路西亚舞曲的节奏。  今天格拉纳多斯是公认的西班牙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基本上是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浪漫主义音乐,但却是多层次的。人们赋予他各种称呼,象"西班牙的肖邦","最后的浪漫主义",他的同胞们还称他是"我们的舒伯特"。没有任何一种描述可以准确的体现格拉纳多斯的音乐特点,他的作品中既有着永恒的音乐元素同时又带有他自身独特的音乐特点。

46、1841年07月27日 俄国著名的浪漫派诗人、小说家莱蒙托夫逝世

莱蒙托夫

  莱蒙托夫(1814~1841)  Lermontov,Mikhail Yurievich  Михаил Юриевич Лермонтов  俄罗斯帝国诗人。1814年10月15日生于莫斯科一个小贵族家庭,1841年7月21日卒于高加索。3岁丧母,在奔萨省外祖母的庄园度过童年。上中学时开始写诗。1830年考入莫斯科大学,课余写了近300首抒情诗和几首长诗,绝大多数在生前没有发表。1832年因参与反对保守派教授被迫离开大学,转入圣彼得堡近卫军骑兵士官学校,1834年毕业后到近郊骠骑兵团服役。1835年发表长诗《哈吉-阿勃列克》,引起文坛注意。同年创作剧本《假面舞会》,表现一个勇于同上流社会对抗的悲剧人物。  1837年2月,普希金在决斗中重伤后去世。莱蒙托夫愤然作《诗人之死》一诗,直言杀害普希金的罪魁祸首是俄国上流社会。他因此被流放到高加索。1838年4月回到圣彼得堡原部队。在此期间,除写了《述怀》《诗人》《匕首》等一系列抒情诗外,还发表《波罗金诺》《沙皇伊凡·瓦西里耶维奇》《帆》等诗作,《年轻的近卫士》和《勇敢的商人卡拉希尼科夫之歌》两首长诗。  1839~1841年完成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由5个相对独立的中短篇组成。作品通过原来精力充沛、才智过人的贵族青年毕巧林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无法施展才能,结果成了只好在一些无聊小事上消耗自己生命的“多余人”的经历,强烈表现对黑暗现实的否定态度。小说的大部分篇幅用主人公日记的形式,重在自我心理剖析,兼有现实主义的客观具体描写和浪漫主义直抒主观情思的特色。  莱蒙托夫亲笔绘画,内容是对高加索的回忆  1840年新年,莱蒙托夫参加一个贵族的假面舞会,写了《一月一日》一诗,引起上流社会不满。同年2月,沙皇当局挑起他与法国公使之子巴兰特决斗,事后借机将他逮捕。当年4月,他再度被流放到高加索;途经莫斯科时在果戈理的命名日宴会上朗读自己的新作长诗《童僧》,表现一个想逃脱监狱般的修道院回家的少年僧徒的痛苦和急切心情。  1840年6月,莱蒙托夫到达流放地,7月参加对山民的战斗。翌年2月获准回圣彼得堡休假。不久完成长诗《恶魔》,描写天国的反叛者恶魔到了人间,仍感孤独,而且给人带来不幸,诗人以此表现对恶魔叛逆天国的赞赏,揭示其利己主义的悲剧结局。它和《童僧》均属俄罗斯浪漫主义诗歌的杰作。同年4月《祖国纪事》发表的《祖国》一诗,否定俄国的军事荣耀,讴歌俄罗斯的壮丽山川和淳朴农村生活,是他最重要的力作之一。1841年夏,莱蒙托夫休假后回部队途中在决斗时被杀害。  莱蒙托夫其多数优秀诗歌和小说作品,都有较好的中文译本。   诗人的童年是在奔萨州的阿尔谢尼耶娃的塔尔罕内庄园中度过的。他接受首都式家庭教育,从小就能流利的说法语和德语。1825年夏,外租母带莱蒙托夫到高加索的矿泉疗养;儿时对高加索的自然风光和山民生活的记忆在他的早期作品里留下了印记(《高加索》1830年;《蓝色的高加索山,你好…》1832年)1827年莱蒙托夫全家搬到莫斯科,1828年他作为半寄宿生进入莫斯科大学附属贵族寄宿学校四年级,在那里接受人文教育。还在塔尔罕内时,莱蒙托夫就对文学和诗歌创作表现了强烈的兴趣。