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

看一看历史上的这个日子发生了什么,经历一场时间的流动

分类:查询类

1、2002年09月14日 南京汤山发生严重中毒事件

  2002年9月14日早晨,南京江宁区汤山镇作厂中学和东湖丽岛工地部分学生和民工因食用了饮食店内的油条、烧饼、麻团等食物后发生中毒。据初步调查,中毒者达200多人,经抢救无效有多人死亡。  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得悉后非常重视,立即作出批示,要求江苏省委、省政府和有关方面迅速采取紧急措施,尽最大努力抢救中毒人员;要求卫生部、公安部立即派人赴南京,组织抢救和指导协助事件的处理及案件的查处。卫生部、公安部遵照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指示,立即组织人员赴南京帮助开展工作。  事故发生后,南京市成立了由省、市有关部门领导组成的现场总指挥部,军地双方在第一时间内组织七支医疗队伍,35名专家赶赴现场,全力进行抢救。  中毒者及时被送往南京地方和部队的10家医院抢救,各院都成立了由院长挂帅的抢救小组,共动员500多名高素质的救护队伍施救。军地卫生部门及承担救治任务的医疗单位组织专家全力以赴,用最好的设备、药品进行抢救工作。

2、2000年09月14日 亚欧海底光缆全线开通

  2000年9月14日,随着亚欧海底光缆上海登陆站的开通,由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参与建设、连接亚欧海底33个国家和地区的亚欧海底光缆系统,经过三年多的建设正式开通。它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国际通信水平又迈上一个新台阶。  亚欧海底光缆系统西起英国,经地中海连接法国、意大利等国,通过红海进入印度洋到新加坡,然后再向东,经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等到达中国,最后通达日本、韩国。它全长约3.8万公里,连接33个国家和地区,共计39个登陆站。亚欧海底光缆系统在我国上海、汕头各设1个登陆站。

3、1998年09月14日 国家主席杨尚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

1998年9月14日,国家主席杨尚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  

  杨尚昆,1907年生于重庆潼南县。从青年时代起,杨尚昆就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1926年初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壮丽事业。1926年11月,他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1年初,从苏联回国后,相继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部长和中共中央宣传部长等职,参与领导工人运动和抗日救亡运动。

  1933年初,杨尚昆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任中央苏区中央局宣传干事和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副校长等职。6月,任红军第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转战前方。1934年1月,接任红三军团政治委员。同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此后,他和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一起,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中,指挥所部赢得许多战斗的胜利。

  1934年10月,杨尚昆和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长征。1935年1月,他参加在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批评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严重错误,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长征路上,他和彭德怀率领三军团浴血奋战,经过抢占娄山关、同一军团再克遵义城、四渡赤水和南渡乌江等一系列极其艰苦的战役和战斗,在危急关头为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8月,调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随毛泽东率领的右路军行动,坚决同张国焘分裂主义进行斗争。到达陕北后,他先后在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和红军前敌总指挥部领导机构中负责政治工作,战斗在抗战前线。

  1937年8月和11月,杨尚昆先后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副书记、书记,积极开展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建党、建军和建政工作,推动了华北地区群众抗日运动的高涨。1941年初,他回到延安,留在中共中央机关工作,在这期间参加了整风运。1945年4月,出席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兼中央外事工作组副组长。以后,担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1947年4月,任中央后方委员会副书记,和书记叶剑英统筹党中央的后方工作。1948年4月,他又担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等职,积极协助周恩来处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日常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尚昆继续担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中央办公厅主任,兼任中央军委秘书长、中直机关党委书记。他领导调整和健全了中央办公厅工作机构,创立了行之有效的为党中央服务的工作运转机制。1956年9月,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八届一中全会上,分别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

  杨尚昆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岁月里,受到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长期迫害,被监禁达12年之久。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为杨尚昆彻底平反,恢复了名誉。

  1978年12月至1980年底,杨尚昆相继担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二书记、副省长,中共广州市委第一书记、革命委员会主任,兼任广东省军区第一政委、党委第一书记。1979年9月,杨尚昆被补选为中共中央委员。1980年9月,被补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1981年7月,他任中央军委常委兼秘书长,第二年9月,任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

  在1982年和1987年召开的中共第十二次、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杨尚昆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在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继任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他积极参与党和国家各项重大决策,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1989年11月担任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后,他协助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

  1988年4月,在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杨尚昆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92年10月和1993年3月,杨尚昆先后从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央军委和国家主席的领导岗位完全退下来,直至逝世。

杨尚昆在视察中

  

4、1997年09月14日 世界杯跳水赛闭幕,中国队获六枚金牌。

1997年9月14日,第十届世界杯跳水锦标赛经过5天激烈角逐,在墨西哥城奥林匹克游泳馆闭幕。 在本届锦标赛最后一个项目的决赛中,中国选手张晶和石磊以304.05分的成绩夺得女子3米跳板双人花样跳水金牌,为中国队夺得本届锦标赛第六枚金牌。 在第十届世界杯跳水锦标赛上,中国队共获得6块金牌、3块银牌和5块铜牌,在男女团体总分排行榜上名列第一。德国和美国队分列男女团体总分第二名和第三名。男子团体总分中国队名列第一,墨西哥队和美国队并列第二。女子团体总分中国队也列第一,德国和加拿大队分列第二名和第三名。

5、1996年09月14日 波黑举行战后首次选举

1996年9月14日根据代顿协议规定的日期,波黑穆斯林、塞尔维亚、克罗地亚三个民族今天如期举行战后首次 选举。选举后将首次建立起波黑中央及实体一级的合法权力机构。此次选举是波黑和平进程的重要一步,同时也是多民族、统 一的新波黑的起点。

按照选举规则,波黑1991年人口普查时在册的成年公民均有权参加今天的选举,选民总数约为290万。他们将 选出波黑中央主席团和中央议会。穆克联邦和塞尔维亚共和国的选民还将分别选出本实体议会及总统(副总统)。据负责此次 选举工作的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提供的最新资料,共有49个政党及党派联盟获准参加选举。

尽管战后的家园依旧千疮百孔,波黑选民还是积极参加了此次选举,许多人早早等候在投票站门前。上午7时,分布 在波黑境内的4600个投票站按时开始工作。记者对萨拉热窝及帕莱的10余个投票站进行采访时看到,投票站气氛平和、 秩序井然,选举工作进展顺利。选民们对此次选举寄予了很大希望,认为这是在波黑建立持久和平的一次新的机会。

今天上午,负责选举工作的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出动了300多辆大轿车护送难民越过两个实体间的边界线返回原居 住地投票。多国执行和平部队加强了在波黑敏感地段的警戒。

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发言人今天上午在萨拉热窝宣布,整个波黑境内的选举进展顺利,未出现严重的意外事件。

此次选举的初步结果将于17日以后陆续公布,最终结果预计在25日揭晓。

6、1993年09月14日 首都机场高速公路通车

1993年9月14日,令人瞩目的首都机场高速公路经过14个月的日夜奋战建成通车,并举行隆重的通车典礼。 新建机场高速公路全长18.735公里,宽34.5米,双向六车道,全封闭,全立交。沿线建立交桥、跨河桥、通道桥、人行天桥20座;并设有监控、收费、通讯等设施;公路两侧植有50米以上的绿化带,形成一条绿色走廊。汽车行驶在这条路上,不仅速度快,而且安全、平稳、舒适。 与首都机场高速公路衔接的东三环改造工程亦同时建成通车。这项工程南起劲松立交桥,北至三元立交桥,全长8.2公里,包括新建立交桥7座,人行过街天桥8座。其中国贸桥1.8公里,跨越百子湾路、京承铁路、通惠河,建国路上原有的大北窑桥和光华路,为目前北京市最长的城市立交桥,成为京城的一景。国务院总理李鹏为这座高架桥剪了彩。

7、1993年09月14日 国际原子能机构公布对朝核设施检查结果

据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布利克斯14日提交给该机构理事会的一份报告说,朝鲜宁边的核设施自1993年2月以 来没有生产过钚。

这是国际原子能机构上周末对宁边两座核设施进行检查后得出的结论。

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一位发言人说,朝鲜允许对其一直禁止检查的核设施进行检查是朝鲜“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个有 节制的步骤”。

但他同时认为,这离对朝鲜进行正常核检查还有一定距离。现在还不能确定朝鲜已经履行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中 的义务。

8、1993年09月14日 江泽民为《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撰写序言

  1993年9月14日,江泽民为著名经济学家马洪主编的《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书撰写题为《抓紧普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的序言,江泽民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所大学校,大家都要自觉地进入这所大学校学习。“在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难免会发生某些利益摩擦、工作漏洞甚至某些混乱现象,对此我们要有精神准备,不管遇到什么矛盾和问题,我们都要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路子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后退是没有出路的。重要的是我们要努力把这一艰巨的转变过程尽量缩短一些,把其间可能付出的代价尽量减少到最低限度。能不能做到这一点,这将是对我们各级领导干部的一场新的考试和考验,衷心期待大家都能交一份合格的考卷。”《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书是江泽民建议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有关同志编写的干部读物。

9、1991年09月14日 停止黑人间暴力冲突的南非和平协议签署

1984年9月,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非国大)和因卡培自由党两派黑人首次发生暴力冲突。此后,暴力冲突日趋扩大,愈演愈烈。1990年8月起,非国大和因卡塔的支持者之间的冲突达到白热化程度,两派黑人手持长茅、斧头等武器在黑人区街道上械斗、厮杀。7年间,已有1.1万名黑人死于非命。暴力冲突危及南非和平进程和反种族隔离的斗争,非国大和因卡塔领导人曾就冲突问题举行几次会晤,但未能达成谅解。1991年5月,一批南非宗教界和工商界人士出面向有关方面斡旋,终于在8月中旬达成原则协议。23个政党、团体和群众组织的300余名代表在约翰内斯堡的卡尔顿旅馆召开全国和平会议。南非总统德克勒克、非国大主席曼德拉、因卡塔自由党主席布特莱齐等各党派、组织的领导人签署了《卡尔顿和平协议》。协议旨在停止黑人间的暴力冲突,规定各政治党派的行动规则;建立调查警察失当行为和政治暴力行动的委员会;要求各党派不煽动或诉诸暴力;成立一个由多党参加的全国和平委员会监督和平协议的实施。白人右翼政治组织和立场强硬的黑人组织阿扎尼亚泛非主义者大会和阿扎尼亚人民组织未在协议上签字。该协议是南非各党派为结束历时7年的黑人暴力冲突而迈出的第一步。

10、1991年09月14日 我国与立陶宛建交

  立陶宛,全称立陶宛共和国。意为“多雨水的国家”或“(河水)流动”。位于波罗的海东部,面积65200平方公里。人口371.3万(1996),81.6%为立陶宛族,8.4%为俄罗斯族,7%为波兰族,余为白俄罗斯族、乌克兰族等。官方语言是立陶宛语。主要信奉天主教(立陶宛人和波兰人),其次是东正教(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等)。首都维尔纽斯。资源贫乏,主要有煤炭、矿物、建筑材料等。森林覆盖率为26.4%。工农业较发达。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400美元(1995)。货币名称立特。工业以发展消耗金属少的工业部门著称,如电子、电机和无线电器材、计算机设备、仪表和机床制造。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粮食不能自给。主要出口产品为食品、饮料、烟、纺织品、机床、电子设备、畜牧产品;进口黑色金属、化工制品。公元1240年建立立陶宛大公国。1569年与波兰合并为波兰立陶宛王国。1795年和1814年曾大部或全部并入俄罗斯。立人民参加了1905~1907年的革命、1917年的二月革命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918年2月16日,立宣布独立(国庆日),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940年6月,苏军进入立陶宛。1940年7月21日成立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8月3日加入苏联。1989年12月立陶宛共产党宣布脱离苏共。1990年3月11日正式宣布独立,改国名为现名,恢复1940年前的国旗、国徽。1991年9月6日获苏联国务委员会承认。9月17日加入联合国。1991年9月14日同中国建交。

11、1990年09月14日 张晓楼教授成为我国第一位角膜捐献者

1990年9月14日,国际著名眼科专家、医学博士、北京同仁医院老院长张晓楼教授与世长辞。他做出的最后奉献是:捐出眼球角膜,使两位盲眼患者重见光明。张晓楼教授因此成为我国建立眼库以来第一个完成了捐献眼球遗愿的志愿者。9月15日中午,北京市顺义化肥厂工人张成如、义利食品厂工人曲国华,被旋风般地从家里接到了同仁医院,并直接进了手术室。下午4时,他们顺利走出了手术室。两名工人接受角膜移植后盲眼复明。他们泣不成声,感激共产党培养出了像张晓楼这样无私奉献的共产党员、医院专家。76岁的张晓楼教授是中国眼科医学界的巨擘,半个世纪以来他献身于眼科医学事业。50年代中期,他与汤飞凡教授合作,冒着失明危险,在自己眼中接种沙眼病原体,首次分离培养沙眼衣原体获得成功,引起世界医学界关注。1981年,国际沙眼防治组织在巴黎授予张、汤二位教授“国际沙眼金质奖章”。几十年来,张晓楼在医疗、科研、教学和防盲事业中贡献突出,曾在国际国内获奖几十次。他是为毛泽东、胡志明等众多高级领导人和国际友人诊病的专家,他也用相当多的时间深入基层为群众解除病痛,直到病重、逝世前,他还坚持要求出诊。当他看到我国众多失明患者急需角膜,就奔走呼吁,倡导成立死后志愿捐献角膜的眼库。今年6月12日,北京同仁眼库成立,张晓楼教授第一个签名,表示身后愿捐献角膜。

12、1989年09月14日 海南省长梁湘以权谋私被撤职

1989年9月14日,监察部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中共 中央、国务院最近作出决定,撤销梁湘中共海南省委副书记、省 委常委委员和海南省省长的职务,并对他的问题进行审查。

据监察部门调查,梁湘在海南工作期间犯有严重的以权谋私 错误:纵容家人倒卖房产;违背省政府有关审批进口汽车的规定, 亲自批准某公司进口一批汽车,他儿子借机勒索巨款;利用职权 为尚未在海南落户的另一个儿子办理从海南去香港定居的手续; 违反财经纪律,用公款为自己制装、支付宴请费等。

梁湘的错误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败坏 了改革开放的声誉。

13、1989年09月14日 西南非洲人民组织领导人努乔马重返故土

努乔马

在国外流亡30年的西南非洲人民组织领导人努乔马,1989年 9月14日回到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参加即将举行的独立选举。 他的回国,标志着在实施联合国安理会关于纳米比亚独立的435 号决议的进程中又迈出重要的一步。努乔马一下飞机就跪在地上, 亲吻祖国的土地。数千名纳米比亚人以欢迎英雄的仪式,欢迎他 返回祖国。努乔马在讲话中呼吁全国人民通过民族和解实现国家 独立。

