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

看一看历史上的这个日子发生了什么,经历一场时间的流动

分类:查询类

1、2000年08月12日 俄罗斯核潜艇“库尔斯克”号沉没北冰洋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是2000年8月12日在巴伦支海上参加军事演习时出事沉没的。艇上118名海军官兵遇难。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艇体长154米,宽18.2米,吃水9米,排水量1.39万吨,由两个核反应堆提供动力,深海航行速度可达28节,水面航行速度超过19节,续航能力为120天,最大下潜深度为300米,编制艇员107人,其中包括48名军官,最多可载员135人。动力装置有2座200MW的压水原子反应堆。2台汽轮机,功率55MW(75000马力),双轴,2个螺旋桨。是俄海军最新的战略核潜艇之一

  虽然说是战略核潜艇,但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最厉害的还是她的“花岗岩”导弹发射装置和24枚最新型超音速反舰巡航导弹。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是专门用来攻击航空母舰的,曾被俄罗斯媒体誉为“航母终结者”。该艇装有“花岗岩”导弹发射装置,嵌在非耐压壳体内,固定倾斜40度布置,携带24枚最新型超音速反舰巡航导弹SS-N-19型,可单发,也可以齐射。SS-N-19型舰对舰导弹是SS-N-12改进型,指令修正惯性制导,主动雷达寻的,飞行速度1.6马赫,射程20~550Km,弹头重750Kg,高能炸药或350Kt TNT当量的核弹头。目前,世界上任何一支舰队都没有找到对付这种导弹的有效武器。

  沉没原因:

  2000年8月12日,在巴伦支海参加军事演习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艇上人员在准备发射鱼雷时,由于易燃物质过氧化氢从鱼雷上一个微小的裂缝泄露,鱼雷装置发生爆炸。爆炸引起潜艇隔仓内温度急剧上升至2000到3000摄氏度的高温。随后,在第一次爆炸发生2分钟后,潜艇内存放的其它鱼雷发生第二次大爆炸。

  他说,爆炸发生的时候,在潜艇第一到第五隔仓,以及第五隔仓B仓上的所有人员,在几秒钟内全部死亡。核潜艇上只有23人撤到第9隔仓。理论上分析,这23人本来是可以逃出潜艇然后浮出水面的,因为当时潜艇在水下20米的位置。但是海水很快通过被烧毁的通风管道“冲进”潜艇隔仓,他们在隔仓内窒息而死。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上配备的这种类型的鱼雷以前在海军舰只上也曾发生过事故。过氧化氢是这种鱼雷上最危险的物质。这种易燃物质在燃烧过程中可使温度急剧升高。每一枚这类鱼雷含有约1000升过氧化氢。

  近10年来俄政府对武装力量和海军的财政拨款急剧减少影响了海军的战备和组织发展,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出事沉没的一个间接原因。国家没有足够的财政支持,海军的一些辅助训练就不可能进行,也难以完全确保海军的物资和技术保障。

2、1992年08月12日 美国、加拿大及墨西哥三国签署了一项三边自由贸易协定——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1989年,美国和加拿大两国率先签署了《美加自由贸易协定》,这使身为发展中国家的墨西哥在北美经济大格局中面临边缘化的危险。为了不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落后,墨西哥开始加入谈判。1991年2月5日,美、加、墨三国总统同时宣布,三国政府代表从同年6月开始就一项三边自由贸易协定正式展开谈判。经过 14个月的艰苦谈判,在1992年8月12日,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签署了一项三边自由贸易协定——《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 即North America Free Trade Agreement)。1994年1月1日,该协定正式生效。协定决定,自生效之日起15年内三国应逐步消除它们之间的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和劳务的自由流通,从而形成了一个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集团。 成立之初,它就拥有3.6亿消费者,其国民生产总值总计超过6万亿美元。可以说,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它力图以自由贸易为理论基础,以自由贸易区的形式来实现贸易、投资等方面的全面自由化,进而带动整个北美地区的经济贸易发展。当时,许多国际经贸界人士视之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措施最大胆的自由贸易区。尤其是对于墨西哥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加入这一协定包含了各方面的机遇和风险,对其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非常深远。 一般而言,战后出现的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区等形式的区域经济组织,其成员国一般是经济水平相近的国家。从国际产业分工的角度分析,成员国之间多是水平分工方式,以达到较高层次上的竞争和互补关系。例如,欧盟在东扩以前由清一色的发达国家组成,是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传统均相对接近的机制,是大多数国家共同推动的,没有一个国家能起绝对的主导作用,因而其组织化程度和规范均远远高于其他区域组织,也是其赖以成功的基本原因之一。相比之下,北美自由贸易区由两个属于七国集团成员的发达国家和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组成,它们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差距很大。因此,北美自由贸易区是通过垂直分工来体现美、加、墨三国之间的经济互补关系,促进各方经济发展。从历史经验上看,在差距如此之大的国家之间组成自由贸易区还尚无先例。因此,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区域内组成自由贸易区的第一次尝试,其成败对于世界范围内的区域经济合作都有很大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北美自由贸易区运行的基本模式是美国和加拿大利用其发达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通过商品和资本的流动来进一步加强它们在墨西哥的优势地位,扩大墨西哥的市场;而墨西哥则可利用本国廉价的劳动力来降低成本,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并将商品出口到美国,同时还可以从美国获得巨额投资和技术转让以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本国产品的更新换代,在垂直分工中获取较多的经济利益,三国之间密不可分的经济关系成为它们合作的纽带。因此,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南北经济合作的典型代表之一。美、加、墨三国之所以能走到一起组成自由贸易区,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从理论上看,南北区域经济集团组织的形成, 首先必须具备两个战略性前提: 第一,殖民地和落后地区在政治和经济上获得独立,至少在名义摆脱了发达国家的控制,存在通过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强烈愿望。 第二,同一区域内的发达国家基于共同的利益考虑, 需要通过合作来共同对付外部经济力量的竞争。 具体而言,一方面,20世纪80 年代以来,欧盟(前身是欧共体)经济实力日益壮大,亚洲的日本经济也急剧膨胀。在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发展对美国出现了一些不利态势,美国已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单枪匹马地与对手进行竞争。美国必须创建以自身为核心的、能与其他经济集团和经济强国相抗的区域经济集团,以巩固美国的世界经济地位。美国因此对建立自由贸易区就拥有了巨大的动力和热情。另一方面,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也符合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利益。加拿大经济一直严重依赖于美国,原有的《美加自由贸易协定》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墨西哥作为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虽然由于一些历史原因曾长期拒绝与美国在经济上结盟,但20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其国内不断恶化的经济形势使得与美国合作成为唯一的选择。总而言之,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三国都以务实的态度调整了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在克服了重重阻力之后最终签订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一个以美国为核心的南北区域性经济组织,美国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内有着绝对的主导作用。美国不仅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倡导者,而且是该自由贸易区的主导国,它在贸易区的运行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和支配地位。从贸易区内部的实力来看,美国占有2/3 的人口和90 % 的经济实力,加拿大则仅有7 % 的人口和8 % 的经济实力,墨西哥虽拥有近26 % 的人口,但经济实力则不到2 %。美、加、墨三国按工业化程度和发展水平分属三个不同的层次:美国属于第一个层次,加拿大属于第二个层次,二者均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墨西哥则是第三个层次,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因此,无论从经济实力、工业化程度和发展水平等方面相比,美国都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自然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具有很强的制约力。北美自由贸易区给美国在双边贸易、直接投资、技术转让及第三产业诸领域内提供控制和渗透加拿大和墨西哥的机会,从而在贸易区对内外事务上拥有了绝对的发言权。因而,从根本上说,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更多地体现出了美国的战略意图。但是,在另一方面,北美自由贸易区又给加拿大和墨西哥提供了难得的进入美国市场的机会,对于促进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三国联合起来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也随之大为增强。因此,北美自由贸易区在很大程度上是双赢的选择和结果。 (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基本内容 针对三个成员国不同的经济发展情况,《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安排。 第一,在墨西哥占有劳动力优势的纺织品和成衣方面,除了取消一部分产品的关税外,对于墨西哥生产的符合原产地规则的纺织品和成衣,美、加取消其配额限制,并将关税水平从45%降到20%。 第二,对于汽车产品,美、加逐步取消了对墨西哥制汽车征收的关税,其中轻型卡车的关税从25%减到10%,并在5年内全部取消;对于重型卡车、公共汽车、拖拉机的关税则在10年内取消。墨则将在10年内取消美、加汽车产品的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其中对轻型卡车在5年内取消关税。 第三,美、加分别取消其对墨农产品征收的61%和85%的关税;墨则取消对美、加农产品征收的36%和4%的关税。另外,墨拥有10至15年的时间来逐步降低剩余农产品的关税,并有权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援助以及科研来支持本国农业发展。 第四,在运输业方面,三国间国际货物运输的开放有一个10年的转换期。3年后,墨的卡车允许进入美边境各州,7年后所有三国的国境对过境陆上运输完全开放。 第五,在通讯业方面,三国的通讯企业可以不受任何歧视地进入通讯网络和公共服务业,开展增殖服务也无任何限制。 第六,在金融保险业方面,在协定实施的最初6年中,美、加银行只能参与墨银行8%至15%的业务份额;在第7至15年间,如墨银行市场中外国占有率超过 25%,墨则有权实行一些保护性措施;墨在美、加银行市场中一开始就可以享受较为自由的待遇。协定还允许美、加的保险公司与墨的保险公司组成合资企业,其中外国企业的控股权可逐年增加,到2000年在墨的保险企业中外国企业的股份可达到100%。 第七,在能源工业方面,墨保留其在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开采、提炼及基础石油化工业方面的垄断权,但非石油化工业将向外国投资者开放。另外,协定同时规定对投资者给予国民待遇,对投资者不得规定诸如一定的出口比例、原产品限制、贸易收支、技术转让等限制条件。作为补充,美、加、墨在1998年又就取消500种关税达成协议。该协议从1998年8月1日生效,并规定美国免税进口墨西哥产的纺织品、成衣、钟表、帽子等,墨西哥则向美国的化工产品、钢铁制品、玩具等商品开放其市场。此协议实施后,使大约93%的墨西哥商品能享受到美国的免税优惠,使大约60%的美国商品直接免税进入墨西哥市场。这就形成了自由贸易区内比较自由的商品流通大格局。 (三)、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就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三国合作的初衷,给三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同时,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给南北国家在区域范围内利用自由贸易区进行合作开创了先河,从而给世人以巨大的启示,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另外,作为区域经济合作的形式之一,自由贸易区也充分发挥了其优点,证明了其的有效性。在经济利益方面,北美自由贸易区为三国取得了以下宏观利益。 第一,规模经济效益: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很容易从其规模经济中获益,降低平均成本,并在此基础上取得竞争优势。 第二,实现优势互补:三国经济水平、文化背景、资源禀赋等各方面的差异,使得区域内经济的互补性很强,提供了更多的专业化生产和协作的机会,促进了三国整体经济的发展。 第三,改善投资环境:《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在行业惯例、服务贸易、投资规则、争议解决等方面均有详细的规定,这些规定具有稳定性和可预测性,有利于在法律制度的层面上增强北美地区投资人的信心并保障他们的利益。这种宏观利益的表现就是,近几年来,北美自由贸易区无论是在商品进口总额还是在出口总额方面都保持国际贸易地区份额的首位,远高于排名第二的欧盟国家的相应总额,已经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1/4左右。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美、加、墨三国各自的经济发展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美国从中至少获得了五个方面的利益: 扩大了对加、墨两国的出口; 能够进入墨西哥的能源、金融、电讯和服务等领域; 可以充分利用墨西哥的廉价劳动力; 扩大了就业机会,实现了产业结构快速升级; 增强了国际竞争力。 加拿大获得的利益主要包括扩大了对美、墨两国出口,促进了对美、墨两国投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等。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墨西哥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最大受益者,北美自由贸易区促进其国内的经济增长,吸引了大量外资,并引进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这样,墨西哥已成为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和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在示范效应方面,北美自由贸易区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利用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来发展区域经济贸易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传统理论认为,只有在经济发达的国家之间,才能通过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自由贸易、共同市场等政策来建立成员国间的公正、平等的市场竞争,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技术进步,扩大经济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率,达到各成员国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目的。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很难结成经济集团,因为两者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过大,民族经济利益往往矛盾尖锐,很难实现真正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即使能够达成某种经济或贸易协定,发展中国家往往也会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难以摆脱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控制。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功运作打破了这一传统理论认识。如前所述,与欧洲联盟、南方共同市场等其他类型的经济一体化组织相比,北美自由贸易区最明显的特点在于其是典型的南北合作型、大国主导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这表明,随着冷战的结束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当代国际经济贸易已经发生重大转变,经济的区域一体化与多极化呈现出交织发展的态势。发展中国家在当代世界格局中的战略地位也已发生变化,即由过去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政治上和军事上争夺的“中间地带”,转而成为发达国家争夺贸易、投资场所和经济势力范围的战略要地。这种多角色的转变,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都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特别是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进行平等的经济合作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在这方面,北美自由贸易区为在经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建立南北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提供了成功的范例。这表明,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南北关系应是一种双赢而不是零和的关系。由于南北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基础之上组建的超越经济发展水平、甚至超越意识形态障碍的区域经济集团,这有助于突破美、鸥等发达国家超越意识形态障碍,改变过去对发展中国家的歧视政策。从这个意义上说,南北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创造一种平等的竞争环境。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考虑,北美自由贸易区也证明自由贸易区是差距较大的国家之间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非常明智和适当的选择。 由于美、加、墨三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因此尚难以实行其他高级类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因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等形式对于成员国有较强的经济趋同要求;而自由贸易区则仅以削减和取消关税壁垒为主要目标,成员国间发展水平差距大些也无大妨碍。实践证明,只要在削减和取消关税壁垒的步骤和时间表上能够坚持互利互惠和协商一致的原则,并适当照顾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成员国的利益,可以使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达成共识而共建自由贸易区。事实上,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后,身为发展中国家的墨西哥与美国、加拿大比较成功地实现了资源互补和共同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这就充分证明在相邻相近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可以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功经验证明,政治、经济、贸易、文化各方面差异较大的国家也可以走到一起来组成区域性经济贸易组织,以共同推动区域经济贸易的发展。因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间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完全可能,也说明自由贸易区是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合适形式。这也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最大研究意义和价值所在。