在寄宿学校,他的主要方向是研究A·C·普希金和拜论风格长诗。拜伦式长诗成为莱蒙托夫早期的主要作品。1828—1829年,他写下了《海盗》、《罪犯》、《奥列格》、《两兄弟》 (死后发表)、《最后的自由之子》、《伊兹麦尔一白》和《恶魔》等诗篇。   这些长诗的主人公都是与社会抗争、践踏社会和道德规范的英雄、被抛弃者和暴乱分子;“罪恶”悬在他们头上,这种罪恶通常被秘密笼罩,并以苦难的表象出现。  1830年3月,根据枢密院令,莫斯科寄宿学校改为普通中学。1830年,莱蒙托夫“请求”退学,在莫斯科郊外斯托雷平家族的谢列德尼 科沃庄园避暑消夏,同年考取莫斯科大学思想政治系。莱蒙托夫的初恋发生在这段时期,他深深迷恋上 了E·A·苏什科娃(1812—1868年)。他是在友人A·M·韦列夏金娜的家中结识苏什科娃的。因为她,诗人于1830年开始了自己的抒情诗创作期(《致苏什科娃》、《乞丐》、《十四行诗》、《夜》)。   不久以后,莱蒙托夫又疯狂地爱上了剧作家Ф·Ф·伊万诺夫的 女儿H·Ф ·伊万诺娃(1813—1875年),尽管这只是一段短暂的恋情。   诗人的个性形成于这几年(1830一1832年),不断地移情别恋很大程度上只是在尝试了解自己。这时,诗歌出现了“片断思维” 体,诗的中心部分是不停地进行自我剖析和自我认知。他在1830—1831年创作的诗歌开始表现社会主题。莱蒙托夫鲜有直接意义上的政治抒情诗;社会政治课题通常融入到他的哲学和精神思考体系中。这在莱蒙托夫19世纪30年代初创作的诗歌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莫斯科大学哲学和政治氛围浓厚,学校成立了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И·B·斯坦克维奇、A·И·赫尔岑和B· Г·别林斯基都组建过社团)。没有资料显示莱蒙托夫与这些团体有何关联,但他有可能赞同它们在政治上特有的反对派精神,甚至参加过学生活动(将M· Я·马洛夫教授赶出教室)。这些思想早在《土耳其人的哀怨》(1829年)和献给1830—1831年欧洲革命(《1830年7月30日》巴黎、《1830年7月10日》)、法国大革命(《来自安德烈·申尼耶》,1830一1831年)及普加乔夫起义(《预言》,1830年)的组诗中就有体现。莱蒙托夫这个时期开始构思展现1774—1775年农民起义全景的小说《瓦季姆》,这是他第一次尝试写小说。  他这一阶段诗歌的抒情对象是巴赫梅捷夫的妻子、莱蒙托夫大学同窗的妹妹 B·A·洛普希娜(1815一1851年)。他对她的感情最为热烈,也最持久。洛普希娜既是他早期诗歌(《K.莱蒙托夫1831年、《她不是骄傲的美人……》1832年等),又是晚期作品(《瓦列里克》,《恶魔》第六次印本的题词)的抒情对象或主人公原型;她的形象走进了诗歌《不,我没有如此强烈地爱着你》和《利托夫斯卡娅公爵夫人》(维拉)。1830—1831 年,诗人早期的抒情诗创作达到颠峰,之后开始走下坡路。   1832年后,莱蒙托夫开始涉足叙事诗(《心愿》1832年、《美人鱼》 1832年)和散文体小说领域。   莱蒙托夫此时诗歌关注的主题有两个:一个是中世纪的俄罗斯历史(《最后的自由之子》1831年、 《立陶宛女人》1832年),另一个是 异域的高加索题材(《伊兹麦尔一白》1832年、《巴斯通志村》1833 —1834年、《哈吉—阿勃列克》1833年)。   1832年,莱蒙托夫离开莫斯科大学前往圣彼得堡,希望在圣彼得堡大学继续求学;但他在莫斯科所听课程被拒绝评定合格。为了不重新开始学业,莱蒙托夫听从亲戚们的建议选择从军;1832年11月他通过近卫士官生入学考试,在军校度过了两年时光,队列勤务、值勤和阅兵几乎占去了他所有的创作时间(军校生活粗糙自然地反映在他的士官生诗中—《彼得戈夫的节日》等)。1835年,在莱蒙托夫毕业成为禁军骠骑兵团的一名骑兵少尉(1834年9月)后,他的创作又趋活跃。