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

看一看历史上的这个日子发生了什么,经历一场时间的流动

分类:查询类

1、1996年09月13日 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王首道逝世

王首道

1996年9月13日,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王首道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2、1996年09月13日 美国著名饶舌歌手2pac逝世

1996年-----美国著名饶舌歌手2pac逝世。

3、1995年09月13日 美驻俄使馆遭火箭袭击

  1995年9月13日莫斯科时间17时30分左右,美国驻俄罗斯大使馆突然遭到火箭袭击。火箭击中了美国使馆大楼6层的墙壁。  事件发生几小时后,美国大使馆新闻专员霍格兰德对赶到现场的记者说,据他所知,是一名头戴面罩的男子使用反坦克火箭筒向使馆大楼袭击的。他说,使馆人员没有伤亡,大楼内部也没有遭到损坏。有记者问到这一事件有何政治背景,霍格兰德拒绝回答。  俄联邦安全局的一个侦查小组在美国使馆大楼对面的一座楼房附近发现了火箭筒、面罩和手套,但射击者不知去向。  坐落在莫斯科市中心地段花园环行路一侧的美国大使馆始建于1953年。据报道,大使馆建造时,美国方面采取了极其严格的“安全措施”。当时,美国联邦调查局人员和海军陆战队昼夜24小时监视建造的全部过程。

4、1995年09月13日 “863”太平洋科考队回到北京

国家“863计划”太平洋科学考察从13日晚上在鲜花丛中和掌声中回到北京。

科考队这次试验考察是在今年7月中旬出发的。经过近两个月同风浪搏斗、顶暑抗晕,克服了海上试验的多种困难,在几十位专家共同努力下,圆满地完成了“863计划”重大科研“洋底探测系统”的试验任务。

洋底探测系统采用多种特种材料制成,具有水中通讯、高压密封、各种信号采集、自主航行控制和动力供应能力,是目前其他探测设备所不能替代的。目前,世界上仅有几个国家有能力研制这类世界最先进的洋底探测设备。

这次试验表明,我国的洋底探测系统具备了上述能力,能够详细探测全球除海沟以外的占海洋面积97%的海域。联合国曾批准我国勘探15万平方公里专属开辟区的洋底多金属结核资源。我国科考队在这次试验中,采用洋底探测先进技术手段,采集到部分信息。

这次试验的结果超过了“863计划”原定指标的10多倍,达到了预定的2000年完成的目标。这表明我国已具有强有力的技术手段,向21世纪开发海洋资源迈进了一大步。这一系统研制有不少科技人员,尤其是中青年科技人员参加攻关。这次考察还有两名女科技工作者参加,也属罕见。

5、1994年09月13日 国际人口会议通过《行动纲领》

  1994年9月13日,历时9天的联合国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闭幕。经过与会代表的讨论和交换修改意见,会议通过了1994年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开罗文件,即《行动纲领》。  会议通过的《行动纲领》确定了未来20年世界人口发展的战略目标。它共有16章,分序言,原则,人口、持续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男女平等、公平和妇女权利,家庭及其作用、权利、组成和结构,人口增长和结构,人口分布、城市化和内部迁移、国际迁徙,人口、发展和教育,技术、研究与开发,国家行动,国际合作,与非政府组织的伙伴关系,会议的后续安排等。  《纲领》指出,随着国际和区域紧张关系的减少,随着人们日益认识到全球经济和环境的互相依赖关系,采取适当社会经济政策促进持续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调动人力和财政资源解决全球问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关于“可持续发展”,《纲领》的解释是,“有关所有经济活动的生产和消费能长期地持续下去,包括工业、能源、农业、林业、渔业、运输、旅游和基础设施,以便无害生态地最佳利用资源和最少产生废物”。  《纲领》认为,人类正面临巨大而迫切的挑战,人类所依赖的基本资源正在枯竭,环境污染正在加剧,导致这一情况的是人口数量的空前增长,普遍和长期的贫穷,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以及浪费的消费。  《纲领》说,到2015年,全球人口的低预测为72.7亿人,高预测为79.2亿。到2050年,全球人口的低预测为78亿,而高预测则为125亿。《行动纲领》的目标就是要使世界人口增长接近联合国的低预测数字。  《纲领》强调,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权利是有关人口和发展方案的基石。  《纲领》重申,发展权利是一项普遍的、不可分割的权利,也是基本人权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是发展的中心主体。  《纲领》要求增加人口与发展领域的国际财政援助,支持发展中国家完成人口方案。

6、1993年09月13日 巴以签署和平协议

希伯伦是约旦河西岸朱迪亚山区南部谷地的一座古老的巴勒斯坦城市,距耶路撒冷40公里,市区面积不到10平方公里,海拔930米。城内约有12万巴勒斯坦人和450多名犹太人,城中的易卜拉欣清真寺内有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供奉的先知亚伯拉罕及其子孙的墓地。这里曾先后居住过古代闪米特族的迦南人、犹太人、罗马人以及阿拉伯人。公元前19世纪,犹太人的祖先来到巴勒斯坦地区。公元前13世纪下半叶犹太人在此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史称以色列王国。公元7世纪中叶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希伯伦一直处于穆斯林统治之下。12世纪初至13世纪中叶,希伯伦曾遭受十字军铁蹄的蹂躏。   1923年至1948年,希伯伦成为巴勒斯坦委任统治地的一部分。1950年希伯伦并入约旦,成为约旦哈利勒省省会。1965年阿拉法特曾在这里组织巴勒斯坦游击队,进行反抗以色列入侵和占领的斗争。1967年“六日战争”,以色列占领了包括希伯伦在内的约旦河西岸大片巴勒斯坦土地,希伯伦成为以色列管辖的一部分。   1979年犹太人在市中心建起一个犹太移民定居点,使希伯伦成为约旦河西岸被占领土上唯一的市中心建有犹太移民定居点的巴勒斯坦城市。在希伯伦市,400多名犹太人生活在12万巴勒斯坦居民中间,双方关系一直紧张,1994年2月曾发生一犹太移民闯入易卜拉欣清真寺开枪打死打伤100多名巴勒斯坦人的严重流血事件。为了保护犹太定居者的安全,以色列在那里派驻了3个营的兵力。   根据1993年9月13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在华盛顿签署的关于巴勒斯坦自治安排的原则宣言,在巴勒斯坦自治的第二阶段,以军应从约旦河西岸的所有巴勒斯坦聚居区撤出并重新部署,把民政权力移交巴方;巴勒斯坦选举产生正式的自治权力机构。但是,以色列拒绝从希伯伦撤军,并以保护希伯伦犹太定居者安全为由要求对该市作出特殊安全安排,强调在过渡期内不拆除该市定居点,由以方负责全市安全。鉴于希伯伦的特殊情况,巴方同意以军在希伯伦暂时留驻部分军队,但条件是以方必须承认希伯伦是一座巴勒斯坦城市,并制订出分阶段撤军时间表,市内敏感区域的安全巡逻应由双方联合执行。   1995年9月28日,巴以签署了关于以“土地换和平”扩大巴勒斯坦自治范围的协议。根据协议,以色列应在1996年3月完成从希伯伦撤军的工作。但以色列以保护希伯伦市内犹太人定居者的安全为由,迟迟不肯撤军。1996年6月,以色列利库德集团上台后,巴以就希伯伦问题重开谈判。经过7个多月的艰苦谈判,巴以双方终于在1997年1月签署了希伯伦问题协议。根据协议,希伯伦市80%的地区由巴方控制,另外20%的地区由以方控制。1997年1月17日,以色列完成了该市80%地区的撤军工作。   长期以来,希伯伦市区的暴力冲突一直比较频繁。以方以保护市内犹太人的安全为由在希伯伦市内外部署约1000人的兵力。  巴以希伯伦问题协议   1997年1月15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拉法特在以色列与加沙地带边界的埃雷兹就《希伯伦重新部署议定书》和关于希伯伦问题之外有关问题的《备忘录》达成协议。1月17日,双方代表在耶路撒冷正式签署了协议及有关文件。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撤出希伯伦和安全安排以色列将在10天内从希伯伦的80%领土上撤军。以色列将保留对希伯伦的20%领土和犹太定居者的安全管理。希伯伦将有400名巴解组织警察。这些警察配备200支手枪和100支步枪。4支16人巴解快速反应部队将处理特别安全问题。配备步枪的快速反应部队需经共同批准后才能在毗邻犹太人定居点的地区采取行动。   以色列一巴解组织联合巡逻队将在自治区和希伯伦的一些地区,特别是俯瞰犹太人定居点的高地和周围地区巡逻。允许进入以色列管理的地区的联合部队将只处理涉及阿拉伯人的事件。   巴解组织将守卫在它掌管下的地区的犹太圣地。   巴解组织对以色列管理的地区的阿拉人期有民事管辖权。   二、对临时和平协议的相互承诺双方再次保证遵守巴解组织和以色列前政府签署的1995年临时协议。   以色列将从1997年3月开始分3个阶段撤离西岸农村地区。按照附在这项协议中的美国给内塔尼亚胡总理的一封信,撤至犹太人定居点和“某些指定的军事地点”的第3阶段撤军应在1998年年中前完成。   双方将在希伯伦撤军后两个月内开始举行最后地位问题的和平谈判。   巴解组织将完成对其宪章中规定摧毁以色列的条款的修改。   巴解组织承诺打击“恐怖”组织,没收非法武器,保持警察部队不超出和平协议规定的范围,把治理活动限于自治地区。

7、1993年09月13日 中东和平进程的里程碑,巴以签署和平协议
中东和平协定  1993年9月13日上午11时,巴勒斯坦以色列和平协议——巴勒斯坦有限自治原则宣言的签字仪式在白宫南草坪隆重举行,这是中东和平进程中划时代的里程碑。   11时15分,美国总统克林顿、巴解主席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理拉宾等走上主席台,会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克林顿总统首先讲话说,巴以签署和平协议是历史性的伟大事件。他表示继续支持巴以解决在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障碍。   11时40分,以色列外长佩雷斯和巴解组织执委会成员阿巴斯代表以色列和巴解组织在原则宣言上签字,中东和谈两主席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和俄罗斯外长科济列夫作为证人也在宣言上签字。签字后,克林顿总统分别与拉宾和阿拉法特握手,接着阿拉法特与拉宾握手。这是两位过去几十年相互视为仇敌的领导人首次握手。   出席签字仪式的还有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美国政要及各界代表等共约3000人。   附:签字人简介   亚西尔·阿拉法特于1929年8月4日生于耶路撒冷。1950年,进入开罗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并当选为巴勒斯坦学生联合会主席。1959年,阿拉法特筹建“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简称“法塔赫”),并出版《我们的巴勒斯坦》一书。1964年底他组建了“法塔赫”军事组织“暴风”突击队。1969年,阿拉法特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委会主席。1973年,他兼任巴勒斯坦革命武装力量总司令。1989年4月2日,他当选为巴勒斯坦国总统,1991年9月蝉联总统。1994年7月,他由突尼斯返回巴勒斯坦自治区主持自治领导机构工作。同年他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1996年1月,巴勒斯坦自治区举行首次大选,他当选为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   阿拉法特总统曾10多次访华。   伊扎克·拉宾1922年3月1日生于耶路撒冷。学生时代曾在美国迈阿密大学学习。18岁开始进入军界。1948年阿以战争期间任“哈雷尔”旅旅长。1949年作为以色列国防军代表团成员参加了阿以停火谈判。1950年任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部作战部长。1952年在英国坎伯利参谋学院进修。1954年至1956年任以色列总参谋部军训部长,并晋升为少将。1956年至1959年任北部军区司令。1960年至1964年任国防军副总参谋长。1964年至1968年任国防军总参谋长。1968年出任驻美国大使。1973年春回国投身于以色列工党活动。1974年1月当选为议员,同年6月当选为工党领袖,并出任总理。1984年至1990年任国防部长。1992年2月,拉宾再次当选为工党领袖,同年6月,工党在大选中获胜,拉宾再度出任政府总理。后遇刺身亡。 阿拉法特在会上发表讲话以色列人举行示威反对以沙米尔为总理的利库德右翼政府残酷镇压巴勒斯坦人共获和平奖亚西尔·阿拉法特以色列人与阿拉伯人一同参加马德里中东和会巴勒斯坦警察到达杰里科市约旦国王侯赛因和以色列总理拉宾在华盛顿会晤以色列总理拉宾遇刺身亡,群众对他表示怀念,也对巴以和平进程表示忧虑。强硬的内塔尼亚胡当选以色列总理,巴以和平之路发生转折。在耶路撒冷考古路上,200名犹太示威者阻止考古学家对古董穴的考察,并与以色列军警发生冲突。哈马斯组织策划的爆炸案,使和平进程雪上加霜。1998年12月23日巴以签署临时和平协议,但这项协议在12月20日遭到以色列中止执行。1999年竞选期间,内塔尼亚胡在“哭墙”前祈祷大选获胜。内塔尼亚胡坚决反对巴勒斯坦建国内塔尼亚胡黯然下台工党候选人巴拉克大选获胜,出任以色列总理。
8、1990年09月13日 中国最大海上油田投产

