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处处歌声飞扬,四百万人盛世斗歌,十强选手巅峰对决,谁能问鼎南粤歌王?鼎湖山泉南粤歌王争霸赛总决赛将于八月三日晚八点在广东电视台八百平方演播厅举行。当晚票数累积最高的选手将荣获“最具人气”大奖,成为观众心目中当之无愧的“人气王”!。投票即时生效,总决赛当晚现场公布观众投票结果。届时,广东电视台公共频道、珠江频道、广东电台音乐之声将现场直播。
第15届南亚区域合作联盟
8月2日,第15届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南盟)首脑会议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开幕。新华社记者黄本强摄 新华网科伦坡8月3日电(记者陈占杰 饶博)第15届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南盟)首脑会议3日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闭幕。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涉及反恐、消除贫困、能源和环境保护等多项内容的《科伦坡宣言》。
《宣言》说,南盟各国领导人对南盟各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进展表示满意,同时强调应继续巩固和推进南盟各个项目和机制的执行。
南盟各国外长还在闭幕仪式上签署了关于建立南盟发展基金协议、刑事司法互助协议、关于阿富汗加入南亚自由贸易区协议以及关于建立南亚区域标准组织的协议。
本届首脑会议还同意澳大利亚和缅甸成为南盟观察员。
第15届南盟首脑会议2日上午在科伦坡开幕,来自8个成员国和7个观察员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名代表参加。
第六届亚太口琴节于台北县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法国航空358号班机(AF358)是一班由法国巴黎戴高乐机场飞往加拿大多伦多皮尔森国际机场(LesterB.PearsonInternationalAirport)的法国航空班机。它在2005年8月2日东岸日光时间(EDT)下午4:04(1935UTC)在多伦多降落时,疑遭到雷击的缘故未能在跑道结束前减速停止,而冲出跑道末端起火燃烧,所幸所有乘客与机组人员都及时逃出,无人死亡。AF358号班机是一架1999年启用的空中巴士A340-313X型广体喷射客机,机身编号F-GLZQ。该班机原订是在中欧夏季时间8月2日下午1:15(1115UTC)离开戴高乐机场,并于东岸日光时间下午3:35(UTC1935)时在皮尔森国际机场降落,但却因天气不佳而延误。载有乘客及机组人员共309人的AF358在皮尔森机场2.7公里长的24L跑道着陆后,怀疑是天气情况恶劣、侧风过强,或航机被雷电击中而无法煞停,飞机滑出跑道外200米左右后跌落在邻近高速公路旁的山沟中,随后起火燃烧。事故发生后机上309人全部逃出机舱无人死亡,43人轻伤。出事的这架班机是空中巴士A340系列里高负荷型的衍生版。自1993年首度启用以来,A340系列一直拥有非常优良的服役纪录,这次事故,是该型飞机第一次造成人员受伤的严重事故。法国运输局、法国航空、加拿大运输安全部、加拿大运输局与空中巴士组成的独立调查组,正在事发现场搜集证据调查事发原因。
人民网香港6月23日电“第五届亚太口琴节2004”将于8月3日至9日在香港举行,来自15个国家和城市的1500名代表将汇聚香江,出席这项国际同类型活动中最具规模的盛事。 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今天在文化中心举行记者招待会,文化节目组音乐办事处署理高级经理区惠英在会上表示,口琴节最瞩目的是4场各具特色主题音乐会,届时超过100名世界一流的口琴演奏家将云集香港演出。区惠英介绍说,首场举行的“亚洲风情口琴大师汇”将有来自亚洲各地的出色口琴家演绎充满亚洲色彩的各地民谣、古曲以及现代作品;“口琴蓝爵夜”则会有4位分别来自纽西兰、法国、日本及德国的大师为观众以口琴演绎爵士音乐;“古典口琴乐逍遥”除了香港人非常熟悉的英皇口琴五重奏为作曲家许翔威的新作《最后一次与LarryAdler相会》作世界首演外,还有来自奥地利、挪威、日本的口琴家联同香港城市室乐团为观众演出多首经典的古典乐曲;此外,为在香港推动口琴艺术,鼓励年轻新一代把口琴艺术发扬光大,口琴节还会举行一场“亚洲口琴新动力”音乐会。 据介绍,除了4场主题音乐会外,其他节目还包括16项组别的比赛和一系列的讲座、论坛、开放式舞台表演和大型展览等。德国和莱口琴博物馆也将首度巡回远东展览。(林志文)
亨利·卡蒂尔-布雷松(Henri Cartier-Bresson,1908年8月22日 - 2004年8月2日)是法国著名的摄影家,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家之一及现代新闻摄影的创立人。他同时也是知名的马格兰摄影通讯社创办者。
1954年斯大林逝世后,他成为第一个被允许进入苏联的西方摄影记者。
法国总统希拉克在他逝世后,称他是“法国一位天才的摄影家、一位真正的大师、在他那代人中最具天赋并深受世人尊敬的艺术家之一”。
2003年8月3日20时30分,中国首都北京,天坛祈年殿前,奥林匹克史上又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来到了!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全球发布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出席发布仪式,并与第29届奥运会协调委员会主席维尔布鲁根一起,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揭幕。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在发布仪式上致辞。他说:“北京奥运会会徽将中国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书法和印章等艺术形式和体育运动特征结合起来,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会徽的设计凝结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神韵,表现了举办地名称,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表达了13亿中国人民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美好憧憬和欢迎八方宾客的热情和真诚,是中国人民奉献给奥林匹克运动的宝贵财富。”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会徽发布仪式上发表了电视讲话,他代表国际奥委会,向中国政府和人民表达了他的问候和最良好的祝愿。罗格说:“两年前,北京获选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两年来,国际奥委会欣喜地看到,北京奥组委出色的筹备工作逐月向前推进。”罗格还高度赞扬了新揭幕的会徽,他说:“今晚揭幕的北京奥运会会徽将成为世界上最引人注目且最为人们熟悉的标识之一,将成为奥林匹克运动史上最出色且最有意义的标识之一。”北京市代市长、北京奥组委执行主席王岐山主持会徽发布仪式。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中国奥委会主席、北京奥组委执行主席袁伟民代表北京奥组委向国际奥委会赠送了北京奥运会会徽徽宝。国际奥委会奥运会执行主任吉尔伯特·费利代表国际奥委会接受了会徽徽宝。徽宝将被位于瑞士洛桑的奥林匹克博物馆永久珍藏。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字体部分采用了中国书法艺术、特别是汉代竹简文字的笔意和风格,将这一字体的笔划和韵味有机地融入到Beijing2008字体之中,其总体结构和独立结构比例协调;它的中国印、书法Beijing2008和奥运五环三部分之间在布局以及比例关系方面近乎完美。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盛华仁、傅铁山,国务委员陈至立和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蒙陪同为会徽揭幕。
