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里布(Marc Riboud)1923年出生于法国里昂。他最初的照片是在1937年巴黎世博会期间开始拍摄的。1944年他参与了韦科尔卫国抵抗运动,之后成为一名工程师。30岁时他结识了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和罗伯特卡帕,成为一名摄影师并加入玛格南图片社。
在英国生活一年之后,他开始长途旅行。首先向黎巴嫩的首都贝鲁特出发,途经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和尼泊尔,最后抵达印度的加尔各答。他的旅行历时整整一年。1957年他第一次到中国旅行,1958年又在日本生活了几个月。
60年代初他拍摄了阿尔及利亚和非洲的独立运动,并先后几次造访前苏联。1979年起他不断返回中国,跟踪拍摄其社会的巨变并发现了黄山。他还多次造访柬埔寨的吴哥古迹并在伊斯坦布尔和法国拍摄。
他曾获多个奖项,并先后出版了三十多部著作。他的摄影作品遍展全球。
从1957年到2010年,马克里布到过二十几次中国。中国可以说是他拍摄最多的国家。从1979年起马克里布几乎每年都要到中国拍摄,但毋庸置疑的是,他历时最长,出片最多的旅行是1957年和1965年的最初两次。
1957年的中国还是一个封闭的国家。自1948年布列松拍摄蒋介石统治下的国家以来,没有一个外国摄影家拍摄过中国。1956年马克里布经过一年的旅程 到达加尔各答,他梦想能一直走到中国,并足足等待了好几个月才拿到签证。他对这个千年古国文明的热爱,他对印度的了解,尤其是他要看到毛泽东的文化革命是 怎样彻底改变着这个世界上人数最多民族的生活的强烈欲望促使他急切了解中国。
在尼泊尔结识的作家韩素音和加德满都的印度大使,亚洲文化专家,Ostrorogh伯爵都对他拿到来之不易的通行证提供了很大的帮助。1956年12月马克里布从香港乘船登陆广州,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
最初的几个月他始终在被他叫作“天使看守” 的向导陪伴下度过。从大城市到乡间,从工厂到剧院学校,他无休止地走着。他踏遍了泥泞的稻田,坐火车从南到北穿越整个中国,亲历了十几次自发的影响广泛的人民运动。
这次旅行之后,马克里布等待了近八年才获得第二张签证,于1965年再次来到中国。就是在这第二次旅行中,他看到了文化革命的初端,给我们展示了在田地里工作的衣衫褴褛的学生和在广场手持木枪游行的成百上千的孩子。
1979年起中国开放,初尝资本主义,它的活力震惊西方。虽然改革只触及港口和城镇人口的一部分,但是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经济蓬勃的国家。长期关闭在毛泽东主义庙堂中的中国人,至少是幸运的那一部分人,体验到了消费社会的魅力。
这些变革冲击着这个被戴高乐将军称为“比历史还古老”的国度,马克里布满怀热情地观察着这些变革。就像他所写的那样,“了解中国最好的方式就是观察”。这个观念驱使他一次又一次地返回中国拍摄,而且他认为“在这里,坚持不懈地对细节和瞬间的观察,能比别处更能了解和理解一个国家”。在同一篇序言中他还写道:“我爱我看到的所有一切,美好的脸庞,泛着古旧光泽的工具,还有广阔和奇特的风景。我看到整个民族已经从屈辱走向尊严。”
这些记录中国五十年关键历史的照片今天已经成为中国那个时代的唯一见证。相对无法自由工作的同时代中国摄影师来说这个见证更显珍贵。如今时过多年,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摄影作品集合在一起,就构成一幅既有中国古代遗迹又有上海摩天大厦的马赛克拼图。从这幅拼图上,只有最敏锐的眼睛才能辨别出,当这个总像是个大工地的国家的所有一切好像都改变之后,什么才是永恒不变的。
值得一提的是马克里布在画家赵无极的建议下于1985年发现了黄山并对这个发现感到欣然。他完全被那里的风景迷住,一向钟爱宋朝山水画的他几次返回那里寻找画中的灵感。在云雾缭绕的山峰间漫步的时候,他接触到了中国的新一代。得助于他的翻译朋友孙国富,他发现中国的新一代思维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他觉得很有趣,有时甚至震惊与这一变化。想要了解中国人是怎样生活和思考,什么是他们的痛苦,他们的幸福,他们是怎样进步的,促使他一次又一次地返回中国。马克里布常说:“对于我来说,国家就像朋友,我喜欢常会会我的老朋友。”于是中国就成为他摄影生涯中永不干枯的惊世骇俗的视觉影像的源泉。他也因此永无休止地关怀着那样熟悉,那样遥远,又那样众多的中国人的苦与乐。
专业作家照片目录。按类型、受欢迎程度、新颖性等对照片进行分类。作者评级。门户网站参与者的照片。摄影设...
阅读量: 107 2024-11-17