  我国第一个年产百万吨原油的海上油田——惠州21—1油田,于1990年9月13日正式投产出油。惠州21—1油田的投产,标志着我国南海东部的油田已进入勘探、开发和生产并进的新阶段。  惠州21—1油田位于香港东南方160公里处的海域,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南海东部石油公司同意大利阿吉普(海外)有限公司、美国雪佛龙海外石油有限公司、美国德士古石油玛茨莎皮(荷兰)B·V·公司组成的ACT集团合作开发。惠州21—1油田为深度2800米至3000米的砂岩油藏,油质好。投产后,到今年年底可产原油28万吨。高峰时每天可产原油4000吨,年生产能力可达100多万吨。

9、1989年09月13日 著名电影演员郑小秋去世

郑小秋

  1989年9月13日,我国早期著名电影演员、科教片导演郑小秋,因突发脑溢血,于9月13日深夜去世,终年79岁。  郑小秋原名郑鸿彬,5岁步入影坛,12岁在其父——著名电影艺术家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我国第一部长故事片《孤儿救祖记》中,成功地饰演了孤儿余璞,引起轰动,成为著名电影童星。30年代初,他与胡蝶搭挡,主演了《啼笑姻缘》、《姐妹花》等影片。作为我国早期电影演员,郑小秋经历了从无声片到有声片的过程,参加了近百部故事片的演出和导演工作,为我国电影事业作出了贡献。  解放后,郑小秋服从党的安排,投身科教片事业,导演了40多部影片,其中有《水土保持》、《保护耕牛》、《中国武术》、《写好毛笔字》等优秀科教片。

10、1988年09月13日 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经济专家座谈会

  1988年9月13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各民主党派负责人、无党派爱国人士民主协商会和在京经济专家座谈会,分别就《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征求意见。与会者对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继续深化改革,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11、1987年09月13日 邓小平会见哈默,表示中国改革开放的路子走对了。

  1987年9月13日,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在会见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阿曼德·哈默博士时说,中国最大的对外合作项目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的建成又一次表明,中国改革、开放的路子走对了。  邓小平强调,中国要发展,离开改革、开放是不可能的。今后我们要更加开放,还要加快改革的步子。  89岁的哈默博士已8次访问中国,并多次见到邓小平。两位老朋友今天再次见面,彼此热情握手、拥抱,祝贺中国同西方石油公司的合作取得了重大成果。  邓小平称赞哈默博士是个勇敢的人。邓小平说,同中国合作兴建像平朔安太堡煤矿这样大的项目,有些外国人还缺乏勇气。  哈默对邓小平说,8年前你在美国访问时同我谈到:“你以前曾帮助列宁发展工业,现在为什么不去帮助中国呢?”我当时答应了。现在我的承诺终于实现了。平朔安太堡煤矿的建成为外国企业家提供了一个样板:哈默能做到的,他们也应该能做到。  邓小平指出,平朔安太堡煤矿建成投产是双方合作取得的基本成功。要取得完全成功,就要保证合同兑现,解决好煤的销路问题。邓小平欢迎西方石油公司同中国扩大在煤炭方面的合作,并在石油及其他领域开展技术合作。  哈默说,我的公司同中国合作有很强的信心。我在对中国的频繁访问中亲眼看到,中国每年都在改变面貌,8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一倍。你们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取得了成功,这在将来的历史上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我认为中国的对外开放还是刚刚开始,今后会有更多的外国企业家来同你们合作。  邓小平说,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的。

12、1986年09月13日 中国女排荣获五连冠

第十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通过六场决赛,决出了前十二名名次。

在冠、亚军决赛中,中国队3∶1胜古巴队。在决定第三、四名的比赛中,秘鲁队3∶1胜民主德国队。在决定第五、六名的比赛中,巴西队3∶0胜苏联队。

在决定第七八名的比赛中,日本队3∶1胜南朝鲜队。在决定第九、十名的比赛中,意大利队3∶1胜美国队。在决定第十一、十二名的比赛中,捷克斯洛伐克队3∶1胜保加利亚队。

锦标赛组委会评选中国的杨锡兰为本届锦标赛最佳运动员,张蓉芳为最佳教练员,杨锡兰获得最佳二传奖,杨晓君获得最佳接球奖。

民主德国的阿尔特、古巴的拉-冈萨雷斯、秘鲁的德尼斯、苏联的奥古延科分别获得了发球奖、攻球奖、救球奖和拦网奖。秘鲁的塔伊特和民主德国的斯廷登曼获得了特别奖。

这是自1981年首获世界冠军以来第5次保持世界冠军的荣誉

获得第十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冠军的中国女子排球队的领队、教练和运动员名单:

领队杨希教练张蓉芳、郎平、江申生运动员队长杨锡兰(解放军)副队长梁艳(四川)郑美珠(福建)苏惠娟(河北)杨晓君(北京)殷勤(江苏)侯玉珠(福建)巫丹(四川)姜英(辽宁)刘玮(北京)李延军(解放军)胡小凤(湖北)

13、1985年09月13日 美国进行反卫星武器首次试验

  1985年9月13日,美国国防部宣布,美国空军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以一颗已报废了的科学卫星为靶子的反卫星武器试验。  这个反卫星武器的长度为30厘米,放置在一个运载火箭上,从一架在12000米高空飞行的F—15喷气战斗机上发射到太空,并击中了一颗美国在太平洋上空轨道运行的旧卫星。F—15战斗机是从加里福尼亚州爱德华兹空军基地起飞的。在飞近太空的边缘时发射了这个由56个小型定向火箭制导的反卫星武器。该武器由红外线探测器寻找目标,于9月13日美国东部时间下午4点42分击中目标,将旧卫星撞成数千块碎片。  这项试验是在苏联强烈抗议和美国国内很多人士激烈反对下进行的,它成为美国国内近期激烈争论的一个问题。  主张进行这次试验的人认为,苏联已有处于实战的可以击毁美国低轨道上卫星的反卫星武器系统,美国尚无这类武器。他们还认为,这次试验的成功将促使苏联认真对待日内瓦武器谈判,并在谈判中作出让步。国防部长温伯格称这次试验在发展有效的反卫星武器能力方面,前进了一大步。  反对进行这种试验的人则认为,情况将恰恰相反。这一试验将使苏联作出强硬反应,使美苏谈判更加复杂化,给未来的武器谈判达成协议更增加困难,从而引起一场新的武器竞赛。  对这次试验持批评态度的人还认为,这次试验不适时机,因为日内瓦武器谈判在即,美苏首脑会晤不久也将要举行,反卫星武器试验势必毒化谈判的气氛。

14、1984年09月13日 我国一名教师成功预报日本地震

  1984年9月13日,日本地震研究权威人士、九州大学教授真部先生收到我国山东省平原县农技中学一位教师给他的信。信中说,在9月份头两周,日本将发生里氏6级左右的地震。  9月14日,日本东京、京都一带果真发生了一场6.9级地震。当真部教授把这封中国一名普遍中学教师的来信向外界公布后,日本新闻界也“地震”了,全日本的新闻报刊都登载了这封信,英美通讯社将消息播向全世界。  这位被国外报纸誉为“地震科学家”的中学教师就是宋松。  宋松是在唐山大地震后开始探索地震奥秘的。地震造成的巨大损失,久久震撼着他的心,一种为人类解除地震灾害的责任心和义务感,促使他走上了业余研究地震之路:他决心通过观察云霞测报地震。八年来,他先后攻读了地质、气象学方面的几十种专著,长期坚持观察云霞,绘制了上万张云图,终于掌握了云霞与地震的对应规律。他先后向有关单位预报地震五十多次,对应率在70%左右。1984年9月3、4日,他根据观察到的地震云分析,经周密计算后,向真部教授作了预报,结果与预报情况完全吻合。如此全面、准确的预报,在观云测震的历史上是罕见的。真部教授真诚地表示,在研究地震云方面要向中国学习。

15、1982年09月13日 中共中央设立顾问委员会

  1982年9月13日,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邓小平当选为中顾委主任,薄一波、许世友、谭震林、李维汉当选副主任。  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根据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而设立。党章规定,中顾委是中央委员会政治上的助手和参谋,它在中央委员会领导下工作,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出建设,接受咨询;协助中央委员会调查处理某些重要问题;在党内外宣传党的重大方针、政策;承担中央委员会委托的其他任务。  党章又规定,中顾委委员必须具有40年以上的党龄,对党有过大贡献,在党内外有较高的声望。中顾委委员可以列席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其副主任可以列席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

16、1982年09月13日 好莱坞影星格蕾丝·凯利逝世

1982年9月13日 好莱坞影星格蕾丝-凯利去世

格蕾丝-凯利

在本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电影业先后推出不少优秀演员,他们精美绝伦的形象、出神入化的技艺至今为全世界的影迷们所津津乐道。然而,若论从银幕公主摇身变为第一夫人,恐怕格蕾丝-凯利要算绝无仅有。这位明星在事业如日中天之际,带着好莱坞耀眼的光芒走进了欧洲古老君主的家庭。作为电影演员,格蕾丝知道如何将优美与才华展现在摄影机前;作为亲王夫人,她更是融平淡和神秘于一体,走完了传奇般的人生之路。

1929年11月12日,格蕾丝-凯利出生于美国费城一个天主教徒家庭。父亲约翰-B-凯利历尽艰辛,终于跻身千百万富翁的行列。这个爱尔兰人的后裔酷爱体育,曾在1920年第7届奥运会上获得过男子双桨赛艇金牌。他和游泳好手玛格丽特结婚后,决心把子女都培养成为体坛冠军,为家族争气。可体质虚弱的格蕾丝是个腼腆内向的女孩,从小不爱运动,这使父亲颇为失望。多少年后,老凯利告诉记者:“如果当时有谁预言,在我4个孩子中,将来最有出息并为父母养老送终的是格蕾丝,那我无论如何也难以相信。”

格蕾丝7岁时,突然对体育运动产生了兴趣,她每到周末便投身到大海的惊涛骇浪中去,还常赴网球场挥拍锻炼。她上了修女院办的寄宿学校,在演出的节目中扮演过圣母玛丽亚。许多看过演出剧照的人都说,这个女孩将成为舞台新秀。11岁那年,她正式向家长提出,自己今后要当演员。翌年,她在伯父乔治-凯利编写的百老汇保留剧目《禁止饲养动物》中扮演重要角色,她那种全身心地投入和善于领会导演意图的本领在12岁的小演员中甚为罕见,当地报纸打出了醒目标题:约翰-B-凯利的女儿格蕾丝小姐经受了舞台照明灯的洗礼。

1947年,格蕾丝从享有盛名的史蒂文斯学校高中毕业。她拒绝嫁给一个官商的儿子,投考了纽约戏剧艺术专科学院,主考官在录取评语栏中写道:这个卓越的孩子会像鲜花一样盛开。