3、1991年08月12日 中国大陆记者首次赴台湾采访

首批赴台湾采访的记者

台湾当局的反共之火似消了点,实施了40多年的动员戡乱时期了结了,而为采访中国中国红十字会成立" >红十字会总会长赴台看望18 位大陆渔民,新华社记者范丽青和中新社记者郭伟锋成为大陆首次登上台岛的记者。一个自然而然的台阶。

4、1989年08月12日 黄岛油库雷击爆炸

李鹏总理亲临黄岛火灾现场,指挥灭火。

1989年8月12日上午,黄岛油库遭雷击起火爆炸。尽管青岛和黄岛区的消防干警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扑救措施,但因风大火猛,至下午2点40分,随着一声巨响,周围其它几个储油罐又发生爆炸起火。青岛市有关领导正在现场指挥补救。市医务人员赶赴现场抢救伤员。北海舰队、北航派出消防救生船和水上飞机参与灭火,北航、港务局分别派出直升机和船只协助抢运伤员。为纪念1989年8月在黄岛油库灭火中牺牲的19位烈士,黄岛油库烈士纪念亭1990年11月落成。烈士纪念亭建在原四号油罐基座一侧。亭高10.14米,结构为双层八角十二红柱,黄色琉璃瓦盖顶,显得肃穆庄重。19位烈士遗像悬挂其上,书有“黄岛油库灭火烈士千古”字样。据当时的《人民日报》报道,油库爆炸的消息传到中南海,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极为挂心。中南海与黄岛即刻搭起一条“热线”。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接连三次给青岛打电话,关切地询问灾情。国务院总理李鹏在火灾的第二天,乘飞机赶赴青岛,到火灾现场。1989年8月12日,江泽民总书记看到关于黄岛油库火灾的几份电报后,给青岛市打电话询问黄岛的情况。秦家浩副市长在电话里汇报了黄岛油库起火爆炸的灾情后说:“下午刮的是南风,大风将火势扑向油港,情况相当危险。现在风向转了,对救灾很有利,油港可以保住。”江泽民又问:“起火原因是什么?”秦家浩回答:“是雷击起火。”江泽民追问:“没有避雷针吗?避雷针不起作用吗?”秦家浩回答:“据说是地滚雷,避雷针失去了作用。”江泽民总书记又关心地询问伤员的抢救情况。秦家浩报告说:“伤27人,有14人失踪,烧坏9辆消防车、1辆消防指挥车、3辆吉普车和面包车。部队出动直升飞机参加救护,大部分伤员已运到青岛治疗,水上飞机也参加了灭火。”为了及时了解灭火救灾的第一手材料,江泽民总书记记下了灭火第一线指挥部的直拨电话号码。时隔不久,江泽民总书记又挂电话到黄岛灭火指挥部,询问最新情况。13日上午,副市长俞正声接到江泽民总书记的第三次电话。江泽民总书记要求俞正声向参加灭火的同志们转达党中央的问候……

5、1985年08月12日 肖华(1916~1985),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1985年8月12日,肖华逝世。肖华,江西省兴国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长征中任红一军团组织部长、二师政委。协助刘伯承同彝族首领小叶丹结盟,使红军顺利通过这个少数民族地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委员、总政治部主任,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解放军监察委员会书记,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委、副秘书长,对现代化国防建设,特别是军队政治工作建设,做出了重大建树。1983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是党的八届、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一届、五届人大代表。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肖华同志留下了不少著述《长征组歌》,热情歌颂党和红军的光辉战斗历程和革命英雄主义,在军内外广为传唱,产生了重大影响。

6、1982年08月12日 亨利-方达去世

亨利-方达

他在影片《愤怒的葡萄》和《我亲爱的克莱门汀》中是正直的,在《罗伯茨先生》中是心地善良的,在影片《金色的 池塘》中是脆弱的。但真实的亨利-方达是很不幸的。他出生于内布拉斯加,于今天去世,享年77岁。他曾结过五次婚,当他的孩子-珍妮和彼得的母亲弗朗西斯-西摩-布罗考自杀后,他的第二次婚姻宣告完结。据说《金色的池塘》中那些费力的 特技表演加速了他的死亡。

亨利-方达

7、1981年08月12日 1981年8月12日,由12位IBM工程师开发,同时也是市场首款个人电脑(PC)的IBM5150于当天正式推出

首台真正意义上的PC:IBM 5150

 1981年8月12日,由12位IBM工程师开发,同时也是市场首款个人电脑(PC)的IBM 5150于当天正式推出,转眼25年的时间,PC到今天几已进入每个办公室甚至家庭,其划时代对世界的改变可以说到目前仍未有任何一款科技产品能够替代。未来25年,也就是5150诞生50周年时PC会发展成怎样相信现在也没人敢断言,不过可以肯定的是PC产品仍将持续发展下去,而其改变也将比以往25年PC发展的速度还要来得更快更大。

  回望25年前,当时售价1565美元(现在也算是天价了:D)的IBM 5150仅内置4.77MHz主频的Intel 8088处理器,16KB内存配备DOS操作系统,新产品首度明确了PC的业界标准为开放式允许任何人及厂商进入这个市场,而沿用至今的BIOS(基本输入输出系统)也是在当时首度整合其中,产品作为PC业的里程碑的确并不为过,像Intel,微软和戴尔等公司随后也纷纷兴起成为如今人所共知的品牌,其中历史这里就不一一细表了。

微软创始三人组,最左边那个大家肯定认得是谁吧?:P

8、1978年08月12日 中央决定成立港澳小组

1978年8月12日,中共中央批转《关于港澳工作预备会议的报告》。中央批示:开展港澳工作必须深入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一切工作都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不能照搬照套内地的做法,要解放思想,大胆放手,多想办法,加快步伐,为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中央决定成立港澳小组,以协助中央掌管港澳工作。

