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

看一看历史上的这个日子发生了什么,经历一场时间的流动

分类:查询类

1、2000年08月21日 俄罗斯正式宣布库尔斯克号全体官兵遇难。

“库尔斯克号”沉没在巴伦支海底,潜艇内的官兵全部罹难。俄罗斯副总理克列巴诺夫下令在接下来是签署打捞协议,把失事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内的118具官兵遗体打捞上岸。

2、1999年08月21日 世界集邮展览首次在中国举办.

1999年8月21日,首次在中国举办的世界集邮展览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开幕。这也是20世纪举办的最后一次大规模的世界综合性集邮展览。

3、1991年08月21日 拉脱维亚宣布脱离苏联独立。

拉脱维亚国徽拉脱维亚国旗

 拉脱维亚(Latvia)  国家格言:Tēvzemei un Brīvībai  (拉脱维亚语:为了祖国与自由)  国歌:Dievs, Sveti Latviju  国花:玛格丽特花  首都 里加   最大城市 里加   国土面积 64,589平方公里(世界第124名)   水域率:1.5%  时区 UTC+2;夏季:UTC+3  官方语言 拉脱维亚语   人口密度 36/km2(世界第166名)   政治体制 议会制  国家元首:总统:瓦尔季斯·扎特莱尔斯   政府首脑:总理:瓦尔季斯·东布罗夫斯基斯  人均GDP $12,622   HDI 0.855(高,2007年)   中央银行 拉脱维亚银行   货币单位 拉兹(Lats)  拉脱维亚共和国(拉脱维亚语:Latvijas Republika),简称拉脱维亚(Latvija)是一个位于东北欧的国家。原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于1991年脱离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独立。西邻波罗的海,与在其北方的爱沙尼亚及在其南方的立陶宛共同称为波罗的海三国。东方则与俄罗斯、白俄罗斯二国相邻。  在2003年9月20日经由全国性的公投,拉脱维亚人投票决定加入欧盟,其会员国身份自2004年5月1日起生效。拉脱维亚并在2004年3月29日成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会员国,在2007年12月21日成为申根公约会员国。  国家:在东欧平原西部,临波罗的海东岸,里加湾深入内陆;同爱沙尼亚、俄罗斯、白俄罗斯和立陶宛接壤。面积为6.4589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6.2046万平方公里,内水面积2543平方公里。人口268.7万(1990),约Svente庄园60%是拉脱维亚人,30%是俄罗斯人。首都里加。平原、低地和低矮丘陵相间,四分之三地区在海拔120米以下,最高点海拔311米。温带阔叶林气候。年降水量550-800毫米,较湿润。多湖沼。森林约占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泥炭资源丰富。十八世纪并入沙俄。1918年脱离沙俄独立。1940年再并入苏联,名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1991年8月22日脱离俄罗斯宣告独立,名拉脱维亚共和国。主要工业部门是机械制造(机车车辆、电机、精密机床、无线电)、木材加工、制药、纺织、食品加工。乳、肉畜牧业重要。饲料作物占播种面积的一半左右。农作物有黑麦、亚麻、甜菜等。  国名: 拉脱维亚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Latvia) 代码LV  国名释义:源自民族语,意为“铠甲”、“金属制的服装”  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约为2∶1。自上而下由红、白、红三个平行的横宽条组成。早在13世纪时,居住在拉脱维亚的拉特加人就使用过红、白、红图案的旗帜。1918年这面民族旗帜得到了事实上的合法化,1922年确定国旗的颜色和比例。1940年拉脱维亚成为原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当时的国旗为在原苏联国旗旗面的下部加白、蓝色的水波纹图案。1990年拉脱维亚宣布独立,象征拉脱维亚民族统一的红、白、红旗又被用来作为国旗。 这种红色其实是一种独特的暗红色,国际间习惯称之为“拉脱维亚红”。暗红色讴歌了拉脱维亚人为了祖国勇于披肝沥胆、抛洒热血的爱国情怀,白色抒发了拉脱维亚人对和平、安宁的向往和渴望。  拉脱维亚  国徽: 中心图案为盾徽。盾面上半部的太阳代表拉特格莱公国,左下方的红狮代表库兹拉姆公国,右下方的银色半狮半鹰怪兽代表韦德季姆公国。盾徽上端有三颗金色五角星,象征三个公国的再联合;两侧分别为扶着盾徽的红狮和怪兽,基部为象征和平、自由的绿色橡树枝。  独立日: 11月18日(1918年)  同北京时差: 比格林尼治时间早2小时,比北京时间晚6小时  国家政要:总统瓦尔迪斯·扎特勒斯(Valdis Zatlers) ,2007年6月当选,7月就职。总理瓦尔季斯·东布罗夫斯基斯  (Valdis Dombrovskis),2009年3月就职。  自然地理:  面积为6.4589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6.2046万平方公里,内水面积2543平方公里。位于东欧平原西部,西临波罗的海(海岸线长307公里),里加湾深入内陆。北邻爱沙尼亚,东界俄罗斯,南接立陶宛,东南与白俄罗斯接壤。全境地势低平,东部和西部为丘陵。边境线总长1841公里,其中海岸线长度496公里。平均海拔87米,地貌为丘陵和平原,以灰化土为主,约一半多为可耕地。森林覆盖率为44%,1. 4万个野生物种。有1. 4万条河流,其中长度10公里以上的有777条。主要河流是道加瓦河和高亚河。境内多湖泊和沼泽。面积超过1平方公里的湖泊有140个,较大的湖泊有卢班斯湖、拉兹纳湖、埃古列湖和布尔特涅克斯湖。气候属海洋性气候向大陆性气候过渡的中间类型。夏季白天平均气温23℃,夜晚平均气温11℃,冬季沿海地区平均气温零下2-3℃,非沿海地区零下6-7℃。平均年降水量633毫米。湿度大,全年约有一半时间为雨雪天气。   人口:  235万(2001年),民族有拉脱维亚族(占55.8%)、俄罗斯族(占32.3%)、白俄罗斯族(占3.9%)、乌克兰族(占2.9%)、波兰族(占2.2%),另外还有立陶宛人、犹太人、吉普赛人、爱沙尼亚人、德国人等。城市人口占69%。居民主要信奉罗马天主教、基督教路德宗、俄罗斯东正教、旧教、浸礼教。官方语言为拉脱维亚语,分中部、东部和北部三种方言,属于印欧语系立陶宛语族,还有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95%以上居民懂俄语,约10%居民懂德语、英语。通行英语。  里加市政厅广场首都: 里加(riga) ,面积307平方公里,人口74万多人,1月平均气温-4. 里加市区9℃,7月平均气温16. 9℃, 全年平均气温6℃。  行政区划:分为26个区和7个区级市,下设70个市、490个村。主要大城市有:里加、道加瓦皮尔斯、利耶帕亚、耶尔加瓦、尤尔马拉、文茨皮尔斯、列泽克涅。  名胜:圣彼得大教堂,米耶斯都拉公园  世界遗产:里加的历史中心  【历史】  拉脱维亚大部分地区古称利沃尼亚,从13世纪开始由日耳曼人的利沃尼亚剑之兄弟会所影响,并转信基督教。里加(现首都)于1285年加入汉萨同盟,与欧洲其他部分保持密切的联系。  18世纪时,俄国从瑞典和波兰获取了现拉脱维亚的所有领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拉脱维亚于1918年11月18日获得独立,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再次兼并拉脱维亚,并将其纳为一个加盟共和国。  苏联于1980年代时开始进行政治改革,这也促进了拉脱维亚独立运动的发展。1991年8月21日,拉脱维亚再次宣布独立。自独立以来,拉脱维亚积极培养和西方各国的关系,并已于2004年加入欧盟和北约。  2006年10月7日,议会选举举行。[1]人民党获得100个席位中的23席,绿党和农民联盟获得18席,新时代党得到18席,和谐中间党占据17个席位,拉脱维亚第一党和拉脱维亚道路竞选联盟、祖国与自由联盟、为了统一的拉脱维亚人权党分别获得10个、8个和6个席位。[2]人民党、绿党和农民联盟、拉脱维亚第一党和拉脱维亚道路竞选联盟以及祖国与自由联盟组建联合政府,艾加尔斯·卡尔维蒂斯继续担任总理。[1]2007年5月31日,议会举行总统选举,瓦尔季斯·扎特莱尔斯当选。【大事年表】  公元前9000年,在拉境内出现最早的人类活动,属欧罗巴人种。公元5世纪出现阶级社会。10—13世纪建立了早期的封建公国。12世纪末至1562年,被日耳曼十字军侵占,后归属德利沃尼亚政权。1583年至1710里加市中心自由广场的“祖国与自由”纪念碑年,先后被瑞典 、波兰-立陶宛公国瓜分。17世纪初形成了拉脱维亚民族。1710年至1795年,被沙皇俄国占领。1795年至1918年,拉东部和西部分别被俄罗斯和德国割据。1918年11月18日宣布独立。1920年初,政权被民族资产阶级夺取,并于1922年2月16日在拉脱维亚宣告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成立。1934年5月,法西斯分子在拉脱维亚发动政变,建立了军事独裁。1939年8月23日苏德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秘密议定书规定,拉脱维亚划归苏联版图。1939年10月5日,苏联政府与拉脱维亚签订了友好条约。1940年6月,苏军根据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秘密补充议定书进驻拉,建立苏维埃政权,同年7月21日,成立了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8月5日被并入苏联。1941年夏,希特勒进攻苏联并占领拉脱维亚。1944年至1945年5月,苏联红军解放拉脱维亚全境,拉重新并入苏联。1990年2月15日,拉脱维亚通过恢复国家独立的宣言,2月27日恢复它以前的国旗、国徽和国歌。5月4日拉脱维亚最高苏维埃正式通过“独立宣言”,并改国名为拉脱维亚共和国。1991年8月22日,拉脱维亚最高苏维埃宣布拉脱维亚共和国恢复独立。同年9月6日,苏联国务委员会承认其独立,9月17日,拉脱维亚加入联合国。  2009年1月14日,由于经济危机,引起民众对政治不满,以及对经济苦难的高呼,在首都里加(Riga),引发了大规模暴力示威活动。【政治】  是独立的民主共和国,主权属于全体人民。国土由维德泽姆、拉特加列、库尔泽姆和泽姆加列四大历史区域组成。拉拉脱维亚陆军脱维亚语为官方语言。在法律和法庭面前所有公民一律平等。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构,实行一院制。议员任期四年,由18岁以上的公民直接选举产生。参选党必须获得5%以上的选票才能进入议会。修改宪法需获三分之二以上议员支持。议会有权弹劾总统,更换总统需获三分之二以上议员支持。如遇总统自行宣布辞职、病故、拒绝履行职务、出国访问等情况,其职责由议长代为行使。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任期四年,最多任两届,总任期不超过8年。当选总统后不得担任其他职务,议员如当选总统应放弃议员的权利和义务。总统的主要权力包括:是国家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在国家受到外敌入侵或他国对拉宣战时做出抵抗侵略的决定;在对外事务中代表国家,负责任命外交代表,接受外国派遣的使节。签署并颁布本国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和议会通过的法律。任命总理并授权其组成政府(需经议会简单多数通过)。总统有权宣布实行大赦。有权提出解散议会,但需经年满21岁的全体公民表决,若50%以上支持总统提议,则议会解散;否则总统必须辞职,由议会选出新总统。  【行政区划】  拉脱维亚分为26个县(rajons),以及7个直辖市。  爱兹克劳克雷县(Aizkraukle)   阿卢克斯内县(Alūksne)   巴尔维县(Balvi)   包斯卡县(Bauska)   采西斯县(Cēsis)   陶格夫匹尔斯市(Daugavpils)   陶格夫匹尔斯县(Daugavpils)   多贝莱县(Dobele)   古尔贝内县(Gulbene)   杰卡布皮尔斯县(Jēkabpils)   叶尔加瓦市(Jelgava   叶尔加瓦县(Jelgava)   尤尔马拉市(Jūrmala)   克拉斯拉瓦县(Krāslava)   库尔迪加县(Kuldīga)   利耶帕亚市(Liepāja)   利耶帕亚县(Liepāja)   林巴济县(Limbaži)   卢扎县(Ludza)   马多纳县(Madona)   奥格雷县(Ogre) 里加老城俯瞰  普雷利县(Preiļi)   雷泽克内市(Rēzekne)   雷泽克内县(Rēzekne)   里加市(Riga)   里加县(Riga)   萨尔杜斯县(Saldus)   塔尔西县(Talsi)   图库马县(Tukums)   瓦尔加县(Valka)   瓦尔米耶拉县(Valmiera)   文茨皮尔斯市(Ventspils)   文茨皮尔斯县(Ventspils)【经济】  1、自然资源  有泥炭以及白云石、石英砂、石膏等建筑材料。森林覆盖率38%。   2、经济简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拉脱维亚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但是,由于原有的经济基础较好,因此战后经济得到了迅速地恢复和发展。1980年工业产值比1940年增长44倍,农业产值比1940年增长40%。1988年工农业生产总值为133.25亿卢布,国民收入为72.88亿卢布。1989年工农业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比上年又分别增长2.1%和4.1%,为 136.04亿卢布和76亿卢布。1990年拉脱维亚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苏的1.2%,居全苏第 11位,是全苏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拉脱维亚独立后,摒弃了前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旧模式,改而实行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基本经济政策。其经济改革的主要构想和内容是:在所有制方面,彻底改革经济结构,实现国营财产的非国有化和私有化,改变以国家全民所有制为主导的经济体制;在经济管理上,打破国家的垄断,大力鼓励和发展市场经营活动。归结起来,拉脱维亚经济改革主要是彻底改变前苏联那套僵化的经济旧模式,最终建立起西欧式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此,独立以来,该国已颁布了关于改革财产权、实现私有化、放开价格等许多有关的法律和法令,并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实现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实际措施。例如,独立以来它已基本放开了物价,价格由市场进行调节。拉脱维亚自从独立以来经济形势严峻。特别是1992年“经济十分困难”,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1992年8月该国职工平均工资2000拉脱维亚卢布(约合2300俄罗斯卢布)。   3、经济概况  工农业基础较好。工业在波罗的海三国居首位,农业居第二位。在原苏联时期,工业以耗金属少的机器制造业著称。主要生产电器、无线电、电子设备和医疗器械,并给原苏联其他共和国进行来料加工,成品返销。畜牧业发达,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8%。拉独立后,开始推行私有化和市场经济,发行本国货币,实行新的税收政策和独立预算。由于同原苏联各国的传统贸易关系被破坏,能源和其他进口商品的供应遇到严重困难,一度导致生产大幅度下降。直到1994年经济才有所回升。从1991年起,拉脱维亚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服务性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已由1990年的31%上升到1994年的51%。由于在宏观调控政策方面的失误,1995年夏发生金融危机,全国最大的商业银行-波罗的海银行宣布倒闭,使已出现的经济回升势头受到一定影响。1995年12月新政府组成后,主张积极发展生产,并力主恢复与俄罗斯及其他独联体国家的传统经济贸易联系。1996年国民经济略有回升,国内生产总值达5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5%。   4、行业概况   (1)农业概况  1996年农业、畜牧业和森林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7%。全国近1/3的人口住在农村、有17%的人从事农业生产。种植业以生产谷物、亚麻、甜菜、饲料和马铃薯为主。畜牧业主要是奶、肉两用的养畜业、饲养牛和猪。养蜂业发达。截至1995年初共建立了64264个家庭农业经济单位,319个农业企业中已有79个完成了私有化。年人均生产387公斤奶,404公斤马铃薯,348公斤谷物。   (2)工业概况  1996年工业生产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7.8%。主要工业门类:电子产品、机器制造、食品、轻工、纺织、建材、化工、木材加工等。  【新闻出版】 共有500多种报刊杂志。主要用拉语(占70%以上)和俄语发行。主要拉文报纸有:《拉脱维亚公报》、《日报》、《独立晨报》、《新报》、《经济日报》、《农业报》、《里加晚报》等。主要俄文报纸有:《拉脱维亚全景报》、《波罗的海商报》、《时报》、《共和国报》、《今日报》、《里加晚报》(俄文版)。 英文报纸有《波罗的海时报》(周刊)。有4家电视台。最大的电视台为国家电视台(LTV),成立于1954年,有拉脱维亚小学生两个频道,一频道以新闻、国际评论等政治性节目为主,全部用拉语播出。二频道主要是文艺、体育和娱乐节目,其中俄语节目占30%。还有三家私人电视台:独立电视台(LNT),电视三台(TV3)。另设有有线电视台(Baltkom TV),可收看俄罗斯、美国 、英国、德国、法国、波兰等国家的电视节目。有10多家广播电台,分别用拉语和俄语广播,主要有拉国家广播一台、二台,“FM100”,“SWH”,波罗的海商业广播电台,“FM102.7”。通过当地广播可收听到“BBC”、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等电台的部分节目。主要通讯社有拉脱维亚通讯社(LETA)和波罗的海新闻社(BNS)。拉通社成立于1920年,原为国家通讯社,1997年实行私有化。波罗的海新闻社成立于1991年4月,由芬兰控股,波海三国参与组建,用拉脱维亚语、立陶宛语、爱沙尼亚语、俄语和英语5种文字发稿。  【人口】  根据2006年统计,多数人信奉宗教,但是只有7%经常性参加教会活动。天主教50万人,路德宗新教45万人,东正教35万人。据最新统计,拉脱维亚是世界上最缺男人的国家。  【外交】   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回归欧洲”,优先目标是加入北约和欧盟。  1991年9月12日,拉脱维亚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1992年1月4日,中国在拉设立大使馆。同年1月29日,拉政府与台湾当局签署所谓“建立领事关系的联合声明”,拉方不顾中国的严正交涉,于2月上旬允许台在里加开设“总领事馆”。中国政府被迫决定从拉撤出大使馆。1994年7月,拉政府代表团前往北京 ,承诺断绝同台湾的领事关系,支持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一贯立场,28日,中拉双方在北京签署了关于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的联合公报,拉脱维亚决定自公报签字之日与台湾中止“领事关系”。同年8月,中国大使馆在里加恢复工作。