虽是第一次远离家乡来到大都市,但格蕾丝对纽约漂亮的时装和现代派的生活并无兴趣。晚上她总是一头钻进书本里,除了做学校的功课外,还阅读莎士比亚的作品,并注意形体练习,克服爱弯着腰走路和说话鼻音较重的习惯。为了经济上独立,她搬出了父亲出资订的巴比松女子旅馆。她打破传统观念,去作时装模特儿,每周收入400美元,这在1948年可算是一笔不小的款项。

格蕾丝初次登台成功在校园里引起不小的轰动,美籍加拿大导演雷蒙德-马西独具慧眼,他在百老汇排演斯特林堡的名作《父亲》时,从22名候选人中挑出格蕾丝担当主角,结果一炮走红。1949年1月16日的《纽约时报》称赞格蕾丝的表演“充满魅力而又真实可信”。几个月后,她在《待续》中的第二次出色表演引起好莱坞制片商的兴趣,不过此刻她正准备在电视上一试身手。从1950-1951年,格蕾丝一口气在数十部电视片里出现。后来她说:“回想起那段紧张的经历真像是从悬崖边上走过来的。”

1950年,格蕾丝拍了第一部影片《14小时》,次年8月她从戏剧艺术专科学院毕业,在好莱坞加盟《正午》剧组,得到与加里-库珀等当时最优秀的演员、编剧、导演合作的机会。其后她被评为本年度美国10名最有前途的女演员之一,接着著名电影导演约翰-福特请她前往非洲,在影片《摩甘波》里扮演嫁给一名工程师,却又陷入三角恋爱的年轻英国贵妇人。该片领衔主演的是埃瓦-加德纳,但若没有格蕾丝的精彩对手戏,福特的杰作是不会获得当年奥斯卡奖提名的。

1954年,格蕾丝在参加《后窗》的拍摄时,认识了英国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科克。这个善于用幽默手法制造悬念的大师评价她时说过三句话:格蕾丝是不需要化妆的演员;她使胶片变得辉煌夺目;在她冰一般的外表下蕴藏着火一样的激情。

希区科克的话很快得到了验证,格蕾丝在《乡下姑娘》中出演相貌平平的农妇,但该角色轰动了好莱坞。1955年3月31日,26岁的格蕾丝含泪接过第27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金像奖。

过了两个月,她与喜剧天才格兰特合作,在希区科克的《捉贼记》中出任主角。该片到摩纳哥拍摄完毕不久,格蕾丝的生活发生了重大转折。法国《巴黎竞赛画报》记者把她介绍与摩纳哥亲王兰尼埃三世相见。在此之前,格蕾丝有过几次不成功的恋爱史,身后的追求者更不计其数,但在这次她和亲王见面的瞬间,心灵却受到强烈的震动,对极富魅力的亲王留下深刻的印象。拍摄了11部好莱坞电影的女神很快接受了兰尼埃亲王的求婚,并决心将与西纳特拉合演的《上流社会》作为息影前的绝唱。

格蕾丝为好莱坞做的最后一件事是担任第2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的颁奖者。1956年4月6日,《宪章》号邮轮缓缓驶离美国港口,无数影迷为他们心目中的偶像送行。两周后格蕾丝正式成为摩纳哥亲王夫人。《天鹅》是她婚后惟一一次复出,为此她还根据剧情专门练习过剑术。

1957年1月23日,卡罗琳娜诞生了。漂亮的女婴为亲王幸福家庭注入了新的气氛。1958年儿子阿尔贝的到来更给整个公国带来莫大的欢乐,因为早在1919年法国就同摩纳哥签订过条约,一旦国家元首逝世而无后裔,摩将并入法国。现在王位有了法定继承入,格蕾丝和丈夫都感到极其欣慰。

作为第一夫人,格蕾丝面临许多社会事务,数不清的仪式、典礼等待着她去主持。她给艺术表演优胜者发奖,给网球比赛冠军援助,但她也从不忘家庭主妇的责任,1960年与戴高乐夫妇会见时,她是手牵卡罗琳娜,怀抱阿尔贝去的。摩纳哥公民们都很喜欢王后的使节气质和她在公开场合总是面带微笑的形象。

1982年9月13日,一辆汽车在王宫通向皇家别墅的盘山路上突然跌进沟壑,人们从报废的车厢里拉出二公主斯特凡妮,她居然奇迹般地安然无恙,而亲自驾车的格蕾丝却陷入昏迷之中。抢救工作持续到第二天,她终于未能再睁开眼睛,她为自己不平凡的经历留下了悲剧式的结昆。不少人认为她的意外车祸和玛丽莲-梦露之死一样,将是一个永恒的难解之谜。

电影《上流社会》剧照

格蕾丝-凯利

充满青春活力的格蕾丝-凯利

穿东方服装的格蕾丝-凯利

17、1979年09月13日 “文化大革命”中成立的革命委员会改为人民政府

  1979年9月13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决议,将“文化大革命”中成立的革命委员会改为人民政府。同时决定各省、市、自治区可在1979年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恢复这一在“文化大革命”中一度被取消的权力机构。

18、1975年09月13日 香港男歌星何润东

英文名:Peter Ho   绰 号:皮蛋何   生 日:1975年9月13日   出生地:美国(加州)   国籍:美国  身 高:1.84米   体 重:70kg   血 型:O型   星 座:处女座   生 肖:兔   宗 教:基督教   学 历:ONTARIO COLLEGE OF ART & DESIGN  家庭状况:父母、两个姐姐   排 行:老三   嗜 好:摄影、篮球、绘画、看电影、看漫画   专 长:摄影、绘画、打篮球、设计   语言能力:中文、广东话、英文、日语(学习中)  喜欢的动物:狗   喜欢的颜色:蓝色、白色   最喜欢的的食物:牛排、鸡肉、小笼包   喜欢的艺人:张学友,陶喆  影响最深的人:家人   最想做的事:跟心仪的人在埃及金字塔看星星、吃烛光晚餐   最喜欢的的运动:打篮球   最喜欢的数字:2   最喜欢的季节:夏季   最喜欢的国家/地区:台湾   最喜欢的电影类型:科幻片、文艺爱情   最喜欢的音乐类型:Soft rock  最喜欢自己身体哪部分:眼睛  最喜欢的穿着打扮:轻松   最喜欢的异性类型:孝顺、不八卦 、有一手好厨艺  最大的心愿:成为国家地理杂志的一名摄影师,背着相机到处流浪

19、1973年09月13日 国民党要员孙科病逝于台北

1973年9月13日 国民党要员孙科病逝于台北

1970年10月7日,台湾“考试院长”孙科夫妇共度80寿辰

孙科,1891年生,广州香山(今中山)人,字哲生,孙中山之子。早年留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毕业。1917年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秘书、参议院议长秘书。1921年任广州市市长。

1925年后,孙科曾任国民政府委员、常务委员、广东代理省长、青年部部长、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政治委员会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

1927年7月宁汉合流后,孙科历任南京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委员、中央执行委员、国民政府委员、国民政府建设部部长、财政部部长、铁道部部长,“考试院”副院长。1931年曾与李宗仁等合作反对蒋介石。1948年11月任行政院院长。

1949年2月孙科将行政院迁往广州,反对代总统李宗仁与中共和平谈判。同年3月辞职去法国,1952年移居美国。1964年到台湾,先后任“总统府”资政,“考试院”院长。

孙科和他的姐妹们

20、1973年09月13日 意大利著名足球运动员法比奥·卡纳瓦罗

卡纳瓦罗与金球

英文名:Fabio Cannavaro 卡纳瓦罗与金球  国籍:意大利  出生地:那不勒斯  生日:1973年9月13日  身高:1.75米  体重:75公斤  位置:中卫  现效力俱乐部:尤文图斯  曾效力俱乐部:那不勒斯、帕尔马、国际米兰、皇家马德里  代表国家队出场:127场

21、1972年09月13日 香港知名女艺人陈慧琳

中文名:陈慧琳  英文名:Kelly Chen   出生日期:1972年9月13日   出生地点:香港   祖籍:上海  星座:处女座   身高:172.8cm香港传递08奥运火炬  血型:O   生肖: 鼠  爱好: 阅读、唱歌、设计   志愿: 艺人   家庭状况: 父母、一姐、一弟、夫(刘建浩Alex)、儿子(刘升Chace)  能操语言: 国语、粤语、英语、日语(少许)  教育程度: 大学  中学学校: 香港 玫瑰岗学校   大学学校: 纽约 Parson School of Design  喜爱歌手 (本地):林忆莲、陈百强    喜爱演员 (本地): 张曼玉   喜爱电影 (本地): 秋天的童话   喜欢衣服品牌 : Dolce & Gabanna、YSL、Miu Miu、 Christine Dior   喜爱食物: 公仔面   喜爱颜色: 粉红色、红色   喜爱运动: 跳舞   喜爱城市: 纽约、上海等  最爱的地方: 阳光与海滩的地方   讨厌的地方: 没有厕所的地方   希望到的地方: 西班牙、非洲、加勒比海、东欧   难忘经历: 内地探访儿童

22、1971年09月13日 林彪外逃在蒙古温都尔汗坠机身亡

暴尸在荒野的林彪

林彪携妻叶群、子林立果乘空军256号专机出逃,机毁人亡于蒙古人民共和国温都尔汗附近

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叛国出逃,坠机身亡。9月12日晚,林彪之女林立衡报告叶群、林立果要带林彪乘飞机出逃。13日零时,林彪、叶群、林立果、刘沛丰不顾警卫部队的阻拦,乘红旗轿车急速由北戴河逃往山海关机场,途中开枪打伤跟随多年、不愿出逃的警卫秘书。警卫部队立即派车追赶。林彪等人逃至机场,在机场奉命关闭、乘务人员未到齐的情况下,于零时32分强行起飞。周恩来接到报告后,立即向毛泽东报告。毛泽东、周恩来断然发出全国禁空令:没有毛泽东、周恩来、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的联合命令,任何飞机都不准起飞。不久,雷达发现256号飞机向蒙古方向飞行。吴法宪请示汪东兴是否拦截,汪东兴请示毛泽东,毛泽东说:“天要下雨,娘要改嫁,都是没有办法的事,让他去吧!”9月13日凌晨3时,林彪乘坐的256号飞机在蒙古温都尔汗附近肯特省贝尔赫矿区南10公里处强行着陆坠毁,林彪、叶群、林立果、刘沛丰及机上乘坐的其他人员共9人全部葬生。同日3时多,林彪集团成员周宇驰、于新野、李伟信乘直升飞机从北京沙河机场向蒙古方向逃跑。周恩来等人下令派战斗机拦截,后直升飞机驾驶员陈修文发觉被骗,驾机飞回。周恩来又下令迫降。驾驶员陈修文与周宇驰搏斗牺牲。周宇驰、于新野开枪自杀,李伟信和另一驾驶员陈士印被捕。9月13日凌晨3时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在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会议,通报了林彪乘飞机出逃的情况,说明作了应付万一的准备。周恩来指出:犯路线错误的头子没有一个好下场。并提醒到会者:飞机消失了,可能是真的坠毁了,也可能是耍阴谋,要注意他万一得逞后,在国外发表声明之类的东西。当日周恩来亲自给各大军区和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负责人打电话说:“庐山会议上第一个讲话的那个人,带着老婆、儿子叛国逃跑了!部队立即进入一级战备,以应付一切可能发生的情况。”9月14日中午12时,中国驻蒙古使馆发回电话,报告了三叉戟飞机坠毁,人员全部死亡的消息。当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向全军下发紧急战备指示,要求各军区立即做好应付敌人进攻的准备。9月1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林彪叛国出逃的通知》。《通知》说:“林彪于1971年9月13日仓惶出逃,狼狈投敌,叛党叛国,自取灭亡。”《通知》指出林彪叛党叛国,是林彪这个资产阶级个人野心家、阴谋家的总暴露、总破产。《通知》说:我们党是从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中成长壮大起来的。早在土地革命初期,林彪对中国革命前途悲观失望。“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他提出‘带枪的路线’等反毛泽东思想的反党乱军的主张。”“中央号召全党同志首先是高级干部同林彪划清界限。中央对于坚决同林彪划清界限的同志,不论他过去是否受过林彪的影响,是否犯过错误,都是同样爱护而不会轻易怀疑的。”9月24日,林彪的主要支持者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因“不向中央作任何揭发、交待,而且活动频繁,毁灭罪证”,被下令离职反省,交待问题。长时间由林彪党羽把持的军委办事组于10月3日被撤销。叶剑英受命主持新成立的军委办公会议,负责军委日常工作。同日,负责审查林彪、陈伯达集团的中央专案组,由周恩来牵头成立。