9、1978年08月12日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

1978年8月12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在北京签字,华国锋、邓小平、廖承志出席,黄华和日本外务大臣圆田直分别代表本国在条约上签字。这是继1972年9月中日联合声明发表、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公报以来两国关系史上又一新的里程碑。《条约》基本内容是:双方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在相互关系中,用和平手段解决一切争端,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双方将本着睦邻友好的精神,按照平等互利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为进一步发展两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文化关系,促进两国人民的往来而努力;条约有效期为10年。条约的签订,开辟了两国长期友好合作的新时期。

10、1977年08月12日 中共十一大宣布文化大革命结束

左起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在中共“十一大”主席台上

1977年8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华国锋主持大会并代表中央向大会作了政治报告。总结了同“四人帮”的斗争,宣告“文化大革命”结束。他指出, 安定团结不是不要阶级斗争,文化大革命这种性质的政治大革命今后还要进行多次。他重申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是新时期党的根本任务。

叶剑英代表中共中央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指出,我们党只有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和理 论基础,才能保持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强调健全民主集中制和加强党的纪律,要求全党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邓小平致闭幕词。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华国锋的错误的影响,这次大会未能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政策和口号, 反而对“文化大革命”加以肯定

11、1964年08月12日 塑造007人物的作家伊恩-弗莱明逝世

弗莱明,塑造了007号间谍的天才作者

1964年8月12日,伊恩-弗莱明由于心脏病发作于今日在他儿子卡斯珀12岁生日里逝世,终年56岁。他塑造了英国特务工作局007号间谍詹姆斯-邦德。在他写的12本书中,除2本以外全都是写的邦德。这些书销售量超过18 00万册,被译成10种文字,弗莱明收入280万美元,其中3本书成功地被搬上银幕。

他在伊顿和桑德赫斯特受过教育,立志要当外交家,却成了一名记者,于1929年任路透社驻莫斯科记者,193 5年他成为证券经纪人,战争年代他从事情报工作,以后任伦敦《星期日泰晤士报》国外部经理,并利用假节日写小说,有人 认为多少是根据他自己塑造了邦德这个人物,一个既善于玩弃武器、又喜欢开快车、打高尔夫球、爱赌博、讲究品尝美食的人物.

12、1961年08月12日 英国释放肯尼亚民族主义者肯雅塔

乔莫-肯雅塔

继1960年1月召开了关于肯尼亚前途的兰开斯特大厦会议后,在肯尼亚和其他地方黑人要求释放肯尼亚非洲民族 联盟领袖乔莫-肯雅塔的呼声日高。肯雅塔在1953年因参加“茅茅运动”被判7年苦役,但在服刑期满后仍未获准回内罗 毕。在“非民盟”于1961年2月根据肯尼亚新宪法举行的首次选举中获得了显著的多数票后,继续拘留肯雅塔使当局越来 越感到难堪。尽管白人居民强烈反对,肯雅塔终于在8月14日获准回到他在内罗毕附近的家中,受到了3000多名群众的 热烈欢迎。

肯雅塔获准回到他在内罗毕附近的家中,受到了3000多名群众的热烈欢迎

13、1961年08月12日 陈嘉庚,中国著名爱国教育家、实业家、南洋华侨领袖

陈嘉庚诞辰" >陈嘉庚在解放后

陈嘉庚先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华侨领袖、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陈嘉庚日出生在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即现厦门市集美镇)。十七岁往新加坡从父经商,后独立经营菠萝罐头厂、米店和橡胶园等。1916年后,以橡胶和胶制品业为主,鼎盛时期其销售网遍及全球,谓新马树胶王 国的四大开拓者之一,成为驰名海内外的大实业家。

陈嘉庚身居异邦,心怀乡国,经营实业不谋私利,立志竞争义务报效祖国,故倾资兴办教育公益事业,以尽国民天职 。早于1913年在家乡创办集美小学,后又增办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农业等校,统称为"集美学校"。 1921年,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 ,自选择校址,校长,主持建筑校舍,以及高薪聘请师资等,设文科,理.法.商,教育等五院十七个系,为海内外培养高等人才。在侨居地新加坡亦倡办和赞助许多学校,形成陈嘉庚广泛的开放型教育体系.尽管迂世界经 济危机,企业经营未能转机,他仍多方筹措校费,百折不挠维持办学。1932年,当外国财团答应以停止支持厦门大学和集 美学校为条件保护其企业经营,即遭他断然拒绝。直至1937年春无力支持,遂无条件地将厦门大学献给政府。厦门大学改 为"国立"后,他极为关注其发展。1940年回国慰问期间,还特地到迁往内地长汀的学校视察;1949年归国亦来校访 问;1952年定居集美后,仍继续募资、筹划扩建学校规模。在他的倡导下,许多华侨捐资兴学蔚然成风,影响深远。

他不但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而且具有卓越的教育思想,提倡学生要在德育、智育、体育诸方面全面发展,倡办职业 技术教育,高度重视师范教育,以及重视校长、教师在办学中的决定作用等等。他还推行社会教育,亲建集美鳌园"博物大观"和倡建厦门华侨博物院等。

陈嘉庚赤诚爱国,振兴中华。1909年结识孙中山,翌年参加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 >同盟会。辛亥革命闽省光复后,被选为新加坡福建保 安会会长,募款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1937年"七.七"抗战爆发后,组织"南洋各属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 南侨总会")并被选为主席,领导支援祖国抗日救亡。1939年汪精卫叛国投敌,他严电声讨。1940年3月率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回国视察各战区和重庆、延安等地,不畏强暴,坚持真理,明辨是非,将救国救民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共 产党身上,反对蒋介石独裁,坚持团结抗战。1941年12月日本帝国主义进攻马来亚,他领导"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总会" ,1942年3月新加坡沦陷避居印尼爪哇,赋诗表明舍生取义的决心。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他安全返回新加坡; 各界集会庆祝,众望所归。

1949年应毛泽东主席电邀回国参加新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于1952年2月回国定居。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直接参议国事 。他已逾古稀之年,仍不辞劳苦到祖国各地视察,致力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并对推动华侨爱国大团结、支持祖国和家乡 建设起到积极作用,临终仍念念不忘祖国统一大业。

陈嘉庚于1961年8月12日在北京病逝,终年八十七岁,国家给予以国葬的哀荣,灵柩运回集美,安葬于"鳌园" 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14、1959年08月12日 小石城制止暴徒活动

9名黑人学生在严密保护下拿课本走进学校,白人学生怒目而视

1959年8月12日,由250人组成的一群敌对分子聚集在阿肯色州小石城的中心学校外面,抗议学校允许黑人 进学校学习。两名黑人在发出嘲笑声的白人示威者当中走进学校的前门。警察和消队队员们使用棍棒和水龙阻止白人示威者接 近黑人。21名抗议者因使用暴力和拒绝听从警察命令而被逮捕。但是,同两年前在中心学校发生的暴乱相比,这次骚乱要温 和得多。

尽管法院明确规定允许黑人上学,但是,奥瓦尔-福伯斯州长,一个毫不掩饰自己观点的种族隔离主义者,指责接受 黑人入学。福伯斯鼓励种族隔离主义者们“继续斗争”。他说,“外面烈日炎炎,而警察们仍在值勤,强迫执行不合理的规定 ,一定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负担”。

15、1955年08月12日 杰出的小说家托马斯-曼去世。

托马斯-曼于1875年6月6日生于德国北部卢卑克市。父亲是一位巨商,曾任卢卑克市税收事务的参议;母亲出 生在巴西,有葡萄牙血统。父亲死后,家业破产。托马斯-曼中学毕业后就到一家保险公司当见习生。其间,创作了第一部中 篇小说《堕落》。他有一位哥哥,名叫亨利希-曼,也是一位德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曼20岁时,在慕尼黑 高等工业学校旁听历史、文学史和经济学等课,并为他哥哥主编的《二十世纪德意志艺术及福利之页》写稿和审稿。

曼逝世前不久和他的妻子卡亚蒂一起住在吕贝克

1901年,26岁的托马斯-曼就创作出了他的成名之作《布登勃洛克一家--—个家庭的没落》。这部作品以一 个三代经商的大家族为背景,勾勒出一幅“老子创业,儿子守业、孙子败业”的盛衰图。深刻地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萌芽、成长 与衰落的过程,成为德国社会19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发展史的一个缩影,是德国资产阶级的“一部灵魂史”。有的评论 文章还称它“使整个欧洲都感到与自己有关”。此部小说出版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并被搬上了银幕。据资料记载,到195 7年作者逝世后两年,《布登勃洛克一家--一个家庭的没落》的销售量已超过百万册。

1933年,纳粹在德国上台。同年,为纪念德国著名作曲家瓦格纳逝世五十周年,托马斯-曼在慕尼黑大学发表了 题为《理查德-瓦格纳的苦难与伟大》的演讲,从德国文化的人道主义传统出发,谴责法西斯主义对瓦格纳和德国文化的歪曲 ,因而遭到亲纳粹的文人和艺术家的责难。1936年,纳粹政府剥夺了他的国籍,波恩大学也同时取消了他的名誉博士学位 。为此,他给波恩大学文学院院长写了一封著名的公开信,谴责纳粹政府对德国文化的摧残,这封信在以后的反法西斯斗争中 对人民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作用。托马斯-曼在流亡国外期间,创作了长篇巨著《约瑟和他的兄弟们》四部曲中的前三部:《雅 各的故事》《约瑟的青年时代》《约瑟在埃及》,1938年,托马斯-曼迁居美国,被聘为普林斯顿大学教授,1944年 ,取得美国国籍。1952年,由于他对日益猖獗的麦卡锡主义不满,又移居瑞士。

托马斯-曼一生创作颇丰,其他较有影响的小说有《特里斯坦》《托尼奥-克勒格尔》《在威尼斯之死》《洛蒂在魏 玛》《浮士德博士,由一位友人讲述的德国作曲家阿德里安-莱弗金的一生》《受骗的女人》等等。除此之外,托马斯-曼还 写了大量评论、散文、书评等各种文体的文章。