这一年面世的长诗《哈吉—阿勃列克》是莱蒙托夫第一次在印刷刊物上发表作品(据传,手稿是在未经作者同意的情况下投给杂志社的)。莱蒙托夫将剧本《假面舞会》的初稿交给书刊审查机关,同时还在创作诗歌《萨申卡》和《大贵族奥尔沙》,并开始写作小说《利托夫斯卡娅公爵夫人》。莱蒙托夫同A· H·穆拉维约夫、И·И·科兹洛夫以及与正在组建的斯拉夫主义小组关系密切的人的交情众所周知。在小说《利托夫斯卡娅公爵夫人》(写于1836年,未完成,1882年发表)中,莱蒙托大首次对社会生活进行描写,并提前预料到19世纪40年代出现的“生理学”。他同时还在创作《假面舞会》(1835— 1836年),这是第一部他认为值得发表的作品,他三次将剧本交付审查,两次修改,但剧本最终还是被禁。   1836一1837年,莱蒙托夫创作了第一首成熟的独具特色的长诗《大贵族奥尔沙》(1835—1836年)。奥尔沙是他第一次尝试塑造的历史人物,一名伊凡雷帝时期按照贵族荣誉法则生活的农奴主。这个主题在《沙皇伊凡·瓦西里耶维奇、年轻的禁军士兵和勇敢的商人卡拉什尼科夫之歌》(1838年)中得到延续。莱蒙托夫与之相类似的抒情诗还有《波罗金诺》,这首写于波罗金诺战役25 周年(1837年)的诗篇是关于1812年人民战争的“微型叙事诗”。   1835—1836年,莱蒙托夫还没有进入到与普希金关系最亲密的圈子里.与普希金也并不认识。然而,他在获悉普希金去世的消息后立刻写就的《诗人之死》却引发了轰动。1837年2月l8日莱蒙托夫被捕,“禁诗”政治案件的调查开始了。莱蒙托夫在被捕期间创作了《邻居》、《囚徒》,《女邻》(1840年)、《被囚的骑亡》(1840年)等诗篇。其中,《囚徒》是他辉煌的“狱中诗” 创作周期的开始。   1837年2月,莱蒙托夫接到调任下诺夫哥罗德高加索骑兵团准尉的最高指令;他于3月出发,途经莫斯科。由于中途患上感冒,莱蒙托夫留在斯塔夫罗波尔、皮亚季戈尔斯克和基斯洛沃茨克治疗;在追随骑兵团的路上“游遍了沿线各个地方,从基兹利亚尔到塔曼,他翻山越岭,足迹遍布舒沙、库巴、舍马哈、卡赫季,他身着切尔克斯人服装,肩背步枪,在旷野中过夜,伴着胡狼的嗥叫声入眠……”, 11月份到达季夫里斯。1837年,莱蒙托夫开始记录有关阿希克·克里布的民间神话(《阿希克—克里布》),他努力再现东方语言的色彩和“土耳其”说书人的心理活动;诗人在《捷列克的恩赐》、《哥萨克摇篮曲》和《逃亡者》中揭示了高加索民族的性格。在皮亚季戈尔斯克,莱蒙托夫遇见了莫斯科寄宿学校的旧交H·M·萨京以及别林斯基和H·B·迈尔医生(《梅丽公爵小姐》中韦尔纳医生的原型);结识了被流放的十二月党人(C·И·克里夫佐夫、B·M· 戈利岑、B·H·利哈廖夫和M·A· 纳济莫夫),与A·И·奥多耶夫斯基过从甚密(1840年写下《追忆A· И·奥多耶夫斯基》)。   在流放期间和以后的日子里,从小痴迷绘画的莱蒙托夫的艺术天分充分展露出来。他的画主要是水彩画、油画和素描,种类有风景画、 风俗画、肖像画和讽刺画,其中又以高加索题材的画为最佳。   经过外祖母的多方奔走和向A·X·本肯多夫疏通,莱蒙托夫的流放时间缩短了。 1837年10月莱蒙托夫接到调往格罗德诺骠骑兵团(诺夫哥罗德州)、然后调回位于皇村的禁军骠骑兵团的命令。1838年1月下旬,莱蒙托夫回到圣彼得堡。1838—1841年是他在文坛名声大噪的几年。他很快进入普希金文学圈,认识了B·A·茹科夫斯基、 П·A·维亚泽母斯基、 П·A·普列特尼奥夫和B·A·索洛古布,卡拉姆津家庭接纳。最后一次流放前,莱蒙托夫在卡拉姆津家中阅读了《乌云》。1840年,其生前唯一一部诗集和《当代英雄》在圣彼得堡出版发行。   不算上剧本和未完成的散文体小说,到1840年,莱蒙托夫留给世人的作品包括约400首诗歌和30首长诗。其中绝大多数是在诗人死后发表的。   1838—1840年,诗人加入“16人小组”—一个由小圈子行为规则和成员的政治对立情绪联合起来的军界年轻贵族团体。   这一阶段,在他的诗歌和散文体小说中似乎运用了普希金的一些方法。