林彪的座机——256号三叉戟飞机残骸

在处理决定中国命运的“九一三”事件中,中国总理周恩来沉着机警果断的作风受到世人赞誉。

当时公布的1971年9月8日林彪亲笔书写的实施武装政变的手令

1971年8月中旬至9月12日,毛泽东到南方巡视。沿途与各省和各大军区领导谈话,指名批评了林彪集团主要成员陈伯达、黄永胜等人,暗示要解决林彪集团的问题。图为毛泽东谈话的记录稿

23、1971年09月13日 林彪叛国出逃,坠机身亡。
暴尸在荒野的林彪  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叛国出逃,坠机身亡。   9月12日晚,林彪之女林立衡报告叶群、林立果要带林彪乘飞机出逃。13日零时,林彪、叶群、林立果、刘沛丰不顾警卫部队的阻拦,乘红旗轿车急速由北戴河逃往山海关机场,途中开枪打伤跟随多年、不愿出逃的警卫秘书。警卫部队立即派车追赶。林彪等人逃至机场,在机场奉命关闭、乘务人员未到齐的情况下,于零时32分强行起飞。  周恩来接到报告后,立即向毛泽东报告。   毛泽东、周恩来断然发出全国禁空令:没有毛泽东、周恩来、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的联合命令,任何飞机都不准起飞。   不久,雷达发现256号飞机向蒙古方向飞行。吴法宪请示汪东兴是否拦截,汪东兴请示毛泽东,毛泽东说:“天要下雨,娘要改嫁,都是没有办法的事,让他去吧!”    9月13日凌晨3时,林彪乘坐的256号飞机在蒙古温都尔汗附近肯特省贝尔赫矿区南10公里处强行着陆坠毁,林彪、叶群、林立果、刘沛丰及机上乘坐的其他人员共9人全部葬生。   同日3时多,林彪集团成员周宇驰、于新野、李伟信乘直升飞机从北京沙河机场向蒙古方向逃跑。周恩来等人下令派战斗机拦截,后直升飞机驾驶员陈修文发觉被骗,驾机飞回。周恩来又下令迫降。驾驶员陈修文与周宇驰搏斗牺牲。周宇驰、于新野开枪自杀,李伟信和另一驾驶员陈士印被捕。    9月13日凌晨3时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在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会议,通报了林彪乘飞机出逃的情况,说明作了应付万一的准备。周恩来指出:犯路线错误的头子没有一个好下场。并提醒到会者:飞机消失了,可能是真的坠毁了,也可能是耍阴谋,要注意他万一得逞后,在国外发表声明之类的东西。当日周恩来亲自给各大军区和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负责人打电话说:“庐山会议上第一个讲话的那个人,带着老婆、儿子叛国逃跑了!部队立即进入一级战备,以应付一切可能发生的情况。”    9月14日中午12时,中国驻蒙古使馆发回电话,报告了三叉戟飞机坠毁,人员全部死亡的消息。当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向全军下发紧急战备指示,要求各军区立即做好应付敌人进攻的准备。    9月1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林彪叛国出逃的通知》。《通知》说:“林彪于1971年9月13日仓惶出逃,狼狈投敌,叛党叛国,自取灭亡。”《通知》指出林彪叛党叛国,是林彪这个资产阶级个人野心家、阴谋家的总暴露、总破产。《通知》说:我们党是从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中成长壮大起来的。早在土地革命初期,林彪对中国革命前途悲观失望。“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他提出‘带枪的路线’等反毛泽东思想的反党乱军的主张。”“中央号召全党同志首先是高级干部同林彪划清界限。中央对于坚决同林彪划清界限的同志,不论他过去是否受过林彪的影响,是否犯过错误,都是同样爱护而不会轻易怀疑的。”    9月24日,林彪的主要支持者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因“不向中央作任何揭发、交待,而且活动频繁,毁灭罪证”,被下令离职反省,交待问题。长时间由林彪党羽把持的军委办事组于10月3日被撤销。叶剑英受命主持新成立的军委办公会议,负责军委日常工作。同日,负责审查林彪、陈伯达集团的中央专案组,由周恩来牵头成立。 林彪的座机——256号三叉戟飞机残骸在处理决定中国命运的“九一三”事件中,中国总理周恩来沉着机警果断的作风受到世人赞誉。
24、1968年09月13日 苏联从捷克撤军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晚9点40分,伴随着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大炮发出的一声怒吼,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掌握的政权——苏维埃政府诞生了!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民群众推翻了沙俄的统治,获得政权,随即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在随后的几年里,由托洛茨基指挥的红军通过残酷的内战击败了白军和协约国的干涉。1921年3月,苏维埃政权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并且首先从解决农民问题入手,变余粮无偿征集为市场买卖。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了苏联。1924年1月21日,苏联的缔造者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逝世。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获得政权。他通过残酷的手段清洗了所有的政治对手,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同时以肃反的方式对苏联共产党、国家和军队的领导人展开了“大清洗”。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并废止1921年签订的英苏贸易协定。英国的张伯伦发起六国外长会议,提出要“和共产国际做斗争”。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共产党对苏联的的经济生产方式进行了大改造,成功地把苏联改造成了一个工业和军事强国。  1932年,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建设1500个大型工业企业,开始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一大批新兴的工业部门出现,苏联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建成4500个大型工业企业,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工业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1938年开始第三个五年计划,继续加强国民经济基础,在亚洲兴建大批新型工厂,实行备战。  1939年,苏联与纳粹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双方结成貌合神离的同盟,同时秘密划分了双方在波兰、波罗的海国家、芬兰和罗马尼亚的势力范围。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苏联加紧备战。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德国军队突袭苏联。一星期内,苏军损失兵力100万人以上,西部工业区全部丢失。   经过浴血奋战,苏联红军和盟军在1945年攻占了纳粹德国全境,赢得了第二次世前苏联使用的货币——卢布界大战。1945年5月1日,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终于迎来了最后的胜利。   苏红旗插上了德国国会大厦的顶端。德军在苏德战场上共损失兵力1000万,占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总伤亡人数的73%,苏联以2000万人的牺牲为代价,捍卫了正义,捍卫了和平。 苏联就无愧于一个大国的称谓!  二战后,赫鲁晓夫与其他社会主义盟国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同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约(简称北约)相抗衡。在20世纪中叶的万里晴空之下,美国和苏联共同主导了世界几十年的走向。  1957年,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闯入了太空,它的身上镌刻着“苏联”的字样。  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东方号飞船,人类第一次进入太空。  1953年斯大林逝世。苏联共产党高层领导人之间进行了几年的政治斗争。最后赫鲁晓夫掌握了政权。他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的秘密报告批判了斯大林及其个人崇拜的严重后果,苏联的政治斗争从此向更加人道的方式转变。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从1959年开始,苏联共产党与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一系列的辩论和争吵。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获得政权。“文化大革命”期间,中苏关系处于低谷,只存在名义上的外交关系,并发生过诸如珍宝岛事件和铁列克提事件的边境冲突。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1969年,与中国就珍宝岛问题发生武装冲突。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 。这两次行动都遭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一系列改革政策,在此政策的直接影响下,发生了东欧剧变,发生了8.19事件,苏联国家解体的形势已无法逆转,1991年12月25日晚19时25分,戈尔巴乔夫在电视讲话中宣布辞职,19时32分,在克林姆林宫上空飘扬了69个春秋的苏联国旗落下了,一个超强大国——苏联从此成为历史。

25、1959年09月13日 第一届在北京举行

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入场式中华全国首届运动会于1959年9月13日至10月3日在北京举行。参赛的有各省市、自治区、中国人民解放军等30个单位10658人。比赛项目36项,表演项目6项。有7人4次打破世界纪录,664人884次打破106项全国纪录。大会向建国10年来打破世界纪录和获得世界冠军的40多名运动员颁发了体育荣誉将章。

26、1958年09月13日 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文艺创作座谈会

  1958年9月13日至2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文艺创作座谈会。会议提出“创作和批评都必须发动群众,依靠全党全民办文艺。”与会者表示要象生产1070万吨钢一样,在文学、电影、戏剧、音乐、美术、理论研究等方面都争取“大跃进”,放“卫星”。10月,全国文化行政会议又脱离实际地提出群众文化活动要做到:人人能读书,人人能写诗,人人看电影,人人能唱歌,人人能画画,人人能舞蹈,人人能表演,人人能创作。

27、1943年09月13日 墨索里尼死里逃生

1943年9月13日,希特勒派党卫军头目科尔兹 内用小型怪鸟式飞机将墨索里尼劫出关押处

墨索里尼被监禁的消息传到柏林后,希特勒在元首大本英“狼穴”召见了特种部队弗里登突击队长弗托.斯科尔兹内上尉。

希特勒对斯科尔兹内说:“我们的盟友、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前不久被迫辞职,看样子已被监禁起来了,其后任好像是巴多利奥元帅。墨即将被引渡给盟军,我们不能抛弃这位旧友,想营救他。”他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斯科尔兹内。

他稍停了一会,又接着说:“准备把你调往空军,执行营救墨索里尼的任务,除你外,知道这件事的只有5个人。你可以用你喜欢的办法营救他。有关细节,请听从空降部队司令施托尔腾的指示,问题是不知墨索里尼现在何处。祝你成功!”

斯科尔兹内受命营救墨索里尼后,于7月26日乘飞机来到罗马。两三天后,由第七空降团一营挑选的60人的特种部队及10名谍报专家也从弗里登赶来,组成了一支营救部队。

问题是,墨索里尼在哪里?