1929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曾率领全家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1955年8月12日,托马斯-曼逝世于瑞 士的苏黎世。

16、1954年08月12日 联合国军撤出北朝鲜的最后一块土地

联合国成立" >联合国军撤出北朝鲜建立外交关系" >朝鲜的最后一块土地

1954年8月12日。联合国军指挥部今天撤出朝鲜,又一次使南北朝鲜的人隔着一条狭窄的无人区互相对望。在3年的战争和50万人的死亡之后,唯一实质性的变化是南朝鲜从北纬38度线向北扩大31.2万平方英里的地盘。

17、1949年08月12日 关于保护战争受难者的日内瓦公约签订

1949年8月12日,6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订了4个公约:《改善战地武装部队伤者病者境遇之日内瓦公约》、《改善海上武装部队伤者病者及遇船难者境遇之日内瓦公约》、《关于战俘待遇之日内瓦公约》、《关于战时保护平民之日内瓦公约》,统称《关于保护战争受难者的1949年日内瓦四公约》。于1950年10月21日生效。公约规定了冲突各方最低限度应遵守的原则。1952年7月13日,周恩来外长发表声明承认日内瓦四公约。1956年12月28日,我交存批准书,但对其中的一些条款提出保留意见。

18、1948年08月12日 朱自清,中国著名作家、诗人

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像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在北平逝世。朱自清,1898年出生,原籍浙江绍兴。1916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22年,他同俞平伯、叶圣陶等创办了《诗》月刊,这是“五四”以来最早的一个诗刊。1923年,发表第一首长诗《毁灭》。1926年10月,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景》。1931年到英国留学,并漫游欧洲数国。1932年回国主持清华大学文学系。1947年,他为北平当局任意捕人发表抗议书,又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宣言上签名。1948年6月,他抗议美国的扶日政策,在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名,后因胃病复发,医治无效,终在贫病中死去。死前,还嘱咐家人不要购买美援面粉。毛泽东对朱自清宁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粉”的精神,给予称赞,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1998年9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著名记者柏生写的文章《永远怀念朱自清老师》。文章说:记得1946年,朱自清先生从昆明西南联大回北平清华大学继续任教,那两年,正好我也在清华大学读书。在文学系里,我选了朱先生的课,大约是《中国文学史》和《文学史专题研究》、《历代诗选》等课吧!先生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教学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们这批青年学生。当时朱先生因8年抗战中长时间颠沛流离的艰苦生活,胃病时而发作,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了。但每次上课,他仍然认真备课写讲义,课堂上板书一笔一画从不潦草。朱先生不仅在课堂认真讲学,课下,还同我们青年学生一起探讨问题。他总是那么谦虚,对我们既循循善诱,又非常尊重我们的意见。甚至先生自己写了文章,也常常要倾听同学们的意见。学生写了读书报告或学术论文,朱先生总是认真仔细地加以批改指导,甚至一句话,一个标点,他都从不放过。至今,我还保留着朱先生用铅笔为我修改过的一篇学术论文。1947年10月中国文学系举行迎新大会,1948年元旦中国文学系在余冠英教授家里举行新年同乐晚会,朱先生都参加了,而且和同学们一起扭秧歌。朱先生对当时从解放区带进清华园里的秧歌,十分感兴趣,他非常有兴致地挤在我们男女同学的队伍里,进三步退一步地舞起来,而且学习得最认真。当时朱先生虽然已经是五十岁的人了,但他那种向青年人、向新时代学习的认真严肃态度,令我们十分感动和敬佩。我记忆最深的是,1948年元旦晚上,在余冠英先生家里开同乐晚会的那感人的场景。那晚,朱先生带病,但是还兴致勃勃地和同学们挤在一个行列里热情认真地扭秧歌,同学们以民众喜爱的风俗,亲昵地给他化了装,穿上了一件红红绿绿的衣服,头上戴了一朵大红花。朱先生呢,对这来自解放区人民大众化的演出形式和内容,表示十分支持。他这种精神使在场的许多师生深受感动。但我至今内疚的,是那晚不应让朱先生吃元宵,虽然他只尝了一个,但第二天胃病又发作,幸好很快就恢复了健康。朱先生在清华这段时间,我们师生之间的感情是极为亲密融洽的,他既是我们的严师,又是我们的慈父。在学生身上,他花费了多少心血啊!虽然朱先生的健康状况,一天不如一天,但仍强忍着病痛,为我们上课,阅改论文报告,而且对我们学生运动表现得越来越积极支持了。我们学生举办的各种文艺、诗歌晚会,朱先生总是高兴地来参加,而且会上还发表了受到学生热烈欢迎的讲话。在办学方针上,朱先生也很有自己的见解。在朱先生的主持下,中国文学系制定了用新的观点研究旧时代文学、开创新时代文学的办系方向。朱先生自己不论在古典文学、新文学以及文学批评、语文教学等方面,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1948年夏天,大学毕业考试结束后,党组织决定调我去解放区学习。离开清华园的前一天,我怀着依恋的心情,来到北院十六号朱先生家里,向他告别。我只说有事要离开北平一段时间,回来后一定再来清华园看望他。多思的朱先生,大概猜到了我是去解放区吧!他凝神地望着我,轻声地说:为什么这样匆匆地走了呢!我无言对答,这是组织的决定啊!我真后悔当时为什么不明白地告诉朱先生我是去解放区呢!谁料到这一别竟是我们师生最后的一次会见。记得,那天朱先生说了许多勉励我的话,分别时,朱先生不仅把我送到家门外,还缓缓地送了好几步路,然后伫立在院里望着我。我一面摇着手,一面回过头,望着朱先生,直到再也看不见他的影子时,我才若有所失地发觉泪水已经模糊了我的眼睛。

朱先生1948年8月12日病逝的时候,我正在冀中解放区泊镇学习。大约是隔了一两天,我才得知他因胃病复发,送到北大附属医院,手术后几天便凄凉地病逝在医院的病床上。在解放区突然听到这个噩耗,一种难以抑制的悲伤萦绕在我的心头。我独自坐在一间农民的小屋里啜泣着,窗外天阴沉沉的,落着细雨,仿佛和我一样在悲泣哀伤。朱先生那清癯温和的面容,穿着一身淡黄色半旧西装,一手拿着书,一手携杖,慢步走在清华园林荫路上的身影,以及课堂上朱先生一板一眼、认真讲课的情景,又一幕幕地出现在我的眼前,怎不令我深情地怀念啊!

不受嗟来之食”的英雄豪气

1921年与友人在杭州。左起:许昂若、叶圣陶、朱自清、俞平伯。

朱自清与陈竹隐意浓情深

1933年朱自清夫妇与友人合影

19、1937年08月12日 蒋介石任海陆空军大元帅

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最高国防会议,共商抗日大计,中坐者为蒋介石

1937年8月12日,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会议决定,撤销国防会议及国防委员会,成立国防最高会议。同日, 国防最高会议正式组成,国防最高会议及党政联席会议决定:以军事委员会为抗战最高统帅部,以蒋介石力陆海空军大元帅, 对日采取“持久消耗”的战略方针。在战略部署上,以一部兵力于华北各要点重叠配备,多线设防,逐次抵抗;集中兵力于华 东,力保淞沪要地,掩护南京;另以少量兵力扼守华南各主要港口。

20、1932年08月12日 9.5万人观看洛杉矶奥运会闭幕式

奥运会各国体育代表队在洛杉矶数万观众前检阅的盛况

 1932年8月12日,9.5万名观众在洛杉矶体育场观看闭幕式。1932年奥运会火炬在照耀美国队获得空前战果之后渐渐熄灭了。据非正式的统计,美国队以总分740.5遥居第一。意大利以总分262.5居第二。其他国家则差得较多。原来许多人估计注定要失败的这届西海岸运动会创造了最好天气、最多观众、最佳成绩和最高收益的纪录。

  获两枚短跑金牌的埃迪托兰和他的队友、获400米金牌的W-A-卡尔走在游行队伍的前面。欧洲人仍然在径赛中占优势,但美国队获得很多田赛金牌,从而使欧美双方势均力敌。阿根廷的胡安-卡洛斯-萨瓦拉获得马拉松金牌。

21、1929年08月12日 巴克·欧文斯(BuckOwens),76岁,美国乡村音乐歌手

巴克·欧文斯

喜欢美国乡村音乐的人,一定不会忘记手持三色吉他的乡村音乐巨星巴克·欧文斯,在上周六,这个在美国歌坛创造多项纪录的歌手,因心脏病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中部城市贝克斯菲尔德的家中去世,享年76岁。巴克·欧文斯的上榜理由:美国乡村音乐一代巨星去世 欧文斯去世的消息是曾担任他乐队键盘手的吉姆·肖透露的,其实最近10年欧文斯的身体都不太好,1993年他曾因喉癌接受手术,1997年也曾因肺炎入院。但是直到去世前一天晚上,欧文斯都还在自己的娱乐中心进行每周两场的例行演出。 欧文斯出生于克萨斯州的谢尔曼,他自幼家境贫寒,13岁就辍学在酒吧里弹吉他。一家人辗转迁居到贝克斯菲尔德之后,他组建了自己的乐队。1963年欧文斯推出单曲《自然表现》,一炮走红。他的创造力、反叛精神当时吸引了大量的追随者,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欧文斯的音乐席卷了美国各大音乐排行榜,他75次上榜,有超过40首歌曲进入前10名,售出专辑1600多万张。他手持一把印有火球图案的红白蓝三色相间吉他的形象,几乎成了美国乡村音乐的一个标志性形象。 除了音乐事业,1969年至1986年期间,欧文斯还致力于乡村音乐电视真人秀节目《HeeHaw》的制作,这个节目让更多美国人领略到了乡村音乐的魅力,推动乡村音乐进入美国主流音乐之列。1996年欧文斯入选乡村音乐名人堂。