4、1991年08月21日 苏联经历了三天的“八一九”事件以失败结束

  八一九事件,又称“苏联政变”、“八月政变”,是指1991年8月19日至8月21日在苏联发生的一次政变,当时苏联政府的一些官员企图废除总统戈尔巴乔夫并取得对苏联的控制,政变领导人是苏联共产党强硬成员。他们相信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计划太过份,并认为他正商议签订的新联盟条约过于分散权力给与众共和国。虽然此次政变在短短三天内便瓦解,并且戈尔巴乔夫恢复权力,此事件粉碎了戈尔巴乔夫对苏联可至少在一较松散体制下维持一体的希望。  1991年8月19日,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发布命令宣布,戈尔巴乔夫由于健康原因已不能履行总统职务,自即日起由他本人代行总统职务。同时宣布成立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行使国家全部权力,在苏联部分地区实施为期6个月的紧急状态,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由亚纳耶夫、总理帕夫洛夫、国防会议第1副主席巴克拉诺夫、国防部长亚佐夫、内务部长普戈、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克留奇科夫等8人组成。该委员会发布《告苏联人民书》,称戈尔巴乔夫倡导的改革政策已经走入死胡同, 国家处于极其危险的严重时刻。委员会连续发布两道命令,要求各级政权和管理机关无条件地实施紧急状态,并暂时只允许《真理报》等9家报纸发行。  同日,苏联内阁举行会议,表示支持紧急状态委员会作出的决定。  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拒不服从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命令,号召举行政治罢工,抗议亚纳耶夫等人发起的行动。20日,莫斯科实行宵禁。21日,戈尔巴乔夫宣布已完全控制了局势,并恢复了一度中断的与全国的联系,苏联国防部决定撤回部 署在实施紧急状态地区的部队。苏联内阁发表声明,表示完全执行总统的指示。  22日,戈尔巴乔夫从克里米亚返回莫斯科,立即撤销了由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或个别成员颁布的一切决定;解除该 委员会所有成员的现任职务;任命了新的国防、内务部长和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等。这次事变后,苏联局势更加复杂化。俄罗 斯联邦等乘机从联盟中央手中接管了原属中央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甚至军事部门和权力。苏联一些地方出现反共浪潮。  8月24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总书记职务,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下令停止各政党和政治运动在军队、内 务部等各级军事机关和国家机关中的活动。他还颁布命令,组成以西拉耶夫为首的委员会治理国家经济。  1991年8月19日清晨,克里姆林宫钟楼上的大钟刚敲完六响,苏联中央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同时报告塔斯社头条新闻:戈尔巴乔夫因健康原因不可能履行苏联总统职责。根据苏联宪法,副总统亚纳耶夫代行总统职务,苏联国家的全部权力交给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这一爆炸性新闻,不仅使苏联人感到十分吃惊,同时也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西方各大国领导人纷纷中断休假和外出访问旅行,召集高级助手研究事态的发展。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一个由政界、军界强有力人物参加和支持的政变,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只有三天时间,政变就宣告失败。人们不禁要问:政变何以发生?又是如何组织和行动的呢?火山口上的戈尔巴乔夫  “政变并非像晴天霹雳那样突如其来……回答是:根本性的变革触动了整个社会机体和社会各阶层的根本利益。”  ——戈尔巴乔夫著《八月政变》  戈尔巴乔夫是苏联共产党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最后一届领导人。他于1985年3月11日入主克里姆林宫,从此开始领导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够与一个最发达的国家、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美国平起平坐的超级大国。  戈尔巴乔夫是以改革家姿态登上政治舞台的。起初,苏联老百姓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抱有极大希望。西方也欢迎这位克里姆林宫的新主人。戈尔巴乔夫一上任,就被西方舆论誉为“苏联各个领域的新一代领导人的代表”,“政治作风可能同他的前任迥然不同”,“戈尔巴乔夫有可能改变莫斯科的基调和方向”。  戈尔巴乔夫入主克里姆林宫后,迅速掀起了一股改革“新浪潮”。他所谓的“新浪潮”,不过是把苏联的政治制度由社会主义改为资本主义。他试图探讨出一条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新路子。他首先把改革重点放在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方面。戈氏最初的改革是要“完善社会主义社会”。但是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和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的铺开,戈尔巴乔夫开始怀疑苏联的社会主义,试图寻找一种“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1987年11月初,戈尔巴乔夫在十月革命70周年庆祝大会上作报告,对苏联70年的历史和重要人物进行了评价,强调要改变“被扭曲的”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应美国一家出版公司之约,戈尔巴乔夫赶写了《改革与新思维》(该书原名题为《改革以及我国和全世界的新思维》),突出地强调“新思维的核心是承认全人类的利益和价值高于一切”。戈尔巴乔夫说:新思维“是深刻思考当代世界现实的结果,是理解到对政治的负责态度必须有科学论证的结果,是放弃了某些从前认为是不可能动摇的公理的结果。”  被赋予“新思维”的戈尔巴乔夫准备彻底改革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全面充实人权”。他在1988年6月苏联共产党的全国党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宣布:“要根本改变我们的政治体制”,实行“社会主义多元化”和“舆论多元化”,要改变共产党的职能,把国家的“一切权力归苏维埃”。1989年11月26日,戈尔巴乔夫在《真理报》上发表长篇文章。他说:“如果前几年苏联的改革只是完善过去的制度的话,”那么现在“必须改建我们(苏联)整个的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他还力主“促进多元化”,提倡议会民主和三权分立。  一石激起千重浪。戈尔巴乔夫在重大政治问题上的急转弯,引起了苏共党内和苏联国内的政治分化。苏共党内随即形成了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激进派”,以利加乔夫为代表的“传统派”和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主流派”(自称是“政治中间派”)。同时,社会上还出现了500多个形形色色的政党,6万多个“非官方组织”。各种政治力量的消长,把戈尔巴乔夫推到风头浪尖之上。戈尔巴乔夫仍能运筹帷幄,纵横捭阖。1990年,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主流派”使用种种手法,贯彻“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戈尔巴乔夫还利用各种派别之间的矛盾,在苏共28大上继续保住了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激进派”,联合社会上其他反对派,1990年上半年趁“自由选举”之机在一系列加盟共和国和地区夺取政权,特别是叶利钦当选为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等重要城市的苏维埃政权也被“激进派”人物掌握。1990年下半年,叶利钦等人正式退出苏共,致力夺取苏联中央政权。在戈尔巴乔夫居于党政主要领导岗位和“激进派”不断进攻的情况下,“传统派”1990年比较被动,利加乔夫在苏共28大上被排挤出领导岗位。此后,“传统派”未出现有号召力的代表人物。  戈尔巴乔夫一方面穷于应付派系斗争,另一方面仍忙于政治改革,除了改组苏共中央领导机构和大批更换党政干部以外,他还主持进行了政权机构的改革。首先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是最高苏维埃。1989年5月召开了苏联人民代表大会。1990年3月和12月先后举行了两次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对宪法进行了重大修改。修改后的苏联宪法取消了苏共的领导地位,允许多党制和政治多元化,实行三权分立的政体和议会民主,确立了总统制。戈尔巴乔夫要赋予总统“一切必要的权力,把改革政策付诸实现”。1990年3月,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联第一任(也是最后一任)总统。1990年12月第二次人代会上还决定实行总统直接领导下的内阁制,并设立副总统职务,亚纳耶夫在这次人代会上当选为苏联副总统。总统被赋予远比最高苏维埃主席更为广泛的权力。按宪法规定,总统作为国家元首有16项权力。立志于改革“斯大林主义”专权的戈尔巴乔夫,却把过多的权力集中于总统一人,不仅有悖于其改革初衷,而且增加了个人的责任和风险。总统成为矛盾斗争的焦点。  时间进入1991年。年初,“传统派”对“激进派”采取了一些反击措施,并对戈尔巴乔夫提出批评和警告。力量对比曾一度向“传统派”倾斜。但是戈尔巴乔夫仍然坚持所谓“政治中间派”的立场。“激进派”则联合民族分离主义势力,鼓动矿工罢工和在一些城市组织游行集会,要求改组政府和最高苏维埃,实行军队“非党化”和没收苏共财产,并要求戈尔巴乔夫辞职。“政治中间派”的游戏,已经使戈尔巴乔夫引火烧身。他后来曾说:“当时出现了‘打倒总书记!打倒总统!’的呼声。”  到1991年第二季度,戈尔巴乔夫倒向“激进派”。他对叶利钦作了一系列让步,其中包括不顾3月17日的全民公决结果,对已经起草好的联盟条约草案进行修改、改组联盟中央政权。结果,戈尔巴乔夫招来党内的一片谴责。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激进派”势力猛增。叶利钦于6月12日当选为俄罗斯联邦总统,7月20日发布“非党化”命令,限期解散机关、企业和军队中的苏共组织。俄罗斯议会通过一些实行私有化的法律。这时,苏联经济严重衰退,1991年负增长达12%,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承认所有加盟共和国的主权,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为“主权苏维埃共和国联盟”的《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简称“新联盟条约”)准备在8月20日签字。这个新联盟条约一旦签署,至少有5个加盟共和国不再属于苏联,这涉及到苏联国家的完整和统一。  这样,关于苏联的前途、苏共的命运和社会发展等重大问题,都以尖锐的形式提到各种政治力量面前,激烈的较量在所难免。仓促上阵的紧急状态委员会  1991年8月16日,即“八·一九”事件的前三天,发生了两件引入注目的事件:一、苏联军队党的监察委员会和武装部队党的特别委员会发出呼吁书,呼吁军队中的苏共党员加强团结,保卫祖国;二、曾任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苏联总统首席顾问的雅科夫列夫在《消息报》上发表声明,退出苏共,并警告社会各界:苏共领导正准备进行一场政变。  8月18日下午,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正在莫斯科郊外苏联总理帕夫洛夫的别墅里参加庆祝帕夫洛夫的一个儿子返回莫斯科举行的晚会。晚会的气氛正浓的时候,克格勃打来电话,说国家安全委员会(即克格勃)和克里姆林宫其他领导人需要马上开会讨论一项可怕的紧急事件。亚纳耶夫和帕夫洛夫立即驱车前往。  与会者除亚纳耶夫和帕夫洛夫以外,还有苏联国防会议第一副主席巴克拉诺夫,苏联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苏联内务部长普戈,苏联农民联盟主席斯塔罗杜布采夫,苏联国营企业和工业、建筑、运输、邮电设施联合会会长季贾科夫,苏联国防部长亚佐夫,苏联总统办公室主任博尔金,克格勃负责苏联领导人安全保卫工作的第九局负责人普列汉诺夫,苏共中央书记舍宁。除戈尔巴乔夫以外的苏联重要领导人几乎都来了。  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在会上说:“发生了重大灾难”。他说,克格勃得到消息,有人要发动武装起义。但他没有说企图搞武装起义的人是谁。他还说,那些人就要包围首都的一些战略要地,其中包括电视台总部、火车站和议员们居住的两个饭店。他还发现一个黑名单,黑名单上列有与会绝大多数人员在内的一些政府官员的名字,这些政府官员和家人都将被处决。普列汉诺夫说,他也通过其他渠道了解到同样的情况,问题的确很严重。同时,苏联总统办公室主任博尔金说戈尔巴乔夫总统病势严重。他和其他几位刚从戈尔巴乔夫的克里米亚福罗斯湾总统别墅回来的人说,他们看到了戈尔巴乔夫,医生不让打扰。博尔金还说:“他可能是心脏病发作或中风。”  接着,紧急状态委员会宣告成立。紧急状态委员会由国防会议第一副主席巴克拉诺夫、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国防部长亚佐夫、总理帕夫洛夫、副总统亚纳耶夫、内务部长普戈、苏联农民联盟主席斯塔罗杜布采夫,苏联国营企业和工业、建筑、运输、邮电设施联合会会长季贾科夫等8人组成。  8月19日凌晨4时,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开始工作。据说,凌晨4时30分,在莫斯科的一位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亲信给俄罗斯电视台一位负责人的家里打电话,预先告知说正在准备一场政变。  翌日晨6时,苏联中央电视台和广播电台正式宣布了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的命令: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因健康原因已不能履行总统职责,根据苏联宪法127条,由副总统亚纳耶夫代行总统职务。  莫斯科市民听到亚纳耶夫的命令后,大都十分惊讶,然而却反应冷淡。此后几小时,莫斯科市仍秩序井然。  与此同时,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成员、国防部长亚佐夫召集各军区司令员开会,并下达指标:根据形势,维护秩序,加强军事设施的警戒;其余情况,注意收听广播和看报。但亚佐夫并没有下达调遣军队的命令。  大约半小时后,副总统亚纳耶夫、总理帕夫洛夫和国防会议第一副主席巴克拉诺夫三人联名签署了《苏联领导的声明》,宣布从1991年8月19日4时起在苏联个别地方实行为期6个月的紧急状态,并成立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同时,亚纳耶夫致函各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及联合国秘书长,重申苏联信守以前“承担的国际义务”,希望“得到各国人民和政府以及联合国的应有理解”。  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表《告苏联人民书》,作为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成立宣言和对此次事变的正式解释。《告苏联人民书》说:“由戈尔巴乔夫发起并开始的改革政策,原想作为保障国家迅速发展和使社会生活民主化的手段,却因种种原因走入死胡同。无信仰、冷漠和绝望取代了最初的热情和希望。各级政权失去了居民的信任。……  “苏联政治和经济形势的日益不稳定破坏着我们在世界上的地位。……昨日,在国外的苏联人还感觉自己是一个有影响的受尊敬的体面的公民。今日,他常常感觉到自己是二等外国人,人们对他常常投以蔑视或怜悯的目光。  “我们呼吁苏联全体公民意识到自己对祖国承担的义务并大力支持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支持在使国家摆脱危机方面作出的努力。”  中午11时,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表第1号决定,要求各级政权机关“确保无条件实行紧急状态”,立即解散非法的机构与武装,禁止游行、集会、示威和罢工等,并提出使经济形势正常化的一些措施。  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是以亚纳耶夫、帕夫洛夫和巴克拉诺夫为核心的。基本上集中了除戈尔巴乔夫以外的党、政、军、工、农等各个方面的要人。国防部、克格勃和内务部的第一把手参加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无疑有利于控制全国局势。以至于当时的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斯考克罗夫斯特得到苏联“八·一九”事件消息时,也认为历史经验表明,由如此强有力的人物支持的政变很可能成功。  当时,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拥有相当的支持者。叶利钦很快在俄罗斯议会大厦成立了抵抗指挥部。中午11时46分,叶利钦在俄罗斯议会大厦举行记者招待会,宣读了《告俄罗斯公民书》,宣布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是“非法的”,是“右派反宪法的反动政变”,要求立即召开苏联非常人民代表大会,呼吁“俄罗斯公民对叛乱分子给予应有的回击”,号召在俄罗斯全境内进行无限期罢工。  在叶利钦和俄罗斯联邦其他领导人的号召下,很快形成了反对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浩大声势。中午12时许,莫斯科跑马场上,有人举行集会,开始只有上千人,人越聚越多。集会者宣读了叶利钦的《告俄罗斯公民书》。直到此时,在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命令下,军队开到莫斯科。集会开始不久,一队装甲车从大剧院方向开往跑马场广场。12时30分,示威者在民族饭店前用两辆无轨电车封锁了特维尔大街。市中心的所有桥梁上都停着坦克。军队开始在莫斯科市内大规模调动。  中午13时,叶利钦走出俄罗斯议会大厦,登上封锁俄罗斯议会大厦的塔曼师110号坦克,他的几名助手也随其登上坦克。叶利钦发表了演讲,呼吁莫斯科人和俄罗斯全体公民进行反击。  由于莫斯科流传军队要在下午16时进攻俄罗斯议会大厦,示威者从15时30分开始在红色普列斯尼亚河岸的俄罗斯议会大厦旁设置路障。实际上进攻并没有发生。  下午17时许,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卢基扬诺夫宣布定于8月26日在莫斯科召开苏联最高苏维埃非常会议,会议将批准在苏联个别地区实行紧急状态的决定。紧接着,亚纳耶夫颁布命令,宣布从8月19日起在莫斯科实行紧急状态,任命莫斯科军区司令加里宁上将为莫斯科市卫戍司令,授权他颁布严格规定维持紧急状态必须执行的命令(当日,列宁格勒警备司令也宣布,在列宁格勒及其附近地区实行紧急状态)。  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布第2号决定,决定暂时限制中央、莫斯科市和州的社会出版物。只允许下列报纸出版:《劳动报》、《工人论坛报》、《消息报》、《真理报》、《红星报》、《苏维埃俄罗斯报》、《莫斯科真理报》、《列宁旗帜报》、《农村生活报》。  尽管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主要矛头是针对叶利钦的,但亚纳耶夫等人试图借助宪法的权威,使紧急状态委员会行动合法,迟迟没有对叶利钦和俄罗斯联邦其他领导人采取措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失误。当叶利钦在俄罗斯议会大厦前举行记者招待会时,大厦四周市民极少。如在当时采取措施,叶利钦等人难逃厄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甚至没有切断俄罗斯议会大厦的对外联系,叶利钦还可用国际电话与布什等外国领导人通话。  叶利钦等俄罗斯领导人对自身的安全也十分担心,叶利钦曾作了最坏的打算。当天下午,叶利钦签署成立业务管理小组的命令。该小组实际上是俄罗斯的“影子内阁”,由俄罗斯联邦副部长理洛博夫、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成员克拉萨夫琴科和俄罗斯联邦国务委员会委员布洛科夫领导,由20多人组成。“影子内阁”被派到俄罗斯中部位于离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市70公里处的森林中的备用转播站领导俄罗斯。准备万一俄罗斯议会大厦失守,可组织另一个根据地,进行长期斗争。  当晚17时46分,亚纳耶夫举行首次记者招待会。参加记者招待会的还有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成员巴克拉诺夫、普戈、斯塔罗杜布采夫、季贾科夫。亚纳耶夫表示,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决心“采取最果断措施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并打算提请预定于8月26日召开的苏联最高苏维埃非常会议确认实行紧急状态的权力。亚纳耶夫在谈到戈尔巴乔夫时说,戈尔巴乔夫“处于十分安全的状态中,没有受到任何威胁”,“现在正在克里米亚休息和治疗”,希望“戈尔巴乔夫康复后履行自己的职责”。“我的朋友戈尔巴乔夫总统将会归队,我们还将在一起工作”。  晚上,苏联总理、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成员、政变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帕夫洛夫在内阁晚间会议之后,突然高血压病发作。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决定,在帕夫洛夫患病期间,委托第一副总理多古日耶夫履行总理职务,这对紧急状态委员会是一个不利影响。也有人认为,这是帕夫洛夫撤出政变的一种做法。  在“紧急状态”的第一天里,一切按计划进行。反对者没有组织起有效的抵抗。除俄罗斯联邦外,其他大部分加盟共和国保持相对平静。乌克兰、哈萨克、亚美尼亚、立陶宛、格鲁吉亚等共和国领导人都对事件表了态,虽口径不一,但一般都要求共和国居民保持平静、克制、谨慎,遵守纪律,不受挑唆,不与军队对抗。8月19日21时15分,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表声明,指出国内局势保持平静,居民对紧急状态委员会所采取的措施表示支持,国外也表示某种程度的理解。声明对俄罗斯领导人“直接纵容人们采取违法行动”的“不负责任的、不明智的举动”提出警告。  美国等西方大国对亚纳耶夫等人的行动完全持否定态度,纷纷表示支持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同时宣布中止对苏联的经济援助,向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施加压力。  正在缅因州休假的美国总统布什午夜被叫醒,听取了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斯考克罗夫斯特的汇报。布什在休假地举行记者招待会并发表声明说:“显然这是一个令人不安的事态发展,将对苏联社会、苏联同其他国家的关系,包括同美国的关系产生严重的后果。”但斯考克罗夫斯特劝布什,“由如此强有力的人物支持的政变很可能成功”,“我们也不要截断和他们联系的桥梁。”  但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主任弗里茨·埃马斯却以情报分析为基础向总统提供了相反结论的报告。埃马斯在得到苏联事变的消息后,迅速到中央情报局总部启动电脑查询近几天来苏军和克格勃的调动部署情况。令他吃惊的是与事前没有什么变化。他对同事说:“嘿,这些家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他给总统的报告指出:这次政变是一次不协调的、仓促准备的临时性行动。对事件的后果评估中,他预测克里姆林宫回到保守派手中的可能性是10%,保守派和改革派之间处于无限期僵持状态的可能性为45%,而政变早期失败的可能性也是45%。  布什在得到一系列情报分析并与助手磋商之后,对苏联事变的措词更加强硬。美、英、法、德、意、日、澳等西方国家统一口径,对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大加谴责,形成围剿之势。美国还利用“美国之音”,转播叶利钦号召推翻亚纳耶夫等人以及布什表示同情的讲话,使叶利钦有了一个向俄罗斯人民发表讲话的重要机会。前途未卜的戈尔巴乔夫  8月,是苏联和西方首脑休假的季节。戈尔巴乔夫于8月4日来到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克里米亚福罗斯的苏联最高领导人别墅休假。戈尔巴乔夫1985年入主克里姆林宫后就拥有了这幢别墅。他著名的《改革与新思维》一书,就是1987年休假时在这幢别墅里完成的。  