探听墨索里尼的行踪是很困难的。连权势极大的党卫军头子希姆莱都感到头痛,叹息说:“只能去算卦了。”在毫无线索的情况下搜索了三周之后,斯科尔兹内搞到下一份情报。

在面临加埃塔湾的一座小镇上有一个水果贩子。据说,在其大主顾家里住着一位女佣人,她同在蓬察岛上执行任务的一个警察订了婚,他们近两三周没有约会了。斯科尔兹内从这一情况推测,这个警察在蓬察岛上可能担当重要政治犯的警卫。几天后,一位年轻海军军官透露,墨索里尼是由柏赛福纳号猎潜艇送走的。这使上述的判断得到了证实。

他立即将这个情报报告了希特勒大本营。希特勒立即命令:“用德国军舰抢回墨索里尼。”事出意外,第二天获悉墨索里尼又被从蓬察岛带到别的地方去了,营救计划半途而废。

斯科尔兹内失去了目标,他返回罗马,四处探听墨索里尼的下落。有一天,斯科尔兹内的通信班偶尔侦收到意大利内务部的无线电报。说:“大萨索山一带的警卫措施已经完成,库那里发。”仅凭一句话,弄不清是什么意思。但斯科尔兹内对发报人的名字产生了疑问:库耶里是位将军,他负责警卫墨索里尼。

斯科尔兹内把注意力转到了位于罗马东北120公里的亚平宁山脉的顶峰--大萨索山,在这座山的半山腰,海拔2000米处,战前修建了一座冬季体育中心。中央有一座饭店,名叫康包-因培拉特莱。如果说墨索里尼被监禁在这座山上的某个地方,那只能是这座饭店。

饭店坐落在一个不大的台地上,四周是覆盖着白雪的岩石,后面有一小块杂草丛生的三角地。这和饭店附近有一个射击场的情报是相符的。斯科尔兹内的脑际浮现出用滑翔机营救的构思,这块空地也可作为理想的着落地点。结束了地形侦察,斯科尔兹内调转机头朝基地飞去,临近海岸上空时发现从撒丁岛方面飞来了像是美国飞机的盟军战斗机编队,后面紧接着是轰炸机编队分几批向这里飞来。斯科尔兹内仓惶逃回了基地。

寄袭大萨索山

奇袭大萨索山定于9月12日。下午将近2点,拖曳机的螺旋徐徐转动,滑翔机一架架凌空而起。和斯科尔兹内同坐三号机的意大利苏莱蒂将军是应斯科尔兹内“请你说服墨索里尼卫兵”的强行请求而来的。不大一会,阿奎拉山谷呈现在眼下,目的地快到了。斯科尔兹内看不到一、二号机,决定三号机第一个着陆。他让队员们戴上头盔,使滑翔机与拖曳机脱钩。滑翔机缓缓地画着圆圈,开始向下降落。斯科尔兹内与驾驶员马亚中尉一起开始寻找在侦察飞行中确认过的三角形空地。这块空地实在大小,靠近悬崖,满地石砾。然而,现在已无法返回,又找不到其他着陆地点。

下午2时30分,中尉猛地把机头向右一调,尽量冲着饭店附近急速下降,瞬间,飞机碰到地面,在石块上摇摇晃晃地滑行,中尉打开减速伞开关(从机体的尾部打开一个降落伞,利用空气的阻力来减速的装置)。薄薄的机舱底板弄破了,帆布撕裂了,机头向上一翘,飞机往后退了几步,在离饭店40米的地方停下来。

由于一、二号机没降落,他们必须找掩护地发动突击。几个士兵抱着冲锋枪冲出机舱,斯科尔兹内和苏莱蒂将军紧跟在他们后面。在饭店附近一小块高地上站着一位意大利卫兵,脸上露出惊恐的神色,他可能是由于听到了身穿意大利军官服的苏莱蒂将军“不要开枪”的喊话,没有开枪。斯科尔兹内经过他面前走进饭店。由于事情太突然,卫兵手足无措,轻易地举起了双手。

袭击队员们踢开饭店的大门,闯了进去。到此时为止仍一枪未发。靠近门口的一间屋里,一个意大利士兵正面对无线电台工作着,斯科尔兹内看到以后,一脚踢翻了士兵的座椅,用枪托捣坏了电台,这时斯科尔兹内看到室外有个阳台,便踩着一个部下的肩膀跳了出去,发现墨索里尼从对面的窗口露出面孔。他用德语喊道:“快从窗子里跳出来!”这时,后继的队员成群结队拥进饭店,开始同卫兵交火。袭击队又在饭店的一角架起了机枪,并冲散了从下面上来的援兵。卫兵的抵抗不大一会儿就结束了,因为他们没有战斗意志。

斯科尔兹内跑步登上附近的台阶,在跳舞场遇上了由两个年轻意大利军官看护的墨索里尼。这时,施贝尔特中尉跑了进来。窗外,两个德国兵沿着避雷针爬了上来。意大利军官大概判断无法取胜,随即举手缴械了。斯科尔兹内指示施贝尔特中尉保护墨索里尼,他向山坡上一看,发现四号机的拉道尔正同部下一起朝饭店赶来。五号机也降落了。士兵们出了舱门就朝饭店跑来。从第一架飞机着陆到五号机着陆仅仅过了4分钟的时间。接着,六、七号机也着陆了。八号机刚要着陆,一阵大风吹来,使机身垂直下降,撞到地面上。队员似乎负了重伤,一个都没走出来。九、十号机同起飞后不久迷失的一、二号机也一起着陆了。

斯科尔兹内先寻找卫队队长,一个秃顶大胡子上校听到喊声走了出来。斯科尔兹内告诉队长已救出墨索里尼,占领了建筑物,要他立即投降,并给他1分钟考虑时间。畏畏缩缩的上校思考了片刻,两手拿着红葡萄酒走过来,表示投降。随着上校“为胜利者干杯”的声音,两人举起了酒杯。在外面,意大利士兵摇起了白床单,以示投降。

斯科尔兹内回到墨索里尼所在的房间,见到了穿着肥大的蓝灰色西装、胡子老长的可怜元首。斯科尔兹内立正站着,对墨索里尼说:“元首阁下,希特勒元首命令我营救您,您自由了。”墨索里尼感动得紧紧抱住斯科尔兹内说:“盟友希特勒没有抛弃我。”他的声音哽咽住,再也讲不出话来。

斯科尔兹内告辞了墨索里尼,开始解除意军的武装。意军里面有警卫墨索里尼的负责人库耶里将军,这天他是偶然到大萨索山来的。墨索里尼倒是救出来了,但下一步如何逃出去?由于同罗马无法进行通讯联络,搞不清阿奎拉机场是否已经占领,因而决定飞往普拉克-德马雷基地。预定用于营救的汉莎轻型飞机在台地上降落滑行时,起落架受损而不能起飞。于是决定调用在空中盘旋的盖拉赫上尉驾驶的“费塞勒怪鸟式”飞机。斯科尔兹内命令上尉降落,上尉克服了地形复杂的困难,巧妙地落在地面上。

但是飞行老手盖拉赫上尉听说体重达90公斤的斯科尔兹内想与同等重量的墨索里尼一起乘坐他的飞机,立即表示:“一架飞机上搭载重量共计180公斤。从布满石块的台地上起飞,这意味着要共同丧生。”坚决不同意他的要求。斯科尔兹内请求说:“如果失败;我负全部责任。”终于说服了上尉。12名士兵聚集在小小的机身周围,用力抓紧机翼,盖拉赫上尉启动引擎,慢慢加速,士兵们叉开两脚用力踩着地面,顶着风压控制着机身。

2时50分,盖拉赫上尉发出起飞信号,12名士兵一齐松开手。机身开始滑动,在坎坷不平的石砾地面上摇来晃去,怎么也没有升力。斯科尔兹内拼命地抓住横梁,墨索里尼吓得脸色煞白。飞机碰到了一块石头上,剧烈地摇晃,一只轮子被扭歪了。突然眼前出现了山谷,这时,墨索里尼闭起双眼,而上尉已经冷静下来。飞机飘浮在空中,紧贴山涧向下滑,不大一会儿,飞机有了升力,机头成上升姿势。起飞终于成功了。这完全是一次冒险行动。

怪乌式飞机低速慢飞回到普拉特克-德-马雷基地时,己快到下午4点钟了。墨索里尼和斯科尔兹内在这里换乘德国的一架亨克尔HE-111轰炸机,向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飞去。

当晚,他们住进了帝国饭店。墨索里尼累垮了,很快就上床休息了。元首希特勒、党卫军司令希姆莱、戈林元帅、凯特尔元帅相继打来电话向斯科尔兹内祝贺。

翌日,即13日,墨索里尼飞往慕尼黑,见到了已逃出意大利的妻子拉凯莱和两个孩子。9月14日他在腊斯登堡同希特勒重逢。希特勒格外高兴。

斯科尔兹内由于这一功劳,被希特勒授予骑士十字勋章,并晋升为少校。

墨索里尼被救出来了,但因巴多利奥政权已向盟军投降,估计罗马不久将要由盟军接管。墨索里尼便于9月17日宣布就任打着法西斯旗帜建立在罗马以北500公里的撒罗湖畔的“社会主义共和国”总理。

28、1932年09月13日 日本向我国东北武装移民

日本拓务省派出的开拓团踏上中国土地

1932年9月13日,关东军制定满洲移民要纲。早在“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已在中国东北进行过多次农业移民试验,但规模较小。“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强力掀起了向中国东北大规模武装移民的高潮。

这年6月,日本拓务省制定了移民计划,并由日本临时议会通过了500名满洲移民费预算。9月13日,关工军特务部制定了《关于满洲移民要纲案》,强调武装移民在军事、政治方面的目的为:“在满洲国内扶植日本的现实的势力,以期日满两国国防的充实、满洲国治安的维持以及在日本民族的指导下取得远东文化的发展。”它将以往推行的普通的移民形式改变为特别的农业移民即屯田兵制移民形式。这些移民从在籍军人中招募,按军队形式编组,发给武器,实行边耕边战。

日本武装移民在我东北建立起“开拓村”

29、1923年09月13日 苏联卫国英雄卓娅诞辰

卓娅

  在苏联的伟大的反法西斯卫国战争中,涌现出很多卫国英雄,在众多的英雄人物中,有一位竟是一个18岁的女孩,她的名字叫卓娅。  卓娅生于1923年9月13日,从她生下那天起,就生活在列宁、斯大林所领导的社会主义苏联的阳光下,她健康而又幸福地成长起来了。在列宁的伟大思想哺育下,她从小就懂得一个人应该怎样活着才有意义,应该爱什么恨什么。她16岁的那一年,就光荣地被批准加入苏联共青团。1941年卓娅从10年制学校毕业了。就在举行毕业晚会的第二天,德国法西斯突然侵入苏联。  卓娅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立即投入战斗。她被派到敌人后方进行游击活动。  1941年11月,在一次执行任务中,她不幸被俘了。  敌人开始审讯她。敌人问她叫什么名字,她说叫“丹娘”。“丹娘”是十月革命时期著名的女英雄的名字,敌人当然知道。敌人问她游击队在哪里?有多少人……问来问去,所得到的回答是“我不知道”,“我不告诉你”,“我不说”。敌人本以为这个女孩子是容易对付的。谁知道却格外坚强。敌人被激怒了,四个敌人轮流用鞭子抽打她。卓娅心里想,在敌人面前决不能示弱,不论敌人怎么打,决不吭一声。敌人的鞭子在空中挥舞,像雨点般似地落在卓娅的身上、头上、脸上、手上鲜血直流,但她没叫一声痛,昂着头,怒视着敌人。  敌人对卓娅毫无办法,决定将她绞死。当敌人把她带到绞刑架前,将绞索套到她的脖子上的时候,她高声呼喊说:“你们现在绞死我,可我不是一个人。我们是两万万人,会有人替我报仇的。胜利必将是属于我们的!”  卓娅被绞死了,她只活了18岁,但是,她的名字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苏联卫国战争胜利后,苏联政府追认卓娅为“苏联英雄”。

30、1922年09月13日 中国共产党第一份机关报出版发行

1922年9月13日 中国共产党第一份机关报出版发行

第一份由中国共产党人创刊的机关报《向导》在上海出版发行。

1922年9月13日,第一份由中国共产党人创刊的机关报《向导》在上海出版发行。主编蔡和森、陈独秀领导刊物的出版,并题写刊名。

发刊词说:“现在最大多数中国人民所要的是什么?我们敢说是要统一与和平。”“为了和平要统一而推倒为和平统一障碍的军阀,乃是中国最大多数人的真正民意。现代民主政治,若不建设在最大多数人的真正民意之上,是没有不崩坏的。”因此,“我们中华民族为被压迫的民族自卫计,势不得不起来反抗国际帝国主义的侵略,努力把中国造成一个完全的真正独立的国家”。

该刊主要刊载政论性文章,集中力量宣传中共二大提出的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的民主革命纲领,宣传建立各个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的主张。设有《中国一周》、《世界一周》、《通信》、《读者之声》、《什么话》等专栏。该刊在上海、北京、广州、武汉等地编印发行。在中国内地许多大中城市及香港、巴黎、东京等地设有30多个分销处。发行数由开始的3000份激增至4万份,最高达10万份。

31、1922年09月13日 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创刊

该刊创刊号  1922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在上海创办第一份公开发行的机关刊物——《向导》周报。《向导》周报由蔡和森任主编,高君宇、瞿秋白、彭述之、张国焘任编委及主要撰稿人,毛泽东、周恩来等也发表过一些重要文章。《向导》周报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先后随中共中央迁往北京、广州、武汉等地坚持出版发行,发行量最多时近10万份,并远销海外。受到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欢迎,被颂为黑夜沉沉的中国的“一线曙光”,是指导千百万苦难同胞前进的“思想向导”。但是,《向导》周报在后期受到陈独秀右倾错误的影响,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等问题上也宣传了错误的观点。1929年7月《向导》停刊。