14、1988年09月14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制再度恢复

1988年9月14日,为利于军队的管理和指挥,解放军再次恢复军衔制,并在北京举行解放 军上将军官授衔仪式。军衔制是在1965年三届人大九次会议上取消的。 1987年七届人大二次会议决定恢复军衔制,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新的军衔等级为:一级上将、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9月14日被授予上将军衔的有:洪学智、刘华清、秦基伟、迟浩田、杨白冰、徐信、郭林祥、王诚汉、赵南起、李德生、张震、尤太忠、刘振华、向守志、万海峰、李耀文、王海。附:少数民族将军知多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由各民族优秀儿女组成的人民军队。在1955年和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两次实行军衔制时,其中3100多名将领被授予将官军衔,其中至少有55位少数民族将军。计大将1人,上将3人,中将11人,少将40人。他们包括:粟裕——侗族,湖南人。曾任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一政委,中央军委常委,全国人大副委员长。1955年授大将衔。乌兰夫——汉名云泽,蒙古族,内蒙古人。曾任内蒙古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华北局第二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央统战部部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副主席。1955年授上将衔。赵南起——朝鲜族,吉林人。曾任吉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延边州委第一书记兼军分区第一政委,吉林省委书记兼省军区政委,总后勤部第一副部长兼副政委、部长,中央军委委员,1988年授上将衔。韦杰——壮族,广西人。曾任军长,川北军区司令员,军事学院高级函授系主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授中将衔。覃键——壮族,广西人。曾任苏北军区副司令员,兵团参谋长,南京军区副参谋长。1955年授中将衔。阿沛·阿旺普美——藏族,西藏人,曾任西藏军区第一副司令员,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自治区人大常委主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族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1955年授中将衔。朵葛·彭措饶杰——藏族,西藏人。曾任西藏地方政府藏军总司令。1955年授中将衔。赛福鼎·艾则孜——维吾尔族,新疆人。曾任新疆军区第二副司令员兼省政府副主席,新疆分局书记、新疆区党委第一书记兼新疆军区第一政委,全国人大副委员长。1955年授中将衔。

15、1988年09月14日 中央军委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授予上将军官军衔仪式

  1988年9月14日,中央军委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授予上将军官军衔仪式。党和国家领导人向17位上将颁发由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发的命令状。17位上将军官是:洪学智、刘华清、秦基伟、迟浩田、杨白冰、赵南起、徐信、郭林祥、尤太忠、王诚汉、张震、李德生、刘振华、向守志、万海峰、李耀文、王海。这次授衔,全军有5名女军官被授予少将军衔,有20位专家、教授、学者,被授予专业技术少将军衔,还有一些专业技术干部,身任指挥军官,被授予中将或少将军衔。10月1日,人民解放军正式实施新的军衔制度,共授予尉官军衔40.5万人,校官军衔18万人,将官军衔1452人。1988年7月,中央军委决定,全军实行军衔制度后,开始装备87式系列服装。

16、1985年09月14日 国家科委拟订了“星火计划”

1985年9月14日,国家科委拟订了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星火计划”,并确定了“星火计划”的“短平快”项目5条原则以及24个重点方面。拨款方式实行“匹配拨款”制度,原则上采用各方集资的办法。

17、1980年09月14日 中共中央召开会议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

中共中央印发的这次会议的纪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

  1980年9月14日,中共中央召开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会议,着重强调加强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会议系统地总结了党在农业经济上的经验教训,清理“左”的错误。会议提出:一、集体经济是我国农业向现代化前进不可动摇的基础。二、生产责任制分为两类,一是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二是包工包产,联产计酬。三、农业生产管理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更多的灵活性。四、逐步推广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责任制。五、包产到户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六、充分发挥手工业者、小商小贩和各行各业能手的专长。也可个体经营。  9月28日,中共中央印发了这次座谈会的纪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纪要提出,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地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比较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农民增加了收入,农村的形势越来越好;集体经济是我国农业向现代化迈进不可动摇的基础,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社队,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各种不同形式,不可拘泥于一种模式,搞一刀切;在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地区,实行包产到户,是联系群众,发展生产,解决温饱问题的一种必要的措施,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没有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

18、1979年09月14日 计划生育提倡者马寅初彻底平反

  1979年9月14日,中共中央批准北京大学党委为马寅初彻底平反、恢复名誉的决定。15日,马寅初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名誉校长。马寅初先生于1957年提出了“新人口论”,主要内容是:我国应控制人口增长,节制生育,实行计划生育,其中最重要的是实行普遍避孕。马寅初先生因这一理论被戴上“马尔萨斯主义”的帽子,遭到无理批判。历史作出了惩罚。我国人口随之严重失控,“批错一人,陡增几亿”。  为马寅初先生平反,表明我国开始纠正在人口政策上的严重失误,“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这一基本国策开始形成。

19、1966年09月14日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县以下农村文化大革命的规定》

  1966年9月1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县以下农村文化大革命的规定》,试图对农村的动乱加以限制。规定指出“县以下各级的文化大革命,仍按原‘四清’部署结合进行”,“北京和外地的学生、红卫兵”,“均不到县以下各级机关和社队去串连,不参加县以下各级的辩论。县以下各级干部和公社社员,也不要外出串连”。同日,中共中央还发出《关于抓革命促生产的通知》,要求工业、农业、交通、财贸部门“立即加强或组成各级指挥机构”,保证生产、建设、科学研究等工作的“正常进行”;职工“应当坚守岗位”,“职工的文化革命,放在业余时间去搞”;“红卫兵和革命学生不要进入那些工矿企业、科学研究、设计事业单位去串连”。

20、1960年09月14日 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

海上石油开采成本不小,但与石油创造的巨大价值相比就算不了什么

有欲望就会有战争。富国有掠夺石油的欲望,而穷国有靠石 油致富的欲望。穷国们最终发现如果再这样贱卖自己的石油资源, 早晚要去喝西北风。于是他们决定把石油开采权和定价权夺回来, 穷国和富国之间的石油战终于在本世纪60年代爆发。

团结就是力量。穷国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联台组织, 1960年9月14日,“石油输出国组织”正式成立。该组织的主要 宗旨是“协调和统一各成员国的石油政策,维护各国利益”,并 按此宗旨提高了石油输出价格和税收。由于这些国家拥有世界7 0%以上的石油储藏量和当时50%的产量,所以立马掀起了国际油 品市场的轩然大波。这宣告了富国依靠廉价能源发展经济的基础 不复存在,宣告了战后资本主义增长的“黄金时代”的终结。

此后,终于在1973年爆发了第一次全球能源危机。当时国际 市场的油价提高了3-4倍,西方养尊处优的中产阶级不得不放弃 小轿车改乘公共汽车或以自行车代步。

石油带来纷争。二战后诸多国际间的局部战争大部因争夺资 源引起,而石油是其中最热门的资源。它导致几乎所有伊斯兰教 的产油国与西方发生冲突和对抗虽然表面看起来好像是宗教或民 族矛盾。

21、1960年09月14日 刚果(金)陆军总司令蒙博托上校接管政府。

1960年—刚果(金)陆军总司令蒙博托上校接管政府。

22、1960年09月14日 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在北京举行扩大会议

  1960年9月14日至10月24日,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在北京举行扩大会议。根据林彪的提议,会议以加强政治思想工作为中心议题。林彪制造个人崇拜,歪曲政治思想工作,他在会上讲话中说,“现在的马列主义就是我们毛主席的思想。它今天在世界上站在最高峰,站在时代的思想顶峰”。“我们这种政治思想通统叫做阶级思想,就是阶级斗争的思想。毛主席的思想就是阶级斗争的思想,无产阶级谋解放的思想”。会议作出了《关于加强军队政治思想工作的决议》。中共中央12月21日批准了这个决议,并指出:“这个决议不仅是军队建设和军队政治思想工作的指针,而且它的基本精神,对于各级党组织、政府机关以及学校、企业部门等都是有用的”。

23、1959年09月14日 北京火车站建成

北京站

北京站是全国铁路客运重要枢纽,在1996年北京西站开通以 前,其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京包、京沪、京山等几大干线把 我国辽阔的疆域与首都连结成紧密的整体。北京站发出的旅客列 车可直达苏联莫斯科、朝鲜平壤、蒙古乌兰巴托等邻邦国家首都。

北京站不仅是首都和人民铁路的重要窗口,而且是中华人民 共和国的重要窗口,也是连接首都人民与全国人民、中国人民与 世界人民友谊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建设一座现代化的首都车站 及搞好北京站的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1959年9月13日到14日,新站建成之始,毛泽东主席、刘少 奇主席、朱德委员长、周恩来总理和中央其它领导同志,曾先后 到站视察,并做了重要指示。毛主席亲笔题写了“北京站”三个 大宇。车站根据周总理指示将这三个立体大字放置车站正面中央 正上方。

至1959年9月25日,中央各部委的领导同志、各国驻华使团 、专家、国内各民主人士、人民代表、政协委员、人民团体、工 人、学生、干部、市民等共计38448人,先后到站参观。其中副 部长以上中央领导同志159人、元帅9人、将军16人、民主人士6 8人,政协委员1300人,各国使节、外国记者及专家共622人。

24、1959年09月14日 我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一万次的快速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在北京试制成功。

1959年—我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一万次的快速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在北京试制成功。

25、1957年09月14日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顿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指示》

  1957年9月1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顿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指示》,《关于做好农业合作社生产管理工作的指示》和《关于在农业合作社内部贯彻执行互利政策的指示》。指示要求继续进行整社工作,主要是整顿干部作风,调整社队组织,统筹安排社员的劳动和收入,改善生产管理。指示提出,农业生产合作社应该实行“统一经营,分级管理”,切实建立集体的和个人的生产责任制,普遍推行生产队“三包一奖”(包工、包产、包财务,超产奖励)的制度。按照各地具体条件,也可推行“包工到组”,“田间零活包到户”等办法。与此同时,中共中央还召开了全国第四次农村工作会议,着重讨论了整顿和巩固农业合作社的问题。在此以前,有些农民群众自发地在合作社内实行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但这种责任制形式很快即受到批评制止。?

26、1950年09月14日 我国与瑞士正式建交

  瑞士(全称瑞士联邦。位于中欧的内陆国。意为“焚烧”,来源于州名——施维茨。面积41284平方公里。人口706.2万人(1995),瑞士人占83.1%,余为外籍人。德、法、意语均为官方语言。居民的44%信奉基督教新教,48%信奉天主教。首都伯尔尼。矿藏仅有少量的煤、铁、石油和铀。水力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为27%。属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国。1995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51275瑞士法郎。农产品有小麦、燕麦、马铃薯、甜菜;粮食不能自给。畜牧业发达。工业部门有机械、化工、纺织、钟表、食品加工。主要出口机械、冶金、化工医药、钟表、纺织品、服装、食品;进口原料、燃料半成品和耐用消费品。11世纪起处于罗马神圣帝国统治之下。1291年8月1日(后被定为国庆日),乌里、施维茨和下瓦尔登三个州在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斗争中秘密结盟,此为瑞士立国之初。1499年摆脱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而获事实上的独立。1798年被拿破仑吞并。1803年恢复联邦。1815年被维也纳会议确认为永久中立国。1848年成为统一的联邦制国家。两次世界大战中均保持中立。政局稳定。自1959年起一直由激进民主党、社会党、基民党和中间民主联盟联合执政。1950年9月14日同中国建交。

27、1950年09月14日 我国与列支敦士登建交

  列支敦士登,全称列支敦士登公国。意为“发亮的石头”。位于中欧莱茵河上游东岸的内陆国,西邻瑞土,东接奥地利。面积160平方公里。人口29386人(1991年底),多为列支敦士登人;外国人占37.5%,主要有瑞士人、奥地利人等。官方语言为德语。87%的居民信奉天主教,8.5%信奉基督教。首都瓦杜兹。资源有大理石,森林覆盖率34.8%。属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工业主要有冶金、仪表、陶瓷、化工、医药、电子、纺织和食品加工等。真空镀膜产品和假牙生产享有国际声誉。农业以种植饲料和畜牧为主。旅游业发达。邮票业收入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人均收入40345瑞士法郎(1991年,约合28100美元)。原系神圣罗马帝国王侯的采邑,1719年6月查理六世封瓦杜兹和施伦堡两地为公国,以当时公爵的姓氏命名。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解体,列加入拿破仑控制下的“莱茵联盟”。1815年加入“德意志联盟”。1866年宣告独立。在两次大战中均保持中立。国庆节为8月15日,即天主教的圣母升天节。1988年9月,中列驻瑞士使馆通过换文确认两国建立直接关系并同时确认:根据列瑞1919年达成的协议和1951年瑞驻华公使馆同中国外交部的换文,瑞代表列在华利益,这即表明中瑞1950年9月14日建交时中列同时亦建立了外交关系。

28、1946年09月14日 法越临时协定签订

1946年9月14日,法国皮杜尔政府同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总 理范文同在法国枫丹白露签订《法越临时协定》,亦称《九-一 四协定》。

《九-一四协定》主要内容有:肯定1946年3月6日签订的《 法越初步协定》;双方停止一切敌对行为和暴力行动,不得逮捕 任何忠于本国的法、越人民;越南承认法国在越南的经济、文化 利益,法国尊重越南南部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但关于越南南部 主权和越南民主共和国外交自主问题仍未解决,规定在1947年1 月前继续谈判。1946年12月,法国撕毁《法越临时协定》。

29、1945年09月14日 中共中央决定建立东北局

1945年9月14日,中共中央决定建立东北局,彭真为书记。

30、1938年09月14日 王稼祥传达共产国际的决定和季米特洛夫的意见

  1938年9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王稼祥传达共产国际的决定和季米特洛夫的意见。认为中共一年来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治路线是正确的,中共在复杂的环境和困难的条件下真正运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在中共中央领导机关中要以毛泽东为首解决统一领导问题,中央领导机关要有亲密团结的空气。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再次举行会议 ,决定六中全会的主要议程为:一、张闻天主持开幕式;二、王稼祥传达共产国际指示;三、毛泽东作政治报告。