1991年8月,戈尔巴乔夫在这幢别墅里休假,也有一项重要任务,那就是为新联盟条约作最后准备。  直到8月17日,戈尔巴乔夫还同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分别讨论了即将签署的新联盟条约和联邦委员会会议的有关事项。他准备8月19日飞回莫斯科,8月20日在克里姆林宫主持新联盟条约的签字仪式,并发表演说。  8月18日中午,戈尔巴乔夫同副总统亚纳耶夫通话,并告诉亚纳耶夫他抵达莫斯科的具体时间,亚纳耶夫答应要去机场迎接戈尔巴乔夫。午餐后,戈尔巴乔夫继续起草预定在新联盟条约签字仪式上发表的演说稿。  下午4时50分,贴身卫士长列夫列也茨进来报告:有一群人要见戈尔巴乔夫总统。戈尔巴乔夫听后心存疑虑,立即问是什么人。因为他没有邀请任何人,事先也没得到有人来访的通知。戈尔巴乔夫马上问卫士长:“那么你为什么让他们进来?”卫士长回答:“普列汉诺夫同他们一起来的。”普列汉诺夫是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即克格勃)负责苏联领导人警卫工作的保卫局局长。卫士长是他的下属,当然不能阻拦,否则卫士不会让人接近总统。  戈尔巴乔夫似乎预感到什么。作为苏联总统的戈尔巴乔夫,身边有全套的通讯系统——政府线、普通线、战略通讯线和卫星通讯线。他拿起一个话筒,不通,一连拿起5个话筒,都未接通,内线电话也被切断了。戈尔巴乔夫觉得事态严重。他首先把所发生的一切告诉了陪同他来度假的他的妻子赖莎·玛克莫芙娜、女儿伊利娜和女婿阿纳托利,并同他们简单商量了应变对策。  戈尔巴乔夫走出来,这时来访者已经进入他的办公室。戈尔巴乔夫认为,这是“一种前所未闻的失敬”。来访者是戈尔巴乔夫总统办公室主任博尔金,苏共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舍宁,国防会议第一副主席巴克拉诺夫,国防部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瓦连尼科夫大将,还有克格勃保卫局局长普列汉诺夫。戈尔巴乔夫“命令”普列汉诺夫离开办公室。  戈尔巴乔夫问:“在继续我们的谈话之前,我要问你们,是谁派你们来的?”回答是:“委员会。”  “什么委员会?”  “哦,是为处理国家紧急状态而建立的委员会。”  “谁建立的?我没有建立,最高苏维埃没有建立,谁建立的?”  来访者随即向戈尔巴乔夫摊牌:签署紧急状态令,否则把职权交给副总统。  戈尔巴乔夫说:“用这种方式解决问题的根据是什么?”  回答:“国家的状况——正走向灾难,必须采取措施,需要实行紧急状态——其他措施挽救不了我们,我们再也不能欺骗自己。”  戈尔巴乔夫拒绝了这一要求。他说:“如果有不同意见,让我们到最高苏维埃提出这些问题,让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并寻求解决方案。”  戈尔巴乔夫认为,近年来他不止一次成功地阻止或防止了事情发生危险的逆转。他相信,今天他仍能改变局势。他告诉来访者:“你们和派你们来的人是不负责任的。你们会毁掉自己,但这是你们自己的事,去你们的吧!但是你们也将毁掉这个国家,毁掉我们已经做的一切。告诉派你们来的委员会吧。”  “我们即将签署联盟条约。我们已同各共和国一起,准备就食品供应、燃料和金融问题做出重大的决定,以便尽快稳定政治经济形势,加速向市场经济过渡,给人民以更多的机会在各方面进行发展。我们马上就要达成协议了。当然,我们还没有达成充分协议:双方都没有摆脱猜疑。这种猜疑存在于各共和国和中央的关系中,也存在于各派政治力量和社会运动之间的关系中。但是寻求协议是唯一出路。它已经有了眉目,我们已经开始向前迈进。只有一心要自杀的人才会现在在我国实施紧急状态。我同此事毫无关系。”  瓦连尼科夫向戈尔巴乔夫提出:“交出你的辞呈。”戈尔巴乔夫回答说:“这两件你们一件也得不到——把这告诉派你们来的人吧。”  戈尔巴乔夫接着说:“实际上,我有可参会见许多共和国的领导人来讨论这些问题。8月20日我们将签署联盟条约。8月21日将举行联邦委员会会议。我们将在内阁会议上讨论达成协议的事项。我们必须作出某些决定。但不是用你们要使用的方法。”  “这么说,你们明天要宣布紧急状态。此后会怎么样呢?你们能不能至少制定出接下来一天的计划以及以后的几个步骤——再下一步怎么办?国家将拒绝这些措施,不予支持。你们想利用困难和人民的厌倦,你们以为他们准备支持任何一个独裁者……”  戈尔巴乔夫又说:“我建议召开一次最高苏维埃和人民代表大会,在那里解决一切问题。你们对现状担忧吗?我们也都担忧。你们相信需要紧急措施。我持同样的意见……我将捍卫政策的三个主要方向:寻求一致,扩大改革,与西方合作。特别是因为,在这决定性的阶段,其他国家愿意同我们合作。”  赋有使命的来访者当然不会妥协,戈尔巴乔夫也毫不让步。戈尔巴乔夫最后说:“那么就这样吧。没有什么可以再谈的了。回去报告,我绝对反对你们的计划,你们将被击败。”会面就这样结束了。  8月18日晚上,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向普列汉诺夫下令,对戈尔巴乔夫实行隔离并切断他与外界的一切联系。8月19日凌晨4时,克格勃的塞瓦斯托波尔团奉苏联防空军参谋长马尔采夫上将之命,封锁了戈尔巴乔夫在克里米亚福罗斯湾的别墅。这个团用两辆牵引车切断了别利别克机场的飞机跑道。当时机场上停放着苏联总统的两架飞机:“图——134”型飞机和“米——8”型直升飞机。  被软禁的戈尔巴乔夫心急如焚,他急于知道苏联政局到底变成什么样子。而他除电视外,又没有任何信息来源。后来,他的贴身卫士在服务区找到一些旧的无线电收音机,安上天线,开始收听外国广播。他们居然收到英国广播公司和自由广播电台,又设法收到了美国之音。他的女婿用袖珍索尼牌收音机也收到一个西方电台。他们开始汇集和分析信息,评估局势的发展趋向。  戈尔巴乔夫对自身的安全十分担心。特别是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8月19日记者招待会上答应近期内出示戈尔巴乔夫身体状况的诊断证明之后,戈尔巴乔夫认为,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会使用一切手段来摧残他的身心健康。  值得戈尔巴乔夫庆幸的是,他的32名贴身卫士仍忠诚于他。卫士们为了戈尔巴乔夫的安全,将整个住地划分了责任区。他们决定拒绝接受每天从外面运来的食物,只靠原存食品和卫士食堂的供应生活,防止加害戈尔巴乔夫。  戈尔巴乔夫多次提出要求:恢复他与外界的一切联系,派一架飞机送他回莫斯科。这当然没有结果。  8月20日,戈尔巴乔夫向他的助手契尔尼亚耶夫口授了一个四点意见的声明。他本人还亲笔写了开头语并签字:  我请人民代表大会和苏联最高苏维埃注意下面的声明    1、亚纳耶夫借口我生病不能履行职责而担任起总统的责任,这是企图欺骗人民,因而只能称之为政变。  2、这意味着由此而产生的一切行动都是非法的,没有法律效力。无论总统还是人民代表大会都没有授予亚纳耶夫这种权力。  3、请向卢基扬诺夫同志转达我的要求,紧急召开苏联最高苏维埃和人民代表大会,考虑已发生的局势。因为他们,只有他们,在考虑局势后,才有权决定政府应采取的措施以及付诸实施的手段。  4、我要求立即中止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活动,直到上面所述的决定由苏联最高苏维埃和人民代表大会作出之时。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行动的继续和措施的进一步升级最终将证明是对各族人民的悲剧,它将进一步恶化局势,甚至将使中央和各共和国为走出危机而进行的共同努力全遭破坏。  苏联总统  米·戈尔巴乔夫(签字)  于克里米亚  1991年8月20日全军覆没的紧急状态委员会  8月20日,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没有采取什么重大行动。亚纳耶夫发布一项命令,指出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发布的命令旨在攫取苏联最高权力机关和管理机关的权限和使共和国执行机构享有联盟机关的权限,是违背宪法和法律的,责成俄罗斯联邦所有政权和管理机构及其负责人必须“绝对执行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决定”。命令宣布叶利钦8月19日发布的4项命令“自颁布之日起没有法律效力”。命令要求苏联护法机关的领导人“保证俄罗斯联邦内务、国家安全和检察机关的工作人员遵守苏联宪法和法律以及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决定”。  莫斯科市卫戍司令加里宁宣布,从8月20日23时起至凌晨5时在莫斯科实行宵禁。  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要求俄罗斯广播电视委员会服从全苏广播电视公司的领导。苏联内务部撤销俄罗斯内务部关于向莫斯科调遣数百名军事学院武装学员的命令。  与此相反,俄罗斯领导人及其拥护者在8月20日采取了一系列行动。上午9时,约5万名游行者聚集在俄罗斯议会大厦旁,表示要保卫大厦。西伯利亚煤矿工人罢工人数增多。中午13时36分,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副总统鲁茨科伊、议会代主席哈斯布拉托夫、政府总理西拉耶夫联名致信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卢基扬诺夫,并要求:在收到信的24小时内会见戈尔巴乔夫;在三天内对戈尔巴乔夫进行有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参加的医疗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公布于众;取消对俄罗斯所有舆论工具活动的限制;在俄罗斯联邦8月21日召开最高苏维埃非例行会议期间停止在俄联邦境内实行紧急状态;将军队撤回原驻地;确保俄罗斯总统不受阻碍地行使职权;停止对俄罗斯领导的威胁,确保他们不受侵犯和自由出入;解散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撤销其所有命令和决定。卢基扬诺夫会见了鲁茨科伊、哈斯布拉托夫和西拉耶夫,答应保证8月21日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会议正常进行,进驻莫斯科的军队返回原驻地,保证俄领导人不受威胁。  叶利钦声明,他开始接管俄罗斯境内的武装部队,宣布苏联国防部长亚佐夫8月18日以后发布的所有命令无效。命令部署在俄罗斯境内的苏联军队和克格勃军队原地待命,所有离开原驻地的部队必须立即返回。叶利钦还任命谢尔巴科夫少将为列宁格勒军区司令。下午,叶利钦还先后与美国总统布什和英国首相梅杰通话,寻求国际支持,呼吁西方要求释放戈尔巴乔夫。  莫斯科市市长波波夫、列宁格勒市长索布恰克公开反对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支持叶利钦。俄罗斯最高苏维埃国家事务委员会主席卢金在记者招待会上说,约有70%的地方政权机关的领导人支持俄罗斯领导。  一些军人开始倒戈。原定于8月20日凌晨3时攻占俄罗斯议会大厦,但因克格勃特种部队“阿尔法”小组拒绝执行命令而夭折(“阿尔法”小组服从克格勃主席并直属苏联克格勃第九局)。驻守在莫斯科周围的多数师的指挥官拒绝出动。驻萨哈林、堪察加等地的远东苏军表示支持俄罗斯总统。  8月20日,各加盟共和国的形势也发生了不利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变化。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发表正式声明:“宣布紧急状态只能以宪法和法律为基础”,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在没有苏联共和国最高苏维埃的参加下制定出公开违法的文件”。他希望听到戈尔巴乔夫本人的意见,建议立即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上讨论政治形势,在10天内召开苏联非常人民代表大会。摩尔多瓦总统斯涅古尔发布命令宣布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决定和命令在该共和国境内不具有法律效力。摩尔多瓦总理穆拉夫斯基发布命令,禁止在该共和国发行《劳动报》、《工人论坛报》、《真理报》、《消息报》、《红星报》、《苏维埃俄罗斯报》、《农村生活报》、《莫斯科真理报》。格鲁吉亚总统加姆萨胡尔委阿发表呼吁书,要求西方国家支持苏联的民主、多党制以及人民选出的议会和总统。  8月21日是事变的第三天。凌晨,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采取行动。零时的钟声刚刚敲响,空降兵的一队军车从美国大使馆方向驶向俄罗斯议会大厦旁的路障。打头的那辆军车遭到拦阻,士兵对空实弹射击。第一批军车站过美国大使馆旁的人墙,向新阿尔巴特街方向开去。20辆装甲车冲破新阿尔巴特街第一批路障,驶向俄罗斯议会大厦。  莫斯科响起了零星枪声。一名试图打开装甲车仓门的青年被击毙。纠察队用帆布蒙住了空降兵装甲车的瞭望孔,迫使一辆装甲车退回新阿尔巴特街下面的隧道里。一些记者围上来,一名少校军官告诉俄通社记者说,今天夜里将进攻俄罗斯议会大厦。为此准备了30辆坦克和40辆装甲运兵车,有近千人将参加战斗。现在武装部队正从列宁大街方向和捷普雷斯坦方向开过来。  但是,军队的装甲运兵车并没有通过由无轨电车构成的屏障,1时30分退回到新阿尔巴特街。在美国大使馆区有两名叶利钦的支持者被打死,一些人受伤。  此后,军队停止前进。部分军队倒戈,支持叶利钦。军队开始撤离莫斯科。普利沃尔日斯克——乌拉尔军区等一些军区公开表示支持叶利钦。  中午时分,叶利钦在俄罗斯最高苏维埃非常会议上宣布:他已经控制了在俄罗斯的武装力量。许多部队,尤其是塔曼步兵师、坎捷米罗夫卡师以及空降兵集群已经转向俄罗斯联邦方面并且执行俄罗斯总统的命令。空降兵图拉兵团没有攻打俄罗斯议会大厦,反而保护了这座大厦。叶利钦还向会议通报,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部分成员已来到莫斯科的伏努科沃机场,要求俄罗斯内务部和克格勃派人立即封锁该机场。  形势急转直下。下午16时,苏联国防部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国防部部务会议决定把部署在紧急状态地区的军队撤回原驻地。莫斯科卫戍司令加里宁发布通告,说在首都莫斯科“实行宵禁是不合适的”。决定从8月21日起解除首都的宵禁。塔斯社还发表通告:前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8月19日关于限制中央、莫斯科市和州社会政治出版物出版的规定予以撤销。  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非常会议于下午17时决定向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出最后通牒;立即解散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释放戈尔巴乔夫;在全国解除紧急状态。会议获悉克留奇科夫、亚佐夫和季贾科夫等人前去克里米亚会见戈尔巴乔夫的消息后,决定派俄罗斯联邦副总统鲁茨科伊和政府总理西拉耶夫也去克里米亚会见戈尔巴乔夫。  鲁茨科伊和西拉耶夫带了36名全副武装的特种部队民警立即出发,随行的还有苏联安全会议成员巴卡京和普里马科夫,几名俄罗斯议员,两名医疗专家。另外还有几名苏联记者、法国驻苏公使佩西克、哈萨克驻莫斯科代表捷米尔巴耶夫。  鲁茨科伊等人在飞机前舱商议了三种作战方案:1.在戈尔巴乔夫别墅10公里处发最后通牒;2.包围别墅发最后通牒;3.突击营救戈尔巴乔夫。鲁茨科伊还在飞机上给海军司令切尔纳温去电,要示派海军陆战队增援,并保证俄罗斯专机在塞瓦斯托波尔附近的一个军用机场降落。  下午19时,飞机抵达克里米亚别利别克机场。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巴格罗夫去机场迎接,建议先给戈尔巴乔夫打个电话。西拉耶夫说:“我们直接去。”  总统别墅一片寂静。俄罗斯代表团、记者和医生被安排在别墅电影厅等候。有人寸步不离地盯着他们,并告诉他们:卢基扬诺夫、伊瓦什科(苏共副总书记)、克留奇科夫、亚佐夫、季贾科夫等人已先期到达。  半个多小时后,俄罗斯代表团被请到主楼。戈尔巴乔夫先同代表团全体成员见面,然后同鲁茨科伊、西拉耶夫以及卢基扬诺夫、伊瓦什科谈话,没有理睬克留奇科夫、亚佐夫、季贾科夫等人。  晚上21时许,戈尔巴乔夫发表声明,宣布他已完全控制局势,一度中断的同外部的联系也已恢复,过几天他就可以完全履行总统职责。  深夜,戈尔巴乔夫夫妇、女儿、外孙女和俄罗斯代表成员乘车到机场。戈尔巴乔夫一家乘上了俄罗斯代表团的“图——134”客机,还带上克留奇科夫作人质。卢基扬诺夫、亚佐夫等人乘他们来时坐的飞机。两架飞机同时飞回莫斯科。  8月22日凌晨2时,飞机抵达莫斯科。鲁茨科伊让俄罗斯突击队员下去一人,确信忠于叶利钦的斯坦凯维奇等人在场,才同戈尔巴乔夫等人一起走下飞机。  与此同时,逮捕工作已经开始。亚佐夫走下飞机后,俄罗斯内务部特工人员暗中押送他走进机场大楼。这时俄罗斯内务部长巴兰尼科夫拍拍亚佐夫贴身保镖的肩膀说:“行了,你的任务完成了。”亚佐夫对走在身旁的巴克拉诺夫说:“哎,好像是抓我咧……”  亚佐夫坐进汽车,懊丧地把元帅帽往车座上一扔,咕噜了一句:“哎,晚了一步……”  克留奇科夫被捕时很冷静。执行逮捕令的俄罗斯内务部副部长杜纳耶夫问他:“您知道会受到什么惩罚吗?”答曰:“对我和紧急状态委员会其他成员的审判不会给俄罗斯和苏联带来荣耀。”在机场同时被逮捕的还有季贾科夫。  8月21日下午4时,在政变之初就隐藏在克里姆林宫地下室中的两名忠于戈尔巴乔夫的助手,制服了亚纳耶夫身边仅有的一名卫士,破门而入,闯进亚纳耶夫的办公室。亚纳耶夫问:“每个人都被逮捕了吗?”其中—位——韦尼阿明·亚林骗他说:“是的。”亚纳耶夫解释说,他加入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是为了避免流血。亚林说:“我并非授权来此同你进行讨论。”他命令亚纳耶夫不得离开办公室,然后离去。亚纳耶夫神情沮丧,连喝两瓶伏特加后醉倒。次日晨,亚纳耶夫被押走。  苏联内务部和普戈在家里接到有人要来找他的电话,平静地说:“请吧。”15分钟后,俄罗斯内务部的人赶到他家里,普戈已开枪自杀。枪是对着嘴开的,一弹毙命。其妻身中两弹,奄奄一息。  因高血压正在接受治疗的苏联总理帕夫洛夫被就地监护。  人民代表没有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的批准不受逮捕。8月22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举行会议,同意苏联总检察长的报告,对原人民代表巴克拉诺夫、博尔金、瓦连尼科夫、斯塔罗杜布采夫和舍宁追究刑事责任和逮捕。  8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决定暂停卢基扬诺夫最高苏维埃主席职务。29日,被叶利钦称为“政变军师”的卢基扬诺夫被俄罗斯联邦检察机关关押。分崩离析的超级大国  超级大国苏联,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了半个世纪的主要角色。然而从1991年“八· 一九”事件后,这个超级大国迅速衰落并开始解体。  戈尔巴乔夫从克里米亚回到莫斯科的当天,就在苏联电视台发表声明,赞扬叶利钦、鲁茨科伊和西拉耶夫在事变中起了“卓越作用”。戈尔巴乔夫复出后,叶利钦地位加强,声望大增。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相互配合,决定建立一个在戈尔巴乔夫看来没有反动势力立足之地的另外一个社会。二人还达成协议:准许在紧急情况下,一方代理另一方的职务。  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清洗政变者和政变的支持者。除苏联内务部长普戈自杀外,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成员均已被捕。其余被捕入狱的还有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卢基扬诺夫,苏联总统办公室主任博尔金,苏联国防部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瓦连尼科夫,苏共中央书记舍宁,克格勃副主席格鲁什科,克格勃保卫局局长普列汉诺夫,克格勃保卫局副局长格涅拉诺夫,他们都被关在“水兵寂静”监狱(“水兵寂静”是莫斯科的一所普通监狱,正式名字是N3—48/4)。为此,专门成立了一个以俄罗斯副总检察长叶夫根尼·利索夫为首的“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案”特别侦察小组。并于1992年1月对克留奇科夫、亚佐夫、帕夫洛夫、亚纳耶夫、卢基扬诺夫、季贾科夫、斯塔罗杜布采夫、巴克拉诺夫、舍宁、普列汉诺夫、格涅拉诺夫、瓦连尼科夫等12人提出“进行夺取国家政权阴谋活动”的起诉(后来曾几次开庭审判,均没有结果。1994年2月23日,新选出的俄罗斯国家杜马——议会下院通过决定对被指控参与1991年“八·一九”事件、1993年“五·一”流血事件和十月事件的人实行大赦,并责成有关部门在6个月内予以执行)。  戈尔巴乔夫在事变后进行了机构大改组。8月23日,戈尔巴乔夫总统正式任命沙波什尼科夫为苏联国防部长、巴卡京为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即克格勃主席、巴兰尼科夫为苏联内务部长。随后不久,又撤换了这三个军事部门的一批副职。8月24日,戈尔巴乔夫总统还发表了改组内阁的命令,取消内阁,成立一个以西拉耶夫(西拉耶夫仍是俄罗斯政府总理)为首的国家国民经济管理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在9月份又改建为仍以西拉耶夫为首的跨共和国经济委员会,负责联盟经济事务。9月上旬,取消了1989年选举产生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原常设立法机关苏联最高苏维埃改组为新的两院制议会,议员由各加盟共和国重新确定和派出。苏联总统的权限也受到制约。由苏联总统和各加盟共和国领导人组成国务委员会,“共同协商解决涉及各共和国利益的内外政策问题”。  全国掀起反共浪潮。叶利钦认为,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所有反宪法行动都得到了苏共领导中“新斯大林主义”核心的秘密批准。8月23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签发命令,“停止俄罗斯共产党的活动”。根据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和莫斯科市长波波夫的命令,苏共中央大楼被查封。8月23日18时30分,苏共中央大楼正面的党旗被十月革命前俄罗斯的红白蓝三色旗代替。  8月24日,戈尔巴乔夫发表声明,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要求苏共中央自行解散,各共和国内的共产党和地方组织自行决定自己的前途。苏共财产交苏维埃保管。  叶利钦也发布命令,宣布苏共和俄共的全部动产和不动产均为俄罗斯国家所有。当时仅苏共各种账户就有120多亿卢布和5000多万可自由兑换的外汇。  8月2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也通过决议,终止苏共在全国范围内的活动。随之,各加盟共和国共产党或被终止、禁止活动,或被迫自动解散,或在共产党基础上改建新党,有的共产党甚至被宣布为非法。苏共中央办公厅主任克鲁齐纳跳楼自杀,曾任苏军总参谋长和戈尔巴乔夫军事顾问的阿赫罗梅耶夫元帅在办公室上吊自杀。苏共领导人有的被逮捕,有的自杀,大批苏共党员干部加入失业大军。短短几天,具有93年历史、执政70多年、尚有1500万党员的苏联共产党就被摧残。  政变的发动者本想挽救苏联这个濒临解体的超级大国,而政变失败的结果则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苏联原有15个加盟共和国,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俄罗斯人只占人口的一半左右。在“八·一九”事变前,波罗的海三国就要求独立。戈尔巴乔夫试图通过新联盟条约把这些加盟国松散地拼凑在一起,把原来高度统一的国家变成一个国家的联合即邦联。事变后,又有一些共和国要求独立。9月6日,新成立的苏联国务委员会承认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三个波罗的海共和国的独立,这是苏联瓦解的一个突破口。  进入1991年12月,苏联迅速瓦解。12月1日,人口和经济实力占苏联第二位的乌克兰全民公决,赞同乌克兰独立。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领导人甩开坚持签署新联盟条约的戈尔巴乔夫,共同签署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协议说,“苏联作为国际法主体和地缘政治现实正在停止存在。”12月21日,除波罗的海三国和格鲁吉亚外,11个共和国的领导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举行会晤,声明这些共和国准备以“平等的创建国”参加“独立国家联合体”,发表了《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布“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停止存在”,并通知戈尔巴乔夫,取消苏联总统这一职务的设置。  1991年12月25日,世界将记住这一天。上午10时,戈尔巴乔夫来到克里姆林宫总统府,精心准备将于晚上发表的告人民书。下午,戈尔巴乔夫同法国总统密特朗、德国总理科尔、英国首相梅杰、美国总统布什通了电话。在宣布辞职前,戈尔巴乔夫签署了最后一道总统令:辞去武装力量最高统帅职务。晚上19时,戈尔巴乔夫向全国和全世界发表辞职讲话。讲话一结束,他就把发射2.7万个核弹头的“核按钮”(一个装有发射苏联核武器密码的1.5公斤的黑色公事包)郑重地通过“独联体”武装力量临时总司令沙波什尼科夫,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  19时38分,克里姆林宫上空那面为苏联几代人所熟悉的印有镰刀斧头图案的苏联国旗在沉沉夜色中最后一次降落下来,苏联历史合上了最后一页。   第二天上午,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了最后一次会议,正式宣布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