2002年8月3日,英格兰西北部的坎布里亚郡地区发现军团病,即大叶性肺炎,目前已造成1人死亡,至少39人被感染。当地卫生官员表示,大叶性肺炎感染人数正在继续上升,恐怕已有上百人甚至更多。从已经确诊的病例来看,患者的年龄大多在47岁至89岁之间,尚未发现有儿童感染此病。这是英国近几十年来爆发的最大规模的大叶性肺炎。军团病是一种细菌性肺炎,由感染主要孳生在蓄水系统、空调用水等潮湿环境的军团菌引起。
2002年8月3日,据台湾媒体报道,陈水扁向在日本东京举行的“世界台湾同乡联合会第二十九届年会”发表讲话,公然声称“台湾跟对岸中国一边一国”,鼓吹要用“公民投票”方式决定“台湾的前途、命运和现状”。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新闻发言人就此发表谈话。全文如下: 近日来,陈水扁多次发表谈话,公然声称“要走台湾自己的路”,两岸是“一边一国”,准备用“公民投票”方式“在有需要的时候”决定“台湾的前途、命运和现状”。这些言论与李登辉“两国论”如出一辙,充分暴露了他顽固坚持“台独”立场的真面目,是对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公然挑衅,也是对国际社会公认的一个中国原则的公然挑衅,必将对两岸关系造成严重的破坏,影响亚太地区的稳定与和平。 陈水扁鼓吹两岸“一边一国”,充分证明他所表白的“四不一没有”,只不过是欺骗台湾民众、蒙骗国际舆论的权宜之计。求和平、求发展、求安定,希望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是台湾的主流民意。陈水扁罔顾民意,鼓吹“台独”,把极少数顽固“台独”分子的图谋强加给广大台湾人民,受到影响的是台湾经济,受到损害的是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是将台湾引向灾难。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反对“台独”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我们坚定不移的立场,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严正警告台湾分裂势力,不要错判形势,立即悬崖勒马,停止一切分裂活动。
伊拉克与1998年8月3日宣布,1996年底发生在巴格达的行刺 萨达姆总统长子乌代一案已被侦破。在5名涉嫌者中,已有两人 被逮捕归案,另外3人仍在逃。伊拉克安全部门发表的声明指责, “某邻国”的情报部门策划和组织了这起暗杀阴谋。
声明说,被安全部门抓获的两名刺客分别是“向乌代开枪的 凶手贾利德和他的同伙纳塞尔”。参与谋杀行动的另外两人已经 逃到一个“邻近”国家,还有一人去向不明。根据贾利德的供词, 是一名自称穆塔哈尔的“邻国”特工招募他们并提供枪枝弹药的。
伊拉克安全部门的声明说:“某邻国的情报部门卷入了这起 罪恶行动,……我们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这一点。但理智使我们不 会轻易透露,以便让主管当局通过特殊渠道通知该国,并获得答复。”
1996年12月12日晚7时左右,乌代驱车行驶在巴格达市中心繁华的曼苏尔大街时,遭到不明身份的武装分子袭击。乌代身中 14弹,当即被送往医院救治,在随后的6个月里,乌代经历了数次大手术,至今下肢还不能活动自如。
事件发生后,好几个流亡在外的伊朗反政府组织宣布对该事件负责。英国的《独立报》说袭击行动是由萨达姆的一个远亲拉 阿德-哈扎策划的,目的是为他的叔叔奥马尔-哈扎报仇。奥马尔因批评伊拉克现政权而于1990年被处死。
而科威特一家报纸报道说,伊拉克杜莱米家族的一名成员宣称对袭击事件负责。这名成员说,他是为了替他家族中另一名当 上将军的成员报仇。这名将军在1994年11月被当局以间谍罪逮捕后处死。
乌代受伤后曾多次发表谈话,公开指责伊朗是暗杀阴谋的幕后策划者。但伊朗予以断然否认,今年1月,伊拉克外长萨哈夫 致信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指责伊朗拒绝将凶手移交给伊拉克接受审判,并要求联合国进行干预。
现年34岁的乌代是伊拉克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拥有一家日报社,一家电视台和数个周报社,他虽然没有在伊拉克政府中担 任要职,但依然被看作是伊拉克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所拥有的《巴比伦报》发表的言论,经常被西方新闻媒体转载。
乌代受伤后的首次公开露面是在去年10月,他右手拄着拐杖出现在由伊拉克奥委会和伊拉克青年和学生联合会组织的群众集 会上。今年2月20日,来自:todayOnHistory.com乌代在接受日本共同社记者采记时,否认 将在萨达姆死后接替其担任伊拉克总统。
应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焦仁和的邀请,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唐树备一行6人,1994年8月3日晨离开北京赴台北进行为期4天的两会负责人会谈。这次会谈是依据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在1993年4月“汪辜会谈”中达成的《两会联系与会谈制度协议》举行的。据悉,这次会谈双方回顾了“汪辜会谈”四项协议的执行情况,规划落实协议规定的各项商谈议题与合作项目,还就两会会务及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了意见。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核军备控制条约,也称《防止核扩散条约》或《核不扩散条约》。1968年1月7日由英国、美国、苏联和其他59个国家分别在伦敦、华盛顿和莫斯科缔结签署的一项国际条约,共11款。1968年6月12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美苏制订的防止核扩散条约草案。 1970年3月5日生效。截至2001年8月,缔约国共有187个。