31、1938年09月14日 中共中央举行六届六中全会。王稼祥传达共产国际的指示和季米特洛夫的意见;中共中央领导机关中要以毛泽东为首解决统一领导问题。

1882年6月18日诞生在保加利亚拉多米尔县科瓦切夫齐村一个小手工业者家庭。季米特洛夫的父母吃苦耐劳,为人正直。季米特洛夫兄弟姐妹共八人,他们多数都先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由于家境贫寒,季米特洛夫刚满12周岁,就被迫离开学校到索非亚一家很小的印刷厂当学徒工。他酷爱读书,不仅攻读历史、地理、自然科学和文学等各方面的书籍,而且认真阅读了保加利亚社会民主党创始人布拉戈耶夫等人的著作和其他进步书刊。他经常在劳累了一天后又到社会民主党俱乐部工人夜校听课。  季米特洛夫很早就投身于工人阶级的战斗行列。还在1894年底(12岁),他就积极参加了印刷工人的首次罢工。1897年季米特洛夫已经是索非亚印刷工人联合会的活动分子。当时,尽管季米特洛夫还非常年轻,但为捍卫工人阶级的利益,他表现出无所畏惧的革命精神。1900年,季米特洛夫当选为索非亚印刷工会的书记。  1902年,季米特洛夫加入保加利亚社会民主工党。在入党时季米特洛夫表示:"我希望做个党员,是因为我深信工人阶级不能靠阶级调和的办法,而只有靠革命的办法才能从剥削下解放出来"。  1903年,保加利亚社会民主工党的两派,即“紧密派”和“广泛派”在组织上分裂。季米特洛夫坚定地站在“紧密派”一边。  1904年7月,季米特洛夫出席社会民主工党(紧密派)召开的代表大会,并被选为出版委员会委员。8月,在全国工会同盟成立大会上,季米特洛夫被选为中央工人理事会理事。同月23日,他被选为索非亚地方工人理事会书记。  1905年8月,季米特洛夫被选为索非亚党组织书记和全国工会同盟中央书记。从此,他毫无间断地担任全国工会同盟中央书记一职,直到1923年该同盟被法西斯分子解散时为止。  1909年7月,在党的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季米特洛夫当选为中央委员。以后直到逝世,他一直是党的中央委员。季米特洛夫除积极从事党的组织和工会工作外,还十分活跃地从事政论工作。他写了许多小册子、文章和工人指南,发表在党和工会的几乎所有报刊上。季米特洛夫多年担任《印刷工人报》和《矿工报》的编辑,一度还担任过《邮电工人报》的编辑。党的机关报《工人报》的工会版,主要由他参与编辑。在他的领导下,工会传播报刊别具一格,意趣盎然,思想坚定。  在领导本国工人运动的同时,季米特洛夫还密切关注着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1909年12月,季米特洛夫出席了在贝尔格莱德举行的第一次巴尔干社会民主党代表会议。季米特洛夫根据代表会议精神倡议把巴尔干各工会组织的活动统一起来。这直接促成了保加利亚全国工会同盟和塞尔维亚工会的1911年协议。1910年,季米特洛夫被选进国际矿工联合会执行局。1911年,季米特洛夫代表保加利亚工会同盟出席第七次国际工会代表会议。在会上,他反对国际工会运动中的改良主义路线,顶住了工会国际的压力,抵制了与改良主义者领导下的工会进行无条件合并的要求。  1913年,季米特洛夫被选为国民议会议员。曾被选为紧密派社会党议会党团的书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保加利亚倒向同盟国。季米特洛夫站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立场上,投人了党发动的所有反战行动。11月,在为表决补充军事贷款而召开的国民议会会议上,季米特洛夫代表议会党团发表讲演。他说:"我们不愿意为那种非但不能保障保加利亚的自由和独立,反而会丧失这种自由和独立,会失去整个保加利亚的政策花一分钱,流一滴血。"  1915年7月,季米特洛夫出席了第二次巴尔干社会民主党代表会议。会上,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巴尔干社会民主党联盟。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季米特洛夫立即撰文和发表讲演欢庆这一胜利。他指出:“这是国际革命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第一次胜利,是世界革命的开端。”1918年9月,保加利亚出现革命形势。在狱中的季米特洛夫建议党中央发动武装起义,但未被采纳。  1919年5月,保加利亚社会民主工党(紧密派)改名为保加利亚共产党(紧密派社会主义者)。季米特洛夫再次被选为党的领导成员。这时,季米特洛夫开始刻苦钻研列宁的著作,并号召保加利亚全体工人和其他劳动者“听从列宁的有力召唤,深刻领会列宁的思想”。  1921年,季米特洛夫出席了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和红色工会国际成立大会。他被选为巴尔干工会财务委员会委员、红色工会国际宣传委员会委员和中央理事会理事。在莫斯科期间,他会见了列宁。这次会晤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1922年,季米特洛夫出席了红色工会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和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并当选为红色工会国际执行局委员。  1923年6月,保加利亚发生法西斯军事政变。季米特洛夫起初赞同“中立”立场,但不久就认识到错误,并同科拉罗夫一起纠正党中央的错误方针。以后,季米特洛夫受党的委托参加了由共产党和农民联盟代表组成的军事革命总委员会,领导了保加利亚人民的反法西斯九月起义。九月起义失败后,由于被法西斯当局缺席判处死刑,季米特洛夫被迫流亡国外。  1923年10月,季米特洛夫同科拉罗夫在维也纳成立了保共国外委员会,担负起党在国外的领导工作。保共国外委员会出版了党的机关报《工人报》。季米特洛夫任该报纸编辑,他写了大量文章阐明党和反法西斯运动面临的各种迫切问题。12月,季米特洛夫当选为巴尔干共产主义联盟主席团书记。他努力使书记处正确发挥作用,促进巴尔干各国共产党的巩固和发展。  1924年,季米特洛夫出席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和红色工会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被选为共产国际执委会候补委员和工会国际执行局委员。1925年春,季米特洛夫出席了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五次扩大全会。会后,季米特洛夫留在共产国际执委会机构中工作。共产国际执委会第六次全会后,在政治书记处下设立了若干地区书记处。季米特洛夫受托负责波兰一波罗的海地区书记处。  从1927年1月起,季米特洛夫直接在保共中央工作。他负责保共中央书记处和巴尔干共产主义联盟的工作,以及党的理论刊物《共产主义旗帜报》的编辑出版。  1929年,季米特洛夫被指定为共产国际执委会西欧局的领导人。30年代初,季米特洛夫积极参与组织了反对战争的世界代表大会和群众性的反战运动。1933年2月27日,希特勒法西斯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国会纵火案”。3月9日,纳粹警察局以“参与纵火”的罪名逮捕了当时正在柏林从事革命活动的季米特洛夫。  9月21日,德国法西斯在六个月的精心策划后,在莱比锡开庭审讯。季米特洛夫在法庭上严厉驳斥了法西斯对共产党的诬蔑,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揭露了"国会纵火案"是法西斯精心策划的阴谋。法西斯头子戈林以“证人”资格出庭时,被季米特洛夫质问得连自己在法庭的身份都忘了,冲着季米特洛夫吼道:“只要你离开法庭,我就会把你抓起来。”素来被法西斯称为“最干练的宣传家”的戈培尔,不但同样被季米特洛夫驳得哑口无言,而且还承认了纳粹党是“许多恐怖活动的组织者”。季米特洛夫在法庭上反驳中最后说,“历史的车轮在转动……它现在和将来都在转动,直到共产主义的彻底胜利!”  季米特洛夫在法西斯法庭上的英勇表现,为全世界共产党人树立了同法西斯顽强斗争的光辉榜样。他揭穿了“国会纵火案”的大骗局,捍卫了保加利亚人民的尊严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人民中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当时曾有人说,"如果世界上有什么英雄的话,季米特洛夫就是英雄"。在世界各国反法西斯力量的强大压力下,德国法西斯政府被迫将季米特洛夫释放。  1934年2月27日,季米特洛夫来到莫斯科。4月29日,他当选为共产国际执委会政治书记处书记、共产国际政治委员会委员和中欧地区局领导。5月23日,他被吸收为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成员。这时,季米特洛夫作为共产国际政治书记处深孚众望的成员,实际上领导着共产国际。  1935年7、8月间,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季米特洛夫在会上做了题为《法西斯的进攻与共产国际为工人阶级的反法西斯统一而斗争的任务》的著名报告,并就大会的讨论做了题为《为工人阶级的反法西斯主义的统一而斗争》的总结发言:他在报告和发言中强调,法西斯主义不是“超然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上的一种国家政权形式”,而是“最反动、最主张民族沙文主义、最抱帝国主义野心的财政资本的公开的恐怖专政”。他指出,在法西斯进攻面前,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群众当前的主要任务并不是选择“无产阶级专政或资产阶级专政,而是资产阶级民主制或法西斯主义”。他反复指出,要反对资本的进攻和反对法西斯,必须以“保卫工人阶级经济和政治的当前利益”为出发点,正确处理共产党同社会民主党的关系,实现工会的统一,建立起工人统一战线。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广泛的反法西斯的人民阵线”。季米特洛夫在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的报告和总结发言,及时有效地指导了共产国际和各国共产党实行策略上的转变,极大地推动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在这次代表大会上,季米特洛夫当选为共产国际执委会总书记。  季米特洛夫担任共产国际执委会总书记后,大力改进了共产国际的领导工作:解散了地区局,取消了向各党派全权代表和教导员的制度,精简了共产国际执委会的机构;加强了同各国党中央的联系。  1936年7月,西班牙发生佛朗哥反革命叛乱。佛朗哥得到德、意法西斯的武器、军事专家和军队的支持。在季米特洛夫的倡议和组织下,三万五千名来自苏、法、德、英、中国等54个国家的共产党员和志愿人员来到西班牙,组成“国际纵队”和西班牙人民并肩战斗,抗击法西斯叛乱分子和德、意武器干涉者。  季米特洛夫也十分关心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他称颂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当时条件下团结中国人民的一切力量,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最好办法”;赞扬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共产国际最好的支部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季米特洛夫曾经片面强调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而忽视了反法西斯的一面。但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1941年6月希特勒德国入侵苏联后,季米特洛夫就克服了原先的片面评价,重视战争的反法西斯性质,号召各国共产党组织大规模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斗争和抵抗运动。  1943年6月,共产国际在完成其历史使命后自行解散。季米特洛夫直接领导了共产国际自行解散的全部工作和解散后的善后工作。  在共产国际解散后,季米特洛夫把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领导保加利亚人民的抵抗运动上。1944年9月9日,保加利亚工人党和祖国阵线在首都索非亚等中心城市组织了胜利的武装起义,推翻了君主法西斯专政,成立了祖国阵线政府。1945年11月4日,季米特洛夫回到了阔别22年之久的祖国。他先后主持召开了保加利亚工人党的九中和十中全会;他亲自领导改组了军队;根据他的提议,对部长会议和各部的结构及工作做了变动;在他的直接参与下,制定了一系列对于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经济和政治基础起决定作用的重要法律;他提出了消灭君主政体和选举大国民议会的任务。  1946年9月,保加利亚举行全民投票,废除了君主制,宣布人民共和国的诞生。11月,季米特洛夫出任共和国第一任总理。1947年12月,大国民议会通过了季米特洛夫亲自主持制定的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宪法。  1948年12月,季米特洛夫在保加利亚工人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代表党中央作了政治报告。在报告中,季米特洛夫总结了党走过的英勇道路及取得的成绩;阐述了保加利亚人民民主制度的性质,认为它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特殊形式;规划了保加利亚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在"五大"上党改名为保加利亚共产党,大会一致选举季米特洛夫为保加利亚共产党中央总书记。  1949年7月2日,季米特洛夫因病医治不愈,在莫斯科不幸逝世,终年67岁。

32、1937年09月14日 保护地中海贸易安全的尼翁协定签字

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后,英、法等27个欧洲国家宣布对西 班牙实行不干涉政策,它们为防止向西班牙输送武器而派出海军 在西班牙海岸巡逻和封锁。意大利潜艇乘机在地中海接连袭击开 往西班牙港口的别国商船。针对意大利破坏地中海航行与贸易安 全的侵略行为,英、法于8月底共同邀请德、意、希、土、苏、 南等国开会讨论同“不明国籍”的潜水艇作斗争的问题。德、意 拒绝参加。

1937年9月14日,英、法与其他7国的代表在瑞士日内瓦附近 的尼翁签订《尼翁协定》。协定规定:对在地中海攻击不属于西 班牙任何纷争一方的船舶的潜水艇,缔约国海军应予以反击并在 可能情况下予以消灭。为实施上述决定,在地中海水域,英法两 国舰队应同在公海上和尼翁协定参加国的领水内,依两国协议分 区执行任务,以保护航行安全;地中海沿岸国则保证对上述舰队 协助提供使用港口。

9月17日,在日内瓦又签订《尼翁协定》的补充协定,规定 本协定扩大适用于水面船舰和航空器对商船的袭击。这样就全面 地确定潜艇、飞机、水面船舰袭击商船的行为均当视为海盗行为。

33、1930年09月14日 德国举行国会选举,希特勒的国社党从过去的十二席增加到一百零七席,一跃成为大党,仅次于143席的社会党。

1929年10月末从华尔街开始的经济恐慌迅速蔓延,导致了一场世界性经济危机。德国的经济是靠美国发展起来的,所以受害最大。企业倒闭,产销萧条,失业人数直线上升,最高时达600万。这可给希特勒、戈培尔等人提供了绝好的机会。他们称经济危机是“政府无能”的一个佐证,是政府接受《凡尔赛和约》和战争赔款及奉行“社会主义”政策的结果,是共和国和历届政府毁灭了德国的一切。希特勒公开宣布,他欢迎这场经济危机。他正可以利用它达到搞垮共和国的目的,而且他为此甘愿去干任何事情。不久,经济危机就发展成为一场国家危机。由于经济萧条,国家税收下降,相反失业救济的支出却迅速增加。1930年3月,魏玛共和国的最后一届政府终因入阁各党在如何平衡国库亏空问题上意见分歧而垮台。   从1930—1933年期间,魏玛共和国不得不由所谓的“总统内阁”来治理,经济危机更使社会各阶层的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对魏玛共和国政府极为不满,强烈要求建立一个拯救德意志民族、给社会带来安定,给人民带来幸福的新政府。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希特勒一方面为国家社会主义展开更强大的宣传,对各阶层人民不断做出符合其愿望的慷慨许诺。一方面又通过纳粹党的宣传机器,宣称该党不是一个阶级政党,而是“大众党”,并重点向中下层的中产阶级发动讨好攻势,以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这种宣传不能不打动处在绝望之中的德国人民,他们相信希特勒的诺言能够兑现,因而纷纷聚集在纳粹的旗帜下。危机前,纳粹党只有10.8万人,到了1932年,人数超过了100万。从1930年开始,纳粹党在国会选举中不断获得胜利,1932年4月10日举行总统第二轮选举,希特勒竟然获得了36.8%的选票。1932年7月31日举行国会选举,纳粹党获得了37.3%的选票,获得230个议席,一跃成为国会中最大的党派。1932年8月13日,总统兴登堡召见希特勒并试图说服他与佛朗茨·冯·巴本共同组成联合政府,但希特勒予以拒绝,声言作为最大政党的领袖,要得到“包括一切方面的整个国家权力”,但兴登堡也发表声明加以拒绝。就在这时,巴本和施莱歇尔为了一己私利,互相拆台,宁让第三者上台,也不让对方执政,通过政治上的交易,把希特勒推出来,搞了一个以“保守派和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总统、国防军和钢盔团”为一方,以希特勒的纳粹集团为另一方的联盟,组成所谓“民族团结”的联合政府。就这样,希特勒终于在1933年1月30日通过“后门”交易登上了总理的宝座。从这时起,魏玛共和国也就正式死亡了,第三帝国由此诞生。   对希特勒的得势,被推翻的霍亨索伦王室的支持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1933年1月22日,皇太子就曾致函兴登堡,敦促其授权希特勒组阁,威廉二世还给纳粹党提供了200万马克的援助。但德国任何阶级、集团、政党都不能逃避其应负的一份责任。无产阶级分裂、争斗,内耗损失巨大,更谈不上团结一致对付法西斯。先天不足的资产阶级对法西斯则是容忍、退让,甚至迎合。他们不能联合起来对付一个他们当时一定知道如果他们不团结起来加以扑灭就会压倒他们的共同危险。难怪有人说,“把纳粹党的暴政加在自己身上的,是德国人自己”。

34、1927年09月14日 现代舞蹈创始人邓肯逝世
二十年代,欧美女子流行的体育运动是伊莎贝拉·邓肯式的希腊舞蹈和身体律动相结合在一起。  伊萨多拉.邓肯,现代舞蹈创始人,1878年5月27日生于美国旧金山。父亲是诗人,母亲是家庭音乐教师。邓肯5岁上学,因家住海边,她常独自一个人去海滩玩。后来她回忆道,“我最初跳舞的观念就起源于大海的波浪。”   艺术对她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母亲弹琴时,她总是静静地坐在旁边听着。她喜欢这种自然的状态。因此,她对古典舞蹈的刻板产生反感,她主张把舞蹈建立在自然的节奏与动作上。  从1899年起,她开始在欧洲各国巡回演出。1921年11月7日,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之际,她在莫斯科大剧院举行的庆祝会上表演了舞蹈《国际歌》。列宁不仅为她的精彩舞蹈鼓掌叫好,还同观众一起为她的舞蹈伴唱。但她回到美国后遭到报纸的攻击,还被剥夺了美国公民的资格。   她在一次小型晚会上与俄罗斯著名诗人叶塞宁一见钟情,并成为伴侣。由于叶塞宁的神经质使他不能忍受邓肯被众人的追捧的情景,后来叶塞宁自杀。    1924年,邓肯漂流至法国,靠微薄的收入糊口。1926年叶塞宁诗集出版并成为当时的畅销书,稿费很多。莫斯科法院将30万法郎的遗产交给邓肯。这时的邓肯确实需要钱,可她却将这笔钱全部赠给了叶塞宁的父母和妹妹。她说,“她们比我更需要。”    1927年9月14日,邓肯在法国出席一个音乐会时,她的红色披肩被车轮卡住,邓肯就这样被活活勒死,年仅49岁。一位才华横溢的现代舞蹈大师就这样孤寂地死去。 沉迷于伊莎贝拉·邓肯式的希腊舞蹈和身体律动相结合体育运动中的女性们。邓肯与友人乘车游玩。第二天邓肯死在这天所乘坐的车轮下。邓肯和丈夫的恋情令无数人感动
35、1926年09月14日 新小说派的重要作家和理论家米歇尔·布托尔出生。