5、1991年08月21日 中国市长协会在北京宣告成立。

1991年8月21日,中国市长协会今天在北京宣告成立。邹家华副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协会成立表示祝贺。他指出,城市是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中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中国市长协会的宗旨是为市长工作服务,为城市改革与发展服务。建设部长侯捷称,全国467个城市中的90%的城市报名成为团体会员,2000多位市长、副市长和直辖市的区长、副区长成为个人会员。

6、1986年08月21日 邓小平同志视察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

1986年8月21日,邓小平同志视察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并为开发区题词:“开发区大有希望。”

7、1986年08月21日 乌塞恩·博尔特,牙买加短跑名将,现100米、200米世界记录保持者

乌塞恩·博尔特

8、1985年08月21日 美联合碳化物公司一工厂发生毒气泄漏。

1985年8月21日早晨,一小股有毒化学品烟雾从位于西弗吉 尼亚州查尔斯顿附近联合碳化物公司的一家工厂泄漏出来。至少 有135名居民因眼睛、嗓子和肺部发炎接受治疗。这一事故激怒 了当地许多居民。1984年12月,联合碳化物公司在印度的一家工 厂发生甲基异氰酸盐有毒气体泄漏事件,导致2000人死亡。

9、1984年08月21日 90万菲律宾人举行反马科斯游行。

美国和马科斯同受谴责

1983年8月21日,菲律宾反对党领袖贝尼格诺-阿基诺在马尼 拉被暗杀。1984年8月21日,90万菲律宾人涌上首都大街纪念阿基诺遇害,并抗议费迪南德-马科斯政府出动大约两千名部队预防发生暴力事件,可是并未发生暴力行动。尽管游行是非暴力的行为,人们对马科斯的仇恨并未消减。他们谴责一直支持马科斯 的美国,并表达了他们对阿基诺的爱戴。这天许多商店和学校都关了门,唯恐正常的活动受到破坏。