32、1920年09月13日 美国的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

你怎么能够把他们留在农场?新的统计报告表明,美国的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并且芝加哥、纽约等其他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是农村人口增长速度的8.5%倍。

城市里住满了不满足于小镇生活的年轻人。剧院、电影院及高薪工作都是他们家乡所没有的。新来的意大利、希腊和波兰的移民,也都喜爱城市生活。

然而没有预见的问题在增长,住房短缺,污水得不到处理,疾病泛滥,恶劣的住房条件,又助长了恶性犯罪事件的发生。上百万的城市人口到哪搞到食品?得从在乡下的农民那儿去搞。

33、1916年09月13日 杰出童话家罗尔德·达尔(Roald Dahl)

罗尔德•达尔在1916年9月13日出生于韦尔斯卡地夫的兰达夫,罗尔德的父亲是哈拉尔德•达尔(Harald Dahl),母亲是苏菲•玛德莲•达尔,都是挪威人。达尔一家在1880年代由挪威迁往卡地夫。罗尔德是因一个当时挪威的民族英雄北极探险家罗尔德•亚孟森而得名的。他在家中跟他的父母及姊妹说的是挪威语。达尔和他的姊妹在卡地夫挪威水手的教会施洗及命名,那里是他们父母上的教会。  在1920年,罗尔德3岁的时候,他7岁的姊姊艾丝翠得(Astrid)死于盲肠炎。大约一个月之后,他父亲死于肺炎,时年57岁。他的母亲虽然可以选择回到挪威与亲戚一起生活,但她还是决定留在英国,因为罗尔德的父亲生前一直十分希望他的儿女能在英国接受教育,他认为英国的教育是最好的。  罗尔德最初就读于天主教兰达夫学校 。8岁那年,他和四个朋友放了一只死老鼠在“吝啬又讨人厌”的普莱契太太(Mrs. Pratchett)店中的糖果罐里,校长为此打了他们一顿。  于是,罗尔德被转到一所寄宿学校,但在那里他过得非常不愉快。他十分想家,几乎每天都会给家里写信,不过他从来都没有在信里显示出他的不开心。在母亲去世后,他才发现她收藏了所有当时往来的信件。  在德比郡的立普顿公学,他是级长的小跟班,在他的早年比较重要的一部份中,他拥有了他自己的小书桌。他的个子很高,在成年后有1.98米,他擅长运动,因而成为学校的壁手球和回力球队的队长,还是学校足球队的成员,这令他十分受人欢迎。那个时候,他逐渐喜欢上了摄影。在他就读这所学校期间,吉百利食品公司(Cadbury),一家巧克力制造厂,偶尔会寄新的巧克力产品到他的学校让学生测试味道。达尔常常想自己发明一些新的巧克力,希望得到吉百利食品公司的赞扬,而这也触发了他的灵感,并以此写出他的第三本书,《查理与巧克力工厂》。  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他都会在暑假时回他父母亲的祖国挪威,多数时间都是去享受海岸边的峡湾。他自传体的作品,《男孩:我的童年往事》就主要是讲述那段童年时光。  在完成学业后,他用了3个月在纽芬兰与一个称为公学探险组织 的队伍远足。在1934年7月,他加入了壳牌公司 。经过2年在英国的训练后,他被调到坦葛尼喀(今属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他与其它两位雇员前往那里,居住在达累斯萨拉姆外围地区的高级房屋,有着一个厨师和私家仆人。在工作上,他得横越坦葛尼喀提供石油给顾客,他曾在途中遭到树眼镜蛇、狮子和其它野生动物的袭击。

34、1913年09月13日 土壤肥料学家,浙江省土壤肥料研究所的创建人之一程学达

程学达(1913—1987),土壤肥料学家,浙江省土壤肥料研究所的创建人之一。对红壤改良和开发利用有重要建树。强调有机肥和化肥的配合施用,积极提倡发展绿肥,“以磷增氮,以氮增粮”,为浙江省农业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程学达,1913年9月13日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五横乡,父亲程英康从事盐务稽核,工作调动频繁,家庭生活极不安定。程学达1919年随父母迁居山东。1930年入安徽省立高级中学学习,在校期间,曾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和同学一起赴南京请愿。1931年转入上海正风中学。1932年毕业后考入暨南大学,1933年转入江苏南通学院。  ??1937年,程学达从南通学院农业化学系毕业后不久,抗日战争全面开始。他几经辗转,于1939年被浙江省化学肥料管理处聘为技士,担任对进口化学氮肥进行检验和田间试验。一年后随化学肥料管理处并入浙江省农业改进所,任技士兼农化股股长。1941年被浙江大学龙泉分校聘为农学院讲师,主讲土壤肥料学,并兼管农业试验场。抗日战争胜利后,随浙江大学迁回杭州。1946年被南通学院聘为副教授。1948年回到浙江,在浙江省立蚕桑专科学校和省农民学校师资训练班任教。  ??1949年5月杭州解放后,他参加了浙江省军管会主办的接管学习,旋即参加由张劲夫领导的浙江省政府农业经济考察团,深入各地进行农村经济调查,提出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1950年1月调入浙江省实业厅农业技术改进所任技正兼土壤农化系主任。1956年调任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兼土壤肥料系主任。1960年,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升格为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并与浙江农业大学合并,程学达任土壤农化系主任、土壤肥料所所长。1965年校院分建,他出任土壤肥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直至1987年7月病逝。  ??程学达是浙江省土壤肥料研究机构的创建人之一,并长期担任领导职务。在他主持下,建立了土壤、肥料、微生物研究室和中心实验室,配备了较为先进的科学仪器和设备,多方聘请学有专长的土壤肥料学家,积极培养人才,使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成为一个较有声望和成就的省级研究所。  ??他非常重视科学研究和农业生产的结合。浙江省人多地少,低产田面积很大,粮食产量较低。针对这一状况,他多次带领科技人员深入低产地区,开展低产田改良研究工作,在红壤改良和利用、开发紫云英和绿萍等生物有机肥源,以及发展化肥生产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为促进浙江省农业生产作出了积极贡献。他与农业部门有极好的合作关系,经常为浙江省和浙江省农业厅领导出谋划策,宣传科研成果,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参与制定农业发展规划。  ??程学达对浙江省农业种植制度的改进也做了大量工作,参与了耕作制度的调查和规划,对确立一年三熟和二年五熟种植制、冬季绿肥在种植制中的地位和意义,起了建设性的作用。他对水稻营养特性和合理施肥也有较深入的研究,《中国水稻栽培学》一书中《水稻合理施肥》一章,就是他在这方面研究工作的全面总结。  ??在两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中,他是浙江省土壤普查的技术负责人。1958—1960年,他担任浙江省第一次土壤普查、土地规划委员会副主任兼普查办公室主任,负责技术规程的制定和实施、资料汇总、组织编写和出版《浙江土壤志》。1979年,他担任浙江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土壤普查科学技术顾问组成员兼华东顾问组副组长。他抱病参加了全国土壤普查委员会在浙江富阳的试点工作,并任省级汇总编辑委员会顾问。他还担任《浙江省简明农业区划》编写小组副组长和“浙江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调查”领导小组成员。这两项工作分别获得国家农业区划委员会颁发的二等奖和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程学达博学多才,勤于实践。他专业基础深厚,农业生产知识丰富。他治学严谨,尊重事实,坚持真理,直言不讳。60年代初,他冒着攻击三面红旗的风险,针对土壤肥力衰退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向领导部门反映情况并提出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的措施。他在科研工作中要求严格,对研究所的选题、设计、观察记录、资料汇总、课题总结都严格审查。他为人谦逊,对青年谆谆善诱,善于团结同志,合作共事。  ??程学达还是一位社会活动家。他是浙江省土壤肥料学会的创建人之一,1961—1985年期间一直当选为浙江省土壤肥料学会副理事长。1982年又当选为中国农学会土壤肥料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1955年,他参加了九三学社,并历任九三学社杭州分社委员、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浙江省工作委员会委员。1979年,他被选为浙江省第五届政协委员,1985年被选为浙江省第六届人大代表。程学达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早在60年代初,他就立志参加中国共产党,1985年1月31日终于实现了这一夙愿。

35、1899年09月13日 中国玻璃、陶瓷学家赖其芳

中国陶瓷学会的创始人之一  (1899~1985)  1899年9月13日出生于福建省武平县十方镇高梧村。  1917年毕业于长汀省立第七中学。  1918年春到北京国立工业专门学校攻读应用化学。  1921年毕业,因成绩突出留校任教,后获工学学士学位。  1924年赴美国芝加哥留学,先后在伊利诺大学、埃威州学院陶瓷工程系学习,以《物美价廉的陶瓷适于中国制造》的毕业论文获硕士学位。  1926年转入转入匹兹堡大学化学系和著名的玻璃专家瑞而威孟(A.Si1verman)主任教授研究玻璃工艺学,以《铍玻璃之制造》一文获得博士学位,并在匹兹堡大学研究院兼任研究助理1年。   1928年,赖其芳获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科学研究补助,并成为该基金会的驻美研究员,继续在美国从事铍玻璃的研究,两年后回国担任中国工业试验所化学组窑业试验室主任。   1933年,赖其芳由南京回到上海后,应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先生的邀请,先后担任该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和工程研究所研究员,研制各种特殊应用玻璃,试制成功各种工业应用玻璃,包括化学仪器玻璃、晶明玻璃等。这期间,他还担任过上海的中国窑业公司、中央化学玻璃厂、科学化工厂、新亚玻璃厂等的技术顾问,为发展我国民族玻璃工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35年,赖其芳随中央研究院工程所内迁昆明,研制了药用玻璃、仪器玻璃。  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回上海筹建实验室,在改进温度计、水柱计、注射器玻璃等特种玻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1949年全国解放后,赖担任上海工业试验所陶工组主任,进行化学瓷、工业瓷等研究工作。他指导陶工组全体人员与上海玻璃厂合作,试制成功“95”化学仪器玻璃、中性安瓿玻璃、温度计玻璃、X光机用铅玻璃、PH计用玻璃电极、灯工仪器玻璃、细菌过滤漏斗玻璃等产品,解决了当时工业、医药、医疗器械等方面的急需,获上海玻璃厂先进生产者称号。  1953年,赖随轻工业部设计院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援助设计玻璃厂。翌年,为中德技术合作提供资料,总结了景德镇的制瓷技术。以后又对景德镇的瓷器、浙江龙泉青瓷生产的恢复进行研究和指导。  1956年,赖任国家科委轻工组副组长、硅酸盐组副组长,参与制订国家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国家工业发展规划。  1956年年8月任轻工业部硅酸盐研究所(轻工业部玻璃搪瓷研究所前身)第一任所长,一级工程师。  1956年12月2日当选中国硅酸盐学会筹备委员会主任。  1958年兼任北京轻工业学院(现北京工商大学)化学系主任。  1978年,八旬高龄的赖其芳接受国家科委聘任,担任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组副组长,同年8月退居二线后,改任玻璃搪瓷科学研究所顾问。  1985年6月28日在上海去世。  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上海市第三、五、七、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36、1898年09月13日 中国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周谷城