米歇尔·布托尔也是新小说派的一位重要作家和理论家。1926年9月14日米歇尔·布托出生于法国北方工业重镇里尔的郊区,其父亲在北方铁路公司工作。1929年全家人搬到巴黎定居,布托在巴黎接受良好的教育和艺术熏陶,并利用父亲在铁路部门工作的便利到处旅行,使他养成了日后一边写作一边漫游的习惯。后来他进入巴黎大学学习文学和哲学,但几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都未通过。他曾在哲学学院担任哲学家让·瓦尔的秘书,使他有机会认识了不少文化名人。在桑斯的马拉美中学教了几个月法语后,他借助一篇谈埃及教育改革的论文到了埃及,在尼罗河谷的一所学校教法语。然后他非常幸运地成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外教,开始一边教书一边创作,并通过作家乔治·朗布里西的引荐在子夜出版社出版了《米兰巷》、《日程表》、《变》和《度》,这4部小说作品在文坛冒出新鲜而奇异的火花,作者富有才情的写作试验、独特的风格、渊博的知识以及大胆的创新奠定了他在法国文坛的重要地位,被萨特预言为20世纪最有希望的伟大小说家之一。  法国著名小说家、诗人、文艺评论家米歇尔·布托即将迎来80华诞,为了向这位新小说派的主将表示敬意,为了纪念他60年的写作生涯,法国拉迪费朗斯出版社(LaDifference)很早就在筹划出版他的作品全集。《布托全集》由巴黎八大教授、法国文学专家米海依·卡勒-克鲁贝(MireilleCalle-Gruber)主编,计划出版14卷,其中第一卷分小说、保留剧目两册,已于今年早些时候面世,两册加起来总共2352页,600万字。法国国家图书馆也从6月19日到9月13日举办一个名为“米歇尔·布托:漫游写作”的展览,集中展出他的各类作品、作品手稿和他所有的信函等,让广大读者领略这位在上个世纪50年代和其他新小说派作家一起在小说领域发动翻天覆地变革的伟大作家的风采。我在复旦读书的时候就有幸聆听过朱静老师讲授她翻译的布托的代表作《变》,做编辑的时候编的第一批书里也有他的《日程表》(中文版译名为《曾几何时》),和这位文学大师也算有点缘分吧,所以一到巴黎我就迫不及待地前往法国国家图书馆观看展览,希望可以从中探寻出他的创作道路与人生轨迹。  布托4部小说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荣获1957年雷诺多文学奖的《变》,与阿兰·罗布-格里耶的《嫉妒》、克罗德·西蒙的《风》、娜塔丽·萨洛特的《向性》同时出版,至今依然是新小说派作品中阅读率最高的一部。《变》写的是一位45岁的名叫莱翁·德尔蒙的乘客搭乘火车从巴黎前往罗马,在列车上思考自己的人生与选择。他是一家公司的经理,是个事业成功的男子,但和脾气暴躁的妻子、4个跟他很陌生的孩子生活在一起,他感到窒息。他每个月去罗马的时候都会想他的情妇,一个漂亮的罗马女子西西。他终于下定了决心想把她接到巴黎来,公开和她生活在一起。但坐在第三等车厢里的劳顿,以及对许多次和妻子或者情妇的旅行回忆慢慢又使他改变了主意,所以书名叫做“变”。作者成功地在一节车厢、在20个小时的行程中把一个人动荡的一生写了出来,而且是首次使用第二人称叙述,使读者成为书中主角,还通过通篇的“你”毫不留情地把主人公诡秘行踪、邪恶念头、意乱情迷、难言之隐都赤裸裸地表露出来。而另一部获奖作品《日程表》中穿插有爱情故事、侦探案件、异国情调、历史考古、象征意味和隐喻暗示而被批评家视为“一盘什锦文学佳肴”。  然而,这位最有希望的伟大小说家在写完这四部小说后却中止了小说创作。为什么不再写作小说?每一位记者采访的时候都会问他这个问题,他解释说小说只是他人生某一个阶段所采用的一种创作方法。刚开始写东西的时候,他像许多中学生一样写了许多诗。在巴黎大学攻读哲学和古典文学时,他对超现实主义诗歌和现象主义哲学发生兴趣,开始写诗和文学批评文章,后来觉得通过小说的形式可以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于是许多年里都集中精力进行小说创作。他的几部小说出版后很受欢迎,但也引出了不少问题。譬如《变》出版后,有人老问他为什么用第二人称叙述。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他又写了一本关于小说中人称的用法的书。于是他出的小说越多,写的随笔论文也越多,以便阐明他写的那些小说,他的作品也就越来越膨胀。在回答人们提出的那些问题的时候,他也开始背离小说,用随笔来解释创作的前因后果,他的写作手法也已经发生了变化。“应出版社的要求,我曾经重新尝试过写小说,编辑说一个严肃认真的作家必须写小说。但作品刚开始写,就变成了另外的东西。所以,45年来,我不再写小说了。永远也不会写了。”  但布托并不认为小说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还有许多绝世佳作等待着人们去写。最伟大的小说是超越国界的,可以与戏剧、随笔和诗歌相互交融,成为真正的叙事诗,就像波德莱尔谈到巴尔扎克时所说的‘他是我们最伟大的诗人’。福楼拜、乔伊斯和斯汤达对我来说首先是诗人。新小说把罗伯-格里耶、克罗德·西蒙、萨罗特、克罗德·奥利埃和我5个各有千秋的人聚集到一起。我不觉得我们像1930年代的超现实主义流派一样形成了一场文学运动。但有一点是真的,我们都在寻找一种新的小说表现形式,虽然表现形式各不相同”。  布托不写小说,但从来没有停止过创作,除了随笔,他还创作诗歌和绘画作品。他已经创作了1300多部作品,这还不包括那些翻译作品以及与别人的合集。“我很难相信我已经写了那么多的书,超过1000部。人们看到这么多作品,以为我毫不费劲就写出来了,实际上,写作总要付出巨大的艰辛。写《日程表》和《变》的时候,我做过大量的准备工作,经过几个月的研究布局,洋洋洒洒地列出写作大纲和细节。我写出一部分又重新写,有些章节重写了50遍。雷蒙·胡塞尔曾说:‘我的每一个句子都是呕心沥血写出来的。’我也可以这么说,我只是希望这些流出的血对人们有益。”从1960年代起,他开始写一些很特别的诗,那是与雕塑家、画家和摄影家等其他门类的艺术家的对话。他对绘画和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很早以前就开始不停地画画。他父亲在铁道机关工作,把所有的休闲时间都用在画水彩画或者做木雕上,布托那时就梦想变成画家,实现父亲没有实现的理想。他还拉小提琴,想做音乐家。他什么事都尝试过,最后是文学占了上风,但他依然怀念画画和音乐。“我跟画家们在一起比跟作家在一起更自在。如果不是他们恳求,很多作品是写不出来的。所以他与许多画家合作过,进行过一些试验写作,在绘画作品中进行创作。在西方,艺术作品特别受到保护。它们被装进玻璃柜中。进入这个柜子,也就是闯入禁区。我想打破这个自有理由的禁区,但我也有理由打破禁区。”  布托几乎每一部作品都写到旅行。只有旅行才会让他中断写作,而这些旅行却又为他创作新的作品提供丰富的素材。他的几部小说都是在埃及和美国之间写出来的,“我先有旅行然后才有作品。当我读了很多书后,我就出发。我从来没有失望过。我想找的东西总能找到,还能找到别的东西。旅行实际上是我整个一生的原动力。”他最先去的是埃及,不仅在尼罗河谷中找到了教师的位置,还发现了埃及的写作之神,那个写作之神模样像猴子,作家实际上就应该像猴子一样善于模仿。1960年在美国的旅行对他造成的冲击非常大。那个时候,所有年轻的作家都要去美国,就像16世纪所有的作家都要去罗马一样。他作为费城附近一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到了美国,开始周游美国,然后用笔记记录他在那个充满梦想和恶梦的国家耳闻目睹的事情。他还到了中国、日本和澳大利亚。旅行的时候,“别人带我去看的东西,我看了后总想看看它旁边的东西。在博物馆里,我仔细欣赏玻璃框里的艺术品,但我也注意观察那个玻璃框以及玻璃框边的那面墙。我很想把那幅画翻过来看看它的另一面有什么。我觉得看看别人没叫我们看的东西非常重要。大摄影家布雷松也和我一样,有一天他对我说:‘当我旅行的时候,我会去看别人带我去看的东西,但我拍摄的却是旁边的东西。’也是由于这个原因我喜欢住在国界旁边。我住的地方离瑞士非常近,我常去瑞士购物,离意大利也不远,过了勃朗峰的隧道就到了。穿越国界可以帮我看到新的东西。”  如今80高龄的布托“离群索居”地隐修在法国瑞士边境的露升日高山牧场上的一所旧教堂里,“隐蔽在宁静之中”。这位特立独行的人“漫游者”笔耕不辍,从一门学科到另一门学科,用所有的文化、所有的资源、想像和才智,把艺术、科学、精神活动有机地融汇在一起,创作出各种形式的作品,旨在用它们来改变现实生活,弥补生活的空虚,从平凡的日常活动中找出生活的奥秘。  80岁的布托留着一大把白胡子,目光依然炯炯有神,思维依然特别清晰:“我非常清楚我是上个世纪的人,但我希望自己还是一个年轻的诗人。”

36、1922年09月14日 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安源工人欢庆罢工胜利

  安源路矿,是萍乡煤矿和株萍铁路的合称。株萍铁路是专为运输萍乡煤矿的煤炭而建的。路矿两局共有工人1.3万余人。萍乡煤矿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工业企业——汉冶萍公司的主要厂矿之一。汉冶萍公司是当时最大的官僚买办企业,受日本帝国主义的控制。安源路矿工人在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买办的压榨下,过着悲惨的生活。  由于产业重要、工人众多而且富于反抗斗争传统,安源路矿成为中国共产党最初开展工人运动的重点区域。1921年秋,毛泽东同志亲自到安源路矿工人中开展工作。随后,党又派李立三同志去安源常驻,先后在工人中建立起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和共产党支部,成立了工人俱乐部。  1922年,资本家请萍乡县署正式布告查封俱乐部。路矿当局一连三月拖欠工人工资,使工人生活陷入绝境。工人俱乐部提出的保护俱乐部和改善工人待遇等要求没有得到答复。9月14日凌晨,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爆发,李立三任罢工总指挥。工人们挫败路矿当局收买工贼复工、企图暗杀李立三等阴谋。我党又派出刘少奇为代表与路矿当局进行谈判,迫使他们答应了工人提出的13项条件。18日早晨,双方在罢工条件上签字,罢工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罢工斗争的目的是“使无产阶级团结起来,养成无产阶级支配社会的潜伏势力”,最终将社会改造成没有阶级压迫、产业公有的社会。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的主要口号“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充分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安源工人过去20多年间的屡次反抗均遭失败,而这次罢工取得了胜利,使工人深切认识到团结奋斗的重要,极大地提高了工人们的阶级觉悟和组织性。罢工胜利后不久,工人俱乐部的成员就由罢工前的700多人猛增到1.2万多人。路矿全体工人团结起来,形成了以中共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工人俱乐部为公开组织形式的阶级队伍。在此基础上,安源工人俱乐部同粤汉铁路工人联合成立了粤汉铁路总工会,并发起成立了湖南全省工团联合会和汉冶萍总工会,又与湖北全省工团联合会建立了联系。最后,铁路工会联合起来成立了全国铁路总工会筹备委员会,从而大大推动了工人阶级的全国大联合。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影响深远,成为中国工运史上一次著名的罢工事件。

37、1914年09月14日 德军参谋总长赫尔姆斯·约翰内斯·毛奇将军,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指挥马恩河战役失败而被解职。

第一次马恩河战役作战图

第一次马恩河战役作战图1914年8月法国边境之战后,法第4、第5集团军和英国远征军于9月初撤至马恩河以南,在巴黎至凡尔登一线布防。法军总参谋长J.-J.-C.霞飞将军组建第6、第9集团军,分别部署在巴黎外围以及第4和第5集团军之间,准备实施反攻。德第1、第2集团军为追歼法第5集团军,偏离原定进攻方向前出到巴黎以东地区,暴露了第1集团军的右翼。德军总参谋长H.J.L.von毛奇获悉法军即将反攻后,于9月4日命令第1、第2集团军在巴黎以东转入防御,第3、第4、第5集团军南下,协同从东面进攻的第6集团军合围凡尔登以南的法军。但德第1集团军司令A.H.R.von克卢克拒不执行命令,继续率军南下,形成有利于联军反击的态势。同日,霞飞命令法第5、第6集团军和英远征军对德第1、第2集团军实施主要突击,法第9、第4集团军牵制敌第3、第4集团军,法第3集团军在凡尔登以西实施辅助突击。此时,在巴黎至凡尔登一线,联军66个师108.2万人对德军51个师90万人;在主攻方向上,联军兵力是德军的两倍。  9月5日,法第6集团军先头部队与德第1集团军在乌尔克河西岸遭遇。法军首次使用汽车(共1200辆)把第6集团军一部由巴黎运往前线。克卢克发觉右翼和后方受到威胁后,命令所部于8日全部撤至马恩河北岸,遂与第2集团军之间出现宽50公里的防御间隙。6日,法第5集团军和英远征军从德军防御间隙地带穿插,8日逼近马恩河,构成对德第1集团军的包围态势。同时,德第2集团军业已暴露的右翼也面临被围的危险。9日,德第1、第2集团军被迫后撤。德军在其他地段虽略占上风,但鉴于第1、第2集团军所面临的态势,毛奇于10日下令全线停止进攻,撤至努瓦永至凡尔登一线。此次会战以德军失败告终。英法联军在200公里的战线上推进60公里,伤亡25万人,德军损失30万人。此役双方均有失误:毛奇远离战场,对前线战况不明、指挥不当,各集团军缺乏协同,导致速胜计划破产;英法联军行动迟缓,坐失战机,使德军保存了实力。

38、1911年09月14日 沙俄总理斯托雷平遇刺身亡

圣彼得堡参加斯托雷平葬礼的人群

1911年9月14日晚上,两声枪声打断了基辅歌剧院内盛大的 演出。等喧闹声平静下来后,被打伤的斯托雷平总理倒在地上。 这一刺杀事件完全发生在沙皇尼古拉二世的视野之内。斯托雷平 肺部和脊椎严重受伤,难以抢救,于9月18日晨死去。凶手是社 会党人迪来特里,是位律师。在一群人要把他私刑处死时,警察 将其抓获。

斯托雷平自5年前任现职以来,由于众所周知的不妥协和不留情面的作风结下了许多仇敌。在其任职期间,各政党、工会和新闻界都相对地得到一些自由,可是俄国立法机关第二届“杜马” 由于否决了他的允许农奴充分享有财产权的提案,被他解散了。