群众大会的主会场设在里扎尔公园。四周布满大幅标语,上写着“打倒美国--马科斯独裁政权。”想在群众大会上用英语发 表演说的人遭到嘘声,不得不用他加禄语。这是菲律宾本地的一种主要语言。遇害领袖遗孀克拉松-阿基诺在演说中批评了国内的经济形势,并要求马科斯下台。

10、1983年08月21日 菲律宾反对党领导人阿基诺被暗杀。

阿基诺被暗杀

1983年8月21日中午,菲律宾建立外交关系" >菲律宾反对党领导人贝尼尼奥-阿基诺 乘坐一架民航飞机从美国回到了离开三年之久的祖国。

飞机降落在马尼拉机场。阿基诺正和周围的旅客谈笑风生。 三名保安人员向他走来。阿基诺和他们打过招呼,弄清来意后, 顺从地随他们走过候机室的廊桥,进一扇侧门,沿扶梯走了下来。 早已在此的几个记者想靠近阿基诺,被保安人员堵住了去路,就 在这时,一阵枪声骤响,紧接着又是一阵枪响,只见阿基诺脸朝 地倒在那里。机场顿时大乱。保安人员迅速将阿基诺的尸体拖进 一辆汽车。

在阿基诺回国之前,菲律宾当局就警告他,说回国可能遭人 暗杀。对此阿基诺很乐观,认为等着他的无非是监禁和软禁。阿 基诺的乐观不无道理。他是当时菲律宾总统马科斯的主要政治对 手,被认为是总统职位的有力竞争者。早在五十年代,阿基诺就 当过他故乡的市长,22岁那年又当上了打拉省省长,是当时全国 最年轻的省长。1975年,他为了抗议军事法庭的审判,在狱中绝 食40天;1977年他被菲律宾军事法院以从事颠覆和私藏武器等罪 名判处死刑,1978年,他以待罪之身在狱中宣布参加临时国民议 会竞选,以至使他在菲律宾的政治名声大振,加上国际上救援呼 声很高,马科斯总统下令重新审查此案。在重新审理过程中,1 980年经总统批准,阿基诺被假释出狱,赴美作心脏手术。但阿 基诺手术后没有立即回国,留在美国继续他的反马科斯政府的政 治运动。

轰动世界的阿基诺事件发生后十天,大马尼拉市卫戍司令奥 利瓦斯少将宣布,凶手是一个机场运货人员,名叫罗兰多-加尔 曼--达旺,33岁。他是一名雇佣枪手,可能被利用来从事报复性 暗杀。但随阿基诺一路回国的记者认为是保安人员在押送阿基诺 走下扶梯最后一级、踏上机场地面时,拔枪从背后射击的。与此 同时,另几名保安人员驾车迎面开来,从车上推下一个穿蓝衣服 的人对他开枪,将他打得无法辨认。

为了彻底查清这一事件,马科斯总统下令成立了以最高法院 首席法官为首的五人委员会。

阿基诺被枪杀,在菲律宾引起巨大反响。仅8月31日葬礼, 马尼拉市就有二、三百万人涌上街头送葬,并立即成为菲律宾历 史上空前规模的一次群众性示威活动,成为反对党抨击菲律宾当 局的口实。阿基诺被暗杀事件,使马科斯总统的政权遭受了严重 的困难,并成为最终导致垮台的重要原因。

泰国、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对菲律宾前参议员阿基诺遇刺 身亡反应强烈。泰国外长22日发表谈话,希望菲律宾总统马科斯 进行全面调查,弄清这一暗杀事件。美国国务院发言人21日说, 这是一起政治谋杀,他敦促菲律宾政府迅速采取行动,把凶手缉 拿归案。日本首相中曾根24日发表谈话,认为这是一大悲剧,呼 吁菲律宾政府尽快弄清真相。澳大利亚外交部长22日说,澳大利 亚政府对用暴力手段杀害阿基诺“表示遗憾”。

8月22日晚,菲律宾总统弗迪南德-马科斯利用电视讲 话否认他的政府对昨天贝尼尼奥-S.小阿基诺的被谋杀负有责任。 阿基诺昨天在马尼拉机场走下飞机时被子弹击中头部而身亡。随 身卫兵立刻击毙了未明身份的刺客。被认为是马科斯的主要政敌 的阿基诺刚刚结束在美国3年的流亡生活,不顾死亡的威胁,返 回家园。当数千名他的追随音等待向他致敬时,枪杀发生了。他 们马上指责这是一次政府的暗杀。

阿基诺夫人在丈夫的遗体旁(1983)

阿基诺夫妇的结婚照(1954)

阿基诺夫妇在波士顿家中(1980)

11、1982年08月21日 “四人帮”上海余党被判刑。

王秀珍在法庭上

1982年8月21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和中级人民法院分别对江青反革命集团在上海的重要案犯徐景贤、王秀珍和陈阿大、叶昌明、黄金海、戴立清、马振龙、朱永嘉进行公开审理,作出判决。徐景贤被判处有期徒刑18年,剥夺政治权利4年;王秀珍有期徒刑17年,剥夺政治权利4年。陈阿大、马振龙有期徒刑16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叶昌明、黄金海、戴立清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朱永嘉有期徒刑14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地位仅次于张春桥、姚文元的马天水因精神病,未定刑。

12、1982年08月21日 索布扎二世,斯威士兰国王(生于1899年)

 索布扎二世(Sobhuza II,1899年7月22日—1982年8月21日),斯威士兰独立后第一任国王,共执政了61年之久。是世界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他有一百多个嫔妃和一千多个子孙。1982年8月索布扎二世逝世由大王后泽莉维摄政。1983年“王室委员会”立马科塞蒂韦王子为王储,由王储之母恩通比王后摄政。1986年4月25日马科塞蒂韦王储登基,称姆斯瓦蒂三世。  1901年,索布扎二世便被选定为王位继承人。1903年斯威士兰成为英国的保护地,1907年为英国南非的“高级专员领地”。索布扎二世1916年到1918年在南非开普省洛夫达尔学院学习后回国。1921年登基为恩格温亚马(Ngwenyama)(即国王)。  1922年索布扎二世率代表团赴英,要求归还欧洲移民占去的土地,至1937年才从英国得到购买或重新分配欧洲人占有土地的特许权。嗣后,即发动“绿色革命”,发展农业生产。  1963年12月,英国政府批准斯威士兰第一部宪法。1964年索布扎二世创建以部族为基础的因博科德沃民族运动。1967年2月斯威士兰颁布独立宪法,4月由斯威士兰最高酋长索布扎二世领导的因博科德沃民族运动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全部24个议席,组成内部自治政府,索布扎二世成为斯威士兰国王。1968年9月6日,斯威士兰正式宣布独立,为英联邦成员国。  1964年索布扎二世创建以部族为基础的因博科德沃民族运动。该组织在1967年大选中获胜,建立内部自治政府。1968年斯威士兰独立,索布扎二世任国王、国家元首。1973年4月索布扎二世宣布废除宪法,禁止政党活动,接管全部行政、立法和司法大权,由首相和大臣组成一个委员会协助国王理政。1975年起任博茨瓦纳和斯威士兰大学名誉校长。1978年政府宣布新宪法,进一步加强了国王的权力。1982年8月索布扎二世病逝。

13、1980年08月21日 邓小平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1980年8月21、23日,邓小平同志会见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时,对毛泽东诞辰" >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做了重新评价。以下是谈话内容:

奥琳埃娜-法拉奇: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

邓小平:永远要保留下去。过去毛主席像挂得太多,到处都 挂,并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也并不能表明对毛主席的尊重。尽 管毛主席过去有段时间也犯了错误,但他终究是中国共产党、中 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拿他的功和过来说,错误毕竟是第 二位的。他为中国人民做的事情是不能抹杀的。从我们中国人民 的感情来说,我们永远把他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来纪念。

奥:对西方人来说,我们有很多问题不理解。中国人民在讲起“四人帮”时,把很多错误都归咎于“四人帮”,说的是“四人帮”,但他们伸出的却是五个手指。

邓:毛主席的错误和林彪、“四人帮”问题的性质是不同的。毛主席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做了非常好的事情的,他多次从危机 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 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毛主席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 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 应该说,在六十年代以前或五十年代后期以前,他的许多思想给 我们带来了胜利,他提出的一些根本的原理是非常正确的。他创 造性地把马列主义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政治 、军事、文艺和其他领域,都有创造性的见解。但是很不幸,他 在一生的后期,特别在“文化大革命”中是犯了错误的,而且错 误不小,给我们党、国家和人民带来许多不幸。你知道,我们党 在延安时期,把毛主席各方面的思想概括为毛泽东思想,把它作 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正是因为我们遵循毛泽东思想,才取得了 革命的伟大胜利。当然,毛泽东思想不是毛泽东同志一个人的创 造,包括老一辈革命家都参与了毛泽东思想的建立和发展。主要 是毛泽东同志的思想。但是,由于胜利,他不够谨慎了,在他晚 年有些不健康的因素、不健康的思想逐渐露头,主要是一些“左” 的思想。有相当部分违背了他原来的思想,违背了他原来十分好 的正确主张,包括他的工作作风。这时,他接触实际少了。他在 生前没有把过去良好的作风,比如说民主集中制、群众路线,很 好地贯彻下去,没有制定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制度。这不仅是毛泽 东同志本人的缺点,我们这些老一辈的革命家,包括我,也是有 责任的。我们党的政治生活、国家的政治生活有些不正常了,家 长制或家长作风发展起来了,颂扬个人的东西多了,整个政治生 活不那么健康,以至最后导致了“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 是错误的。

奥:你说在后一段时期毛主席身体不好,但刘少奇被捕入狱以及死在狱中时,毛主席身体并不坏。过去还有其他错误,大跃 进难道不是错误?照搬苏联的模式难道不是错误?对过去这段错 误要追溯至何时? 毛主席发动“文化大革命”到底想干什么?

邓:错误是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的。比如说,大跃进是不正 确的。这个责任不仅仅是毛主席一个人的,我们这些人脑子都发 热了。完全违背客观规律,企图一下子把经济搞上去。主观愿望 违背客观规律,肯定要受损失。但大跃进本身的主要责任还是毛 主席的。当时,经过几个月的时间,毛主席首先很快地发觉了这 些错误,提出改正这些错误。由于其他因素,这个改正没有贯彻 下去。一九六二年,毛主席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自我批评。但毕竟 对这些教训总结不够,导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搞“文化大 革命”,就毛主席本身的愿望来说,是出于避免资本主义复辟的 考虑,但对中国本身的实际情况作了错误的估计。首先把革命的 对象搞错了,导致了抓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这样打击了原来在革命中有建树的、有实际经验的各级领导干部, 其中包括刘少奇同志在内。毛主席在去世前一两年讲过,文化大 革命有两个错误,一个是“打倒一切”,一个是“全面内战”。 只就这两点讲,就已经不能说“文化大革命”是正确的。毛主席 犯的是政治错误,这个错误不算小。另一方面,错误被林彪、“ 四人帮”这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了。他们的目的就是阴谋夺权。 所以要区别毛主席的错误同林彪、“四人帮”的罪行。

奥:但我们大家都知道,是毛主席选择了林彪,就像西方的国王选择继承人那样,选择了林彪。

邓:这就是我刚才说的不正确的做法。一个领导人,自己选择自己的接班人,是沿用了一种封建主义的做法。刚才我说我们制度不健全,其中也包括这个在内。

14、1967年08月21日 侵入我国的美机被击落。

1967年8月21日侵入广西某地上空被击落的美军A-6型舰载攻击机残骸

1966年至1970年,先后有26架入侵中国领空的美国军用战斗 机、侦察机被击落。被击落的还有进入大陆上空的台湾当局军用 战斗机、侦察机、水上飞机各一架。

被俘的美军飞行员及其随身携带的证件

15、1959年08月21日 美国正式宣布夏威夷为第五十个州。

艾森豪威尔帮助展开了新的美国国旗,国旗上又增加了代表夏威夷的第50颗星

1959年8月21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有两党参加的白宫 庆祝会上正式宣布:夏威夷--这个太平洋的天堂,包括8个岛屿 及周围许许多多的小岛,连同珊瑚滩,多彩多姿的植物及云雾遮 掩的火山峰--正式成为美国第50个州。紧接着展开了新国旗,5 0颗星是这样排列的:一共交错排成九行,每隔一行分别摆6颗星 和5颗星。这是美国成立以来第20个国旗图案,美国在这一年之 内第二次迎来接纳一个新州的历史时刻。原来作为美国准州的夏 威夷和第49个州阿拉斯加在众议院里只有无投票权的代表;从今 以后,这两个州将有各自的参议员和国会议员了。

夏威夷群岛为了争取州的地位进行了长期的斗争,终于取得 了胜利。为此,人们喜气洋洋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国会里 的一些南方人过去曾对夏威夷的不同种族持悲观看法,即夏威夷 所代表的少数民族和文化团体比其他任何一个州都多。还有一些 人说夏威夷距大陆很远也是个问题。夏威夷使美国增加了58.5万 人口(包括18.3万名注册选民)和6345平方英里的土地。

16、1953年08月21日 中国少年儿童队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

1953年8月21日,青年团中央决定中国少年儿童队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是我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中国共产党委托中国共青团领导少先队工作。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在根据地建立了劳动童子团、儿童团。解放战争时期,在边区和国民党统治区都建立公开的和秘密的少年先锋队等少年儿童革命组织。全国解放后,1949年10月,建立中国少年儿童队。1953年6月,改称中国少年先锋队。1978年10月,共青团十届一中全会修改通过了新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章》。少先队吸收7至14周岁的少年儿童参加。引导少年儿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和诚实、勇敢、活泼、团结的新一代。

17、1945年08月21日 日本向中国投降。

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派其副总参谋长令井武夫一行4人,飞抵湖南芷江向中国军队洽降

1945年8月21日,日本乞降使节今井武夫一行4人飞抵芷江。 同日,国民党陆军参谋长萧毅肃召见今井武夫,指示投降准备事 宜。尔后,国民党将中国战区划为15个受降区,以何应钦为全权 代表。第一受降区:以第一方面军卢汉为受降主官,日本投降部 队的集中地点在越南北部,办理投降事宜的地点在河内。第二受 降区:以第二方面军张发奎为受降主官,日本建立外交关系" >日本投降的部队集中于 广州,并在广州办理投降事宜。第三受降区:以第七战区余汉谋 为受降主官,日军集中和办理投降的地点在汕头。第四受降区: 以第四方面军王耀武为受降主官,日军集中于长沙、衡阳、岳阳, 办理投降地点在长沙,第五受降区:以第九战区薛岳为受降主官, 日军集中于南昌、九江,办理投降地点在南昌。第六受降区:以 第三战区顾祝同为受降主宫,日军分别集中于杭州、厦门,办理 投降地点在杭州。第七受降区:以第三方面军汤恩伯为受降主官, 日军分别集中于南京、上海并在此办理投降事宜。第八受降区: 以第六战区孙蔚如为受降主官,日军集中于汉口、武昌,办理投 降的地点为汉口。第九受降区:以第十战区李品仙为受降主官, 日军分别集中于徐州、蚌埠、安庆,办理投降的地点为徐州。第 十受降区:以孙连仲为平津地区受降主官,日军集中于天津、北 平、保定、石家庄,办理投降的地点为北平;以李延年为济南、 青岛、德州受降主官,日军集中于青岛、济南,办理投降的地点 在济南。第十一受降区:以第一战区胡宗南为受降主官,日军分 别集中于洛阳、新乡、郑州,办理投降的地点为洛阳。第十二受 降区:以第五战区刘峙为受降主官,日军集中于郾城、商邱,办 理投降的地点为郾城。第十三受降区:以第二战区阎锡山为受降 主官,日军集中地点由阎指定,办理投降的地点为太原。第十四 受降区:以傅作义为受降主官,办理投降的地点在归绥,第十五 受降区:台湾、澎湖列岛,以陈仪为受降主官,日军集中地点由 陈仪决定。

大批向我投降的日本士兵

在湖南芷江的洽降会上,中国陆军总部的代表向日本侵略军的代表今井武夫一行进行训示

18、1943年08月21日 彭托皮丹,丹麦作家,191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亨利克·彭托皮丹(Henrik Pontoppidan,1857-1943)丹麦小说家。出生于丹麦小镇弗雷德利卡的牧师家庭。但从青年时代起,他便接受新思想,主张个性自由、个人解放,成为宗教家庭的反对派,高中毕业后,他违背父亲意见独自来到哥本哈根,就读于一所理工学院,立志作一名工程师。后由于哥本哈根艺术环境与政治形势的影响,他改变初衷,转而从事文学事业。