但莱蒙托夫散文体小说的基本架构(诗歌亦是如此)在许多方面 与普希金是对立的;普希金散文体小说的简约和诗歌“和谐准确”的风格不是他的特点。莱蒙托夫并没有与普希金的圈子结成密切的关系: 无论茹科夫斯基、维亚泽姆斯基,还是普列捷尼奥夫,远非所有人都接受他的创作。“有选择”地接受他的还有正在形成的莫斯科斯拉夫主义小组。莱蒙托夫也在仔细观察未来斯拉夫主义者(A·C·霍米亚科夫、 Ю·Ф·萨马林)的活动,与他们保持着私人关系,还在《莫斯科维亚人》(1841年))上发表叙事诗《争吵》,但对待他们理论中的社会哲学基础却态度冷漠(《祖国》1841年)。  与莱蒙托夫关系最牢固的是《祖国纪事》杂志社。正是这家杂志刊登了他生前和死后发表的大部分诗篇,以及《贝拉》、《宿命论者》和《塔曼》。   1840年2月,在公爵夫人拉瓦尔的舞会上,莱蒙托夫与法国公使的儿子Э·巴兰特发生冲突;直接原因是上流社会的竞争—两人都对M·A·谢尔巴托娃公爵夫人感兴趣,而公爵夫人更喜欢莱蒙托夫。争执超出了私人范畴,上升到捍卫国家尊严的层面。2月18日举行的决斗以双方和解结束。但莱蒙托夫还是被交给了军事法庭,朋友和文学界的相识纷纷前来探狱。在此期间,对莱蒙托夫与巴兰特之间的冲突进行了新的解释,这恶化了事态的发展。1840年4月,上面发布将诗人调往高加索现役军队田加骑兵团的调令。他6月份才踏人斯塔夫罗波尔高加索军队司令 П· X·格拉别的房间,7月份就参加了与高加索山民的小型战斗和血腥的瓦列里克战役。  1841年2月初,莱蒙诺夫得到两个月的休假,返回彼得堡。他因作战勇猛而被推荐受奖,但尼古拉一世拒绝了推荐。诗人在首都度过的3个月中备受关怀;他有很多创作计划,打算退役并重新投身到文学活动中。在高加索接触到的东方精神生活令他感兴趣;在自己的一些作品中,他触及到了“东方世界观”的问题(《塔马拉》《争吵》)。   1841年4月14日,没有得到延期许可的莱蒙托夫回到高加索。5月,他来到皮亚季戈尔斯克,获准在矿泉停留疗养。在这里,他写下一系列诗篇:《梦》、《悬崖》、《他们相爱…》、《塔马拉》、《约会》、《叶》、《我独自上路…》、《海的公主》和 《预言家》。   在皮亚季戈尔斯克,莱蒙托夫找到了过去的老友,其中还有士官生学校的同学马丁诺夫。一次,在韦尔济林的家庭晚会上,莱蒙托夫 的玩笑激怒了马丁诺夫。争吵过后马丁诺夫发出决斗的挑战;莱蒙托夫对这个小争执并未在意,接受了挑战,他没打算向同学开枪,结果 自己被一枪打死。莱蒙托夫被安葬在塔尔罕内的家族墓穴中。  传奇故事  莱蒙托夫是俄罗斯伟大的诗人。 他爱好美术,曾画过一幅肖像,画的是他在梦境里见到的一位数学家。  诗人不仅爱好画画,还喜欢数学。 他身边经常带着数学书,一有空就拿出来看,还喜欢和朋友们玩数学游戏。  一天晚上,他又被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吸引住了,可想了许久还得不到其解,感到有点疲劳了。 这时,房门突然被推开,走进一位学者打扮的人来。  “你好啊,莱蒙托夫!”  诗人揉了揉眼睛,盯着来人。 多面熟啊,好像在哪儿见过。  “在干啥?又写诗吗?”那人拖过一张椅子,在桌子旁坐了下来。  “做一道数学题。”莱蒙托夫回答。  “唷,和我是同行啰!”那人幽默地笑了笑,就跟莱蒙托夫一道研究起来。 他一面画图,一面解释。  “这不解决了么!”那人放下了笔,站起来,伸了个懒腰,两人相对大笑。  莱蒙托夫笑得真痛快。 这一阵笑使他醒了过来,原来做了个梦。 他深沉地回味着刚才的梦境,回想着那位面熟的数学家。  他急忙地取出了画纸,把这位梦中的数学家画了下来。 这幅肖像至今还收藏在俄罗斯科学院的普希金馆里。  这位梦里的数学家到底是谁呢?人们说,从形象看,很像对数的创始人约翰·纳泊尔。  约翰·纳泊尔(John Napier,1550~1617)早于莱蒙托夫200年左右,他是苏格兰数学家。  在他生活的年代,天文学的研究要碰到大量繁琐的运算,花费了天文学家大量精力和时间。  