最使人不满的是,斯托雷平是激烈的俄罗斯民族主义者。他对俄国的少数民族的政策非常苛刻。他解散了大多数的乌克兰人和波兰人的文化团体,他对待芬兰人的态度尤为残暴。

1906年有人想在他的圣彼得堡城外别墅内暗杀他,他幸免于难。当时他刚刚进入别墅后部的书房,一颗炸弹炸响了,23人死亡,其中有这位总理的儿子和女儿。

39、1910年09月14日 中国武术家霍元甲

黄元申饰演的霍元甲

霍元甲生在一个迷踪拳的世家。父亲霍恩第以保镖为业,因霍恩第的秘踪拳出神入化,所以很多大商人都求他保镖,霍恩第只镖穷苦百姓、清白之人,对贪官污吏决不保镖。霍恩第有三子:霍元英、霍元甲、霍元武,元甲排行第二。据说霍元甲幼年体弱,父亲霍恩第不让他习武,可是霍元甲暗中练习,并在24岁那年5分钟之内击败了一位仅仅用三式打败了霍元甲的哥哥与弟弟的人。之后霍元甲创办了迷踪拳。   霍元甲成年后在天津经营药材商店,后到上海办“精武体育会”(精武门),为发扬中华武术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上海,他曾经在擂台上击败俄罗斯大力士(一说俄罗斯大力士被霍元甲亲自击败,另一说俄罗斯大力士听到霍元甲的名声放弃比赛)有一次日本一个大力士团来中国要求比试,霍元甲因病为理由派弟子刘振声接战比试,结果打败了日本力士。“精武体育会”是1910年由霍元甲在上海创立的武馆,霍元甲在创立精武体育会之后数月内即逝世。元甲被商会下毒而死。  霍元甲幼时体弱多病。其父霍恩第是名显一时的秘宗拳师。他担心元甲习武日后有损霍家名声,拒不授艺于他。但元甲志存高远,他日日留心,处处参察,偷艺于父传兄弟之机。苦练于舍外枣林之僻。后为父知,受责。元甲保证绝不与人比武,不辱霍家门面,方准父兄一起习武。 元甲天资聪颖,毅力惊人,功艺长兄亢进,在兄弟之中出类超群。父见此,一改旧念,悉心传艺于他。后元甲以武会友,融合各家之长,将祖传“秘宗拳”发展为“迷踪拳”,使祖传拳艺达到了新的高峰。   黄元申饰演的霍元甲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山东大侠刘振声慕名来津,求拜于元甲门下。霍察其正直,遂收为弟子。从此破了霍家拳「传内不传外」的先例。 元甲侠肝义胆。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谭嗣同变法遇难,大刀王五(王子斌)避难津门,与元甲一见如故,遂成至交。后王子斌在京遇难,被八国联军枭首示众。元甲与刘振声潜入京城,盗回首级,并取得《老残游记》作者刘鹗协助,将义士身首合葬,尽了朋友之义。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有一俄国人来津在戏园卖艺,他在报纸上登出广告,自称世界第一大力士,打遍中国无敌手。霍元甲见了广告,并听说俄国人还当场信口雌黄,侮蔑中国人无能,极为气愤,当即邀怀庆会馆主人农劲荪和徒弟刘振声前往戏园,见到俄国大力士在台上吹嘘自己是“世界第一大力士”,“病夫之国”如有能者,可登台较量。霍元甲在台下哪里还坐得住,不顾众人劝阻,一个箭步,气宇轩昂地跳上戏台,开门见山地说:“我是‘东亚病夫’霍元甲,愿在这台上与你较量”。此时翻译将霍元甲生平来历告知俄国人。此俄国人闻知霍元甲威名,不敢怠慢,连忙将霍元甲让进后台,霍元甲当场质责俄国人:“为何辱我中华?”并提出三个条件:一是重登广告,必须去掉俄国人是“世界第一”的说法;二是要俄国人公开承认侮辱中国的的错误,当众赔罪谢过;否则就是第三个条件:我霍某要与之决一雌雄,并命其当机立断,色厉内荏的俄国力士哪敢出场比武,只好答应了前两个条件,甘愿登报更正和公开承认藐视中国人的错误,从而灰溜溜地离开了天津。   宣统元年(1909年),英国大力士奥皮音(也称奥比音)在上海登广告,辱我“东亚病夫”。霍应友人邀赴上海约期比武。慑于霍元甲拳威,对方以万金作押要挟,元甲在友人支援下,答应愿出万金作押。对方一再拖延,元甲在报上刊登广告,文曰:“世讥我国为病夫国,我即病夫国中一病夫,愿与天下健者一试”。“并声言”专收外国大力士,虽铜筋铁骨,无所惴焉!霍公之声威使奥皮音未敢交手即破胆而逃,连公证人,操办者也逃之夭夭。  1910年6月1日,霍元甲在农劲荪等武术界同仁协助下,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精武体操会”(后改名精武体育会)。孙中山先生赞扬霍元甲“欲使国强,非人人习武不可”之信念和将霍家拳公诸于世的高风亮节,亲笔写下了“尚武精神”四个大字,惠赠精武体育会。1910年9月,日本柔道会会长率十余名技击高手与霍较艺,败在霍的手下。日本人奉以酒筵,席间见霍呛咳,荐日医为治,霍公一生坦直,不意中毒于9月14日身亡。终年42岁。   霍元甲逝世后,当时精武会弟子和上海武术界爱国人士为霍元甲举行了隆重葬礼,敬献了“成仁取义”挽联,安葬于上海北郊。转年,由弟子刘振声扶柩归里,迁葬于小南河村南。上海精武会由元甲之弟元卿、次子东阁任教。各地分会相继分起,十数年后,海内外精武分会达43处,会员逾40万之众。  有传说霍元甲被日本人下毒药害死之后,他的爱徒陈真替他报仇。这个传说在1960年代末70年代初首次被李小龙搬上银幕(电影《精武门》,李小龙演陈真)。但其实历史上并没有“陈真”这个人物。   此外还有有关霍元甲的长篇历史小说《津门大侠霍元甲》,作者:冯育楠,百花文艺出版。通过作者考证的一些史料,基本再现了一代大侠霍元甲的风貌。

40、1906年09月14日 我国著名农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耕作学创始人之一沈学年出生。

沈学年(1906—2002),浙江余姚人,我国著名农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耕作学创始人之一。他是最早来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任教者,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艺学系的早期创建者之一。他长期致力于高等农业教育和作物科研事业,为作物育种和建立发展我国耕作学领域做出了贡献。  ??1922年7月,沈学年考入南京江苏第一农业学校。1926年毕业后升入南京东南大学农科,1928年转入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农艺系,1930年毕业后任浙江省稻麦改进所技士及浙江上虞五夫稻麦育种场技士兼主任。1932年到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任助教,1933年受聘于金陵大学任讲师。1934年7月,去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院学习,获硕士学位。1935年10月回国,即应聘来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后改组为西北农学院)任农艺组技师兼副教授。1940-1945年任国立西北农学院教授兼农艺系主任,同时还兼任教学试验农场主任至1947年。此后任浙江大学农学院(后改建为浙江农业大学)教授,曾当选为第三、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第六届浙江省人大代表、民盟浙江省委第一至四届委员。直至1989年退休。  沈学年从事农业高等教育和科研工作始于30年代初期。他在浙江稻麦改进所和上虞县五夫稻麦育种场时就开始搜集省内外大量的稻麦农家品种,并以“一穗传”的方法从事选育工作。1933—1934年在金陵大学工作期间,他发现了“1—3—86”和“宁波晚籼”两个纯系水稻的茎秆细健,抗螟力强。1935年,他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院撰写完成《作物抗虫育种》硕士论文。  1935年沈学年来到陕西武功初创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任教,此后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他献身黄土高原。在西北农学院任教期间,他在广泛搜集小麦种质资源的基础上,分别从潘氏世界小麦和当地小麦中系选出“碧玉麦”(“武功14”)和“蚂蚱麦”(“武功27”),并在关中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碧玉麦”抗锈能力强,茎秆坚韧,色碧绿,上有白色蜡质,籽粒大而透明如玉,因此而得名。蚂蚱麦选自当地农家品种,适应性强,产量高。后来由赵洪璋教授主持于1948年育成“碧蚂1号”小麦良种,就是由这两个品种杂交选育出来的。“碧蚂1号”1950年开始在黄河流域大面积推广,为我国北方粮食增产作出重大贡献。  1946年沈学年回到浙江后,长期从事水稻的教学与科研工作。1947年,他出版了《作物育种学泛论》。1953年著有《水稻》,是我国较早论述水稻生产的一本著作。1979年,沈学年参加了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作物栽培学》(南方本)的编写工作,为进一步推动南方稻作的发展,他联合了浙江、华中、江苏、南京、湖南5所高等农业院校稻作学教师,合编了《实用水稻栽培学》一书。  沈学年是我国耕作学科创始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沈学年一直从事稻田耕作制度的研究。为了继承和发扬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和农学家创造积累的有关耕作制度方面的宝贵遗产,他结合学习苏联的农业科学技术,在自己的教学和科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耕作学课程。1980年,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会议一致推举沈学年为名誉理事长。1982年,他与姜秉权在浙江农业大学主持召开了第二次耕作学研讨会,他在会上明确提出耕作学的性质、任务、研究对象,以及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为80年代耕作学的编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次会议后,沈学年接受委托再次主编《耕作学》(南方本)。1983年,农业出版社出版了沈学年与刘巽浩合写的《多熟种植》一书。这本专著全面总结了我国的多熟种植经验,对国内外学者研究我国耕作栽培制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沈学年十分关爱学生和青年一代的成长。他在80高龄时还亲赴陕西杨陵和辽宁沈阳分别参加由中国耕作学制度研究会召开的青年耕作工作者学术讨论会。会前他积极承担论文评选工作;会上他热情洋溢地勉励青年们要热爱专业,发扬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为发展我国耕作学科、促进农业现代化早日实现而努力奋斗。在杨陵期间,他亲切会见了当年在西北农专任教时的农艺组首届学生赵洪璋、沈煜清。1994年2月7日,赵洪璋教授因病逝世,1996年西北农学院编辑《赵洪璋教授生平》文集时,他以90之高龄,再次为文集题词,赞颂学生“尽毕生精力从事小麦育种工作,造福人民功绩卓著”的一生。沈学年教授2002年3月4日因病去逝,3月4日浙江大学在华家池校区举行缅怀这位为我国的农村发展、农业进步和农民富裕作出杰出贡献的著名学者。

41、1901年09月14日 由于麦金莱总统遇刺身亡,副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就任美国第二十六届总统。

 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Jr.,人称老罗斯福,昵称泰迪(Teddy) 1858年10月27日—1919年1月6日),美国军事家、政治家,第26任总统(1901-1909)。曾任海军副部长,1900年当选副总统。1901年总统威廉·麦金莱(William McKinley)被无政府主义者刺杀身亡,他继任成为美国总统,时年42岁。他的独特个性和改革主义政策,使他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在他的总统任期内,对国内的主要贡献是建立资源保护政策,保护了森林、矿产、石油等资源;建立公平交易法案,推动劳资和解。对外奉行门罗主义,实行扩张政策,建设强大军队,干涉美洲事务。 西奥多·罗斯福发动“进步主义”运动。他们主张用联邦政府的权力对现行秩序加以改革,使美国社会重新走向和谐。他们把反垄断作为改革的主要内容。 西奥多·罗斯福的改革理念是调整财产与公共福利的关系,重新把公共福利置于个人财产,即发展之上。在他看来,这是重建社会和谐的主旨。西奥多·罗斯福说,“我们正面临着财产对人类福利的新看法……有人错误地认为,一切人权同利润相比都是次要的。现在,这样的人必须给那些维护人类福利的人民让步了。每个人拥有的财产都要服从社会的整体权利,按公共福利的要求来规定使用到什么程度。” 在这一理念指导下,西奥多·罗斯福开始反垄断斗争,他把矛头指向摩根的铁路控股公司———北方证券公司,对它提出起诉。他又强迫一个煤矿接受政府对罢工的调解,这是联邦政府第一次支持有组织的罢工。西奥多·罗斯福的这些行动得到了人民的称道,他因此获得了“托拉斯爆破手”的美名。但他也遭到了保守派的攻击,1896年总统的制造者、政治老板马克·汉纳大骂这个“该死的牛仔”。华尔街因他的“堕落”而“目瞪口呆”。西奥多·罗斯福的改革引起了共和党的分裂,保守派坚决反对他的改革,他本人则退出共和党另组进步党参加总统大选。 他因成功地调停了日俄战争而获得1906年的诺贝尔和平奖,他是第一个获得此奖项的美国人。在调停过程中,他敏锐地察觉新崛起的日本对美国构成的潜在威胁,认识到巴拿马运河对美国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而且能够使美国海军舰队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的调动更加快捷,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因此,他在任内竭力推动巴拿马运河工程,并且视其为自己最伟大的成就。 他卸任后的1912年,他与共和党意见有分歧,于是脱离共和党,代表进步党参选总统,试图东山再起,但败于美国民主党的候选人伍德罗·威尔逊,从此退出政坛。 他的第五个侄儿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日后也当选为美国总统。 著作有《给孩子们的信》、《在西部的胜利》、《1812年战争中的海战》等。

42、1901年09月14日 美国第25任总统麦金利遇刺身亡

总统排列顺序:美国总统通常按先后以数字顺序排列。第1届为乔治·华盛顿,第56届为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二世。但是担任美国总统的只有43人,因为1892年时任总统的格罗弗·克利夫兰竞选失败,四年后东山再起,再次被选为美国总统,成为美国历史上非连任的第22届和24届总统。而连任两期的美国总统在美国历史上不乏其人,他们通常连任八年,但仍然视为同一届总统。  总统选举日:美国在每个闰年十一月第一个星期一之后的星期二举行总统选举。之所以选择十一月,是因为这时收获季节已过,但通常还没有出现严寒。选择星期二,是为了使选民不必在神圣的星期天就要启程前往投票。因为11月1日是万圣节,选举要避开这一天,才选择了十一月第一个星期一之后的星期二。  总统的宗教:几乎所有美国总统都是基督教新教教徒,只有约翰·F·肯尼迪例外。为此,他在竞选中经常受到攻击。  总统家庭:几乎所有美国总统的婚姻状况都是已婚,其中有几人丧偶。唯一的例外是詹姆斯·布坎南(1857-1861年任总统),历史学家认为,他是同性恋者。他自己说,他没有结婚,因为他的未婚妻在结婚前不久去世。格罗弗·克利夫兰是唯一一位在白宫中结婚的美国总统,当时此事掀起轩然大波,几乎成了丑闻,只是因为这位49岁的新郎迎娶了一位21岁的新娘。  总统任期:任期最短的美国总统是威廉·哈里森,在任仅31天(1841年),最长的是弗兰克林·罗斯福(1933-1945)。美国第一届总统乔治·华盛顿在连任两期后,曾于1797年自动退下。但直到罗斯福之后,这一做法才成为法律。现在,美国总统的最长任期为十年,也就是说,如果在一个任期的一半时间内退下,他再次当选后最多还可以连任两期。  就任总统的条件:宪法规定,美国总统必须至少35岁,在美国至少生活了14年。第三个条件最有争议:只有在美国出生的美国人才能任总统候选人。根据这一条,加里弗尼亚州州长阿诺德·施瓦辛格就被排除在外,施瓦辛格是土生土长的奥地利人。  总统的祖籍:大多数美国总统的祖先是英国人,两名总统的根在德国,他们是赫伯特·胡佛(1929-1933)和杜怀特·大卫·艾森豪威尔(1953-1961)。后者作为将军,二战中曾对德国作战。只有哈里·杜鲁门的祖籍不明,他的家庭很贫困,无足轻重,没有相应的记载。  总统的出生:凯文·柯立芝总统(1923-1929)出生日正好是7月4日美国独立日,他的继承人胡佛是第一位在密西西比河西部出生的美国总统。吉米·卡特(1977-1981)是第一位在医院出生的美国总统。  总统的死亡:两位总统都死于7月4日美国独立日:约翰·亚当斯(1797-1801)和托马斯·杰弗逊(1801-1809)。八位美国总统死于任上,其中四人是自然死亡:1840年哈里逊,1850年泰勒,1923年哈丁,1945年罗斯福。另外四位总统遭人谋杀,他们是1865年林肯、1881年加菲尔德,1901年麦金利和1963年肯尼迪。