中国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1898年9月13日(光绪二十四年七月二十八)生于湖南省益阳县长湖口的农民家庭。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族人送到周氏“族学”读书,民国2年(1913年)入湖南长沙省立第一中学,1921年考入了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英语部。民国10年春离毕业尚有半年,周谷城回到湖南,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师范部教授英文兼伦理学,毕业后在湖南第一师范执教,担任英文、伦理学教员。民国13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专著《生活系统》。周谷城与当时在该校任国文教员的毛泽东建立了友谊。大革命时期,他受毛泽东的思想影响,参加农民运动,任湖南省农民协会顾问、省农民运动讲习所教师、全国农民协会筹备会秘书。  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周谷城到上海以卖文和翻译作为谋生手段。发表过多篇讨论中国农村和改造中国教育方面的论文,出版了《农村社会新论》(上海远东图书馆1939年)和《中国教育小史》(泰东图书局1929年)等书。并译有《文化之出路》、《苏联的新教育》等。1927~1930年在上海暨南大学附中、中国公学任教。1930~1933年周谷城任中山大学教授兼社会学系主任,期间撰写了若干探讨中国社会的著作,如《中国社会之结构》(1930年)、《中国社会之变化》(新生命书店1931年)、《中国社会之现状》(1933年)等。1932~1942年任暨南大学教授兼史社系主任。此后至民国30年,周谷城任暨南大学教授兼历史系主任。其间撰写了《中国通史》上下两册,开明书店民国28年出版,书中首次提出并运用“历史完形论”的理论,意在指出历史事件的有机组织和必然规律。《中国政治史》民国3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1983年再版。  自1942年秋起,周谷城一直在复旦大学执教,曾任历史系主任、教务长等职,后为该校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发表大量政论文章,如《论中国之现代化》(1943年)、《论民主趋势之不可抗拒》(1944年)、《论民主政治之建立与官僚主义之肃清》(1945年)、《人民时代之中国农民》(1946年)、《近五十年来中国之政治》(1947年)、《中国之独立地位》(1947年)、《彻底肃清封建势力》(1949年)等。周谷城执教于复旦大学以后,从事民主进步活动,受聘为民主政团同盟顾问,与陶行知等人发表拥护中国共产党组建联合政府主张的共同宣言,与张志让等组织大学教授联谊会;和翦伯赞等一起起草反蒋宣言。由于经常支持学生反迫害、反扶日、反饥饿等活动,被撤去系主任职务,并遭逮捕。民国35年他还与张志让、潘震亚等组织上海大学民主教授联谊会。  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周谷城撰写的《世界通史》出版,该书采取诸区并立、同时叙述,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旧的世界史框框,曾多次再版。由此周谷城成为当代史学家中仅有的两部通史的著者。新中国成立后,周谷城历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文教委员会主任,上海市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1952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长期从事学术研究的组织领导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担任中国科学院历史一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创建上海历史学会,曾任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兼主席团成员以及首任执行主席、中国太平洋历史学会会长、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历史学会会长。1988年11月22日,邓小平同出席第五次全国文代会代表周谷城亲切握手。1996年11月10日,周谷城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  在大学任教期间,除开设《中国通史》、《世界通史》等课程外,并于建国后首先开设《世界文化史》课程。讲授《中国通史》时,强调“历史完形论”,着意阐明各个历史事件组成为整体历史过程的必要性,提出了见解独特的中国历史分期法;讲授《世界通史》时,主张着眼全局、统一整体,反对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史,并相继发表过《史学上的全局观念》(1959)、《论西亚古史的重要性》(1960)、《评没有世界性的世界史》(1961)、《迷惑人们的“欧洲中心论”》(1961)等论文,对推动国内世界史的教学和研究影响深远。他视野宽阔,主张微观与宏观结合,对比中外,撰文《中外历史的比较研究》(1981),对历史研究提出了新看法。  周谷城的教学和研究,涉及史学、哲学、美学、逻辑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纵述古今、横论中外。六十多年来,著述数百万字,出版专著十余部,发表论文两百余篇。如:《生活系统》(1924)、《农村社会新论》(1927)、《中国社会史论》三卷(1931)、《中国通史》两卷(1939)、《中国政治史》(1940)、《中国史学之进化》(1947)、《世界通史》三卷(1949)、《黑格尔逻辑大纲》(1951年译)、《古史零证》(1956)、《形式逻辑与辩证法》(1960)、《史学与美学》(1980)、《诗词小集》(1985)等。史学方面的论文已汇编出版了《周谷城史学论文选集》(1983)。在年已九旬时主编《中国文化史丛书》、《世界文化丛书》,于80年代末期陆续出版。

37、1874年09月13日 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

 阿诺尔德·勋伯格1874年9月13日生于维也纳,1951年7月13日卒于美国洛杉矶。勋伯格是一个自学成才的作曲家,小时候家境贫寒,十六岁时父亲去世。这些不利的环境并没能阻止他热爱音乐和学习音乐的决心。他八岁时开始学习小提琴,以后又自学大提琴,参加业余乐队,而且自己尝试着作曲。他经常如饥似渴地去听音乐会和歌剧,从中得到学习和熏陶。父亲去世以后,由于家境日益困窘,他到一家银行当了办事员,以增加一些家庭收入。就在这个时候,他偶然结识了作曲家亚历山大·策姆林斯基,并跟他学了几个月的对位法,而这就是后来成为现代音乐杰出作曲家的勋伯格所受到的唯一的正规音乐教育。从此,他开始了音乐创作生涯。1897年,他的处女作《D大调弦乐四重奏》问世。  1901年赴柏林,在一个酒馆乐队任指挥,后到斯特恩音乐学院任教。后来又回到了维也纳,于1910年担任了音乐学院的和声教师。此后,来往于维也纳和柏林两地,几乎没有中断过教学活动。他的学生中最著名的是奥地利作曲家A.贝尔格和A.von.韦贝恩(他们师生三人常被称作新维也纳乐派)。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阿诺尔德·勋伯格于1915—1917年在奥军服役。1918年组织维也纳私人音乐演出协会,专门演出20世纪的新音乐。战后在柏林普鲁士艺术学院任教。1933年,纳粹上台后勋伯格离职移居美国。1935—1944年先后在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和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1941年他取得美国国籍,在那里定居,直到逝世。

38、1872年09月13日 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德

 1872年——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德逝世。

39、1871年09月13日 《中日通商章程》在天津签订

《中日通商章程》为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于1871年(同治十年)签订的条约。  1872年(同治十一年),日本提议修改此条约未果。  1873年(同治十二年),清朝政府派李鸿章与日本使节在天津进行换约。

40、1819年09月13日 德国钢琴家舒曼

 罗伯特·舒曼 (Robert Schumann)  罗伯特·舒曼是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史上最突出的人物,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深刻地反映出德国浪漫主义的优点和弱点。  (1810-1856)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评论家。他出生于德国茨维考城书商的家庭,从小喜爱音乐和文学。因家庭偏见,他年青时在大学学习法律,只能业余学习音乐。由于孜孜不倦的追求,以至于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钢琴家。  舒曼1810年6月8日生于茨维考城。父亲是个颇有文化修养的书商,母亲是一位外科医生的女儿。他七岁时学习钢琴,十二岁开始尝试创作。1828年遵母命进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1830年师从钢琴家维克学习钢琴,当时他立志要当一个钢琴家。当他通过曲折的斗争而能够专攻音乐时,因急于求成,借机械装置锻炼钢琴指法,使手指受伤,失去成为钢琴演奏家的可能,他遂致力于音乐创作与音乐评论。在舒曼随维克学习钢琴期间,与他的女儿克拉拉朝夕相处,建立了深厚感情。1840年秋,他们冲破家庭阻力,通过法院干预幸福地结合了。在为克拉拉而斗争的同时,舒曼也在为“新音乐”而斗争着。他在莱比锡创办了《新音乐杂志》,为反对当时陈腐、保守、庸俗的音乐风气而斗争,并正确地向读者介绍古典音乐。因此,《新音乐杂志》成为了当时德国进步音乐思想的喉舌。  舒曼是浪漫主义音乐成熟时期的代表之一,他生性感情敏感,并且有民主主义思想。1834年他创办了《新音乐杂志》,对改变当时陈腐的音乐空气,促进浪漫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他关心和支持尚未为人所知的音乐家,如:肖邦、柏辽兹、李斯特、勃拉姆斯、瓦格纳等。1838年由于维也纳反动当局发现了他介绍舒怕特的《C大调交响曲》,迫使他无法工作,他遂于1839年回莱比锡。  1840年与当时有名的钢琴家克拉拉的结合,一直被人传为美谈,并促使他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结婚的一年间共写了138首歌曲,被称为“歌曲文萃”。1843年他在莱比锡音乐学院任教,1856年因患精神病逝世。   舒曼的代表作有:钢琴名曲《蝴蝶》、《狂欢节》、《交响练习曲》、《幻想曲集》等,这些乐曲促进了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发展。最著名的歌曲集有《桃金娘》、《诗人之恋》、《妇人的爱情和生活》等,之后还写下了四部交响曲,及《a小调钢琴协秦曲》、《曼弗雷德序曲》等杰出的作品。   舒曼 Robert Schumann 1810.6.8~1856.7.29 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自小学习钢琴,7岁开始作曲。16岁遵母意进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19岁又进修钢琴,当听到帕格尼尼的演奏,他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放弃了法律的学习,专攻音乐。后因手指受伤,遂转向作曲和音乐评论。1835-1844年,独自编辑《新音乐杂志》,并开始创作大量钢琴作品。1840年获耶拿大学哲学博士,1843年赴莱比锡音乐学院任教。1844~1850年,移居德雷斯顿继续从事作曲和指挥。因精神疾病日趋严重1854年投河被救,两年后逝世于精神病院。  舒曼的作品,以钢琴曲和歌曲居多,他的钢琴作品有很强的文学功底,常表达人和事在心中激起的反响,他继舒伯特之后发展了浪漫主义的钢琴音乐风格。他惯以数首歌曲组成套曲,以浪漫主义诗人的诗作为歌词,注重诗的内在意境。作为音乐评论家,他热情推崇巴赫、贝多芬,赞誉肖邦、勃拉姆斯的天才;他的积极评论,对浪漫主义音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主要作品有:交响曲6首,序曲,钢琴、大提琴、圆号协奏曲,弦乐、钢琴重奏曲,小提琴、钢琴奏鸣曲,大量钢琴套曲、声乐套曲,歌剧;他的论著有《论音乐与音乐家》等。

41、1796年09月13日 乾隆举行第三次“千叟宴”

乾隆皇帝能将祖宗的基业发扬光大,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有建树,确为一代“有为之君”。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在有生之年做出了“禅位”的决定。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九月二十一日,乾隆宣谕:至六十年内禅。他说:昔皇祖御政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寿八十有五,即当传位太子,归政退闲。这道谕旨的意思是说,他的祖父康熙皇帝在位61年,自己不敢相比。如果能在位60年,就当传位给太子。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初三日,85岁的乾隆皇帝,御圆明园勤政殿,召见皇子皇孙、王公大臣,宣示立皇十五子嘉亲王颙琰为皇太子,以明年为嗣皇帝嘉庆元年,届期归政。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日,乾隆帝御太和殿,举行内禅大礼,授玺。颙琰即皇帝位,尊弘历为太上皇帝,训政。由礼部鸿胪寺官诣天安门城楼上,恭宣嘉庆钦奉太上皇帝传位诏书,金凤颁诏,宣示天下。   乾隆是个好大喜功的人,做的只是表面工作,他其实依然不放开握紧权力的手  乾隆内禅皇位后,又训政三年零三天。后人多讥评乾隆名为退位,实禅而不退。其实不然,纵观中国自秦始皇以下两千年的皇朝历史,由内禅归政者,前君罕见,后君亦无。宋仁宗储位既定,郁闷不乐;宋英宗立太子后,泫然泪下。