因而,简化大数的乘、除、乘方和开方的运算,就成为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就是约翰。纳泊尔发明对数*的动机。  乘方、开方比乘法、除法麻烦,乘法、除法又比加法、减法麻烦。  对数的发明,使乘方、开方三级运算可以转化为乘、除二级运算,乘、除二级运算转化为加、减一级运算,从而使较繁的计算转化为较简单的计算。  法国著名数学家拉普拉斯说过:“对数算法使得原来需要好几个月的劳动才能完成的计算,缩短为很少的几天。  它不仅可以避免冗长的计算与可能的误差,而且实际上使得天文学家的生命延长了好多倍。“  莱蒙托夫和纳泊尔不是同时代的人,他们不可能见过面。  但是,由于对数产生的影响很深远,加之莱蒙托夫完全有可能看过纳泊尔的著作,而且有可能在这些书中看到过纳泊尔的肖像。  所在在研究数学题入了迷的时候,纳泊尔就闯进莱蒙托夫的梦境里来了。

47、1837年07月27日 意大利诗人卡尔杜齐出生

卡尔杜齐

  乔·卡尔杜齐(Giosueé Carducci, 1835-1907)意大利诗人、文艺批评家。生于韦西利亚,父亲是医生,秘密革命团体烧炭党的成员。卡尔杜齐自幼聪颖好学,熟悉古罗马和意大利文学。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比萨师范学院后,受聘于中学教书。同时组织了一个以反浪漫主义为宗旨的文学团体。1860,他被举荐到博洛尼亚大学主讲修辞学。   青年时代,卡尔杜齐深受马志尼、加里波第资产阶段革命家的影响,早在50年代出版的诗集《声韵集》中即鲜明地表达了民族复兴运动的思想。早期诗集《青春诗钞》(1871)、《轻松的诗与严肃的诗》(1861-1871)颂扬了法国资产阶段革命,谴责外来的侵略和封建专制,抒发了诗人渴求民族独立、自由和平等的强烈感情。著名长诗《撒旦颂》完成于1863年,1865年发表)歌颂撒旦的叛逆精神,严厉抨击教会势力扼杀自由和理发的罪恶,赞美人的理发和物质精神对宗教的胜利和人世生活的欢乐。   1871年意大利王国成立以后,卡尔杜齐反叛精神渐趋温和,政治上日趋保守,加入了君主立宪派的先烈,当选为意大利王国议会参议员,他的诗歌也渐失往日的锋芒。诗集《新诗钞》(1861-1887)、《蛮歌集》(1877-1889)、《有韵的诗与有节奏的诗》(1887-1898)等大都逃避现实,吟咏自然风光,追忆青春和爱情的欢乐。在艺术上,袭用古希腊、罗马诗歌的韵律,追求形式上的完美,显露出颓废主义的情调。   卡尔杜齐还是一个著名的文艺批评家、语言学家,著有《早期意大利文学研究:行吟诗人和骑士诗歌》、《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发展》等专著和一系列见解精辟的学术论文。   1906年,“不仅由于他渊博的学识和批判性的研究,更因他杰出的市场信息所特有的创造力、清闲的风格的抒情的魅力”,卡尔杜齐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7年逝世,身后有《卡尔杜齐全集》20卷。  其代表作品:  诗集:《声韵集》、《青春诗钞》、《轻松的诗与严肃的诗》、《新诗钞》、《蛮歌集》、《有韵的诗与有节奏的诗》等

48、1824年07月27日 小仲马诞生,法国作家(1895年逝世)