1959年和1961年,联合国大会先后通过爱尔兰提出的要求有核武器国家不向无核国家提供核武器和“防止核武器更大范围扩散”的议案,这两项议案是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雏形。 1960年和1964年,法国和中国先后成功地爆炸了核装置,美苏极为担心将会有更多的国家拥有核武器。美国于1965年8月向日内瓦18国裁军委员会提出一项防止核武器扩散条约草案。同年9月,苏联也向联大提出一项条约草案。1966年秋天,苏美两国开始秘密谈判并于1967年8月24日向18国裁军委员会提出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联合草案,1968年3月11日美苏又提出联合修正案。1968年6月12日,联大核准该条约草案。 该条约的宗旨是防止核扩散,推动核裁军和促进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合作。 该条约有11条规定,主要内容是:核国家保证不直接或间接地把核武器转让给非核国家,不援助非核国家制造核武器;非核国家保证不制造核武器,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其他国家的核武器转让,不寻求或接受制造核武器的援助,也不向别国提供这种援助;停止核军备竞赛,推动核裁军;把和平核设施置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国际保障之下,并在和平使用核能方面提供技术合作。 根据有关规定,条约有效期25年,其间每5年举行一次审议会议,审议条约的执行情况。 中国于1991年12月29日决定加入该公约,1992年3月9日递交加入书,同时对中国生效。 1992年1月27日,法国决定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8月3日正式把参加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批准文件递交美、英、俄3个签字国。 1992年12月根据47届联大决议成立1995年《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审议和延长大会筹备委员会。1993年5月─1995年1月共举行了4次会议。筹备委员会为大会准备了临时议程和程序规则草案。根据筹委会的建议,会议期间将成立3个主要委员会,第一委员会将集中讨论条约中有关不扩散核武器、裁军和国际和平与安全(包括安全保障)条款的执行情况;第二委员会的工作是讨论不扩散核武器、保证措施和无核区条款的执行情况;第三委员会将讨论关于条约国家不受歧视地发展、研究、生产及使用和平核能条款的执行情况。 由于德国、意大利、日本和瑞典的反对,条约在1970年生效时,只有25年的期限,25年后是否继续延长,如何延长则要根据多数会员国的意见决定。反对无限期延长的主要是“不结盟”国家和其它一些无核国家,如埃及、印度尼西亚、伊朗、墨西哥、尼日利亚、泰国、委内瑞拉等。这些国家认为核国家没有履行条约里的一些重要条款,例如全面禁止核试验,停止生产可制造核武器的裂变材料,对无核国家承担安全保证,允许无核国家获取和平核能技术等。这些国家认为,如果无限期延长,就会使核国家放松核裁军的努力,使事实上的“有核与无核”成为永久不可改变的、不合理的分配格局。德、意、日、瑞等原先反对永久性条约的4个国家,由于放弃发展核武器后,在获取和平核能技术方面得到保障,已转而支持无限期延长条约。 1995年5月11日,在联合国《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审议和延长大会上,178个缔约国以协商一致方式决定无限期延长该条约。大会还通过了两个决议:核不扩散和裁军的原则和目标;加强《条约》审议机制。缔约国同时决定在5年之后举行审议大会,并在1997、1998和1999年举行三次预备会议。但代表们未能就一份关于该条约过去5年所起作用的最后报告达成一致意见。会议主席贾扬塔·达纳帕拉在闭幕词中说:“这次会议没有胜者,没有败者。获胜的是条约本身。” 1997年4月7日,条约缔约国在联合国总部举行1997年预备会议,会议审议了核不扩散与核裁军领域工作的进展情况。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和美国的代表发表联合声明,重申支持《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全面执行包括裁军在内的各项条款。 1999年5月10日,2000年审议大会第三次筹委会会议在联合国举行。中国代表团团长沙祖康参加了会议并发言指出,国际社会必须努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坚决反对和彻底摒弃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唯有这样,每个国家才会有安全感,才能保证核裁军和防止核武器扩散取得成功。 2000年4月25日,2000年审议大会在纽约举行。大会的主要议题有:《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普遍性;核不扩散和核裁军以及无核区。 这项条约的主要内容是:核国家保证不直接或间接地把核武器转让给非核国家,不援助非核国家制造核武器;非核国家保证不制造核武器,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其他国家的核武器转让,不寻求或接受制造核武器的援助,也不向别国提供这种援助。条约中所说的核国家是指1967年1月1日以前进行过核武器试验的国家。该条约虽然具有明显缺陷,但它在防止核武器扩散、推动裁军、促进和平利用核能等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据报道,目前世界上被普遍承认的有核国家是美、俄、法、英、中这5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其中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核武库,在役战略核弹头高达7200枚,此外还有近1700余枚战术核弹头。核实力排位第二的是俄罗斯,数千枚核弹头使它成为当今世界上唯一有能力对抗美国的核大国。法国自戴高乐时期开始实施独立的核威慑战略,经过数十年努力,目前也拥有仅次于美俄的战略核力量。英国因受美国核保护伞的庇护,其核力量较弱,仅保留了海基和空基核弹头。我国对发展核武器始终采取极为克制的态度,核武库的规模仅保持在自卫所需的最低水平。除上述5国外,印度和巴基斯坦也于近年相继进行多次核试验;以色列拥有核武器是公开的秘密;对于核技术研究位居世界前列的日本,西方军事专家曾断言,如果需要,日本完全能够在一个月内制造出核武器;伊朗和朝鲜则早被美国划入正在积极发展核武器的国家之列。我国于1992年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从1995年起派团出席条约审议大会。在1995年条约审议和延期大会上,中国支持条约的无限期延长。在2000年审议大会上,我代表以发言、工作文件等形式,阐述了中国在核裁军、核不扩散以及和平利用核能等方面的立场,对美国扩大和加强军事集团、发展反导系统等有损全球战略平衡与稳定的行为提出明确批评。中国积极参与了大会和各主要委员会的工作,为会议最后文件的达成做出了重要贡献。50年代初期,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私人企业已不复存在,国家对企业实行统收统支,破产制也不复存在。1986年8月3日,在沈阳市人民政府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市工商局的负责同志宣布:连续亏损10年,负债额超过全部资产三分之二的沈阳防爆器械厂在“破产警戒通告”一年期限内,经过整顿和拯救无效,宣告破产倒闭。这是建国后第一家正式宣告破产的企业,社会主义企业不存在倒闭问题的传统认识与做法到此划上了句号。就在一年前的这一天,沈阳市人民政府依据《沈阳市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破产倒闭处理试行规定调对市衣机三厂、五金铸造厂和防爆器械厂发出了“破产警戒通告”,这一重大举措,震惊了国内外。美国《时代》周刊就此撰文评论:“一个在西方并不罕见的现象,成千上万的工人被警告说他们的公司陷入了困境,他们的工作也将保不祝这回,这种现象不是在底特律或里昂或曼彻斯特,而是在中国东北部的沈阳。”评论惊呼:“中国的‘铁饭碗’真的要被打碎了!”一年以后,沈阳防爆器械厂将这一切变成了活生生的事实。同年12月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企业破产法(草案)》。