42、1598年09月13日 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

(勇敢的)菲利普二世 Philippe II le Hardi(1342年1月15日~1404年4月27日)瓦卢瓦王朝的第一位勃艮第公爵(1363年~1404年在位)。  菲利普二世是法国国王约翰二世(好人)的第四子,生于蓬图瓦兹。 他参加了百年战争中最重要的会战之一1356年的普瓦捷战役。1360年,他被授予图赖讷公爵的封号。1363年他被转封勃艮第公国,在那里一直统治到去世。  从1380年至1388年,菲利普二世与他的两个兄弟安茹公爵路易一世和贝里公爵宽宏的约翰实际统治着法国,为他们的侄子、患有间歇性精神病的国王查理六世摄政。  1369年,菲利普二世与佛兰德女伯爵玛格丽特三世(原卡佩王朝的勃艮第公爵菲利普一世的遗孀)结婚,使当时欧洲最富庶的地区之一佛兰德并入了勃艮第公国。  家庭  妻子:佛兰德的玛格丽特三世,1369年6月19日结婚   子女:   无畏的约翰   夏尔   勃艮第的玛格丽特   路易   勃艮第的卡特琳   博内   安托万,布拉班特公爵   玛丽   菲利普二世,讷韦尔伯爵   腓力二世(菲利普二世) (Felipe II,西班牙语实际读音为:费利佩;1527年5月21日-1598年9月13日)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国王(1556年—1598年在位)和葡萄牙国王(称腓力一世,1581年起)。他的执政时期是西班牙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在腓力二世治下,西班牙的国力达到颠峰,历史学家常以这段时间为哈布斯堡王朝之称霸欧洲。腓力二世雄心勃勃,试图维持一个天主教大帝国,但最终未能成功。  哈布斯堡王朝巨大遗产的继承者  腓力二世是强大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西班牙的卡洛斯一世)的儿子,母为葡萄牙的伊莎贝拉。在查理五世于1556年宣布退位后,腓力二世继承了哈布斯堡帝国除家族起源地奥地利和德意志之外的其余所有部分。查理五世的弟弟斐迪南一世继承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称号和有名无实的在德意志的最高地位,而哈布斯堡王朝的军事与经济实力来源——西班牙和尼德兰——都归于腓力二世。  腓力二世总共继承了下列领地:西班牙、尼德兰、西西里与那不勒斯、弗朗什孔泰、米兰及全部西属美洲和非洲殖民地。  在西班牙和尼德兰的统治  腓力二世继续执行其父在西班牙执行的一切强化中央集权的制度。在他统治时期,中央政府真正开始剥夺一些历史上的王国和民族地域(阿拉贡,卡斯蒂利亚,巴伦西亚,特别是加泰罗尼亚)的独立性。腓力二世扑灭了1590年至1591年阿拉贡为保持其自治地位而发动的暴动。他并且取消一些城市的自治法规,可能是为了更有利于王室获得直接的税收。在腓力二世时代,西班牙的集权程度和官僚体系的臃肿可与东方国家媲美。  腓力二世对低地国家实行毫不妥协的铁腕统治;1567年他任命著名的将领和刽子手阿尔瓦公爵费尔南多·阿尔瓦雷斯·德·托莱多为尼德兰总督。后者严厉镇压尼德兰人民的一切反抗活动,处死了大约8000人。  腓力二世为坚定而狂热的天主教徒,他的很多政策中都能看到宗教信仰的影子。这大大影响了他在一些问题上的判断,并使政府卷入一系列宗教纷争。特别是由于腓力二世希望铲除各种异端或异教的决心,中世纪的宗教审判和迫害异端在他统治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腓力二世大力支持天主教宗教裁判所,使大批持异端邪说的人(无论是真有其事还是受到陷害)在火刑柱上化为灰烬。他的另一项政策则使1568年—1570年被强制迁徙到西班牙内地的摩尔人受到残酷迫害。从阿拉贡的斐迪南二世开始的对穆斯林和犹太人的迫害和驱逐最终使西班牙的种族构成趋于“纯化”。    国际舞台上的腓力二世  腓力二世执行了积极的对外政策,似乎他有决心也有能力推动一场把整个欧洲统一到一面旗帜下的运动。在即位之初,腓力二世曾因为希望维持他对意大利领地的支配和削弱教会力量而与教皇保罗四世发生一场不小的冲突。他也继续进行其先辈为之努力的意大利战争。1557年,西班牙军队在圣康坦战役中击败了法国军队。腓力二世于1559年和法国国王亨利二世签订了对西班牙有利的卡托—康布雷西条约,从而结束了绵延半个世纪的意大利战争。  腓力二世领导了对严重威胁欧洲的奥斯曼帝国的回击。在他牵头之下,组成了反对土耳其的“神圣同盟”,同盟成员除西班牙外,还包括教皇、萨伏依、威尼斯和热那亚。1571年,腓力二世的异母弟弟(查理五世的私生子)奥地利的唐·胡安在勒班陀战役中全歼了奥斯曼帝国舰队。这次胜利因其终结了土耳其人在地中海上的扩张而永垂史册。  1580年,腓力二世派遣阿尔瓦公爵率军强行合并葡萄牙。    对英国和法国的干涉  1554年,当时还是王储的腓力二世与英格兰女王玛丽一世结婚,但婚后腓力二世几乎不曾在英格兰住过。腓力二世与玛丽均为天主教徒,他们共同对国内的新教徒实行恐怖政策。然而在玛丽一世死后,同情新教的伊丽莎白一世登上英格兰王位。腓力二世曾向伊丽莎白求婚未果。伊丽莎白对新教的明显偏爱促使腓力二世作出入侵英国的决定,他于1588年建立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无敌舰队。  1588年5月,拥有130艘舰只和3万余名战士的无敌舰队在麦迪纳-西多尼亚率领下向英格兰发起远征。在著名的英吉利海峡遭遇战中,这支舰队被机动灵活的英国海军击溃了。在返航途中,又由于风暴因素而在苏格兰海域折损了很多舰只。  在无敌舰队对英国的进攻遭受巨大的挫折之后,西班牙大伤元气。尽管其强大实力还未倒塌,英格兰也不可能立刻成为与之平起平坐的国家,但从此西班牙在海上的威力就趋于衰落。  腓力二世的另一项错误决定同样源于他的宗教热情。在法国发生可怕的宗教战争之后,腓力二世马上倒向了天主教神圣联盟一边,该联盟由吉斯家族领导,致力于消灭法国的胡格诺派教徒。1591年形势最混乱的时候,西班牙的军队甚至开进了巴黎。腓力二世希望他的女儿与第四代吉斯公爵查理·德·洛林结婚,并使后者继承法国王位,但最终未能成功。1595年,腓力二世被纳瓦拉的亨利(此时已是国王亨利四世)击败。后来腓力二世终于承认了亨利四世的国王地位。

43、1592年09月13日 文艺复兴时期法国著名的思想家,散文家蒙田

蒙田的母亲是西班牙人的后裔,父亲则是法国波尔多附近的一个小贵族,当时的贵族不看重学问,以从戎为天职,所以蒙田常常说他不是学者;他喜欢给人造成这样一种印象:他不治学,只不过是“漫无计划、不讲方法”地偶尔翻翻书;他写的东西也不润色,不过是把脑袋里一时触发的想法记下来而已,纯属“闲话家常,抒写情怀”;我们从他的代表作《蒙田随笔全集》里完全可以看出他的这种写作心态和风格,其实他当时万万没有想到,这正符合当代读者的阅读需要和审美情趣。  蒙田在37岁那年即继承了其父在乡下的领地,一头扎进那座圆塔三楼上的藏书室,过起隐居生活来了。  蒙田把自己的退隐看作是暮年的开始,是从所谓“死得其所之艺术”的哲理中得到启示的。其实他退隐的真正原因是逃避社会,他赞美自由、静谧与闲暇,向往优游恬适的生活,不过他的隐居生活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他除了埋头做学问而外,还积极从事写作,自1572年开始一直到1592年逝世,在长达20年的岁月中,他以对人生的特殊敏锐力,记录了自己在智力和精神上的发展历程,陆续写出了这部宏篇巨著,为后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蒙田的名声在十七世纪已远播海外,在英国,培根的《散文集》就深受蒙田的影响。在十七世纪上半叶那个古典主义时代,有人认为他那结构松散的散文不合人们的口味,然而到了十八世纪,他又声名鹊起,著名作家、哲学家狄德罗欣赏蒙田的散文恰恰在于所谓的“无条理”,认为“这是自然的表现”。有些作家、思想家和艺术家的思想似乎特别复杂,具有许多不同的层面,因此对于后代的各式各样的人都具有无穷无尽的引力,大概这就是包括蒙田在内的古代大师的秘密。经过四百余年的考验,历史证明了蒙田与莎士比亚、苏格拉底、米开朗琪罗一样是一位不朽的人物,他的随笔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是“世上同类体裁中绝无仅有的”。

44、1510年09月13日 刘瑾谋反事发

 刘瑾在明孝宗在位时侍奉太子朱厚照,他对这个难得的机会很知道珍惜,因为他知道太子将来登基即位后他这个日夜服侍的太监就是功臣了,权势与富贵唾手可得。于是,刘瑾便千方百计地讨好太子,侍奉当时只有十多岁的太子。   在公元1505年,即弘治十八年,明孝宗因病去世,太子顺利即位,这就是明武宗。刘瑾和马永成、高凤等七名太监得到了新皇帝的宠爱,被称为“八虎”,刘瑾则是“八虎”之王。在刘瑾的领导下,这些宦官想方设法地鼓动武宗游玩享乐,他们则专权跋扈,隐瞒着皇帝为非作歹。刘瑾最受武宗的信任,在内宫监任职,而且掌管着京城的精锐守卫部队。  第二年,为国忧虑的大臣们见武宗被宦官们搞得不理朝政,便纷纷劝谏。开始武宗听不进去,直到被告知天象有变,是上天在警示他,武宗这才有所表示。武宗打算将刘瑾先贬到南京。  但大臣们则坚决要求杀掉这个祸根。为了让皇帝下决心除掉刘瑾,大臣们联合了当时的京城主要官员,准备第二天一起劝谏武宗杀掉刘瑾。但吏部尚书焦芳却在当天晚上向刘瑾透漏了消息,刘瑾一听,大惊失色,赶忙召集其他七人连夜到武宗面前哭诉求情。武宗念及刘瑾以前的忠心照顾,竟赦免了他们,而且在他们的怂恿下将司礼监、东厂、西厂也让他们分别掌管。  司礼监在当时是很重要的内宫官署,有掌印太监一名,秉笔太监八至九名。在明朝,百官向皇帝上书,要先送内阁,由内阁辅臣做出初步的处理意见,叫做“票拟”,再交给皇帝批阅。皇帝用朱笔在奏章上批示,叫做“批红”。有的皇帝如果不勤于政事,便让司礼监宠信的太监代笔,这就给太监的胡作非为提供了可能性。另外,司礼监的太监还有一个其他部门无法比拟的特权:传达皇帝旨意。有时由秉笔太监记录下皇帝的话,然后让内阁起草,或者由太监口头传达给有关大臣。这种制度直接给宦官造成了篡改圣旨的机会。刘瑾就是司礼监的主管,这是他专横跋扈的重要资本。

45、728年09月13日 唐朝颁行《大衍历》

团正大衍历

亦称“开元大衍历”。唐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起施行二十九年的历法。一行撰。因立法依据《易》象大衍之数而得名。一行测各地纬度,南至交州北尽铁勒,并步九服日晷,定各地见食分数,复测见恒星移动。十五年而历成。共分七篇,包括平朔望和平气、七十二候,日月每天的位置与运动、每天见到的星象和昼夜时刻、日食、月食和五大行星的位置。后世历家遂相沿袭用其格式来编历。《新唐书.历志一》:“唐终始二百九十馀年,而历八改。初曰戊寅元历,曰麟德甲子元历,曰开元大衍历。”又《历志三上》:“开元九年,麟德历署日蚀不效,诏僧一行作新历,推大衍数立术以应之,较经史所书气朔、日名,宿度可考者皆合。十五年,草成而一行卒,诏特进张说与历官陈玄景等次为《历术》七篇、《略例》一篇、《历议》十篇,玄宗顾访者则称制旨。”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第六编第二章五:“一行在梁令瓒和南宫说观测资料的基础上,编撰了大衍历;当时很少经过这样充分准备而后编造的历法,因而大衍历被称为唐历之冠,列为好历,可以说是理所当然的。”   该历法系统周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一行从实测中意识到,在小范围有限的空间里得到的认识,不能任意向大范围甚至无际的空间推演,这是我国科学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