小仲马像  “我最好的作品就是你”。这是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对他的儿子小仲马说的一句笑话。小仲马也是一位声蜚世界的作家。他出生于1824年7月27日,是他父亲同一个女裁缝的私生子。可是大仲马很多年后才认儿子,而且始终不承认小仲马的母亲是他的妻子。这种切身遭受的精神上的创伤影响了他的创作,他一生都把探讨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问题作为自己创作的中心主题。他的最成功的小说是1848年发表的《茶花女》。主人公玛格丽特是个农村姑娘,长得异常漂亮;她来巴黎谋生,不幸做了妓女。富家青年阿芒赤诚地爱她,引起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但是阿芒的父亲反对这门婚事,迫使她离开了阿芒。阿芒不明真相,寻机羞辱她,终于使她在贫病交加之中含恨死去。这个恋爱悲剧是对资产阶级虚伪道德的愤怒抗议。1852年,小仲马将小说《茶花女》改编成话剧,引起了更大的反响。从此,他就致力于戏剧创作,一生(1895年逝世)写过20多个剧本,比较有名的如《金钱问题》、《私生子》、《放荡的父亲》等,大都以妇女、婚姻、家庭问题为题材,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活。作品真切自然,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抒情气息浓郁。《茶花女》插图《茶花女》中译本
49、1077年07月27日 邵雍逝世,理学家(1011年出生)

邵雍

  (1011~1077)北宋哲学家。邵雍,字尧夫,谥号康节,生于北宋真宗四年,即公元1011年,卒于神宗十年,即公元1077年,享年67岁。他生于河北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后随父移居共城,晚年隐居在洛阳。邵雍,虽然不象三国的诸葛孔明那样家喻户晓,但是,无论从才干和品德来讲,他都不亚于诸葛亮。只不过,因为长期隐居,名字不被后人知道而已。宋朝理学鼻祖之一的程颢曾在与邵雍切磋之后赞叹道:"尧夫,内圣外王之学也!”   少年时,邵雍就胸怀大志,发愤刻苦读书,于书无所不读。据《宋史.邵雍传》记载:邵雍"始为学,即坚苦自励,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 后来,为了增长见识,他还游学四方,越黄河、过汾河,涉淮水、渡汉水,到过齐、鲁、宋、郑等各地,回来后,说道"道在是矣。”于是就不再云游。当时有高人李挺之,见其好学不倦,就传授了他《河图》、《洛书》、《伏羲八卦》等易学秘奥。以邵雍的聪颖才智,他融会贯通、妙悟自得,终于成为一代易学大师,风靡遐迩的鸿儒。他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独特的宇宙观,对于天地运化、阴阳消长的规律了如指掌。《宋史》记载道:他对于"远而古今世变,微而走飞草木之性情”都能"深造曲畅”,通达不惑,而且"智虑绝人,遇事能前知”。北宋理学的另一位始祖程颐说他:"其心虚明,自能知之”。于是,他著书立说,撰写了《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等著作共十余万言。他认为历史是按照定数演化的。他以他的先天易数,用元、会、运、世等概念来推算天地的演化和历史的循环。对后世易学影响很大的《铁板神数》和《梅花心易》都是出于邵雍。后人也尊称他为"邵子”。中年后,他淡泊名利,隐居洛阳,著书教学。当时的名流学士,如富弼、司马光、吕公着等人都很敬重他。曾集资为他买了一所园宅,题名为"安乐窝”,邵雍也自号为"安乐先生”。他不仅学贯古今、奇才盖世,而且品德浑厚,待人至诚。这使他远近驰名,所到之处士大夫们争先请他留宿,有人还把邵雍留宿过的地方,称为他的"行窝”。他在人们心中的威望可见一斑。今天,熟悉邵雍及其作品的人已经不多了。但在民间仍然流行着他所说过的一些警句。比如,人们常说的:"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就是出自邵雍。邵雍,这位遇事先知的奇才,对于后世的历史发展做出了惊人准确的预言,写下了他的传世之作 --《梅花诗》,预言了他身后在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演变。