43、1874年09月14日 清政府抗议日本出兵台湾,日本派全权大臣大久保利通在北京与奕沂商议台湾事件。

天保元年(1830)9月29日生于萨摩藩鹿儿岛下加治屋町的一个下级武士家庭。幼名正袈裟,后改名为利通。父亲大久保利世是个开明藩士,他擅长阳明学,禅学,通晓历史,闲暇时常常给儿子讲历史故事。他的外祖父皆吉凤德是个医生,精通洋学,在当地名望极高。大久保利通16岁时(1845)担任藩记录所的助理。1849年因藩主的继承人问题造成两派——拥立藩主岛津齐兴侧室生的久光的一派和拥立正妻生的齐彬的一派对立。因其父所参加的齐彬派失势被流放,大久保利通也被免职。此时他和西乡隆盛、有马新七、小松带刀等志士往来,组成“精忠帮”,共论国家大事。   后来岛津齐彬为藩主,大久保也复职。由于他在藩政改革中有成绩,被任命为藩记录所书记,后升为步兵总督。齐彬死后其弟久光任藩主,大久保受到久光的信任,被任命为勘定方小头,后升为小纳户,和小松带刀等人掌握萨摩藩政大权,并跟从久光进京,积极过问中央政局。   庆应二年(1868)4月第二次征讨长州藩时,萨摩藩拒绝出兵。为推进倒幕工作,大久保和西乡隆盛一起在朝廷、幕府、诸藩之间进行活动。1868年1月3日“王政复古”政变成功,大久保担任新政府参与。   明治四年(1871)6月任大藏卿。11月随从岩仓具视全权大使赴欧美考察。1873年5月回国就任参议,11月兼任内务卿,努力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建立起大久保利通政权。   1874年2月出京镇压佐贺之乱,4月平定回京。8月担任全权辩理大臣,到中国和清政府谈判台湾问题,逼迫清政府交付50万两赔款。   1876年镇压熊本敬神党之乱、秋月和获之乱。1877年镇压西乡隆盛的叛乱。同年授予勋一等旭大授章,叙正三位,和西乡隆盛、木户孝允合称“明治维新三杰”。   明治维新以后,大久保利通挤身于政权中枢。他为了巩固新政府,决定削除地方势力。1869年至1871年,新政府实行了版籍奉还和废藩置县两大政策,基本上铲除了封建诸侯割据势力。与此同时,以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自己为副使赴欧美考察。在德国,大久保对德国首相俾斯麦佩服得五体投地,决定回国按照德国模式经营国家。   正当大久保在欧美访问的时候,国内以西乡隆盛为首的留守政府主张侵略朝鲜,以转移士族对政府的不满。大久保得到这个消息立即回国,主张积极改革内政,暂缓侵略朝鲜。于是以大久保为首的内治优先派与以西乡为首的征韩派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结果征韩派彻底失败,内治优先派掌握了领导权。这场政治斗争,史称“明治六年的十月政变”。从此以后,以三条实美为太政大臣、岩仓具视为右大臣、大久保为内务卿的专制政治体制成立了。   在这个专制政权统治下,大久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资产阶级改革,便遭到封建保守势力的反对。对版籍奉还、废藩置县一直心怀不满的岛律久光上书天皇,提出14条建议,反对各项资产阶级改革,并要求撤掉大久保的职务。当然大久保等改革派不能接受,对保守派进行反击,岛津久光被迫引退。   当岛津等旧藩势力在内部进行反政府活动的时候,对明治维新各项资产阶级改革强烈不满的反动土族公开发动了反政府的武装叛乱。最先发动的是1874年2月由江藤新乎和岛义勇领导的“佐贺之乱”。结果被大久保镇压下去。  1875年9月,制造侵略朝鲜的江华岛事件。翌年迫使朝鲜订立不平等的《江华条约》。他镇压农民起义和一切反政府活动,以《诽谤律》、《报纸条例》等压制自由民权运动。  1876年3月政府发布了废刀令,8月又发行金禄公债,废除俸禄制,使失去利权的土族更为愤怒,在熊本爆发了“敬神党之乱”。在其影响下福冈县爆发了“秋月党之乱”,在山口县爆发了“获之乱”。这些叛乱都被大久保一一镇压下去。   1877年2月2日,鹿儿岛的反动士族拥立辞职回乡的西乡隆盛为首领发动了叛乱,即所谓西南战争,结果仍以失败告终。大久保的这一系列高压政策,必然遭到士族的痛恨,埋下了这位日本“铁血宰相”的死因。   明治十一年(1878)5月14日晨,来东京出席地方会议的福岛县令山吉盛典到大久保的邱宅。大久保很高兴地接见了山吉,听取了他关于福岛县形势的报告,还就福岛县的疏水工程交换了意见。后来山吉想走,大久保挽留他并说:“维新以来已经十年岁月;内外事件频发。不肖利通担任内务卿以来未见政绩,实在不胜惭愧。现在是内外安定,此时正欲努力贯彻维新的盛意。要达到此目的,不得不以30年为期。假如将它分为三期,明治元年至十年为第一期,还是创业期。明治十一年至二十年为第二期,确实这是最重要的时期,整顿内政、充实国力就在此时。利通虽然不肖,但欲排除万难完成此志。明治二十一年以后的十年为第三期,这是守成时期,等待后进的优秀分子继承大业。”以上的话想不到竞成了大久保的遗嘱。   山吉定后,大久保便到太政官(相当国务院)去办公,乘马车来到曲町清水谷。大久保在马车内还利用时间阅读了文件,不料8点左右,遭到石川县岛田一郎等六名征韩党士族的袭击。大久保虽然身受白刃,还厉声呵斥,沉着将放在膝上的文件用绸巾包好,不久倒向前方断气了。时年49岁。   刺死大久保利通的凶手石川县士族岛田一郎是自由民权派壮士,曾于1875年2月出席爱国社创立大会。西南战争末期的1877年6月民权派内部出现了武装起义与西乡相呼应的主张。西南战争一结束,大久保以计划造反的罪名逮捕林有造、片冈健吉、大江卓、竹内纲等许多民权派领袖,将他们投入监狱,自由民权派在严厉的镇压下被迫转人地下。然而有“铁石之志”的岛田一郎,“为国家万万不忍坐视”,决定“义举”,行刺大久保。   大久保死后,日本政府追赠为右大臣、正二位。并且为他举行维新以来第一场国葬,葬于东京青山墓地。大久保利通虽然因为政敌的刺杀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但他的后继者继续沿着他开创的道路,完成他未竟的事业,迅速使日本成为近代化的资本主义强国

44、1867年09月14日 《资本论》第一卷出版

  1867年9月14日,经过马克思反复修改定稿的《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出版。这是人类社会思想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  马克思为写作这本书用了整整20年的时间。马克思从无产阶级的革命利益出发,为了完成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他横眉冷对阶级敌人施加的疯狂政治迫害和一些流亡者败类散布的卑鄙的人身攻击,不顾个人和家庭的贫病交迫,夜以继日地从事紧张的理论研究工作。他在1857年致恩格斯的信中说:“我现在发狂似地通宵总结我的经济学研究。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这项工作非常必要,它可以使公众认清事物的实质。”  《资本论》第一卷从分析商品入手,论述了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的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1867年8月16日,当马克思看完了《资本论》第一卷的最末一张校样后,怀着无比喜悦和非常激动的心情写信给恩格斯说:“这一卷就完成了。其所以能够如此,我只有感谢你!没有你为我作的牺牲,我是决不能完成这三卷书的巨大工作的。”  《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在马克思逝世后,经过恩格斯认真研究和精心整理,分别于1885年和1894年出版。恩格斯临终前委托考茨基整理剩余价值学史,作为《资本论》的第四卷出版。但考茨基违背恩格斯的遗嘱,把它当作独立著作于1904年、1905年、1910年分三卷出版。现在仍把它作为《资本论》的第四卷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资本论》这部巨著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以数学般的准确性证明这一发展的方向必然引导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确立。《资本论》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

45、1861年09月14日 清廷御史董元醇上疏提出“暂请皇太后垂帘听决”,那拉氏要辅政大臣照办,肃顺“令军机处拟旨驳还”。

1861年——清廷御史董元醇上疏提出“暂请皇太后垂帘听决”,那拉氏要辅政大臣照办,肃顺“令军机处拟旨驳还”。

46、1852年09月14日 英国军事家、政治家阿瑟·韦尔斯利

阿瑟·韦尔斯利(Arthur Wellesley,1769年4月30日—1852年9月14日),第一任威灵顿公爵(1st Duke of Wellington),英国军事家、政治家、英国首相。19世纪欧洲历史上最主要的政治家之一。 他出生于一个成就显赫的家庭,排行第四,从小就读于伊顿公学,但成绩很差。母亲为了攒钱送他弟弟上学,让他中途退学。以后,他跟随一个律师学习。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他所显露出来的唯一才能就是拉提琴。母亲一气之下,便把他推上了从军的道路,并说他除了做“战场上的炮灰”外,别无任何出路。但韦尔斯利从此刻苦学习军事,最终成为英军的最高统帅,并使拿破仑兵败滑铁卢。

47、1851年09月14日 美国小说家库珀

小说家。1789年9月15日生于新泽西州的伯灵顿。2岁时,全家迁移至纽约州的库珀斯敦。附近的湖泊森林以及有关印第安人的传说,都深深吸引着他。1806年到商船上学习航海,后在安大略湖畔一海军基地参加造船工作,曾被任为海军上尉。1811年辞去海军职务,同一个地主的女儿结婚,定居在库珀斯敦。31岁时开始写小说。第1部小说《戒备》于1820年自费出版,很不成功。在妻子鼓励下,他改变方向,写了一部他认为“应当是纯粹美国式的以爱国为主题的书”,即《间谍》。小说在1821年出版后受到欢迎。以后又写了反映边疆生活的《拓荒者》(1823)和反映航海生活的《舵手》(1824),在美国文学史上开创了3种不同类型的小说,即革命历史小说《间谍》、边疆冒险小说《拓荒者》和海上冒险小说《舵手》。  1826年出任美国驻法国里昂的领事,并到意大利和英国旅行。除了写海上冒险小说之外,还写了反映欧洲生活的三部曲:《刺客》(1831)、《黑衣教士》(1832)和《刽子手》(1833),表现教权和封建势力在资本主义兴起之前已日趋腐朽和衰落。  1835年回国后写的小说《归途》和《家乡面貌》(1838)不仅讽刺了美国社会,还讽刺了库珀斯敦的一些人物的伪善和愚意,因此而受到舆论攻击。晚年他甚至支持美国对墨西哥的侵略战争。1851年9月14日去世。  库珀在30年创作生涯中写了50多部小说和其他著作。他最有成就的作品,如《皮袜子故事集》五部曲,对美国的西部小说产生很大影响。至今仍拥有不少读者。

48、1849年09月14日 “生理学之父”巴甫洛夫出生。

巴甫洛夫 巴甫洛夫1849年9月14日生在俄国中部梁赞镇的一个牧师家 庭,1870年考入彼得堡大学物理系生物科学部,后就读于军事医 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巴甫洛夫博学多才,终生研究自然科学, 特别是对生理学的研究,结束了在他之前整个人类从未对生理过 程进行系统实验研究的历史,开辟了实验研究生理过程的新纪元, 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生理学家。1935年8月,86 岁高龄的巴甫洛夫主持了第十五届国际大会,并荣获“全世界生 理学元老”称号。

  巴甫洛夫在生理学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集中于三大领域,即 血液循环生理学、消化生理学和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巴甫洛夫 从事科学研究60余年,全部时间都是在生理实验室度过的,即使 在“十月革命”成功初期,无电、无水,实验的狗全部饿死,他 也没停止过研究。直到逝世前,他还在草拟一份日后的工作计划。 这位可敬的老人,为科学、为人民真正战斗到了生命的最后的一 分钟。

  巴甫洛夫逝世了,但他的科学研究成果一直在造福着人类, 他献身科学的精神更将永远鼓舞后来者。

  当我们在纪念这位“生理学之父”的时候,要牢记他生前在 一封信中对立志献身科学的青年们提出的希望,他说:“首先要 循序渐进,第二要谦虚,第三要有热情,而且科学需要一个人贡 献出毕生的精力,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国家对我们对科学所寄 予的期望。”

49、1836年09月14日 美国副总统阿隆·布尔

 1836年——美国副总统阿隆·布尔逝世。

50、1823年09月14日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

 事实上,即使在修炼完成之后,李嘉图也不是一个坐在书斋里高学问的人——好象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没有人安于坐在书斋中——相反,他是个活跃的社会活动家,是个活跃的议员,整天为经济政策和政治问题忙碌着。   跟穆勒的友谊对于李嘉图来说非常重要。正是在穆勒的再三催促下,李嘉图开始竞选国会议员,并于1819年2月当选。也是在穆勒的帮助下,他完成了自己的名著《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这本书于1817年4月出版。李嘉图相当自负,他说,他的观点和大权威斯密及马尔萨斯不同,在英国,能读懂他的书的人,不会超过25个人。但不管人们是否读懂,反正他已经大大地有名了,他一举成为当时最著名的经济学家。   与另一位大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论战,也是李嘉图学术上迅速成熟的一个助推器。他们两人几乎在每件事上都有争执,讨论无休无止,直至李嘉图去世为止。李嘉图在给马尔萨斯的最后一封信里说:“像别的争论者一样,经过了多次讨论之后,我们依然各持己见,相持不下,然而这些讨论丝毫没有影响我们的友谊;即使您是同意了我的意见的,我对您的敬爱也不会比今天更进一步。”   李嘉图是1823年9月11日去世的,年仅51岁。他死得很突然,小小一只耳朵的感染就夺取了这位天才的生命。

51、1814年09月14日 美国青年律师弗朗西斯·斯科特为搭救朋友被扣留在英军船上。这日黎明,斯科特遥望美军要塞星条旗,一口气写成了《星条旗之歌》,迅即流传开来。1931年3月,国会决议星条旗为正式的美国国旗。

1814年——美国青年律师弗朗西斯·斯科特为搭救朋友被扣留在英军船上。这日黎明,斯科特遥望美军要塞星条旗,一口气写成了《星条旗之歌》,迅即流传开来。1931年3月,国会决议星条旗为正式的美国国旗。