22、1925年08月12日 章士钊免去鲁迅教育部佥事职务

在教育部做佥事的鲁迅

1925年8月12日,因女师大学潮事,教育总长章士钊免去鲁迅教育部佥事一职。1924年10月,北京女子 师范大学学生反对推行妇化教育的杨荫榆任校长,杨在政府支持下,迫令3名学生退学,激起学生们的强烈不满。今年1月, 学生代表到教育部要求撤换杨荫榆,并发表宣言,反对杨为校长。5月7日,杨借纪念国耻日,召开演讲会,登上主席台,学 生们发出一片嘘声,不承认她是校长,坚持要她下台。杨引警察入校,进行干预。9日,杨假借校评议会名义,开除了许广平 、刘和珍等6名学生自治会干部。

  11日,女师大学生召开紧急大会,决定驱逐杨荫榆,并出版《驱杨运动特刊》,27日,鲁迅、钱玄同等7人联名 在《京报》上发表《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表示坚决支持学生。7月,杨率保安警察强行解散入学预科甲、乙两 部等4个班,8月10日,教育部下令停办女师大,另成立国立女子大学,22日,坚守女帅大的学生骨干刘和珍、许广平等 13人被教育部派出的打手打伤,拖出校门。8月12日,教育总长章士钊下令免去鲁迅教育部企事的职务。22日,鲁迅前 往平政院控拆“老虎总长”章士钊。

23、1918年08月12日 新国会成立

北京国会之参议院

1918年8月12日上午10时,新国会在象坊桥众议院开会,到参议员106人,众议员358人,超过两院议 员之半数。会议由参议员李兆珍任临时主席。冯国璋和段祺瑞相继致祝词,新国会成立" >新国会宣告正式成立。同日,临时参议院改选国会 的政治使命业已完成,宣告解散。

20日,众议院开会选举议长,安福系工揖唐以262票当选。副议长安福系原定为王印川,但与他争夺最力者为刘 恩格。张作霖坚持须由刘膺此席,声称:“国会用我奉军军费200余万,而这些事竟要与我较量,我定有相当办法。”安福 系闻言大慌,21日,王揖唐在安福胡同大办筵席,宴请议员200余人,竭力为刘疏通,说:“王月波为顾全团结计,业已 退让,现改就秘书长,望同人体谅王君之意,一致举刘,勿令团体分裂。”多数表示首肯。是日,徐树铮致电奉天督署秘书长 袁金铠说:“鲤门(刘恩格)副席煞费经营,揖唐八面奔走,至昨日始有定局,特先奉达,以释注念。”22日,众议院开会 补选副议长,刘恩格以176票当选。22日,参议院开会选举议长,梁士诒当选议长,朱启铃当选为副议长。

北京国会之众议院

24、1912年08月12日 救世军创始人威廉-布思逝世.

布拉姆韦尔-威廉-布思

1912年8月12日。威廉-布思牧师在身体欠佳几年后,今天在他的伦敦家中去世。

这位救世军创建者和将军享 年83岁。布思还是世界伟大宗教领导人之一。他给穷人以食物,给衣不遮体的人以衣服,终生为帮助穷人摆脱贫困而斗争。 当他听说他原来的基督教布道团似乎已成为志愿军时,他于1870年重新给这个组织命名,并在全世界成立了分会。