张育保
华沙发生大规模车队游行,抗议供应恶化和食品涨价。
Suara
余进德
罗瑞卿像
1978年8月3日,罗瑞卿逝世,终年72岁。 罗瑞卿于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一军团保卫局局长、红一方面军保卫局局长、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公安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副部长兼解放军总参谋长以及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8月12日,罗瑞卿同志追悼大会在首都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叶剑英主持追悼大会,邓小平致悼词。 《人民日报》1978年8月11日,发表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将领杨得志撰写的文章《杰出的领导伟大的战士——悼念罗瑞卿同志》。其中谈到:这次来京途中,我心里想,到北京之后,一定要再去看望罗瑞卿同志。这位曾遭受林彪、“四人帮”残酷迫害的我军杰出的领导人,是我的老首长、老同志。在电话上没有找到罗瑞卿同志,我深感惋惜,内心祝愿他早日恢复健康,在新的长征路上领导我们大步前进。但怎么也没有想到,传来的却是出人意料的噩耗——罗瑞卿同志逝世了!顿时,我感到万分悲痛,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在悲痛的时刻,我不由得想到罗瑞卿同志十多年来的逆境厄遇。林彪出于篡党夺权的野心,把罗瑞卿同志看成障碍,制造了种种罪名,进行残酷的迫害。我们的罗瑞卿同志,以刚强的革命意志,经受了多么大的摧残和折磨啊!林彪自我爆炸以后,罗瑞卿同志蒙受的沉冤本来应该得到昭雪了,但“四人帮”仍然利用各种机会攻击他、诬陷他。叛徒江青在一次会上信口雌黄,公然点名说一军团的干部都坏了。记得今年春天,他路经武汉时,还满怀信心地表示,要为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壮志未酬,病魔却夺去了他的生命。这对我党我军是多么重大的损失! 几天来,我耳边哀乐低廻,心头悲痛萦绕,罗瑞卿同志的音容笑貌,仿佛还在眼前。我永远不会忘记,第一次见到他的情景。那是1929年秋天,在广东和江西交界的虎头山下,我们工农红军与广东军阀陈济棠部队作战的时候。战斗以后,部队集合在一块刚刚收割过的稻田里。只见走来一位上身着便衣,下身穿短裤的20多岁的英俊青年,这就是刚来我们五支队的党代表罗瑞卿同志。他大步走到队列前面,谦逊地说:“我刚从白区来,对红军还不熟悉,以后和大家一起奋斗,请多多帮助。”他还说:我们是工农的队伍,要加强党的领导,搞好官兵团结,提高部队战斗力。……他那富有鼓动性的语言,句句落在同志们的心上,迸起点点火花。从那以后,我长时期在罗瑞卿同志的领导下战斗和工作。 在党内两条路线斗争中,罗瑞卿同志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勇敢地保卫毛主席的思想和路线。当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林彪大肆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大搞资产阶级政治,根本不讲军事训练的时候,罗瑞卿同志坚决予以抵制。他根据毛主席的一贯建军思想和国内外形势,以极大的魄力,组织、领导了1964年的群众练兵运动。他深入部队,发现、培养典型,召开现场会。这一年6月至10月不到半年的时间内,他两次亲临山东,检查部队和民兵的训练情况,观看军事表演,指出:“把兵都练成这个样子,世界上任何敌人也奈何不了我们。”他还针对练兵中出现的问题,指示我们:要“搞普及”,“要注意劳逸结合,把革命精神和科学精神结合起来”,“不要滥用群众的热情,滥用群众的积极性”。后来,他又组织北京部队和济南部队进行军事表演,向毛主席、周总理和朱委员长汇报,受到了高度赞扬。由于罗瑞卿同志的精心组织,这一年的练兵运动,大大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成为我军练兵史上光辉的一页。 从第一次见到罗瑞卿同志,我就产生了这样的印象:他非常重视军队政治工作,有着深入实际,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在艰苦的战争年月,每次行军,他高高的身影总是走在战士的行列里,甩开大步,和同志们一样爬山过水,组织上给他的乘马,总是让给伤病员骑。在深入实际中,他熟悉部队情况,了解战士的心愿和要求。打吉安时,我是司令部士兵委员会主席。解放吉安那天,大家让我买了两块光洋的瓜子和纸烟,开个庆祝会,并代表大家去请师政委罗瑞卿同志,他果然来参加了我们的庆祝会,还讲了话。到解放战争时,他已是兵团政治委员了,但还是经常深入到部队和机关去,对部队的作战、训练、生活等情况,都非常清楚。在前线,我们有时住在一间房子里,床挨着床,谈起话来非常知心。他谈干部,谈战士,谈部队的思想动态,那么具体,那么详尽,真是令人钦佩。 全国解放后,他还是保持了战争年代的那样一种作风。他担任总参谋长时,参加各种活动,处理日常事务,工作是繁重的,但他仍能抽出时间,到部队去,到基层去,检查指导工作。
蔡淳佳
伊藤英明
蒙嘉慧
杨朔
杨朔(1913-1968),中国小说家、散文家。山东蓬莱人。19 37年参加革命,并开始文学创作。1939年,参加全国文艺界抗敌 协会组织的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华北抗日根据地。1941年底到延 安中央党校学习。后深入矿山、部队进行创作活动。1950年10月 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到朝鲜前线,1956年起从事外事工作,曾出席 当年的亚洲作家会议和1958年的亚非作家会议,曾任亚非人民团 结理事会书记处中国书记。其散文创作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结 构严谨,文字洗炼,富有诗意。著有散文集《海市》、《东风第 一枝》,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及《洗兵马》的上卷《风雨》等