52、1812年09月14日 俄国军队火烧莫斯科以阻挡拿破仑的入侵。

拿破仑

 著名的法兰西共和国将军和皇帝拿破仑一世于1769年出生在科西嘉的阿雅克修,他的原名叫拿破仑.比欧拿巴特。法国只是在他出生前15个月左右才获取科西嘉。年青时拿破仑是一位民族主义者,认为法国人是压迫者。但是拿破仑却被父亲送到法国军事院校学习。1785年毕业时,他年仅十六岁,就开始在军队当少尉。  四年后,法国革命爆发了,刚成立不久的法兰西共和国政府几年之内就卷入了同几个外国列强战争的急流之中。老天头一回赐给了拿破仑出人头地的机会,他指挥炮队在1793年土伦包围战中,从法军和英军手中收复了土伦。此时他已经放弃了他的科西嘉民族主义思想,把自己看作是法兰西共和国人。他在土伦包围战中立下了战功;被提升为旅长,1796年又被提升为驻意大利法军司令。从1796年到1797年,拿破仑在意大利赢得了一系列辉煌的胜利,随后以英雄的身份返回巴黎。  1798年拿破仑率领法军入侵埃及,这次出征惨遭失败。虽然拿破仑的军队在陆地上取得了全盘胜利,但是纳尔逊统率的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海军摧毁了法兰西共和国舰队。1799年拿破仑放弃了他在阿拉伯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共和国的军队,返回法兰西共和国。  拿破仑回到法兰西共和国发现人们记忆犹新的是他指挥意大利之战的成功而不是出征的溃败。拿破仑利用这一优势,一个月后就与阿贝?西叶雨及其他人一起发动了一次政变,宣告成立一个新政府──执政府,他任政府的第一执政。虽然拿破仑主持制定出一部完备的宪法,并为民众投票通过,但那只不过是他实行军事独裁的一付假面具,他很快就战胜了政变中的其他同谋者。  因此拿破仑飞黄腾达的速度令人吃惊。1793年8月在土伦包围战之前他只不过是个无名鼠辈,一个24岁的非完全法兰西共和国血统的小军官;不到六年以后,年仅30岁的他就成为法兰西共和国无庸争辩的君主,他在君主的宝座上一坐就是14年多。  拿破仑在执政期间,对法兰西共和国的行政和法律体制进行了重大的改革。他改革了法兰西共和国的金融结构和司法制度;创办了法兰西银行和法兰西大学;实行了法兰西共和国行政的中央集权制。虽然其中的每项改革对法兰西共和国本身产生了重要的而且在某些方面是持久的影响,但是对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没有什么影响。  但是拿破仑所进行的改革中有一项肯定远远地超过了法兰西共和国国界,这就是创编了法兰西共和国公民法典,著名的《拿破仑法典》。这部法典在很多方面体现了法兰西共和国革命的理想。例如,在法典面前人人无血统特权,在法典面前人人平等。与此同时法典还与过去的法兰西共和国法律和风俗相近到足以使法兰西共和国大众和法律界接受得了的程度。总之,法典稳健适度,条理清晰,简洁明了,令人夸口称颂。因而法典不仅在法兰西共和国一直得到实施(今日法兰西共和国的民法与原版的《拿破仑法典》明显相似),而且经过局部的修正也为许多其他国家所采用。拿破仑一贯主张的方针就是做革命的保卫者。但是1804年拿破仑却正式宣布自己为法兰西帝国皇帝,而且还让他的三个兄弟在欧洲的其他国家登极。他的这些行为无疑引起了一些法兰西共和国共和党人的忿恨──他们认为这样的行为是对法兰西共和国革命理想的彻底背叛──但是拿破仑所面临的唯一严重的困难却是来自对外战争。  1802年拿破仑在亚眠与英国签订了一项和平条约,目的是使法国在历经十多年连绵的战争后有个喘息之机。但是翌年和平条约就被撕毁,法兰西帝国与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及其同盟国之间发生了一系列长期的战争。虽然拿破仑的军队在陆地上不断地赢得胜利,但是不打败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的海军就无法征服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805年拿破仑时运不济,在特法拉加海角上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中,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海军势如破竹,取得了彻底胜利,此后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基本上取得了海上的控制。虽然拿破仑仅在特拉法加海角战六周后大破奥俄联军,取得了极其辉煌的胜利,但是也未能真正补偿他那海军的重大惨败。  1808年拿破仑使法兰西帝国卷入了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一场长期而无目的的战争,使法军多年陷入困境。但是拿破仑铸成的致命大错是他的征俄之战。1807年拿破仑会见俄国沙皇,签订了提尔西特协议,发誓要建立永久性的友谊。但是亚历山大一世拒绝接受大陆政策使这种联盟却逐渐出现了恶性分裂,1812年拿破仑率大军入侵俄国。  战争的结局为人所共知。俄国部队在一般情况下避免与拿破仑进行对阵战。于是他得以迅速出击,到九月份就已经占领了莫斯科。但是俄国人点然起漫天大火,几乎使全城化为灰烬。拿破仑在莫斯科等待五个星期,求和的希望也化为泡影,于是终于决定撤军,然而为时已晚。俄国的军队以逸待劳,俄国的冬天残酷无情,法军供给短缺,这一切立刻使法兰西帝国士兵心惊胆颤,乱作一团,相互践踏,结果能活着逃命者还不足百分之十,面对如此情况,拿破仑又一次离开了自己的军队,只身返回法国本土,即刻组建军队准备迎击那些随时有可能背叛法国的人。  不出所料,奥地利和普鲁士都认识到现在是他们摆脱法兰西帝国的妙时良机。他们共同会师攻打拿破仑。1813年拿破仑在来比锡战役中又遭到了一次毁灭性的失败。翌年他宣告辞职,被放逐到意大利沿海的一个小岛──厄尔巴岛上,这里不应该是他人生的终点,作为一个影响了整个欧洲半个世纪的领袖,这样的离开自己的舞台并不光彩。他要与命运抗争,要与他的人民在一起。  1815年他从厄尔巴岛奇迹般的逃回法国,在法国他不费一枪一弹夺回了帝位,欧洲的列强们惊奇了,恐慌了,害怕了。面对这样的威胁,欧洲列强再次对他宣战。1815年6月18日,滑铁卢成了拿破仑最终谢幕的舞台。滑铁卢之战后拿破仑被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人囚禁在南大西洋的一个小岛──圣赫勒拿岛上,于1821年因患癌症在那里死去。  拿破仑的戎马生涯矛盾重重,变化莫测。他在战术上的指挥天才令人拍手叫绝,如果仅从这方面来判断,也许可以把他看作是超乎时空的最伟大的将军。但是从重大的战略上来看,他却犯下令人瞠目的错误,如对阿拉伯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和俄国的入侵。拿破仑的战略错误非常严重,因而他算不上第一流的将军。这一评价有失公允吗?我认为不是的。毫无疑问,评价一位将军是否伟大的一个标准要看他是否有能力避免造成重大伤亡。因此评价像亚历山大大帝、成吉思汗和帖木儿这样最伟大的将军就不会引起争论,因为他们的军队从未打过败仗。拿破仑最终被打败了,因而他在国外征服的领土也如漫天浮云,随风飘散。1815年他最终失败后,法兰西共和国占据的领土比1789年革命爆发时还要少些。  毫无疑问,拿破仑是个极端利己主义者。人们常常把他同希特勒相提并论,但是两者之间有着极其重要的区别。希特勒是用幻想构建社会并用最简单的方法将其实现,而拿破仑则是一个野心勃勃的机会主义者,他对耸人听闻的大屠杀没有特别的兴趣,他宁愿用时间看看地图考虑下一个进攻目标,是自己戴上战神的桂冠。拿破仑的统治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看都不能和纳粹集中营相比。  而随着军事冒险的不断成功,拿破仑对权利与胜利的崇拜已到了玩世不恭的程度,他说:“要主宰世界只有一个诀窍,那就是要强大,因为力量强大就无所谓错误,也没有幻想可言;这是赤裸裸的真理。”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拿破仑对自己的驻俄大使、力劝他不去征讨俄国的科古兰不屑一顾的说:“一场漂亮仗会使亚历山大(俄皇)清醒过来。”即使是在他从俄罗斯铩羽而归之时,还是拒绝了奥地利首相梅特涅的调停建议。我们回顾拿破仑帝国的历史,不难发现,在1812年以前,法国与欧洲国家签定的《亚眠和约》与《提尔西特和约》,都承认了法国在欧陆的特权和优势,如果他在那时收手,作一个“仁慈的霸主”,就有可能保持住这种地位。但他欲壑难填,要做与中世纪查理曼大帝相当的皇帝,最终把几乎欧洲所有的国家都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失败也就不难理解了。  拿破仑[1]名声显赫,人们容易过高地估计他的影响。他在短期内的影响确实很大,比亚历山大大帝也许还要大,虽然远不如希特勒(据估计在拿破仑战争中死亡的法国士兵将近50万名,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亡的德国人有800万名)。无论如何,拿破仑的活动在数目上和对其同代人生活的影响都远不如希特勒。  从长期影响来看,拿破仑似乎比希特勒更重要,但不及亚历山大。拿破仑在法兰西帝国进行了广泛的政治改革,但是法兰西帝国人口还不到世界的七十分之一,因此一定要如实地看待这样的政治改革。从对法兰西帝国个人生活的影响来看,他的改革远远不如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发生的规模空前的政治改革。  据说拿破仑时代为巩固法国革命时期的成果和确保法国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提供了时机。因此在1815年法国君主制度最终复辟时,这些变化已经如此深入人心,恢复旧制度的社会秩序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最重要的变化是发生在拿破仑之前,1799年拿破仑开始执政时要回到原来状态看来就已经为时过晚了。尽管拿破仑自己有建立君主制的野心,他还是为在全欧洲传播法国革命的理想起了作用。  拿破仑对拉丁美洲的历史也有巨大的间接影响。他对西班牙的入侵削弱了西班牙政府的实力,使它在几年的时间里不能控制它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就是在这个实际上的自治时期,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开始了。  拿破仑做了一笔交易,这件事看来和他的主要意图无关,然而却成为他一生中产生最持久最重大的影响的一件事。那就是1803年拿破仑向美国出售了一片辽阔的土地。他认识到要保卫法兰西共和国在北美占据的土地不受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掠夺,想必是非常困难,此外他资金缺乏。路易斯安那契约也许是整个历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土地转让,使美国成为一个接近占有一个洲的面积的国家。如果没有路易斯安那契约,就很难预料美国将会是个什么样子,肯定会与今日的美国迥然不同。的确没有路易斯安那契约美国能否成为一个大列强国都很难说。  当然拿破仑并不是促成签订路易斯安那契约的唯一因素,美国政府显然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法兰西共和国要价非常低廉,似乎无论哪届美国政府都有可能愿意做这笔生意,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出售路易斯安那领土的决定却只是通过拿破仑一个人做出的。

53、1783年09月14日 乾隆皇帝在热河接见英商使者马甘尼。

爱新觉罗·弘历,满族,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卒于嘉庆四年(1799)正月,是清朝第六任皇帝,入关后的第四任皇帝。他是雍正帝第四子,属兔,康熙五十年(1711年)生于雍亲王府。雍正元年(1723年),弘历被其父雍正秘密建储,十一年封为和硕宝亲王,开始参与军国要务。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去世,弘历即位,改年号乾隆。由此,他站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至高点,开始施展其“文治武功”。乾隆在位六十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无疾而终,终年89岁。葬于裕陵(今河北遵化西北70里昌瑞山)。  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庙号高宗,史称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   他60年的统治,是中国封建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经过漫长沉淀之后的集大成的时代。而乾隆末年,亦是清朝由盛转衰的过渡。乾隆末期,所谓歌舞升平,“十全武功”的“盛世”已经宣告结束。在60年漫长的“盛世”之后,是成倍增长的人口压力和尖锐的民族矛盾及阶级矛盾,以及统治集团的彻底腐败。如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说的:“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蘘却已尽上来了。”清王朝已经像即将倾颓的大厦势难支撑,而英国殖民主义者的炮舰却正在隆隆地驶近,中国的历史,即将翻开令人痛心疾首的一页。  乾隆帝执政60年后,虽禅位与其子颙琰(嘉庆),但又以太上皇的身份进行了3年统治(一说乾隆的实际统治期持续至其逝世)。乾隆六十年(1795年)底,乾隆决定将皇位禅让给皇太子。他下诏说:“我25岁时继位,当时曾经对天起誓,如果能够在位60年,就一定自行传位给皇太子,不敢与皇祖(指康熙)的在位年数一样。现在我在位已经满60年,不敢食言,决定禅位与皇十五子颙琰。他如一时难以处理朝政,由我训政。”和坤等大臣极力劝阻,乾隆不听,于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在太极殿举行禅位大典,自称太上皇,但仍掌握着朝廷实权。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得病,虽经过不少名医医治,都不见起色,初三逝于养心殿。所以,弘历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实际执政63年。

54、1774年09月14日 俄国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在遭到决定性的失败,被一批哥萨克领导人出卖后,被俘入狱。次年1月被沙皇政府处死。

1773年9月17日,普加乔夫率领由80多名哥萨克组成的小队伍去攻打雅伊克城堡,揭开了揭义的序幕。他们首战告捷,接着便向奥伦堡进军。奥伦堡是当时俄国在东南地区的一个军事重镇。奥伦堡城池坚固,有重兵把守,还有70门大炮,易守难攻。10月7日,普加乔夫率起义军进攻奥伦堡,因兵力悬殊,没有成功。于是他决定采用围城打援的战略,长期围困奥伦堡。在此期间,普加乔夫成立了军事委员会,加强部队建设。  同时,普加乔夫展开了大量的宣传鼓动工作,到处传布檄文,声称要给哥萨克“河川、土地、草原、薪饷、武器和粮食”;给巴什基尔人、哈萨克人、卡尔梅克人和鞑靼人“土地、水源、草场、森林、自由和粮食”。号召各族人民起义推翻叶卡杰琳娜二世。哥萨克的农民、工人和各族人民纷纷投奔起义队伍。起义军很快发展到3万多人,叶卡杰琳娜二世惊惶失措,急忙调动三路大军,增援奥伦堡。  第一路大军的主力有2万多人,由卡尔将军率领。他根本没把普加乔夫放在眼里,认为起义军不过是乌合之众,不堪一击,自己一定马到成功。  普加乔夫起义作战地图卡尔带着队伍漫不经心地向奥伦堡开来,心里想,这次打了胜仗一定会得到皇上重赏。他正在做美梦呢,突然一阵炮响,几颗炮弹正落在他的队伍中间,他自己猛然一惊,险些从马背上跌了下来,原来他中了普加乔夫的埋伏。卡尔刚下令还击,起义军的骑兵已经发起猛攻,挥舞着雪亮的马刀,像一阵旋风刮了过来。官兵仓惶应战,哪还招架得住,不会儿就四散溃逃,卡尔早就扔下队伍自己先跑了。  第二路援军紧随而来。普加乔夫带兵埋伏在一个山头上,山下是一条河。官兵在本尔内舍夫上校率领下来到河边,这正是1773年11月份,河上结着薄冰,寒风刺骨。本尔内舍夫向四处观察了一会儿,只见周围静悄悄的,心中祈祷千万别遇上普加乔夫的埋伏。他下令队伍立即过河。官兵刚到河中间,突然一阵炮响,起义军从河边的山头上冲了下来,呐喊声惊天动地,陷入包围的官兵还没来得及抵抗就当了俘虏。本尔内舍夫见势不妙,急忙化装成马车夫想逃走,结果被起义军抓住,当场处死。  第三路援军听见两路人马溃败的消息,不敢大意,绕路冲到奥伦堡城下,被守城的官兵接了进去。  1774年春天,叶卡杰琳娜二世再次派大军增援奥伦堡,1774年3月22日,双方在谢季塔瓦展开激战,起义军遭到失败。4月1日,起义军在萨马拉激战中再次受挫,只好从奥伦堡撤退,向巴什基尔地区转移。在撤向巴什基尔地区的路途中,许多工人、农民和巴什基尔人加入了起义队伍。  1774年7月12日,普加乔夫把起义分成四个纵队,向俄国南方另一军事重镇喀山发动猛攻。经过激烈战斗,起义军攻破喀山城,政府军仓惶逃走。两天后,官兵立即反掉过来,起义军只得弃城而走。在喀山战斗中,起义军阵亡和被俘约8000人,使新补充的队伍几乎全部丧失了。普加乔夫从喀山撤退,西渡伏尔加河,向顿河挺进,打算发动顿河地区的哥萨克,去攻打察里津,然后进攻莫斯科。在西进途中,沿途又有无数群众参加起义,起义很快席卷了诺夫哥罗德省和沃龙涅什省。这些西方的几千名贵族仓惶逃往莫斯科。叶卡杰琳娜二世惊恐万状,急忙从土耳其战场上调回苏沃洛夫的部队去追击普加乔夫。当普加乔夫的起义军刚刚逼近察里津,刚准备攻城,苏沃洛夫的部队就尾随而来。