25、1909年08月12日 陈善铭,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

陈善铭

  陈善铭,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主要从事小麦病虫害防治和研究,成绩卓著,曾获得1978年科学大会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对植物线虫病、植物检疫等研究和防除工作获得重要成果;对植物保护学科基础的奠定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陈善铭,1909年8月12日出生于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祖籍为天津。父亲陈宝泉曾任北京高等师范学堂(北京师范大学前身)校长,他一生重力行、重实际、爱祖国。陈善铭幼年正处“五四”爱国运动时期,受家庭和社会环境的熏陶,耳濡目染,使他养成了喜读书,勤思考,沉默寡言的性格。1926年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毕业,考入南开大学预科。1927年考入清华大学,于1931年毕业,留校任生物系李继侗的助手。在李继侗教授指导下,从事银杏果实的发育生理研究。后应刘崇乐和李良庆之邀到国立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同时在静生生物调查所兼职。在此期间,陈善铭经常跟随秉志教授等出外采集标本和参加学术讨论活动,亦曾受胡先骕教授教诲。这些中国生物学的主要奠基人对青年人的关心和诱导,使他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32年秋,与陈善铭先后同学的藻类学家李良庆来静生生物调查所从事低等植物的研究,他们经常谈论藻类学的问题,并向陈善铭介绍了许多有关藻类学的著作和从事研究工作的经验,促使陈善铭将其兴趣转向低等植物,尤其是蓝绿藻类。他曾采集了许多蓝绿藻的标本,带到美国进行研究,后因学业繁重无暇顾及而终止。  1936年,陈善铭征求戴芳澜教授意见,并经他介绍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植物病理系攻读学位。在斯塔克曼教授指导下,从事小麦丝核菌的病理研究。斯塔克曼教授博学强记,善于健谈,为人又十分随和,只要他在校,每晚必到系里和大家无所不谈,直至深夜。以此活跃学术气氛,而且开拓学生的思路。这段学习生活,给陈善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过二年的努力,完成硕士论文。接着,他选择丝核菌变异问题的研究作为博士论文。论文完成后,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未能立即答辩,但他在化学引变上的工作,在真核生物中是属于世界上最早的,而且当时许多遗传学家还未认识。这时,他获得一笔奖学金,因而得以继续留下从事果树菌核病菌的遗传变异的研究,其初结果曾在美国植病理学会年会上作过报告,1943年进行了博士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同时获得Sigma-Xi荣誉会员资格。  这时,美国军部从英国引入青霉菌,希望从中筛选出效价更高的菌系。因陈善铭是从事菌系变异研究的,明尼苏达大学聘请他参加主持青霉菌引变研究,不到10个月就获得了理想的结果。但由于一些限制,其结果未能公开发表。1944年陈善铭突然接到邹秉文教授从华盛顿打来的电话,催促他立即回国。在9年的异国生活中,他既体会到知识界朋友的友好,又感受到社会对中国人的歧视,强烈的爱国心,促使陈善铭放弃了当时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试验站工作的邀请,毅然回国。  1945年陈善铭回国后,应聘于中央农业实验所任技正。同年,日本投降后,中央农业实验所组织了一批人到北平接收华北农事试验场,陈善铭作为接收者之一随同朱凤美、刘廷蔚来到北平。工作结束后朱凤美等回到南京,陈善铭留下主持病虫害研究室工作,负责全室工作计划和安排,并进行了有关高粱黑穗病的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华北农事试验场改组为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陈善铭主持病虫害系的工作。在他的主持下,病虫害系改变过去只搞病虫种类调查鉴定,不结合生产的做法。1953年他协助陈凤桐所长组织华北农科所农村工作队,赴农村帮助解决农业上迫切的问题,宣传和传授病虫害防治技术。1956年组建中国农业科学院,陈善铭任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除了担负所务工作外,致力于小麦条锈病的研究。  “文化大革命”期间,陈善铭先后下放河南省安阳、新乡,在当时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但他还勤奋工作。在劳动之余,查阅文献,组织同志编写各种植保科普小册子,几年内完成《中国农作物病虫图谱》,在国内外广泛发行,起了很大的宣传普及作用,与邱式邦合作编写了《国外农业生产水平和科学进展》的植保保护部分,并主编了《国外农业概况》中各国的植保部分。他参加了几次全国性的会议,对国际间MLO研究工作的进展,小麦锈病防治问题等作过综述报告。这些都为以后制定我国植保研究工作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也表现了陈善铭献身于祖国植保事业的精神。  1975年底陈善铭因身体及其他种种原因,被迫申请退休。“四人帮”垮台后,他深受鼓舞,精神焕发地思考着植物保护和植物病理学科的发展方向。经过数年时间的思索,他认定我国植保科研事业应引用分子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等新兴学科中的现代生物学新技术,以我国丰富的作物种质和微生物资源为基础,着手开展植物抗病性、病菌致病性以及有关病害防治的应用基础研究,这是我国植物病理研究在较短时间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他决定以自己亲手创建的小麦病害试验室为试点,从1982年开始先后开展了锈菌遗传和生理研究,植物抗病变异体细胞选择、土传病害生物防治等国内薄弱的研究项目,并在此基础上正式建立了植病生物技术课题组。陈善铭为了科研工作顺利开展,他一方面四处奔走物色人员,选择课题直到筹措实验设备;一方面鼓励年轻人勇于创新,大胆设想,勤奋钻研,开拓新的领域。经过数年努力,初步建立了植物组织培养体系,在小麦抗根腐病变异体细胞选择技术,应用转座子诱变和重组DNA技术创建防治土传病害的高效菌株,荧光假单胞菌作用机理,以及对有关基因进行分子遗传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达到了国际水平。而且小麦秆锈菌原生质体培养和植物灰寄菌遗传转化与表达在国际上首次获得成功。这些说明了老一辈科学家所特有的敏锐的洞察力。  陈善铭曾先后担任过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顾问;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常务理事、顾问;《植物保护杂志》主编;《植物保护学报》和《植物病理学报》副主编;中国农科院学位审定委员会委员等职。在线虫病防治上做出卓越成绩  50年代,我国的作物线虫病的研究近于空白。1953年陈善铭带领青年同志在定县基点上,进行小麦线虫病的防治试点工作。他们宣传小麦线虫生活史和侵染途径,传授防治技术,大力推广小麦线虫病病瘿汰除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过汰除机处理的麦种含瘿率下降到0.5%以下。他亲自对这段工作的成果和经验进行了总结,写成“1953年河北省小麦线虫病调查研究及防治研究工作报告”,引起有关方面重视。他还协助农业部制定控制十大病虫的规划,编写了有关消灭小麦线虫病的小册子,供各地推广应用,对我国小麦线虫病的控制起了良好的作用。50年代末,他与陈品三等又开展了粟线虫病病原生活史及其防治的研究,其成果于1962年发表在《植物保护学报》上。有力地推动了粟线虫病的防治和我国线虫病的研究。60年代初,陈善铭又指派专人学习国外植物线虫病学的基础理论、方法和研究技术,并迅速建立了植物线虫试验室。他还大力支持翻译《植物寄生线虫》、《植物线虫学研究入门》、《线虫学基础与进展》等外国专著,对推动线虫的研究和普及线虫知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60年代中期,由于各种干扰,花生根结线虫病防治研究近于停顿。陈善铭为维持这一科研项目大声疾呼,鼓励研究人员坚持工作,并四处奔走,力争将已调离的人员调回,终于使植保所线虫的研究得以继续,并取得了新的进展。  1979年,陈善铭已70高龄,他还亲自去黑龙江省甘南县国营农场察看大豆孢囊线虫病发生、为害情况及防治效果,并在农业部召开的现场会上作了学术报告。以后,在农业部委托植保所举办的“全国植物线虫培训班”上,他全面论述了世界植物线虫学的发展和我国线虫病害防治研究概况。由于他大力扶植,植保所的线虫病害防治研究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对推动我国植物线虫学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小麦锈病防治研究上的贡献  1950年全国冬麦区条锈病大流行,损失小麦60亿公斤。为此农业部专门召开了全国小麦锈病座谈会,研究制定防治方案,组织全国协作攻关。陈善铭担负了华北小麦条锈病流行规律研究的领导,他组织所内周嘉平等多人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陆师义等合作到山西太谷、河北安国、南和等地调查。他借鉴美国几十年来研究小麦秆锈病流行规律的经验,启迪青年人发挥聪明才智,让大家各有侧重。为摸清华北地区条锈病流行规律起了方向性的指导作用。他经常和年轻同志讨论条锈病越冬、越夏,在华北地区的生存、发展条件,以推动研究工作的深入。经过五六年的努力,完成了“华北地区小麦条锈病流行规律研究”的工作,为今后解决锈病危害铺平了道路。此后,陈善铭又亲自率领助手到四川成都、雅安、宜宾等地调查小麦对条锈病抗性丧失问题。1961年他亲临甘肃布署甘、青二省条锈病菌越夏调查。  陈善铭还十分重视条锈病菌生理小种及小麦抗锈性变异的研究。1956年他组织汪可宁等人紧密联系碧玛1号丧失抗条锈性的实际情况,开展了生理小种鉴别的研究,1958年找出了能鉴别当前小麦条锈病菌小种类别的寄主,以后又在此基础上补充了一些新的鉴别寄主,这对推动生理小种的研究发挥了积极作用。  1964年小麦锈病在西北、华北、淮北再度流行,陈善铭协同当地人员对锈病情况进行了广泛调查,并在徐州地区做出了使用药剂防治示范,收到了积极的效果。为了根治小麦锈病的为害,在中国农业科学院金善宝副院长的领导下,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治从培育抗病品种和病理研究两方面制定了全面规划。植保所在陈善铭领导下与甘肃省植保所合作,建立了锈病站,以条锈病菌越夏、越冬基地的甘肃为重点,开展条锈病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的研究。与此同时,在所内开展了小麦抗条锈病的育种工作。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尽管一些工作受到很大干扰,但由于制定的方针正确,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以及大家的努力,至1986年,一批抗病品种陆续育成推广,我国条锈病的有关规律逐渐明确。经过30多年全国科研单位共同努力,我国小麦条锈病的研究成果在3个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1.查明了我国小麦条锈菌的越夏区,有西北、川西北、华北、云南、新疆等五大片及越夏的条件。  2.查明了病菌的越冬和春季流行规律,包括越冬的温度界限和地理上的边界线。在川、滇、鄂及河南信阳,陕西汉中、安康等地区,冬季温暖,露日多,温度大,病菌能顺利越冬而且能不断蔓延,是春季流行的菌源基地。这一研究成果为短期测报提供了依据。  3.选出了一套切合中国实用的锈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逐年监测我国小麦条锈菌标样总计达15000多件,发现了29个生理小种,揭示了陇南易变区品种抗性丧失快和关中、华北品种抗性丧失慢的主要原因。这对抗条锈病品种选育、利用和布局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于小麦条锈病的研究,国外以西北欧和印度工作较早,但迄今还未对流行体系进行整体研究,在生理小种监测和条锈病测报方面也尚未建成完整统一的技术体系。因此以上成就,可以说我国都居于领先地位。  陈善铭在1950年就投入了小麦条锈病的研究,而且是我国小麦条锈病及其防治全国攻关协作组的主要领导之一,他亲自拟定课题的指导思想、设计方案及具体任务安排,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座谈会统一认识,给青年人启迪式的方向指导。在协作单位的通力合作下,最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78年小麦条锈病防治协作组获得了科学大会集体奖。198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西北农业大学植保系、陕西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北京农业大学植保所、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河北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四川农业科学院植保所、云南农业科学院植保所等单位集体申报,被评为第三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陈善铭为该奖的首要主持人。在植物检疫工作上的贡献  植物检疫是植物保护的重要部门。1953年陈善铭陪同苏联专家考察我国检疫情况,了解到这项工作在我国还十分薄弱,希望引起重视。以后,农业部筹建植物检疫试验室,陈善铭受聘为该室顾问。在此期间,他对检疫对象的确定、工作人员的配备等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并同曹骥一起对来自苏联的大量引种材料进行了检疫。1960年农业部植物检疫试验室因故撤消,他力主将该室研究骨干调到植保所,为植物检疫工作的继续和日后的发展保存技术力量。1957年他在民主德国召开的国际植物检疫会议上,提出小麦矮腥黑穗病为检疫对象,维护了我国的利益。以后,他先后代表我国就烟草检疫问题与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谈判,挽回了损失。因此可看出陈善铭坚持检疫原则,捍卫我国长远的植物检疫利益的立场,对我国的植物检疫工作做出了贡献。  陈善铭为中国的植病科学事业奋斗了几十年,尤其是退休后还孜孜不倦的考虑祖国植病事业的发展,继续勤奋的工作着。1979年担任植保所顾问,亲临指导小麦病害试验室的工作,为了迅速提高小麦条锈病的科研发展,亲自主持全国小麦条锈病讲习班,并出面邀请美国小麦锈病专家夏普教授授课,接待联合国FAO派的荷兰小麦锈病专家R.W.斯特伯等4位博士来华讲学;1988年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农业部植保总站合办的植物病害训练班的顾问;1979年当选为植保学会的常务理事,主持《植物保护杂志》工作,在他的努力下顺利渡过了创刊和复刊的难关,1989年获全国农口学会系统优秀期刊称号。  陈善铭在科学研究上注重联系生产实际,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对青年因材施教,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勤于实践的能力。许多植病界知名学者,都受过他的教诲。1989年在他80寿辰之际中国植病学会向他献了寿匾,以颂扬他对我国植物病理学做出的杰出贡献。

26、1908年08月12日 “t型”福特牌汽车问世

底特律的装配线把装配一辆T型汽车的时间缩短到14小时

1908年8月12日,第一辆T型小汽车从底特律的福特汽车公司的装配线上开了出来。这种敞篷车可乘坐两人。 价格为850美元。这种车看上去并无奇特之处,但比较容易驾驶,开车的人不一定得具备机械方面的才能。福特说,保养这 种绰号叫“小莉齐”汽车很简单。

当时只有特权阶级才拥有汽车。福特希望使T型车标价较低,以使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能买得起。亨利-福特的工厂 直接控制着原材料,装配线使用皮带传送机。T型车是福特汽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这家公司还得作些改进以提高这种 车购性能。

“T型”福特牌汽车

27、1908年08月12日 梅籍芳,著名的小麦育种栽培学家

梅籍芳" >梅籍芳

 梅籍芳" >梅籍芳(1908—1983),小麦育种栽培学家。他毕生致力于高等农业教育和作物科研事业,育成了“华东1号”等早熟小麦品种,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在组织开展小麦抗赤霉病育种和为适应改制需要进行早熟性育种与栽培的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梅籍芳" >梅籍芳,1908年8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阜宁县。他的家乡位于苏北滨海地区,是个“多见芦花少见人”的穷乡僻壤,耕作粗放,广种薄收,农民生活奇苦。少年时代的梅籍芳" >梅籍芳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崇尚科学,立志学农,主张科学救国。1922年考入南京第一农校,1929年入金陵大学农学院就读,1934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讲师。1940年夏进修硕士研究生课程,1942年获硕士学位,仍留校任副教授。1943年夏赴湖北恩施任湖北农学院教授。1945年先后赴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康奈尔大学研究实习。  梅籍芳" >梅籍芳早年对粟的育种基础研究下过不少功夫,取得一些成果,粟的花很小,人工杂交十分困难,但也有一定的天然杂交率。他曾用了两年时间观察粟的开花习性,掌握其中规律。发现不同粟的品种苗色不同,有红、绿色之分,他利用红苗是显性这一指示性状,把两个不同苗色的品种穗头套在一起使其天然杂交,从而获得5%左右的杂交结实率。此实验为粟的育种研究提供了方便,研究结果曾先后发表在《金大农学院丛刊》和《美国农艺学杂志》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粟类作物杂交育种的方案。此后梅籍芳" >梅籍芳还参与编写郝钦铭教授编著的《作物育种学》等书,以及《农艺论文摘要》期刊的译编工作,历时数年之久。这些工作进一步充实了梅籍芳" >梅籍芳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  在美国学习期间,他转而从事小麦育种研究并与当时美国主要的小麦遗传育种学家有过广泛接触,使他更加开阔了思路,扩大了视野,增强了在这一专业领域中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信心和力量。1946年梅籍芳" >梅籍芳由美返国后,面临着三种工作岗位的抉择:一是去农林部当官,享受简任待遇,薪水高,有地位;二是回金陵大学任教授、工作清高;三是到中央农业试验所当技正,做研究工作,但只能给他荐任一级的待遇。梅籍芳" >梅籍芳果断地选择了去中央农业试验所继续搞他的小麦育种研究工作,以实现其科学救国之抱负。然而,由于解放战争时期科研单位资金短绌、条件简陋,徒有报国之心也难以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28、1905年08月12日 挪威公民投票中止同瑞典的联盟