1965年我国首次人工合成了牛胰岛素结晶,在当时这一领域 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尼日尔共和国位于西非撒哈拉大沙漠南部。15世纪,在尼日尔的西北部出现了阿加德兹苏丹国。1908年,尼日尔沦为法国殖民地。此后,尼日尔人民对法国殖民者进行了长期的武装抵抗。1958年12月,尼日尔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一个“自治共和国”。1960年7月31日,尼日尔退出“法兰西共同体”,同年8月3日,正式宣告独立,成立了尼日尔共和国。尼日尔是西非的一个内陆国,因尼日尔河流经这里而得名。尼日尔河是西非最大的一条河流,全长4200公里,在尼日尔境内的部分长550公里。 尼日尔首都尼亚美紧傍尼日尔河。1960年尼日尔独立时,尼亚美不过是个人口仅3万的小镇。然而,今天的尼亚美已经是人口40多万的新都了。市内平整的柏油马路在树荫下伸展,新颖的大楼拔地而起。特别是最近几年的建设,使尼亚美披上了新装。尼亚美跨河而建,一条900米长的大桥连结南北两岸。城市的大部分在河北,南岸东部是居民区,西部是尼亚美大学。这所大学是科系齐全的高等学府,从1981年起已经培养出尼日尔自己的医生。 尼日尔的国旗由绿、白、桔黄三色组成,它象征着国土的自然景色:南方是绿色的农业区,北方是黄沙漫漫的撒哈拉,两者之间是色调多变的过渡地带,喻之为白色,留待人们去开发、去创造。 尼日尔人口约500万。非洲人部族主要有豪萨族和哲尔马族,集中在南部地区;阿拉伯人部族主要有图阿雷格族和帕尔族,住在北部地区;另外还有少数欧洲人。豪萨族占全国人口的一半。尼日尔居民大多信奉伊斯兰教。在国内,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豪萨语通行全国,官方语言为法语。 尼日尔面积有126万多平方公里,60%的国土覆盖着漫漫黄沙。尼日尔的气候基本上是撒哈拉型,温度常在30℃以上,每年3到5月,气温高达40-50℃。事实上,尼日尔是世界上最热的国家之一。这里雨水稀少,过去被称为“前途渺茫的沙中之国”。70年代以来,沙漠下的铀矿得到开采,大批美元涌进,尼日尔日益富强起来。勘探查明,尼日尔铀矿储量有20万吨左右,在非洲仅次于南非,居第2位,占世界第6位,成为世界铀矿储量最高的国家之一。铀矿的收入占尼日尔国民收入总值的70%以上。 原来尼日尔是个落后的农牧业国家,全国90%的人从事农牧业生产,可耕地仅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0%。为摆脱贫困和对旧宗主国的依赖,尼日尔充分利用本国资源,实行以铀养农,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经过努力,尼日尔粮食产量基本能够满足本国需要。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约为6∶5。自上而下由橙、白、绿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白色部分中间有一橙色圆轮。橙色象征沙漠;白色象征纯洁;绿色代表美丽富饶的土地,也象征博爱和希望。圆轮象征太阳,还象征尼日尔人民为保护自已的权力而不惜牺牲的愿望。
【国徽】中心图案为盾徽。盾面为绿色,正中一轮金色的太阳;左上角为交叉着的两把剑和一只矛,象征尼日尔古老的王国和悠久的历史;右上角是粟穗,象征农业;下方是水牛头,象征畜牧业。盾徽两侧各悬挂两面尼日尔国旗,下端的绶带上用法文写着“尼日尔共和国”。
【独立日】8月3日(1960年)
【国庆日】12月18日(1958年)
【国家政要】总统马马杜·坦贾(Mamadou Tandja),2004年12月再次当选,任期5年。总理阿里·巴乔·加马蒂耶,2009年10月被任命。
【自然地理】尼领土面积126.7万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中西部,是撒哈拉沙漠南缘的内陆国。北与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接壤,南同尼日利亚和贝宁交界,西与马里和布基纳法索毗连,东同乍得相邻。全国大部地区属撒哈拉沙漠,地势北高南低。东南部乍得湖盆地、西南部尼日尔河盆地地势均较低平,为农业区;中部多高原,海拔500-1000米,为游牧区;东北部为沙漠区,占全国面积60%。格雷本山海拔1997米,为全国最高点。尼日尔河在尼境内长约550公里。是世界上最热国家之一。北部属热带沙漠气候,南部属热带草原气候。
【人口】【首都】尼亚美 (Niamey)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位于国土西南部尼日尔河左岸,在当地哲尔马语中,“尼亚美”意为“母亲汲水的河岸”。人口100万(2000年)。最高气温41℃,最低气温14℃,年平均气温28.9℃。年降水量350~750毫米,每年6~9月为雨季。
【行政区划】全国划分为蒂拉贝里、多索、塔瓦、马拉迪、津德尔、阿加德兹和迪法7个大区、1个大区级市即首都尼亚美,36个省和265个镇。
【简史】尼日尔历史上未形成过统一的王朝。7-16世纪,西北部属桑海帝国;8-18世纪,东部属博尔努帝国;18世纪末,颇尔人在中部建立了颇尔帝国。1904年成为法属西非领地。1922年沦为法国殖民地。1957年获半自治地位,萨瓦巴党总书记吉博·巴卡里任总理。1958年12月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国家,称尼日尔共和国。1960年7月退出“法兰西共同体”,同年8月3日正式宣布独立。
核子动力潜艇“鹦鹉螺”号
鹦鹉螺号核子动力潜艇(USS Nautilus SSN-571)是隶属于美国海军的一艘作战用潜水艇。它除了是世界上第一艘实际运作服役的核子动力潜艇外,也是第一艘实际航行穿越北极的船只。诞生 使用核能来作为船只动力源的观念,最早是由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代的物理学家菲力普·艾贝尔森(Philip Abelson)开始鼓吹,他撰写了世界上第一篇如何将核子反应炉装置在潜艇中,以同时提供潜艇潜航时所需的推进力与电力之报告。在他的报告中提到可将潜艇用作一个导弹发射台,等于是将潜艇的作用由战术的攻击用舰艇转化为战略武器载台。艾贝尔森的概念获得了人称“核动力海军之父”(Father of the Nuclear Navy)的美国海军上将海曼·里科弗(Hyman G. Rickover)之支持,并促使美国国会在1951年7月批准一纸建造案,授权建造一艘核子动力潜艇。稍后在12月12日时美国海军部(U.S. Navy Department)正式公告新建造的潜艇将编号为SSN-571,并命名为鹦鹉螺号。是美国第六艘使用此名的船只,也是第三艘使用此名的潜艇。 鹦鹉螺号的龙骨是在1952年6月14日,在电力船只部门(Electric Boat Division)位于康乃狄克州格罗顿(Groton,CT)的船坞,由当时的美国总统哈瑞·杜鲁门(Harry S. Truman)安放(“电力船只部门”是今日电力船只公司(Electric Boat Corporation)的前身,也是通用动力(General Dynamic,GD)集团的前身)。而它的掷瓶受洗则是由玛咪.艾森豪(继任美国总统德怀特·艾森豪的夫人)在1954年1月21日执行,并下水驶入泰晤士河(Thames River)。鹦鹉螺号是在稍后的9月30日就役,第一任的舰长为海军中校尤金·威金森(Eugene P. Wilkinson)。初试啼声 鹦鹉螺号在服役之后并没有立刻出海值勤,反而仍停靠在码头旁继续进行建造与测试工作。