  1818年,彭托皮丹在乡村与一个恬静庄重的家家女结婚,同时开始其写作生涯,出版小说《破断的翅膀》,此后定居于妻子的家乡奥斯比。1887年,彭托皮丹举家迁往哥本哈根,他的第一个妻子离他而去。至此,他与人民直接接触,使自己与斯土斯民相结合的意愿归于失败。

  彭托皮丹早期的作品大部讲述环境对人所产生的影响,表达了对社会黑暗现实的愤慨以及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其中,较著名的有《乡村景象》(1883)、《云》(1890)等。

  1891年至1895年间,彭托皮丹的代表作三部曲《天国》出版。在这部鸿篇巨制中,他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描绘了转折时期丹麦农村的壮丽景象以及农民的特殊心态。

  彭托皮丹的文学成就表现在小说创作上,主要有作品有短篇小说《去翳》(1890)、长篇小说《乐土》三部曲(1891-1895)、《幸运儿彼尔》(1898-1904)、《守夜》(1894)、《死者的王国》(1912-1916)和《人的乐园》(1927)等。其中代表作《乐土》是作家“才华充分展露的一部杰作”。

  彭托皮丹重视研究社会问题,他的作品大多以农村为背景,以相素的现实主义手法,真实生动地展现出丹麦的生活图画,以及丹麦人民的情感世界。作品风格清新、活泼,赋予小说一种独特的感人力量。“由于他对当前丹麦生活的忠实描绘”,1917年他和另一位丹麦作家吉勒鲁普同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作家晚年还写有小说《男人的天堂》(1927)和自传《寻找自己》(1943)等。他于1943年8月21日在哥本哈根逝世。

  彭托皮丹的作品展现了转折时期丹麦五彩缤纷的生活图景,反映了丹麦人民丰富细致的内心世界,因而,他被誉为丹麦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19、1940年08月21日 聂荣臻于战火中救出日本女孩。

聂荣臻司令员同日本小女孩合影

1940年8月21日,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向正太路井陉至娘子关 段及井陉以北各据点发起猛攻,连克乏驴岭、北村、地都等据点, 歼日军500余人。第五团两个连攻入娘子关,守敌大部被歼。第 三团攻击井陉煤矿,在矿工支援下,于当日晨完全占领井陉煤矿, 毙伤日军百余人,严重破坏了该矿设施,使其损失达1亿日元以 上。在攻击井陉煤矿战斗中,八路军战士从战火中救出两名日本 女孩。聂荣臻司令员致函当地日军指挥官,阐明我军革命人道主 义立场,谴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派人将小女孩送进日军 据点。

20、1940年08月21日 俄国政治家托洛茨基遇刺.

托洛茨基

1940年8月20日,俄国政治家托洛茨基在墨西哥城郊科伊乌康的寓所里,被一个名叫拉蒙-梅尔卡德的西班牙人用冰斧猛砍头部,因伤势过重于8月21日死亡。

托洛茨基,原名列昂-达维多维奇-布隆斯坦,1879年出生于乌克兰的一个富农家庭,1896年开始参加工人运动,在革命过程中多次被捕入狱又多次侥幸脱逃。他在俄国十月革命前,已是威震四海的领袖人物。苏联建国初期,托洛茨基担任革命军事委员 会主席。列宁赞誉他是红军的缔造者。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亲 临前线指挥作战,为捍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立下不朽功勋。

在列宁逝世后,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托洛茨基成了党内斗争的失败者,并于1929年1月被驱逐到土耳其,1933年又侨居法国,1935年移居挪威,最后到了墨西哥居住。

托洛茨基谋杀案的内幕至今尚未完全揭晓。凶手拉蒙是托洛茨基信徒西尔维娅的情夫,他早已同托洛茨基相识,并经常出入他的住所。8月20日那一天,拉蒙身穿雨衣,怀藏冰斧,借口请托洛茨基修改文章进入住所,乘其不备作案。

凶手当场被抓,在行刺时身带一份事先写好的遗书,称他原是托洛茨基信徒,后才知道托洛茨基原来是一个可怕的骗子。特别是有一次托洛茨基命令他潜入莫斯科去刺杀斯大林,他不愿去而遭痛骂,于是决定为了全世界工人阶级而埋葬这个骗子。

多数人认为,这封遗书中所谈事情是伪造的。谋杀案的背景也许是十分复杂的。

当时,人们已怀疑是斯大林指使了这次谋杀。1940年5月, 托洛茨基曾指控斯大林组织了一次对他未遂的暗杀活动。

临终时,托洛茨基说:“我坚信第四国际将获得胜利。”

21、1937年08月21日 中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1937年8月21日,中国政府外交部长王宠惠和苏联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分别代表本国政府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双方“斥责以战争为解决国际纠纷之方法”、“约定不得单独或联合其他一国或多数国对于彼此为任何侵略”。该条约还规定,“倘两缔约国之一方受一个或数个第三国侵略时,被缔约国约定,在冲突全部期间内,对于该第三国不得直接或间接予以任何帮助,并不得为任何行动,或签订任何协定,致该侵略国得用以施行不利于受侵略之缔约国”。

22、1936年08月21日 张伯伦,美国篮球明星(逝于1999年)

1978年,Chamberlain第一时间入选了Naismith篮球名人堂。1996年,入选50大巨星。1999年10月12日,63岁的Wilt Chamberlain因心力衰竭,于家中病逝。他在篮球世界里的地位和荣耀,正如其外号“Big Dipper”所显示的那样,永远是天际里最耀眼,最辉煌的星星。而他留下的无数传奇历史,也会经由后人传述,崇敬,一代一代,永无止境地流传下去。

威尔特·张伯伦(Wilton Norman Chamberlain,1936年8月21日~1999年10月12日),身高七呎一寸,体重二百七十五磅,担任中锋,在1959至1973年先后为费城勇士(现金州勇士)、费城76人及洛杉矶湖人效力。 张伯伦,1936年8月21日生,美国职业篮球运动员,身高2. 16米,中锋。

1959年参加全国篮球协会武士队,1967年转到洛杉 矶雷克斯队,1973年退出篮坛。在全国篮球协会赛季正式比赛中, 共得30409分,平均每场得30.1分。

1962年曾在一场比赛中得100分,这个纪录一直保持到八十年代中期还无人突破,1980年被 评为美国篮球协会最佳球队中锋。

23、1935年08月21日 红一、四方面军开始穿越草地。

红军穿越早地

1935年8日21日,红一、红四方面军混编为左、右路军后, 开始穿越草地。当日,红军右路军由毛泽东、周恩来、徐向前等 率领,自毛儿盖出发,进入草地。这里荒无人烟,到处是野草覆 盖的沼泽和黑色淤泥潭。稍一不慎,踏入泥潭,就可能被吞没, 许多官兵因此牺牲在草地中。27日,右路军走出草地到达巴西地 区,等待左路军前来会合。此时,红军左路军由朱德、张国焘、 刘伯承等率领,由卓克基出发,也穿过草地,到达阿坝地区。

8月29日,中共中央率领右路军到达班佑、包座地区,徐向 前、陈昌浩指挥第三十军全部和第四军一部,进行了包座战役, 共歼国民党军5000余人,俘国民党军800余人,击毙国民党军师 长伍诚仁,于31日占领包座。这次战斗的胜利,打开了红军北上 的门户,为实现北上战略方针,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24、1923年08月21日 西蒙·佩雷斯,以色列总理,1994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西蒙·佩雷斯,

1923年8月21日出生。以色列政治家。佩雷斯出生于波兰,1924年全家移居巴勒斯坦,1934年来到当时英国托管的以色列。初时,他在伊茨雷埃勒谷地的一个集体农庄里当牧童。当时名叫佩尔斯基,因在一次远游时爬上一棵大树吓走了落在树上的大鹰,一位同行的动物学家对他说,“这是一只佩雷斯”,从此,他改名为佩雷斯。他曾在特拉维夫和本谢曼青年村接受教育。他少年曾立志作一名农业工程师,还研读过马克思著作。后来,成为了工党运动的成员,还加入了秘密的犹太人自卫军。

  1946年,他出席了在瑞士召开的第22次世界犹太人复国主义大会,1947年,他应犹太自卫军的一位负责人的要求,专门负责采购武器的事务。1948年任以色列国防部海军事务负责人。在阿以战争时期,他任以国防部驻美国使团团长,同时,他在纽约大学和哈佛大学附属企业管理学校学习,并在哈佛大学政治系毕业。1952年任以色列国防部办公厅副主任,同年底升为主任直至1959年。在此期间,他负责以色列军火工业的发展,并在法国的帮助下,在以色列内盖夫沙漠建立了以色列的第一个核反应堆。1959年任国防部副部长。

  1965年与本-古里安一起建立以色列工人党,任总书记,同年大选时再次当选为议员。1969年任占领区经济发展和“难民”安置部长。1970年任邮政和运输部长。1974年3月任新闻部长。1974年6月任国防部长。1975年参加埃以部队脱离接触的谈判。1977年4月当选为以色列工党(工人党和另两个工党合并组成)主席。1984年9月任总理。1986年10月副总理兼外长。1988年12月任副总理兼财政部长。1992年7月任外交部长。1995年11月4日拉宾遇害后他出任以色列代总理。1995年11月任总理兼国防部长。1997年6月在工党主席的竞争中获胜。1999年6月任以色列第15届议会临时议长。1999年7月任以色列地区合作部长。2001年3月任外交部长,9月任副总理兼外长。 2002年10月辞职。2003年2月任以议会临时议长。2003年6月工党主席米茨纳辞职后,佩雷斯出任工党主席,任期至2004年6月。2004年1月,以色列工党决定将佩雷斯的工党主席任期延长至2005年12月。2005年11月30日,佩雷斯宣布退出工党加入前进党,目前是以色列副总理。

  在1994年,因为他的中东政策,和基茨夏克·拉宾及亚西尔·阿拉法特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97年他建立佩雷斯和平研究所,并从此完全献身于他的祖国以色列的和平进程。

  2007年6月13日当选以色列总统。2008年8月8日出席北京第29届夏季奥运会开幕式。

25、1908年08月21日 奥维尔-赖特建造第一架军用飞机。

1908年8月21日。奥维尔·赖特说他已作好进行一系列飞行的准备以证明他们兄弟俩所造的飞机符合美国国防部的要求。 1907年2月,美国陆军部接受了赖特兄弟2.5万美元造一架军用飞机的投标。为使陆军验收,这架飞机必须证明能在空中飞行一小时,时速为40公里,陆军还要求这架飞机应该能用一辆标准的马车运送。 奥维尔·赖特说他将于9月在弗吉尼亚州的梅尔堡亲自对这种飞机作军用试验。同时,韦尔伯·赖特将在法国作类似的一系列飞行,目的在于满足一个法国的企业联合组织的要求,这家组织已提供10万美元以独家使用赖特专利。

26、1903年08月21日 两个美国人驾车横跨美国大陆。

51天内将汽车从太平洋开到大西洋

“感谢上帝,总算走完了!”1903年8月21日,两位筋疲力 尽的人将F-派克型汽车开进纽约哥伦布圆形广场时这样说道。他 们从加利福尼亚的旧金山出发,用了两个月零一天的时间,完成 了横跨美洲的驾车旅行。

当帕卡德公司的汤姆-费奇和记者M-C-卡拉普到达终点时, 在那里等待的人群以及陪伴的车辆发出了一阵喧嚣声。他们的实 际行车时间是51天,每天行车80英里。这辆汽车曾将轮子开进太 平洋的水中,因此取名“太平洋号”。原打算将车轮驶入科尼岛 的大西洋水中,但这一计划因天气关系被取消了。两位驱车旅行 者到达纽约时浑身落满泥土。

在横跨美国大陆的旅行中,这辆汽车只出现了一次故障。车 前部的一个弹簧折断,但很快就换上了新的。另外,还用上了一 只备用轮胎。即使这样,车上还带有另外两只备用轮胎。费奇说, 那些从未见过汽车的陌生人对汽车所表示的兴趣是善意的,但多 少有点挑剔,令人发笑。他说,内布拉斯加的两个农民曾威胁他 们说,如果他们不将汽车开走,我们就会用枪将他们赶走。

27、1900年08月21日 维新派自立军起义失败。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8月22日,清末维新派领导的自立军 起义遭到镇压。戊戌政变后,唐才常受康有为指示,以勤王作号 召,策划在长江流域起兵。1900年初于上海发起正气会,旋易名 自立会,团聚志士,筹建武装。7月,邀集社会名流,召开“中 国国会”于上海张园,推容宏和严复为正、副会长,提出“保全 中国自立之权,创造新自立国”,拥护光绪帝亲政,实行君主立 宪的政纲。复由林圭等于汉口英租界设立机关部,联络沿江各省 会党及清朝防军员弁组成自立军七军,唐才常自任诸军督办。预 订8月9日在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同时大举。后因等待康有为 汇款接济而延期。前军统领秦力山未得军报,如期在安徽大通发 难,激战七昼夜后失败。湖广总督张之洞勾结英国领事,于8月 21日破获汉口自立军机关,唐才常、林圭等二十余人被捕杀。自 立军由是溃散。

28、1898年08月21日 清廷设立农工商总局

1898年8月21日,清廷在北京设立农工商总局,这是戊戌变法新政之一。派道员端方、徐建寅、吴懋鼎管理,赏三品卿衔。各省设立分局,各省府州县皆立农务学堂,广开农会,刊农报,购农品。农工商学事宜,一体举办。皆在务实以求富强。

29、1754年08月21日 威廉·默多克,苏格兰发明家(逝于1839年)

1754年8月21日,默多克出生于苏格兰埃尔郡,他在家乡的教会学校接受正规教育,并在学校展现出数学天赋。除了正规教育,他还学会了机械加工,时常协助父亲从事机械加工工作。1777年,默多克在伯明翰著名发明家瓦特与马修·博尔顿合资的工厂找到一份工作。默多克很快就掌握了蒸汽机的安装、维护和修理工艺,并且改进了瓦特蒸汽机的齿轮转动系统,成为瓦特—博尔顿工厂独当一面的工程师。默多克在蒸汽机领域最重大的发明是太阳一行星齿轮传动系统,这个系统保证蒸汽机能够持续地沿着中心轴运转,凭借这套装置可以把活塞的往返直线运动转变为轮轴的旋转运动。由于有这种齿轮联动装置,旋转的轮轴可通过齿轮或链条带动任何工作机。为了使轮轴的旋转增加惯性,从而使圆周运动更加均匀,默多克在轮轴上加装了一个大飞轮,对传动机的这一重大革新使蒸汽机成为开动一切工作机的万能机。这一成果大大增加了蒸汽机的实用性。因为默多克是瓦特公司的雇员,他所发明关于蒸汽领域的专利都属于雇主,所以后世都认为这一重大发明是由詹姆斯·瓦特创立的。默多克于1784年还制造过英国第一个蒸汽引擎机车头。默多克在化学领域的发明有第一个钢水泥发明、英国鱼胶、第一个综合性塑料制品发明、第一个由沥青中提炼的合成染料、汽动力焊枪等。默多克最为人知的发明是汽体照明系统——瓦斯灯。1839年11月15日,默多克在伯明翰离开人世。