当然,和所有预言一样,他采用了很隐诲的语言。并非很容易理解。有的部份,如果不是懂得道学佛理的修炼人,是不易弄懂的。  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定居洛阳,以教授生徒为生。嘉祐七年(一○六二),西京留守王拱辰就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琦宅故基建屋三十间,为雍新居,名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初,曾两度被荐举,均称疾不赴。富弼、司马光、吕公著、程颐、程颢、张载等退居洛阳时,恒相从游。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有《伊川击壤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邵雍诗,以张蓉镜、邵渊耀跋明初刻《伊川击壤集》为底本。校以一九七五年江西星子县宋墓出土之《邵尧夫先生诗全集》九卷(简称宋本)、蔡弼重编《重刊邵尧夫击壤集》六卷(简称蔡本),及元刻本(简称元本)、明隆庆元年黄吉甫刻本(简称黄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底本编末之集外诗与新辑得之集外诗合编为第二十一卷。  著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观物内外篇》、《渔樵问对》等。  附1:  蒙学诗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梅花诗(预言)  北宋·邵雍 著  第一节 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山河虽好非完璧,不信黄金是祸胎。  第二节 湖山一梦事全非,再见云龙向北飞。三百年来终一日,长天碧水叹弥弥。  第三节 天地相乘数一原,忽逢甲子又兴元。年华二八乾坤改,看尽残花总不言。  第四节 毕竟英雄起布衣,朱门不是旧黄畿。飞来燕子寻常事,开到立花春已非。  第五节 胡儿骑马走长安,开辟中原海境宽。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汉中看。  第六节 汉天一白汉江秋,憔悴黄花总带愁。吉曜半升箕斗隐,金乌起灭海山头。  第七节 云雾苍茫各一天,可怜西北起烽烟。东来暴客西来盗,还有胡儿在眼前。  第八节 如棋事事局初残,共济和衷却大难。豹死犹留皮一袭,最佳秋色在长安。  第九节 火龙蛰起燕门秋,原璧应难赵氏收。一院奇花春有主,连宵风雨不需愁。  第十节 数点梅花天地春,欲将剥复问前因。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为家孰主宾。  附2:邵雍所用琴  这张古琴历经千年沧桑,仍然保存得相当完好,不仅从未被破过腹(古琴一经破腹修整,琴两侧即会留下抺不掉的疤痕),漆面光洁如新,岳山同、焦尾都是原装枣木,非常罕见。此琴正反两面通体布满均匀的蛇腹断纹,甚为优美。琴声洪亮奇古,有钟磬之声。琴腹内有直径两寸大小的七个大字“庆历元年尧夫制”,为康节先生亲笔所书。据考证,这是到目前为止发现的邵雍唯一可靠墨迹。邵雍的大字墨书极受朱熹赞赏,仅此墨迹,就可称价值无限。我国著名的古琴鉴定家郑珉中先生曾为此琴写过长篇文章,发表在2002年第2期“收藏家”杂志上。郑老用极其赞赏和热情的语言,称此琴为“罕见的历史文物”、“名贤法物,在传世古琴中也称得上是凤毛麟角”、“北宋琴中的标准器”、“较诸道君皇帝(即宋徽宗赵佶)御制之琴,略无逊色。旷世名琴,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