直到1955年1月17日11时,它正式启程出海,并且送出留名青史的一则讯息“以核子动力前进中”(Underway on nuclear power)。5月10日,它开始往南行驶进行暖车(shakedown),以完全潜航的方式自新伦敦(New London)航行到波多黎各的圣胡安(San Juan),其中有2,223公里(1,381英里)的航程是在不到90小时的时间中完成,打破那时潜艇最长潜航距离与最快持续潜航速度(至少持续1小时以上)的世界记录。 在1955年到1957年间,鹦鹉螺号持续地被用在增加潜航速度与耐久的研究调查方面。其性能上的重大突破,使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累积起来、原本非常有效的的反潜作战程序变得过时无用。雷达与反潜机这些一度被认为是反潜利器的设施在面对一艘能持续以高速潜航,快速改变深度,又能待在水中非常久的潜艇,也显得作用有限。 1957年2月4日,鹦鹉螺号突破60,000海里(111,120公里)的航行纪录,达到19世纪法国小说家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的知名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法文:Vingt mille lieues sous les mers)中所虚构的同名潜艇所航行之距离。该年5月,它离开美国东岸前往太平洋岸参与“全垒打行动”(Operation Home Run),这是一个海岸演习与舰队演习行动,主要的目的是让太平洋舰队中的其他单位熟悉核动力潜艇的能力。极地挑战 鹦鹉螺号在7月21日返回母港——康乃迪克州的新伦敦,并在8月19日再次出海,开始进行它第一次、航程达2,226公里的北极冰帽潜航。之后,它前往东大西洋参加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的演习,并且造访多个英国与法国港口,接受这两国家的国防相关人员登船检视。10月28日鹦鹉螺号返回新伦敦,进行保养维修,并执行一些海岸任务直到隔年春天为止。 1958年4月25日鹦鹉螺号再度启程前往美国西岸,新任的舰长是威廉·安德森中校(Commander William R. Anderson)。中途分别在加州的圣地牙哥、旧金山与华盛顿州的西雅图停靠之后,它开始历史上著名的极地航行挑战,美国海军代号“阳光行动”(Operation Sunshine)。鹦鹉螺号在6月9日离开西雅图港,并在6月19日进入楚克奇海(Chukchi Sea,北冰洋的一部份),但却因为在浅海水域遇到太多流冰而被迫折返。6月28日它航抵夏威夷珍珠港,并在那里暂停等待北极地区较好的海象。7月23日鹦鹉螺号出海北航,于8月1日时潜入巴罗海谷(Barrow Sea Valley)。在8月3日东岸日光节约时间(EDST)23时15分抵达地理北极,成为世界上第一艘航抵北极点的船只。自北极点开始它又继续在冰下航行了96小时、2,945公里(1,830英里),在格陵兰东北外海浮上海面,成功地完成以潜航方式穿越北极的任务。整个任务所需的技术细节都是由海军电子实验室(Naval Electronics Laboratory)的科学家们拟定,其中,来自该实验室的华尔道·里昂(Dr. Waldo Lyon)博士甚至亲自登船参与挑战,担任随船的科学总监与冰下领航员。 完成任务后鹦鹉螺号由格陵兰前往位于英格兰的波特兰(Portland),并在那里获美国驻英大使约翰·惠特尼(John Hay Whitney)代为颁发的总统单位嘉奖勋表(Presidential Unit Citation),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在承平时期颁发此殊荣。之后,鹦鹉螺号开始西行直到10月29日时返抵新伦敦的泰晤士河水道,直到年底都是以新伦敦为母港在附近海域操作。 在1959年年初参与完毕舰队演习之后,鹦鹉螺号进入缅因州基特里(Kittery)的朴茨茅斯海军造船厂(Portsmouth Naval Shipyard)进行成军以来第一次的完整检修(自1959年5月28日至1960年8月15日),大检修之后组员经过了复习训练,并于10月24日时自新伦敦启航,首度加入第六舰队部属于地中海地区,并于12月16日返回母港。 之后鹦鹉螺号在大西洋地区执行了一段时间的勤务,包括参与反潜作战(ASW)守则的评估测试,参与北约演习等。1962年秋天古巴危机期间,鹦鹉螺号也参与了对古巴的禁运封锁任务,直到1963年8月时开始向东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地中海之旅。在返航途中它参与了一些舰队演习,并在1964年1月17日再次拜访朴茨茅斯海军造船厂,并进行了第二次的大检修。 1966年5月2日,鹦鹉螺号返回母港,继续它在大西洋舰队中的任务,并在该年春天突破了30万英里(48万2803公里)的总航行里程。在接下来的1又1/4年它替大西洋舰队潜艇司令部(Commander, Submarine Force, Atlantic Fleet,常缩写为ComSubLant)执行了多项特殊任务,直到1967年8月返回朴茨茅斯,在那里停留了一年。之后它在美国东南海域参与了多次演习,并在1968年12月返回新伦敦。除役与潜舰博物馆 1979年春天,鹦鹉螺号自格罗顿启航,踏上它最后一个航程,在1979年5月26日航抵加州巴耶霍(Vallejo)的梅尔岛海军造船厂(Mare Island Naval Shipyard)。最后在1980年3月3日除役并自美国的海军船只名册(Naval Vessel Register)上注销。 鹦鹉螺号在1982年5月20日被美国内政部指定为该国的国家历史性古迹(National Historic Landmark)。在梅尔岛海军造船厂接受了一大规模的改装工程之后,鹦鹉螺号在1985年7月6日被拖回康州格罗顿。2002年时,鹦鹉螺号在通用动力电力船只部门的船坞中进行了一为期五个月、耗资470万美元的保存工程,并在之后改为潜艇历史博物馆对外开放,每年吸引约25万的民众前往它位于格罗顿潜舰部队图书馆暨博物馆(Groton"s Submarine Force Library and Museum)旁之泊锚地参观,与当初它所隶属的新伦敦美国海军潜艇基地(United States Naval Submarine Base New London)只是比邻。 2004年9月30日举行了鹦鹉螺号成军50周年纪念会,在纪念会中该舰的初代舰长威金森中校进行了演讲,而该舰也获美洲核能协会(American Nuclear Society,ANS)指定为国家核能古迹(National Nuclear Landmark)。历任舰长 自1954年就役下水直至1980年除役为止,鹦鹉螺号共经历过九任舰长的指挥。 Eugene P. Wilkinson,1954年9月至1957年6月 William R. Anderson,1957年6月至1959年6月 Lando W. Zech, Jr.,1959年6月至1962年4月 Jeffery C. Metzel, Jr.,1962年4月至1963年10月 Francis C. Fogarty,1963年10月至1967年4月 Norman E. Griggs,1967年4月至1970年1月 David W. Cockfield,1970年1月至1972年6月 Alex Anckonie, III,1972年6月至1976年12月 Richard A. Riddell,1976年12月至1980年3月
《巴黎圣母院》剧照
《巴黎圣母院》由让-德兰诺瓦导演,安托尼-奎恩饰加西莫多,吉娜-罗洛碧吉达埃斯梅拉达,影片全长110分 钟,由法国巴黎影片公司/意大利帕尼塔利亚影片公司联合摄制.