1905年8月12日,挪威通过公民投票中止了和瑞典的联盟。在一个全国性的公民投票中,368208票选择中止联盟,只有184票表示希望联盟继续存在下去。这个联盟可以追溯到1814年签订的将挪威置于瑞典主权之下的《基尔条约》。挪威拒绝接受这个条约。因此,以后两国之间的关系一直相当紧张,当国王最近拒绝批准一项成立挪威单方面的领事机构的议会提案时,政府通过集体辞职使他孤立起来。这就给议会在6月废除同瑞典的联盟铺平了道路,昨天的公民投票进一步证实了该举动是正确的。

29、1890年08月12日 艾伟(1890~1955),中国近现代著名心理学家

中国心理学家。字险舟。湖北江陵人。1890年8月12日生于湖北沙市,1955年9月27日卒于台湾新竹。1925年获美国华盛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归国后任东南大学、大夏大学等校教授,中央大学教育系主任,教育学院院长,师范学院院长等职。艾伟主要从事学科心理的研究。他对汉字的研究始于1923年,积25年研究成果的《汉字问题》专著,对提高汉字学习效能、汉字由竖排改为横排等,均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对中学生文言白话学习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有关高初中文言与白话教材比例的建议,1929、1930年为教育部所采纳。他编制出中小学各年级各学科测验、小学儿童能力测验及智力测验。著作有:《高级统计学》、《教育心理实验》、《教育心理学大观》、《国语问题》、《人事与工业心理学》等。

30、1887年08月12日 埃尔温·薛定谔诞生,奥地利物理学家

埃尔温·薛定谔

31、1848年08月12日 乔治·史蒂文生逝世,英国工程技师,现行铁路标准轨距的制订者

乔治·史蒂文生逝世,英国工程技师,现行铁路标准轨距的制订者

32、1689年08月12日 英诺森六世逝世,教宗

英诺森六世逝世,教宗

33、1484年08月12日 西斯笃四世逝世,教皇

西斯都四世死后,枢机会议内部派别争斗非常严重,罗马街头甚至爆发动乱,在依诺增爵当选前夜,他贿赂选举教宗的枢机才得以当选。他本人身体多病,又没有多少威信,因此他当任时教会的政治主要是由他的前任西斯都四世的侄子朱利安诺·德拉·罗韦雷来操纵。后来罗韦雷自己也当选教宗,是为儒略二世。

依诺增爵当选后于1484年发表了一部教宗诏书,尤其激起了在德国对巫婆的迫害和加强了西班牙的宗教裁判所。

同时他还呼吁组织十字军,但实际上为了改善他的经济状况他与奥斯曼帝国苏丹巴耶塞特二世的关系不错。他扣押了巴耶塞特二世的兄弟和最强的竞争者杰姆,为此巴耶塞特二世每年向他进贡(估计四万达克特),还交给他了传说中刺入耶稣胁部的命运之矛。

虽然如此,由于他生活奢侈腐败,他依然常常缺钱,有时他甚至当压他的教宗皇冠和教宗的宝藏。

在意大利内部的政治上他与那不勒斯国王的冲突尤其严重。军事力量强大的那不勒斯国王拒绝向依诺增爵交税,而法国国王查理八世又违约不肯帮助依诺增爵出兵。1486年依诺增爵只好与那不勒斯谈和,但是此后不久那不勒斯又撕毁了和约。最后1492年依诺增爵的儿子与梅第奇家族通婚,同时他将他的一个孙女嫁给那不勒斯国王的一个叔叔才平息了这场战争。