30、1645年08月21日 清代戏曲作家洪升出生

  洪升(1645~1704) 清代戏曲作家、诗人。字昉思,号稗畦,又号稗村、南屏樵者。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生于清顺治二年七月初一(1645.8.21),时全家正在逃难之中,满月后才回到城里。洪姓是钱塘的望族,世代书香。其父之名不可考,好读书,喜谈论,出仕清朝。外祖父黄机,康熙朝官至刑部尚书和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生平事略 洪升少年时期,曾受业于陆繁□、毛先舒、朱之京等人,接受了正统的儒家教育,也受到他们遗民思想的熏染。他学习勤奋,很早就显露才华,15岁时已闻名于作者之林,20岁时已创作了许多诗文词曲,受到人们称赞。康熙三年(1664)七月,他与舅父之女黄兰次结婚。4年后,赴北京国子监肄业。因未得官职,失望而归。为了衣食而到处奔波。27岁前后,遭"天伦之变"的"家难",为父母所不容,被迫离家别居,贫至断炊。康熙十二年(1673)冬,他再度前往北京谋生。两年以后,他的诗集《啸月楼集》编成,受到李天馥和王士□诸名流的赏识和培养,诗名大起。卖文为活,而傲岸如故,"交游宴集,每白眼踞坐,指古摘今"(徐麟《长生殿序》),对现实颇为不满。康熙十八年冬,其父以事被诬遣戍,他奔走呼号,向王公大人求情,并且昼夜兼行,赶回杭州。奉侍父母北行,后来遇赦得免。为此他已形容枯槁,心力交瘁。他开始注意到了民间疾苦,写了《京东杂感》及《衢州杂感十首》等诗,对人民历遭兵灾及水灾,倍加同情。他还写了《长安》诗,其中有"棋局长安事,傍观迥不迷。党人投远戍,故相换新□"之句,深恶统治集团内部倾轧与朝政翻覆,对社会现实有了较深的认识。  康熙二十七年(1688)他把旧作《舞霓裳》传奇戏曲改写为《长生殿》,传唱甚盛。次年八月间,招伶人演《长生殿》,一时名流多醵金往观。时值孝懿皇后佟氏于前一月病逝,犹未除服,给事中黄六鸿以国恤张乐为 大不敬之罪名,上章弹劾。洪升下刑部狱,被国子监除名。与会者如侍读学士朱典、赞善赵执信、台湾知府翁世庸等人,都被革职。时人有"可怜一夜《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之句。此案的政治背景为当时朝廷内南北两党之争。南党以刑部尚书徐乾学为首,多为汉族官僚;北党以相国明珠为首,多为满族官僚,互相抨击。洪升与南党中人较为接近,且素性兀傲,其《长生殿》中有触犯当时忌讳之处。北党借此发难,欲兴大狱。康熙帝故示宽柔,除对与会者作了处理外,并未深究《长生殿》剧本。洪升突遭此难,在京中备受白眼揶揄,不得已于康熙三十年返回故乡杭州。他疏狂如故,放浪西湖之上,写诗填词作曲。康熙三十四年,《长生殿》付刻,洪升的老友毛奇龄作序,序中说:"予敢序哉?虽然,在圣明固宥之矣。"明确指出康熙帝已不再追究这部剧本。康熙三十六年,江苏巡抚宋荦命人安排演出《长生殿》,观者如蚁,极一时之盛。洪升在宴席上"狂态复发,解衣箕踞,纵饮如故"(尤侗《长生殿序》)。自此之后,吴山、松江等地相继演出。康熙四十三年江宁织造曹寅集南北名流为盛会,独让洪升居上座,演出全部《长生殿》,历三昼夜始毕。自江宁返,行经乌镇,酒后登舟,堕水而死,时为六月初一(1704.7.2)。  戏曲与诗文创作 洪升的著作现存 6种:《诗骚韵注》(残缺),诗集《稗畦集》、《稗畦续集》、《啸月楼集》,杂剧《四婵娟》,传奇《长生殿》。词曲散见他书。其他戏剧作品,如《沉香亭》、《舞霓裳》、《回文锦》、《回龙记》、《闹高唐》、《锦绣图》、《长虹桥》、《天涯泪》、《节孝坊》等均已失传。  洪升的诗在当时有一定名气。集中多是纪游、赠人和感怀之作,内容大都感慨自己的坎坷身世和抒发个人的穷愁,调子比较凄凉。间或也有感慨兴亡及同情人民的诗篇。他的诗虽然思想不甚深,却具有真情实感。诗风接近唐人,于平淡处见工力,无雕琢矫饰之弊。他的散曲现存者有 5个套数,虽是应酬之作,却也透露出他潇洒恬淡的情怀,造辞遣句,清新秀逸,可以看出作者的工力。  洪升致力于戏剧创作,在《长生殿》之前写过不少剧本,现仅存杂剧《四婵娟》。此剧仿明代徐渭《四声猿》,四折各写一个故事,有谢道韫咏雪、卫茂漪簪花、李易安斗茗及管仲姬画竹。剧中表彰了她们的才学,并且赞美具有文学艺术气氛的家庭生活。洪升根据自己的爱情理想,把古往今来的夫妻分为四种类型,即"美满夫妻"、"恩爱夫妻"、"生死夫妻"和"离合夫妻",赞美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妇是千古第一等的"美满夫妻",堪作后人的榜样。  《长生殿》的主题思想与艺术成就 《长生殿》的创作过程长达十多年之久,前后易稿三次。据洪升在《长生殿例言》中所述,第一稿写于杭州,剧名《沉香亭》,中心是写李白的遭遇,大概在康熙十二年(1673)前完成。第二稿写于移家北京之后,因友人说《沉香亭》的"排场近熟",于是删去李白的情节,改写为李泌辅佐肃宗中兴,更名《舞霓裳》,写成于康熙十八年(1679)。最后一稿,去掉李泌的情节,"专写钗合情缘,以《长生殿》题名",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完成。  洪升在《长生殿自序》中说:"余览白乐天《长恨歌》及元人《秋雨梧桐》剧,辄作数日恶"。由此可见,他深为这些作品所感动,有意在他的剧本中采用这个传统题材,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使之有所发展。《长生殿》全剧共50出,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它以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故事作为情节线索,广泛地展开了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描绘。作者有意识地把李、杨爱情与唐代安史之乱联系起来,写出了封建帝王和妃子的"逞侈心而穷人欲",以致朝政败坏,藩镇叛乱,造成他们自身的爱情悲剧;同时也真实地描绘了唐代天宝年间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政治斗争,表现了一代王朝由盛而衰走向没落的命运。  作者成功地写出了李隆基倦于政事,耽于安乐,"弛了朝纲,占了情场",把国家陷于苦难的深渊。他因宠爱杨玉环,而使杨家一门贵显,杨国忠专断朝政,炙手可热。为了博得妃子的欢心,不顾万里之遥,命令臣下进贡新鲜荔枝。贡使的马匹沿途毁坏了庄稼,伤害了人命,全不在意。作者把《进果》一出安排在《偷曲》和《舞盘》之间,以宫廷的享乐和人民的痛苦形成对比,大有深意。作者写出了帝王的爱情并不专一,因此李、杨 之间尽管缠绵缱绻,也不可避免地出现波折和污点。七夕密誓之后,两人的爱情有所发展和巩固,然而渔阳颦鼓已动地而来,他们终于自食苦果。为了平息御林军的愤怒,皇帝不得不在马嵬坡下牺牲妃子,以挽救他自己的政治生命。从此他感到内疚不已,晚年沉浸于痛苦之中。  作者处理杨玉环这个人物也有特色。他并不像明人传奇《惊鸿记》那样写"太真秽事",而是写出了一个帝王宠妃的既骄纵、悍妒又温柔、软弱的典型性格。在争夺君王的爱情时,她对敌手是毫不留情的,正如她在《夜怨》一出所说:"江采□、江采□,非是我容你不得,只怕我容了你,你就容不得我也。"而当她得宠时,又时时不免"日久恩疏"的惊恐。作者对她既有批判,又有所同情。尽管她在马嵬坡下自尽,承担了一切罪恶,但作者并没有把安史之乱的全部罪责归之于她。《弹词》一出中,以铁笛擅名的李□说:"休只埋怨贵妃娘娘,当日只为误任边将,委政权□,以致庙谟颠倒,四海动摇",也代表了作者的观点。  作者通过《贿权》、 《禊游》、 《疑谶》、《权哄》、《进果》等出,写出了皇帝和贵戚的穷奢极侈,宰相的弄权误国,权臣间倾轧不已,官僚们趋炎附势,志士仁人痛心疾首,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郭子仪发出感叹:"可知他朱甍碧瓦,总是血膏涂"(《疑谶》),农夫高呼"一年靠这几茎苗,收来半要偿官赋,可怜能得几粒到肚!"(《进果》)都是代表封建社会人民的不平之鸣。  与□相杨国忠及逆藩安禄山相对照,作者精心塑造了郭子仪和雷海青这两个出身低微的英雄人物,他们忠心报国,大义凛然。郭子仪武举出身,到京谒选,未得一官半职,然而他深怀忧国忧世之心,对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以天下为己任,终于在安史之乱中力挽狂澜,灭贼复国。《疑谶》一场写郭子仪酒楼买醉,作者借此倾注了自己沦落不遇、愤世疾俗的情感。雷海青是一个乐工,当面痛斥安禄山:"恨子恨泼腥□莽将龙座□。癞蛤蟆妄想天鹅啖。生克擦直逼的个官家下殿走天南。"并责骂那班降臣:"平日价张着口将忠孝谈,到临危翻着脸把富贵贪。早一齐儿摇尾受新衔,把一个君亲仇敌当作恩人感。"(《骂贼》)以琵琶愤击安禄山,终于慷慨捐躯,作者写来栩栩如生。可能正是因为这些唱词涉及了满族统治者,再加上《弹词》一出表现了浓厚的兴亡之感,触犯了当时的忌讳,为康熙帝和明珠等满族官僚所不喜。  《长生殿》前半部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描写,后半部则显然加强了浪漫主义的描写。作者虽然谴责了李隆基因宠爱杨玉环而致国事败坏,无法收拾,然而对他们两人的爱情悲剧却很同情。他写李隆基退位后对过去之事有所悔悟,在深宫中为思念杨玉环而无限痛苦。他让杨玉环的幽魂也知道忏悔,一直怀念上皇。由于这种"真情",两人终于在月宫重新团圆。作者不但对李、杨两人加以美化和净化,而且特别宣扬一种"一悔能教万孽清"的思想。作者意图总结历史的教训以"垂戒来世",指出"古今来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  《长生殿》是一部写得很出色的传奇戏曲。作者在广阔的社会、政治背景中来表现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悲剧,对历史素材加以精心选择和剪裁,进行了艺术的概括、集中和虚构,使事件和人物的描写基本符合历史真实,而且全剧写得有声有色,许多场面强烈感人,把历史剧的创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作者将李、杨爱情和安史之乱两条情节线索互相纠结、发展,组织得有条不紊,在布局和结构上也作了巧妙的安排,随处可见匠心。他更发展了著名的《琵琶记》中运用的对比的手法,使宫廷内外、朝野上下、天上人间交相辉映,一齐展现在观众和读者的眼前。而皇室的享乐和人民的受难,权□的争权夺利和有识之士的忧国忧世,上层官僚的卑劣灵魂和下层人民的崇高品质,形成强烈的对照,发人深思,是作者的用心所在。对人物的描写作到了充分的性格化,各种类型的人物都较生动,特别是对李隆基和杨玉环两人在一些场合作了细致的心理描写。曲辞优美,恪守韵调,也是本剧的显著特色。总之,它是一部"台上之曲"和"案头之曲"相结合的优秀作品。当时民间流传的口谚说:"家家"收拾起"("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是明末清初作家李玉《千钟禄》中《惨睹》一出〔倾杯玉芙蓉〕的唱词),户户"不提防"("不提防余年值乱离"是洪升《长生殿》中《弹词》一出〔一枝花〕的唱词)。"它与当时孔尚任写的另一部历史剧《桃花扇》堪称双璧。洪升与孔尚任被誉为"南洪北孔"。他们对中国古典戏曲的发展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  《长生殿》中一些写得精彩的篇章,如《定情》(今名《赐盒》)、《惊变》(今名《小宴》)、《疑谶》(今名《酒楼》)、 《偷曲》、《絮阁》、 《骂贼》、《闻铃》、 《哭像》、 《弹词》等出,至今仍在上演,为昆曲中的优秀传统剧目。  参考书目  章培恒:《洪升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1979。  徐朔方校注:《长生殿》,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80。  王永健:《洪升和长生殿》,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1982。   清代著名戏剧家洪升  以《长生殿》蜚声文坛的洪升是清代一位伟大的剧作家。他的一生坎坷多故,经历了不少事变。但由于历史记载的缺乏,很多事我们今天已难以弄清,只能凭着仅有的一点文字记录,去做一些探讨。  洪升出生在杭州一个富裕的士大夫家庭,家里藏书很多,有“学海”之称。他的父亲很爱读书,也很健谈,母亲是大学者黄机的女儿。洪升小的时候常和自己的表妹、黄机的孙女黄蕙一同游戏,两人青梅竹马,彼此非常融洽。洪升二十岁时,两个人亲上做亲,结成夫妻。  洪升交往的师友,对于孝节等道德观念非常尊崇。他的老师陆繁弨即“以孝义为乡里表率”(《清史列传》卷70);好友陆寅也以“性孝友”(《钱塘县志》)为人称道。影响所及,洪升亦努力做一个孝子。二十四岁时,洪升曾到北京的国子监学习,想以此求取功名。可呆了一年,却并没有得到任何进身的机会。感慨之余,洪升常常怀念家乡的朋友,想念自己的母亲。但是当洪升回到杭州以后,或许由于别人的挑拨离间,他和父母的关系竟日益恶化,最后不得不带着妻子与父母分开另过。事情却并没有到此结束,家长的愤怒有增无减,没有办法,洪升只好躲出杭州,又一次来到北京,怀着痛苦的心情,一住就是十七年。  在客居京城的日子里,洪升生活艰难,甚至不得不靠卖文为生。虽然是无辜而被父母斥逐,但洪升仍竭心尽力地做着孝子。三十五岁那年,洪升的父亲罹事远适,母亲也被责令同行。听到这个消息,洪升“徒跣号泣,白于王公大人。昼夜并行,钱塘去京师三千余里,间从泰岱江河,旬日余即抵家侍其亲北,会逢恩赦免。昉思洪升驰走焦苦,面目黎黑,骨柴嗌嗄”(朱溶《稗畦集叙》)。经过这一场变故,洪升父母的生活也没有了保障,本已拮据的洪升又负担起赡养父母的责任,“多年遥负米,辛苦踏京尘”(陈訏《寄洪防思都门四首》之一)。他多次返乡探望父母,屡屡奔波于北京、杭州之间。飘零奔波的生活,使洪升身心疲惫,感受到难言的痛苦。在诗里,他反复写到自己的这一份悲哀:“妻子长安亲旧国,年年北往复南征”(《感怀》),“北往南归两行泪,谁能分寄大江流”(《扬州客舍夜雨》)。他深深地感叹:  败芦寒雨断矶边,梦醒孤舟泪泫然。堂上二人年六十,旅中八口路三千。谋艰桂玉羞逢世,心怯风波且任天。扰扰半生南又北,未知归计定何年。(《夜泊》)  洪升是矛盾的。他赞赏自然、山水、隐遁,却又无法放弃对功名的渴望和追求。“如何市朝子,扰扰争利名”(《晓起看山作》);“人生行乐无百岁,区区禄利何为乎。游宦略成须止足,故乡归隐携妻孥”(《为毛侯会明府题戴笠持竿图》)。他希望在仕途上得到别人的援引,遇到像信陵君那样的人,“信陵如可作,刎颈亦酬恩”(《夷门》)。但他的性格,他的狂傲却难为世俗所接受,“依人偏傲骨,入世遂多愆”(《喜汪雯远授太史,兼述近状,却寄,三十二韵》)。在一次次的失望中,洪升咀嚼着人生的感唱:“漂零自分儒生贱,干谒方知长吏尊。那得为农成独往,瓦盆盛酒对儿孙”(《衢州杂感》其九),“莫问侯门朱履事,残杯冷炙是怜才”(《与盛靖侯、朱近庵登君山》),“荣枯寂物理,寒懊验人情。真悔谋身误,尘劳汩此生”(《初秋旅感》)。  一方面是对出与处的犹豫不决,一方面是对功名的心存希冀。在屡屡的失意中,洪升艰难地走着自己的人生之路。  洪升从小受到很好的教育,交游的师友都是一些博学而有高格的人。在他的老师中,有善写骈体文的陆繁弨,有精通音律的毛先舒,后来他还向当时的文坛领袖王士祯学习,又向大诗人施闰章学习诗法。著名的戏曲作家袁于令、浙西派著名词人朱彝尊,以及经学家兼文学家毛奇龄等人都曾和他交友来往。洪升本是一个极有才华的人,在与这些文学界优秀人物的交游中,洪升的天赋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而精通词曲音律的师友如沈谦、毛先舒、袁于令等人,更使他在词曲音乐方面大受裨益,为他在戏曲创作上大显身手创造了条件。他获得了巨大成功,成了当时妇孺皆知的戏剧家,“以诗有名京师,尤工院本,宫商五音不差唇吻。旗亭壁间,时闻双鬟讴诵之,以故儿童、妇女莫不知有洪先生者”(《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他在曲的创作方面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以诗词、院本鸣于时”(《民国杭州府志》)。洪升对中国文学的最大贡献在于曲,他的《长生殿》代表着昆曲艺术的最高峰。  二十九岁那年,洪升和朋友偶然谈起唐代开元、天宝间的事情,李白的被唐明皇赏识,唐明皇的爱才,使洪升大为感慨。于是他以李白为主角,创作了传奇《沉香亭》,大概是表现李白应诏在沉香亭填写清平调词的故事。到北京以后,一位朋友说《沉香亭》这个剧本写得并不好,“排场近熟”,没有能超出其他表现同一题材的作品。洪升觉得有道理,于是他删去原剧中李白的情节,加入李泌辅佐肃宗中兴唐朝的故事,把剧本改名为《舞霓裳》。这一年,洪升已是三十五岁,距离完成《沉香亭》传奇已有七个年头了。1688年,四十四岁的洪升想到历代的帝王,妃嫔成群,很少有用情专一的,而像唐明皇那样爱恋妃子杨玉环的帝王实在罕见。马嵬坡赐死杨贵妃,违背了他们当初的盟誓,在唐代便已经有了许多关于唐明皇、杨贵妃的传说,像唐明皇游月宫等等,于是洪升决定专写李杨爱情,把《舞霓裳》改为《长生殿》。  《长生殿》传奇的上卷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定情”写到七夕之夜两个人在长生殿上的盟誓:“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可是,安禄山的叛军杀来了。在出逃的路上,在马嵬驿,面对群情激愤的将士,唐明皇被迫赐杨贵妃自尽。在传奇的下半部,唐明皇深深思忆杨贵妃,时时处处睹物伤情。终于,他们在天宫里团圆了。  剧本脱稿后,立即受到朋友们的称赞。在演员们的要求下,这个本子被搬上了舞台,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剧目。康熙二十八年八月上旬,洪升招来戏班在家中演出《长生殿》,城里很多名人都赶来观看。当时正是孝懿皇后的丧期。由于洪升平时狂放不羁,颇为时俗所妒,加之朝廷中南北党争正烈,洪升与南党中重要人物高士奇关系密切,而《长生殿》所写兴亡之恨,在明清易代之际,实在是个敏感的题目;安禄山又是胡人,很易引发人的联想。于是北党便抓住这个机会,借洪升在国丧期间演剧,来打击自己的政敌。一个叫黄六鸿的人向皇帝告状,说在皇后丧期演唱《长生殿》是一种“大不敬”的行为。结果洪升被抓进监狱;放出来后,被革去了国学生籍。连那些看戏的人也都受到了处分。  遇到这样一场大的变故后,洪升很是悲愤,他甚至想到佛教中去寻求解脱。他不得不归去了;京城中的白眼使他难以安身,可是归去亦让他犹豫。在《长生殿》之祸发生前不久,陈訏在给洪升的诗中曾这样写道:  佣笔为生拙,天涯口漫糊。有家归不敢,负罪子如无。行役何妨远,伤心独向隅。亲恩终浩荡,但返莫蜘蹰。(《寄洪昉思都门四首》之三)  可见家难的阴影仍然笼罩着洪升。  四十七岁那年,洪升回到杭州。那时,他还没有得到家长的谅解。直到他五十一岁时,这场家庭的纠纷才算平息。  1704年,六十岁的洪升应江南提督张云翼的邀请来到松江。张云翼把洪升奉为上宾,特意召集宾客,选了几十名好演员,上演《长生殿》。曹寅听说后,又把洪升请到南京,遍请江南江北的名士,举行了一个盛大的宴会,演出《长生殿》。  曹公素有诗才,明声律,乃集江南江北名士为高会,独让昉思居上座,置《长生殿》本于其席。又自置一本于席。每优人演出一折,公与昉思雠对其本,以合节奏。凡三昼夜始阕。两公并极尽其兴赏之豪华,以互相引重,且出上币兼金赆行。长安传为盛事,士林荣之。(金埴《巾箱说》)  然而,就在洪升从南京乘船回家,经过乌镇时却不幸因酒醉失足落水,一代杰出的剧作家竟这样离去了。在他的身后,只有传唱不衰的《长生殿》,时时使人们忆起这位才子的悲哀与喜悦。