吉娜-罗洛碧吉达
科莱特
一个能够享受国葬的作家,一个美好年代的传奇人物和非议人物,一个二十世纪法国最伟大的散文作家,或许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她的名字,甚至不知道她的作品,但是在她1954年逝世五十多年后的今天, 她的生活和她的作品依然动人心弦, 人们不断重新发现她的作品的深度和现代性。
法国总理让—皮埃尔·拉法兰
翁启惠
翁启惠(Chi-Huey Wong,1948年8月3日—),台湾科学家,专长化学生物、有机及合成化学。翁启惠被视为国际醣蛋白研究的重要人物,1994年获选为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士,1996年获选为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会员,2002年获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06年5月获选为新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同时入选的2位候选人为中央研究院院士陈定信和吴茂昆;并已于2006年10月19日接任。
1947年8月3日晚,荷兰和印尼共和国宣布,他们将服从联合 国安理会提出的停战要求。这标志着联合国安理会阻止矛盾发展 的初步胜利。仲裁问题尚未解决。荷兰人将承认美国为调停者。然而印尼 则渴求由几个国家进行仲裁。他们还要求安理会“继续监督”这 次停火协议,而且要求荷兰军队撤回到7月20日战争前夕的所在 地。
杰克·斯特劳
驻印中国远征军在进行远距离行军训练
1943年8月,美国马歇尔将军给中国战区参谋长美军中将史 迪威调来一支志愿突击队,有3000多人,代号为“抢劫者”支队, 正式番号是“美国陆军第五二0七团”,代号G字军。该队在印度 占西接受英国人的训练,并交由英国远程突击队司令温格特少将 指挥,这使史迪威深感不服。马歇尔极力给予劝慰,并同意美国 军人不参加英国人《天佑吾王》的合唱,不过应起立致敬。史迪威为求早日从温格特手中接过对“抢劫者”突击队的指 挥权,就怂恿蒋介石尽快选派“中国远程突击队”赴印度接受英 国人的训练,以便尽快建成“中英联合突击兵团”。在魁北克会 议上美英中三方对此再次作出决定,并规定:史迫威受英国的第 四集团军总司令斯利姆指挥,而“中英联合突击兵团”则受史迪 威指挥,美国的“抢劫者”支队又由温格特指挥。但史迪威已是 统帅缅甸战区和东南亚战区的“东南亚盟军副统帅”。英国人就 喜爱这种互相矛盾而错杂的指挥关系。对此,史迪威一直是极力 反对的,然而,由于他一心想要英国人参加反攻缅甸作战,就同意了这种安排。
玛莎•史都华全名玛莎•海伦•史都华,美国富商与著名专栏作家。1941年八月三日出生于新泽西州波兰裔家庭。2002年,遭其他投资者以内幕交易罪名起诉,至2004年, 罪名被美国司法部确认成立并判自家中软禁五个月,罚款三万美金,与今后不得在任何公务公司任懂事职务。 软禁期结束后玛莎主要致力于执导、主持电视节目《玛莎生活》,以及同名杂志的出版工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苏联于1940年6月先后向立陶宛、 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三国立即停止反苏活动, 成立对苏友好的新政府并允许苏军进驻该地。7月14日和15日, 波罗的海3国宣布成立苏维埃政府,请求加入苏联。1940年8月3 日至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第七次会议通过决议,接受立陶宛、 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加入苏联。
日军侵入武汉外围的大别山区
1938年8月3日,南浔会战开始。日军攻陷九江后,华中派遣 军司令官田俊六率30余万人溯江向武汉进犯,以第一0一师团、 第九师团、第二十七师团,配合波田支队,携兵舰80余艘,飞机 数十架,自湖口、九江南下,企图攻占德安、南昌,再西趋长沙, 截断粤汉铁路,对武汉形成大包围。本日,盘踞九江的日军第一 0六师团向金官桥一带攻击,与薛岳部第七十、第八、第四军发 生激战。上旬,日军集结10万余人于合肥、舒城一带,图占六安、霍 山,再取道豫南占据信阳,最终包围武汉。第五战区司令孙连仲 统带10万兵力在商城一线役防作战,武汉会战大别山北麓战役由 此开始。
中国军队向日军发射迫击炮弹
中国士兵在阵地上向日军射击
日军炮轰德安山岳阵地
冯玉祥(右)、方振武在一起
1933年8月3日和4日,冯玉祥两次召开同盟军军政会议,决 定取消同盟军名义,离察出走。他表示如引起内战,将使日军坐 收渔人之利,希望宋哲元回察,同盟军名义虽不在,但可惜宋的 掩护,保存一部分力量。3日,何应钦发表解决察事谈话,同意 宋哲元返察。5日,冯玉祥发电宣布自即日起“忍痛收束军事”, 欢迎宋哲元返察,接收一切,并表示“抗日雪耻之念,愈挫愈坚。 一息尚存,此志不渝”,6日,宋哲元发表复职通电。同日,冯 玉祥通电全国,宣布交还察省政权,称:“顷原任察省主席宋哲 元昨己抵察,兹自本日起,即将察省一切军政事宜,统交由宋主席负责办理矣。”7日,宋哲元部冯治安师接防张家口。9日,宋 哲元派秦德纯接收察省军政各机关。当天,冯玉祥撤销抗日同盟 军总部,辞去同盟军总司令职务,14日,冯玉祥离开张家口,再 上泰山隐居。16日,方振武发表通电,宣布就任代理同盟军总司令职。2 5日,方振武、吉鸿昌、米文和、阮玄武等人通电表示“既以抗 日为起源,必以抗日力归宿”,“倘再有阻遏抗日进程而为亡国 之催命符合,决以深仇大敌视之”。
《呐喊》原版封面
1923年8月,新潮出版社推出了鲁迅 的小说集《呐喊》。在这本小说集中,人们仿佛看到一个骑着战马,手 持盾牌与长矛的武士从天际一路劈 杀过来,一边用嘶哑的声音呐喊着, 孤独地狂奔。这部集子收入了鲁迅 的14篇小说。他在小说集的序言中这样诉说他的孤独: 我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我 想,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 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 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 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 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 到者为寂寞。 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 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然而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 却也并不愤感,因为这经验使我反 省,看见自己了:就是我决不是一个 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驱 除的,因为这于我太痛苦。我于是 用了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使我沉入于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 后来也亲历或旁观过几样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为我所不愿追怀,甘 心使他们和我的脑一同消灭在泥土 里的。但我的麻醉法却也似乎已经 奏了功,再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 昂的意思了。 但这麻醉并没有泯灭疯狂,他 终于还是要喊叫了。他说,在我自 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 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 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 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 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欣诺达三世