55、1769年09月14日 德国学者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

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年9月14日—1859年5月6日),德国科学家,与 李特尔同为近代地理学的主要创建人。生于德国柏林,亦逝于德国柏林,是世界第一个大学地理系-柏林大学地理系的第一任系主任。   亚历山大·冯·洪堡,德国地理学家和博物学家,是19世纪的科学界中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走遍了西欧、北亚和南、北美洲。凡是足迹所到,高山大川无不登临,奇花异草无不采集。他具有我国明末徐霞客不惮艰险跋涉山川的好奇心,同时又具有广泛的学识。他所涉猎的科目非常广泛,包括天文、地理、生物、矿石等。并且对每个所以涉猎的领域又有所贡献,所以他常被称为气象学、地貌学、火山学和植物地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世界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地名有澳洲(今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山,美国的湖泊与河流,南美洲西岸的洋流,以至于月亮面上的山等。 1795年,他去意大利和瑞士作植物学和地质学的考察。同年,随乃兄进了以歌德和席勒为首的韦迈地方的文学团体。1796年,他母亲去世,洪堡欲遂其漫游世界的志愿。于1799年开始到南北美洲搜集了不少标本和资料,于1804年回到欧洲。从1808年起留居巴黎整理资料,先后计达21年。在巴黎出版不少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有《1799~1804年新大陆热带区域旅行记》30卷,《新西班牙王国地理图集》(1810年),《植物地理论文集》(1805年)等。 1827年,他回到柏林,1829年,受帝俄政府的邀请,和爱兰堡格及骆司二人去西伯利亚旅行。从5月至11月共25个星期,行程达15480公里。从这次旅行所得著有《中央亚细亚》3卷。在1830~1848年间,洪堡常受外交使命奔走于普法两国之间,有暇则致力于他毕生大著《宇宙》一书。《宇宙》共计5卷,第5卷于洪氏逝世后始出版。 洪堡在科学上的贡献是具有创造性的。他的活动不仅限于科学考察成果方面,对于科学理论方面也颇有贡献。他根据前人和自己所测定的世界各地温度,于1817年第一个绘制了全球等温线图,因此使同纬度各地的气候得以互相比较,大陆气候和海洋气候的差别才因此得以显示。   他还把植物的分布和当地的气候和土壤联系起来,提出植物如何受环境影响的问题,而且把植被依景观的不同而把全世界分为16个区。这样强调环境虽不免失之于偏,但在科学史上仍有其地位,而且促进了植物地理学这门新科学的建立。   洪氏对于地磁学的贡献尤为重要。在西伯利亚的旅行中,对圣彼得堡起直至阿尔泰山沿途的磁偏角和磁倾角均作了测量,并强调俄国应在圣彼得堡建立地球物理总台,和在全国组织地磁与气象网的必要性,说这样做将惠赐人类以无穷的好处。这一建议不久即见诸实行。俄国当时为了与毗邻地方比较起见,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在北京俄国教堂中也建立地磁气象站,实为我国第一个正式气象台和地磁台。台中记录从1841年1882年,除两度停顿外,均继续不绝,记录了我国19世纪最可宝贵的气象和地磁记录。   洪堡之可纪念的另一方面是,他推动了近代科学前进的力量。他的旅行和书籍引起欧洲各国组织其他类似的考察和旅行的要求。1831年,英国派遣了贝格尔船去南美洲测量秘鲁、智利的沿海,即直接受了洪堡的影响,而查尔斯·达尔文就是这只船上的博物学者。1828年,在柏林科学会议时,他曾提议世界各国应广泛建设气象台和地磁台,这一建议不久即为帝俄和英美诸国所采纳。他和友人卡尔·高司在高丁根城所组织的一个地磁学会,不久便成为国际性的学术机构。当时在各国所得之地磁报告使洪堡能了解地磁变动的性能,因此创造了“磁暴”这个新名词。有人认为“像这样的科学合作,是近代文化中最可珍贵的果实”,而这一合作直接引起了1882年第一个极年观测,间接引起了1958年和1959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的观测。   洪堡对于东方的文化,尤其是中国的文化,有极高的评价。在《宇宙》中他啧啧称道了中国重大的发现——指南针和活字版印刷。他赞美中国古代天文工作者的勤劳和细心,并以古代所记的日蚀、流星、彗星以为例。他比较中国和希腊、罗马关于陨石的记载,说从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333年在中国历史上有16个记载,而希腊和罗马同时期却只有4个。   同时,洪堡也是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者。他认为各类人种无论黄种、白种和黑种人同属于一科,而且不分轩轾的,有力地驳斥了和他的《宇宙》同时出版的一部当时极其风行的书《人种的不平等》,该书倡导白种人为优等民族的邪说。   洪堡终身未娶,回柏林后常住其兄之家。壮年时在迦里百亚和法兰可历亚矿中工作时,极注意矿工生活的改良。中年至新大陆对于古巴和美国的农奴制深恶痛绝,作严厉的批评。 洪堡于1857年得中风之症,于1859年5月6日逝世,享年90岁。洪堡不仅仅为德国的瑰宝,像他这样能高瞻远瞩、抱宝怀珍的第一流科学家,实亦世界之瑰宝。   洪堡早年在普鲁士矿产部从事植学、地质学、气象学研究。1793年任高级矿务师。后从事野外考察、著书和讲学。曾考察过西欧、南北美洲、北亚和中亚等地。参与建立柏林地理学会,1828年组织了第一次国际科学会议。  其科学活动涉及地理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气象学和生物学等。主要贡献有:首创等温线、等压线概念,绘出世界等温线图,指出气候不仅受纬度影响,而与海拔高度、离海远近、风向等因素有关;研究了气候带分布、温度垂直递减率、大陆东西岸的温度差异性、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候、地形对气候的形成作用;发现植物分布的水平分异和垂直分异性,论述气候同植物分布的水平分异和垂直分异的关系,得出植物形态随高度而变化的结论;根据植被景观的不同,将世界分成都市16个区,确立了植物区系的概念,创建了植物地理学;首次绘制地形剖面图,进行地质、地理研究;指出火山分布与地下裂隙的关系;认识到地层愈深温度愈高的现象;发现美洲、欧洲、亚洲在地质上的相似性;根据地磁测量得出地磁强度从极地向赤道递减的规律;根据海水物理性质的研究,用图解法说明洋流;发现秘鲁寒流(又名洪堡寒流)。此外,还促进了沸点高度计的发明和山地测量学的发展。  1808~1827年与邦普朗用近20年时间写成功30卷的《新大陆热带地区旅行记》,是近代地理学最为重要的著作,晚年写成《宇宙:物质世界概要》,还有《植物地理学论文集》和《中央亚细亚》等。洪堡的科学成就和著作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在世界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为纪念洪堡,德国建有洪堡基金会,资助世界各国的自然科学研究。

56、1712年09月14日 意大利天文学家乔凡尼·多美尼科·卡西尼

乔凡尼·多美尼科·卡西尼(Giovanni Domenico Cassini,1625年6月8日出生于意大利佩里纳尔多,1712年9月14日逝世于法国巴黎),是一位在意大利出生的法国天文学家和水利工程师。

57、1523年09月14日 教皇埃德里安六世

1523年——教皇埃德里安六世逝世。

58、1404年09月14日 奥地利公爵阿尔伯特四世

阿尔伯特,1819年8月26日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州,公爵昂萨克森-堡-哥达的小儿子,哥哥是欧内斯特。当他7岁的时候父母离婚。他母亲因为通奸,被送到住在瑞士和禁止见她的孩子。阿尔伯特在波恩大学受过教育。在1840年,他娶了他的表妹维多利亚女王为妻。   阿尔伯特鼓励他的妻子改善社会福利,大力发展工业,讨论童工问题。他的地位在宪法里比较特殊,但他充分利用他的影响力和智慧,努力帮助女王,尽管他在女王统治时期从来没有得到公众的普遍支持。直到1857年,他的妻子,维多利亚打破先例,授予他加王夫(Prince Consort)的尊号。  他努力克服困难,去对英国和他的妻子施加非常有益的影响。维多利亚读得很困苦的国事文件,阿尔伯特轻易就能理解并向她解释。她没耐性的时候,他以她的名义向大臣们发手谕,对国事作备忘、评论或建议。他是女王的私人秘书,秘密顾问,她的分身。他经常参与她与大臣们的会面,其影响力是不容置疑的。随着维多利亚越来越对他的才智表示绝对服从,他也就越来越深地陷到机械化的政治事务中,一个庞大帝国无休无止各式各样的事务。   阿尔伯特最终对英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这一点过去、现在都没有其他王室成员能比,事实上将来也不会有。他几乎是一手对王室参与外交和国内事务及科学、艺术与工业的活动进行了改革,给从前孤独地高高在上的王室创造了全新的形象,把他们带到公众面前,树立起非常关心臣民之福祉的领袖形象。   他访问那些贫穷的家庭,为失业者呼吁。在他的影响下,维多利亚开始知道,在她的宫外,有太多人面临着不安全、穷困、传染病、早死的威胁,需要王室关心。他发起举办第一届世界博览会(万国工业博览会)——1851年伦敦世博会,向公众展示工业革命的奇迹,有力地提高了英国的国际威望。当年的会场、海德公园旁边的这块土地,现在已经成为伦敦的科学与文化核心区域,聚集着自然历史博物馆、科学博物馆、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帝国理工学院和皇家音乐学院。   在1861年秋季,阿尔伯特还成功的干预了英美之间的争执,英国与美国在他的影响力下避免了战争。然后在随后的几个月,他的儿子爱德华七世与一个女演员厮混,阿尔伯特为劝导他而到爱尔兰,不幸的是在归途中得伤寒去世。

59、1368年09月14日 明朝军队开至元大都齐仕门外,明军攻城而入,元朝灭亡。

1368年—明朝军队开至元大都齐仕门外,明军攻城而入,元朝灭亡。

60、1321年09月14日 欧洲中世纪文学家但丁逝世

阿利盖利·但丁

但丁的作品《神曲》中译本封面  1321年9月14日,是欧洲中世纪封建主义向近代资本主义转变的历史时期的伟大人物但丁逝世的日子。他的史诗《神曲》是举世闻名的鸿篇巨制。   1265年6月,但丁诞生在佛罗伦萨的一个没落小贵族家庭。当时,佛罗伦萨是意大利最繁荣的手工业中心和文化中心。但丁在少年时代就勤奋好学,他对拉丁文、诗学、修辞学、古典文学、伦理学、哲学、神学、历史、天文、地理、音乐、绘画无不研究,使他在青年时就成为一个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人。   13世纪的意大利,在政治上处于分裂状态。北部名义上隶属神圣罗马帝国,但天高皇帝远,神圣罗马皇帝统治不到这个地方,仍然是域邦林立,真正拥有实权的是意大利的教皇。当时在佛罗伦萨有两个党,一个叫威尔弗党,代表市民阶级和城市小贵族的利益,主张依靠教皇统一意大利。另一个叫吉伯林党,代表封建贵族,又称皇帝党。两党斗争很激烈。但丁青年时代就参加威尔弗党,24岁时,他参加了对吉伯林党的作战,这是他参加政治斗争的开始。    1266年,威尔弗党战胜吉伯林党,掌握了佛罗伦萨的政权。但丁以医生和药剂师行会的代表资格参加了佛罗伦萨的最高级会议,被任命为六名行政官之一。从事共和政权的建设。后来威尔弗党又分裂为代表贵族利益的黑党和代表银行家商人利益的白党,但丁站在白党一边。    1302年,黑党在教皇支持下掌了权,对白党大肆迫害,但丁因拒不认罪,被判处终身流放。但丁在流亡过程中,周游了许多城市,广泛接触到意大利动乱的现实和平民阶层的困苦生活,加深了对意大利的认识,坚定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向反动势力屈服。反动势力答应他,只要宣誓忏悔,缴纳税款,就可以赦免。但他拒绝,最后在流放中死去。   他的作品有:《飨宴》(1304~1307)是注释自己的诗作,介绍古今文化知识,提供精神食粮。《论俗语》(1304~1305)论述意大利语言的历史演变和特点,批判中古文人推崇拉丁文的偏见,为意大利民族语言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帝制论》(1310~1313)阐述了政教分离,相互平等的观点。伟大史诗《神曲》的写作,始于放逐初年(约1307),完成于逝世以前不久,分《地狱》、《炼狱》、《天堂》三部,每部33歌,加上序曲,共100首,计14233行。作品以诗人自己为主人公,描述在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和贝娅特丽齐分别引导下游历地狱、炼狱和天堂三界的情形。《神曲》深刻地反映出从封建的中世纪向近代资本主义过渡的时代的历史变革,透露了新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同时又广泛地描绘了当时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各个领域的状况,故又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但丁谴责教会干涉世俗政治、破坏意大利统一的罪恶,批判僧侣阶级的贪婪、骄横和腐败。他摒弃中世纪一切归于神的观念,强调人赋有理性和自由意志,应该奋发向上,去创造自己的命运。《神曲》批判中世纪蒙昧主义,提倡学习文化,追求美德和知识,赞美人的才能和智慧。诗人对鱼肉人民的封建领主、横行不法的贪官污吏、重利盘剥的高利贷者、追逐金钱的市民阶级,也提出了严峻的批判。诗中也反映出但丁没有彻底摆脱中世纪思想和神学观念的羁绊。《神曲》结构宏伟缜密,刻划物态生动有力,韵律严谨优美。它原名《喜剧》,表示作品以光明和欢乐结局。后人为了表示对诗人的崇敬,称作品为“神圣的”《喜剧》,中译本通称《神曲》。 《神曲》1958年意大利版本
61、891年09月14日 教皇史蒂芬五世

史蒂芬五世 ,原名不详,(生年、地不详—817年1月24日卒于罗马),于816年6月12日至817年1月24日在位为罗马教皇。在教宗的顺序上,他也可称为史蒂芬四世。

62、786年09月14日 阿巴斯王朝哈里发哈迪

786年—阿尔·哈迪,阿拔斯王朝第四任哈里发。

63、前 518年09月14日 (鲁昭公二十四年十月癸酉)王子朝向河神求福,把成周城的宝玉沉入黄河。第二天,宝玉在孟津被人捞取。南侵何子朝的周大夫石佞抓住了孟津人,将宝玉献给周王,因此换取了东訾(巩县东)的封地。

前518年——(鲁昭公二十四年十月癸酉)王子朝向河神求福,把成周城的宝玉沉入黄河。第二天,宝玉在孟津被人捞取。南侵何子朝的周大夫石佞抓住了孟津人,将宝玉献给周王,因此换取了东訾(巩县东)的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