31、1609年08月21日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展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架按照科学原理制造出来的望远镜。

1609年8月21日,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诞辰" >伽利略展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架按照科学原理制造出来的望远镜。最早发现望远镜秘密的不是伽利略,而是一位叫利波塞的荷兰眼镜商人。这人在制造镜片的时候,把一块凸透镜和一块凹透镜合在一起往外看,远处的东西就变近了。伽利略对这个发现很感兴趣,他用数学进行计算,研究用什么样的镜片、怎样组合在一起效果比较好。最后,伽利略做了两根管子,一根管子的一端放凸透镜,另一根管子的一端放凹透镜:其中一根稍微细一点,正好可以套住另一根管子里面,自由滑动。这样,观察的时候,就可以来回调节,选择合适的距离。就这样,经过反复的研制和试验,终于在1609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放大32倍的望远镜。伽利略用这个工具进行天文观察,首先发现月球表面既不平滑、又不纯洁,并且有火山口的裂痕;其次又发现木星旁边有四个卫星,在围绕着木星运转。伽利略把他的天文发现编成《星体通报》向世界报道,立刻引起知识界的震惊。向伽利略购买望远镜的订货单源源而来,可是他不计任何报酬,把这个发明献给了威尼斯公爵。公爵下令聘请他为帕多亚终身教授。不久,他又被邀请到佛罗伦萨,担任宫廷数学教授。

32、1582年08月21日 佐久间信盛,日本武将逝世。

佐久间信盛 (1527-1582)是日本战国时代的武将。通称半介、右卫门尉、梦斋定盛。居城是尾张山崎城、近江永原城和三河割屋城。曾经侍奉织田信秀、织田信长两代的织田家重臣。  桶狭间之战在善照寺寡兵与今川家大军奋战,此后受到信长的重用,担任了信长养女五德姬嫁入德川家时的警护。因用兵冷静,常被委以殿后的重任,因此又被称为“殿后佐久间”。与"‘进攻柴田’的柴田胜家并称。  但自从三方原增援德川家大败开始,信盛的武运急转直下,在镇压伊势长岛的农民起义失利后,信盛就显得力不从心,在他的同僚水野信元被罢免的情况下,信长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给他增加了封地,依然表示对他重用。但是在后来的石山本愿寺包围战中,佐久间信盛率领着尾张、三河、大和、河内、和泉、纪伊六国的兵力,俨然是信长所有家臣中最大的军团,但是整整用了四年,才把本愿寺城(后来的大阪城)给攻了下来。这一次,信长再也无法容忍。1580年8月,信长以十九条罪状,把信盛流放到高野山,翌年,大和国十津川死去,享年55岁。

33、1165年08月21日 腓力二世,法国卡佩王朝国王(逝于1223年)

腓力二世·奥古斯都(法语:Philippe II Auguste,1165年8月21日—1223年7月14日)法国卡佩王朝国王(1180年—1223年在位)。  1、早年事迹

    腓力二世是法国国王路易七世之子,母亲为香槟的阿黛勒,生于巴黎。其父由于健康欠佳,在1179年便让14岁的腓力在兰斯加冕。1180年4月28日,腓力与埃诺伯爵之女埃诺的伊莎贝拉结婚,这使得阿图瓦作为嫁妆被并入法国王室领地。  路易七世于1180年9月18日去世后,15岁的腓力二世成为法国唯一的国王。他的叔父香槟伯爵亨利一世、兰斯大主教纪尧姆·德·布卢瓦和沙特尔伯爵蒂博五世被宣布为法国的摄政。  2、他的统治

    腓力二世是卡佩王朝的第一位强大的君主。在执政初期,他首先力图摆脱摄政的束缚。与埃诺的伊莎贝拉的婚姻在客观上有利于腓力与香槟家族的斗争。尤其是1180年其父路易七世病危时,腓力二世抛开摄政独自与来访的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会谈并签订条约,使香槟家族陷于孤立。后来他迫使香槟的亨利割让了大量领地,包括阿米耶努瓦、维尔芒杜瓦和瓦卢瓦。这些领地成为王室领地的一部分,充实了腓力二世的力量。然而不久,香槟家族与佛兰德伯爵菲利普·德·阿尔萨斯联合,发起一场反对腓力二世的战争。经过几年艰苦的努力,腓力于1185年与菲利普达成协议,解决了双方的领土纠纷。  腓力二世奉行明显的使国家集权化的政策,力图抑制使法国王权陷于瘫痪的强大诸侯。这主要通过以下办法来实现:争取小封建领主和教会的支持,与经济繁荣的城市维持良好关系(腓力二世大大扩展了路易六世给予城市自治权的制度,并且把市政宪章实行到诸侯领地内的城市中去,这就使得大贵族受到自己领地内城市的掣肘),极力拓展王室领地。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王室领地的直接扩大,这使腓力二世有能力与桀骜不驯的贵族进行对抗。通过4次大规模的合并领地,腓力二世事实上成为法国最大的封建领主。  王室领地的最大扩展来自于腓力二世与英格兰金雀花王朝诸国王的斗争。金雀花王朝的始祖亨利二世由于出身法国贵族而在法国境内拥有大量领地,包括安茹和诺曼底,又通过婚姻获得对阿基坦的统治权。为了削弱亨利二世的势力,腓力二世竭力挑拨亨利和他的几个儿子(亨利、理查、约翰)之间的关系。腓力二世支持理查和约翰在亨利二世晚年发动的叛乱;在理查一世继承王位后,他又积极策划打击理查。  腓力二世是1189年~1192年的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的领袖之一。欧洲的另外两位重要君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和英王理查一世也参加了这次十字军东征。这次东征毫无成果:腓特烈在小亚细亚渡河时淹死,腓力二世与理查矛盾明显而分道扬镳(腓力于1191年返回法国)。理查单独与穆斯林领袖萨拉丁议和后,在返回途中被新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六世的封臣、奥地利公爵利奥波德五世俘虏。亨利六世后来成为腓力二世的重要盟友,他们在反对理查的问题上是意见一致的。腓力二世不断蚕食金雀花王朝领地的行为终于引起理查的反击:在佛兰德伯爵博杜安九世和纳瓦拉国王桑乔六世的支持下,理查一世在法国本土向腓力发起攻击。一时间腓力二世似乎腹背受敌,因为桑乔六世从南方侵袭法国。但是理查一世的运气很不好。在与腓力二世艰难地达成了一个为期5年的停战协议(1199年1月13日)之后,理查去围攻其宿敌利摩日子爵的领地沙吕斯堡。他在是役中被箭射中,不久因伤重去世。理查对腓力的战役没有取得任何重要结果。  在理查一世去世后,腓力二世继续反对他的继任者约翰(亨利二世最小的儿子)。腓力与约翰的第一次矛盾爆发于1200年,起因是后者与昂古莱姆的伊莎贝拉的婚姻。昂古莱姆的伊莎贝拉原本是马尔什伯爵于格十世·德·吕济昂的未婚妻,她与约翰的婚姻使吕济昂家族失去了可能的领地嫁妆,于格·德·吕济昂遂请求腓力二世主持公道。腓力二世抓住机会打击约翰,他以领主的身份要求其封臣、阿基坦公爵约翰到法国应诉。在遭到约翰当然的拒绝后,腓力宣布金雀花家族在法国的所有领地都被法国国王没收。腓力并于1202年与布列塔尼公爵阿尔蒂尔一世结盟。阿尔蒂尔是约翰的侄子,他拥有对英格兰王位的继承权,金雀花王朝的许多法国附庸都希望用他来取代刚愎自用的约翰。腓力二世利用这一点诱使阿尔蒂尔一世向他效忠,约定夹击约翰的领地(诺曼底和普瓦图)。然而阿尔蒂尔在1203年7月31日于米拉波附近遭到约翰的奇袭,被俘虏后带往鲁昂。不久阿尔蒂尔就神秘地失踪了,普遍认为他被约翰下令杀害。腓力二世于是挑明了反对约翰的立场,于是年再次进攻诺曼底;他在摧毁了许多城堡之后,集中兵力攻打加亚尔堡。尽管英国士兵英勇奋战,这座工事还是于1204年3月6日陷落。整个诺曼底随后都落入腓力二世手中。令人惊异的是,在腓力二世侵入诺曼底时,约翰却返回了英格兰。  1206年10月13日,腓力二世与约翰在图阿尔签订和约。这个和约对法国王室压倒性地有利:约翰被迫放弃罗亚尔以北所有原属金雀花王朝的领地,包括诺曼底、阿基坦、安茹和图赖讷。按照条约,约翰应保有普瓦图;但腓力于1207年就又侵入了这一地区。  约翰希望夺回失去的领地,与欧洲大陆上另一位重要君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四世结盟,约定从东西夹击腓力二世的法国。他可谓是找错了结盟对象;奥托四世本身正受到教廷史上最强大的教皇英诺森三世的孤立。1214年2月,约翰最终在拉罗歇尔登陆,很快进入安茹。1214年7月21日,腓力二世领导法军与约翰和奥托四世的联军在布汶战役中展开决战。法军在战斗中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布汶战役具有历史意义。它不仅是罗马帝国灭亡以来西欧发生的第一场伤亡重大的战役,而且还标志着法兰西取代德意志成为欧洲大陆上最主要的国家。德国在以后的历史中不断衰弱、分裂,而法国则在百年战争后成为西欧的头号强国。  尽管腓力二世与教会一直保持着良好关系,但他从未受制于他们。他对教皇关于清剿朗格多克地区的异端的要求充耳不闻。他也拒绝了为英诺森三世发动一场反对阿尔比派异端的十字军。1223年7月14日,腓力二世去世于芒特,遗体安葬在圣但尼修道院。  腓力二世是第一个没有在生前就给王储提前加冕的卡佩王朝国王。因为此时,法国王室的力量已经强大到不需要再用这种方式来确保王位了。  3、在巴黎的建设

    在腓力二世统治时期,巴黎市区周围建起了坚固的城墙。约在1200年,腓力二世在巴黎中心城岛西端建立一座方形城堡;这座城堡后来成为卢浮宫的前身。同年,腓力二世正式批准巴黎大学的成立。于是从那时开始,许多学校被建立起来,包括现代巴黎大学的前身索邦大学(1257年,时为路易九世统治时期)。  4、家庭

    历次婚姻的对象及所生子女:  △埃诺的伊莎贝拉,阿图瓦女伯爵,埃诺伯爵博杜安五世之女,1180年结婚   ·路易八世   △丹麦的英格博格,丹麦国王瓦尔德马一世之女,1193年结婚   ·无子女   △默朗的阿格尼丝,默朗公爵贝尔托尔四世之女,1196年结婚   ·玛丽   ·让-特里斯坦   ·菲利普·于勒佩尔,布洛涅伯爵   △阿拉斯的“一位贵妇”   ·皮埃尔·夏洛特,图尔主教三、腓力二世 (萨伏依)  腓力二世(Philippe II de Savoie,1438年2月5日出生于尚贝里,1497年11月7日逝世于同地)是布雷斯伯爵,从1496年至他逝世短期还出任萨伏依公爵、皮埃蒙特统治者、奥斯塔和莫列讷伯爵。他是萨伏依公爵路易斯最年轻的儿子。  1、事迹

    腓力年轻时对他父亲造反,结果被战败。他父亲让法国国王路易十一将腓力从1464年至1466年关押在洛什的城堡中。腓力被释放后支持勃艮第公爵查理反对路易十一,他是萨伏依公爵和法国国王最重要的反对者之一。  他的曾侄子查理二世死后他短期成为萨伏依的公爵。  2、婚姻和子女

    △1473年4月6日腓力与波旁公爵查理一世的女儿玛格丽特(1438年—1483年)结婚,其子女包括:  ·萨伏依的露易斯(1476年—1531年),与昂古莱姆伯爵查理结婚   ·希罗尼穆斯(1478年出生和逝世)   ·菲利贝特二世(1480年—1504年),萨伏依公爵   △玛格丽特死后腓力于1485年11月11日与旁提耶夫伯爵的女儿克劳丁结婚。  ·卡洛三世(1486年—1553年),萨伏依公爵   ·路易(1488年—1502年)   ·菲利浦·德·萨伏伊(1490年—1533年),日内瓦伯爵,内穆尔公爵   ·阿索隆(1494年出生与逝世)   ·约翰·阿玛丢斯(1495年出生与逝世)   ·菲利贝尔特(1498年—1524年),与朱利亚诺二世·德·梅第奇结婚  △此外他还有以下私生子女:  ·瑞内(1468年—1525年),1499年被承认,尼斯和普罗旺斯总督   ·安东内特(1500年逝世)与摩纳哥领主让二世结婚   ·彼得,主教   ·克劳丁(1528年逝世)与霍恩伯爵结婚   ·玛格利特   ·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