1918年8月3日,抢米暴动(亦称米粮暴动、ě^éネù!*á★ǎ米骚动)首先在 日本富山县爆发。1918年日本国内通货膨胀,米价居高不下。同 年8月因政府决定出兵西伯利亚、干涉苏俄革命,下令大量征集 军粮,米商乘机哄抬米价,劳动群众愈加生活困难。8月3日富山 县中新川郡西水桥町的近200名家庭主妇举行示威,要求降低米 价并冲进米店抢米,掀起反抗斗争。6月,东、西水桥叮和滑川 町千余居民以实力阻止大米外运,迫使町当局降低米价。经报刊 报导后,影响强烈。至8月14日舱米风潮波及名古屋、京都、大 贩等大中城市。群众袭击米商,与前来镇压的军警搏斗,抢米暴 动进入高潮。8月17日暴动向各地町村扩展,山口县煤矿等工矿 工人以武装罢工加以响应。至9月13日暴动席卷37个城市、134个 町镇、139个村,参加人数达70万人以上。警察镇压不力,政府 出动5万7千余人军队弹压。9月17日抢米暴动平息,被捕者2万余, 被起诉者7708人。但军阀寺内正毅内阁深受打击而垮台,群众斗 争显示了巨大威力。
邢慕寰
(1915—1999)经济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邢慕寰1915年8月3日出生於湖北省黄梅县。1938年考入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经济系,与徐之河、陈观烈、佟哲晖等人同学,1942年毕业。後到台,创建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兼首任所长;1950年初期,辅导行政院主计处建立国民会计系统。1950年代后期起,与刘大中,蒋硕杰,顾应昌,邹至庄,费景汉等(称六院士),提财经政策供参考,担任执笔人。1962年筹办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1966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曾创办台湾大学经济学博士;曾任香港中文大学经济系主任、研究院院长。1999年10月30日逝世。
傅秋涛
傅秋涛(1907.8.3——1981.8.25) 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优秀军事指挥员和政治工作领导者。
湖南平江人。 1925年参加工人纠察队。 1927年参加平江农民暴动。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湘鄂赣省委副书记兼工会委员长,湘鄂赣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共湘鄂赣省委书记兼湘鄂赣军区政治委员,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参加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一团团长,一支队副司令员、司令员兼政委,新四军第七师副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鲁南军区政委,中共鲁南区党委书记,鲁中南军区司令员,华东支前委员会主任委员、支前司令部司令员,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第一副书记,山东军区第一副政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致力于复员转业和民兵工作。任山东军区政委,中央复员委员会秘书长,中央军委人民武装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队列部部长、动员部部长,中央军委人民武装委员会副主任,总参谋部顾问。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第四、五届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主编有《中国民兵》。
英国抓住日俄战争一触即发的有利时机,于1903年11月6日批准英印武装使团通过春丕河谷前往江孜,英军侵藏的闸门由此打开。英军集结了2000余人,并装备了新式武器,由麦克唐纳准将统带,12月10日越过咱里拉,大举入侵,开始了英国继1888年之后的第二次侵藏战争。1904年4月11日,英军到达江孜。8月3日,侵占西藏地方首府拉萨。英军在拉萨大肆劫掠,抢走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经典。英军上校荣赫鹏胁迫西藏地方官员于1904年9月7日签订了《拉萨条约》。
哈康七世
斯坦利•鲍德温
斯坦利•鲍德温,布由德利的第一代鲍德温伯爵,KG,PC(Stanley Baldwin, 1st Earl Baldwin of Bewdley,1867年8月3日—1947年12月14日),英国保守党政治家,曾经三任英国首相。鲍德温是一位一国保守主义者。在1937年退休的时候,他获得了不少的称颂。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爆发大大贬抑了他的公众形象。姑勿论谁是谁非,鲍德温,连同张伯伦与麦克唐纳,常被认为要对英国在1939年大战爆发之前,未及有充足的军事准备负责。而鲍德温的辩护者却指出,他一向走温和路线,因此没有全国一致的共识,都不应推行激进的军事重整计划。而事实上,当时不论英国、法国还是美国,本身高举和平主义的绥靖政策大行其道,所以英国军备之所以未及重整,诚非鲍德温一人之过也。不过对丘吉尔而言,他却认为鲍德温难辞其咎。他坚信鲍德温对纳粹德国采取安抚的态度,促使希特勒认为,英国一日不受到攻击,一日也不会战斗。丘吉尔虽然对内维尔•张伯伦等政治对手都以宽宏大量对待,不过对鲍德温却不留情面。在鲍德温1947年80大寿的时候,丘吉尔就拒绝寄送贺卡,更说到:“我希望他早日康复,但他没有在世上存在过会更好。”
斯卡拉歌剧院:(一译史卡拉歌剧院,英文名为 Teatro alla Scala 或 La Scala)位于意大利米兰,是世界最著名的其中一所歌剧院。歌剧院于1778年8月3日正式启用,当时名为Nuovo Regio Ducal Teatro alla Scala,首日上演安东尼奥·萨列里的歌剧《重建欧洲》(L"Europa riconosciuta)。在世界艺术史上,很少有一座剧院像意大利米兰的拉·斯卡拉歌剧院那样,被看成是完美的化身、建筑的典范。它不仅是一座华美的大歌剧院,同时也是歌剧、尤其是意大利歌剧的象征,甚至还是意大利音乐的象征。1943年,欧洲大地炮火连天,斯卡拉在空袭中严重受损。战争结束后一年,即1946年,完全按原样修复的大歌剧院重新矗立在世人面前。作为米兰战后最早得以重建的建筑之一,斯卡拉歌剧院寄托了意大利民族复兴的希望。
1492年8月3日,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1451—1506年)终于实现了航海计划,率领由3艘帆船组成的船队,在太阳还未升起的清晨,从西班牙的巴罗斯港扬帆起航了。 他的船队以载重量约100吨的“圣玛丽亚”号为首(船上共有39名职员和水手),另有载重量在50吨左右的平塔号(26名船员)和“尼尼亚”号(22名船员)。船队配有懂得阿拉伯语的翻译、秘书(负责正式记录所发现的地方和人物)和稽核官,每条船上都有经验丰富的航运专家作船长,而船员都是由一些优秀的、有能力的海员所组成,这对胜利远洋航行是十分重要的。 哥伦布在“圣玛丽亚”号船上指挥整个船队,他先是向西南方向航行,9月初转舵向西,驶入茫茫无际的大西洋。在举目汪洋,航行了一两个月还不见一片陆地的情况下,有不少船员都发出了怨声和咒骂,可是哥伦布坚持向西航行,他坚信地球是圆形的,只要一直向西航行,就能到达盛产黄金、香料和其他贵重物品的中国、日本和印度。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于10月12日,哥伦布的船队终于发现中美洲巴哈马群岛中的一个岛(即今天的华特林岛),然后又发现了古巴、海地等岛屿。 在发现第一个岛屿——华特林岛之后,哥伦布在一个漫坡上举行了首次登陆仪式。他乘着小艇上岸,另外两条船上的船长也跟随着踏上陆地。岛上的居民看到这些衣着奇异的人,有的害怕地躲进丛林,有的好奇地在隐蔽的地方偷看,有的大着胆子向来客赠送礼物。哥伦布和大家流着欢喜的眼泪,跪在地上,抚摸着土地,感谢上帝。随后哥伦布站起身来,宣布给这个岛取名圣·萨尔瓦多——神圣的救世主。 哥伦布误以为他们所发现的地方是印度的属地,所以后来就把这一带称为西印度群岛,把这里的居民称为印第安人。
詹姆斯三世(James III of Scotland)(1452年-1488年6月11日),苏格兰斯图亚特王朝第五任君主,詹姆斯二世之子,1460年至1488年在位。
詹姆斯在其父战死于英格兰罗克斯堡城下之后即位,1469年亲政,一生致力于与反叛的贵族们作战。1488年,在斯特灵附近战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