34、前 30年08月12日 克利奥帕特拉七世逝世,埃及艳后

 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希腊语:;约前70年12月或前69年1月-约前30年8月12日)是古埃及克罗狄斯·托勒密王朝的最後一任女法老。最后,她让一条毒蛇咬死自己来同时结束自己和埃及的生命。从此以后,埃及成为了罗马帝国的一部份,直到5世纪西罗马帝国的崩亡。  文艺或电影上,她被认为是为保持国家免受罗马帝国吞并,曾色诱盖厄斯·儒略·凯撒大帝及他的手下安东尼,因此又通译称为埃及艳后。  克利奥帕特拉[1]出生于公元前69年,是当时统治埃及的马其顿王朝的后裔。当年亚历山大大帝在建立了一个领土空前广阔的帝国时,将埃及给了自己的一个将军——克罗狄斯·托勒密,克罗狄斯·托勒密随即建立起了埃及历史上的克罗狄斯·托勒密王朝。而克利奥帕特拉是克罗狄斯·托勒密·奥雷特国王的次女。  在其父亲安排下,克利奥帕特拉按照习俗于她的异母弟弟(后来的克罗狄斯·托勒密十三世)结为夫妇,并由他们二人共同掌权。野心极大的克利奥帕特拉想进一步获得更大的权利,但是当时两位大臣波希纽斯和奥克奇维安联合起来对付她,将她赶到叙利亚,她在那里筹集军队,准备以武力争夺埃及王位。  此时,盖厄斯·儒略·凯撒追击庞培到了埃及,克罗狄斯·托勒密十三世的手下伯狄诺斯将庞培杀害,把他的头颅献给了盖厄斯·儒略·凯撒,以此来讨他的欢心,想利用盖厄斯·儒略·凯撒来除去他的姐姐克利奥帕特拉。但是这一举动并没有让他获得盖厄斯·儒略·凯撒的好感。而克利奥帕特拉也想借此机会利用盖厄斯·儒略·凯撒助她夺得王位,就命自己的属下装扮成一个商人,将自己包裹在一床大毯子中,商人到盖厄斯·儒略·凯撒住处求见盖厄斯·儒略·凯撒时,她就从毯子里面出来,与盖厄斯·儒略·凯撒见了面。那时克利奥帕特拉正处妙龄,美艳惊人,她利用自己的美貌和智慧,把盖厄斯·儒略·凯撒给迷住了,盖厄斯·儒略·凯撒就下令执行克利奥帕特拉的父亲的遗嘱,由克利奥帕特拉和克罗狄斯·托勒密十三世一起执政。  随后,波希纽斯发动叛乱,叛乱失败后被杀,克罗狄斯·托勒密十三世在逃亡的时候也命丧黄泉。盖厄斯·儒略·凯撒征服了埃及,但却没有把埃及化入罗马的领土。从此,克利奥帕特拉与盖厄斯·儒略·凯撒生活在一起,并有了一个儿子,名叫盖厄斯·儒略·凯撒利恩,意思是“小盖厄斯·儒略·凯撒”。同时,盖厄斯·儒略·凯撒恢复了克利奥帕特拉的王位。  公元前44年,盖厄斯·儒略·凯撒遇刺身亡。克利奥帕特拉凄凉地从罗马逃回了埃及。此时在罗马,盖厄斯·儒略·凯撒的养子屋大维及属下马克·安东尼平定了罗马的动乱,两人划分了势力范围。屋大维统治西部,安东尼则统治东部。安东尼在攻打安息时传讯克利奥帕特拉到塔尔苏斯,希望获得埃及的财富以解决军队的给养问题。  克利奥帕特拉则乘坐金色的大船,穿着艳丽来到了塔尔苏斯面见安东尼。她的美貌也把安东尼给征服了,两人在塔尔苏斯同居达12年之久,而克利奥帕特拉也给安东尼生育了3个子女。女王成功地保住了她的王位和埃及王国。  克莉奥帕特拉七世(Cleopatra VII,公元前69—前30),埃及托勒密王朝最后一位女王。她才貌出众,聪颖机智,擅长手腕,心怀叵测,一生富有戏剧性。特别是卷入罗马共和末期的政治漩涡,同恺撒、安东尼关系密切,并伴以种种传闻逸事,使她成为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的著名人物。丽奥佩特拉是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后托勒密王朝册封的君主之一。她的父亲托勒密十二世,指定他的长子托勒密和她共同执政,统治埃及。公元前51年,克丽奥佩特拉登上王位。克丽奥佩特拉在古埃及无疑是一位焦点人物,在后人的记述里,这位埃及绝世佳人凭借其倾国倾城的姿色,不但暂时保全了一个王朝,而且使强大的罗马帝国的君王纷纷拜倒在其石榴裙下,心甘情愿地为其效劳卖命。但丁、莎士比亚等都将这位传奇女人描述为“旷世的性感妖妇”;而萧伯纳也称她为“一个任性而不专情的女性”。 克列奥帕特拉七世是埃及国王托勒密十二世和克列奥帕特拉五世的女儿,生于公元前69年,从小在骄奢淫靡的宫廷中长大。公元前51年其父去世,留下遗嘱指定克列奥帕特拉七世和她的异母兄弟托勒密十三世(公元前63—47)为继承人,共同执政。但他们两人因派系斗争和争夺权力而失和。克列奥帕特拉七世于公元前48年被逐出亚历山大里亚后,在埃及与叙利亚边界一带聚集军队,准备攻入埃及。   此时,适逢恺撒追击庞培来到埃及,对埃及的王位之争进行调停。克列奥帕特拉七世得此消息,乘船于夜间潜入亚历山大里亚,以毛毯裹身,由人抬到恺撒房门前。克列奥帕特拉七世突然出现于恺撒面前,使恺撒又谅又喜。她很快就成了他的情妇。而托勒密十三世却在对恺撒的亚历山大里亚战争中遭到失败,溺死于尼罗河。克列奥帕特拉七世依恃恺撒,巩固了自己的地位,成了埃及实际的统治者。而在名义上则按照埃及的传统,与另一异母兄弟托勒密十四世(约公元创59—44)结婚,共同统治埃及。为了取悦于悄撤,克列奥帕特拉七世百般逢迎,盛宴款持,陪伴他乘坐游船溯尼罗河而上,观赏风光。不久,恺撒因战事去小亚细亚,后转回罗马。其时,克列奥帕特拉七世为恺撒生下一子,取名托勒密·恺撒或恺撒里昂。  公元前45年,克列奥帕特拉七此和托勒密十四世一起应邀前往罗马,备受殊荣,住在第伯树对岸的恺撒私人宅邸。恺撒实践誓言,在罗马建造了一座祭祀其尤利乌斯族系祖先的维纳斯的神庙,还把克列奥帕特拉七世的黄金塑像竖立在女神之旁。眼看她就要成为罗马世界的第一夫人,不料恺撒于公元前44年3月15日被刺身亡。克列奥帕特拉七世的美梦顷刻化为泡影,黯然离开了罗马。   克列奥帕特拉七世返回埃及后,毒死托勒密十四世,立她和恺撒所生之子为托勒密十五世,共同统治埃及。其子被宣布为阿蒙神之子。   恺撒死后,安东尼称雄于罗马。他在腓力比战役中最后击败共和派领袖布鲁图斯和喀西约的军队后,按照与屋大维的协议巡视东方行省,筹措资金。公元前41年他到达西利西亚的塔尔苏斯,遗使埃及,召见克列奥帕特拉七世。克列奥帕特拉七世对罗马政局和头面人物颇为了解,认为这又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于是巧作安排加以利用。据说,克列奥帕特拉七世乘坐一条豪华的楼船,从埃及出发,先到西利西亚,再经后德诺斯河抵达塔尔索斯。这手舱上挂着用名贵的推罗染料染成的紫帆,船尾楼用金片包镶,在航行中与碧波辉映,闪发光彩。女王打扮成维纳斯女神的模样,安卧在串着金线,薄如蝉翼的纱帐之内。美丽的童子宛如朱必特一般侍立两旁,各执香扇轻轻摇动。装扮成海中仙子的女仆,手持银桨,在鼓乐声中有节奏地划动。居民们见此情景,疑是爱神维纳斯乘着金龙来此与酒神(安东尼)寻欢作乐。人们奔走相告,观者如潮。安东尼被邀至船上赴宴,看到克列奥帕特拉七世迷人的风姿,优雅的谈吐,神魂颠倒,不知所措。他非但把责问克列奥朗特拉七世在共和派反对“三头”战争中的暖昧态度的问题抛到九霄云外,而且当即一一答允她所提出的要求,甚至答允她杀害埃及王位的继承人和竞争者、当时避难于以弗所的异母妹妹雅西斯。不出数日,这个武夫完全成了她的俘虏,跟随地一起到埃及去了。他们在埃及一起度过了公元前41—40年的冬天。   公元前40年夏,安东尼回到意大利。此时,安东尼和屋大维之间的矛盾有所缓和,他娶了屋大维的姐姐奥克塔维娅为妻,以罗马传统的联姻方式巩固政治上的联盟。到公元前37年安东尼和屋大维的矛盾加深,安东尼回到东方,准备远征帕提亚。他以征途艰辛,不宜安置于军营为理由,把奥克塔维娅遣送回罗马。而当安东尼到达安条克,即邀请克列奥帕特拉七世会面,并且,违反罗马的传统习惯同克列奥帕特拉七世结婚。   安东尼和克列奥帕特拉七世的结合,并非全由情欲所驱使,而是具有政治目的。安东尼企图稳定罗马的东方行备,准备远征帕提亚,以及同屋大维进行斗争,亟需得到埃及在财政上的支援。而克列奥帕特拉七世正当埃及托勒密王国发生深刻的社会危机之时,她施展种种手腕,包括运用迷惑安东尼的方式,以图在罗马的强权之下,维护和发展托勒密王国,加强和扩大自己的统治权力。为了满足克列奥帕特拉七世的野心,安东尼把叙利亚中部地区、腓尼基沿岸一些城市、塞浦路斯岛,以及纳巴特王国部分地区等,赠给克列奥帕特拉七世。克列奥帕特拉七世支持安东尼远征帕提亚,结果未能获胜。公元前34年,安东尼出征亚美尼亚得胜后,不是在罗马而是在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按照埃及的礼仪来举行凯旋式,两人同登黄金做成的王座,克列奥帕特拉称力“诸王之女王”,其子托勒密十五世称为“诸王之王”。安东尼在东方的所作所为,特别是他与克列奥帕特拉七世的关系,始而受到罗马人的非议,继之激起了他们的恼怒。他们斥责安东尼将罗马的征服地赠与克列奥帕特拉七世及其子女,准备迁都亚历山大里亚另建新王朝。在罗马,人们对克列奥帕特拉七世恨之入骨,认为她是除了汉尼拔以外构成对罗马最大威胁的女王。这就使安东尼威信扫地,丧失了国内的有力支持。这一点被屋大维利用,也是造成安东尼在与屋大维斗争中失败的原因之一。   公元前32年安东尼和屋大维的矛盾趋于尖锐.完全决裂了。安东尼应克列奥帕特拉七世之求,正式修书遗弃其妻奥克塔维娅。屋大维也发誓为其姐所受的侮辱报仇。他不顾冒犯罗马的传统习俗从维斯塔贞女手中取得安东尼放置于神庙中的遗嘱,公布于众。安东尼的遗嘱记述了他对克列奥帕特拉七世及其子女的领土分配,还指令克列奥帕特拉七世将其遗体安葬在亚历山大里亚。遗嘱一公布,舆论哗然,群情激愤。据此,元老院和公民大会[特里布斯大会]以侵占罗马人民财产为由,对克列奥帕特拉七世宣战,并剥夺了安东尼的执政官职务以及其他一切权力。   公元前3l年安东尼和屋大维大军会战于阿克提乌姆海角[亚克兴海战]。正值战斗方酣,安东尼舰队受挫之时,克列奥帕特拉七世乘坐之船突然撤离战场,驶回埃及,原因至今众说纷纭。安东尼随即追赶而去,抛下战斗部队任其遭受歼灭。公元前30年,屋大维进攻埃及,包围亚历山大里亚。安东尼看到大势已去,伏剑自刎。克列奥帕特拉七世知道自己的死期将近,早就研究各种自杀的方法。她躲进了墓堡,但为屋大维所智擒。当屋大维去看望自己的俘虏时,她还施展手腕,千方百计哄骗和迷惑屋大维,然而未能奏效。屋大维生擒克列奥帕特拉七世的目的,是要把她带回罗马,在举行凯旋式时示众。克列奥独特拉七世得知后,陷于绝望,万念俱灰,忠诚的侍女们把一条叫做“阿普斯” 的毒蛇装在无花果的篮子里送到她面前,她抓起小蛇放到自己的丰乳上,结束了神奇、浪漫的一生。据传说,尽管她被严加看皆,她还是设法得到一个农民送来的一篮无花果,内藏有一种名叫“阿斯普”的小毒蛇,她让毒蛇咬伤手臂昏迷而死。屋大维满足了她临死之前的要求,把她和安东尼埋葬在一起。克列奥帕特拉七世和恺撒所生的儿子恺撒里昂以及她和安东尼所生的长子亚历山大,均被屋大维下令处死。   随着克列奥帕特拉七世之死,长达300年的埃及托勒密王朝也告结束,埃及并入罗马,成为元首的私产。政治联姻  公元前40年夏,安东尼回到意大利。此时,安东尼和屋大维之间的矛盾有所缓和,他娶了屋大维的姐姐奥克塔维娅为妻,以罗马传统的联姻方式巩固政治上的联盟。到公元前37年安东尼和屋大维的矛盾加深,安东尼回到东方,准备远征帕提亚。他以征途艰辛,不宜安置于军营为理由,把奥克塔维娅遣送回罗马。而当安东尼到达安条克,即邀请克列奥帕特拉七世会面,并且,违反罗马的传统习惯同克列奥帕特拉七世结婚。  安东尼和克列奥帕特拉七世的结合,并非全由情欲所驱使,而是具有政治目的。安东尼企图稳定罗马的东方行备,准备远征帕提亚,以及同屋大维进行斗争,亟需得到埃及在财政上的支援。而克列奥帕特拉七世正当埃及托勒密王国发生深刻的社会危机之时,她施展种种手腕,包括运用迷惑安东尼的方式,以图在罗马的强权之下,维护和发展托勒密王国,加强和扩大自己的统治权力。为了满足克列奥帕特拉七世的野心,安东尼把叙利亚中部地区、腓尼基沿岸一些城市、塞浦路斯岛,以及纳巴特王国部分地区等,赠给克列奥帕特拉七世。克列奥帕特拉七世支持安东尼远征帕提亚,结果未能获胜。公元前34年,安东尼出征亚美尼亚得胜后,不是在罗马而是在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按照埃及的礼仪来举行凯旋式,两人同登黄金做成的王座,克列奥帕特拉称力“诸王之女王”,其子托勒密十五世称为“诸王之王”。安东尼在东方的所作所为,特别是他与克列奥帕特拉七世的关系,始而受到罗马人的非议,继之激起了他们的恼怒。他们斥责安东尼将罗马的征服地赠与克列奥帕特拉七世及其子女,准备迁都亚历山大里亚另建新王朝。在罗马,人们对克列奥帕特拉七世恨之入骨,认为她是除了汉尼拔以外构成对罗马最大威胁的女王。这就使安东尼威信扫地,丧失了国内的有力支持。这一点被屋大维利用,也是造成安东尼在与屋大维斗争中失败的原因之一。  公元前32年安东尼和屋大维的矛盾趋于尖锐.完全决裂了。安东尼应克列奥帕特拉七世之求,正式修书遗弃其妻奥克塔维娅。屋大维也发誓为其姐所受的侮辱报仇。他不顾冒犯罗马的传统习俗从维斯塔贞女手中取得安东尼放置于神庙中的遗嘱,公布于众。安东尼的遗嘱记述了他对克列奥帕特拉七世及其子女的领土分配,还指令克列奥帕特拉七世将其遗体安葬在亚历山大里亚。遗嘱一公布,舆论哗然,群情激愤。据此,元老院和公民大会[特里布斯大会]以侵占罗马人民财产为由,对克列奥帕特拉七世宣战,并剥夺了安东尼的执政官职务以及其他一切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